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加州對面的楚科塔海灘上聚集了大量海象,它們一個疊一個堆在一起。(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7日報道,俄羅斯野生動物攝影師邁克·克洛斯特列夫日前在楚科塔(Chukotka)地區(qū)的普萬卡列姆海角(Cape Vankarem)抓拍到驚人一幕:數以百計的海象躺在海灘上,堆疊如山。
克洛斯特列夫說:“每年,海象都會游到這里,它們似乎與人類很親近。我從一頭正在岸邊熟睡的海象旁邊走過,并躡手躡腳地接近它。我在拍照時非常小心,盡量不會影響到海象。通過這些照片,我希望人們能夠共同努力為后代保護大自然。”
氣候專家警告稱,在楚科塔看到海象需警惕,因為這預示著海冰正大量消失。與海豹不同,海象無法長時間游泳,必須尋找陸地或海冰休息。它們用自己的長牙勾住海冰或巖石,爬上去休息。許多海象甚至趴在其他海象的身上。
海象體型龐大,體重可達2噸,獠牙可長到80厘米長。在不交配的時候,海象會分為雌雄兩個群體。為了展示自己的統治地位,雄性主要利用獠牙和身體展現攻擊性。它們主要生活在大陸架的淺水處,在許多海岸邊,可以看到海象堆疊的場景。(楊柳)
攝影師克洛斯特列夫在楚科塔海灘上拍攝到海象慵懶地躺在沙灘上休息的照片。(網頁截圖)
數以百計的海象擠在楚科奇海岸上,堆疊如山。(網頁截圖)
這頭孤單的海象正趴在沙灘上,長牙深陷在沙土中。(網頁截圖)
克洛斯特列夫抓拍到這些海象堆疊如山的壯觀景象。(網頁截圖)
這頭海象躺在沙灘上,與族群相隔很遠,它把鰭放在肚子上。(網頁截圖)
這些巨大的海洋哺乳動物擁有長長的獠牙,它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冰上度過。(網頁截圖)
海象主要生活在大陸架的淺水中,許多時候需要借助海冰下水捕食。(網頁截圖)
【圖1】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密歇根州沃倫市通用汽車技術中心的繪圖人員。
你知道嗎?在Auto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和其他繪圖軟件出現之前,工程圖紙都是由工程師在巨大的白紙上手工繪制完成的。
【圖2】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一家制圖班里的學生正在學習手工制圖。
完成一幅工程圖需要使用很多種設備,包括畫板、不同等級的鉛筆、橡皮擦、丁字尺、三角板等。
【圖3】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相機鏡頭制造商塔姆龍的繪圖部門在工作中。
基于紙張進行手工制圖的主要缺點在于,一旦完成了設計之后,你就不能對它進行更改了。如果要更改,就不得不重新繪制一張。
【圖4】兩名繪圖員正在一張巨大的白紙上,手工繪制一座城市的規(guī)劃圖。
制圖的歷史,也就是人類建造的歷史。制圖和設計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初就已經存在了。
【圖5】制圖工程師是典型的白領,是腦力勞動者,以男性為主。
在人類的歷史上,最早的一幅工程制圖記錄出現于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幅巴比倫城堡的鳥瞰圖的化石。
【圖6】制圖是一份非常艱苦的工作,需要每天伏案工作,用筆和尺在紙上整日畫個不停。
1963年,一個名叫伊萬·薩瑟蘭的人發(fā)明了一個叫做“速寫板”的小程序,正式拉開了現代工程制圖的序幕。這是人類歷史第一個基于圖形交互界面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程序,它允許用戶在電腦上基于X-Y軸創(chuàng)建圖形。
【圖7】制圖工作也需要團隊成員之間進行密切而深入的交流。
雖然當時的繪圖工程師基本上都沒有使用這個程序,但它開啟了一個以工程設計為中心的蓬勃發(fā)展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行業(yè)。
【圖8】制圖工程師要非常有耐心,還要有細致的觀察力,否則稍不小心就會出錯。
由于早期的CAD設計程序缺乏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許多大型制造企業(yè),比如波音、福特、雪鐵龍、麻省理工和通用等,都對CAD設計程序投入重金,同時也加強了對工程師的培訓力度。
【圖9】制圖工程師趴在桌子上工作,或許正是由于工作的艱苦,才催生了計算機輔助設計程序的誕生。
然而,由于摩爾定律和電子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能力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不斷加強。就在這種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1982年,工程界見證了工業(yè)設計領域的領導者——歐特克公司(Autodesk)的誕生。
【圖10】隨著CAD的廣泛應用,如今這樣的盛景已經難得一見了。
時至今日,隨著CAD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建筑設計、電氣和其他行業(yè)的制圖者的工作內容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他們的主要工作,都是通過點擊鼠標和鍵盤來完成的。過去在紙上手工繪圖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
聽說年輕人都在玩b站,我也想做up主。”
89歲的廣州老人江敏慈
是bilibili(下稱“b站”)最高齡的up主之一
每條視頻滿屏的“奶奶好”彈幕飄過
網友們對這位年近九旬的up主
表示出極大的歡迎與好奇
今年4月底,江敏慈正式在b站上發(fā)布第一則視頻,很快,她在b站的粉絲量突破10萬,今年5月底,她收到了b站為她頒發(fā)的“銀電視”獎牌,上面寫著:“敏慈不老,祝賀您獲得10萬粉絲”。7月31日,“敏慈不老”已有28.3萬粉絲,單個視頻最高播放量超450萬。
“敏慈不老”:
年近九旬做b站up主,3個月獲28萬粉絲
“上老年大學選修了視頻剪輯的專業(yè),但學習進度不算快,大概就學到畫面拼接,調速這些步驟。”今年4月末,89歲的廣州老人江敏慈偶然發(fā)現讀高中的孫子豆豆在房間里對著電腦又說又笑,一看才知道,豆豆是在錄制準備上傳至網絡的視頻。
照著網頁第一行顯示的大字,江敏慈默默記下“bilibili”這串字母。
回到自己的房間,打開電腦開始研究這個網站的門道:這個年輕人的網絡社區(qū)一下子吸引住這位89歲的老太太,做飯的、玩游戲的、跳舞的,各類視頻應有盡有,單純的聊天說說話也能拍成視頻,甚至獲得成千上萬的點擊量。
江敏慈心動了。“在這里注冊應該沒有年齡限制吧,我可以嘗試一下嗎?”
于是,她請孫子豆豆幫忙注冊了一個賬號,在簡介里寫著:“聽說年輕人都在玩b站,我也想做up主。”
才十幾歲的豆豆曾疑惑,快90歲的奶奶怎么“闖入”年輕人的網絡社區(qū)呢?江敏慈則篤定地告訴網友:“從年紀上看,我是老了,但從心態(tài)上來說,我覺得我不老,所以我給自己起名‘敏慈不老’。”
剛完成賬號注冊,江敏慈就轉過身,背對著電腦,借助豆豆的攝像機開錄視頻。她在視頻里向網友問道,89歲了是否能當up主?彈幕里飄過滿屏的“奶奶好”,表達了對這位高齡up主的歡迎。
這是今年4月30日江敏慈第一次在b站露臉,一時收獲數十萬點贊量,就此,“敏慈不老”頻道在b站開張。
講述經歷:
為求學逃離包辦婚姻
曾替遭家暴婦女寫離婚申請書
“70年前我的學生時代”“85年前抗戰(zhàn)逃難的故事”“1941年的兒童節(jié)我被搶了一塊錢”......這位高齡up主的視頻主要內容,是講述她年少時的經歷,有網友評論,說這是“歷史課重現”。
生于廣州市江高鎮(zhèn)江村的江敏慈曾親歷被日本人追著跑的日子,她常說,她這一代人的人生經歷像是國家發(fā)展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她也樂于講述自己的經歷。
她在一條視頻中講述了自己險些被迫嫁人的經歷,彈幕和評論里的網友都贊嘆這位老人當年的勇氣。這條題為《70年前的年輕人該如何改變命運?我是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的?》的視頻時長24分鐘,彈幕評論超過五千條。
談起這條視頻的創(chuàng)作,江敏慈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來,她從未后悔當初這個“狠心”的決定,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把命運和自由牢牢抓在手里。
江敏慈拿著和初中老師同學的合影講述著年輕時的故事,照片中她穿著白襯衫。
男女平等,女性也應追求獨立和自由,這是江敏慈自小堅持的信念。當年由于家庭變故,她面臨著要放棄學業(yè)、被迫嫁入富貴人家的困境。在母親的幫助下,她選擇逃婚,離家求學,并成功考取湖南衡陽的鐵路學校,“當時學校的男女招生比例是9:1”。
如今回想起這段往事,江敏慈自嘲“當時真是天真又瘋狂”。不過,她向南都記者談到,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她一直認為無論婚否,女性應該要保留自我,都要擁有自己的事業(yè)和生活,“我不贊同女孩子們結婚了就要成為家庭主婦,她們應該有自己的事業(yè)和生活,并且有自己的收入,這也是我想向我的女孩粉絲們傳遞的一個觀念。”
江敏慈平日里愛做十字繡。
晚年走紅:
拍視頻只是老年生活的樂趣之一
小區(qū)里偶遇粉絲
接受記者采訪時,年近九旬的江敏慈不時用手帕抹一抹臉,那是因為她有白內障的老毛病,平日里總不自覺流淚。“這些年來身體上出現一些病痛,身體變老的節(jié)奏騙不了人,但這并不能阻止我好好生活。”
有網友討論,89歲的江敏慈創(chuàng)作視頻是否占據了其休息時間。南都記者從江家人了解到,成為b站up主絲毫沒有打亂江敏慈的生活節(jié)奏——上老年大學,打八段錦、太極拳,做十字繡,看報追劇,依然是她老年生活的固定項目,掛念兒孫、操心柴米油鹽也是未變的家常。創(chuàng)作視頻不過就是老年生活中多出來的一項樂趣,跟看報追劇一樣,沒有消耗江敏慈過多精力。
但對江敏慈而言,視頻創(chuàng)作還是一個新鮮的事情。
每一次錄制前她都要認真做好提綱筆記,關于做什么選題,江敏慈常常在飯桌上與兒孫輩討論,了解年輕人的想法,聽聽他們的意見,商討口述細節(jié)。
江敏慈為錄制視頻做的筆記和提綱。
孫子豆豆則負責幫江敏慈完成拍攝和剪輯。豆豆告訴記者,自己只負責“操刀”,怎么剪、字幕添加效果、簡介里的文字都得奶奶說了算,“基本上是奶奶來策劃、口述,我按照奶奶的意思來剪視頻。”豆豆說。
孫子豆豆負責幫江敏慈完成拍攝和剪輯
江敏慈卻對自己未能熟悉學會視頻剪輯感到苦惱,“不會我就學,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像年輕人一樣,自己操作整個視頻制作的所有流程,不需要再求助豆豆。”
對于粉絲量、播放量的數字,無論增長與否,江敏慈都看得比較淡,她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個數字。不過,一行行寫著“奶奶好”的彈幕以及互動性的評論,總能讓江敏慈感受到屏幕另一邊年輕人們的善意和禮貌。
江敏慈還曾在小區(qū)里偶遇年輕的小粉絲,“當那個小姑娘在人群中認出我并喊我‘敏慈不老’時,我真切感受到我的粉絲是真實存在的。”
江敏慈向記者談到,自制視頻上傳b站數月以來,讓她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把過去數十年的人生經歷記錄下來,讓“敏慈不老”這個賬號里的視頻成為自己的小傳記,“如果恰好可以為后人帶來一點啟發(fā),那就再好不過了。”江敏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