蘋果在去年推出了配備Touch Bar的新款Macbook Pro,業(yè)界褒貶不一。但所有接口變?yōu)閁SB-C理念確實有些過于超前,由于USB-C的普及度并沒有達標,所以用戶在使用時確實感受到了不便。按照蘋果的設計理念,技術是不會倒退的。所以下周即將到來的新款Macbook相信依然會采用USB-C接口,想嘗鮮的朋友依然要準備好各種轉換頭。
其實第一代蘋果筆記本遠不像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這么輕薄、功能強大。從第一代的PowerBook倒iBook,到喬布斯從牛皮紙袋里滑出的MacbookAir,再到今天的Macbook Pro,很難想象我們手中的強大生產力工具已經走過了26個年頭。我們在期待新款Macbook到來的同時,一起來看看Macbook的進化史吧。
1989年:Macintosh Portable—人類第一臺帶上太空的便攜式電腦
Macintosh Portable是一款實驗性質的產品,也是蘋果生產的第一臺通過電池供電的“輕便型”電腦。它曾經隨亞特蘭大號航天飛機上過太空,也是第一臺人類帶到地球之外的輕便型電腦。雖然現在看起來這款電腦非常笨重,但對于當時來說帶來了巨大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該款電腦的鍵盤和球型鼠標可以拆卸并交換位置,對左撇子非常友好。蘋果的人性化設計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體現出來了。但是對蘋果來說,自家真正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并不是它,而是1991年生產的PowerBook 100。
1991年:PowerBook 100系列—蘋果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筆記本
PowerBook 100、140和170是蘋果以PowerBook為產品線名稱發(fā)售的三款筆記本電腦,也是蘋果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背光LCD屏幕的分辨率僅有640x400,但是開創(chuàng)性地將軌跡球和鼠標放在了鍵盤下方正中央,之后所有的筆記本都采用了同樣的位置擺放軌跡球或觸控板。
1992年:PowerBook Duo—當年的“超極本”
像現在的MacbookAir一樣,1992年的PowerBook Duo也是一款超便攜筆記本電腦,僅有1.86kg,在蘋果歷史上比它更輕的只有MacbookAir和最新的12寸NewMacbook。按照現在的話來說,Duo就是當年的一臺“超極本”。
1994年:PowerBook 500系列—蘋果第一臺觸控板筆記本
1994年的PowerBook 500系列也有個別名叫“黑鳥”,該系列的PowerBook首次采用了很多新的配置,比如首次使用了觸控板替代了軌跡球,首次增加了立體聲音箱等。
1995年:PowerBook 5300系列—新處理器和熱插拔Zip盤
5300系列首次采用了IBM生產的PowerPC處理器,自此蘋果所有的PowerBook系列電腦都采用了該處理器。另外,5300系列還首次加入了可熱插拔的Zip盤和PC卡讀盤、讀卡器。
1996年:PowerBook 1400—可換殼筆記本+內置光驅
PowerBook 1400系列開啟了筆記本電腦可換殼的時代。屏幕背后的蓋子可以更換成各種顏色。另外,1400還是首臺內置光驅的蘋果筆記本電腦。
1997年:PowerBook G3—當時的性能最強
PowerBook G3系列可以說是當時市面上性能最強的筆記本電腦,相當于現在的MacbookPro,也可以理解為是Macbook Pro的前身。
1999年:iBook—主打年輕及學生群體
相信大家對這款電腦一定很眼熟,iBook讓蘋果在全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蘋果首次面向更大市場,以年輕用戶特別是學生為主要目標的筆記本電腦產品。蘋果從當時的iMac借鑒了色彩艷麗的透明外觀,給iBook G3做出了一個“Clamshell”的設計。另外,還有橘色、藍莓、灰黑、亮藍和檸檬綠5種顏色可供用戶選擇。iBook G4采用了白色的外觀,感覺大體上具備了現在Macbook的外型。
2001:PowerBook G4—金屬筆記本時代開啟
PowerBook G4又被稱為鈦合金PowerBook,從這一代開始,蘋果摒棄了黑色塑料材質,開始了金屬筆記本時代,也和PowerBook的過去說了再見。G4也是最后一代PowerBook。
2006:Macbook Pro—蘋果筆記本的全新時代
五年磨一劍的Macbook,終于替代了PowerBook這個命名,英特爾酷睿處理器也替代了IBM的PowerPC處理器。Macbook Pro的一切都是全新的,另外2006年初代的Macbook Pro還搭載了一顆正面iSight相機。該機標配了512MB內存,60GB SATA 5400轉硬盤,集成顯卡以及吸入式Combo光驅。
2006:Macbook Polycarbonate—與黑色塑料的再次碰撞
2006年發(fā)布的Macbook Polycarbonate讓蘋果又嘗試了一次黑色塑料。這款13寸的Macbook筆記本電腦采用了聚碳酸酯材質,有黑白兩色。
2008年:一體化機身Macbook—一體化簡約金屬主義
2008年第二代MacBook和MacBookPro采用了一體成型的鋁鎂合金機身以及按壓式的觸控板,取消了觸控板上的按鈕設計,確定了當代MacBook的設計語言,一體化和簡約金屬主義。
2008:MacBook Air—改變世界
當喬布斯從牛皮紙袋里滑出MacbookAir的那一刻,全世界都為之瘋狂了。這款產品可以說改變了世界,重新定義了筆記本,將當時市場上所有的超極本趕盡殺絕。MacBook Air也是蘋果歷史上銷售量最高的筆記本電腦。
2012年:Retina MacBook Pro—開啟視網膜筆記本時代
RMBP搭載了一塊“視網膜”屏幕,意思為用戶用肉眼無法分辨屏幕上的像素點。這一代MacBookPro去掉了以太網、火線等接口以及光驅,讓一體成型的鋁合金機身更加輕薄,比上一代的MacBook Pro輕了20%。
2015年:12英寸Macbook—首次的USB-C接口設計
12英寸的New Macbook取消了風扇設計,機身更加輕薄。首次采用了單USB-C接口設計和Force Touch觸控板。
2016年:MacBook Pro with Touch Bar—具備指紋解鎖的虛擬控制條
新的MacBookPro帶來了新的變化,OLED虛擬鍵盤取代了原來的一排功能鍵,從此筆記本電腦誕生了一種新的操作方式。Touch Bar以一種可視化、可觸摸、可擴展、可自定義的方式改變了用戶的操作習慣。
或許下周二蘋果WWDC 2017結束之時,這篇回顧的最后就要添加上新的MacBook設備了。從蘋果筆記本的歷史回顧中,是否看到了你當年使用的那一款?是否想到了那款筆記本陪伴著你的時光?下周蘋果是否還會給我們帶來驚喜,帶來新技術引導的全新設備,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您可能也感興趣:
繼劉強東力挺王衛(wèi)后 丁磊也公開表示支持順豐
蘋果WWDC 2017前瞻:iOS 11、新iPad Pro即將發(fā)布
盜賣Q號200萬個 不到一年獲利數十萬元
關鍵詞:Intel 處理器、MagSafe
2006 年蘋果發(fā)布了第一臺命名為 MacBook Pro 的筆記本電腦。雖然這并不是蘋果的第一臺筆記本,但卻是第一臺使用了 Intel 處理器的 Mac 筆記本電腦(它的前輩 PowerBook 系列使用的 IBM PowerPC 處理器)。第一代 MacBook Pro 先后發(fā)布了 13 英寸、15 英寸和 17 英寸款。
初代 MacBook Pro
這也是第一款正面帶一顆攝像頭的蘋果筆記本。MagSafe 電源插頭也第一次來到蘋果筆記本上。那時候的觸控版還是帶按鈕的。
當時這款筆記本的 15 英寸款有 2.45 公斤重,17 英寸款重達 3.08 公斤。13 英寸屏幕分辨率為 1280*800,15 英寸為 1440*900,17 英寸為 1920*1200。
MacBook Pro(17 英寸,2008 年初)
初代 MacBook Pro 真機圖
關鍵詞:Unibody 一體成型機身
MacBook Pro(15 英寸,2008 年末)
2008 年末發(fā)布的一款 MacBook Pro 確立了第二代。這一代跟我們現在用的 MacBook Pro 已經比較像了。采用一整塊鋁合金材質切削成一體成型機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Unibody」。相應的機身厚度也減小了。
這種設計語言一直影響著 Mac 至今。
觸控板也不再有按鈕,而是跟現在一樣的按壓式設計。
第二代 MacBook Pro 觸控版
從 2009 到 2012 年陸續(xù)發(fā)布的新 MacBook Pro 基本是在這一設計的基礎之上做了功能和配置上的升級。說幾個有意思的。
2011 年初發(fā)布的 MacBook Pro 第一次有了雷靂接口(當時開發(fā)代號叫 Light Peak),速率高達 10 Gbps。
MacBook Pro(17 英寸,2011 年初)接口
2012 年中發(fā)布了第二代的最后的小改款,配備了 USB3.0。這也是第一款帶 USB3.0 的蘋果設備。
第二代 MacBook Pro 基本都有 13、15、17 三種尺寸。但是 2012 年末最后一次更新卻沒有 17 英寸款了,之后蘋果也再沒有發(fā)布過 17 英寸 MacBook Pro 機型。所以 2011 年末發(fā)布的 17 英寸成為這個尺寸的絕唱。
我用的第一臺 MacBook Pro 就屬于這一代。當時還帶吸入式光驅,比當時其他品牌普遍采用的彈出式光驅優(yōu)雅太多了。
關鍵詞:視網膜屏幕
MacBook Pro(15 英寸,2012 年中)
2012 年中蘋果發(fā)布了第一款配備視網膜屏幕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外觀重新設計。去掉了以太網口、火線口、以及光驅。雷電端口增加到 2 個。采用了第二代 MagSafe 電源適配器端口。也是從這一款開始,MacBook Pro 全面改用 SSD 硬盤。
這一代的機身也比上一代更輕薄,15英寸的重量及厚度甚至比上一代13英才的還要輕薄。
2013 年末,雷靂接口升級成雷靂 2 接口。
MacBook Pro(視網膜顯示屏,15 英寸,2013 年末)
2015年 觸控版加入 Force Touch 技術,讓本來已經甩 PC 好幾條街的 Mac 觸控版體驗更進一步。直到今天也沒有 PC 觸控版的體驗能與之媲美。
MacBook Pro(視網膜顯示屏,15 英寸,2015 年中)
關鍵詞:觸控欄、深空灰、雷靂3
MacBook Pro(15 英寸,2016 年)
2016年10月蘋果發(fā)布了新一代的 MacBook Pro。觸控欄和觸控 ID 第一次來到 Mac 筆記本上。接口也全部統(tǒng)一成 USB-C 雷靂 3。并且首次有了深空灰色。
MacBook Pro 觸控欄
后續(xù)每一年都有新的升級款出現。比如 2018 年的 T2 芯片、原彩顯示、備受爭議的蝶式鍵盤。2019年采用了第九代酷睿處理器。
MacBook Pro(15 英寸,2018 年)
關鍵詞:16 英寸
2019 年 11 月蘋果推出了一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用以取代上一代 15 英寸款。這是自 17 英寸 MacBook Pro(2011年末機型)停產之后最大的 Mac 筆記本顯示屏。
MacBook Pro(16 英寸,2019 年)
這一代使用了 1 毫米鍵程剪刀式鍵盤。揚聲器、麥克風也都有提升。
關鍵詞:M1 芯片
MacBook Pro(13 英寸,M1,2020 年)
2020 年蘋果發(fā)布了自己的 SoC 架構芯片 Apple M1,并用在了一同發(fā)布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MacBook Air 和 Mac mini 上,用來取代 Intel X86 處理器。
這也是自 2006 年初代 MacBook Pro 后,蘋果電腦又一次「換芯」,并且是自家芯。小小一個芯片,蘋果用了「開天辟地」來形容。其歷史意義及重要性不言而喻。
M1 芯片除了讓這臺 MacBook Pro 性能速度得到提升。也讓這臺 Mac 成為史上電池續(xù)航最久的 Mac 筆記本。我們也期待搭配下一代更強大的 Apple 芯片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早日跟大家見面。
?
我自己也很喜歡 MacBook Pro,先后買過三臺。從二代領先時代的 Unibody 機身和觸控板,到三代 Retina 屏幕,再到第四代雷靂 3 和觸控欄。每一次換新機都讓我興奮不已。雖然目前我沒有在使用 MacBook Pro,但是它對于我來說意義重大。它是一件強大且趁手的工具,我通過它獲取和表達信息,并以此連結這個世界。是它引領我一點點走上內容創(chuàng)作之路,并豐富了我的人生。
你的第一臺 Mac 是什么?你跟它有著什么樣的故事?歡迎評論區(qū)分享。
者 | WangMT(酷安)
參考:Wikipedia、Mactracker
這是個我買不起但我個人一直崇敬的系列,是喬布斯所希望做出的計算機,也是在整個計算機消費市場里擔得起獨一無二一詞的存在。
接下來圖和文字較多,請注意。
歷史的開端,回到 1984 年 1 月,第一代 Macintosh 誕生,它使用 8 MHz 摩托羅拉 68000 處理器,從而具備黑白圖形顯示能力。事實上也成為了首款面向消費級市場的圖形界面計算機。
喬布斯將 Macintosh 的產品形象定位為親切友好且簡單易用的存在,為此第一代 Macintosh 的發(fā)布會上喬布斯特意增設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它可以用人工語音作自我介紹,具體視頻這里放鏈接不太方便,希望有興趣的讀者自行搜索。
然而之后發(fā)生了眾所周知的歷史事件,喬布斯的離開仿佛也帶走了蘋果的靈魂一般,直到 1998 年 5 月初代 iMac 的誕生。
像是最初的 Macintosh 一樣,定位在個人消費級市場的它顛覆了計算機給大多人的刻板印象,官方甚至用 Un-PC 一詞來宣傳這款不同于同期 Wintel PC 競爭對手的產品。
這也是蘋果首個以字母 i 作為前綴的產品,喬布斯用了五個單詞解釋它的含義:Internet、Individual(個性化)、Instruct(引導)、Inform(傳遞)以及 Inspire(啟發(fā))。
Jony Ive 賦予它未來主義的外形和豐富的配色,這一切由透明聚碳酸酯材質實現。
這種設計風格影響了一段時期內蘋果銷售的幾乎所有計算機及配件產品,還奠定了初始形態(tài)的 Mac OS X Aqua 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
接下來就該說回它的計算機角色了,1998 年 8 月發(fā)售的 A 版本搭載 233 MHz PowerPC 750 G3 處理器,用戶實際最高可擴展至 384 MB RAM,15 英寸 1024*768 CRT 顯示器和 2-6 MB 顯存的 ATI Rage IIc 顯卡,4 GB 硬盤,內置托盤式 CD-ROM 光驅、麥克風、揚聲器,開箱即用(隨附鼠標和鍵盤),初始操作系統(tǒng) Mac OS 8.1。
之后歷經多次更新,包括不斷增加可選配色、處理器與顯卡升級以及引入火線接口、可選 AirPort Wi-Fi 11b 無線網絡支持和 VGA 輸出能力,位于正面的光驅也從托盤式變?yōu)槲胧焦怛專瑫r增加 DVD-ROM 或 CD-RW 的可選項。
在 2001 年發(fā)售的最終版本中,最高可選配 700 MHz PowerPC 755 v3.1 G3 處理器,60 GB 硬盤,16 MB 顯存 ATI Rage 128 顯卡,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1 GB RAM。
CRT iMac G3 的結構后來延續(xù)到最初僅面向教育市場發(fā)售的 eMac,eMac 升級到 G4 處理器與更大的 17 英寸 1280*960 顯示器,光驅變回托盤式,其它硬件也同時提升,最終 eMac 于 2005 年 10 月退出市場。
隨著液晶技術的崛起,顯像管作為顯示器已然逐漸顯露出疲態(tài),這一趨勢自然影響到了之后的 iMac,于是以搭載液晶顯示器為目標的全新設計誕生,造就了讓人聯想起皮克斯 Logo 中那盞 Luxo Jr. 臺燈的 iMac G4。
2002 年 1 月,iMac G4 屹立于桌面之上。
通過金屬連桿以及內部的可動機構,iMac G4 將屏幕與半圓形本體連接到一起,并且使用戶能調整顯示器的朝向與傾角。
作為電腦的所有部件都在下方半圓形本體中,正面提供托盤式光驅,而接口全部集中于背面,將其翻轉并拆除底部蓋板則可見內存與預留 AirPort 無線網卡接口。
此代最初搭載 700 - 800 MHz PowerPC 7450 v2.1 G4 處理器,40 或 60 GB 5400 轉硬盤,15 英寸 1024*768 TFT 顯示器以及 32 MB 顯存的 NVIDIA Geforce 2 MX 顯卡。光驅可選同時支持 DVD-R 與 CD-RW 刻錄的 SuperDrive,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1 GB RAM。
后期不斷升級,無線網卡選配級別升級到內置藍牙的 11b/g AirPort Extreme,開始支持 DDR 內存和 USB 2.0,并增加 17 英寸及 20 英寸的可選尺寸。
2003 年 9 月的最終版本中 15 英寸搭載 1 GHz PowerPC 7455 v3.3 G4 處理器以及 32 MB DDR 顯存的 NVIDIA Geforce 4 MX 顯卡,17/20 英寸處理器主頻提升到 1.25 GHz 并搭載 64 MB DDR 顯存的 NVIDIA Geforce FX 5200 Ultra 顯卡,用戶可擴展到 1 GB RAM,根據 Mactracker 數據 17/20 英寸實際可支持更達到 2 GB RAM,同時硬盤可選 80 或 160 GB 7200 轉硬盤。17 英寸機型顯示分辨率 1440*900,20 英寸機型顯示分辨率 1680*1050。
隨著 iPod 的熱潮,蘋果公司的代名詞甚至一度發(fā)生變化,這時 iPod 設計團隊介入到 iMac 設計當中,最終產物便是 iMac G5。
最初于 2004 年 8 月發(fā)售,提供 17 英寸與 20 英寸機型,搭載 1.6 或 1.8 GHz PowerPC 970fx G5 64 位處理器,硬盤可選容量上升到 250 GB,顯卡搭載 Geforce 4 MX 或 Geforce FX 5200 Ultra 顯卡,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2 GB RAM,內置吸入式 SuperDrive 刻錄光驅。
在 2005 年 5 月機型中新增環(huán)境光傳感器,內置以太網升級到千兆。
在 2005 年 10 月,iMac G5 增加內置攝像頭與紅外遙控支持,內置搭載藍牙與 Wi-Fi 11b/g 支持的 AirPort Extreme 網卡,背部的接口排列也發(fā)生變化,顯卡轉為最高配置 128 MB 顯存的 ATI Radeon X600 XT,顯示屏最高亮度提升。這一模具從末代 PowerPC iMac G5 沿用到 2007 年之前換裝雙核 Intel 處理器的 iMac,并最終新增搭載分辨率 1900*1200 及 400 cd/m2 高亮度 TFT LCD 的 24 英寸型號。
2007 年 8 月,更具專業(yè)設備觀感,使用鋁合金與玻璃打造的 iMac 誕生,提供 20 / 24 英寸機型可選,使用比前代更高規(guī)格的 Intel Core 2 Duo 雙核處理器,網卡支持 11n,其它硬件逐步提升。
之后顯示輸出接口從 mini-DVI 變?yōu)?mini-DP。
2009 年 10 月,使用金屬一體成型機身的 iMac 上市,屏幕擴大到現在的 21.5 / 27 英寸,分辨率提升至 1920*1080 / 2560*1440。
2009 年后期機型開始換裝 IPS 顯示屏,2010 年中期機型開始搭載 3.06 或 3.2 GHz i3 540 / 550 以及 3.6 GHz i5 680 處理器,直至 2011 年中期 27 英寸搭載默認頻率 2.7 或 3.1 GHz i5 2500S/2400 及 3.4 GHz i7 2600 四核處理器,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16/32 GB RAM。從 2010 年中期開始硬盤可選配 SSD,2011 年中期機型在保留火線接口的同時開始搭載第一代雷電接口,帶寬為 10Gbps。
2012 年 10 月,現款 iMac 模具誕生,它使用摩擦焊接工藝大幅降低了整機厚度,屏幕側邊最薄處更是達到了令人震驚的 5 mm。但代價是失去光驅,以及 21.5 英寸機型失去了自行擴展 RAM 的能力,火線接口在這一代開始被取消。
最初 21.5 寸機型最高可搭載默認頻率 3.1 GHz i7 3770S 處理器,27 英寸機型最高可搭載默認頻率 3.4 GHz i7 3770 處理器,21.5 英寸機型使用 512 MB GDDR5 顯存的 NVIDIA GT 640/650M,27 英寸機型使用最高 2 GB GDDR5 顯存的 NVIDIA GTX 680MX 顯卡,USB 開始支持 USB 3.0,同時開始提供 Fusion Drive 混合硬盤的內置存儲選項,2013 年 9 月后發(fā)售機型開始支持 802.11ac。
2014 年 10 月,27 英寸 iMac 5K 誕生,搭載 5120*2880 分辨率內置顯示,最高可選默認主頻 4 GHz i7 4790K 處理器及 4 GB AMD Radeon R9 M295X 顯卡,雷電接口升級到雷電 2,然而遺憾的是它喪失了目標顯示器模式支持,因此不再能夠當做搭載 miniDP 或雷電的另一 Mac 計算機的外置顯示器。
2015 年 10 月,21.5 英寸 iMac 4K 誕生,搭載 4096*2304 P3 廣色域顯示屏,初始最高可搭載默頻 3.3 GHz i7 5775R 處理器,使用 Iris Pro 6200 核芯顯卡。
至 2017 年為止,標準 iMac 可選三種分辨率以及 21.5/27 兩個尺寸,入門 21.5 英寸 iMac 搭載默認主頻 2.3 GHz i5 7360U 雙核處理器及 1920*1080 分辨率內置顯示器,使用核顯。21.5 英寸 4K 機型最高可選默認主頻 3.6 GHz i7 7700 處理器及 4 GB Radeon Pro 560 顯卡,27 英寸 5K 機型最高可選默認主頻 4.2 GHz i7 7700K 處理器及 8 GB Radeon Pro 580 顯卡,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64 GB RAM。所有機型雷電接口均升級到雷電 3。
2017 年 12 月,iMac Pro 不僅帶來了深邃的黑色外觀,更將 iMac 由高端家用一體機提升到了桌面工作站級別的高度,官方將其定位設立在標準 iMac 與 Mac Pro 臺式工作站之間。
初始即搭載 Xeon W 2140B 八核處理器,最高可選 Xeon W 2190B 十六核處理器,存儲取消機械硬盤,最高可選 4 TB 全 NVMe 內置存儲,RAM 可擴展到最高 128 GB 并支持 ECC,顯卡最高可搭載 16 GB HBM2 AMD Radeon Pro Vega 64,有線網絡首次升級到萬兆以太網 (10Gb),機身內置四麥克風。
從親切的互聯網入口到開箱即用的桌面工作站,iMac 的使命與理念卻似乎從未改變,它是桌面一體機的最佳平衡形態(tài),是從你開始接觸就可能被吸引的高集成設備,是臺式電腦凝練到極度精致與簡潔的想象,更是喬布斯主導下對消費產品的定義與渴望。
最后還是用標題結尾,它改變了蘋果,即便是在一體機形態(tài)一直都可以被證偽存在價值的世界里,也許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想象中,它也改變了我們,這就是為什么我拋開所謂粉絲濾鏡依然對其保有尊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