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WebQQ退出歷史舞臺,預示著騰訊打造一站式Web服務平臺的失敗。
9.29號,webqq頁面掛出了告別語:相聚有時,后會無期,表明存在了5年的webqq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同時,推薦用戶使用更加清爽的smart QQ。
WebQQ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使用網頁方式上QQ的服務,特點是無需下載和安裝QQ軟件,只要能打開WebQQ的網站就可以登錄QQ與好友保持聯系。具有Web產品固有的便利性,同時在Web上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客戶端軟件的操作習慣,2009年9月15日正式上線。
2011年10月,伴隨著新版本的發布,更豐富的好友動態、更開闊的聊天模式、更實時的資訊查看、還有休閑音樂伴隨,Web QQ正式更名為Q+Web。根據騰訊的規劃,推出Q+ Web的用意是以此作為騰訊Web產品服務的補充,整合Web產品、資訊、IM相關服務,打造豐富的在線生活平臺。
可見,WebQQ的使命不僅僅是基于Web的IM聊天工具,而是寄予騰訊打造Web平臺的厚望,2014念9月29日,WebQQ頁面公告WebQQ停止維護,推薦用戶使用回歸IM本質的smartQQ,表明騰訊基于Web打造IM平臺的計劃失敗。
從WebQQ的發展過程來看,其定位經歷了三個遞進過程:
1、QQ的全平臺覆蓋
對初級用戶來說,使用QQ最簡單的方法是打開瀏覽器,輸入賬戶密碼登陸,而不是搜索軟件,下載并安裝的復雜過程。騰訊的初級目標是希望實現全平臺覆蓋,包括PC、移動和Web端,能夠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使用習慣。11年實習公司對QQ實現了屏蔽,無法在電腦上使用,而WebQQ就很好的滿足了我的需求,讓我可以正常使用QQ。
2、資源的整合
隨著新版WebQQ的發布,新的應用出現在Q+Web中,這些應用已騰訊自有應用為主,包括騰訊微博、QQ空間、網絡硬盤等等。通過應用整合,用戶能夠在一個頁面中使用騰訊的大部分服務和功能。
3、一站式服務平臺
隨著自我資源整合完成,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應用也出現在Q+web中,用戶上網的基本消費,包括視頻、音樂、網頁瀏覽、小游戲、聊天等,均可以在Q+web中完成,至此Q+Web成為了一個平臺。
印象里,Q+Web的出現時機,正是和360大戰的前后,當時360推出了自己的一站式服務軟件:360安全桌面。這里對Q+Web和360安全桌面做對比:
相同點
滿足用戶大部分需求的平臺:Q+web和360安全桌面都包括了豐富的應用,用戶可以實現上網需要的所有基本消費。
不同點
1、基點不同
Q+是基于瀏覽器的Web應用,而360安全桌面屬于一款獨立的應用。從這個點來說,Q+web兼容性更好,而360安全桌面的路徑更短,即用戶安裝完成之后,后期打開電腦默認出現安全桌面。
從用戶的使用習慣來看,明顯獨立應用的一勞永逸的方式要好于Q+Web的每次開機打開瀏覽器登錄的冗長方式,而全民windows系統,以讓Q+web的優勢蕩然無存。
2、功能不同
由于Q+Web是基于網頁,導致Q+的影響和功能只能在瀏覽器內實現,而360安全桌面的獨立軟件決定了它可以實現更多的更強大的功能,比如桌面文件管理、桌面壁紙美化等等。從功能對比上來說,360安全桌面能夠實現對Q+web的兼容。
沒有詳細的數據支撐,但從身邊朋友的使用情況來看,無論是Q+Web,還是360安全桌面,使用場景都很小眾。Q+web即將退出歷史舞臺,而360安全桌面的最近更新日期是13年12月11日,可見一站式服務平臺活的不是很滋潤。
說到一站式服務平臺,一定要提OS。Chrome OS是一款Google開發的基于PC的操作系統。 Google Chrome OS是一款基于Linux的開源操作系統。Google在自己的官方博客表示,初期,這一操作系統將定位于上網本、緊湊型以及低成本電腦。這款開源軟件將被命名為Chrome OS,谷歌公司于2010年12月7日(北京時間12月8日2點30分)在美國舉行Chrome相關產品發布會,發布會上正式發布Chrome Web store和Chrome OS。簡單來說,Chrome OS是把操作系統變成一個大的瀏覽器,用戶開機即進入瀏覽器,所有的操作均在瀏覽器內完成。可是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沒有網絡怎么辦?
無論是Q+web,360安全桌面,還是Chrome OS,我個人均不是很看好,原因有三點:
1、windows桌面幾近完美
PC上的windows和手機上的IOS、MIUI類似,即對用戶來說,所見即所得,應用均在桌面上,點擊即可運行消費,中間增加任何一個環節都屬于冗余都會影響體驗。最直接的一個例子windows8的metro桌面,在一片罵聲中灰溜溜的取消。
2、斷網情況下的同步問題
所有的一站式服務平臺,需要的同步功能均需要網絡支撐,如果沒有網絡,可能用戶連最近本的本地文件消費都無法使用,譬如播放本地的視頻文件,這個缺陷是致命的。
3、資源分配
無論是Web瀏覽器,還是獨立應用,當電腦運行眾多應用的時候,必然會發生CPU、內存的搶占,既然用戶對你的需求不強烈,為啥還要安裝你使用你,來降低自己電腦的流暢性?
本文為作者無邪(微信:devillnote)投稿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附帶本文鏈接
幾年前如果你想購買一臺平板電腦,那么值得考慮的大概只有 iPad、iPad Air、iPad Pro,以及它們的前代產品。
根據 Statcounter 的統計數據,蘋果一直占據平板市場近 60% 的份額,有著壓倒性的市場統治力。
這倒不是因為 iPad 自身產品力有多么領先,而是 Android 對手確實不太爭氣,才給了蘋果一套模具用三代 iPad 的勇氣。
但到了 2021 年下半年,平板電腦市場開始出現轉機,華為、小米、聯想等大批 Android 廠商在平板領域頻頻發力,迅速完成了從入門到旗艦的全價位市場布局。
就在上個月的三星春季新品發布會上,三星發布了幾乎是目前屏幕最大(14.6 英寸)的平板電腦 Galaxy Tab S8 Ultra,起售價看齊被視為旗艦平板標桿的 iPad Pro,這是 Android 和 iPad 在旗艦價位上的首次交鋒。
盡管售價昂貴,S8 Ultra 的銷售卻異常火爆,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缺貨的現象,足以讓廠商懷疑是否低估了消費者對一款旗艦 Android 平板的期待。
難道,Android 平板終于要火了?
如果不是全民網課催生出教育平板的需求,可能沒有那么多 Android 廠商愿意再次拾起平板電腦這個舊攤子。
例如曾喊出「全力推動 Android 平板生態鏈發展」口號的小米,在 2018 年發布了小米平板 4 后,便進入很長一段沉寂期,久到去年要宣傳小米平板 5 時,才想起來自己原來還有官方微博。
將時間撥回 2018 年你會發現,Android 廠商做起平板電腦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
由于軟件生態更成熟的 iPad 牢牢占據 3000 元左右的價位,留給 Android 廠商競爭的空間并不多。
像瞄準中低價位的小米平板 4、華為平板 M5 只能采用過氣的驍龍 660、麒麟 960 芯片,在性能上落后對手;而選擇搭載高性能芯片三星 Tab S4,價格上又占不到優勢。
如今司空見慣的分屏功能
最致命的是,Android 平板相比 iPad 缺少開發者的針對性適配,導致軟件質量參差不齊,一些軟件連基本的大屏適配都做不到,即使機器使用 2K 屏也救不回來強行拉伸應用帶來的糟糕觀感。
硬件成本、軟件生態像兩道枷鎖限制住了 Android 平板的發展,唯有隨著時間推移,兩道枷鎖才能被慢慢解開。
終于,Android 平板在去年等來了爆發,一方面像驍龍 870 等移動端芯片性能已足夠強大,能滿足像游戲、娛樂、輕辦公絕大部分場景下流暢使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廠商對系統軟件的掌控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三年時間里,針對平板推出的 HD 應用數量并沒有增加多少,不同的是廠商學會了「遷就」。
在近來的平板發布會上,無論是一直默默耕耘的華為、卷土重來的小米,還是初來乍到的 OPPO,都把平板應用的大屏適配作為自家產品的重點。
比如運行 HarmonyOS 的華為 MatePad 可以通過「平行視界」功能將應用內層作分屏處理,讓同一個應用實現一左一右的顯示布局。
小米的 MIUI 13 Pad 系統則可以利用全局自由窗口,實現類似 PC 的窗口化多任務操作。
OPPO 拿手的懸浮小窗功能在平板上用起來更加舒服,像微信、QQ 等應用用小窗打開比占據整個屏幕的體驗要更好。
廠商通過分屏、小窗解決大屏應用體驗不佳的問題,讓平板變得「能用」的同時,也在想辦法提高這塊大屏幕的利用率。
而目前能把 Android 平板屏幕利用率最大化的,應該是以三星 DeX 為首的「電腦模式」。
將大屏幕接上鍵盤,打開電腦模式,可以在平板電腦上利用多窗口完成輕度的辦公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便攜辦公的需求,乍一看下就像是一臺小筆記本電腦,或者說,是十年前驚艷問世又以失敗告終的 Surface RT。
圖片來自:Youtube
是的,十年后平板 PC 化、PC 平板化來到了一個發展交叉點,兩者對于輕辦公的關注讓筆記本與平板電腦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目前來看,看愛奇藝等影音娛樂依然是當下絕大多數人選擇平板時最主要需求,這也是平板最擅長的工作。
但當高端平板的屏幕尺寸已經開始趕上甚至超越筆記本電腦時,我們有必要對平板的定位重新思考:在這個尺寸下用手捧著平板已經不再現實,如今平板瞄準的還是那群躺在懶人椅看視頻的人嗎?
向 PC 化發展,也許是尚未孕育出殺手級平板應用的 Android 平板拓寬用戶需求的最好選擇。然而在這條賽道上,Android 平板面對的 PC 已不再是純粹桌面化的異類,而是一個在交互、軟件生態上高度相似的對手。
盡管 Windows 8 時代就已開始向觸屏化過渡,但至今 Windows 平板的觸摸交互相比 Android 和 iPadOS 還有不小距離。
微軟一直沒有放棄在觸屏交互上的努力,Windows 8 上采用的 Metro 設計語言可以說就是為觸摸屏而生的。
Metro 用便于手指點按的大界面取代了原本相對比較緊的界面,確實解決了過去手指點擊就精準度不高的問題。
但過于激進的推進觸摸屏操作讓原本在鍵鼠上小范圍點按變成了無意義的大幅度滑動,引起了傳統鍵鼠交互用戶的不滿,最終微軟只好在 Windows 8.1 和后續的 Windows 10 淡化了 Metro 界面,帶回用戶更熟悉的傳統界面。
Metro 的失利并沒有讓微軟放棄對觸屏化的嘗試,在應用在 Windows 11 上的新設計語言 Fluent 中,觸摸依然是重要的交互方式之一,為此微軟在 Windows 11 上做出了不少改變。
像是居中的開始界面采用大模塊圖標排布,方便你點擊常用應用。
在觸摸屏上融入筆記本觸摸板的手勢交互,用多指手勢代替返回桌面等常用操作。
文件管理器還將像瀏覽器一樣支持標簽頁分頁,通過點擊上方的 Tab 欄便可管理多窗口。
不難看出,微軟正在努力地在鍵鼠與手指之間找一個二者兼顧的中間值,并且在自家應用上已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觸摸屏用戶的手指。
然而在其他應用上,微軟卻很難讓開發者跟隨其觸摸化的步伐前進。
用觸摸屏逛京東實在難受
其中也包括傳統的網頁設計,像一些密密麻麻的品類排布、需要指針放上去才出現的二級菜單對手指點擊依舊不友好,而這才是 Windows 用戶需要面對的大多數情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微軟早在 Windows 10 上提出過「一次開發多端應用」的 UWP 架構平臺,將移動端應用的邏輯融入到桌面上,但由于微軟在移動端處處碰壁,UWP 應用推廣比較緩慢,還未能走出「小而美」的階段。
既然從零開始造輪子太難,為什么不直接給 Windows 裝上輪子呢?
于是乎在 Windows 11 發布會上,微軟宣布將會推出 Android 子系統(WSA),利用英特爾的 Bridge 技術讓系統原生支持 Android 應用,目前在最新版本的 Windows 11 上已經可以體驗。
過去 Windows 用模擬器也可以運行 Android 應用,微軟何必要大費周章推出個官方「模擬器」呢?
帶著疑問,我在一臺二合一筆記本上體驗了一周 Windows 與 Android 的雙面生活,最后得出結論:這也許是 Windows 在多年來的觸摸化演進上最重要的一步。
這并不意味目前 WSA 的體驗能夠遠遠甩開傳統模擬器。
事實上就 app 的兼容性和穩定性而言,WSA 當下的表現比傳統模擬器要差得多,例如在使用淘寶、京東、UC 等移動端常用軟件時,總會遇到閃退、卡死的問題。
觸控式鍵盤好看但不好用
類似的問題還有不少,像是在嗶哩嗶哩播放視頻遇到卡頓、播放失敗問題也已是家常便飯。
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 WSA 的加入對 Windows 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因為 WSA 有著傳統模擬器所不具備的特質——直觀、連貫和純粹。
首先是在設計上的純粹。
當一個 Android app 在正常安裝完成后,就會出現在開始菜單之中,打開時以獨立的窗口呈現,和我們熟悉的常規軟件沒什么差別,既不會像模擬器那樣看起來臃腫,也降低了學習門檻(當然目前安裝的門檻并不低)。
使用過程中,你很少會感受到 Windows 與 WSA 之間的隔閡。
例如在 Windows 復制了文字可以直接在 WSA 粘貼、WSA 的應用通知可以直接在信息中心中顯示……
大量的跨系統優化讓一切看起來都順理成章,只有當你在兩者之間傳輸文件碰壁時,你才會意識到 WSA 原來是運行在獨立分區的子系統。
最打動我的,則是 Android app 真正為手指點觸設計、和移動端別無二致的交互 UI。
相信對大多數使用觸摸屏 PC 的用戶來說,觸屏只是有在沒有鍵鼠下迫不得已的備選,其使用頻率可能還低于鼠標的滾輪中鍵。
毫無疑問,移動端 app 對觸屏的操作的優化上要領先于傳統桌面軟件,這意味著我無需忍受桌面端那細小、密集讓人下不了手的界面元素,轉而用移動 app 取代之。
更重要的是,將 Android 應用帶到 Windows 支持極大豐富了 Arm 架構 Windows 和 Windows 11 SE 等系統的軟件生態,不用再為缺少 X86/64 應用支持而煩惱,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從 Windows RT 開始便一直困擾著微軟的移動化障礙。
Thinkpad 即將發布最新一代 Arm 架構 Windows 筆記本
當 WSA 的穩定性問題得到解決,我們有理由相信硬件形態(包括 Arm 架構芯片)走向成熟的二合一電腦將迎來真正的春天。
橫跨桌面和移動端的新形態 PC,也將成為高端 Android 平板最難跨越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