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
之前SOOMAL測評了STAX SPIRIT S5 頭戴式藍牙平板耳機耳機,給予了強烈推薦評級,但測評是有遺憾的,因為當時我們因為缺乏合適的藍牙音源設備,發燒友期待的aptX Lossless并沒有體驗到。
我們先來科普一些關于aptX Lossless相關的基礎知識
高通早年收購CSR公司,其名下的aptX編解碼技術被高通作為重要競爭力持續的培養和發展,歷經了aptX、aptX HD、aptx Low Latency等諸多版本,在這些版本持續穩定成熟后,高通推出了aptX Adaptive,aptX Adaptive是aptX系列集大成者,它的精髓就在于Adaptive,即自適應,它會根據網絡情況選擇合適的編解碼參數,達到穩定與音質的平衡點,要實現這個特性,需要高通硬件的支持,所以在非高通平臺上無法移植,而之前的aptX、aptX HD,是純軟件方案,所以它可以移植到基于聯發科處理器的手機、基于X86處理器的Windows 8/10/11設備,也可以移植到基于M系列ARM處理器的mac設備上,只要給高通交授權費,就能實現,與硬件無關,而aptX Adaptive交錢也移植不了。所以,aptX Adaptive是高通平臺獨享的,其他平臺沒戲。
2021年9月,高通正式的發布aptX Lossless,是業界首款無損的藍牙音頻編解碼,被打包放入aptX Adaptive,此時的aptX Adaptive版本號變成了2.2。aptX Lossless 成為了aptX Adaptive 2.2的一個子集。之前的aptX Adaptive版本號是2.1,aptX Adaptive 2.1是不包含Lossless 子集的。注意看啊,是子集,這就造成了混亂,先留個伏筆。
高通為了讓軟硬件性能發揮到最佳狀態,推出了Snapdragon Sound 驍龍暢聽,包含了支持FastConnect系統和QHS[QUALCOMM HIGH SPEED LINK]高通高速鏈路技術等技術的硬件,也包含了aptX Adaptive的編解碼方案,這是一套軟硬件結合的技術包,并要求認證,通過了認證,就是驍龍暢聽設備。而使用了這些硬件和軟件的,但沒通過認證的,就不是驍龍暢聽設備,例如OPPO系、三星系某某系的手機,就沒有做暢聽認證,沒獲得認證的手機,也可以支持aptX Adaptive,但一定不包含aptX Lossless。
該認證適用于發射端設備,例如手機,也適用于接收端設備,例如TWS耳機。兩端設備都獲得認證時,組合應用的體驗才有保證。收發端都獲得暢聽認證的,可以理解成進入到了理想的狀態,體驗獲得了高通的兜底保證。
混亂開始了,獲得驍龍暢聽認證,是一定支持aptX Adaptive的,但不一定支持aptX Lossless,aptX Lossless是子集,是可有可無的子集,是不是很暈?怎么區分已獲得驍龍暢聽認證的設備支持是支持的aptX Lossless的呢?需要在相關文案中看到“Snapdragon Sound with aptX Lossless”的描述,注重音質的設備,在官方文案中會重點突出aptX Lossless。
等你功課做足了,避開了各種坑,買到了明確支持aptX Lossless的A品牌的手機,也買到了支持aptX Lossless的B耳機,就等著珠聯璧合,滿血綻放了,結果發現它們組合后不能使用aptX Lossless。這時又出現了新的坑,即手機廠的白名單制度。
在測評STAX SPIRIT S5時,我們使用了vivo X Fold 3 Pro手機作為藍牙音源,兩端設備都獲得了高通驍龍暢聽認證,且明確支持aptX Lossless,但只能使用有損的aptX Adaptive,因為vivo系統內有個aptX Lossless的白名單認證機制,因此我們將問題反饋給藍廠技術人員,他們解釋了一下早期確實存在奇怪的問題所以創建了白名單,表示會安排S5盡快入白名單,也表示長期目標是取消白名單。
vivo X100 Ultra 智能手機-已經支持STAX SPIRIT S5 使用aptX Lossless
前些時候的X100 Ultra正式上市,我們發現這款手機已經將S5加入白名單,它們的組合已經可以實現aptX Lossless編解碼了。
錄制 STAX SPIRIT S5 回放aptX Lossless 和 aptX HD時的信號
在正式聽音之前,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試,使用麥克風錄制STAX SPIRIT S5在使用atpX Lossless和aptX HD編解碼時的掃頻信號,用于觀察頻譜特征,可以看得出atpX Lossless的信號質量確實好不少。伴隨主信號周圍棉花糖一樣的諧波正是aptX HD的特頻譜征之一,而atpX Lossless沒有這樣的諧波,說明信號質量要高得多。其實以前我們也做個類似的測試,有損的aptX Adaptive在碼率較高時,“棉花糖”會輕微不少,最好狀態時,也能接近于無。
實際聽音中,參考對比的是LDAC,如果單說音質,atpX Lossless的并沒有比LDAC一耳朵的好,畢竟LDAC在44.1kHz時的信號保真度也非常高,如果仔仔細細的反復切換對比,會發現atpX Lossless在高頻的信息量略大一點,顆粒更細膩,低頻上也收得更干凈一點,但兩者的差別不明顯,不存在碾壓秒殺這樣的懸殊差距。
atpX Lossless 真正的優勢是在抗干擾方面,atpX Lossless 被納入aptX Adaptive 作為子集是有道理的,當使用atpX Lossless 受到到干擾時,會自動降檔到有損的aptX Adaptive 高碼率檔,如果干擾繼續增大,會持續降低碼率以維持連貫的聽音體驗,雖然音質在下降,無損難以為繼,但很少出現卡頓斷流現象,最基礎的流暢聽音體驗還是可以維持,而LDAC這方面的體驗要明顯差得多,在相同糟糕的信號污染環境中,LDAC出現卡頓甚至斷流的概率遠高于aptX Adaptive。在一些對延時敏感的應用當中,你會發現atpX Adaptive 也會更好。
還有部分讀者關心,使用atpX Lossless后是不是意味著無線和有線表現能一樣了?理論上,atpX Lossless實現的信號質量與有線的一樣,但他們的放大器構成變了,使用有線模式時,你可以理解為多級放大,搭配合適的放大器,能讓聲音更加可控穩重,尤其是低頻段的,而無線模式的天花板低于有線模式。所以,追求音質的,仍然可以多玩玩有線模式。
你可能還想問,X100 Ultra + S5的無線最佳狀態能不能達到初燒水平,答案是完全可以,10多年前折騰2000多價位的有線初燒耳機,真不一定比S5現在的無線滿血狀態強。
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
2022年,STAX SPIRIT推出S3,這是一款采用平板揚聲器的藍牙無線頭戴式耳機,也可使用有線模式。這款耳機獲得了SOOMAL的高度評價,我們給出了“可能是適合出街和差旅的耳機中最發燒的一款了”的評價,而2年過去了,這個評價依舊適用。直到S5的發布。
軟硬件設計
STAX SPIRIT是漫步者旗下品牌,走精品路線,品牌下就2款產品,S3和S5,產品類型也一樣,S5上線后,官方網站也搜索到S3了,很明顯,S5就是S3定位一致的升級款。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與 SPIRIT S3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與 SPIRIT S3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與 SPIRIT S3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與 SPIRIT S3
S5完全重新設計了外觀,外觀上看不出與S3有什么繼承關系,線條處理上更圓潤,造型上也更年輕化,可并沒顯得更有檔次。相比S3,S5尺寸更大點,腔體內容積應該增加了不少,耳墊尺寸也變大了點,這對改善佩戴舒適度有直接正面影響。S5含羊皮耳墊的重量為347克,而S3為322克,略重一點。S5和S3都是采用的平板揚聲器,平板揚聲器因為會用到更多的磁體,所以也通常比相近性能的動圈揚聲器重一些。雖然總重更重,但更大的耳墊以及頭帶也沒S3那么夾得緊,讓佩戴舒適度有了明顯的提升。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揚聲器結構爆炸圖
STAX SPIRIT S3 頭戴式平板藍牙耳機-平板揚聲器-暴力拆解
STAX SPIRIT S3 頭戴式平板藍牙耳機-平板揚聲器-Fluxor 磁鋼陣列-撬下一根
觀看官方的揚聲器結構示意圖,會發現,相比S3,S5的揚聲器在結構上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單面磁體結構。看磁體陣列的排列的形式,可以判斷應該仍然使用了Audeze的相關專利技術,這些技術能夠讓磁場的磁力線分布更加均勻平坦,對提升振膜各區域一致性大有幫助。這些重要專利,宣傳中基本不提,大概與漫步者已沽清Audeze股份有關,但應該不影響已經達成的專利授權。既然結構上沒有大變化,那么我們就不暴力拆解了,拿來做留言區助興禮物豈不美滋滋?S5的揚聲器還是有重要改進的,首先,膜片升級了,基材厚度2微米,蛇形線使用了鍍銀和激光雕刻技術,更薄的基材有利于提升揚聲器的細節表現。S5還使用了EqualMass 第二代技術,這個技術用于設計蛇形線的寬窄和分布,讓振膜處于一個質量均勻分布的狀態下,有利于讓各區域的振動表現接近一致,從而提升整體音質水平,這項技術是漫步者自研的,所以官宣文案中重點提及,它確實也很重要。簡單小匯總一下,基礎結構沒變,蛇形線材料變了,基材薄了,布線技術升級了。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耳罩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兩種耳罩
S5附贈了2套耳套,羊皮耳墊和紗網面的耳墊,后者被官方稱之為冰感耳墊。兩種耳套聲學性能不一樣,也不可能一樣,官方為兩種耳套做了針對優化。
S5 采用高通硬件平臺,支持藍牙5.4,使用了采用QCC5181處理器,并且獲得了驍龍暢聽認證,支持全套aptX編解碼,包括aptX Lossless,除此之外,還提供LDAC/LHDC,幾乎和所有非蘋果手機構成高音質組合,與蘋果手機則只能用到AAC或者SBC。S5支持設備雙聯,不過使用LDAC/LHDC時只能單連。S5不支持主動降噪,但支持aptX Voice通話降噪。除了無線模式,S5保留了備受好評的有線模式,只要插入3.5毫米接口的耳機線,就能立刻切換至有線模式。
你看到aptX Lossless是不是興奮了?高興得太早了。以vivo X Fold 3 Pro為例,該手機獲得了高通驍龍暢聽認證,且支持aptX Lossless,與S5本應該是珠聯璧合的完美組合,但實際上,S5只能使用到普通的aptX Adaptive,因為vivo系統內有個aptX Lossless的白名單認證機制,而S5不在名單中,這個問題已經反饋給vivo技術人員,并承諾會盡快安排S5入名單,表示vivo長期目標是取消白名單。那么換同樣獲得高通驍龍暢聽認證的小米14 Ultra行不行,還是不行,為什么,因為這款手機好像又不支持aptX Lossless,雖然它獲得了認證。高通的認證管理還是有點亂啊。不爽,那么切換成LDAC可以吧,這個是全開放的編解碼,在這兩臺手機上切換后會發現,依然連著的是aptX Adaptive,想用LDAC咋辦,去開發者模式里切換。這是S5的問題還是手機廠商的問題?繼續換手機,換OPPO Find X7 Ultra,則切換正常。手機越來越卷,廠商的態度也是越來越不開放,設置各種看不見的兼容障礙,這真的不是什么好現象。
S5的續航時間長達80小時,與S3一致,使用中等音量,aptX Adaptive,持續播放40小時,剩余電量還有45%,一天聽歌2小時,一月充一次就夠了。這個超長續航真的是強,續航焦慮變成了忘記充電。
STAX SPIRIT S5 頭戴式平板藍牙耳機@EDIFIER Connect-主設置界面
STAX SPIRIT S5 頭戴式平板藍牙耳機@EDIFIER Connect-聲音模式
STAX SPIRIT S5 頭戴式平板藍牙耳機@EDIFIER Connect-發燒模式的EQ
STAX SPIRIT S5 頭戴式平板藍牙耳機@EDIFIER Connect-LDAC和LHDC的設置
漫步者有款叫做EDIFIER Connect的APP,可以對部分藍牙耳機、音箱進行控制,S5也在支持之列。實現按鈕設置、模式切換等操作,其實大部分日常操作,不用APP,通過機身上的幾個按鈕也能實現。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通過Alternative A2DP Driver 加載LDAC@Windows
有部分讀者關心與Windows設備搭配的情況,分為兩種情況,Win8/10設備可以默認使用aptX連接,而Win11則是默認AAC,老坑爹了。
Win11可以通過修改注冊表的方式禁止默認AAC,這樣就和Win8/10一樣了。
最佳方案是借助收費軟件Alternative A2DP Driver來實現LDAC通訊,S5+Alternative A2DP Driver,就成了PC平臺上音質最好的組合方案。有興趣的可以閱讀[Doc]Link=00009858[/Doc]一文。
被動降噪和語音降噪
注意:測試所得數據不適合與其他平臺的對比,因為測試環境、設備都有差別。
STAX SPIRIT S5 頭戴式平板藍牙耳機-被動降噪的噪聲對比
我們通過模擬不同環境的噪聲進行評估,最適合呈現的噪聲就是白噪聲。我們制造了一個80dB左右的白噪聲環境,分別錄制了環境噪聲、被動降噪。
STAX SPIRIT S5 頭戴式平板藍牙耳機-噪聲曲線
這張圖表中的紅線代表噪聲源的曲線,綠線代表S5動降噪時的噪聲曲線,一個格子的高度代表5dB,S5對1kHz以上的噪聲有著較好的被動隔離效果,而對600Hz以下的低頻噪聲則無效果,這個表現與S3大致相當。
STAX SPIRIT S5 頭戴式平板藍牙耳機-語音降噪
通話降噪我們模擬了40dB的室內、80dB的白噪聲、75dB左右的人聲嘈雜、車流噪聲的公共場所等場景,以及實景測試。S5的語音降噪表現優秀,維持了與S3一致的降噪策略,即在語音清晰的前提下,不謀求盡可能消除噪聲,而是選擇了更好的保留聲音特征,避免出現明顯的沙啞、感冒聲等變聲或減少吞字現象。對突發噪聲響應迅速,0.3-0.5秒就能快速響應,對常見的噪聲類型,似乎有一種預降噪機制,這類噪聲,即便突發,也不會出現信號大幅提升的情況。這樣的語音降噪表現,妥妥的一流水準。
音質與總結
STAX SPIRIT S5 [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
S5支持的高音質方案中,音質表現最好的理論上是aptX Lossless,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們手里的手機沒有一臺可以與S5組合實現aptX Lossless通訊。好在還有LDAC,即便是LDAC,部分手機也需要手動才能切換編解碼。不管是是使用哪種編解碼,與基于三代驍龍8的機型搭配,都能明顯的提升鏈接的穩定性,即便使用是的LDAC,在信號污染嚴重的場所,例如高鐵站、機場等,出現斷鏈斷流的情況已經大大的改善,以前在這類場所使用LDAC能卡到懷疑人生。
S5也有三種聲音風格可選,分別是原聲、動感和監聽,這三種模式都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發燒友選項,其實就是基于原聲模式加載一個可以定義Q值的四段均衡器,用于調出迎合用戶口味的聲音風格。這三種聲音風格這里簡單說一下,原聲模式基本上是基于漫步者聽音觀的調音,下盤偏厚重,聽感穩健,它適合用于出行時使用,動感模式其實有點兩頭翹,聽電音舞曲更帶勁,而監聽模式,更傾向于原汁原味,味精相對少,它適合在安靜環境下使用,低頻量感相對少,對聲線的描述能力更好,細節更加清晰,其實在安靜環境中使用,它的低頻并不少。
S5不需要刻意的煲機,即便煲機20小時以上,它的聲音基本上也沒什么變化。
在下文中,不可避免的將使用S3做對比。剛開聲,你就能聽出S5更好,第一耳朵印象就是聽感更加寬松,聲音要大了一圈。繼續細細對比,會發現S5的提升是全面性的。
高頻表現:S5采用的是平板揚聲器,它的高頻,具有典型的平板耳機特征,干凈細膩,相比S3,S5有更好的細節表現,且更加的松弛,放得開,如果說S3的高頻只能夠的上平板耳機中的中低級水平,那么S5就是中高級的表現了,聲音密度適中,既輕盈有有凌厲少,大音量下,毛刺也不明顯,耐聽度出色,高頻聽感明顯好于絕大部分HIFI級的動圈耳機。在有線模式下,S5的高頻可以滿血發揮,使用LDAC的無線模式下,大概發揮8成的水平,即便這8成的水平,也已經比過去不少2000多的動圈耳機+耳放的組合高頻聽起來舒服了。
中頻表現:S5的三種模式,監聽模式最適合欣賞人聲,承上啟下最為平順,也是最適合表現各類樂器的模式,中高頻段明亮細致,沒有突兀的修飾,幾乎沒遇到齒音,中低頻段厚重飽滿,表現小鮮肉或者大叔煙嗓都能拿捏恰當,S5的人聲表現并不挑食,各種類型都能表現出良好的精氣神,對于各種基音在中頻的樂器,也有著不俗的展現,聽起來就是順暢,而不是那種起起伏伏過度修飾的突兀感。其聲音結像清晰,形態挺拔,溫暖柔和,細節豐富,平板揚聲器的聲音特征很明顯,即便在無線模式下,也具有HIFI系統的聽感表現了。在有線模式下,配合合適的耳機放大器,能讓聽感變得更加厚重飽滿。原聲模式的人聲表現也值得一聽,它比監聽模式的低頻量感偏多,也影響到了低沉男聲的表現,表現部分大叔聲時,細節會差點,但成熟氣息會烘托得更濃郁。
低頻表現:S5的低頻更加松軟,而不乏力度,細節和層次都明顯優于S3,初聽S5就應該能發現這個進步。S5的原聲模式下的低頻應該也加了點量,突出了量感,犧牲了一點動態瞬態表現,在出行時,尤其在低頻噪聲較多的環境中,這點加量能夠起到掩蓋部分噪聲的作用,這就是遮蔽效應。而動感模式,低頻加量就更多了,它主要為電子樂等類型音樂優化。其中最能體現S5低頻素質的,還是監聽模式,雖然相對量小,但只是相對,其實在安靜環境中,S5監聽模式下的低頻量感并不少,我們認為是剛剛好。該模式下,量感夠用,動態瞬態都出在很好的平衡點上,細節也很豐富。其他兩種模式,其實就是提升了點量感而犧牲其他三個指標的再平衡,根據口味和音樂類型的定向優化。
S5仍舊采用密閉式聲學結構,這種結構不容易調節耳機內外腔體的氣壓差,從而導致密閉式耳機形成一種約束感,或者會對聲場形成負面影響,S3的聲場表現就有這方面的問題,而S5則有所改善,聲音聽感要“大一圈”,聲場更開闊,有開放式耳機的感覺了,在密閉式耳機中,屬于優秀表現。
再補充一下有線模式下的表現,有線模式才是滿血狀態。S5在有線模式下也使用內置的放大器,不需要額外的放大器也能工作,但搭配外置的耳機放大器仍然能明顯的改善音質,尤其是低頻的表現,使用合理的組合,例如暖聲的放大器,能夠讓S5的低頻呈現出松軟卻不松垮,溫暖卻不渾濁的狀態,而且會讓整個聲音,包括高中低的狀態變得更加放松而不失密度,而搭配聲音偏緊的放大器,S5也會顯得相對拘束點,S5的有線模式值得好好折騰,它已經具有中端發燒級平板耳機的基礎素質。實際組合應用中,會發現,S5比S3要更難推一點,同樣的放大器設置,S5音量會小一點。
SOOMAL 強烈推薦評級
總結:毫無疑問,S5比S3幾乎是全面的提升,它不是縫縫補補的S3的Pro版。而是全新升級款,其有線模式完全可以當作中端發燒級耳機來對待,超長的續航以及更好的無線模式下的音質表現,讓“可能是適合出街和差旅的耳機中最發燒的一款了”的評價,要易主了。雖然它的價格也高了不少,相對于進步程度,我們認為值得。所以,SOOMAL 給予STAX SPIRIT S5[平板式揚聲器]頭戴式藍牙耳機強烈推薦評級。
猝不及防警告:我們手頭有兩套S5,因為這次沒有暴力拆解,有一套可以來玩猝不及防了,您在留言區留言,就相當于參與活動。留言內容可以是評論此文,也可以說說您對平板耳機相關的看法。這次有點不太一樣,不在網站評論進行,請諸位移步SOOMAL的公眾號的S5測評一文評論區進行留言,最近在進行關站導流,盼諸位能理解這種不太方便的操作。
屏交互和應用適配一直是安卓平板的頭號難題,OPPO 是怎么做的呢?
OPPO 推出平板的消息已經傳了很久,如今它終于和我們見面了,實際上對于 OPPO 來說,這款平板之所以等這么久,并不是硬件有多么難做,而是配套的外設以及軟件需要時間去打磨。
過去一段時間,OPPO 其實一直在為推出平板做準備,在發布 ColorOS 12 時,我們就看到了一些關于多設備互聯的功能,所以說 OPPO Pad 更像是一款硬件未至、系統先行的產品。那么等這么久的 OPPO Pad 究竟是什么水平,它的體驗能否與當今的主流產品看齊,一起來了解下吧。
首先來看外觀,OPPO Pad 在設計方面選擇了非常主流的方案,它采用平直邊框設計,機身厚度不到 7mm,整體設計語言與前段時間的 Reno7 系列比較相似,在重量方面,OPPO Pad 控制到了 507g,加上鍵盤套和手寫筆之后為 895g,對于一款 11 英寸的產品來說,這樣的重量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平時攜帶也很方便。
在外殼用料和工藝上,OPPO Pad 同樣與 Reno 系列比較相似,它們都擁有流光晶鉆工藝加持,我們體驗的為黑色版本,就實際質感來看,它讓我想起了 OPPO Reno5 Pro+ 幻夜黑版本,不過這款平板的晶鉆顆粒細密了許多,在光線映射下還會散發出深藍色的光澤。除此之外,后殼上方還加入了跳動的字母圖案,也讓整體風格不會過于沉寂。
整體來看,OPPO Pad 在做工方面保持了 OPPO 產品一貫的高水準,而且與 Reno 系列相仿的設計也帶來了一種熟悉感,如果是 OPPO 老用戶的話應該會更喜歡。另外,OPPO Pad 這次還推出了另一款紫色的配色,相比于我們手中的黑色版會顯得更有活力一些。
和市面上大多數中高端平板一樣,OPPO Pad 也搭載了驍龍 870 芯片,實事求是地說,驍龍 870 確實是塊老芯片了,但這不代表它已經過時,相反,在功耗優化和發熱控制方面,驍龍 870 的水平要比新一代驍龍 8 更出色。也許大家會覺得對平板來說,發熱問題并不會很突出,但如果機身較薄的話還是相對容易受到影響的,因此綜合性能、體驗和發熱控制來看,選擇驍龍 870 其實是更穩妥的方案。
我們也用安兔兔簡單測試了一下,它的成績為 71W+,屬于驍龍 870 平臺的主流水準,在整個跑分測試的過程中,機身發熱并不明顯。電池方面,OPPO Pad 給到了 8360mAh 的大電池,匹配 33W SuperVOOC 超級閃充,畢竟平板的使用頻率不像手機那么高,因此 33W SuperVOOC 也可以接受。整體來看,OPPO Pad 的性能定位比較傾向于大眾需求,用來學習娛樂的話已經完全足夠了。
屏幕方面,它采用 11 英寸的 LCD 屏幕,支持 P3 廣色域和 120Hz 高刷新率,分辨率為 2560×1600,屏幕比例為 16:10。從規格來看,這是一塊素質中等偏上的屏幕,雖然沒有過于高級的技術加持,但對于日用平板來說足矣。除此之外,OPPO Pad 還配備了四揚聲器,眾所周知,OPPO 在影音調校方面一向有兩把刷子,因此這款平板也支持杜比全景聲、Hi-Res LHDC 等音頻標準,就實際聽感來看,它確實有著比較澎湃的視聽體驗,杜比音效也提供了很強的空間感。
對于一款平板來說,手寫筆和鍵盤可謂是不可或缺的「生產力套件」,尤其是當你需要看網課、記筆記時,如果沒有手寫筆和鍵盤,就像上學沒帶書包一樣,而 OPPO 雖然是第一次做平板,但同樣也準備了智能鍵盤套和 OPPO Pencil 手寫筆。
智能鍵盤套為皮質材質,摸上去比較柔軟,使用方式上,它采用兩段式磁吸設計,可以在保護套與鍵盤支架兩種形態之間切換。鍵盤套采用藍牙連接,不過首次連接時無法做到主動發現,仍然需要手動配對。至于鍵盤手感也很不錯,鍵帽為不規則設計,敲擊時有明顯的段落感,回彈力度也很合適,用它完成一篇文字稿件沒有任何問題。
在系統內部,ColorOS 針對鍵盤操作進行了優化,加入了許多快捷鍵功能,比如返回桌面、返回上一級、截屏等等,但是目前做得還相對簡單,如果涉及到鍵鼠配套操作就有些不夠用了。因為 OPPO Pad 也支持接入藍牙鼠標,如果用鼠標選中文字后,再進行復制、粘貼、剪切以及撤銷等操作,你會發現系統中并沒有提供相應的快捷鍵,所以這可能還需要日后不斷完善。此外,OPPO Pad 還支持連接第三方藍牙鍵盤,我們嘗試用羅技 K380 接入后,現有的系統快捷鍵也可以完全兼容。
在接入鍵盤后,系統內部的輸入法會切換為類似 PC 上的桌面輸入法,在 WPS 和自帶的便簽里都可以很好地支持,不過在飛書云文檔和瀏覽器中,桌面輸入法會跑到界面左上角,這些細節同樣有待日后優化。
關于 OPPO Pencil 手寫筆,它采用磁吸吸附設計,實際體驗方面,在自帶的便簽應用中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充分發揮出 120Hz 高刷新率、240Hz 觸控采樣率以及 4096 級別壓感的硬件特性。從我們手寫的字跡上也可以看出,它的識別非常精準,小到筆鋒也可以精準呈現。不過在第三方應用中,手寫筆的效果相對會受到一些影響,尤其是在精度方面會下降一些。
最后我們再來談一談 ColorOS for Pad 版本,在這幾天的使用中,我們發現這套系統最大的優點是純凈。相比于手機系統,平板上的預裝應用非常少,而且幾乎沒有任何系統廣告,連瀏覽器都是極簡版。不過相比于手機系統,ColorOS for Pad 也有一些需要補足的地方,比如缺少了負一屏和應用卡片,如果想快速查看快遞、天氣、日歷等生活服務的話可能會比較麻煩。
關于交互方面,其實這并不是 ColorOS 第一次做大屏版本了,在前段時間的 Find N 上就已經用上了這套操作方式。首先是平行視窗功能,這已經成為了如今平板系統的剛需,另外,它也支持四指捏合轉換為小窗模式、 雙指下滑進入分屏模式。而關于平板和手機之間的跨屏協同,ColorOS for Pad 也做好了相關的支持,目前已經可以將手機屏幕投放至平板中,后續也會加入拖拽傳輸文件等功能。
總體來看,OPPO 的首款平板在硬件方面已經相當完善了,綜合它的性能、外設配備來看,這是一款起點很高的產品。而在軟件交互方面,隨著 OPPO 在大屏設備上的深入布局,相信后續也會越來越完善。實事求是的說,對于目前所有的安卓平板來講,系統交互和應用適配一直是頭號大難題,而將其做好也恰恰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在售價方面,OPPO Pad 共有 3 個版本,6GB+128GB 版本為 2299 元,6GB+256GB 版本為 2699 元,8GB+256GB 為 2999 元。智能鍵盤套 399 元,OPPO Pencil 手寫筆 499 元。
責任編輯:SeaGreen
本文作者:劉宗岳
本文首發于極客之選,轉載請聯系極客君(ID:geekcho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