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科技風如期吹遍太平洋彼岸,美國拉斯維加斯,千家中國企業出現在全球消費電子展(CES)上。在場的消費電子行業的人有些興奮,他們覺得,今年是AI PC(人工智能電腦)的元年。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便是其中的一位。“如果用戶想做個旅行計劃,即使在不聯網的飛行模式下,也可以跟自己的電腦對話,甚至不需要告知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電腦也會為用戶推薦心儀的航班、酒店、路線、餐廳。”向圈外人,他這么解釋AI PC。
去年以來,以PC、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市場寒意陣陣,大家一直在尋找著曙光。
①
市場里的奮斗者需要暖意,就像1989年的中國PC市場一樣。
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而來的北京聯想計算機集團公司在北京成立。施崇棠、童子賢、徐世昌、謝偉琦、廖敏雄五位年輕的工程師在臺灣開始創業之旅,他們給自己的小公司取了一個名字——ASUS(華碩)。后來飽受爭議的臺灣商人郭臺銘,把富士康引入中原地區,在鄭州設廠。
這是楊元慶在聯想的元年。
1989年,楊元慶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取得碩士學位,往前倒3年,他在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取得學士學位,是一名標準的“理工男”,正如畢業于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的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的聯想第一位總工程師倪光南一樣。但是,剛進入聯想的楊元慶,卻沒有走上工程師的道路。
“二十四五歲的年輕人本來就是打基礎的時候,專業對口當然好,但不是非常重要,年輕人不應該背一定要專業對口的包袱。”對于命運的安排,楊元慶后來覺得。
入職聯想,楊元慶便成了一名銷售業務員。——北京街頭,一個高瘦的年輕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向政府、企業等機構推銷聯想代理的產品。
1992年,作為計算機輔助設備部的負責人,楊元慶成功地將代理概念宣傳給當時對此毫無概念的中國生意人,和中關村的一家公司簽訂了代理分銷售合同,中國IT業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分銷商。通過這種銷售模式,其團隊的銷售業績持續上升,1992年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1993年又比1992年增加了一倍,由1991年的3000萬元達到1993年的2.3億元。
就在楊元慶在北京街頭穿梭的時候,一名來自江蘇南京的女子在楊元慶的老家獨自奮戰起來,他(她)們的故事很相似。
1990年,毫無經驗的董明珠在海利空調(格力前身)成為一名基層銷售員,被派往安徽市場,先是追債然后又去各個城市推銷,到了1992年,董明珠一個人在安徽的銷售額就高達1600萬元,占整個公司的1/8。于是她被調往格力毫無基礎的南京。在南京,她獨自簽下了一張200萬元的訂單,一年內,個人銷售額飆升至3650萬元。
如今,聯想是全球PC市場的銷量冠軍,格力此前則曾多年穩坐中國空調市場銷量的頭把交椅。但是相較于董明珠的凌厲強勢與能說會道,楊元慶卻是個非典型銷售。
世人皆謂口才為做營銷的底色,只是總有人例外。“雖然口才不好,但回答還是令人滿意的。”在當年聯想辦公樓二樓的招聘面試里,主考官對應屆碩士畢業生楊元慶的印象是這樣的。
“我沒有別的,就是想把企業做好。我可能天生的就不太會說話,沒有語言的天才。你讓我靜靜地把問題想清楚。把它寫下來,這事可能還可以。” 在當上聯想集團總裁以后,楊元慶在接受楊瀾采訪時坦承。
2001年,37歲的楊元慶當上了聯想集團總裁。
“新世紀”的第一年,消費電子產業火熱,諾基亞以超過三成的市場份額穩坐手機市場頭把交椅,摩托羅拉第二,飆升的三星和愛立信、西門子不分伯仲。臺式電腦還處于奔騰芯片時代,至于筆記本電腦,則更是“稀罕物”,在中國市場比例不足8%,價格以萬為單位。
彼時,在PC市場的臺式電腦中,聯想、方正等國產品牌風起云涌,聯想率先拿下了亞太地區PC市場銷量冠軍。
②
其實,和楊元慶一樣,學計算機出身的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也在早年就因為銷售代理產品一戰成名。1987年至1990年間,柳傳志在早期聯想代理香港鴻志電腦的外貿銷售中,將產品賣到脫銷,成為聯想發展的開端。
這就是緣。
當楊元慶這樣的非典型銷售在1992年給聯想銷售代理產品帶來非典型模式時,柳傳志就開始注意到這名年輕人了。1994年,柳傳志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楊元慶擔任微機事業部總經理。
那時聯想正在經歷一場危機,主力產品銷售亟須重振雄風。“當時我真有點不知輕重,這么重的擔子壓到肩上,竟然就應下來了。”憶當年,楊元慶曾表示自己的后怕。
也有人質疑這樣的決定。“我研究他已經很久了。” 彼時,柳傳志如此回應。
柳傳志大膽的決定的另外一頭,連接著楊元慶改變人生的決定。本來,已經干了幾年銷售的楊元慶心心念著出國留學,去美國讀個博士,也已經申請到了學校,但在柳傳志的勸說之后,他放棄了這個規劃。這是楊元慶第一次聽從師傅的勸告,但并不是他當時30年人生里頭一回放棄初衷。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本來非常喜愛文學的楊元慶,按照父親的要求,最終選擇填報計算機類相關專業志愿。
兩個決定之間,還有一個事情。柳傳志另外一名徒弟孫宏斌提前出獄,雖然當時同為柳總高徒,但他們性格迥異。
早在楊元慶剛入職之時,25歲的孫宏斌就已經是聯想企業部的經理。令人咋舌的是,他僅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就讓自己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到因“挪用公款”罪名被投入監獄的階下囚。
如果1990年有移動互聯網,那孫宏斌肯定是一個網紅,現在的孫宏斌,仍能時不時地登上熱搜,而他的身份早已是融創中國董事長。——地產業,才是后來真正成就他的江湖。
“一個瘋子。”同行如此評價他。“一個天才,和一個神經不正常人中間的距離是非常短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說過。其實,孫宏斌是聯想早期最被寄予厚望的得力干將,最后卻是帶著柳傳志資助的啟動資金,訣別IT江湖,投身地產行業。
命運陰差陽錯,歷史總是愛開玩笑,同時又給你一個更大的驚喜。1994年后,楊元慶的名字越來越與聯想緊密綁定,中國IT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宗國際并購,在楊元慶的軌跡里如期而至。
2004年,聯想宣布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這是聯想全面國際化的元年。
凡事總有例外,這件事情上,楊元慶竟表現出“孫氏瘋狂”。這時候,他已經是聯想集團總裁,一向聽勸的楊元慶不顧包括師父柳傳志在內的一眾股東反對,執意推進這場極為激進的“蛇吞象”并購。
自90年代至00年代,中國PC市場風云起,包括像聯想、方正、TCL等國產品牌在臺式機領域高歌猛進,但在筆記本電腦領域卻錯過先機,發展一直相對滯后。戴爾、惠普等品牌正是靠著筆記本電腦產品,迅速甩開和一些中國PC品牌廠商的身位。IBM 的Think Pad系列筆記本電腦在當時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趁IBM戰略調整,急于出售經營不順的業務之機,楊元慶反常的一步棋,結果是下在了時代的脈搏上。
“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獄!”收購IBM的新聞發布會上,柳傳志自語。——2012年,中國企業首次登頂全球PC市場,聯想擊敗了惠普。
③
同一年,同樣在職業經理人位置上把企業帶進世界500強的方洪波,剛剛坐上了美的集團負責人的椅子。
中國家電制造業的發端與博興,早于中國IT產業,只比楊元慶小三歲,但方洪波整整晚了8年才成為集團董事長。上任之后,他的出招異常凌厲:剛上任就大幅進行人員調整,2017年前即推動收購庫卡,從2016年即開始不斷調整業務架構。
和方洪波一樣都來自安徽,楊元慶看起來更接近于徽商的“賈而好儒”,溫和而儒雅。半個多月前,徽商總會在合肥成立,楊元慶當選為徽商總會首任會長。
“賈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明代有人把徽商分為“儒賈”和“賈儒”兩種。儒賈以經商為名而行儒教之事,賈儒以崇儒為名而行經商之事。兩者都是具有相當文化程度的商人,或具有經商才干經驗的文化人,是賈與儒的結合,是文與商的交融。
早在剛剛當上公司總裁之時,楊元慶就公開作出一條規定,要求公司的人不要叫他楊總,要稱其為元慶。在2019年的小年那天,他準備了聯想家宴,當了一回廚師,在公司食堂給員工做飯端菜。
大廚端出了一桌好菜。到了2019年,聯想的業務板塊已經包括PC、服務器、智能手機、數字化解決方案等。即使是在疫情期間,聯想的整體營收,在大部分時間也還是保持增長,并且一直坐穩了全球PC銷量的頭把交椅。
“今年是聯想集團創辦40周年,聯想實現了從智能終端到基礎設施再到解決方案等多元化業務,目前是全球第一大PC廠商,第三大服務器提供商,第七大智能手機廠商,在超算領域也保持領先。2023年,PC業務的營收占比只有60%,其他業務達到了40%。”楊元慶解析。
這段時間以來,新質生產力成為被頻頻提及的熱詞。“‘新制造’是新質生產力的組成之一,‘新制造’不是普通的科技進步、不是邊際上的改進,而是要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近日,重慶市原市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黃奇帆在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如此解析。
著眼于此,在國內發展已40年的PC市場,還會有顛覆性創新嗎?答案也許就在AI PC上。
盡管2023財年(2022年4月到2023年3月)數據顯示,聯想的營收增長遇到了挑戰,去年年底,全球PC出貨量也還沒有恢復正增長,但楊元慶依然信心滿滿。
“未來AI PC會讓更多的年輕人從只使用手機轉向多設備并用。盡管手機信息消費娛樂便捷,但AI PC會讓越來越多人需要用電腦去從事創造性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
無論如何,圈里人都說的AI PC元年已經開始,從商業電腦到個人消費電腦,再到互聯網電腦,未來則是AI PC時代。
現在,聯想的研發營收占比為4%。在這樣的浪潮里,聯想在這個元年以何能慶?楊元慶有一年的時間來給出答案。
點擊看更多精彩內容
【文字】南方+記者 姚翀
【海報設計】潘潔 譚唯
【統籌】馬華 程鵬
【策劃】陳韓暉
【出品】南方產業智庫 南方+產業新聞部
【作者】 姚翀;潘潔;譚唯
南方產業智庫
記者 | 崔鵬
2022年是聯想Tiny臺式電腦推出的十周年,官方信息顯示,這款微型體積的臺式電腦目前每年的出貨量高達300萬臺,10年來累計出貨2500萬套。
Tiny產品線最早誕生于2012年,當時聯想在全球范圍內推出世界首臺支持英特爾Vpro技術的1L高性能臺式電腦。
“1L”這個概念,相當于兩瓶標準容量的礦泉水,同時也是聯想Tiny 1L臺式電腦的體積。
談及制造該產品的初衷,聯想Tiny微型臺式電腦產品經理蘇子峰向界面新聞等媒體回憶稱,從整個PC技術發展來看,產品的小型化是未來趨勢,超小機箱產品的性能已經能夠滿足客戶的需要。
但普通的桌面小客戶端只提供信息接入和接出功能,大部分的計算仍然需要通過后臺的服務器或者云服務來提供算力支持,Tiny產品的推出就是為了打破市場空白。
早年間有很多人懷疑如此微型體積的小機箱,在性能和發熱方面能否做到跟大機箱一樣。2015年聯想首次在小機箱上使用了65W標準的CPU,讓外界看到,小機箱電腦也能擁有和大機箱一樣的表現能力。這引發了很大市場反響,同年Tiny銷量首次突破500萬。
“500萬對產品來說,相當于一個成熟的及格線。”蘇子峰告訴界面新聞等媒體,“超過500萬的產品我們就認為可以被稱為主流產品了。”
他強調,聯想Tiny的1L小機箱所提供的能力和標準的大機箱完全一樣,支持英特爾從賽揚到i9的全系列CPU,并且支持35W或65W兩種CPU,“它和目前聯想臺式機所用的CPU是完全同規格、同配置的。”
每代Tiny電腦都會在專利與器件的優化上投入大量資源,聯想希望把更多的器件集成在主板上面,所以也需要一塊更好的散熱主板。
Tiny電腦采用了聯想的翼狀風扇以及一體化的銅管冷卻設計,雙面的主板設計讓機身有更多的散熱風道,使得Tiny在散熱以及性能方面和傳統的大機箱能夠保持一致。
在外接配置方面,Tiny默認支持四屏且使用了聯想專利的靈活拓展接口FLex lo,它支持DP、HDMI、VGA、USB口等所有主流接口的自定義設計,并且免焊吸直插直用。
目前Tiny電腦擁有數十項配件組合,在常規情況下它可立、可臥、可藏于顯示器、電視、拼接屏的背后,可以藏于醫療車、保密箱內,甚至可以藏于路邊的信號塔內,在物聯網時代應用場景廣泛。
在聯想最新推出的TIO Flex中,產品的主機端跟屏幕端已經能做到免工具更換和升級,客戶可以用已有的任意一臺聯想顯示器和聯想主機去組建符合自己需求的一體機,更適合靈活辦公的場景。
Tiny電腦推出十年來,機箱的大小也從原來的25L、20L、4L縮減到現在的1L,甚至曾做過0.5L的產品。
展望未來,蘇子峰表示,Tiny系列產品除了硬件規格的變化外,還要和軟件系統相融合,既包括通用軟件,也包括很多行業的軟件。
事要從一個月前說起:前一陣兒因持續封控,單位員工都在家辦公,財務老大的家里需要臺存儲擴展性好的臺式機,方便移植整個財務系統和數據,所以我們采購了聯想啟天M450C小型商用臺式機——畢竟疫情在家,只能依靠官方服務,聯想服務好,商用機服務就更好了,有專屬客服,且性能也不錯,處理器是最新的12代酷睿i5 12500(6核12線程)。
而馬上就要到新的一年了,部分“政教采購”也開始逐步做規劃了;而在持續、特殊的大環境下,大家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較大改變,這也催生了新的IT設備需求。總之,最近讀者購機咨詢中,“采購需求”被越來越多地提及。
而其中恰巧有兩撥讀者咨詢了聯想啟天商用臺式機的平臺選擇問題。在我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英特爾平臺享有絕對的兼容性和可靠性優勢;且之前我們做的大量對比測試早已證明英特爾平臺對如今流行的圖像編輯、視頻編輯和主流辦公應用支持得更好;AMD銳龍平臺唯一優勢是功耗,但臺式機領域并不太重要(筆記本你日常應用少個幾瓦功耗,續航還可以長點,但臺式機不存在續航)。
不過讀者表示,AMD平臺有8核16線程的R7 5800H款(移動處理器進入臺式機;另外,啟天臺式機目前沒有更新的AMD處理器,不知何故,所以最新的就是R7 5800H了),性能可能更強,所以希望我們能對比一下,尤其是實際應用的對比。所以我們想:反正也買了一臺了,那就比比唄!就再買了臺R7 5800H的啟天540C(注意兩個機器模具相同,但型號有區別,這一點不同于家用機),來波細致的對比!
TIPS:咱們之前做過很多次商用筆記本的PK,而臺式機的對比還不多,所以這次大家也要仔細看,能Get到不少新知識!
對比機型:
啟天M540C AMD R7 5800H款
啟天M450C 英特爾i5 12500款
對比原因/原則:讀者指定+價格相近的新平臺機型
采購對比:
R7 5800H款購買麻煩且無現貨
之前我們做過多次商用筆記本的不同平臺對比,但尚未對比過采購環節,因為筆記本在電商平臺上都能直接買到,大不了有時候AMD款京東自營沒有,需要在淘寶或拼多多平臺購買。
但這次啟天臺式機的采購,讓我有些意外:
●AMD平臺M540C的R7 5800H款,別說京東自營,全部電商平臺都無貨(包括天貓、淘寶、拼多多、京東),只有聯想官網有個鏈接,還無法直接購買,需要聯系聯想的銷售代表,溝通好配置、價格,走“公司采購流程”,最后簽訂了采購合同、雙方蓋章、對公轉賬,才能發貨——而且,是依據訂單生產,還要等。
由于疫情原因,聯想的武漢工廠還暫不能生產,最后是從異地調貨到重慶的翰林匯(大代理),并通過翰林匯按照訂單修改配置后完成的。總體耗時半個月,且發票至今未到(已經有20多天了)。
●英特爾平臺M450C在京東自營平臺就有,2分鐘就買了,聯想發貨,很快就到了,特別方便,且隨后增值稅專票也寄到了。
其實以上情況已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商用采購其實還是英特爾的天下,AMD感覺還是小眾(電商平臺只有銳龍4000的啟天臺式機銷售,都沒有銳龍5000;而聯想自己的現貨和配置也不多)。
配置價格對比:
R7 5800H款硬盤少一個反而貴不少
在配置和價格層面,這次也讓我有些意外,因為AMD款反而更貴了!來看看下表▼。
前面提到了,雖然型號名不同,但實則是同一款機型的不同平臺決定的——商用機的命名規則不同于家用機(家用機往往是一樣的名字,然后分AMD版和英特爾版)。
而有趣的是,R7 5800H款啟天的價格要貴不少——最初我們在聯想官網看到的報價高達5500元+,詢價后,聯想的商用銷售代表主動把價格降到了4650元——但依然比英特爾款貴600多元,且在存儲上還少個1TB HDD(機械硬盤)。可能是因為R7 5800H為8核16線程處理器,按照聯想的官方定位,其檔次要比6核12線程的i5 12500高。
知識加油站:商用機的配置可定制體現在方方面面,相當靈活
這里也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在采購過程中遇到的“改配”情況:英特爾款的操作系統默認是在1TB HDD上,聯想得到訂單后主動聯系我,告知我將系統轉移到了512GB SSD上;而前面也提到了AMD款是通過翰林匯“改配置”變成我們需要的配置的。另外,采購時,用戶可以對內存的單雙通道進行選擇(單根16GB,還是2根8GB);可以對機器的接口進行變更,比如添加PS/2(傳統鍵鼠)接口、并口和串口(很多老外設要用);又比如添加無線網卡等。總之一句話:商用電腦的配置、接口、功能可定制性超強!這一點是家用電腦無法企及的。
▲先說個配置上的問題,兩款啟天的SSD規格大相徑庭:R7 5800H款僅支持PCIe3.0規格的SSD,而i5 12500款卻搭載的是PCIe4.0×4的疾速SSD(其實i5 12500處理器本身已支持到PCIe5.0了),速度快很多。另外,就即便是PCIe3.0 SSD,AMD款啟天的速度也不算快,只是考慮到AMD款改過配,我們無法完全確認“本來的配置是什么”,所以這里暫且不下定論。
處理器功率輸出都不錯,
但銳龍款內部溫度高
在進行全面的應用性能對比前,先介紹一下兩臺電腦的處理器和功率釋放情況:
▲AMD款的處理器是8核16線程的R7 5800H,7nm制程,高負載初期幾秒爆發功率64W,但很快降到53W左右,并一直保持在52W~53W,全核頻率4.01GHz左右。不過,這顆處理器的內部積熱很快(這是AMD移動標壓處理器的一個常見問題),溫度迅速沖上了90℃,在室溫僅13℃的環境下,拷機30分鐘后,處理器內部溫度有95.3℃。當然了,風扇轉速并不高,所以該機依然安靜,只是高負載下這樣的溫度讓人有些小吃驚——畢竟是臺式機。
▲英特爾款這邊,i5 12500的輸出功率最初是65W,然后緩降到62W左右保持穩定,全核頻率4.1GHz左右,同時內部溫度非常低,考了33分鐘的機,處理器內部溫度也就72℃——注意,兩臺電腦都相當安靜,并不是“i5 12500款風扇轉速高”才涼爽的。
總體來說,兩款處理器的功率輸出不算低,且頻率都保持得較高,不會對CPU部分和集成GPU部分帶來明顯的性能掣肘。
當然,一個是8核16線程,一個是6核12線程,如果要拼“多核渲染性能”,那么R7 5800H款會更有優勢。但啟天畢竟是用于政教采購的商用臺式機,并不是用于渲染這類“設計專業應用”的,在這里,我們就不跑Cinebench基準了(因為它考察的就是多核渲染性能)。進而,我們直接用“商用電腦會涉及到的實際應用”來進行測試和比較。
三大類別實際應用對比
Tips:所有測試皆采用“高性能”電源模式。
PART1:Office辦公和網頁應用對比
●最具代表性的應用:PCMark 10應用程序對比(Office三件套+網頁應用)
第一個測試,我們采用了商用電腦最重要也是最主流的應用:Office辦公和網頁應用。測試軟件為“PCMark10應用程序”,它正好就對應以上項目:Office三件套(Word、Excel、PowerPoint)辦公,其中Word和Excel有輕重兩種負載涉及。網頁應用采用Windows自帶的Edge瀏覽器,項目有網頁瀏覽、在線地圖、在線購物、在線視頻觀看等。
▲PCMark10應用程序得分對比,R7 5800H款13684分,i5 12500款16147分,后者得分領先18%。具體看子項目,英特爾平臺也是全面領先,其中領先幅度最大的是Excel應用,領先幅度高達24%。
知識加油站:PCMark10成績界面中的曲線是干嘛的?
很多發燒友都咨詢過我“PCMark10成績界面下部的各種曲線有啥意義?”借這個機會解答一下。
答案是:“CPU時鐘頻率、GPU核心時鐘……CPU負載”等項目是作為測試過程中的動態監控存在的。舉個例:比如i5 12500款啟天,我們將電源模式改為“平衡”來跑PCMark10應用程序,得分會略微降低——但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的監控曲線就側面解釋了原因。先看前面兩組測試成績圖▲,在“高性能”電源模式下,CPU中的部分核心幾乎都維持在最高睿頻狀態(4.4GHz、4.5GHz)來運行——不管有沒有負載。而更改為“平衡”模式后,CPU的頻率在測試過程中是不斷爆發和降低的▼,在1GHz~4.5GHz這個巨大的范圍內不停波動——有負載時瞬間爆發,沒負載時馬上降低,目的是為了“節能”。而這種波動的響應雖然極快(ms級),但依然會對性能造成些許影響——至少達不到最佳性能。總體而言,這個監控曲線對做深度分析有一定幫助。
●Procyon辦公室生產力(Office四件套)
為了在這個“最主流應用”環節的PK上更公正公平,我們還引入了UL 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項目。它是完全的Office應用,除了“三件套”外,還引入了Outlook郵件應用。
▲Procyon辦公室生產力的負載情況較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更重,總分是5833 vs 8085,i5 12500款領先高達39%,其中Excel領先32%,PowerPoint效率高33%,Outlook高出36%,而Word的領先幅度則高達53%,非常夸張!
●CrossMark日常應用綜合
最后我們還引入了跨平臺的日常應用綜合測試軟件CrossMark(專業版)。它將各種日常應用以后臺形式進行測試并最終給出總分和三大子項得分。
▲總分1432 vs 1779,依然是i5 12500款領先,幅度為24%。具體的子項就不贅述了,總之,在辦公和日常的網頁應用領域,i5 12500款啟天大獲全勝。
PART2:視頻編輯效率對比
如今任何機關企事業單位,必然也都有各種各樣的視頻制作需求(內需、外需),而功率釋放還算不錯的啟天商用臺式機,應付視頻轉碼和常見的FHD級別輕量級視頻剪輯是沒太大問題的。而這兩類應用,都會引入GPU加速,甚至可以由GPU主導計算,對處理器的綜合負載(處理器包含CPU+集成的GPU)會高得多(相對辦公而言)。
熟悉筆記本電腦的朋友都知道:英特爾移動處理器的Iris Xe集成GPU在視頻轉碼和視頻剪輯上,參與度比銳龍的集成GPU高,所以效率更高——但這里的變數是:i5 12500是桌面處理器,其集成GPU僅為32EU的UHD Graphics 770,比Iris Xe弱很多,所以,這輪較量會是誰的效率更高呢?
●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
大家非常熟悉的Me轉碼測試,4K@30fps的《烤鴨》轉換為FHD@24fps。正是由于前面提到的“集成顯卡較弱”問題,測試后,我們發現兩臺啟天都是采用CPU方案(僅Mercury Playback Engine軟件),由CPU主導計算,GPU輔助加速,這樣效率才最高。
▲而測試的耗時差距非常大,R7 5800H款耗時2分35秒,i5 12500款僅用時1分35秒,后者少耗時高達38%。而通過任務管理器我們的確可以觀察到R7 5800H的集成GPU轉碼參與度的確很低,而i5 12500的集成GPU雖然性能不高,但轉碼參與度要高得多——這也是英特爾平臺的視頻轉碼環節一直保有優勢的重要原因。
●Premiere Pro輕量級視頻剪輯
我們從一場落地活動的上百個鏡頭素材中,挑選出幾十個,剪輯為一個2分38秒的視頻,不加其他特效,看導出效率誰高。
▲Pr視頻剪輯的導出環節,依然是英特爾i5 12500款啟天的效率高得多,29秒vs 46秒,少耗時37%!
還有個有趣的細節是:AMD這邊,不同方案的效率有明顯差異,GPU主導的OpenCL方案效率高,46秒;而CPU主導的方案則需要61秒。但英特爾這邊,由于與Adobe的雙向優化非常到位,所以無論你選擇OpenCL方案還是CPU方案,效率都同樣高,都是CPU滿載+GPU高負載,等同于CPU和GPU同時“踩滿油門在干活兒”——效率自然高得多。
視頻編輯環節,英特爾i5 12500款再度完勝!
PART3:照片/圖片編輯效率對比
相對于視頻編輯,照片和圖片的編輯在日常工作中的頻繁程度會更高:Word文檔中需要照片/圖片素材;PPT里面更需要;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各種視頻中,其實也使用了大量照片和圖片素材——所以,照片/圖片的編輯也是重要的日常應用。
●Procyon照片編輯(Ps照片特效處理和Lr照片批處理)
UL Procyon專業版中的照片編輯包含Photoshop的照片特效處理,以及Lightroom的照片批量處理(包含尺寸、色彩、對比度等的調整,以及人臉識別)。而從測試中的CPU和GPU負載過程來看▼,Ps部分對GPU有較多需求,而Lr部分則主要是CPU負載。兩者結合,可以非常客觀地考驗處理器的綜合性能。
▲Procyon測試過程中的負載情況說明(注意,為了體現真實的應用負載需求,這里將電源模式暫設置為“平衡”,來避免CPU始終保持在高睿頻上)。
▲Procyon照片編輯項目的綜合得分是6076 vs 6581,酷睿i5 12500款得分高出8%!而當我們看兩個子項時會發現,Ps照片特效處理(圖像修飾分數)環節,得分差距相對小,主要原因是銳龍R7 5800H的集顯性能略強一丟丟,稍微追回了一點差距。而在Lr環節,CPU的需求更高,這時銳龍R7 5800H的CPU實際應用性能差距就暴露出來了,落后i5 12500的比例為12%。
●Gigapixel AI照片放大和細節重塑
這也是在商用電腦對比中多次用到的項目,通過Gigapixel AI,可將分辨率不夠高的圖片放大到最多6倍并進行細節重塑(通過AI算法),從而達到高分辨率、高精度需求——實際上,這種“圖片精度不夠”的問題,在各種領域都時有遇到;即便是清晰的圖片,也可通過Gigapixel AI達到商業級超清水平。
通過之前的測試,我們已知道這兩年AMD在AI圖像方面奮起直追,與英特爾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加之這次i5 12500處理器的集顯規格較低(Gigapixel AI主要利用集顯的OpenCL加速來提升效率),所以,讓我們看看AMD能否扳回一城:
▲我們將一張2300分辨率的舊金山藝術宮的照片放大一倍,這次,R7 5800H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把,以2秒的微弱優勢(36秒vs 38秒)獲勝——這也是這次應用對比中銳龍款啟天唯一獲勝的項目。但如果英特爾這端是12代酷睿H移動處理器,那無論R7 5800H還是R7 6800H都會被輕松碾壓^__#。
在照片編輯這個環節,我們就當R7 5800H和i5 12500打成平手吧!
對比結論
最后說說新款啟天商用臺式機全面對比的結論:英特爾酷睿i5 12500款在商用電腦的常見應用PK上幾乎全勝,明顯更強;與此同時,它的配置還更高(多1TB HDD),價格還明顯便宜;更重要的是,它是屬于“備有現貨”的機型,采購方便簡單且高效。所以,選擇的結論也相當明確:相較于銳龍R7 5800H款,酷睿i5 12500款毫無疑問是更好選擇,也應該是必然選擇!
最后聊兩點用戶可能沒想到的“隱含信息”
在談完這兩臺電腦的對比后,我還想簡單說點延展性話題:
AMD采用移動銳龍H處理器平臺,意味著處理器和主板是整合在一起的,這就會導致處理器的選擇面減少(從生產制造和成本環節解釋起來有些復雜,但實際情況各位也看到了:零售市場中都找不到這個配置);另外,假設用了幾年后,主板出現了點問題(這種問題不一定是“主板燒了、重要零件壞了”這種嚴重情況,有可能就是某個接口被扯松了導致脫焊,這相對常見),按照商用電腦要“保證用戶業務連續性”的指導思想,通常且高效的售后處理方式不是讓客戶送修電腦進行電路級維修,而是直接給客戶更換同類型主板——而在這種模式下,處理器和主板整合在一起,顯然會增加PC廠商的維護成本——而這種成本實際上是要轉嫁給用戶的,所以該機的價格貴,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怎么樣?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大家也增加了不少知識吧^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