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SMZDM.COM|網友 SunnyHere

    參評型號

    • 小米降噪耳機Type-C版 299元(1x)

    • 索尼 MDR EX-750NA 599元(2x)

    • BOSE QC20 1599元(5.3x)

    全家福合集:

    耳機兼容性綜述

    如果你買了一副降噪耳機卻不能拿來聽歌,那么你為什么不直接去買3M的耳塞呢?

    作為代替傳統3.5mm的新生事物,其兼容性是需要作出一番考量的。作為一個USB Type-C降噪耳塞,其插在任何一個可以供電的地方(包括且不限于手機、PC、轉接頭+充電寶輸出口等)均可以成功的獲取電力,從而可以開啟降噪功能;故而,下文的兼容性測試主要針對其是否能夠播放音樂

    綜合網絡上的相關內容,可以大致列表如圖所示(Mac和使用轉接頭連接iphone的情況暫時沒有相關信息):

    *小米降噪耳機小米手機端使用提示

    當前軟件版本下,小米降噪耳機的上下鍵在多數情況下只能控制音量; 對于說明書上寫的中鍵連續摁兩下和三下是切歌這一功能只在小米手機MIUI自帶的播放APP中有用(第三方手機多數不可用),而對于更多人常用的網易云音樂,QQ音樂和蝦米這三款軟件,目前還不支持切歌功能,且未來是否能夠支持仍為未知。此外,在當前MIUI版本下,不支持米音功能。希望后期系統更新能夠及時跟上。

    **小米降噪耳機第三方安卓手機使用警示

    小米降噪耳機在插入具有USB Type-C接口的第三方手機(如一加3/3T)時,可能會出現音樂播放支持小米降噪耳機,但通話功能不支持小米耳機的兼容性問題。

    此時,當插入小米降噪耳機接打電話時,會出現手機聽筒和耳機均不發聲的情況。

    此外,在小米降噪耳機插入狀態下,如果有電話撥入,則這些手機的揚聲器和耳機均不會振鈴,僅僅表現為音樂暫停(播放音樂中)/無任何變化(未播放音樂),極易出現漏接電話的問題。

    ***小米降噪耳機PC使用指南

    雖然小米降噪耳機天生使用了正反可插的USB type-C接口,但不幸的是其與Windows PC的適配并沒有做的那么好。經過實測在具有原生USB Type-C/Thunderbolt3接口的win10 PC中,事實上是有好多并不能支持C口直插小米降噪耳機的(綜合網絡實測,13.3寸小米筆記本C口直插可用,但包括且不限于12.5寸小米筆記本,Dell XPS,MSI GS40等PC直插Type-C口均無法識別設備,Mac暫時未知)。

    然而,經過的指點,發現使用轉接頭將耳機插入電腦的USB TypeA 口可以順利在PC上使用(至于為什么A口能用而C口不行,可能是耳機針對PC USB Type-C相關的識別協議并不完善)。

    使用轉接頭插入后,耳機功能和麥克風功能均能正常使用,在PC上識別為USB播放設備,如圖所示:

    設計與做工:9/10

    對于小米降噪耳機而言,其最為巨大的優勢,便是相對于傳統設計的降噪耳機,明顯更小的體積和重量。對于傳統的降噪耳機,受限于其不能從3.5mm音頻接口和/或藍牙接口獲取電力,或者如qc25/750na一般有著內置電池,或者如qc30般有著頸環,再亦或如同qc35/100abn/1000x般電池和電路內置使得耳機愈發沉重;相信使用ex750na的值友們都對它的墜耳感不堪其擾。而小米巧妙的采用了USB-C接口,從而使得其攜帶和使用都變得如同普通入耳式耳機一般,變得真正輕便易攜,無憂無慮。

    同時,這副耳機在這個價位上,無論是外觀設計和做工都可以說接近了頂級水平。外觀方面,小米降噪不僅沿襲了小米圈鐵、圈鐵Pro這兩個“表兄弟”的外觀設計語言,包裝設計和配件組合也和圈鐵Pro基本一致。這對于一副標準的入耳式耳機來說,不過不失;降噪模塊沒有明顯增加耳殼體積,bonus;使用輕盈如同普通入耳,并且有多付耳套和方便的固定套,bonus;附帶有雖然平常使用并不方便但是逼格蠻高的硅膠收納盒,bonus(其實我還是喜歡750na那種方便的強磁鐵收納袋設計)。相比于bose QC20那仿佛是來源于上個世紀的設計風格,小米的外觀和用料上都可以說是強了不少。同時,小米還在線控盒下側采用了編織線的設計,使得耳機的耐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音質水平:4/10

    說實話在剛剛拿到這幅耳機的時候,我還是一定程度上懷著激動的心情,想要認真評測一下這個耳機的聲音的。然而,在打開包裝上機半小時之后,我的感受就變成了:

    如何評價小米降噪耳機的音質呢?那就是沒有音質。

    眾所周知,降噪耳機由于存在著主動降噪模塊帶來的額外成本,以及降噪處理電路對于波形的影響,在音質方面向來是不能和同價位耳機的音質進行對比的;一般認為,將其與1/2到1/3價位的普通設計耳機進行對比比較公平。那么,299元的小米降噪耳機,其音質在百元市場上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答案是仍然不行。這個耳機最大的問題就是糊,尤其是在對于音樂來說至關重要的中頻部分,嚴重缺乏解析和質感,有一個比喻是“大概像嘴里含著口痰一樣”。同時,關鍵中頻應該是有著比較大的凹陷問題;至于,聲場什么的?不存在的。究其原因,除了單元本身的選擇之外,大概是動圈和動鐵的銜接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如果單純的以價論聲的話,在百元價位上,這個耳機的聲音只能說是平庸甚至說中等偏下的水平。在百元市場乃至三百元上,絕大多數的耳機都是單動圈耳機;而小米降噪耳機的圈鐵設計,卻不幸的發揮出了甚至還不如動圈的水平。這個耳機的聲音表現不僅明顯不如vsd1s等以聲音出名的的國產百元塞,甚至對比mx375這種國際品牌的低(pian)端(qian)塞在聲音上也體現不出來什么優勢;或者說,甚至可能不如earpods。

    在k420都能做到99(69)的今天,如果你對于聲學有著一定的追求,要么果斷價錢換塞,要么。。。好吧,看在他足夠便宜還有降噪的份上忍了吧。

    什么,你說小金標和大師定(zhan)調(tai)? Come on...

    可是,為什么會這樣呢?第一次有了先進的Type-C接口,有了能主動降噪的耳機,兩件美好的事情重合在一起,得到的,本該是像夢境一般優秀的耳機……但是,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

    小米降噪耳機的包裝,繼承了小米一貫的風格;而過去一貫以來的1More Design(萬魔聲學),則可能因為1More名聲不太好的緣故,“脫胎換骨”變成了TiinLab Design(耳一號聲學)。而這個Tiinlab又是何方神圣呢?沒錯,Tiinlab就是1More的馬甲。 那么,這款小米降噪耳機,是不是也可能是什么耳機的馬甲呢?

    將小米降噪耳機的聲學部分與小米圈鐵耳機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二者的共同點有:具有相同的設計公司(1More);相似的耳殼設計;相同的動圈-動鐵和音腔布局;相同的阻抗(32Ω,但對于降噪耳機小米并未標明降噪開啟前后是否存在差異);相同的技術(比如一體成型的“銜鐵+驅動桿”結構和電容分頻器設計);同時通過Hi-Res認證(而小米圈鐵Pro則未標明通過)等。種種跡象都表明,小米降噪耳機Type-C版的聲學部分很可能與小米圈鐵耳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考慮到小米圈鐵眾(chou)所(ming)周(zhao)知(zhu)的音頻表現,小米降噪耳機的音質如此也就得到了一定的解釋。

    小米圈鐵的頻響曲線

    說實話,小米是一個非常善于推出高性價比產品,并用高性價比產品顛覆市場的公司。小米出品的產品大至空氣凈化器、掃地機器人,小至小米插線板,都在低價的同時做到了高質,獲得了幾乎一致的好評。可惜的是,小米在聲學方面,似乎還需要長足的努力,才能在低價的同時,提供真正的優質產品。

    降噪水平:7/10

    降噪耳機,主要分為被動降噪與主動降噪兩個大類。被動降噪,簡單來說就是“捂”,而主動降噪,其原理在于通過降噪麥克風獲取外界聲音,并通過音源發聲實現聲波的反相位對消,從而使人耳無法獲取到噪音的聲波。

    對于主動降噪而言,其考察點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降噪強度,底噪問題和耳壓問題。

    對于第一個問題,可以采用在通過在模擬環境中,播放不同環境下的模擬背景音,并且實測降噪效果。這里,我主要采用了綜合會聽聲學(網址)提供的模擬環境背景音進行對比測試,從而獲得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復性;同時,也在實際環境中進行了體驗測試。測試主要包括了三個不同的典型場景:航行的飛機(主要是發動機引擎噪音和風噪),擁擠的地鐵(地鐵軌道噪音)以及喧鬧的咖啡館(主要是各種人聲等不規則噪音)

    對于降噪耳機而言,其較為擅長處理諸如航空發動機噪音、電腦風扇噪音等偏向低頻的較為規律性聲音,而對于人聲、器樂聲等中高頻聲音和偶發不規則聲音的處理能力則相對較差。當然,具體到耳機而言,還是有一些差異的。

    與其他兩款耳機的混合降噪(前饋+后饋,單側兩個降噪麥克風)不同,小米降噪耳機TypeC款使用的方案應該是前饋降噪(單側一個降噪麥克風),故而在降噪水平上,小米降噪耳機對于噪音的降低水平明顯還有這一定的差異。如果說QC20是將“噪音”變成了“安靜”,那么小米降噪就更像是把“噪音”變成了“小聲的噪音”。當然,與被動降噪耳機相比,其還是有著明顯的優勢的。在開啟降噪功能時,耳機的線控部分會有微微的發熱,不過可以忽略不計。小米降噪耳機的耳壓感也非常輕微,耳機帶好之后幾乎感覺不到負壓感。作為一副299的耳機,這樣的降噪水平也算是對得起價錢了。

    眾所周知,降噪耳機開啟降噪功能后的底噪,是個老大難問題。與傳統耳機因音源而帶來的底噪不同(可以通過捆綁、使用高阻低敏耳機,甚至于直接加阻線等方式緩解),主動降噪式耳機,其噪音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降噪電路帶來的。令人意外的是,小米降噪耳機的底噪非常輕微,在安靜的環境下,即使打開降噪功能也沒有明顯可聞的底噪出現,而sonyex750NA的底噪,在非常安靜環境下小聲聽歌時甚至可以淹沒掉歌曲的背景部分。

    對于降噪效果,大致估計是這樣的水平:

    降噪效果(從差到好): 小米降噪耳機(~50-60%)<索尼750NA(~85-95%)<Bose QC20

    耳機降噪模式下底噪(從差到好):索尼750NA(底噪明顯大)<<小米降噪耳機≈Bose QC20

    耳壓問題(這個個體差異比較明顯):Bose QC20<索尼750NA<小米降噪耳機

    總評:?/10

    如果你沒有使用過降噪耳機,那么當你第一次戴上降噪耳機的那一刻,你會感覺你仿佛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真正安靜的,讓耳朵甚至有點寂寞的環境。這一刻,

    兩耳清凈

    仿如無物

    靈臺清明

    原本擾人的人聲

    仿如遠處低語

    不受外物紛擾

    唯有手上的學習或工作

    我一直以來都認為,降噪耳機是一個能夠帶給人以極大幸福感的電子設備。然而,較高的技術門檻以及由之而來的價格門檻一直限制了這一本能帶來極大幸福感產品的普及。就事論事而言,降噪耳機增加的硬件成本(邊際成本)其實有限,而小米以299的價格,終于帶領著降噪耳機這一細分市場邁出了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第一步。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一件產品在不同人的眼里都會是不同,甚至是迥異的。你是不計成本,只求最高效果?還是硬件極客,追求DIY和可玩性?還是囊中羞澀,追求最好的性價比? 你最看重的是什么,音質,降噪,還是便攜? 不同的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當然,小米降噪耳機Type-C版,絕非是一款華而不實的繡花枕頭,他或許有著某些短板,但卻沒有絕對的硬傷,甚至可以說是這個價位最好的降噪耳機:更重要的,它會給你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


    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點擊下方“了解更多”,你會收獲更多相關優質內容

    體態纖細卻有厚實聲量:Scansonic HD M-10書架音箱

    作者:林治宇 圖:郭振榮

    摘 要: 不到兩萬五,就可以買到一對具有北歐設計美學的小音箱,真的嗎?沒錯,那就是Scansonic HD入門M系列中的M-10書架音箱。事實上,Scansonic HD還有一款M-5甚至還不用兩萬元,同樣不折不扣丹麥設計,打破一般人認為北歐音響等同高價的既定印象。

    不到兩萬五,就可以買到一對具有北歐設計美學的小音箱,真的嗎?沒錯,那就是Scansonic HD入門M系列中的M-10書架音箱。事實上,Scansonic HD還有一款M-5甚至還不用兩萬元,同樣不折不扣丹麥設計,打破一般人認為北歐音響等同高價的既定印象。

    修長體態讓人迷

    剛拿到M-10書架音箱的時候,我覺得這音箱看起來有點不習慣:怎么這么瘦?M-10的中低音單元尺寸是4吋,約10公分,面板寬度13公分算是蠻正常,不過它的高度卻有30.3公分,是寬度的兩倍還要多,因此比例上顯得十分修長!難道又瘦又高的不好看嗎?其實不會,看久了就覺得蠻好看的,尤其是當M-10搭配到適合的音箱架時,整體造型更顯得高挑優雅,清簡脫俗,可見北歐的設計功力果然不一樣。

    M-10價格不算昂貴,卻也沒因此而省了材料。它搭載一顆同級產品中少見的絲帶(ribbon)高音,而且振膜還不是一般的鋁帶,而是由Kapton與鋁箔混搭而成的三明治式振膜,周圍再罩上一片淺碟狀的橢圓形導波盤。中低音單元口徑4吋,振膜材質為經蜂巢結構強化的玻璃纖維。為了呼應高音單元淺盤的形狀,中低音單元的外框也刻意做成橢圓形。此外,Scansonic HD還特別為這兩個大小相同的橢圓形做了漂亮的金屬網罩,網罩上有大小不同的通風圓孔排列成漩渦狀。這兩個網罩對M-10的美觀頗有提點作用,罩上去時,音箱都不像音箱了,看起來頗有古典美。當然你也可以把網罩拆下。金屬網罩直接嵌進單元邊緣與面板之間的縫隙,怎么拆呢?M-10隨附一只小鉤子,勾住圓孔即可輕松將網罩取下。

    M-10的音箱采低音反射式設計,低音反射孔設在背后,是兩個狹長的縫隙。仔細看縫隙里還有機關。縫隙兩側嵌有弧形木板,讓縫隙自然形成內窄外擴的號角形狀,想是有利于氣流排出,并可減少氣流噪音。接著我把M-10拿在手上,發現它頗為沉手,而且箱體結構十分扎實,想必箱壁厚度不薄,箱內設有諸多補強措施,才能做出這么堅固的音箱。

    厚聲的小音箱

    如此苗條纖瘦的音箱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實在令人好奇。Scansonic HD建議M-10使用的擴大機功率為50至100瓦,因此我直接就以我們聆聽室的Linear Acoustic LAV-60 MKII合并擴大機做搭配,訊源則是North Star Design USB DAC32配上Windows筆電。

    一開聲,M-10的聲音表現與其纖秀靈巧的外觀大異其趣,卻是生鮮熱辣,生猛有力,活脫是尊小鋼炮。就以李宗盛的「理性與感性」作品音樂會專輯為例,第1軌《生命中的精靈》歌曲唱第二遍時會加入大鼓踩踏與電貝斯的短促撥奏,透過M-10的播放,踩踏大鼓的力道猛沖而來,伴隨清晰的電貝斯顆粒與明快節奏,讓我立即隨之血液加溫。這就是小尺寸中低音單元的特點,中音表現特別出色,音像輪廓特別束結,因此一顆顆鼓聲顯得致密而扎實,沖擊力道明確且沉穩,兼具厚度與速度。

    Scansonic HD很清楚這個價位帶與體型的音箱該賦予什么樣的聲音,那就是厚度與豐潤感,并且要能強調出音樂中主角的主體性。再以李宗盛「理性與感性」作品音樂會專輯為例,李宗盛的歌聲便很清楚地凝聚在音場中央,不僅輪廓清晰,厚度優異,實體感佳,而且音像夠大,讓聽者無形中感覺到與演唱者的距離被拉近了,簡單地說,就是聽起來更討喜。尤有甚者,M-10還能夠輕松地表現出聲音的質地紋理,像是李宗盛歌聲中的沙啞喉音、喉頭的變化、咬字的力度,還有他特有的粗曠感,都能透過M-10清楚地感受到,讓音樂聽起來更有感染力。

    大聲小聲都好聽

    M-10很適合大聲聆聽,越大聲越飽滿、均衡,而且不會吵或躁。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許多小音箱為求華麗的高頻、通透精致的音色、高度解析力,結果一大聲就失衡,變得過度刺激而不耐久聽,反觀M-10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大聲好聽,那小聲呢?這一點M-10又厲害了!它在小聲播放時,也能維持不錯的均衡感,低頻量感足夠,聲線清晰,起伏生動,沒有搔不到癢處的平淡感,所以并非大聲才會過癮。

    接著我播放杜普蕾演奏圣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由巴倫波因指揮愛樂管弦樂團伴奏,我想試試M-10對弦樂的表現力如何。我挑選了第二樂章,因為這個樂章旋律較緩,且有較高比例的獨奏,容易聽出音色與細節表現。樂章一開始是弦樂聲部以跳弓襯底,音量極低,此時我聽到了清楚的現場躁動聲傳來,以及兩聲咳嗽,這是錄音里原本就有的信息,沒想到M-10竟然可以表現得這么清楚。我想,這應該要歸功于絲帶高音的優異性能,輕松傳達出錄音的細節。接著杜普蕾開始拉奏,透過M-10可以感受到大提琴的形體比例比我以往聽到的更大,位置更近,并清楚地在音場中間成像,輪廓十分鮮明。M-10弦樂聲線的質地較為硬朗,轉折清晰,好似樂手運弓時著力更深,更為用力。小音箱多半都有這樣的傾向,不足為奇,但M-10不同的是,它除了線條清晰外,還能表現出豐富的共鳴感,并且用足夠的厚度與密度讓聲音具備應有的重量,所以音色不會顯得呆板或單調。不僅如此,我還聽到長音揉弦的款款擺動,音樂在輕微起伏中更顯生動。

    聽完第二樂章,我回到第一樂章,此時樂團齊奏,考驗才要開始。不過,我并沒想要測試M-10能唱出多好的聲部層次或音場結構,我只想知道它在面對大編制音樂時,能不能輕松以對。答案令人滿意,M-10雖然只是兩音路小音箱,但對于復雜音樂、龐大規模仍能以輕松的方式應對,聲音開放,兩端延伸自然(當然,向下的延伸有限,但不是剎然而止),音場形貌井然,有模有樣,足見在絲帶高音加持之下,表現力更不受限。

    在聲音走向上,我覺得用M-10聆聽流行、搖滾或爵士樂,會比古典音樂獲得更多的滿足,它的厚度、凝聚力、密度很適合表現人聲與器樂,此外,M-10也具備很好的解析力,也十分適合多聲道環境使用。當然,它的外型也是吸引人的關鍵,如果你也是外「貌」協會一員,M-10帶來的滿足就更多了。

    器材規格

    Scansonic HD M-10

    型式:2單元2音路低音反射式書架音箱

    單元:絲帶高音×1,4吋玻璃纖維中低音×1

    頻率響應:70Hz~40kHz

    靈敏度:85dB

    阻抗:6歐姆

    分頻點:4kHz / 2階

    建議擴大機功率:50~100瓦

    尺寸:303×130×196 mm(H×W×D)

    重量:4 kg

    實售價:臺幣 24,800元

    顏色:黑、白消光

    廠商信息

    進口總代理:愛樂音響

    愛樂音響 臺北旗艦店

    地址:臺北市金山南路一段155號

    電話:02-2321-2138

    愛樂音響新竹旗艦店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成功八路255號

    電話:03-5508060

    愛樂音響 臺中市政旗艦店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市政路676號

    電話:04-2251-3388

    網址:www.lamusique.com.tw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