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推出的十月新品中,新 iPad 無疑是爭議最大的一個。A14 芯片性能夠用嗎?新的螢?zāi)粫D和不跟手嗎?產(chǎn)品外觀和質(zhì)感會退步嗎?——和許多人一樣,我在新品發(fā)布日當(dāng)晚也產(chǎn)生了這些疑問和困惑。帶著這些問題,我提前上手了新款 iPad,并與第五代 iPad Air(下文簡稱「iPad Air」)進(jìn)行了對比。
新 iPad 及鍵盤
新款 iPad 的整體設(shè)計與 iPad Air 非常接近,兩者都采用了直邊加圓角造型,且螢?zāi)槐壤z像頭位置、電源鍵集成的 Touch ID 及視覺觀感都很相似。不過,仔細(xì)對比之下,兩者還是有著些許不同——iPad Air 背面的砂紋觸感更強(qiáng),而新 iPad 更滑順,且新 iPad 更厚也更重。最明顯的一點在于,新 iPad 的邊框倒角弧度更大,手感有點圓潤,iPad Air 摸上去則利落許多,我在上手后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哎,這 iPad 怎么長胖了?」
iPad Air(左)和新 iPad
圓潤的弧邊
新 iPad 的藍(lán)色飽和度更高,整體顯得更為年輕和張揚(yáng)。iPad Air 的藍(lán)色偏向青色,氣質(zhì)上比新 iPad 低調(diào)了不少。
iPad Air
新 iPad
如果你是 iPad Air 或 Pro 用戶,有一天卻不小心摸了一把 iPad mini,那你一定會在 iPad mini 上感受到明顯的卡頓感。這個問題在新 iPad Air 卻并不存在,它的色彩、清晰度和刷新率和 iPad Air 都處于同一水準(zhǔn)。而且從下圖中的比較來看,iPad Air 整體略有發(fā)紫,新 iPad 的觀感甚至更好。
新 iPad(左)與 iPad Air 播放同一片源時的顯示效果對比,均開啟最高亮度
不過,iPad Air 的螢?zāi)皇褂昧巳N合技術(shù)(即「全層壓顯示屏」)且擁有抗反射涂層,所以在燈光的照射下,iPad Air 的螢?zāi)幻黠@更黑。另外,iPad Air 支援 P3 色域顯示,理論上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內(nèi)容的顏色還原度更高。但總體來說,新 iPad 的觸控和顯示效果都沒有問題,不會為你的日常使用拖后腿。
新款 iPad 搭載的是 A14 芯片,這塊老芯片也算是新 iPad 身上最大的爭議點了。在「小字輩」iPad mini 都已經(jīng)用上 A15 的前提下,Apple 在 2022 年末推出的新產(chǎn)品上仍使用了兩年前的舊芯片,確實顯得有點摳門。
雖然我此前在用的 iPad Air 搭載了桌面級的 M1 芯片,但從實際使用感受來說,我沒有覺察到兩者在日常使用中有什么性能上的差別——打字、多任務(wù)切換、看劇刷 YouTube 等都很流暢,沒有卡頓。當(dāng)然,A14 畢竟是兩年前的旗艦芯片,應(yīng)付非高負(fù)載場景自然不在話下。而且我不用 iPad 剪影片,也不玩大型游戲,所以沒機(jī)會發(fā)揮 M1 的全部實力。
真正讓新 iPad 受到芯片性能限制的是 iPadOS 16 的王牌功能——臺前調(diào)度(Stage Manager)。Apple 在 iPadOS 16 的頁面中明確表示,該功能僅限搭載了 Apple silicon 的 iPad 及部分 iPad Pro 使用,可見臺前調(diào)度在 Apple 的產(chǎn)品定位中是區(qū)分是否「Pro」的關(guān)鍵特性。與此同時,新 iPad 外接顯示器可以達(dá)到的最高規(guī)格也只到 1080p 60 幀或 4K 30 幀。換言之,無論軟體還是硬體層面,新 iPad 的能力上限都只是一部單純的平板,沒有更多拓展空間。在 iPad 與桌面電腦的邊界逐漸融合的大趨勢下,A14 芯片為新 iPad 刻上了某些「舊時代」的印記。
另外,據(jù) Federico Viticci 描述,新 iPad 不支援顯示縮放,在分屏?xí)r部分 app 的縮放狀態(tài)會與 iPad Air 有所不同。這個小區(qū)別雖然不影響核心體驗,但如果你平時喜歡分屏使用 iPad,購買時可以考量一下。
Federico 對于該情況的描述和截圖
新 iPad 搭配的這塊「妙控鍵盤雙面夾」(Magic Keyboard Folio)實在是讓我又愛又恨。
愛在它實在是太好用了,我喜歡這塊鍵盤主要在于兩點——
其一是它的形態(tài)和妙控鍵盤相比更加靈活自由。iPad 的妙控鍵盤(Magic Keyboard)自帶支架,可以讓 iPad 用起來更接近筆電,但問題在于妙控鍵盤只有「支起 iPad」一種狀態(tài),如果我想拿 iPad 看書或者做筆記,還得把它從鍵盤上摘下來單獨使用,很是麻煩。妙控鍵盤雙面夾則由正、反兩部分組成,都通過磁吸與 iPad 連接。在我不需要鍵盤時,只需要將鍵盤部分折至 iPad 背后即可,不用反復(fù)拆裝。
妙控鍵盤雙面夾的鍵盤和背蓋是兩個獨立的部分
其二是這塊鍵盤新增了功能區(qū),特別是有了獨立的 Esc 鍵。我相信用過 iPad 第一方鍵盤的朋友們都深切體會過沒有 Esc 的痛苦,每次打錯字都要靠刪除鍵依序退格,實在太過浪費(fèi)時間。有了功能區(qū)之后,在 iPad 上打字和操作鍵盤的感受已經(jīng)無限接近 Mac,功能區(qū)右上角的「鎖定」按鍵甚至可以鎖屏及喚醒 iPad,相當(dāng)方便。
還有一點,妙控鍵盤雙面夾的手感和 MacBook 上的蝶式鍵盤非常近似。我自己很喜歡短促、干脆的按鍵回彈,所以之前就很喜歡蝶式鍵盤。但我也知道很多朋友不喜歡此類手感,如果你對這一點有遲疑,建議去 Apple 零售店摸摸真機(jī),看自己能否適應(yīng)。
不過,妙控鍵盤雙面夾的翻折形態(tài)也不是完美的,由于它采用了背后支起的結(jié)構(gòu),所以想要放在腿上打字就變得有些困難——支腳硌腿,而且打字時會搖晃。另外,雙面夾的鍵盤部分會直接蓋在螢?zāi)簧希瑢φ娴奈搅Σ粡?qiáng),顯得有些松垮。
鍵盤蓋在螢?zāi)簧系馁N合度演示,我實際使用中覺得還好,但刻意這么揉搓確實會產(chǎn)生類似的搞笑場面。
恨它的原因有兩點——繞口的中文名,以及「為什么更高階的 iPad 用不了?」。
在新 iPad 發(fā)布當(dāng)夜,「妙控鍵盤雙面夾」這個名字就成了我吐槽的重點。除了妙控雙面夾,Apple 此前還推出了「妙控鍵盤」、「智能鍵盤」和「智能鍵盤雙面夾」,這些名字放在一起仿佛就是一場關(guān)于「妙控」(Magic)、「智能」(Smart)、「雙面夾」(Folio)和「鍵盤」(Keyboard)的文字組合游戲,搞得我暈頭轉(zhuǎn)向。
其實,真正讓我覺得不對勁的是「雙面夾」這個翻譯。「妙控鍵盤雙面夾」對應(yīng)的英文原文是「Magic Keyboard Folio」,在我看來,直接翻譯成「妙控翻折鍵盤」可能會更加簡單直觀,即使不熟悉 Apple 產(chǎn)品線的用戶聽到這個名字也能大致猜到產(chǎn)品形態(tài)。盡管這款鍵盤嚴(yán)格來說確實是個雙面夾,但產(chǎn)品名稱畢竟不是科學(xué)定義,其易認(rèn)和易傳播的重要性應(yīng)該高于精確度。當(dāng)然,Apple 目前已經(jīng)把名字起好了,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多背果式單詞,牢記各種前綴搭配,避免下次看到依然懵圈。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
如前文所言,在有了功能區(qū)之后,妙控鍵盤雙面夾已經(jīng)具備很高的完成度和實用度,所以更高階的 iPad 不能使用它就成了我對 Apple 的最大怨念。在此前使用 iPad Air 時,我的大多數(shù)辦公場景就是打字。妙控鍵盤形態(tài)不靈活、沒有 Esc 等缺點都成了「讓我更加熱愛 iPad 辦公」的障礙。好在新 iPad 的性能雖然難稱強(qiáng)悍卻也不算差,單就寫稿這件事來說,搭配了妙控鍵盤雙面夾的新 iPad 甚至可以比我的 iPad Air 完成得更好。不過,鍵盤沒有 Esc 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還請 Apple 在下一代妙控鍵盤上努把力。
從產(chǎn)品網(wǎng)頁、宣傳文字到廣告片,Apple 都明確地傳達(dá)了「新 iPad 更適合做筆記和開視頻會」的意向。從我的使用來看,最適合新 iPad 的兩個主要人群也確實是需要隨時帶著電腦上網(wǎng)課、做筆記的學(xué)生黨,以及工作對電腦性能沒要求,平時主要用來開個會、看個劇的上班族。如果你的使用需求恰好符合新 iPad 的定位,那「iPad 仍然是 iPad」——它可以很好地為你提供服務(wù),大多時候都包你滿意。相反,如果你明確地需要更好的螢?zāi)换蚋鼜?qiáng)的性能,那還是選擇 M 芯片系列產(chǎn)品吧。
真正讓我覺得難以給出購買建議的反而是妙控鍵盤雙面夾。這塊鍵盤在功能上無可挑剔,但兩千塊的價格著實不低。尤其考慮到它只能與起售價不到四千塊的 iPad 協(xié)同使用,就算你是不差錢的用戶,恐怕也很難接受這樣的價格搭配。綜合下來,可能唯一能影響你的購物決策的就是打字這件事在你使用 iPad 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重要了。如果確實占比很大,那為一塊趁手的鍵盤投資兩千塊或許不虧?
總體來說,由于我在入手前對第十代 iPad 有著各種低預(yù)期及擔(dān)憂,在上手之后,它反而成了近期超過我預(yù)期最多的產(chǎn)品。新的 iPad 不卡頓,也不廉價,只要在價位和功能上符合你的需要,完全可以果斷出手。
器之心報道
參與:張倩、蛋醬、小舟
大約兩周之前,樹莓派 4 宣布了最新升級:新出 8GB 內(nèi)存版本,售價 75 刀。這款新的樹莓派到底香不香?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一位名為 Jeff Geerling 的油管博主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某個工作日,拔掉自己的 MacBook Pro,插上新買的 8GB 樹莓派 4 作為主要的工作電腦,看看一天下來是什么感覺。
我們知道,工作日可不僅僅是發(fā)發(fā)博客、遠(yuǎn)程寫代碼那么簡單。如果只是這樣,隨便一個 Chromebook、平板或便宜的舊式筆記本就能搞定。除了這些,Jeff Geerling 所指的工作日內(nèi)容還包括:
使用專門的 app 瀏覽推特;
使用 Slack(Slack 使用的內(nèi)存比 Jeff Geerling 運(yùn)行的大多數(shù)其他應(yīng)用程序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加起來都要多);
錄制、編輯音視頻;
使用 Docker、Ansible 和 Kubernetes 實現(xiàn)一些基礎(chǔ)結(jié)構(gòu)自動化。
他將整個過程錄成了一個視頻上傳到 Youtube,瀏覽量已經(jīng)過萬。
00:00/00:00倍速
一天下來,Jeff Geerling 發(fā)現(xiàn),假如你的日常工作是大量的命令行工作、編程、使用 git、偶爾上上網(wǎng)的話,Raspberry Pi OS 確實是一個頗具性價比的選擇。然而,將其作為真正的工作電腦還是有點痛苦的,因此他在一天之后就放棄了這個想法(本來打算多堅持幾天)。
他將自己這一天的實施步驟寫成了博客,一起來體驗一下。
Jeff Geerling:我用 8GB 樹莓派替代 MacBook Pro 的一天
第一步:插入設(shè)備
當(dāng)天的首要任務(wù)是從我的 CalDigit TS3 Plus Thunderbolt 3 集線器上拔下 MacBook Pro 的插頭,然后弄清楚如何將所需的一切插入樹莓派。
我將 AmazonBasics 驅(qū)動的 USB 3.0 集線器插入了樹莓派。我選擇了一個 powered hub,以防止樹莓派的內(nèi)部總線要為所有設(shè)備供電,其中包括:
一個 Kensington 240 GB SSD,裝在 Inateck USB 3.0 SATA 機(jī)箱中。
蘋果魔術(shù)鍵盤。
蘋果魔術(shù)觸控板。
Behringer U-Phoria USB 3.0 音頻接口。
Logitech C920 網(wǎng)絡(luò)攝像頭。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在換電腦時會產(chǎn)生多少雜亂的電纜。
我插入了官方的樹莓派 4 USB-C 電源和一個微型 HDMI 轉(zhuǎn) HDMI 適配器,該適配器已插入我的 LG 4K 27 寸顯示器,然后等待樹莓派啟動!
第二步:重新設(shè)置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花了近 30 分鐘弄清楚如何在所有的應(yīng)用程序和系統(tǒng)控件中以一致的字體大小獲得 4K 畫質(zhì)(在 30Hz 的頻率下,樹莓派無法通過其 HDMI 連接輸出 60Hz)。
外觀首選項中的設(shè)置似乎適用于某些 window chrome 和按鈕,但是不適用于應(yīng)用程序內(nèi)部。因此,在 4K 分辨率下,當(dāng)我增加字體大小之后,文件管理器的主窗口文本變得可讀。但是為了讓文件名和其他列表可讀,我必須進(jìn)入文件管理器的設(shè)置,增加字體大小。
接下來,我啟動了「像素倍增(Pixel Doubling)」功能,如此一來,原來的 1 個像素會以 2×2 的像素區(qū)塊搭建,進(jìn)而讓所有內(nèi)容尺寸精確兩倍,這使得樹莓派可以在 4K 顯示器上運(yùn)行。
如果你想玩游戲或看視頻的話,這樣就足夠了,當(dāng)然,4K 設(shè)置下看視頻會有一些輕微的撕裂。而計算機(jī)上的其他內(nèi)容則會以 1080p 的分辨率呈現(xiàn)。
最后,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設(shè)置,我還是決定堅持原始的 1080p 分辨率,盡管它讓我的顯示器顯得有些過時了。這么做是為了:
減少樹莓派 GPU 的負(fù)擔(dān)(因此撕裂更少);
讓樹莓派的 GPU 可以應(yīng)用抗鋸齒功能;
允許 60Hz 的刷新率,這使我在觀看 60fps 的視頻時眼睛更舒服。
在這段時間里,我還不得不放棄使用蘋果魔術(shù)觸控板,因為即使在調(diào)整了許多設(shè)置后,跟蹤也沒有非常精準(zhǔn)。感覺就像觸控板喝醉了。
我直接將其插到了樹莓派中,但仍然遇到同樣的問題。因此,我改用在辦公室使用的舊羅技鼠標(biāo),效果更好。
第三步:工作流程及 app
我開始尋找日常使用 app 的替代品,結(jié)果有好有壞。Chromium 是一款不錯的瀏覽器,用起來沒什么不爽。VSCodium 是一個不錯的代碼編輯器,可以代替我喜歡的 Sublime Text 3。Sublime Text 3 有 Linux 版本,但不適用于 ARM64,很多 app 都有這個問題。
我試圖在 Pi OS beta 上編譯 Dropbox,但失敗了。所以我安裝了 Rclone 來實現(xiàn)很多目標(biāo)。
在命令行界面方面,Pi OS Terminal 就夠用了。
在聊天方面,Pidgin 和 LimeChat 在樹莓派上的效果很好。
此時,除了無法為我的某些項目找到預(yù)先構(gòu)建的 arm64 Docker 鏡像以外,我已經(jīng)可以流暢地做許多開源和基礎(chǔ)工作了。
但是,我也遇到了許多新問題。
第四步:發(fā)現(xiàn)問題
到了這一步,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在 Mac 上能做的很多小事情,要么在樹莓派上做不了,要么就是過程比較坎坷。
舉個例子,我每天早上都會用 Reeder 快速瀏覽數(shù)十個 RSS 提要。要想做到這件事,我就得使用一個令人痛苦的 Web UI,因為我找不到可以在 ARM 64 上編譯的 Feedly 閱讀器。
而且一般人都會經(jīng)常使用推特。在樹莓派上可以安裝 Cawbird,但存在兩個問題:1)使用過程中頻繁出現(xiàn)瞬時錯誤;2)必須使用 Snap 安裝它,所以…… 要先安裝 snapd,然后重新啟動樹莓派。
這里先不討論 Snap 的問題。此處想表達(dá)的是,對于我想使用的所有軟件,我都必須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可以在 Linux 上運(yùn)行的版本,然后再將其范圍縮小至「在 Linux ARM64 上」。
我通常需要花幾分鐘編譯源代碼,在系統(tǒng)中放置可以直接打開程序的快捷方式。
第五步:多媒體功能很難實現(xiàn)
一天過去了,我想是否可以做點音視頻工作,在樹莓派上制作「一天體驗」視頻。
然而,剛一開始就遇到了問題。我無法使音頻和視頻設(shè)備正常運(yùn)行。
我打開了 Zoom,它將 Logitech C920 網(wǎng)絡(luò)攝像頭識別為視頻源,但是我卻無法選擇麥克風(fēng)作為音頻源。我看到了 Behringer USB 音頻接口,但是選擇后仍然沒有聲音。
我嘗試了 BlueJeans,但沒有看到攝像頭或麥克風(fēng),唯一的選擇是「通過電話加入」。但我點擊該選項后,BlueJeans 界面被鎖定,我不得不刷新界面!
Google Hangouts Meet 識別出了用于視頻的網(wǎng)絡(luò)攝像頭,但是也沒有音頻。
后來我用 aplay -l 列出我的音頻播放設(shè)備,然后 Behringer 界面出現(xiàn)了。arecord 也將網(wǎng)絡(luò)攝像頭和 Behringer 列為有效的輸入設(shè)備:
$ arecord --list-devices
**** List of CAPTURE Hardware Devices ****
card 2: U192k [UMC202HD 192k], device 0: USB Audio [USB Audio]
Subdevices: 1/1
Subdevice #0: subdevice #0
card 3: C920 [HD Pro Webcam C920], device 0: USB Audio [USB Audio]
Subdevices: 1/1
Subdevice #0: subdevice #0
于是我花了 30 分鐘時間,來嘗試使用網(wǎng)絡(luò)攝像頭的麥克風(fēng)或 Behringer 的音頻接口進(jìn)行錄制。經(jīng)過多次嘗試,出現(xiàn)了以下兩種有效的 FFmpeg 命令:
# Gets sound and video from the webcam:
$ ffmpeg -ar 44100 -ac 2 -f alsa -i hw:3,0 -f v4l2 -codec:v h264 -framerate 30 -video_size 1920x1080 -itsoffset 0.5 -i /dev/video0 -copyinkf -codec:v copy -codec:a aac -ab 128k -g 10 -f mp4 test.mp4
# Sound from Behringer, video from webcam:
ffmpeg -ar 44100 -ac 2 -f alsa -acodec pcm_s32le -i hw:2,0 -f v4l2 -codec:v h264 -framerate 30 -video_size 1920x1080 -itsoffset 0.5 -i /dev/video0 -copyinkf -codec:v copy -codec:a aac -ab 128k -g 10 -f mp4 test-webcam-audio.mp4
關(guān)于錄制視頻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樹莓派的處理器無法即時進(jìn)行 1080p 的轉(zhuǎn)碼和編碼。幸運(yùn)的是,Logitech C920 具有內(nèi)置的硬件 H.264 編碼,你可以直接從攝像頭中提取流并將其保存到磁盤,而無需進(jìn)行任何渲染。
但是,如果我使用的是沒有內(nèi)置編碼器的另一個攝像頭,那么樹莓派在 1080p/30fps 的情況下只能以 5-8 fps 的速度錄制。如果我將其設(shè)置為 480p/30fps,樹莓派會錄制好并保存成 mp4 格式。
對于純音頻錄制,我試用了 gnome-audio-recorder,發(fā)現(xiàn)它甚至無法開始錄制或者找到任何音頻源,只會出現(xiàn)提示錯誤「無法將管道線設(shè)置為錄音狀態(tài)」。
結(jié)論
說了這么多,8GB 的樹莓派 4 到底值不值得上手?作者給出的結(jié)論是:如果你想用它當(dāng)通用電腦,那肯定是不行的。但對于一部分人來說,這款樹莓派有它的獨特優(yōu)勢。
如果你對計算機(jī)的使用主要是瀏覽器、代碼編輯器、命令行(如后端 Web 開發(fā)、基礎(chǔ)架構(gòu)開發(fā)、寫博客之類),那 8GB 內(nèi)存的樹莓派 4 完全夠用了。即使你打開了一堆標(biāo)簽頁,Chromium 也能運(yùn)行良好。
所有成本算下來差不多 250 美元,包括鍵盤、鼠標(biāo)、顯示器、外接固態(tài)硬盤,再加上 75 美元的樹莓派,與低配的 Chromebook 或者舊筆記本電腦相比仍然很有優(yōu)勢。作者提到,他正在考慮將樹莓派 4 作為自己孩子的第一臺電腦。
但是,如果你經(jīng)常使用 Final Cut Pro、iMovie 等媒體編輯軟件,建議還是攢錢買 MacBook Pro 吧。至少,目前還沒有可以在樹莓派上良好運(yùn)行的類似工具,除非你愿意放棄可用性和穩(wěn)定性。
作者表示,他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在服務(wù)器應(yīng)用中使用樹莓派,因為樹莓派的性價比和能效每一代都在提升,甚至可以在某些工作負(fù)載下比肩比它貴得多的計算機(jī)。
但他不認(rèn)為今年是「Linux 桌面年」。他表示,對于主流用戶而言,「桌面上的 Linux」永遠(yuǎn)是 20 年后的事情,就像核聚變一樣。
原文鏈接:https://www.jeffgeerling.com/blog/2020/i-replaced-my-macbook-pro-raspberry-pi-4-8gb-day
關(guān)村在線消息:今日凌晨,除卻iPhone系列新品備受大家關(guān)注之外,新品iPad也是重中之重,目前從官網(wǎng)了解到,新款iPad國內(nèi)售價已經(jīng)公布。
iPad mini 64GB售價為3799元,iPad mini 256GB售價為4999元。
配置方面,iPad mini搭載了全新的5nm A15仿生芯片,6 核中央處理器、5 核圖形處理器、16 核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引擎。8.3 英寸 (對角線) LED 背光多點觸控顯示屏,采用 IPS 技術(shù);2266 x 1488 像素分辨率,326 ppi;廣色域顯示 (P3);原彩顯示;采用防油漬防指紋涂層;全層壓顯示屏;抗反射涂層;1.8% 反射率;500 尼特亮度;支持 Apple Pencil (第二代)。
新款iPad 64GB售價為2499元,256GB售價為3699元。
配置方面,iPad搭載了A13 仿生芯片,10.2 英寸 (對角線) LED 背光多點觸控顯示屏,采用 IPS 技術(shù);2160 x 1620 像素分辨率,264 ppi;原彩顯示;500 尼特亮度;采用防油漬防指紋涂層;支持 Apple Pencil (第一代)。
(776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