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以下聽個響』其實是一句耳機發燒友拿來自嘲的話,畢竟一萬以上的耳機數量很少,幾千塊的耳機已經非常好了。當然也有真正的土豪把這句話當真,認為一萬以下的都不能聽對于這樣的人,請土豪大大們在底下評論留一下聯系方式
話說回來,因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音樂,所以還是自然也會喜歡聽音樂。但是我也只是很隨意的聽聽,畢竟音樂器材真要發燒的話研究的東西就太多了。所以今天也就想把目前以來聽過的一些便攜設備隨意地和大家分享一下。至于為什么只有便攜,目前原因是因為本人是留學狗兩邊跑,上了臺式也兩面兼顧不了,所以暫時就只聽便攜了。
事先聲明,聽音樂比玩攝影更玄學,所有東西都是主觀意見,不喜勿噴。寫的順序是按照購買的順序。
Sennheiser HD201
買這個的原因其實是當時(08年)我在用一套yamaha的電子爵士鼓,然而附送的那個耳機蒙皮掉的厲害,所以得再買一個。當年懵懂的我只知道森海塞爾有一個叫大奧的玩意是世界最屌的耳機,二十幾萬,所以森海塞爾是世界上最好的耳機廠。而他們家居然有賣兩百塊錢的耳機,果斷買買買。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是拿他來練鼓,后來才發現聽歌也是不錯的(當時)?,F在看來就慘不忍睹了,全塑料而且還要看上去很廉價那種,蒙皮放著不用久了肯定會破。聲音倒還可以三頻比較均勻,低頻很慘(感覺森海家低頻都不咋樣),但是無論接什么機器都要開很大聲。隔音糟糕,當你開到你認為聽得清的音量時你隔壁的人也聽得清了。
Sony MZ-N10
關于這臺機器的歷史我上一次寫過了,感興趣的可以看看。03年購入的,然而那時候什么都不會玩,用sonicstage轉進去的全是lp2格式的,也就是和mp3音質無異。最近才挖出來學會用光纖對錄,才能使用最高音質的SP模式。原配的耳機是E838,早已經找不到了對這耳機的聲音也沒太大記憶,反正那時候讀小學的我腦放max的推力很小只能拿來推推耳塞,所以上次我寫文章拿來接大饅頭2.0純粹是裝裝樣子而已比較偏聽感類的,流行調音。不過我接動鐵的話感覺太干冷,而且底噪感人。當然我猜應該是我的輸出設備導致的,家里現在唯一一臺可以播CD的UD5007居然不帶光纖口的而rmbp的集成聲卡就那尿性,底噪滿天飛也沒辦法了。
Apple Earpods
我猜這可能是很多人的啟蒙塞。我從iphone3gs時代開始用,當時舊的那個平頭塞音質乏善可陳,而且用久了外面那圈膠皮會變得黏黏的就覺得特惡心。到了iphone5時開始了隨機配送earpods,帶上去第一感覺是咦雖然長得奇奇怪怪,但帶上去還是挺舒服的。打開音樂聽一下,居然有低音??!舊版的平頭塞我相信聽過的人都知道感覺不到低頻的存在。作為一個隨機附送的耳機來說素質算不錯了,聽感和iphone一脈相承的白開水,耐聽也挺耐操,我丟過一個還專門去apple store再買一個。
iPhone
說到底,大部分人的耳機還是插在手機上的,手機才是最多人的『hifi』設備。我近五六年都在用iphone,雖然當年喬幫主標榜的就是ipod+phone,然而ipod也談不上什么hifi。不過至少輸出還是很干凈的沒什么底噪,推力很小,用來聽一般的耳機還不錯,高端一點的便攜耳機也能推個七八成,基本上不會出惡聲。(IE80除外,雖然寫可以著給iphone用聽著也不會難聽,但是用iphone聽和推開了的IE80感覺像是兩副塞子)
Beats Studio 2.0
為什么我要找個架子掛起來,因為好像這才是他的最佳用途。人人都有黑歷史,很不幸我還是買了這個項圈雖然早有耳聞beats是個項圈,聽音樂是附帶功能,apple store賣的2k多是絕對不值得,這一點我深刻知道。然而作為年輕人的我畢竟還是偏外觀向,恰逢當時14年京東一次減價,以大約1k5的價格購入此項圈。當時聽還覺得沒什么,但是經過最近這一兩年折騰了一圈下來之后,再聽,這能叫耳機么無論什么歌都是轟轟轟,聽《喜帖街》都能有轟頭感,中高頻糊成一塊,絕壁是買石頭砸自己腳的典范。不過硬要說點優點還是有的,那就是很容易驅動,就算插在iPhone上都能有很大的動態范圍,我猜是那個降噪模塊集成了一個耳放?因為不開降噪連聲音都聽不到。還有就是降噪確實挺安靜的。原本打算咸魚二手出掉,但發現這玩意很難回血的,就干脆留著坐飛機時當隔音耳罩用了。
不過這做工我要黑一下。我敢說我聽得很少很少,放在桌子上也不會亂蹭(雖然很爛但我也花了1k5?。?,然而還是掉!漆!了!
至此為此我對聽音樂都是比較隨意的態度,畢竟人生還有很多事情嘛。但是買完這個耳機不久之后,遇到了一次感情上的重大挫折。那段時候很低迷,又在外國上學,經常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家人也幫不了我什么。那段時間只有音樂陪伴我度過了最黑暗那段時光,自此之后我就對聽音樂這事認真了起來。
UE 600
那時候就研究了耳機,知道了動圈和動鐵這兩種主要形式的耳機,還有靜電耳機那種土豪才玩得起的。因為大耳機攜帶比較麻煩所以還是考慮入耳。當時被一張ipod classic+sony pha1+ue900的圖毒了很久,知道了UE這個牌子是作動鐵的,就買了這個UE600聽聽。然而拿回來發現,動鐵不是說解析很猛嗎,為什么不是這樣子的是要比Earpods解析要強一些,但跟我預想中那種『刺破耳膜』的解析感相差甚遠啊。很快我就咸魚出掉了。
創新IE3
在感覺到UE600坑爹之后我又在網上看,知道了動鐵這玩意發聲頻率有限,所以還分多個單元的功課沒做好就是要交學費啊。然后看到有人說IE3是最便宜的雙動鐵,評價也不錯就入了一個。這個耳機我用了一年,都是插在iphone上用。老實說確實挺不錯的。中高頻解析不錯,低頻敲紙皮(然而動鐵通病,就饒了他吧反正我也不太在意低頻),聽女聲有點毒。不過線材很細容易打結,而且還沒有線控?,F款的IE3 plus都改進了這些,不過又漲了一波價
UE 900s
今年11月回到國內,就尋思聽了這么久雙動鐵,要不提升一下。目光還是停留在動鐵耳機上,只是看看更多單元的。三單元的IM03和SE535都要2k,相比之下UE900s港版長期1k4左右,還是四單元。不是說單元多就一定好,但是多點總沒壞處嘛而且相比其他兩個ue900s還帶iphone線控,操作起來方便許多,淘寶1k4購入。多出了兩個單元,明顯感覺解析要更強了,聲場比IE3要大,聲音分離度要比IE3上一臺階。低頻雖然還是不痛不癢,但至少是到了能聽的地步。但是用iPhone聽的時候能感覺到某些歌齒音有些厲害,綜合網上的各種評測知識,感覺應該是前端素質不夠影響了。這個時候就考慮入一個便攜耳放。
Sony Pha-1a
由于本人是外觀向用家,又是學生黨,所以耳放第一時間想到是sony的,但看來看去只有1a買得起當然1a其實也比較符合我的需求的。pha3那塊轉頭,和6plus綁在一齊真能防身。相比之下1a身材就袖珍很多了。屬于能愿意帶出門那一類。畢竟不愿意帶出門的設備,再好也也就失去了便攜的意義。
pha1a是典型的索尼調音風格,偏暖的流行風格。UE900s接上pha1a之后表現明顯好多了,聲音解析之余還有點溫暖,齒音控制的很好。有高增益模式,不過開了之后底噪會大不少,所以還是用正常模式吧。充滿電之后能用六七個小時那樣,足夠了。但是捆綁之后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pha1a相比6plus來說小很多,捆綁的位置會位于屏幕中間,導致聽音樂期間干別的事情很不方便于是有了以下這個購物。
iPod nano
相信看了我說那么多之后,已經能發現我是一個懶又怕麻煩的人為了解決聽歌使用的問題,我打算入一個專門的播放器。原本看中了Sony A25和ipod nano這兩個。剛好那段時間在上海實習住在淮海中路就,晚上就去sony store摸了一下A25。感覺塑料感真強,還有屏幕馬賽克相比之下ipod nano又小又輕便,就買她了。雖然A系列可以輸出DSD,然而我平時都是聽口水流行歌為主,所以DSD基本用不上。而ipod nano只作為數字轉盤輸出信號給pha-1a,原則上和ipod classic接上去都是沒什么區別的,就買了。我iphone里本來放的就是用foobar2k無損轉換ALAC的m4a,直接灌到nano上,就跟綁iphone播出來是一樣的。好倒好,然而又發現另一個問題:由于太薄,捆綁的時候橡皮筋并沒有很受力,所以每次從衣兜里拿出來的時候橡皮筋都會松掉再加上另一個后面講到的原因,這套系統現在基本不用了。這臺nano最大的用處變成了待在這里。
Sennheiser Momentum 2.0
上次開箱時已經寫過一次了?,F在聽了有差不多150個小時,能來談談聽感了。聲場比耳塞大很多(這不廢話么),三頻真的很均勻,純正的森海味,聲音中正不偏科。下潛收回不是很迅速,整體感覺還是窄了一點。拿來聽流行的話一般般,人聲太靠后聽起來不如老鐵之類的毒,但是拿來聽古典交響樂那還是那股熟悉的純正森海味。跟beats那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根本兩回事。一句話就是值這個價吧,當然這個價錢也要為優良的做工設計買單的。
Sony EX1000
其實純粹就是春節收了紅包手癢癢開玩笑,不過感覺自己折騰了幾個耳機下來,都是動鐵,想感受下高端動圈是什么感覺的。IE800那種壕物就不看了,原先還是在IE80和EX1000還有XBA-Z5里面選。Z5有聽到人評價說圈鐵銜接不好導致聽感一般般,反正很多人就覺得圈鐵技術不成熟先不要碰,那就排除掉Z5。IE80也是備受好評的一個塞,但是對前端有要求,也比較適合聽古典。EXK就不用說了,上市多年贊譽無數是很成熟的產品,也適合雜食,就在二手東2399入了一只。
第一耳聽上去,我2k多就買了這么個玩意?齒音滿天飛,解析暴力偏上盤,動態范圍也不廣。不過基本上大家對于EXK的認知都是這個塞子需要狠狠地煲。所以現在還處于煲機狀態,關于他的真實實力還沒法評論太多。不過從買來到現在開聲有100小時左右了,聽感比原來好很多。齒音消失了很多,人聲溫暖開揚了很多。相比起UE900s,動圈的天生優勢還是更適合聽交響樂,不過聽鋼琴協奏曲這類的話我是更喜歡用UE900s去聽,畢竟動鐵是真的能聽到手指跳躍的聲音
話說家父是一名音樂愛好者,可以說是因為他我才去學的音樂。所以家里也有一定數量的CD,可以讓我用EAC rip來仔細聽。
然后有一天我在聽貝七的時候,用UE900s接上家里的播放器和功放聽了一下,瞬間感覺音場比用1a大了不少,但是解析度一般般(當然家里那臺RX V1077是AV功放,不是拿來聽歌的)。這個是肯定的,臺式機功率大肯定推得更好,但也讓我明白到雖然隨身耳塞不吃推力,但是推力大的機器還是能有更好的表現。再加上對于捆綁的不滿意,就考慮入一塊國磚。
iBasso DX80
我對國磚的印象之前還停留在七彩虹C4的年代,巨大且長得丑(無意黑,C4素質真的好)然而再看看現在的市場,2k價位真的已經有很多不錯的產品。像飛傲x5k,凱音n5學林960之類的。不過本人強迫癥,對任何非對稱設計都難以接受最后剩下了dx80和x5k。ibasso這個品牌之前并沒有怎么聽說,不過倒是知道dx90作為一代旗艦好評不少,然后說x5k的PO口一般般要上E12耳放。之前對于捆綁的經歷讓我對任何捆綁都不感興趣,而且dx80明顯顏值高很多?。∪チ藣忢斈沁吢犃寺爭У氖莡e900s,x5k和dx80都能給我那種聲場大不少的感覺(和臺機沒得比),解析和分離度要好不少,齒音控制再上一層。其實兩臺機器相差無幾,不過dx80顏值明顯更高啊,然后我就買了dx80。
用了兩塊芯片解碼,聲音分離度好是正常的。pha1a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耳放部分,這臺機器的耳放無疑比1a出色很多,至少我是覺得夠推好我手上的設備了。不過UI有點笨,居然歌曲不能按照拼音排列。。。只能用mp3tag
批量修改加個字母在前面。連接電腦時可以充當dac,osx無需驅動,windows系統則需要。
相比以往的國磚,這樣的尺寸還是能讓人滿意的。
兩個tf卡槽支持最大128G容量,帶S/PDIF插口貌似是國磚的標配了。
抱歉我實在文筆太差,對于聽感這么主觀的東西我太難評價了。。。比我寫鏡頭相機的難多了。其實扯了那么多,如何選擇都是看個人感覺。追求器材只是追求更好的還原音樂,然而愛音樂,從來都和器材無關。祝大家有個愉快的周末
序:
從2014年的AK120II開始,接觸Astell&Kern的播放器已經有七年光景了,挺喜歡他們的產品設計,無論是系統界面,還是機器操控,再到外觀及握持感,每一處都能感受到產品在設計上花了很多心思,出色的用戶體驗及產品拓展,使得Astell&Kern一直都是高端玩家最熱衷選擇的國外品牌之一。而他們的播放器,也曾多次獲得國際性的設計獎項,紅點,IF等獎項多不勝數。
在我接觸過的Astell&Kern的播放器里面,讓我評價,我認為每一臺都很漂亮,幾乎沒有一臺我覺得不好看的,從顏值上說,如真的要選一個系列,那就是今天要分享的這個A&futura系列了,在2017年5月份的大連發布會上面,被定義為~針對高端玩家市場的A&futura系列,一直以創新,前衛和充滿挑戰性的設計概念,去打造每一款機器。
正文:
在分享SE180的聽感之前,我們來回顧一下A&futura系列走過的路。
這個名字第一次與大家見面,是在Astell&Kern 2017年5月26日的新品發布會上,Astell&Kern將往后的產品定義為三個系列,他們分別為:
A&ultima:面向頂級玩家的系列,從產品設計到物料使用都極盡奢華,是追求極致的系列。
A&futura:前衛,創新和充滿挑戰的系列,融入新的設計元素,產品定位是高端便攜播放器。
A&norma:針對入門HIFI玩家的系列,強調音樂性和便攜性充分結合,售價相對親民。
首臺A&futura系列的播放器~SE100于2018年6月上市,搭載了當時剛發布不久的ESS旗艦芯片:ES9038Pro,也是當時首臺搭載該旗艦芯片的便攜播放器。同時,也是Astell&Kern的產品里,首次采用ESS芯片的機型。第一次使用ESS芯片,一上來就是旗艦型號,A&futura系列是真的敢于挑戰。雖然說,聲音評價褒貶不一,但從產品設計角度看,SE100是一個新的嘗試。外型上,頂部和底部兩個面,首次跳出了傳統方正規整的設計,采用了平行四邊形,側面更加不規則,由弧面和斜面構成,可以說比起過去AK380,AK320,AK300這一代的設計,更前衛了。
第二臺A&futura系列的播放器,是在2020年7月上市的,時隔兩年才更新新一代機型,這個節奏掌控幾乎跟得住頂級系列的步調了。SE200身上又有什么新突破呢?當然沒用讓觀眾們失望,一臺機器上面,同時配備兩套數模轉換方案供玩家選擇,估計在便攜數播領域里面,這也是首例了。雙ES9068AS和當紅旗艦DAC AK4499EQ,兩套數模轉換方案被一同植入播放器里,真實一機兩芯,而機內更是采用兩套獨立的AMP架構方案去支持各自的DAC。SE200的出現,也是ESS這款全新低功耗DAC在Astell&Kern的播放器上的首度亮相。物料方面,創新的陶瓷與金屬的結合,也是Astell&Kern的首例。而在傳承方面,SE200在機身的外型設計上,多少可以看到了SE100的延續,平行四邊形的上下底面,音量旋鈕所在的一面,依舊采用曲面與拋物線和諧結合。
來到今天的SE180,這是A&futura系列的第三臺機器,傳承了上兩代機身的拋物線與曲面完美結合的設計概念的同時,也取消了機身左側的物理按鍵,機身上只保留了一個播放/暫停按鍵,而且這次把按鍵轉移到曲面上,這對按鍵的金屬部件加工方面,是一個新的挑戰。傳承說完了,來看看這臺新機,對于Astell&Kern過去的機型,有什么創新的賣點?最大的賣點就是可更換音頻模塊的設計,獨立的DAC+AMP模塊,獨立封裝,通過Type-C連接器與主機相連,這種完全與主機分離的設計,在Astell&Kern的播放器里,是首例。如果說SE200是在一臺主機里整合了兩套音頻方案,那么SE180是可以在一臺主機上,讓你選擇更多(不同)的音頻方案,相信后面還會有SEM3,SEM4……模塊化的設計,就是這臺新機最大的創新及賣點。
【產品概述】
正如上面的所述,SE180的最大亮點,是首次在Astell&Kern的播放器上,采用了可更換音頻模塊的方案,增加了A&futura系列這一代新機的可玩性和趣味性。后續應該還有更多的音頻方案模塊產出。
這一部分,還是依慣例,簡單闡述這臺機器的一些特點。
機身設計
采用了鋁合金CNC加工的金屬機身,但很明顯,拿在手上,比我之前用過的SE100更沉,由于采用了分離式音頻模塊的設計,對比前兩代產品,屏幕稍微往下移,預留音頻模塊裝入,但值得稱贊之處,是音頻模塊的頂部邊框是一個斜面設計,有立體感,從側面看更加明顯,斜面的點綴,讓音頻模塊裝入后,外觀上不會顯得單調和平面化。合理的邊框寬度,使得視覺上毫無違和感。機身的上底面就是音頻模塊的頂部,這次增加了4.4mm平衡耳機輸出,頂部依舊沿用了過去兩代的平衡四邊形設計,底面在主機機身上,與模塊的底部是對稱的,兩個側面都可以算是不規則的設計,也是視覺上立體感最強之處,尤其是機身右側帶音量旋鈕的側面,這個面可謂A&futura系列每一代機器的畫龍點睛所在,繼續采用曲面與拋物線為主調,與機身其它棱角分明的平面,形成鮮明對比,是曲直剛柔和諧結合。
按鍵布局
SE180取消了前代的左側物理按鍵,恢復第一代產品,電源鍵布置在機頂的設計。僅保留播放/暫停按鍵,且首次把這個播放/暫停按鍵做成曲面菱形,并移至機身右側的曲面上,有趣的是,這次唯一的物理按鍵,完全融入了機身曲面之中,并成為曲面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這個按鍵是一個不規則的曲面。
機身接口
對比上一代,增設了4.4mm平衡耳機接口,依舊保留2.5mm平衡耳機接口和3.5mm立體聲耳機接口。USB接口包含了多種功能(充電,數據傳輸及USB數字輸入做USB DAC用),1個Micro SD卡槽。
硬件配置
手上的這臺SE180搭配的是新推出的SEM2音頻模塊,搭載雙片AKM AK4497EQ解碼芯片,最高支持PCM 768kHz/32bit / DSD512<22.4MHz/1bit>格式的音頻文件。過去,雙DAC的架構,一直應用在Astell&Kern的高端/旗艦機型上,但近年來,一些中高端機型,甚至普及機型,也逐漸采用雙DAC的架構,雙DAC對比同型號單DAC的優勢在于,提升聲音的分離度,空間感,立體感等方面的素質。
模塊化設計
這是Astell&Kern首臺采用可分離式模塊化音頻電路設計的機型,看到這里,大概有讀者會說,國內不是已經有類似的設計嗎?那Astell&Ken SE180的這個設計,又有什么特別。從電路設計上,只能說大家都是使用DAC+AMP的模塊化設計概念,但一些細節上,還是有差別的。比如Astell&Kern是把整個模塊封裝起來,通過模塊上的雙重卡鎖設計,在模塊插入主機后,與主機牢固地連接并將其鎖定,不需要螺絲去固定。而其它品牌采用分離式音頻模塊設計的機器,基本都是用螺絲去固定插入主機后的模塊。這是裝配方式的區別。沒有螺絲,更換模塊更加便捷。而模塊與主機之間,則通過Type-C接口去連接,簡單而穩定。
相信不久將來,還會有SEM3, SEM4等不同的DAC+AMP的音頻模塊誕生。講真我是挺期待會有AKM AK4499EQ模塊出現的,不知道后面是否會有呢?
【產品參數】
SE180主機
機身材質:鋁
機身顏色:月亮銀
顯示:5英寸,1920x1080 FHD
支持的音頻格式:WAV,FLAC,WMA,MP3,OGG,APE,AAC,ALAC,AIFF,DFF,DSF,MQA
MQA播放
服務:本地文件,外部USB,MQA-CD(已翻錄)
輸入:USB Type-C輸入(用于PC和MAC)
充電:9V 1.67A / 5V 2A
Wi-Fi:802.11 b / g / n(2.4GHz)
藍牙:V5.0(A2DP,AVRCP,Qualcomm?aptX?HD,LDAC)
方面:
?3.03英寸(77毫米)[寬] x 5.09英寸(129.2毫米)[高] x 0.78英寸(19.9毫米)[D](僅機身)
?3.03英寸(77毫米)[寬] x 5.4英寸(137.2毫米)[高] x 0.78英寸(19.9毫米)[D](與模塊組合)
重量:9.88盎司(280克)
功能增強:支持固件升級(OTA)
SAR:機身10g SAR(W / Kg)_WLAN 2.4Ghz:0.016
時鐘抖動:25ps(典型值)
參考時鐘抖動:800飛秒
電位器:LED燈(LED指示燈)
內建記憶體:256GB(NAND)
外部存儲器:micro SD卡x1(最大1TB)
電池容量:3,800mAh 3.8V鋰聚合物電池
充電時間:大約5小時(標準:5V / 2A充電),大約3小時(快速:9V / 1.67A充電)
支持的操作系統:Windows 8,10(32 / 64bit)Mac OS X 10.7及更高版本
SEM2音頻模塊
機身材料:鋁,不銹鋼,聚碳酸酯
機身顏色:月亮銀
采樣率:
?PCM:8kHz?768kHz(每個樣本8/16/24/32位)
?DSD本機:DSD64(1位2.8MHz),立體聲/
?DSD128(1bit 5.6MHz),立體聲/ DSD256(1bit 11.2MHz),立體聲/ DSD512(1bit 22.4MHz),立體聲
輸出:非平衡輸出(3.5毫米),平衡輸出(2.5毫米,僅支持4極/ 4.4毫米,僅支持5極)
輸出水平:
?[正常增益]非平衡2Vrms /平衡4Vrms(無負載情況)
?[高增益]非平衡3Vrms /平衡6Vrms(無負載情況)
DAC:AKM AK4497EQ x2(雙DAC)
解碼:支持高達32bit / 768kHz的點對點播放
尺寸:3.03英寸(77毫米)[寬] x 2.99英寸(76毫米)[高] x 0.78英寸(19.9毫米)[D]
重量:3.53盎司(100克)
工作溫度:0~40°C
播放時間:約10.5小時(FLAC,16位,44.1kHz,Vol.50,LCD關閉)
頻率響應:
?±0.07dB(條件:20Hz?20kHz)非平衡/
?±0.06dB(條件:20Hz?20kHz)平衡
?±0.68dB(條件:20Hz?70kHz)非平衡/
?±0.67dB(條件:20Hz?70kHz)平衡
S/N:
?[Normal Gain] 122dB @ 1kHz,非平衡/ 124dB @ 1kHz,平衡
?[高增益] 125dB @ 1kHz,非平衡/ 127dB @ 1kHz,平衡
串擾:
?[Normal Gain] -138dB @ 1kHz,非平衡/ -145dB @1kHz,平衡
?[高增益] -138dB @ 1kHz,非平衡/ -147dB @ 1kHz,平衡
總諧波失真:
?[正常增益] 0.0006%@ 1kHz,非平衡/ 0.0005%@ 1kHz,平衡
?[高增益] 0.0008%@ 1kHz,非平衡/ 0.0006%@ 1kHz,平衡
IMD SMPTE:0.0002%,800Hz 10kHz(4:1),非平衡/ 0.0002%,800Hz 10kHz(4:1),平衡
輸出阻抗:3.5mm(1ohm)/ 2.5mm(1.5ohm)/ 4.4mm(1.5ohm)
【技術賣點】
注*以下部分內容部分引用官方資料
(一)主機和模塊的電路分離結構
通過主機和DAC模塊完整的物理電路分離,完美地切斷了主機上可能發生的電源噪音、RF噪音等,開發出任何噪音都不能妨礙音樂欣賞的獨立結構。
獨立的DAC+AMP的設計,在應用不同DAC的時候,相應的AMP電路也會做對應的設計調整。
(二)AK音頻技術結晶體TERATON ALPHA
DAP中DAC雖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決定音響水平的絕對因素。
當電源、噪音、信號轉換、電路結構等許多因素都發光時,才能發出正確的音響(sound)。DAP大體上可以分為電源(power)、放大器(Amp)、接口(Interface)三個領域。
有效的消除電源噪音、有效的電力消費和穩定的放大、完美轉換的音頻輸出接口等,都是能夠制造出接近音源的音響的Astell&Kern獨有的專利技術。
經驗證,為了接近原聲,不斷研究和開發數萬小時的結晶~“TERATON ALPHA”,是適用于Astell&Kern DAP的。
(三)新一代放大器(New generationAMP)技術
這次SE 180為了完成符合 Premium Hi-Fi Sound(高級高保真音響)的Sound Quality(音質),采用了新一代放大器技術。從OPAMP零件的選定到配置、電路設計和調音,都一絲不茍,設計上有別于過往。
特別是Audio Performance的重要參考數據之一的信號對比雜音(SNR),展現了驚人的數值。
SE 180的SNR以129dB(ES9038Pro,Balanced,High Gain為基準),刷新了新高度。
本篇分享的SE180播放器,搭載SEM2模塊,SNR為127dB,(AK4497EQDual, Balanced,High Gain為基準),同樣是該架構里面,達到最佳的高度。
(四)采用全高清顯示器(Full HDDisplay),實現高清畫質
通過更優秀的畫質高畫質(Full HD)畫面。
希望能更方便的使用。
441PPI
high pixel density
5.0 inch
Large display
16.7M colors
large color gamut
1920*1080
high resolution
(五)更方便使用的導航儀
考慮到更方便的使用和使用者的安卓智能手機經驗,SE 180采用了AK DAP最初的導航桿。
可以用一次觸摸簡單的操作,無論在哪里都可以傳達Music Play信息。同時以一次Swipe移動到上一個畫面。
(六)通過BT(=Bluetooth) Sink實現的無線Hi-Fi Sound
新推出的BT Sink(藍牙接收)功能就像連接智能手機和BT揚聲器一樣,在外部機器上將SE 180連接到藍牙(BT=Bluetooth),通過BT Sink功能將外部機器播放的音樂傳送到SE180上執行播放。
(七)用光確認的實時信息,藍牙5.0支持更多高清音頻格式
(1)SE 180可以通過音量輪發光二極管(WheelLED)會實時確認變化的音量和關于Bit-Rate的信息。
(2)藍牙5.0比4.2傳輸速度和距離都提高了,所以可以更加穩定地使用。另外,除了現有機型中支持的aptX-HD之外,這次還加入LDAC,讓熱衷于無線高清音頻的玩家,在感受無線音頻帶來的高音質之余,會有更多的選擇。
(八)double-locking的鎖定方式的初始化
在模塊方式中,其他品牌的產品和SE180最大的區別在于,SE180不是采用螺絲鎖定的方式,而是采用double-locking的鎖定方式,更換模塊時,既輕松又穩妥。
雙重鎖定(Double locking)結構是不同性質的兩種鎖定結構。
第一個鎖定結構是為了防止模塊在主機上完全分離,而另一個鎖定結構是為了在模塊接入時,限制模塊介入后產生反向移動,同時的確認反饋作用。
當模塊與主機連接時,為了防止外部沖擊導致的連接不良,采用了主機連接器靈活移動的彈簧結構。當模塊發生滑動時,主機連接器也會一起靈活移動,防止連接不良。
*以上為官方資料引用。個別產品特點在【產品概述】里已有提及,引用的這一部分內容,展開更為詳盡,僅供參閱。
【系統操控】
從以往的Astell&Kern一直使用過來的朋友,要摸索這套SE180的操作系統幾乎不需額外耗費多少時間去熟習,可以說是無壓力過渡。深度定制安卓系統,還是和以往風格相似的界面。主菜單里面已經有非常完整的選項,在“服務”一欄里,依舊可以看到預設的Deezer和TIDAL等第三方音樂播放平臺。這一項,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自行載入個別第三方播放平臺。實現更豐富的音樂平臺拓展。
樂曲的搜索分類方式和以往一樣,可以通過“歌曲”,“唱片集”,“藝術家”,“流派”等標簽作為索引去進行音樂分類及查找,而習慣傳統文件夾查找音樂文件的朋友,依舊可以通過“文件夾”一欄,進入相應的儲存系統里進行搜索?!癕QS”一欄里面,會自動對播放器內部存儲及外部存儲的所有高品音頻文件進行排序歸類,打開后,分為MQS和DSD兩個類別,用戶可以通過以上兩個類別,對相應文件進行查找,播放控制。最下面的“設置”一欄,點擊打開之后,是一個功能菜單,可以直接設定播放器的一些功能選項,而這個菜單,還可以通過界面頂部的下拉菜單方式,輕觸頻模上方,進行滑動下拉操作后,在向左滑動到盡頭,最后一項就是“設定”菜單選項,點擊進入后,可以進行同樣的操作。
【主觀聽音】
這一部分是通過搭配自己常用的耳塞,對SE180聲音進行主觀評價。
——————————————
音源:SE180<SEM2>(Astell&Kern)
耳塞:8CS(qdc)
山鸝(Oriolus)
音樂:<La Vie En Rose> 手嶌葵《I Love Cinemas》
<好久不見> 陳奕迅《認了吧》
<Flute Concerto No.1, K.313 第1樂章> 莫扎特《長笛豎琴,巴松管,長笛協奏曲》霍格.伍德
分享主觀聽感之前,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環節登場的兩款耳塞。這兩款耳塞是我日常使用頻率很高的耳塞,所以每每遇到新播放器上手,我都會先用作搭配測試。
——————————————
8CS(qdc)
我的8CS是2019年一月從8SS改模而來的,單元早已爆開,在同年的八月,我更換了Beat audio的伯樂2耳機線,聲音比原線寬松,低音質量有提升。8CS是我平時的工具塞,一般每次新器材到了,新唱片入手,都會用來做測試器材和唱片錄音用,8CS并不是一款樂感出色的耳塞,因為它的產品定位,所以注定它不會是大部愛樂者的寵兒,但它的聲音卻非常透明純凈,監聽風格的耳塞,講求的是客觀重現聲音的本原,所以錄音好不好,器材的調音好不好,基本一試就知道,別看它播什么都是清寡素淡,如果唱片的錄音是優秀的,它一樣能讓你陶醉,而好的音源搭配它,依舊能重放出動人的聲音。
山鸝(Oriolus)
我日常的主力耳塞之一,也是黃鸝系列里面,我最喜歡的一款產品。我的是耳模定制版,透明的模體,并且換了blue同學的手工編織單晶銅線,聲音整體素質比原線有明顯提升。山鸝算是1w價位里面,聲音表現全面的耳塞,當然了,條件允許,入手后可以考慮升級一下耳機線,換一根高素質、高純度單晶銅線,絕對有驚喜。五單元四分頻架構,山鸝也是國內首款采用動圈、動鐵和EST靜電單元混合的多單元耳塞。聲音屬于均衡細致,空間寬廣的風格。山鸝是雜食型耳塞,對音樂風格的適應面廣,對音源也比較友好,手機推也不會出惡聲,但好的前端下,山鸝絕對是一款頂級耳塞。
——————————————
SE180+ 8CS
坦白講,聽了一段時間,慢慢找到感覺,蠻有驚喜的。這是聲音直白,中正,恬靜之中稍帶點波瀾的組合,喜歡SE180<SEM2>是的聲音,Astell&Kern的機器,聲音調校越來越成熟穩健了,這款SE180就是一個案例。一套便攜器材的組合,其實決定聲音方向的,是耳塞,播放器所能帶來的影響相對耳塞有限,這個道理玩久了的朋友都心里有數,但如果一臺播放器,在監聽耳塞下,也能做到樂感清新自然,已經不錯,畢竟監聽耳塞就像喝純咖啡,渲染修飾非常少,不少播放器搭上去,聆聽效果都不理想,有偏干,偏硬,刺激的感覺,清寡素淡的聲音風格不是每個人能接受。但這對組合并不寡淡,雖然還是帶著點監聽風格,但樂感已經悄然上來了。
兩首流行人聲作品,聲音感染力并不強烈,但淡雅細膩的聲音很耐聽,而且聲音的整體素質也不差,寬闊的聲場,細致且有質感的人聲。第一首試聽手嶌葵演唱的<La Vie En Rose>,爵士風格的錄音,醇厚,慵懶的感覺,厚度感方面,這套組合所展現出來的效果不偏不倚,喜歡氛圍更強烈的朋友,這套組合也許不是聽這類型音樂的最佳選擇,但不可否認,它的細節還原是準確的。雖然醇厚度和氛圍感不算突出,但這套組合素質,聲音均衡度都很不錯。在經歷了SP1000系列(SP1000, SP1000M, SP1000黑銅, SP1000MG)的積累,SE180這臺機器,對AKM AK4497EQ的調校,已經達到更為成熟穩定,控制自如的境界。這套搭配的中頻(人聲)質感表現良好,人聲口型舒展,有一定厚度,密度感佳,距離清晰,聲音線條柔和,清晰,細致。這臺機器的樂感真的很不錯。第二首流行男聲,依舊保持高水準演出,Eason的嗓音很有磁性和質感,厚度適中,咬字清楚,這首歌我曾經換過一些中頻,低頻更飽滿的耳塞試聽,但論聲音的精純透徹,還是搭配8CS的感覺更佳。當然,如果你要聽感討好,音樂氛圍感及代入感強,8CS的確不是強項。但整首音樂所表現出來的素質不俗。
最后一首古典音樂,風格清新精致,聲音纖細自然。古樂器的聲音稍微帶點干澀,這是錄音本來就這樣,這套組合聽感仍算不錯,SE180的音樂氛圍感良好,搭配監聽耳塞輸出的效果相對很多播放器而言,已經不那么清寡素淡了。聲場空間的縱深感清晰,樂器層次感良好,這個古樂演奏的版本,多了羽管鍵琴,這一點和很多版本有所不同。明快、清新、舒展、透徹的風格,莫扎特管樂協奏曲第一樂章都是快板,樂感都很鮮明,容易讓人接受。這里也順便推薦給剛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這套組合既能突出這首樂曲素淡,透明的錄音風格,但也不失精致,纖細,中正的樂感。適度的聲音修飾,讓樂曲氛圍不會過于刻板乏味。通透開揚的空間感,不壓抑,不局促。這套搭配聆聽這類作品,蠻適合的。嚴謹、冷靜、樸實的古樂風格之中,通過音源的音色稍微帶點潤飾點綴,這種感覺剛好。但,畢竟是監聽耳塞,所以不會有華麗燦爛的氛圍,絕對不會有。
——————————————
SE180+ 山鸝
如果說上面一套搭配是監聽的風格,給你甄別錄音用的,那么接下來這套組合,則是給你聽音樂用的,氛圍感很不錯。這是聲場寬廣,空間背景安靜,聲音精致、細膩、寬松、順滑的一套組合。有時候,耳塞的單元真不需要太多,能全部充分發揮作用才是關鍵。兩首人聲作品,聲音厚度不過不失,喜歡聽醇厚型人聲的,比如蔡琴姐姐那一類,這套組合或許還差那么一點點火候。不過你問我這套組合聽流行如何,我倒覺得蠻適合的,從我對聲音厚度的要求去說,這個厚度剛好,中頻的密度感,在頂級耳塞里面,山鸝只能算不過不失,但它的中頻單元,細節及音色還原均不錯,加上靜電單元的配合,這套搭配,空間背景干凈透明。
手嶌葵的一首<La Vie En Rose>,爵士風的錄音,這套組合樂感會比第一套搭配好,雖然只有五枚單元,但素質依舊強大,人聲的細節,呼吸換氣的弱細節都能清晰保留下來。聲音清新,細致,舒展。這首爵士風格的音樂,低音的質感不錯,厚度和量感適中,山鸝的低音部分主要由動圈喇叭輸出,低頻有彈性,下潛和質感比一般采用動鐵輸出低音的靜電混合耳塞要更柔韌些。第二首音樂帶著一點點懷舊的感覺,其實如果你有看過這首歌的MV就會明白。音樂伴奏與人聲的分離度良好,Eason的聲音很有質感,感情很投入。相對前面一對組合,這套組合的樂感與氛圍會更突出一些。人聲的口型適中,距離感清晰,密度感良好。聲場空間拉得開,聽感舒展開揚,不壓抑。如果你是看著MV去聽,這套組合更有感覺。兩首音樂聽畢,從欣賞音樂角度去評價,這套組合更容易被接受,適度的聲音修飾,聲音上更容易感動聽眾,當然,這個“適度”估計在每個樂迷心里的尺度都有差異,只能自己把握了。畢竟不是監聽耳塞,所以有染色,是很正常的,只要把握好“染”的尺度就沒問題。是否適合自己,就得試了才知道。
最后一首古典音樂,這套組合的音樂氛圍真心不錯,中性的聲音,纖細,精致,透明,安定。低音部分不多,凝聚而有彈性,中頻段樂器聲音非常細致,層次分明,細節清晰。古樂器的聲音相對樸素,平淡,但這套組合稍微加以修飾,聽感上原本的那一點點干澀會被淡化,就像重新加了一層淡淡的著色,讓樂器保持著出色細節感的同時,聲音更加潤澤。當然,這些修飾并不算濃厚,適度的渲染反而讓整首曲子的樂感氛圍有所提升。高音部分,延伸充足,聲音細致平順。雖然是室內樂,但聲場空間表現良好,聽感寬松,有層次,立體感佳。靜電單元的加持,讓整個音樂背景更干凈。對比第一套組合,這一套組合的聲音更生動,更活躍。
兩套組合聽畢,SE180<SEM2>是一臺調音很不錯的機器,可謂樂感與素質兼備。良好的聲場表現力,豐富的細節,鮮明的層次感,以及出色的氛圍感,對耳塞的適應性同樣不錯,是一臺百搭的音源。SE180<SEM2>無論是聲音的調校還是機器設計,都有著出色的完成度。推力方面,比前代有所提升,加上增加了4.4mm耳機輸出,對用戶而言,選擇更多。搭配兩款耳塞,使用的是4.4mm平衡輸出,均能充分驅動耳塞。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曾嘗試用山鸝搭配另外的一套音頻模塊SEM1,從聽感上說,我個人更喜歡搭配SEM2。當然,SEM1的素質也不俗。只是聲音的表達方式上,有一點點區別。
【耳塞搭配】
這個環節是通過搭配手上一些不同單元架構的耳塞,并分享搭配感受。
——————————————
音源:SE180<SEM2>(Astell&Kern)
耳塞:Anole V14(qdc)
Solaris 2020(CFA)
HA-FW10000(JVC)
Mason V3+(UM)
音樂:<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喬治.本森《The Very Best of George Benson》
<I Love You> 王若琳《Star Fram Here》
<Marche> 柴可夫斯基《睡美人》多拉蒂/皇家管弦樂團
循例,在分享聽感之前,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環節的幾款耳塞。
————————————
Anole V14
qdc的新旗艦,變色龍系列的第六款產品,也是目前qdc耳塞里面,單元數目最多的一款產品,10動鐵4EST靜電的架構,搭載獨立開發的低音單元,使V14擁有充沛低音的同時,微動態和下潛都同步提升,16種調音搭配,總有一種適合你。搭載了multitube濾波器,以及專利的相鄰頻段抑制技術,讓聲音的更純凈,背景更干凈。這次新旗艦還配備了12C銅銀混編耳機線,線基的股數升級了。這次的變色龍最為特別之處,是外殼真的會變色了,V14使用的3D立體熒光面板,在吸收紫外線光之后,會產生變色效果。聲音方面,V14也是聲音表現全面均衡的旗艦,硬素質非常高,也是繼Oriolus朱鸝,Empire Odin之后,第三款讓我感到素質與樂感共存,且搭載4顆EST靜電的頂尖級耳塞。
Solaris 2020
這是Campfire Audio(簡稱CFA)目前為止,聲音表現最均衡大氣的耳塞,在經歷了Solaris和Solaris SE兩款產品之后,Solaris 2020的調音更加成熟了,前面兩款產品,音樂氛圍非常好,但低音方面會略微偏多,所以還是微動態和層次感等方面,不算太強。可以說是樂感高于素質的產品,而到了Solaris 2020,在調整了低音的均衡性和清晰度之后,一些硬素質也有所提升。而為了更貼合的佩戴,Solaris 2020的腔體也重新調整,體積比第一代的Solaris縮減不少,佩戴更加貼合。對于小耳廓的用戶,更加友好。
HA-FW10000
JVC在2019年推出的木振膜十周年旗艦,是目前JVC木振膜單元動圈耳塞里面,售價最高,素質最強的型號。楓木球頂振膜+烤漆工藝,無論做工還是聲音都是代表了十年來JVC在木振膜耳塞里面的最高峰。聲音方面,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幾款頂級動圈之一,寬廣的聲場,清晰的聲音線條感,豐富的細節以及鮮明的層次。FW10000是一款略偏于素質的耳塞,樂感不算濃厚,纖細、自然、精致的聲音,是頂級動圈里面的一面旗幟。
Mason V3+
UM的上一代旗艦,這款產品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限定版,搭配的耳機線是與EFA合作開發的,當時售價是2.6w RMB,一款是標準版,搭配的耳機線是銅銀混編線,售價為2.2w RMB。標準版的調音是參照Mason V2的,在其基礎上,全面提升素質,但聲音特點和音色,是要作為Mason V2的素質升級,并帶有其風格傳承的產品。的確,對比Mason V3,它的高音沒那么明亮和刺激,這樣一來,耐聽度也有所提升。一向以來,Mason系列都保持著出色的聲場及良好的均衡度,三頻連接平順,聲音整體性較佳。這款MasonV3+也不例外。
——————————————
(1)<I Love You> 王若琳《Star Fram Here》
這張帶有爵士風格錄音的唱片,其實我自己聽得不算多,但里面有兩首歌我挺喜歡的,而其中一首就是這里分享給大家的<I Love You>,有聽陶喆和學友哥的作品的朋友,應該知道有一首歌叫<愛很簡單>,是的,這就是<愛很簡單>的英文版。坦言,我更喜歡陶喆和學友哥演唱的<愛很簡單>。不過王若琳的聲線挺特別的,沙啞醇厚之中帶幾分慵懶的感覺。比較濃厚的錄音風格,所以如果使用聲音底蘊偏薄的耳塞去聆聽,這首歌的氛圍感營造方面可能會稍微遜色一點。
SE180 + Anole V14
聽了一輪下來,這套組合式細節最豐富的,聲音的醇厚度也不錯,別看V14是動鐵+靜電,但需要它有厚度的時候,它還是給力的,聲音還原也真心不錯,用的是標準聽音風格,我也有理由相信,這也是對這款耳塞實力的展現,最有代表性的風格。王若琳的聲音有厚度有質感,慵懶的感覺也表現得入木三分。值得稱贊是聲音的微動態,畢竟單元多還是有優勢,一些細微的變化也能輕松捕捉下來,即使是弱音量的情況下,微動態變化還是能基本清晰分辨出來,實在值得一贊。伴奏方面,低音有下潛有質感,結實而凝聚。這首音樂高頻并不搶眼,和樂曲的風格有關,但聲音的整體透明度,這套組合是試聽的四套組合里面,最佳的。
SE180 + Solaris 2020
如果你用看待老版本Solaris的眼光看待這款2020版,那就會出現較大偏差了。聲音上完全兩回事。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低音還是很棒的,折騰了這么多款類金剛石振膜動圈,終于找到感覺了,不好意思,我說的是CFA自己。當然了,作為聽眾,我們也慢慢找到感覺了。俗稱黑太陽的Solaris 2020真心不錯,這首音樂,低音表現搶眼,這個“搶眼”并不是你們以為的量大力沉哦,我說的搶眼是低音整體素質很不錯,有力度,有下潛,凝聚感又足,和動鐵做低音不同的是,動圈的低頻,彈性和柔韌性來得更自然。人聲部分,在開孔式動鐵的助力下,王若琳的聲音很有質感,和傳統動鐵的注重密度,強調聲音線條感的方向有點不同,開孔式動鐵單元,更注重是聲音的質感,寬松度和自然度。聲場雖然在這四組搭配里面,并沒占到優勢,但不對比,單獨試聽而論,它的聲場已經挺寬松的了。這套組合聽爵士類錄音,不會差。
SE180 + HA-FW10000
稍微偏薄的聲音氛圍,播放這類音樂,并不是這套組合的強項,只能說,它能把樂曲里面該有的,客觀地展現出來,已經是完成目標。而且FW10000這里是3.5mm接的是3.5mm輸出,和其它幾套接平衡輸出的組合無可比性。即使這樣,平心而論,FW10000還是不太適合這類作品,這套組合,演繹這首作品時,低音偏少了,量感不多,下潛一般,力度感不算強,低音收放較快。氛圍感方面,也只能說一般般,畢竟FW10000的聲音就屬于纖細,清秀,透徹的,所以播放這類需要相對濃郁音色去烘托氛圍的音樂,聽感上會有些偏薄,總覺得中頻不夠厚,低音不夠足。聲場面,這套組合橫向聲場頗為出色,縱深也不弱。除了低音,厚度和氛圍,沒啥好說的了。
SE180 + Mason V3+
記得在我接觸過的UM耳塞里面,Mason系列更多地適合一些需要凸顯聲場空間及整體感的音樂,相比Mentor的犀利的解析力,精致的線條及聲音輪廓,強悍的分離度,Mason系列似乎更強調整體,而不是突出個體。這首音樂里,人聲與樂器的配合,這套組合表現得和諧、協調、統一。當然,分離度并不差的,畢竟到了這個價位。前面所說,只是相對而言。低音量感足,下潛深,力度足。人聲部分,與伴奏緊密結合,有厚度,有密度,微動態良好。這套組合,樂曲的氛圍感不錯,聽這類錄音,感覺這套組合也能應對自如。寬廣的聲場則讓聽感更加開闊舒展,這套組合高音不算十分透亮的類型,所以耐聽度不錯,但如果喜歡聲音銳度高,線條感突出的朋友,可能這套組合未必是最佳選擇。
——————————————
(2)<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喬治.本森《The Very Best of George Benson》
據說這才是原唱,不過如果只能選其一,我更喜歡惠特妮.休斯頓的版本,這個版本的風格略微不同,帶點R&B和靈魂音樂的調子。喬治.本森這張精選好歌不少,而且作為精選集推出,錄音還算可以。當然,如果想聽回最佳錄音,自然還是找回每首歌所在專輯的首版了。不過這個并不好找。
SE180 + Anole V14
很標準的人聲,聲音中正,不偏不倚,沒怎么修飾裝裱,幾乎就是直接體現錄音的素質了,這套組合正如上面說到的,細節感非常出色,是四套組合里面,微動態表現最佳的,人聲的強弱起伏變化都能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這也是它強大之處。當然,和監聽風格還是有一點點不同,著色雖淡,但也未到監聽風格那么直白。樂器配合人聲也恰到好處,這首作品的錄音,人聲相對突出,但也并未到貼面的感覺,口型舒展飽滿,密度足,細節還原準確。這是該組合給我留下的印象。氛圍感不算濃厚,合適合那些喜歡高素質輸出,聲音又不會太過直白的朋友,當然,如果喜歡濃郁氛圍,這套組合還可以稍微調整的,V14有16種調音,流行調音就氛圍感比這個標準調音突出,預算寬裕的高端玩家,這套組合,值得考慮。
SE180 + Solaris 2020
這是四套組合里面,人聲部分最能打動我的組合,聽感非常好,有質感,距離適中,人聲口型飽滿,沒有壓縮,密度感會比普通復合動鐵做全頻的塞子稍微低一點點,畢竟Solaris 2020用的是開放式動鐵單元,聲音密度會稍微下降,但獲得更多方面的提升,比如聲音更寬松,更細膩,更柔順自然。這些聽感上的提升,值得用那么一點點聲音密度去交換。是的,這套組合聲音很有質感,尤其人聲部分,非常討好,這首音樂里,聽感也是四套組合中最好的一套。當然,聽感有主觀性,或者說四套里面,基于這首音樂,最能感動我的是這套組合。細節,微動態比不過V14,這也是物理特性決定了,但聽感就另當別論。樂器部分,清晰度和分離度也足夠,四款塞子都屬萬元級產品,刷個通俗樂,幾件樂器的分離度攔不到它們。相對其余幾套搭配而言,這套的聲場不算大,但縱深感,層次感還是可以的。以流行,爵士等樂曲為主,這套組合很適合,的確可以算是萬元級別里面,在樂感與素質之間找到較為理想的平衡點,若可以的話,盡量讓Solaris 2020使用4.4mm平衡線。
SE180 + HA-FW10000
老錄音下聽感最素淡纖細的一套組合,低音依舊不多,原線推出低音,前端地折騰一番。用這套組合聆聽這首音樂,有點像當年初中用二類磁帶去錄流行音樂,在walkman上面回放的感覺,人聲稍微偏薄,口型不大,密度適中,但輪廓線條清晰。聲音起伏變化還是能感覺到,微動態的表現,在動圈耳塞里面算是上品。這一把人聲有點年輕距離清晰,但畢竟錄音還是突出了人聲,所以即使再又距離,聽感上,人聲還是稍微前突的。分離度不錯,雖然無法和多單元的頂尖動鐵靜電/圈鐵靜電耳塞比較,就在動圈耳塞范疇里對比,它的這些素質是優秀的。這套組合,順理成章也屬于搭配高端動圈里面,稍微偏素質流的一套組合,當然,樂感與氛圍,相比其FW10000身上的那種細致,精致,高解析的聲音特質,當然就沒那么搶眼了。樂器的分離度也是充足的,聲場稍為橢圓,兩端拉伸充足,縱深感稍為普通。
SE180 + Mason V3+
這首音樂,這套組合聽起來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聲場寬度很寬廣,空間大,整體感強。人聲是這么多套組合里面最柔和耐聽的,聲音的線條輪廓不像這個價位的一些旗艦耳塞那么突出,高音也不刺激,但聲音解析力其實并不弱,畢竟旗艦,微動態的重現還是很到位,挺耐聽的一款旗艦,人聲口型適中,有清晰距離感,密度足,有質感,不突兀,久聽不累。Mason 系列的聲音都比較均衡,大氣,一般的流行類作品并不是它最強之處,這套組合挺流行,只能算過得去,沒到極致,但素質擺在那里,多單元帶來的細節豐富,層次感佳,聲場寬廣等特點,基本都能展現出來。這套組合沒有明顯的一耳朵吸引你之處,但聽久了,你才發現它的好,這首樂曲也是如此,即使聽了多遍,也不會累。
——————————————
(3)<Marche> 柴可夫斯基《睡美人》多拉蒂/皇家管弦樂團
最后一首分享的音樂,是選自柴可夫斯基的名作《睡美人》里面的第一幕的一首進行曲,這里選來了多拉蒂指揮皇家管弦樂團演奏的版本,這個六十年代的錄音,后來被飛利浦唱片以小雙張的形式重新制作推出,也是這部《睡美人》眾多錄音版本里面,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版本。
SE180 + Anole V14
這套組合聽管弦樂,在隨身設備里面,算是出色了,當然,你問我,如果換一臺更貴,更牛的播放器,效果有否提升,當然是有的,但就這套系統去聽管弦樂,不能說極致,因為隨身設備聽管弦樂和臺式系統沒法比,氣勢,動態,聲場等方面,差距還是挺明顯的。不過話說回來,這四套系統里面,這套搭配,聽這首音樂,我覺得是最佳的,所謂最佳,就是無論從樂曲的整體或局部去評價,都是素質過硬,比如說聲場,規模感,氣勢,氛圍,這套組合是四套里面和Mason的組合相當的,而從層次感,細節感,微動態,線條感,輪廓清晰度等屬于突顯個別樂器的素質方面去評價,它是幾套組合里面最佳的,所以聽這首進行曲,四套組合里,它算是最理想。但離極致還是有些許距離。當然,也已經可以說是有板有眼了,注意:使用過程中,請選擇平衡端輸出。
SE180 + Solaris 2020
雖然Solaris 2020在聲音方面,對比Solaris和Solaris SE已經有了明顯改變,尤其是均衡度方面,有了進步,聲音的素質有所提升,但聽古典音樂,并不是它的強項,至少我是這么覺得。氛圍感還是不錯,但大編制音樂需要的微動態和鮮明層次感,Solaris 2020和那些2w身價的超級旗艦比起來,還是遜色了。聽感上沒有毛病,而且如果從聽感去做選擇,這套的聽感我很喜歡,氛圍感佳,素質也不差,這是一對用來聽歌的組合。樂器的音色有一定的渲染,但染得不錯,至少不會聽著讓你覺得厚膩不舒服,也不會覺得染到整個聲音都走了樣。整體感方面也不錯,我覺得除了Mason V3+的那套,就到這一套了。樂器聲音透明度不錯,這也是我聽過CFA耳塞里面,聽古典,聽流行都能玩一把的一款。
SE180 + HA-FW10000
講真,聽完一圈之后,我還是覺得,這次對比,對這款木振膜旗艦不公平。首先,原線不支持4.4,我手上也沒有合適的4.4mm耳機線給它配搭。再者,選的曲目,似乎也不太對它的風格。當然,不會難聽,但多少也影響了它的發揮。這首音樂,需要大聲場?這套組合有了,需要充足的細節和清晰的分離度?這套組合也有了。需要足夠的低音去烘托管弦樂的氣勢?咱們稍為差那么一口氣。是啊這套組合低音稍為缺了一點力度和量感,但除了低音稍為缺一點,作為3.5mm標準輸出,它已經盡力了,而且某些方面也表現不錯。干凈,透明,細致是這套組合在這首音樂里給我的感覺,聽感還是稍為偏薄,纖細,通透,線條感清晰但不突兀。這個聽感偏薄也是相對其它幾套而言,不去對比,估計也沒那么明顯。聲場是真的夠寬,單動圈,縱深感會稍為遜色,這個無論再頂級的動圈,也躲不過這個事實。
SE180 + Mason V3+
其實這套搭配聽大編制管弦樂是很不錯的,當然,我說的是針對隨身系統。好了,如果換再高級別的音源,效果也會有提升,畢竟SE180只是萬元出頭的機身。記得換之前確定自己是在用平衡端哦。這里用了2.5mm。聽下來嘛,是基本滿意的一出進行曲,很有立體感,不同維度的樂器遠近距離感清晰,實力和Anole V14相當,只是表達方式和風格有些不同。低音表現比Anole V14要更飽滿一點。聲場那是足夠的寬,縱深感沒有Anole V14那么明顯。群奏時的場面,在入耳式耳塞里面,可謂恢弘,壯闊。這種氣勢,是四套組合里面表現最充分的。群奏場面需要的各聲部樂器緊密配合,這套組合的價值終于發揮出來,出色的整體性,而且場面控制有序,不會因為樂器多了就亂了陣腳。都是頂尖級的耳塞,Mason V3+對聲音的表達方式會相對柔和,克制,不張揚,在它的演奏下,你很難聽到棱角尖銳,線條感深刻,高音銳度高的聲音,因為這和“耐聽”是有點兒背道而馳了。
——————————————
小結:
好了,三首音樂分享完畢,簡單總結一下幾套搭配給我留下的印象。
SE180 + Anole V14
這是聲音鮮明,縱深感突出,高低頻延伸充分的一套組合。這套組合我覺得是音樂適應性最強的,因為它還有十五種調音方案我沒寫上去,光一個標準調音就已經夠通吃大部分音樂。而且最恐怖的是素質真的強,整體素質也是四套里面的最佳,聲場,細節,層次,分離度,微動態……以上幾乎都是達到目前耳塞里面的頂級。多單元加一堆的專利帶來極致音質,如果你手頭資金充裕,還是值得考慮充值。
SE180 + Solaris 2020
這是人聲質感突出,三頻均衡,氛圍感表現出色的一套組合。這套組合式四套組合里面樂感與氛圍最能打動我的一套,雖然素質未到極致,但聽感真心不錯,流行樂的感染力比其它幾套好,古典音樂氛圍感也比其它幾套強烈,熱情洋溢的聲音,素質方面,畢竟都是上萬的耳塞,哪怕不打素質牌,怎么也不會差到哪里去。所以如果主聽流行和爵士,以及一些相對簡單的人聲錄音,這套組合是不錯的選擇。
SE180 + HA-FW10000
這是聲音清爽,纖細,線條感清晰精致,但氛圍感偏素淡,卻背景干凈的一套組合。也許有些朋友覺得JVC的旗艦聲音偏薄,不過厚薄程度,每個人心里的尺度都有差異。我自己聽下來,我覺得個別音樂,它的聲音的確稍偏薄。需要用前端去調整。這套搭配聲音厚度尚可。不太適合氛圍感強烈,節奏過于明快的音樂,但聽聽流行女聲,小編制室內樂,這套組合挺適合。
SE180 + Mason V3+
這是低音飽滿,沉穩,音樂整體感出色,均衡耐聽,聲場空間寬廣的一套組合。注重整體性,大聲場,解析力好,這些優點,似乎比較適合管弦樂類,奈何大編制樂曲,隨身系統上也只能湊合,有所說起來也許有點浪費,但放寬心態去聽,這套組合其實在便攜系統里面,已經算很不錯了。用平衡端輸出,音源也不至于拖后腿。這款SEM2平衡端的音質還是不錯的。喜歡聽器樂類,對聲場規模有要求的朋友,適合充值這套。
【音頻模塊對比】
這個環節也許是大家比較關心的部分,都好奇SEM1和SEM2兩款音頻模塊有什么差別。這篇通篇都是寫SEM2,是不是SEM1就不好了呢?其實并不是,這里可以告訴大家,兩款音頻模塊,聲音的表達方式有些不同,各有特點。
——————————————
音源:SE180<SEM2>
SE180<SEM1>
耳塞:IE500 PRO(森海塞爾)
銅黃鸝(Oriolus)
Luna<玥>(達音科技)
音樂:
<真愛在明天> 黎明,周慧敏 《我的感覺》黎明
<Konzert fur Fagott und Orchester B-dur K.191 I.Allegro> 莫扎特巴松管協奏曲《莫扎特管樂協奏曲全集》卡爾.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
選了三款試聽的耳塞在這個環節進行搭配對比。
——————————————
IE500PRO(森海塞爾)
森海塞爾的專業類耳塞目前的最高型號,定位專業監聽系列的一款動圈,其貌不揚,但聲音干凈,音色素淡,渲染少。作為監聽耳塞,IE500 PRO有著較佳的聲音還原度,細節清晰,線條感通透,聲場開闊,空間背景安定。是一款非常不錯的專業類產品。
銅黃鸝(Oriolus)
老人家音頻工作室的年度產品,在今年初才上市,采用了惰性振膜動圈單元,聲音精致細膩,中、高頻段表現優異,無論人聲,小編制都有不錯的效果,動圈柔順平衡,寬松自然的聲音在銅黃鸝身上也能充分展現。搭配銅鍍銀耳機線,在保持聲音飽滿度的同時,也增加了一定的速度感和兩端延伸。
Luna<玥>(達音科技)
達音科技目前的旗艦,也是目前國內動圈耳塞里面,唯一一款采用純鈹振膜動圈單元的產品,聲音中正,均衡,渲染少,稍帶監聽的風格,為鑒別器材和音樂提供較為準確的聲音輸出。鈹動圈的硬素質非常好,低音下潛佳,有力度,量質均衡,玥是一款需要時間去慢慢體會的塞子,習慣了之后,會越聽越有感覺。
SE180<SEM1>
這是標配的音頻模塊,調音水準在SE100之上,而且提升挺全面的,記得之前我用SE100的時候,感覺低音下潛和力度不太理想,下盤不穩,聽一些節奏明快的音樂,總是不夠爽,低頻不足,氛圍烘托也受影響。這次的SE180,低音效果明顯有了提升,下潛,力度,量感,凝聚都比SE100增強了。SE100聲音過于素淡,聲底偏薄,但SE180這些問題幾乎都解決了。這款SEM1,聲音素質不錯,畢竟是用了ES9038Pro芯片,聲音素質還是有保證,線條感,層次感,清晰度都展現出來了。
SE180+ IE500 PRO
聲音線條感突出的一對組合,聆第一首流行音樂,人聲比較樸實,但有質感,聲音修飾不多,凝聚而輪廓清晰。低音表現良好,量感適中,有下潛。第二首管樂協奏曲,樂器的層次鮮明,線條輪廓清晰,分離度佳,氛圍不算濃郁,畢竟搭配的是監聽二塞,但聽感透明,纖細。
SE180+ 銅黃鸝
纖細且透明的一套組合,這對組合聽女聲不錯,很有感覺,所以第一首音樂里面,周慧敏姐姐的聲音很容易感動到你,男聲嘛,稍為欠缺一點點厚度。優點是聲音纖細,透明,中高頻細膩精致。不足則是低音稍為缺點力度,其余還行。第二首管樂作品,樂器的聲音透明舒展,空氣感良好,依舊是稍為欠一點低音的能量,其它方面都不錯,而且4k不到的動圈,整體素質還是值得推薦的。
SE180+ Luna
這個環節最高的配置,聲音圓順平整,張弛有度,人聲不溫不火,低音量感比前兩套組合更足,看來小橘套幫了一點忙,從舒展透明的銅黃鸝組合到這里的Luna組合,聲音的厚度和密度都有增加,人聲流行,感染力不算強,但耐聽,真實。第二首管樂作品,同樣保持著良好的密度和質感,巴松管的聲音沉穩,結實,飽滿,有空氣感。樂器線條感清晰,深刻。聲場空間寬松,不局促。
SE180<SEM2>
這是第二款推出的音頻模塊,也是本文主題分享的音頻模塊,有幸成為第一位用戶,手上的SEM2已經完全煲開,采用雙片AK4497EQ解碼芯片的組合,這是Astell&Kern已經擁有過數款機器開發經驗的組合。相信這次SEM2的電路設計,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從前SP1000的經驗,所以這次的SEM2,聲音完成度更加理想。搭載SEM2之后,在這個價位上,是真正樂感與素質兼備的一臺機器。如果說SEM1是注重細節,層次鮮明,聲音凝聚的風格,那么SEM2我覺得就是樂感出色,聲場寬廣,聲音寬松的一臺機器。兩款模塊可謂各有特點。
SE180+ IE500 PRO
寬松但又稍帶點監聽味道的一套組合,監聽風格的耳塞搭在一臺樂感良好,聲音寬松的播放器上,可以說是一定程度上的互補配搭。讓聲音不會變得那么平淡枯燥。第一首流行音樂,聽感是干凈而帶點細膩柔和,90年代初期的錄音還是比較有模擬味道,這套組合播放這類90年代初的錄音,感覺很不錯,既有足夠的清晰度,又有不錯的氛圍感。同比SEM1,聽感更加討好,寬松,溫厚,耐聽。第二首音樂,管樂的聲音飽滿而有質感,厚度適中,群奏時樂器分離度略遜于SEM1,但聽感卻更厚實,平整,自然。
SE180+ 銅黃鸝
互取剛需,透明溫暖且有著一定聲音厚度的組合,銅鳥出色中高頻段,賦予透明,纖細,細節清晰,層次鮮明的聲音,SE180良好的音樂氛圍和恰到好處的聲音厚度,補充了銅鳥低音偏少,中低頻略微偏薄的不足,第一首流行合唱歌,人聲厚度適中,咬字清晰,距離感適中,構筑的空間感有良好的寬度和縱深。第二首管樂協奏曲聲音依舊清晰舒展,樂器的厚度和空氣感稍微比SEM1多一點,群奏時場面基本能Hold住。低音尚好,微動態表現良好。
SE180+ Luna
飽滿,有質感,縱深感,空間立體感表現良好,高音不刺激的一套組合。耳塞決定聲音走向,但音源還是能起到一定助力。什么叫字正腔圓?第一首試聽音樂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不過話說回來,這套組合高音稍微收斂,但耐聽度卻不錯。低音是我比較喜歡的,量感適中,凝聚,有下潛。記得用平衡端驅動哦。第二首管樂作品,聽感稍微有點干澀,尤其是樂曲開端的那段弦樂,和Luna的聲音風格有點關系,稍帶監聽感覺,中段巴松管的登場,密度足,空氣感適中,綿延而凝聚??臻g感佳,這套的聲場橫縱比例較佳,聲音立體,有層次。
小結:
兩首樂曲六套組合聽完。這里簡單說一下兩款音頻主板給我的印象。
SEM1:
聲音解析力好,樂感出色,高、低頻延伸到位,結像力,分離度,層次感等硬素質突出。聲音凝聚結實。這是搭配幾款耳塞,充分試聽之后獲得的感受。
SEM2:
聲音在保留足夠細節的同時,兼顧了良好的樂感與氛圍,結像清晰,飽滿,分離度良好。雙DAC架構,聲場寬廣,縱深感佳。適合配搭聲音纖細,精致,的耳塞。
——————————————
兩款音頻模塊的共同點是樂感與氛圍都表現良好,Astell&Kern的調音很有味道,染色不濃厚,聽感細膩、圓順、平整、自然。不同點則在于,SEM1會相對突出細節和線條,聽感上會更明亮銳利,而SEM2聲音會相對寬松柔和,銳度沒有SEM1那么高,但解析力亦并不遜色,聲音整體感更好。
如果用CD唱片錄制格式去比擬兩款音頻模塊,SEM1就像模擬錄音年代的ADD錄音風格,細節豐富,層次鮮明,聲音透明溫暖。那么SEM2就像是AAD錄音風格了,聲音溫暖寬松,細膩平順,空間感強。這就是兩款音頻模塊給我的感覺。
寫在最后……
SE180<SEM2>是近一個月來,我使用頻率較高的播放器,從控流暢,能支持第三方播放平臺,藍牙連接穩定,作為Astell&Kern中高端定位的播放器,綜合外型、操控、系統、聲音等各方面,在此價位上,有著相當的競爭力,對比上一代,調音更為成熟了。雖然離頂尖級的旗艦播放器仍有音質上的差距,但作為便攜數播,戶外使用是足夠應對了。加上對耳塞的搭配非常友好,AK4497EQ的聲音依然是我所喜歡的。這臺機器,應對一般低阻(小于等于32歐姆)的便攜耳塞,使用正常增益模式即可,靈敏度低,阻抗高,單元架構復雜的耳機,則可考慮高增益輸出,耳機適配,建議盡量使用2.5mm/4.4mm平衡輸出端。好了,想說的,可說的,要說的,基本已經說完,全文分享完畢,感謝收看。
劉嘉明@三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