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判斷氣門油封是不是漏油呢?
一、最常見的機油泄漏是氣門油封和活塞環的問題。 如何判斷它是活塞環的問題,還是氣門油封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兩種簡單的方法來判斷:
1、測缸壓
如果是活塞環通過氣缸壓力數據確定磨損量,如果不是很嚴重,或通過添加劑,應該在1500公里后自動修復。
2、尋找排廢氣口中的藍色煙霧
藍煙是一種燃燒石油的現象,主要由活塞、活塞環、氣缸套、氣門油封、由磨損引起的,但必須首先排除由排氣管道引起的機油燃燒現象,油水分離器和PVC閥門損壞也能引起燒機油。 為了判斷氣門油封是否漏油,可以通過油門和松油門的方式來判斷,氣體閥的排氣口是活塞、活塞環和氣缸套磨損過大;出現藍煙現象主要是氣門油封損壞以及氣門導管磨損導致的。
二、氣門油封泄漏的后果
氣門油封油將會在燃燒室燃燒,如果氣門油封不嚴滲進機油,排氣將會顯示出藍色煙霧 如果在很長時間內很容易產生積碳現象,就會出現關閉不嚴的氣門,燃燒不充分。 它還能導致燃燒室和噴嘴積累碳或三元催化器的堵塞; 它還能引起發動機功率下降和油耗顯著增加,相關設備損壞,特別是火花塞工作條件明顯降低。 可以看到后果還是很嚴重的,所以應該盡快更換新的氣門油封。
三、幾種漏油的常見原因:
(1) 裝配原因
① 由于壓裝工裝原因,導致油封壓裝后變形;
② 在裝配過程中,油封通過螺紋或花鍵,導致唇口處劃傷;
③ 由于油封位粗糙度低,壓裝力過大,導致彈簧失效或唇口翻轉。
(2) 骨架原因
由于油封彈簧材質和制造問題,導致其性能失效。彈簧失效形式為:彈簧過緊或過松,過松時彈簧壓緊力小,無法達到密封效果,過緊時彈簧壓緊力大,油封與旋轉軸之間配合不當,導致油封異常磨損,最終發生漏油。
(3) 工作介質原因
工作介質即為油液。油封材料的選擇應考慮其與油液的相容性,二者相容性差,會產生唇口溶脹、硬化,軟化、龜裂等,最終發生漏油。
(4) 唇口磨損原因
① 清潔度問題:鑄件型砂、機加工鐵屑、油液雜質等,大量積存油封唇口部位,工作時發生異常磨損;
② 油封位與旋轉軸不同軸,油封壓裝后發生偏磨,唇口異常磨損;
③ 油封唇口處鋰基脂潤滑不良,會發生干摩擦,導致異常磨損。
(5) 軸的原因
① 旋轉軸表面粗糙度、硬度不合理,汽車行業目前普遍選用粗糙度不低于0.8,與油封配合部位會采用高頻淬火,硬度不低于HRC55;
② 旋轉軸表面有缺陷,例如:腐蝕、劃痕、方向性刀痕等。
以上就是如何判斷氣門油封是不是存在漏油現象的介紹了,希望可以幫到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生命時報
“現在出門忘戴口罩,就像裸奔一樣。”新冠疫情下,口罩已成為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么堅持戴口罩有人還會被感染?戴口罩是否有用取決于多種因素。
近日,陜西衛健委發布健康提示:一個口罩不能無限期、無限次使用。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盤點戴口罩的常見錯誤,讓你的口罩發揮真正的防護作用。
受訪專家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馬小軍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醫院感染控制中心教授 黃勛
7種情況務必更換口罩
通常情況下,一次性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均為限次使用,累計使用不超過8小時;職業暴露人員使用口罩不超過4小時,不可重新使用。
“超期服役”將使口罩的防護效能大大降低。
若在高危場合使用,或與病人接觸后,口罩使用一次后必須丟棄;
但在日常生活中,如公園、馬路、人流相對稀疏的公共場所佩戴后,可將口罩摘下,置于通風環境自然晾干后繼續使用。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應及時更換口罩:
1. 口罩受潮時;
2. 口罩內有異味時;
3. 呼吸阻力明顯增加時;
4. 口罩有破損或損壞時;
5. 口罩與面部無法密合時;
6. 口罩受污染(如染有血漬或飛沫等異物時);
7. 曾使用于隔離病房或與病患接觸。
專家提醒,醫用防護口罩,如N95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都可以有效阻擋新冠病毒的入侵,但普通的布口罩幾乎沒用。
佩戴口罩的首要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他人,所以不要讓口罩成擺設。
在露天通風良好,無人員聚集且自己未生病時(與他人距離至少2米以上),可以不戴口罩,而在其他公共場合要規范佩戴。
如果佩戴時間長感到不舒服,最好的辦法是及時離開,縮短停留時間。
5種做法讓口罩“失效”
戴口罩的方式錯了,非但起不到防護效果,還可能因此致病。下面5種做法會讓口罩“失效”。
No.1 口罩拉到下巴、掛在胳膊上
口罩戴得久了,不少人習慣把口罩拉到下巴處,露出口鼻,特別是逛商場、就餐時。
疫情期間,環境中可能有懸浮的病毒。脖子和下巴是病毒暴露區域,將口罩拉到下巴,口罩內層會受到污染,將口罩戴回口鼻時,增加感染病毒的風險。
還有些人把口罩套在胳膊上,需要時再重新佩戴,這樣也不可取。
肢體活動時,有可能無意中接觸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且手臂活動范圍更大,口罩里層容易沾染到灰塵和細菌,反而起不到防護作用;重新佩戴時,更容易被感染。
No.2 沒有完全貼合面部
口罩和臉之間留有縫隙,人在呼吸時,氣流會流向縫隙。
日本MBS電視臺這檔節目讓一位女士戴口罩,不貼合面部。醫生使用特殊設備,測量口罩外側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有多大幾率從縫隙進入口罩內側。
測試發現,外部細菌泄露率達到100%。也就是說,口罩與人臉留有縫隙,會嚴重降低口罩的過濾作用。
正確做法:戴口罩時按一按鼻子,貼合整個臉部。佩戴口罩必須遮住全部口鼻,金屬條緊貼鼻梁,上端在眼眶下面,下端覆蓋下頜。
No.3 摘口罩時碰到口罩外側
我們通過口罩阻擋了飛沫,如果用手直接從外摘下,相當于打開了接觸傳播的通道。
手可能會被口罩外側污染,如果再忘記洗手,去摸鼻子揉眼睛,病毒就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人體。
正確摘口罩的方法是通過掛繩取下,摘完口罩要洗手,沒有洗手條件時最好先不摘口罩。
圖片來源:
人民衛生出版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
No.4 口罩戴反了
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一般有三層,外層阻水,中層阻隔微粒,內層吸濕。
如果口罩戴反,阻水的外層朝內。呼出的水蒸氣無法透過,戴一會兒口罩濕了,就喪失了阻擋作用。
No.5 口罩用酒精噴灑
將口罩高溫蒸煮,或是用大量酒精噴灑,看起來像是消毒,其實這些方式專家都不認可,反而會浪費口罩。
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表示,口罩能防護病毒,是因為病毒會伴隨液體飛沫形成小顆粒,附在口罩上。
用酒精噴灑口罩表面,酒精揮發時會將里面的水分一起帶走,再使用時,被分離出來的病毒有可能被吸入。
這些時刻也最好戴口罩
除了預防呼吸道傳染病之外,日常生活中,以下幾種情況也需要佩戴口罩。
01 炒菜時
烹飪時涉及大量化學反應,尤其是傳統中式烹飪會更多地使用炒、煎、炸的方式,在這種對食物和油進行高溫處理的過程中,食材中的很多有機成分在高溫下會熱分解,生成大量細顆粒物和有害氣體。
同時,食品中所含水分急劇汽化膨脹并部分冷凝成霧,與食用油的揮發物一起形成油煙霧。
而由這些油煙產生的高濃度PM2.5,主要通過呼吸暴露、皮膚暴露等進入人體內,容易造成呼吸系統、心血管等系統相關功能受損的后果。
02 沙塵天氣
沙塵天氣中有三種有害物質,對人體傷害最大,即過敏物質、毒性物質和細菌。
沙塵天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增加,很容易進入人體呼吸道,引起各種不適及過敏癥狀。
這些顆粒物表面還會吸附多種有害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等,從而導致傳染病傳播的幾率大大增高。這種天氣對眼睛、皮膚的危害也很直接,主要表現為流淚、干眼癥、皮膚干燥等。
03 室內裝修
裝修過程中,尤其是裝修初期,大量高濃度的有害化學物質充斥在房間內,像涂料、粘膠劑等裝修材料中都含有很多有毒物質。
每次進入正在裝修的房間時,都不要忽略防護措施,戴上正規的帽子和口罩,最好還要披上專門的罩衣,戴上防護眼鏡。
04 大掃除
家中大掃除時,口罩必不可少。德國食品與環境研究所的化學家烏多?卡澤爾在比較干凈的房間里做了個實驗,發現每克沙發縫里的灰塵中含有135個微生物,每克床上用品的灰塵中有790個微生物。
如果沒有必要的個人防護,灰塵中的有害物質落到身上或者吸入鼻子里,容易引起過敏或咳嗽;大掃除戴口罩可以避免灰塵里的病毒和細菌入侵到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