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現在立秋了,北京的天氣開始變得秋高氣爽,前兩天陰天多云,晚上睡覺都關窗戶蓋薄被了。天氣一涼快,我的蘋果MacBookPro筆記本工作狀態也變好了。

    ?

    我們在用筆記本的時候比較關注兩個指標

    1. 一個是電腦要快,畢竟是花了那么多錢買的,要讓它全功率工作。
    2. 另外一個是溫度不要太高,溫度太高擔心本會壞掉或者影響使用壽命。

    這篇文章就是和各位分享一下我在這方面的一些經驗。

    昨天晚上很涼快,我連續輸出了4個視頻,發現MBP溫度在70-80度之間(這個和夏天悶熱的那幾天一樣),但是風扇的轉速一直保持在2500轉左右,沒超過3000轉。

    而在一個月之前,二伏的時候,天氣很悶熱,同樣做連續視頻輸出,溫度也是70~80度。可是風扇轉速很快達到了4000轉,然后不斷攀升到5000轉,甚至6000多轉。

    同樣的電腦、同樣的工作、同樣的溫度,轉速差了兩倍多,這是為什么呢?

    要知道2500轉的風扇幾乎聽不到聲音,和環境音差不多。風扇5000轉的噪音還是很大的,還伴隨著尖銳的雜音。而且整個筆記本四周都是熱乎乎的。

    1. 這是因為這兩天的天氣涼快了,小涼風嗖嗖的,室溫溫度也低,筆記本CPU高頻率運行產生的熱量,很快會被室溫帶走,不用CPU風扇特別努力的吹,也可以帶走很多熱量。
    2. 而悶熱伏天就不一樣了,室外溫度高,悶熱,無風,潮濕。即便室內開著空調,筆記本內部產生的熱量也不容易散去,只能加大CPU風扇轉速,將筆記本內部熱量帶到外面。
    3. 今天是個大晴天,中午有點熱,我又導出了幾個視頻,CPU溫度還是70-80度之間,但是風扇轉速很快超過了3000轉,高的時候達到5000多轉,室溫32度左右。

    由此可見,天氣環境的變化對筆記本的使用影響還是很大的。

    我用筆記本電腦也有很多年了,在這個蘋果本之前用的是Thinkpad X200,每到快入夏的時候,就覺得電腦開始發熱,運行速度變慢。當時經驗不多,網上的經驗說是該清灰了,其實不然。

    天氣的氣溫在變化,室內環境的溫度也在變化,筆記本的性能(CPU的頻率)和散熱又是一個共同體,受環境溫度影響很大。到了夏天,筆記本溫度升高,性能容易衰減,這是一個正常現象,沒必要擔心。

    ?

    上面給出的具體溫度和轉速給大家做參考,下面再給幾個參考

    1. 如果是做視頻剪輯工作,CPU占用率忽高忽低,估計會在60%左右浮動,CPU溫度也會在60多度。
    2. 如果做一些日常工作,比如豆瓣聽歌,瀏覽網頁,文本處理。CPU溫度會在40多度,風扇轉速1200轉。對比伏天的時候日常工作 50-60度,風扇轉速2000-3000轉。
    3. 如果什么都不做,電腦應該會在30多度,比室溫都高一些。
    4. 如果什么都不做,CPU溫度和風扇轉速居高不下,那就要檢查有地方出問題了,可能是軟件可能是硬件。

    溫度升高導致性能降低的原理

    1. 如果做視頻輸出,時間一般比較長,需要CPU的算力持續輸出。
    2. 起初:CPU占用率是滿的,CPU工作在高頻率狀態下。這樣會導致CPU的溫度快速上升,溫度上升會導致CPU風扇轉速加快。這個很符合邏輯。
    3. 轉折:風扇轉速達到一定的限制,系統覺得在這么下去是很危險的,它會給CPU命令,讓CPU工作頻率降低。頻率降低,CPU產生熱量減少,CPU的算力同時也會下降。
    4. 用戶可以明顯感受到:1 電腦變慢了,2 筆記本的溫度很高,3 風扇噪音很大。
    5. 這個轉折點在哪呢,估計只有電腦設計師才會知道。

    所以在夏天用筆記本電腦的時候,如果電腦溫度高了,風扇轉速變快噪聲變大,電腦速度變慢了,這是正常現象,不必過分擔心。

    目前沒有太好的辦法,除非……

    1. 筆記本CPU制程工藝改進,比如采用新的10納米、7納米等更先進的CPU。
    2. MBP改模具設計,蘋果筆記本有每四年改一次模具的規律,今年2019年的MBP是這一代模具的第四年,估計是最后一批了。(這一代模具應用在2016-2019年,這一代模具換了蝶式鍵盤,增加了TouchBar)
    3. 我現在這臺MBP是2013款,是上一代模具設計的第二次使用。(上一代的模具應用在2012-2015年,這一代模具MBP筆記本取消了光驅,添加了Retina屏幕)
    4. 估計明年MBP會改模具,還會帶來新一代工藝制程的CPU,可能是10納米。但每一代第一次使用新模具都會有些bug,最好還是等換模具之后的第二代產品。
    5. 總之,希望最后是等等黨的勝利。

    這是最近一個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發布之后macbook pro 15 2018就引來了非常多的熱議/爭議,熱議最多的地方還是高配版本的性能釋放問題。

    今天我也想寫一篇關于mbp的文章,雖然已經談不上熱點,但想寫原因有二:一,這次介紹并不是高配,而是個人更加推薦中低配+自定義(i7 8750H+512G SSD);二,這次對比的對手競品屬性更強,就是Dell的明星型號XPS15 9570 2018版,對比的配置基本一樣(都是i7 8750H+16GB內存+512G SSD),甚至價位也比較接近,都在1w5-1w8范圍,一個mac os一個windows 10,兩者對比起來也算個各自陣營的代表了。

    就產品定位來說,兩者除了都是定位生產力工具以外,另外都是“輕薄本”:15寸,標壓平臺,2kg以內重量,相比傳統高性能移動工作站,這類型筆記本在這幾年更加流行,甚至包含xps15的衍生型號Precision 15 5000系列,都獲得了新用戶的認可。所以這次這兩款機型的對比也算是刀刃對刀刃了。

    文章太長,看不下去系列:

    價格:XPS15略勝之(實際拿貨基本同配置機型可以比mbp便宜兩三千,開票可能還不止)

    性能:理論XPS15勝之,特別是游戲性能(實際平臺系統不同,所以僅供參考)

    屏幕:MacBook Pro 15勝之(XPS15 可能要頂配4K版本才能翻盤)

    續航:MacBook Pro 15勝之

    重量:兩者區別不大

    對詳細內容感興趣的可繼續看:

    價格配置對比

    Dell XPS15 9570配置:i7-8750H 16G 512GSSD GTX1050Ti MaxQ 官方指導價16998

    Apple MacBook Pro 15配置:i7-8750H 16G 512GSSD Radeon Pro 555X 官方指導價20194

    這兩個配置基本類似,差價三千,平時實際到手價格都可以比官方指導價便宜,比如XPS15那個配置之前活動時候就15xxx(帶票),而MacBook Pro 15(后面縮寫mbp15)有些渠道17xxx(不帶票)可以拿到,如果mbp要開票差價會更大一點。

    MacBook目前配置可選主要兩款高低頻i7,一款i9,兩種顯卡,然后ssd可以自定義最高4T;

    XPS15 9570(后面簡寫XPS15,因為還有另外一款二合一XPS15 9575)選擇其實比較簡單,官方就四種配置,有i5/i7/i9三款cpu,顯卡最低配是gtx1050,其余都是gtx1050ti mq;屏幕國內只有最高配是4K IPS,國外就不清楚了。這邊有個細節就是XPS15最便宜的兩個配置跟比較貴的兩個配置,電池容量也不一樣,中高配才有6芯97瓦時(比如本文要測試的這臺),選購的時候注意下,畢竟不少人是奔著續航買的。

    外觀對比

    有點意思的就是今年這兩款機子都有點“偷懶”,都是在之前的模具上面更新,所以外觀風格延續性比較強(當然了xps15實際更新了一款二合一的9575差異會比較大)。

    兩者風格互有差異,一個極窄邊框(xps15),這個幾乎變成XPS系列的設計印象了;一個極致設計(mbp15)一體式CNC鋁合金殼體。而XPS15 C面依舊是碳纖維材質,有著易油的問題,不過個人跟一些用戶是比較喜歡碳纖維材質的(輕,隔熱且高強度),相比一眾金屬材質更加“硬核”,但要注意清潔。

    尺寸重量兩者基本算一個級別,mbp15重量1.83kg,而xps15重量有1.8kg-2kg之間(具體看配置、電池容量)。

    屏幕邊框,mbp15講真從16版開始算進入窄邊框的范圍(15款其實當時也屬于窄邊框了),只不過遇到了超窄邊框的xps15(5.7mm邊框),而且現在大家也變得更加介意邊框寬度了(實際使用是沒區別的,就外觀差異)

    出差你想帶哪套?

    因為本篇問主題是以辦公用筆記本的角度來討論,所以以移動辦公角度考量的話,就會注意到設備的擴展性問題。

    mbp15:4個全速雷電3+一個3.5mm音頻口

    xps15:標準sd卡插槽、usb 3.1gen1 x2、hdmi2.0口、全速雷電3口、3.5mm音頻口。

    一個戰未來,一個讓你用的舒服,這就是兩者區別。

    帶著mbp15出差,你肯定要多帶一個type-c轉接器或者擴展塢。然后遇到這種全c口設備筆記本,我也經常出現帶了筆記本/a口設備,就是忘了帶c口轉接器的尷尬。

    外設部分

    mbp的鍵盤真的。。。真的。。。打字跟受虐一樣;而touch bar很難說它絕對好壞,比如有些專業軟件(ps/lr)是可以當滑輪用,但日常使用esc鍵跟物理按鍵搭配真的很割裂。

    xps15,從xps13開始,pc陣營包含觸摸板素質整體算是趕上mac的水準了,這一代xps15基本也是如此,觸摸板一樣出色,鍵盤手感雖然遠比mbp好,但在pc陣營也只能算標準水平,希望未來xps系列可以考慮提升下鍵盤手感。

    兩者均支持typc-c口電源,但xps15標配還是傳統圓口電源(希望dell早點標配c口電源,去掉圓口,畢竟是趨勢)

    順便推薦個自己最近買來出差用的宜麗客筆記本雙肩包,型號SN02,用來裝這兩臺15寸筆記本剛好,一個包內外各有一個筆記本夾層,愿意的話,最夸張可以同時裝兩臺筆記本。內藏是單隔艙,適合放1-3天的替換衣服行李(男生)。價格比較便宜200左右,本身低自重,日常通勤用也不會占大重量。

    屏幕對比

    作為生產力工具,有些時候屏幕甚至比性能還重要,所以這邊著重討論下兩者的區別。

    1,窄邊框帶來主觀視覺效果提升

    前面也說了,這個提升的其實主要是設備的賞心悅目度,一個窄邊框(mbp15)一個超窄邊框(xps15),xps15勝出自然,不過也是希望能跟新一代xps13一樣,未來將邊框寬度壓縮到3mm級別,畢竟現在窄邊框的筆記本越來越多。

    2,屏幕規格選擇

    mbp15:2880 x 1800 (220 ppi)、500 尼特亮度、廣色域 (P3)、原彩顯示技術

    xps15:兩種面板 1080P(400 尼特亮度、99%sRGB色域) 頂配4K(400 尼特亮度、100%AdobeRGB色域)

    屏幕一直都是mbp的強勢,這次也不例外,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mbp這一代更新沒有增加高刷新率,估計目前還沒有符合蘋果要求的相關面板。

    而xps15,除了頂配以外都是1080P,規格中規中矩(對比mbp15沒有優勢)。4K版本就比較有優勢了,一方面分辨率更高(3860x2160),色域范圍也達到100%AdobeRGB 都是廣色域范圍,日常修圖、視頻后期也夠了。不過4K版本目前在國內只有頂配版本才可選擇,這點個人覺得不應該,最好其它配置也可以單獨選擇,這些有些以圖片后期為主的用戶在不需要i9配置的時候也才可以選擇更好的屏幕。

    3,實際屏幕表現對比

    因為mbp15是p3廣色域,我這邊沒有廣色域校色器,所以就不檢測兩臺機子的測試數值了,直接實際屏攝對比。

    屏攝,我放在統一一個場景拍攝,亮度設置基本一樣。然后我不說左右邊各是哪臺機子,你們對比下屏幕表現,自己猜哪一臺是什么型號吧。這樣還比較準確。

    恩,上面的對比左邊是MBP15右邊是XPS15普通圖片其實不好區分兩者。

    這邊對比的是漏光,上面是曝光2秒,下面是曝光1秒,右邊xps15其實控制已經算很不錯的,但MBP確實比較bt,漏光幾乎完美,只不過黑色不如XPS15的深邃,可能面板差異。

    如果要認真對比出兩者差異,大概就是色階測試跟純色對比了,mbp15色階過渡會更順滑,而色彩亮度兩者也僅為略微差異。

    性能對比

    畢竟都是“Pro”機型,所以性能對這兩臺機子來說可比輕薄本重要。雖然如此但在性能取向上面工作站類型的筆電跟游戲本還是不一樣的,比如游戲本肯定偏重3D性能表現,加上高配顯卡所以整機散熱壓力更大,另外性能釋放方面,工作站肯定更加偏向cpu性能而不是gpu性能的釋放。

    前面說了,我選的這兩臺配置幾乎是最為接近的,CPU都是i7 8750H、內存16GB、SSD 512G,顯卡一個amd 555x(mbp15),一個gtx1050ti(xps15)。這樣配置接近,對比也比較容易對比兩個平臺的性能釋放差異。

    另外因為不少測試軟件是沒有mac版本的,所以也有朋友建議我干脆在mac上面裝個windows,然后再測試對比性能釋放,但我感覺其實這樣測試參考意義不大,畢竟大部分買mac用戶還是使用mac os,原生性能體驗比較重要,所以盡量篩選一些兩個平臺都有測試軟件來對比,供大家參考。

    1,理論性能

    CINEBENCH R15:

    這款來自MAXON的測試軟件算是比較公允的,畢竟不少人會用到他們家的Cinema 4D(CINEBENCH R15也是采用Cinema 4D引擎)。而且有window 及 mac雙系統版本,算是比較理想的測試軟件。

    這邊個人還是有點失望的,雖然我知道高頻版本mbp15甚至i9版本的mbp15因為散熱問題所以表現一般,所以我本來還指望低頻版本可以稍微正常一點,最終結果是多核總分912cb*,單核162cb,跟不少采用i5 8400的準系統表現差不多了;而xps15 表現算比較優秀多核總分接近1200cb,單核也有167 cb,這樣的表現甚至比之前媒體測試的i7 8850H跟i9版本的2018版mbp15略好。

    *mac版本更新性能變化:其實這篇文章測試過程大概有半個月,蘋果期間更新了兩次,在最新一次更新下,mbp15上的i7 8750h 總算也可以突破1000+cb了,之前剛到手的時候幾乎是不可能的(哪怕優化散熱)

    當然我知道不少人會關心重度使用(接近于拷機)的表現,后面功耗控制部分會著重介紹測試。

    ssd測試:

    兩者基本同一級別,都是讀寫3000、2000MB/s的樣子,而mac官方介紹的一般是拿大容量的ssd測試,512g版本是跑不到那個成績的。

    Geekbanch測試對比:

    Geekbanch測試結果跟r15測試結果差不多,基本xps15性能比mbp15還是有優勢的。

    內存帶寬測試

    這邊的話,兩者都是雙通道ddr4,只不過mbp15頻率是2400,而xps15 pc陣營都是2666,數據看似差異不大,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性能黨(高階游戲用戶、生產力應用用戶)對內存帶寬敏感。實際內存帶寬提升對于不少專業應用提升還是比較大的,我這邊用一套臺式機手動設定2400頻率跟2666頻率。

    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就是兩者集顯都是一樣都是HD630,但用geekbench測試HD630的圖像性能卻出現明顯差異,XPS15理論性能會明顯高出非常多,這樣的測試雖然不全面,但一定程度也可以體現出內存帶寬帶來的集顯性能差異。

    2,實際應用:

    Corona 1.3測試對比:

    Corona 1.3 Benchmark是來自于Corona Render是渲染器測試軟件,相比前面的R15更新,而且渲染測試的耗時更能直接反映實際效能,從而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測試過程也比較有意思,就是渲染好一張圖片,最終看全程耗時。而且剛好兩個系統都有各自版本。

    測試過程在盡可能一樣(清空后臺程序、一樣的測試環境),我分別測試了散熱不優化(一樣平放桌面)跟散熱優化(都使用一樣的主動散熱器散熱),來對比兩種環境性能表現。

    在散熱不優化的情況下,xps15耗時183秒,mbp15耗時195秒。(時間越短越好)

    在散熱優化的情況下,xps15耗時幾乎沒有區別,有時候甚至更慢,而mbp15耗時基本可以加快幾秒。

    結果基本說明了,在兩種環境下,xps15的性能表現都是比較好的。另外散熱底座對于解決mbp15的溫度問題還是有效的。

    Adobe家族測試

    Lr轉換圖片測試對比:

    專業應用肯定少不了啊逗比家的軟件。這邊一Lr轉換100張一樣的RAW圖包為例,設置完全一樣,看最終輸出時間(越短越好)

    xps15耗時128秒,哪怕在游戲本里面這個表現也算比較好的;mbp15耗時148秒 。

    Pr視頻轉換對比:

    轉換一段10分鐘左右4K分辨率視頻,設置一樣,看輸出時間(越短越好)

    xps15耗時631秒;mbp15耗時701秒 。

    3,游戲測試

    游戲性能肯定不是這類型筆記本會重點考慮的地方,但現在畢竟還挺流行gpu加速等應用,所以還是大概讓大家了解下各自平臺上面的獨顯差異,也方便為一些有專業用途的人參考。

    首先mbp15完敗那幾乎是必然的(畢竟芯片等級差了兩級),但我相信還是很多人會感興趣mbp15上自帶的獨顯到底屬于什么級別的。

    首先我手上這臺mbp16是AMD Radeon Pro 555X,而中高配版本采用的是AMD Radeon Pro 560X,相比2017版,都是僅僅提升了頻率然后顯存提升到4g,直接對比xps15上面的gtx1050ti mq可能比較難理解差異,但大概說下AMD Radeon Pro 555X大概對等gt1030,AMD Radeon Pro 560X弱于gtx1050mq,xps15上面的則是gtx1050ti mq,這樣就比較好理解了吧。

    我這邊測試理論用Geekbench、Unigine Valley,實際游戲用csgo跟dota2對比。

    其實geekbench的理論測試我感覺不是很準確,兩者差異不止分數那么多,Unigine Valley這個偏向實際游戲的測試就很明顯了一個平均幀在17幀(mbp15),一個31幀(xps15),而游戲對比基本平均幀差異也是如此。

    專業應用的gpu加速:

    如果有相關專業需求的,建議大家可以去pugestsystems.com這個網站下看下相關文章,因為不同軟件對于配置應用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目前不少專業軟件對于GPU加速,基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gpu加速沒什么用,提升幅度有限,另外一種有用的話,基本是偏向N卡比如下面Pr 2018;另外高端卡相比入門級卡提速效果并沒有想3d游戲那樣敏感,如果預算有限的話甜品級的顯卡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加速效能,類似的還有專業卡Quadro,相比普通顯卡,并不一定會有明顯性能優勢(因為同代同級別芯片,Quadro版基本要貴非常多),具體還是要看軟件支持,普通軟件的話甚至跟普通民用顯卡區別不大。所以這邊建議專業用戶要根據自己實際應場景、預算、甚至素材來選擇gpu型號,而且具體加速效果是很容易因為軟件版本不同而隨時變化的。

    4,功耗控制

    功耗控制,這兩臺機子都比較有意思都是傳說的散熱不好,那么實際情況怎樣?

    這邊依舊以R15測試為例,這也是之前mbp2018版發布后各家媒體比較喜歡用于測試對比的地方,mbp15 跟xps15都更新到最新的系統、固件版本。

    對比主要還是連續測試十次r15項目,然后看性能波動情況。

    我這邊對比的時候mbp15已經更新到最新(09/24),性能表現其實穩定很多了,之前烤機性能其實更差。現在平均也有9xx cb,甚至散熱做好的時候,可以逼近平均1000cb;而xps15性能其實很穩定,不管有沒有做散熱優化,平均都是1100+cb平均值。

    結果,首先讓我比較意外的是xps15,散熱優不優化差異其實不大(有時候甚至分數反倒誤差式降低),之前不少人反饋xps15散熱不佳的問題,感覺都是極端雙拷機環境然后再來評估,實際應用場景并不會這樣。

    而mbp15我剛到手的時候其實多次測試降頻是非常嚴重的,這1.2次更新之后其實反倒穩定了許多。另外我只是連續測試了10次,實際看過媒體連續測試50次的,降頻問題會凸顯更明顯。

    那么在各種使用場景下頻率調控怎樣?這邊主要對比了游戲應用、生產力應用,結果大致如下。

    mbp15基本性能爆發溫度觸及99°之后就一個明顯的降頻,一般是降到3.0ghz然后再到3.4ghz范圍徘徊

    生產力應用為例mbp15平均頻率大概是3.2GHz左右,cpu平均功耗45W之間,平均溫度95°;XPS15平均頻率在3.4GHz,平均功耗50W 平均溫度85°。

    游戲的話,兩者對于CPU調度是完全不一樣,另外顯卡配置也不一樣,所以僅供參考(一個2.8Ghz mbp15,一個3.55GHz XPS15)

    其余測試

    1,續航對比

    這邊都采用射手播放器循環播放一段4K測試視頻為例,亮度也調整至一樣,關閉鍵盤燈。mbp15播放至7小時多沒電,而xps15播放至5小時沒電休息。在電源管理這塊mbp系列確實一直做得比較出色,特別是休息狀態不掉電;而pc陣營這幾年(不算雙電池物理開掛)xps系列也算追上mbp續航的代表,不管是xps13或者xps15,不過我這邊要再次提醒的就是,xps15 9570目前只有中高配兩個配置是98瓦時電池的,注意續航的朋友請注意選擇。

    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重度應用(生產力應用)下面,兩者續航時間差異會縮短到不到一小時。

    2,升級潛力

    拆解對比來看,mbp15除非你等著過保后找華強北。。。要不基本可以死了未來擴展升級的心,所以你最好一開始就確定好ssd容量(個人是非常不建議買256g,除非你非常確認自己的應用環境不需要大容量)。

    mbp15 2018版拆解視頻可以參考ifixit上的視頻,這邊因為不好拆,我就不作死了。

    (散熱控看到一萬多的單熱管估計會噴死吧?但他們不知道影響導熱的除了熱管數量,還有熱管直徑,其實i7 8750H在新版系統的調教下已經理想很多,甚至跟高頻i7 8850H或者i9版本相當)

    xps15,內存雙插槽可替換升級,一個m.2插槽跟一個2.5寸硬盤位置,整體來看還是保持pc陣營的靈活性,最近ssd跌得兇,所以未來自己加裝一塊1、2t的ssd成本也會比較低。

    附:XPS15游戲性能

    雖然不是重點,但畢竟XPS15上面的GTX1050TI MQ性能不是很弱,所以我這邊大概測試了下游戲性能。簡單明了說,在1080P分辨率下面 gtx1066如果高畫質100+平均幀的話,gtx1050ti mq大概可以搞定60幀平均幀(高畫質),對于一臺定位工作本的電腦來說,這個性能表現其實算很好了。

    而為什么不測mbp15上面的555x,個人甚至不建議對560x游戲性能指望多少,還是省點錢外接egpu靠譜點。

    總結

    這次對比這兩款產品主要目的在于看下pc陣營及mac,在比較接近的定位產品上面表現出來的差異。

    兩者都代表了這類型生產力工具的追求,盡可能全面高性能的同時保持出眾移動性能(重量、續航),而比較有意思的就是在intel八代平臺這一代上面,兩者都采用了舊瓶裝新酒模式,模具并沒有全面換新,所以兩者都帶來了嚴峻的散熱問題。

    而散熱問題顯然mbp15上面尤為明顯,哪怕是低配的i7 8750H這個問題都比較嚴重,觸及99度溫度墻是很輕松的,一方面跟散熱規模有關系,另外也可能蘋果這邊對于噪音控制過于嚴苛,所以沒采用暴力風扇轉速壓制的方案,所以別說i7 8750H,更高配的i7 8850H跟最高配的i9 8950HK基本都是坑(用了完全一樣的散熱方案)。。。性能發揮甚至不如PC平臺的i7 8750H表現穩定。其實個人是希望蘋果重新祭出17寸大蘋果,到時候搞定i9 8950HK估計會比較有希望。另外mbp上面的獨顯很是雞肋,感覺蘋果是為了賣eGPU似的,為了560X跟高頻U上高配版mbp15,個人覺得很不值的。

    而xps15,一如既往的綜合表現良好,作為一臺工作本甚至獨顯還提升到了gtx1050ti(雖然是后綴mq版本),搭配1080P分辨率屏幕,還是可以談游戲性能及gpu加速的。相比mbp15來說,性能釋放更加出色,價格也便宜了一些,不過個人的怨念還是屏幕,對于xps15 這級別的機子,哪怕4k不是標配,至少要可以比較輕松選配吧?另外i9版本不換模具的話,一樣散熱壓力巨大。

    最終如何選擇?本來碼了一段和稀泥的話,但后來發現好像沒什么參考性。直接說測試結果吧,其實測試很明顯,mbp這一代散熱確實比較局促,從而影響了性能釋放,xps15雖然玩家圈傳說散熱不好云云,但畢竟真正的用戶大多不是用來跑avx、雙烤的,包含看了下外媒的測試基本也是如此,常規測試應用下cpu部分基本是不用擔心性能釋放跟散熱壓力的。

    xps15跟mbp有一樣的地方(比如常規性能定位),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配置靈活度等,不過mac其實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優勢就是多種移動設備的協作上面,這點可能會影響未來用戶的選擇。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