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計算機或電腦專為處理復雜的工業任務而設計和制造。工業電腦采用工業級組件和堅固外殼制成,并經過嚴格的可靠性測試,在普通臺式計算機無法適應的環境中也能表現出色。
工業電腦的基本特點包括:無通風口和無風扇設計、承受振動和惡劣環境的能力、輕松配置、全面的 I/O 選項、延長生命周期、耐用的組件。
了解如何為您的應用選擇工業電腦對提高設施的生產力和效率至關重要。詳細了解電腦的主要類型、為您的設施選擇電腦時的注意事項、主要優勢、典型應用等。
工業電腦的常見類型
工業電腦主要有三種類型,均采用集成觸摸顯示屏。
工業平板電腦 (IPPC)
IPPC被認為是最堅固耐用的工業電腦類型,非常適合用于重型工業應用,例如汽車、鋼鐵制造、乳制品和肉類加工廠。這些電腦配備電容式或電阻式觸摸傳感器,可由戴手套的人員操作。IPPC能夠處理最具環境挑戰性的應用,是所有工業電腦類型中I/O密集度最高的,并具有以下特點:已安裝的 I/O 卡、獨立磁盤冗余陣列 (RAID) 和端口、多個驅動器、PCI/PCIe 擴展槽。
平板電腦 (PPC)
平板電腦專為各種輕工業任務而設計,提供充足的輸入和輸出擴展選項,是最經濟實惠的工業電腦類型。屏幕選項包括具有多點觸控功能的寬屏或具有電阻式觸摸屏的標準 4:3 屏幕。尺寸范圍從6.5英寸到42英寸。
觸摸屏電腦 (TPPC)
TPPC專為標準工業應用而設計,無風扇、支持 SCADA,外形纖薄,配有瘦客戶端終端。屏幕尺寸范圍在6.5英寸到42英寸之間。這些堅固耐用的設備采用鑄鋁外殼,可在Android 或 Windows 操作系統上運行。與其他類型的工業 PC 相比,TPPC的可用 I/O 數量通常最少。
根據具體應用的需求,工業電腦可具有以下特點和安裝選項:全封閉式、入墻式、壁掛式、
VESA 安裝、搖臂式、折下來、桌面式安裝。
材料
工業電腦外殼和顯示器采用多種材料構造,包括:1、外殼:鋁、不銹鋼、碳纖維或復合材料。2、展示:聚碳酸酯、玻璃、萊克桑。
如何選擇工業電腦
在為您的應用選擇工業電腦時,請考慮所需的計算性能、操作環境、可用電源、空間限制和連接功能。本文主要介紹為您的設施選擇電腦時的注意事項、主要優勢、典型應用等。以下是您需要選擇的選項的概述。
安裝方式
有多種安裝樣式可供選擇:鉸接式擺臂、入墻式嵌入式安裝、壁掛式、VESA安裝、VESA支臂、桌面、座、機架式、面板安裝
處理器 (CPU)
中央處理器 (CPU) 遵循計算機程序的指令來處理、存儲和計算數據。作為計算機的大腦,CPU 必須滿足其預期應用的特定需求。
環境
根據您的需求,您可以選擇以下類型的工業 PC:嚴酷或崎嶇、受保護或不堅固、危險區域。
應用/行業用途
工業計算機系統廣泛應用于各種行業和應用,包括但不限于:航空航天和國防、空中管制、汽車、飛行模擬、食品加工、生命科學、機床工具、海洋、油和氣、包裝、油漆和涂料、石油化工、紙漿和造紙、橡膠和塑料、運輸。
連接
根據您的應用,從標準或專用連接中進行選擇:1、標準:USB、CAT-5 網絡,安全,防塵的。
2、專門:熱插拔連接器,危險區域,軍隊。
操作系統
工業計算機兼容Windows、Linux或PLC操作系統。
顯示屏尺寸
工業電腦的顯示屏根據設備類型不同而不同,有以下尺寸選擇:6.5 英寸,10.4 英寸,12.1 英寸,15 英寸,15.6 英寸,17.3英寸,19 英寸,20.1英寸,21.5 英寸,24 英寸,27 英寸,42 英寸。
主要特點和優點
工業電腦的主要優勢在于,它們能夠在普通臺式計算機無法勝任的惡劣、不穩定環境中運行。工業電腦可以承受這些條件,因為它們經過精心設計和構造:
l 在極熱和極冷的環境下運行
l 抗振動和沖擊
l 由于采用無風扇設計,可抵抗碎屑和灰塵
應用
制造業
許多商業和工業制造商依靠工業計算機進行機器人引導和機器視覺。工業電腦還可以從設備和機械收集數據,以實施預防性維護流程。
包裝檢驗與質量控制
包裝檢測和機器視覺系統使食品包裝廠和其他制造商能夠實現質量控制流程自動化,從而提高效率和生產力。
資產追蹤
醫療保健和零售行業在日常運營中使用工業電腦硬件,跟蹤和監控流程和資產是否存在任何異常或不一致情況。
模擬與控制
工業電腦擁有強大的處理器,可以創建和模擬真實世界場景,從而深入了解:
分析潛在風險
預測未來的可能性
在任何框架中測試系統
遠程數據管理
遠程物聯網 (IoT) 傳感器可以發送和接收與使用遠程設備、硬件、工具和其他連接設備相關的數據。機器操作員可以部署傳感器來收集有關設備疲勞、操作流程和整體性能的可操作數據。
化學、制藥和食品加工
工業計算機可以在存在易燃蒸汽和化學物質的危險區域可靠運行。它們可以進行凈化,以確保在這些易揮發的環境中安全。工業電腦通常無菌,可以用高壓清洗以在無菌環境中使用。
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glb1031
老早就關注布老師的aboStudio 品牌了,之前因為小米發布會出圈的aboStudio ContainerM 就給了我極大的裝機沖動。不過當時CM 機箱當時就被小米掃貨包圓了。最近aboStudio 又推出了aboStudio ContainerM 的進階版,優化了內部空間。主體框架采用定制的一體式鋁框型材,基于型材CNC加工而成。錯過之前CM機箱,這次必須不能再錯過了。
這次裝機整體圍繞aboStudio ContainerM 機箱選擇了配置,機箱目前有曜石黑色和瑩銀灰兩個配色可選。因為主體框架為一體CNC 工藝,所以這次沒有可替換的前面板的選項。機箱整體內部結構做了優化,對于一體式水冷有更好的兼容性。顯卡方面可以選擇285mm 長度以內的顯卡,電源方面則需要搭配SFX 尺寸電源,實際安裝發現也可以搭配SFX-L 尺寸的電源,但是這樣會讓需要注意240mm 一體式水冷的風扇厚度與顯卡尺寸三者關系。最終確定了如下配置,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配置單:
CPU:i5-13600KF
主板:華碩 ROG STRIX B760-I GAMING WIFI
顯卡: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
內存: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DR5 6800MHz 16GB x2 白色
SSD: 希捷 酷玩530 1TB PCIe 4.0
電源:華碩 ROG LOKI 850W 白色
散熱:華碩 ROG RYUO III 龍王3代 240mm 白色
機箱:aboStudio ContainerM 瑩銀灰
不得不說這款aboStudio ContainerM 顏值真的能打,可以看到各種CNC 工藝的細節。
通過深色側透效果,隱約的內部燈光不知道各位滿意嗎?
機箱內部空間還是比較緊湊的,華碩白色的龍王3代和白色的ROG LOKI 顏值真的拉滿。如果主板也是白色的硬會更出彩,這款aboStudio ContainerM 機箱也有黑色版本。如果把水冷和電源以及顯卡都換成黑色版本,裝一臺純黑主機也會很酷。
再次喊話華碩什么時候推出吹雪或者天選的白色ITX 主板?
龍王3代的冷頭風格和這張七彩虹的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 波普風格相呼應。
華碩 ROG RYUO III 龍王3代冷頭采用 AniMe Matrix OLED 陣列顯示屏,畫風相比龍神三代完全是另一種風格,而且一樣支持各種動畫效果。可玩性也是優秀,同樣也可以顯示系統信息比如CPU 溫度、風扇轉速等等。
最后這個可以替換機械鍵盤的開機鍵好評,雖然我不玩客制化鍵盤。但是鍵帽還有點收集。
ITX 主機自己DIY 裝機的話往往會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如果你和我一樣打算挑戰一體水水冷的裝機方案的話,需要注意水冷的冷排厚度、風扇厚度以及水管長度問題。
安裝順序也是需要注意的,需要先安裝主板,固定理線槽。
需要注意ITX 主板上8Pin 供電與一體水風扇的間距問題,可能會遇到裝好后的風扇與8Pin 供電打架的情況,我的建議是提前安裝好電源線通過理線固定架固定好提前走線。
可以先裝好主板,整理固定好各種線材,通過aboStudio ContainerM 自帶的3D 打印的理線固定器固定好線材。
理線上華碩ROG LOKI 電源自帶的線材就非常軟,可以實現絲滑的理線。不知道華碩后續有計劃更新SFX 尺寸的小電源嗎?
考慮到華碩龍王3 240mm 一體水水冷的厚度問題會導致和電源接口兼容性問題,這里我把原裝風扇換成了15mm的薄扇。建議大家搭配這款機箱時還是選擇了SFX 尺寸的電源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因為機箱的電源支架支持無極調節,可以上下調整的距離還是比較大的。
顯卡方面需要選擇285mm 長度以內的顯卡,aboStudio ContainerM 機箱提供了三槽空間可以安裝。
在機箱底部也可以根據顯卡厚度選擇是否在機箱底部也安裝風扇。可以看到機箱底部在安裝好底部腳墊之后,底部進風口位置還是十分充足的。整體風道可以實現下進上出。
外觀上這款機箱與之前的版本顏值上可以說是一脈相承,都是采用6061全鋁CNC 精銑工藝制作,下圖為安裝好底部腳墊后效果。
默認打開包裝就是下面的設計,機箱正面的前臉設計有些鋼鐵俠面具的味道。但又不盡相同,CNC 工藝制作的可以說非常精細。尺寸上相比ContainerL,這款ContainerM 體積縮小了很多,尺寸為300*170*300 mm整體設計上更加緊湊了。個人裝機下來的感覺是,厚度上可以略增加5~10mm來增加理線空間。
側面依舊是3mm厚的全鋼化玻璃側透設計。
作為一款量產的客制化機箱來講,它的做工與設計都是我目前用過的第一梯隊的了。甚至要比很多大品牌的ITX 機箱來得都要更精致,畢竟很多老品牌真的有吃老本的嫌疑。因為機箱尺寸的做的更緊湊,所以在硬件選擇上也需要大家注意。比如風冷散熱高度要小于135mm,搭配一體式水冷的話,要注意電源最好還是搭配推薦SFX 尺寸的。
機箱背后可以看到aboStudio 的logo,此外它還支持鐳射圖案定制以及附加零件定制。機械軸設計的開機鍵依舊好評,大家可以搭配個性化的鍵帽作為開機鍵。比如上面我分享的CNC 工藝的值得買鍵帽以及早期chh 定制鍵帽,是不是又一波回憶殺?
機箱頂部設計了較大面具的開孔,冷排的安裝方式與之前一樣采用抽拉設計。支持安裝240mm 冷排或者兩把120mm 風扇來幫助散熱。
附件上也是足夠豐富,一把附送的內六角螺絲刀、各種裝機螺絲以及三組不同尺寸的3D 打印的理線固定器。
通過內六角螺絲取下側透面板之后,可以看到內部空間真的非常清爽。理線方面想要做的好,就要使用附帶的理線固定器了。機箱頂部240mm 一體式水冷和風扇安裝需要通過這個抽拉式支架固定。
整體CNC 精銑工藝真的讓人賞心悅目,對于喜歡ITX 機箱的玩家這里也想把aboStudio 推薦給大家。他家除了機箱也有各種鋁坨坨產品可選,而且總體價格并不算貴。
機箱背后的機械軸開關必須好評,最早關注布老師就是因為一把櫻桃的老鍵盤。印象好像是微軟還是什么藍色標簽的G80-3000系列吧,現在老帖子已經看不到了。
底部腳墊細節:
側面板邊框與鋼化玻璃側透細節:
主板是華碩 ROG STRIX B760-I GAMING WIFI,之前也用這款主板裝過一次ITX 。之前那次這款主板就給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良好的供電可以滿足像是136K/137K 這類處理器的使用需要。更新bios 后也可以搭配14代處理器一起使用。
一體化I/O 散熱盔甲上設計了網格風格的ROG LOGO 配合幻彩 Game On 裝飾。,雖然是B760 級別的ITX 主板,ROG STRIX B760-I GAMING WIFI 主板采用了8+1 相(Core+GT)CPU 80A 供電設計,而且一樣支持APE 3.0 可以在bios 中一鍵設置處理器功耗,可以一鍵選擇溫度墻為90℃ 的解鎖模式。
支持雙通道DDR5 內存插槽設計,支持XMP 3.0,最大OC 可達7600MHz 。內存外側的主板24Pin 接口一旁還有前置 USB 3.2 Gen 2 Type-C 接口、USB 3.2 Gen1 接口以及四組SATA6 硬盤接口。
主板前置接口也是一應俱全,其中前置Type-C 接口為USB 3.2 Gen2 (10Gbps)。
主板CPU 供電采用單8Pin 設計,主板頂部還提供了三組風扇4 Pin 接口。
ROG STRIX B760-I GAMING WIFI 主板提供了一個5VRGB 的3Pin接口和一個4Pin 12VRGB 接口都設計在主板頂部。
主板前后提供了2280 規格的PCIe 4.0 的M.2 SSD接口,正面M.2 SSD 接口還設計了散熱裝甲。散熱裝甲下是PCIe 5.0x16 的顯卡接口,方便以后升級更高規格顯卡。
ROG STRIX B760-I GAMING WIFI的I/O 接口方面,提供了一個HDMI2.1 一個DP1.4,以及三個USB2.0,三個USB 3.2 Gen1 以及一個Type-C USB 3.2 Gen2 (20Gbps) 接口,以及一個2.5G 有線網口和一組 WiFi 6E 天線接口以及5x 3.5mm 音頻輸出接口。
SSD方面我選擇的是希捷的酷玩530 FireCuda 530 固態硬盤,酷玩530 主控是現在主流的群聯PS5018-E18。讀取速度最高更是可達7300MB/s。包裝方面還是熟悉的黑橙配色風格,包裝正面可以看到詳細的產品信息。另外目前希捷也有PCIe 5.0 規格的SSD 產品,型號是酷玩 540,如果你準備搭建一臺更高配置主機且主板和處理器都支持PCIe 5.0 M.2 SSD的話,推薦你可以嘗試希捷酷玩 540 看看。
希捷酷玩530 FireCuda 530 采用M.2 PCIe 4.0 NVMe 1.4協議,希捷酷玩530每個容量都分為無散熱和有散熱兩個版本,有散熱的版本是與EKWB合作開發的,也是希捷專為PS5設計的,可以給PS5使用,我這里入手的無散熱版本。
打開包裝,產品附件也是非常簡單。說明書之外,還有數據恢復說明卡片以及兩張FireCuda系列貼紙。
希捷酷玩530實際讀寫表現可以達到PCIe 4.0的8GB/s的峰值,從官方參數可以看到目前1TB容量的希捷酷玩530讀取速度都已經達到了7300MB/s,寫入6000MB/s,而2TB和4TB版本的寫入進一步提升到了6900MB/s。而且4TB版本的總寫入字節(TBW)更是達到了5100TBW。在質保方面也毫不含糊,希捷為其提供了5年質保服務,以及3年內免費原廠數據恢復服務1次。可以說是大品牌中非常良心的了。
接口方面采用標準的M.2 2280規格設計,無散熱版本也更輕薄,搭配主板M.2 SSD散熱盔甲安裝日常使用也沒什么影響。
內存還是請出我的老熟人來自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DR5 6800MHz 16GB x2了。分量十足的散熱盔甲設計,我上手的就是白色版本,此外還有黑色和銀色兩個配色可選。
采用特挑的ADIE 顆粒。默認時序32-45-45-108還是非常不錯的。在之前測試也可以看到搭配14代的i9 也可以實現超頻到7800MHz 的表現,后續有時間也會在內存表現上繼續摸索一下。
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5 內存采用10 層PCB 板設計,具有更強的電氣性能,可以為內存超頻提供更強的電壓、電流支持。而且冰刃系列內存還搭載了溫度傳感器,支持實時監控運行溫度,從而達到提升超頻穩定性的目的。
而且對于不擅長超頻的玩家,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還支持intel XMP 3.0 一鍵啟用預設超頻設置,大大降低玩家超頻難度。從頂部看上去可以看到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霧化導光燈條,支持多家燈光同步滿足RGB 玩家氛圍燈光設置需要。
選擇這樣的ITX 主機,在硬件配置上一定會需要有些取舍。這款abostudio 的鋁坨坨在內部空間上做了不小的優化,但是對顯卡長度上還是有些限制。只能選擇285mm 以內的顯卡。目前如果更追求顯卡性能與體積的綜合考量的話,來自NVIDIA 的RTX 4070 會是最合適的。這里搭配的是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它采用雙風扇設計,顯卡長度只有276mm 這樣兼容更多緊湊機箱。
另外同樣滿足當前配置安裝需求的七彩虹顯卡還有以下這些,可能會不齊全歡迎補充。
● iGame GeForce RTX 4060 Ultra W DUO /OC 8GB
● COLORFIRE GeForce RTX 4060 DUO 8GB 戰斧
● COLORFIRE GeForce RTX 4060 橘影橙/暗影紫
● iGame GeForce RTX 4060 Ti Mini 8GB/16GB
● iGame GeForce RTX 4060 Ti Ultra W DUO OC 8GB/16GB
● iGame GeForce RTX 4060 Ti Mini OC
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 是一張4070系列中不多的DUO雙風扇顯卡,尺寸延續了七彩虹RTX 40系列iGame 白色的波譜風格設計語言。兩個100mm 雙環形風扇設計配合內部的四熱管風扇可以良好的幫助顯卡散熱。
顯卡背面采用了大量波點與大膽的字體色彩設計,正面漸變元素會根據光線以及色溫的變化進行改變,在不同的角度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色彩,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感。另外之所以選擇4070 還是因為它還擁有5888 個CUDA 核心數量,雖然不如4070Ti ,但是至少是4060 的近乎兩倍的表現。建議有預算的用戶還是優先可以選擇4070級別以上的顯卡。
顯卡一周設計還融入了不少類似漫畫元素如顯卡側肩上的漫畫風RGB 燈光元素以及顯卡尾部的iGame logo ,,光效可通過iGame Center軟件進行燈光色彩、顯示效果自定義。
側面可以看到內部大面積的鰭片設計,內部是四根6mm 熱管通過回流焊工藝與鰭片融為一體的設計可以實現優異的散熱表現。搭配ITX 主板與雙風扇設計的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也是十分和諧。不知道華碩后續有沒有計劃推出一款吹雪配色的ITX 主板呢?
ITX 機箱的另一個比較大限制的就是電源,這款abostudio ContainerM 機箱可以是需要選擇SFX 或者SFX-L尺寸電源的,只是要注意搭配SFX-L 尺寸電源需要注意240mm 一體式水冷的整體厚度。電源方面選擇的是SFX-L 尺寸的華碩 ROG LOKI 系列電源,這款電源有850W 和1000W 兩個版本可選。但是白色的版本就只有850W 一個選擇了,玩家在裝高端迷你電腦主機的時候就不用因為電源而糾結配置了。白色版本的洛基電源與華碩自家的ROG 龍王III 代一體式水冷都采用一樣的白色包裝。
ROG LOKI 電源外觀延續了自家「雷神」的設計語言,SFX-L尺寸規格。如果要說堪比手辦的做工,我想在華碩白色的ROG LOKI 電源之后其他家白色電源顏值都無法與之爭鋒了。
另一側的敗家之眼,不知道你喜歡看到那一側的顏值?
風扇一側采用了鋁合金CNC風扇罩設計,整體細節拉滿。內置一個120mm雙滾珠軸承風扇,內置8顆可尋址LED燈柱。使用觀察發現,整體在電源負載在40%以內時,PWM風扇一直是停轉狀態。實際下雙烤測試下,電源風扇的噪音控制的也非常優秀。
接口部分也是非常豐富,提供了一個原生的16Pin PCIe 供電接口、三組8Pin 的CPU/PCIe 供電接口,3組6Pin 供電接口以及一組24Pin供電接口。另外還有一個2Pin的Addressable RGB Cable接口。
線材方面也是很有質感,白灰色的壓紋包網處理。相比傳統模組線更軟,會更方便用戶走線。而且外觀顏值相當能打,也讓我省去了去定做定制線的錢了。
原生16 Pin PCIe 供電接口,插入灰色接口效果。
搭配機箱內鋁制成型電源支架安裝效果如圖。
散熱方面,整體都選了白色的裝機方案。散熱自然也是白色的。前面也提到了這里搭配的是白色的華碩 ROG RYUO III 240 ARGB 龍王3代一體式水冷,包裝方面銀白配色的設計我很是滿意。
ROG RYUO III 龍王3代采用的Asetek 第八代水泵解決方案,搭配華碩ROG ARGB 冷排風扇。配色方面有我在用的白色和黑色兩個版本可選,只是搭配的風扇沒有和龍神 3代那樣提供磁吸版本風扇讓我有一丟丟小失望。
默認搭配ROG AF 12S ARGB 定制冷排風扇,兼顧氣流穿透與風量風噪控制設計。扇葉為連體設計,2200 RPM下達到3.88H2O靜壓、70.07CFM流量、36.45dB(A)的噪音(官方數據),實際使用靜音與效能兼顧,而且支持ARGB 光效顏值拉滿。
ROG RYUO III 龍王3代的冷頭采用全金屬材質,中間的鏡面其實是搭載 AniMe Matrix OLED 陣列顯示屏,真空鍍膜鏡片,在華碩的奧創軟件中自定義專屬動畫,系統監控。內置第8代Asetek水泵采用三相電,提供更高的流程和更低的噪音,強化散熱性能。
冷頭水管接口設計,從冷頭部分分出兩根線材。一個連接主板USB 接口一根連接4Pin 風扇供電線負責給冷頭內水泵供電。
可以看到ROG RYUO III 龍王3代搭配更大尺寸純銅底板,更適合新一代Intel和AMD 處理器,預涂了硅脂可以方便直接安裝。
冷排正反面出廠默認帶有塑料防護罩以防磕傷,冷排側面具有華碩的ROG logo牌面細節拉滿。冷排的厚度為30mm,水管帶有編織網。
i5-13600KF的成績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了,如果不考慮K結尾的處理器的話搭配13490F或者13400也都是不錯的選擇。具體測試成績可以參考截圖。
CINEBENCH 2024 測試多核 1317pts,單核 120 pts。
SSD方面,希捷也為希捷酷玩530 固態硬盤提供管理軟件,通過這款SeaTools 軟件可以方便管理,可以測試查看硬盤狀態、擦除硬盤數據等。
固態的讀寫測試,通過CrytalDiskinfo 軟件可以查看希捷酷玩530固態硬盤的基本信息,比如可以看到內部硬盤型號,轉速以及接口信息。可以看到希捷酷玩530的傳輸模式顯示為PCIe 4.0 × 4 NVMe 1.4標準,容量為1000.2 GB ,運行溫度為56的℃。TXbench軟件測試方面,可以看到希捷酷玩530 SSD讀寫可以達到6961.248MB/s 、6165.211MB/s的表現,4K隨機讀取速度為85.106MB/s,隨機寫入速度為372.038MB/s;
CrystalDiskMark測試,在4GiB下順序讀取速度達到7062.17MB/s,順序寫入速度為 5901.53MB/s。4K 讀取速度為 85.66MB/s,寫入速度為 433.63MB/s。其中 RND4K Q32T16 讀速為 3580.94MB/s,寫速為4506.70MB/s。從測試可以看出希捷酷玩530 1TB容量版本讀取可達到7000MB/s,寫入也在6000MB/s,2TB和4TB 版本的寫入速度會更高可以達到6900MB/s。整體可以看出希捷酷玩530 表現都是目前PCIe 4.0 SSD 中第一梯隊的了。
3D Mark中硬盤存儲測試希捷酷玩530 1TB 成績為3762。
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DR5 內存在6800MHz頻率下AIDA 64 讀寫測試成績如圖。
手動超頻至7800MHz 整體讀寫成績都有提升,不過沒能在華碩這張ROG STRIX B760-I GAMING WIFI上沖上8000MHz。內存超頻方面影響的因素會有很多如CPU 的imc 怎樣,主板表現以及內存的顆粒都會影響內存超頻成績。不過總的來講,目前D5內存都是可以沖擊更高的頻率的,畢竟額外的性能誰又會說是不需要的呢?
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 顯卡3DMark 的Port Royal 光追測試得分 11136, Speed Way 分數 4485。
游戲測試方面,在「2077」游戲中對比2K 分辨率下DLSS ON RAY ON 游戲平均幀數 111.21 ,最低幀數 4.4 ;2K 分辨率下DLSS ON RAY OFF 游戲平均幀數 196.82 ,最低幀數 159.49 ;
FORZA HORIZON 5」4K 分辨率測試DLSS OFF 下平均幀數 130,DLSS ON下平均幀數 186。提升約 43%。
13600KF 壓力測試通過AIDA 64 FPS 單烤測試可以看到,在單烤30分鐘后,處理器頻率5.0GHz,CPU 核心溫度 82℃,CPU 功耗 200W 。
AIDA 64 FPS 和 FurMark 雙烤壓力測試下,13600KF 處理器頻率5.0GHz,CPU 核心溫度 88℃,CPU 功耗 200W ;
RTX 4070 顯卡頻率 2445MHz,顯卡溫度60℃,顯卡功耗196W。
通過壓力測試可以看出,華碩龍王 3代散熱器的表現足夠優異。這款aboStudio ContainerM 風道表現也比預料的要好很多,整體垂直風道還是具有不錯的表現。
這兩年好看的ITX 機箱可以說層出不窮,給了玩家更多的選擇。第一次上手這款來自aboStudio 的ContainerM 進階版機箱,給我帶來了不少的驚喜。雖然關注這類MOD機箱很早,一直被精致的外觀與做工吸引。上手之前也會擔心這樣的MOD 產品與傳統機箱品牌的ITX 產品在機箱內部結構上會有些差距,上手之后會發現ContainerM 外觀精致程度與可玩性絲毫不差。具體的差距我覺得是裝機的難度方面,會需要用戶根據配置的不同注意硬件的安裝順序。但是這不正是DIY 的樂趣?
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
然,我很樂意幫助你擴寫和深入分析這段文案。不過,由于你沒有提供具體的原始文案,我將以一個假設的爆款文章主題為例,來進行擴寫和深入分析。假設我們要寫的文章主題是“如何有效提升個人時間管理能力”。
如何有效提升個人時間管理能力: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指南
時間管理能力對于個人發展和職業成功至關重要。無論你是職場新人還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掌握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都能幫助你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壓力,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平衡。本文將深入探討時間管理的核心概念,分析時間管理不佳的原因,并提供一系列實用策略和技巧,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掌控時間。
一、時間管理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性
時間管理是指通過計劃和組織,有效利用時間資源,以達到個人或組織目標的過程。它不僅僅關乎于如何安排任務和時間表,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有效的時間管理能夠幫助你:
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合理安排任務優先級,減少拖延和無效工作,從而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減輕壓力和焦慮:當你對時間有更好掌控時,你會感到更加從容和自信,減少因時間緊迫而產生的焦慮感。
提升生活質量: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僅限于工作,也適用于個人生活。它能幫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休閑,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二、時間管理不佳的原因分析
在探討如何提升時間管理能力之前,了解時間管理不佳的原因同樣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見原因:
缺乏計劃和目標: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容易導致時間被瑣碎的事務占據,無法專注于重要任務。
拖延癥:拖延是時間管理的大敵。許多人因為拖延而錯過完成任務的最佳時機,最終導致時間緊張和質量下降。
多任務處理的誤區:許多人認為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可以節省時間,但實際上,這往往會降低效率和質量。
缺乏優先級意識:無法區分任務的緊急程度和重要性,導致時間分配不合理,重要任務被延誤。
外部干擾:現代生活中,社交媒體、電子郵件和即時消息等不斷干擾我們的注意力,使得時間碎片化。
三、提升時間管理能力的實用策略
1. 設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
有效的時間管理始于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你可以使用SMART原則(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性、時限性)來設定目標,并制定詳細的行動計劃。每天或每周開始時,列出你要完成的任務清單,并分配合理的時間。
示例:如果你想提高寫作水平,可以設定一個SMART目標:在三個月內完成一本5萬字的小說草稿。然后,你可以制定每周的寫作計劃,比如每周完成1萬字。
2. 戰勝拖延癥
拖延是時間管理的大敵,但你可以通過一些策略來戰勝它:
分解任務:將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小任務,每次只專注于一小部分,這樣更容易開始和完成。
設定時間限制:使用番茄工作法或類似的時間管理方法,給每個任務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然后集中精力去完成。
獎勵機制:給自己設定獎勵,每當完成一個任務或達到一個小目標時,給自己一點獎勵,這可以增加動力。
3. 避免多任務處理
多任務處理往往會導致效率降低和注意力分散。相反,你應該專注于單任務處理,即一次只做一件事。
專注當下:當你開始一個任務時,全心全意地專注于它,直到完成。關閉所有可能干擾你的通知和應用程序,創造一個專注的工作環境。
定期休息:使用番茄工作法中的短暫休息時間來放松和恢復精力,這樣可以提高長時間的工作效率。
4. 優先級管理
學會區分任務的緊急程度和重要性,并根據優先級來安排任務。
使用艾森豪威爾矩陣:這是一個有效的工具,可以幫助你區分任務的緊急和重要性。將任務分為四類: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然后按優先級處理。
學會拒絕:學會對不重要的請求和任務說“不”,這樣可以保護你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5. 管理外部干擾
現代生活中,外部干擾無處不在。學會管理這些干擾,可以更好地掌控你的時間。
設定專注時段:在工作或學習時,設定一段時間專注于任務,關閉所有可能干擾你的設備。
批量處理信息:不要隨時查看和回復電子郵件和消息,而是設定特定的時間段來批量處理這些信息。
學會斷舍離:定期清理你的工作環境和數字空間,減少不必要的雜物和干擾。
四、時間管理技巧的實際應用
掌握了時間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策略后,下一步是將這些技巧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以下是一些實際應用場景和示例:
1. 工作場景
會議管理:確保每次會議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議程,控制會議時間,避免無效的討論。
電子郵件和消息管理:設定特定的時間段來處理電子郵件和即時消息,避免隨時被打斷。
任務自動化和委托:將一些常規任務自動化或使用工具來管理,將一些不重要的任務委托給他人,以節省時間和精力。
2. 學習場景
學習計劃: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包括每天的學習目標和時間表。
專注學習時段:設定專注時段,關閉所有干擾源,專心學習。
復習和反饋:定期復習所學內容,并給自己反饋,確保學習進度和質量。
3. 生活場景
日常任務管理:使用任務清單或應用程序來管理日常任務,如購物、清潔、鍛煉等。
家庭時間管理:與家人共同制定時間表,合理安排家庭活動和休息時間。
個人興趣和時間:為自己留出一些時間追求個人興趣和放松,這是保持生活平衡的重要部分。
五、時間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提升時間管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不斷進步:
持續學習和反思:不斷閱讀和學習新的時間管理技巧和方法,并定期反思自己的時間管理實踐,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
靈活調整:時間管理不是僵化的,隨著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變化,你需要靈活調整你的時間管理策略。
尋求反饋:向同事、朋友或家人尋求反饋,了解他們在與你相處時,對你時間管理的觀察和建議。
保持耐心和堅持:提升時間管理能力需要時間和耐心,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敗而放棄,堅持下去,你會看到明顯的進步。
六、結語
時間管理能力對于個人和職業成功至關重要。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戰勝拖延癥,避免多任務處理,管理優先級和外部干擾,你可以顯著提升你的時間管理能力。將這些技巧應用到實際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你將能夠更好地掌控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壓力,并在各個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記住,提升時間管理能力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學習和調整。保持耐心和堅持,你將逐漸成為一個高效的時間管理者。
通過這樣的擴寫和深入分析,我們不僅涵蓋了時間管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常見原因,還提供了實用的策略和技巧,并探討了如何將這些技巧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希望這個例子能給你一些啟發,幫助你更好地進行文案的擴寫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