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隨著拼音輸入法的推廣,五筆輸入法基本沒人用了,原因主要是難學,其實只要掌握基原理,五筆并不難學,作為國人學好五筆意義重大。最重要一點是不會忘記漢字的寫法,這是國人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在記住字根的基礎上,只要我們掌握以下方法,一定能用好五筆輸入法。
鍵面字的輸入法有三:一是鍵名字:打四下本鍵就可,比如,王(GGGG)、土(FFFF)。二是字根字:報戶口+第一、二 、最末筆就可,比如,乃(ETN)、甲(LHNH)。三是單筆畫:本鍵兩下+LL就可,比如,一(GGLL)、丨(HHLL)。
鍵外字的輸入法也有三:一是剛好四個字根的字:打一、二、三、四字根就可,比如,禁(SSFI)、掌(IPKR)。二是多余四個字根的字:打一、二、三、最后一個字根,比如,塞(PHFF)、輸(LWGJ)。四是少余四個字根的字: 打完字根+最后一筆識別碼就可,比如、余(WTU)?。╓YGG)。有關末筆交叉識別碼原理以后敘述。
2016年12月14日,《北京日報》16版
1983年,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誕生。這種輸入法終結了“漢字輸入與西文不能同日而語”的預言,為打通我國電腦普及的瓶頸做出了重要貢獻,并成為我國首次向美國、日本出口的電腦專利。鼎盛時期,全國掀起學習熱潮,五筆字型輸入法被列入我國《職業技能鑒定規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電腦普及遭遇瓶頸,漢字輸入法的缺失是一個重要原因。有人說,如果不廢除漢字而代之以拼音,電腦就不能在中華大地普遍應用,中國就不能步入現代文明。究其原因,用鍵盤敲26個英文字母很容易,但漢字有成千上萬個,而且筆劃那么多,字形那么復雜,如何通過小小的鍵盤來呈現,著實是個難題。
1978年,在河南南陽地區科委工作的王永民接手河南省重點科研項目“漢字校對照排機”的研究。為了甩掉手動大字盤輸入漢字的笨辦法,他風餐露宿,來往于無錫、南京、常州、上海之間,搜集了許多資料,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課題設想。為了盡快完成課題,他決定先尋找一個現成的漢字輸入方案,然后發揮自己在硬件上的優勢,設計出鍵盤,以應急需。
王永民一邊和肝病、腎病抗爭,一邊以驚人的毅力抄錄編寫了摞起來足足有10米高的10多萬張卡片,對漢字進行了浩繁的從甲骨文到簡化字的研究和分析,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個《漢字字根組字頻度表》和《漢字字根實用頻度表》,做了開拓性的基礎理論工作。
1982年6月,王永民的漢字編碼方案取得突破性進展。隨后,像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一樣,他集漢字結構規律、信息處理科學和鍵盤設計原理之大成,熔煉成一張“五筆字型字根周期表”,從而在1983年元旦之夜的鞭炮聲中,登上了當代漢字輸入技術的新高峰。在40多名專家參加的鑒定會上,漢字形碼專家鄭易里先生激動地宣布:“從今天起,漢字輸入與西文不能同日而語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993年7月11日《北京日報》5版,《榮獲北京市共產黨員“十杰”稱號的“五筆字型”發明家王永民》)
1984年春節,裝有五筆字型漢字編碼方案的電腦被送入中南海。用這種漢字輸入法打字,每分鐘最快可以打出136個漢字,其速度比英文輸入還快。
據本報1985年3月14日3版《古老漢字與現代電腦巧結“良緣”的新方式》報道,王永民發明的這種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技術,在通用英文鍵盤上,能用26個字母鍵按字形輸入近7000個漢字、數千條詞匯。具體來說,這項技術把漢字的筆劃分成五種:橫、豎、撇、捺、折;把漢字的字型分成四種:左右型、上下型、外內型、單體型,并概括為130種基本字根,對應在常用的26個字母的英文鍵盤上。無論一個漢字多么復雜,都至多只需要按書寫順序輸入4個字根。例如“明”字,按“日”和“月”兩鍵即可輸入。這一技術還可以靈活方便地處理中文詞語。任何一個詞語,不論字數多少,也最多擊4次鍵就可完成。
1984年9月19日,王永民應邀飛洋過海,到聯合國總部做學術報告。精彩的漢字電腦輸入技術表演,使聯合國的官員們目瞪口呆,當即決定請王永民到聯合國總部傳授這一技術。美國報紙稱:“漢字輸入速度快過英文”,“舉世稱難,今迎刃而解”。
五筆字型輸入為什么能比英文快?據王永民解釋,用五筆字型輸入一個字平均擊鍵2.6次,而英文平均輸入一個詞需要擊鍵4.5次。漢字不僅可以輸入單字,而且可以輸入詞組,不管多長的詞組,用五筆字型碼輸入也只需擊鍵4次,而英文只能敲擊字母。當然,同樣內容的文件,漢語比英文篇幅短三分之一左右,這也是五筆字型輸入法比英文快的一個重要原因。(1991年4月10日《北京日報》2版,《漢字輸入電腦為什么比英文快》)
1987年,五筆字型電腦漢字輸入技術專利被世界知名電腦公司——美國DEC公司購買。這是我國首次向美國出口電腦專利,也是我國高技術、高智力出口的一個范例。此時的五筆字型輸入法,已是一套嚴謹的電腦輸入漢字體系。受過指法訓練的五筆字型使用者最快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向電腦輸入漢字216個。(1987年5月14日《北京日報》4版,《我國首次向美國出口電腦專利》)
1993年,五筆字型電腦漢字輸入技術出口日本。日本卡西歐公司經過對中國中文電腦技術的考察,確認要在中文電腦市場占據一個領地,就必須使用五筆字型技術。(1993年9月27日《北京日報》3版,《我國電腦專利技術首次出口日本》)
1994年,世界知名電腦公司IBM與王永民的王碼電腦公司正式簽約,購買五筆字型電腦漢字輸入技術的專利使用權。那時候,五筆字型已成為外國電腦公司打開中國市場的鑰匙,裝配五筆字型的中文處理機已在90%以上,并在聯合國、東南亞廣泛應用。(1994年1月29日《北京日報》3版,《IBM購買“五筆字型”》)
五筆字型電腦漢字輸入技術可以配置到具有編輯功能的漢字信息處理設備中,供寫作、編輯、修改文章用,所以,這項技術很快被新聞、出版等行業采用。
根據本報1989年10月21日4版《首都報業逐步進入電腦化》記載,那時候,北京一些主要報社和出版社,相繼實現漢字報業出版電腦化。這是我國報業和出版業的歷史性技術變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項重大的科技成就。
告別鉛與火,迎來光和電。由于漢字輸入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版軟件、照排技術迅速發展。到1989年,北京各大報社,包括人民日報(后四版)、經濟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科技日報、北京日報郊區版,以及國防工業出版社等單位,相繼使用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技術,以及電腦組版、激光制版和膠版印刷的新工藝。一名操作員每天可輸入4萬到5萬個漢字,組版改版也極其簡便,與鉛字排版工藝相比,普遍提高效率10倍以上,同時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工作條件。直到今天,很多傳統媒體的文字錄入員仍在使用這種輸入法。
辦培訓學校、播電視講座、出普及教材……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問世后,風靡了20多年,不但被列入我國《職業技能鑒定規范》,作為全國電腦錄入員的考核內容,還一度成了部分單位錄用新人的必要條件之一。
隨著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各種電腦輸入法鋪天蓋地而來,其中不乏聯想、語音識別等高科技功能,五筆字型輸入法受到了強烈沖擊。
相比之下,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學習難度高、編碼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字根不符合漢字基本部件與違反筆順的問題,所以一直無法成為教育部門的推薦輸入法。2005年以后,新一代拼音輸入法開始崛起,這類輸入法充分借鑒互聯網優勢,通過自動升級詞庫等方式,保持詞庫處于最新狀態,并嵌入網絡搜索的功能,智能化程度更高,自我學習能力更加強大,還增加了英文單詞提示、中英文詞典等功能,可以通過網絡保存用戶個人使用習慣和個人字典。如此種種,致使不少人棄五筆而去。(2016年12月14日《北京日報》16版,《中文輸入法 智慧的代碼》)
面對這種形勢,王永民帶領他的王碼公司也在不斷對五筆字型輸入法進行升級換代,包括推出“98規范王碼”“標準五筆字型WB-18030”等,卻難留住舊日輝煌。
王旁青頭戔(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如今,五筆字型輸入法不再有當年的風光,肯背這打字口訣的人越來越少,仍在使用的或許是一種習慣的延續。
來源:北京日報
文字:賈曉燕 制圖:焦劍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新華社
流程編輯:RB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