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2005年5月26日首款雙核處理器誕生了,時至今日剛好雙核已經陪伴我們走到了第十個年頭。每當談到雙核要淘汰的時候,總有些人非常抗拒,抗拒這個被淘汰的命運。試想在從單核過度到雙核的年代里,“雙”取代“單”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大家也沒有太多的抵觸情緒,于是就在不知不覺間單核被淘汰了。所謂山水有相逢,風水輪流轉!雙核肯定也有被淘汰的一天,但為什么現在反而會有人抗拒淘汰雙核呢?
既然我們說到雙核(本系列重點指的是傳統雙核CPU,即雙核心雙線程,詳細請看第二頁)要淘汰了這個話題,不如我們先來簡單回顧當年雙核淘汰單核的一些是是非非。
針對網友提出的疑問,我們將在這里集中解答:
1、14網友提出的觀點:玩網游的70%都會把游戲時間花在網游上,現在網游哪個還沒日常系統?千方百計把玩家綁架在游戲里。所以根本不需要去單機大作溜達。
PConline編輯回復:小編對于這個觀點很贊同!很支持!但是這位網友是否忽略了玩網游的玩家是否還會使用傳統的雙核雙線程的CPU呢?最低程度都是i3吧?土豪一點都會選擇i5啦!是時候轉變觀念了兄弟~
第二點!你老是說老人炒股機、HTPC機、收銀妹妹的收銀機的來說事?特殊用途的功能機不能把它類比到一般市場上主流的臺式機,一般家用配電腦最低標準都會優先考慮i3這類級別的處理器。
2、80網友提出的觀點:第一點:誰給你說的FX系列至少都是6核。第二點:筆記本的i3是雙核四線程?i5都有雙核雙線程的。
PConline編輯回復:現時AMD的FX系列確實有4核心的(FX 4300),但是這類的四核FX早就不是AMD想推廣的型號,早就長期處于缺貨狀態。第二點:筆記本的i3和i5都是雙核四線程的,兩者區別在于睿頻技術。
3、93網友提出的觀點:真是佩服,拿筆記本和臺式比。
PConline編輯回復:為什么不可以比?這里的比較又不是垂直的性能對比,而是橫行的市場產品對比分析。
4、103網友提出的觀點:太平洋的小編都是小學沒畢業的?每次看文章都是一大堆的錯別字,呵呵。
PConline編輯回復:呵呵~網友的提醒很及時!很細心!小編的語文就是體育老師教的,什么時候給小編補習補習?碼子碼錯是常有的事情,誰叫搜狗不給力!?自動糾錯功能還需改進!
5、133網友提出的觀點:太平洋的主要職責就是教導全民游戲、全民視頻轉碼、全民PS——全世界9成人用電腦不是玩游戲好不?那么你的微軟的DX12對他們有什么關系,你的ZEN跟他們又有什么關系。再說,陰特爾還在搞阿童木、T、U、Y等系列。
PConline編輯回復:如果你對太平洋的觀點不認同的話,請你堅持己見!!!Intel推出阿童木、T、U、Y等系列都是針對其他領域,并非桌面市場,而我們所說的雙核淘汰是針對桌面市場提出的。
● 十年,AMD和Intel激斗的年代:雙核成為主角
在AMD和Intel激斗的年代里,Intel雖然在技術上占有優勢,但畢竟市場中較量的不是最強技術實力,而是面對主流甚至低端的產品,畢竟銷量帶來的真金白銀才是王道。那些年的AMD Athlon64系列異軍突起,高性價比的優勢換來了不可小視的用戶認可度。此外AMD對64位技術的炒作也的確獲得一定成功。從市場策略上看AMD確實比Intel更勝一籌,不甘于人下的Intel積極謀劃著反擊推出了采用雙核設計的桌面級處理器。
就在2005年5月26日,Intel搶先AMD發布了桌面上第一款雙核CPU,Pentium D,雖然內部是由兩顆Pentium 4共享FSB組成、后來還被證實為“高發熱、低性能”,但也是歷史上第一款雙核了。約1周后,AMD在Computex上也祭出了自家的雙核Athlon 64 X2。
于是兩大處理器巨頭真正較量的舞臺非常默契的選定在“雙核”上。雙核的誕生并非偶然,Intel在P4時代就遇上了頻率提升的瓶頸,就出現了超線程技術的P4,這算是雙核的前身,但畢竟這只是“邏輯核心”。后來,想要得到性能的提升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物理核心數量......此時單核處理器已經被判了死刑。
盡管在雙核技術上Intel和AMD有所差別而出現了“真假雙核之爭”,不過現在看來都是小打小鬧的事情。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操作系統,當時十臺電腦就有九臺是使用XP系統,但由于微軟開發XP系統開發的時間(2000-2001年)較早的緣故,所以對于早期XP(SP2之前)還需要專門為雙核打上補丁。后來事實也證明:系統運行不穩定、游戲時有頓卡、軟件運行不如單核等等問題都不能阻擋雙核時代的到來。
●競爭的年代讓雙核快速普及
雙核取代單核成為了市場上的主流,其實可以說是競爭所帶來的福利,假設05年Intel推出了首款雙核后,AMD因為技術的原因沒有跟進,很有可能雙核普及的步伐也要推遲好幾年,而奔騰也依然繼續高高在上。
幸好那些年的AMD還是很給力能夠拿出讓世人眼前一亮的雙核Athlon64 X2,在Intel歷史上狠狠地寫上濃厚的一筆——雙核該這樣做!
雙核推出的一年后,Intel和AMD的四核產品也很快相繼推出,CPU朝著多核方向發展,也就是在這種多核競爭的節奏下,AMD獨一無二推出了三核產品(Phenom X3),“以三打二”,即三核戰雙核,在多線程、多任務方面表現出其多核的優勢。盡管實際應用上缺乏優化而終究未能觸動到Intel Core的地位,但是“三核心”的概念在市場具有不容忽視的競爭力。
雙核從2006年開始成為主流,4年后,也就是2010年左右,Intel Core i5、AMD Athlon II/Phneom II X4(包括開核系列)開始推動四核的普及。那么,到雙核誕生十年后的今天——雙核處理器的狀況如何呢?
相關閱讀:
雙核要淘汰了?從新游戲配置重新認識CPU
雙核要淘汰了?② 新速龍860K再戰G3258
雙核要淘汰了?③從實際應用中繼續認識CPU
2十年過去了 現在用雙核爽不爽?回頂部
●現狀:缺乏競爭的年代雙核還要走多遠?
過去Intel很強勢,但AMD依然很頑強!不過,再頑強的也有疲軟的一面,經過11年以后,Intel和AMD在“Sandy Bridge”和“推土機”的較量之中,功耗和發熱讓AMD遭遇了滑鐵盧。讓AMD流失了不少支持者,財政年報也不太好看。自此,白熱化的競爭轉變成為一家獨大的緩和狀態。
沒有了競爭,雙核的腳步放緩了許多!處于領先的Intel并不急著淘汰雙核,在市場上通過就超線程、睿頻加速等技術劃分CPU的等級,并有意淡化處理器的核心數,在入門市場和主流級別市場上分別有奔騰和i3系列來把關。
Intel很機智,知道多核心的趨勢不可避免,但它有超線程技術,用它把i3和奔騰作為分水嶺!所以i3成為雙核(雙核四線程)的變種,有別于傳統的雙核(雙線程)。而奔騰則沒有超線程,屬于傳統的雙核雙線程的傳統雙核規格。
規格雖然比不上i3,但機智的Intel藉著奔騰周年紀念之際又推出一款可超頻的奔騰型號G3258,一下子拉近了奔騰與i3之間的差距,而且價錢比i3便宜近200塊。在入門奔騰上開放超頻的做法其實無非就是Intel在想盡辦法延長雙核的壽命罷了。
AMD熱衷于推出多核處理器
反觀正在處于守勢的AMD方面,AMD自“核”戰以來就一直熱衷于推出多核處理器,沒辦法誰叫AMD扮演的是追趕者的角色。在單核性能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只能用多核心來彌補性能的不足,所以我們看到現時AMD的只有少數A6以下的依然還是雙核,其余的APU都是四核心以上,而看重CPU性能的FX系列最少也有四個核心,淪為入門的速龍系列也需要以四核心示人。
再來看看對續航要求大于性能要求的移動領域上,你還真難找到一款筆記本使用雙核(雙線程)的筆記本,入門級別最低也是Intel的i3(四線程,非傳統雙核)和AMD的A6之流,但再低的奔騰、賽揚、A4之流的完全找不到身影。筆記本尚且如此,桌面平臺卻還有傳統雙核(雙線程)的存在?
雙核的腳步雖然放緩了,但淘汰的趨勢是在所難免的。你不想被淘汰,但淘汰依然會找上你。
●2015年上半年游戲大作依然鄙視雙核
14年底推出的新游戲已經對傳統雙核(雙線程)表示:“謝絕”,沒有第三方補丁的幫助,雙核連進個門都沒有。到了15年上半年游戲大作依然繼續保持對雙核鄙視的節奏,而且情況是有增無減,即使能進入游戲但體驗也不如人意。
游戲 | 能進游戲 | 不能進游戲 |
合金裝備5:原爆點 | 可玩 | - |
消逝的光芒 | 可玩(體驗較差) | - |
生化危機:啟示錄2 | 可玩(但游戲幀數損失較大) | - |
GTA5 | 可玩(體驗較差) | - |
真人快打X | - | 尚未有雙核優化補丁推出 |
賽車計劃 | 可玩(體驗較差) | - |
塵埃:拉力賽 | - | 雙核補丁能進(需要匹配對應型號) |
除了《合金裝備5:原爆點》對雙核還有愛之外,其他的如《消逝的光芒》、《GTA5》、《賽車計劃》這類游戲名義上看來雙核還有戲,不過一玩才發現原來即使給你一塊TitanX,雙核還是不能保證你愉快的玩耍。而擺明車馬要鄙視雙核的游戲如《真人快打X》、《塵埃:拉力賽》則直接將雙核拒之于門外。
幸好民間有高手!打個雙核補丁應該還是可以進去的,但......高手表示最近沒空玩游戲,所以《真人快打X》尚未有雙核補丁推出,《塵埃:拉力賽》也只能滿足部分雙核用戶的要求,其他的只能耐心點等等吧。
想省心還是老老實實買個四核的吧!至少也需要四線程的,是的,i3以上(超線程的價值)。
●從應用中看雙核前景依然渺茫
從應用層面來看雙核,專業應用對于雙核來說自然只能用“難當大任”四個字來形容,不然你讓Intel的8核、16核的怪物情何以堪?我們要說的當然是日常常規應用,開幾個網頁看看、打開PS摳摳圖、開幾個文檔處理等等,這些應用雙核都能勝任。不過,將這些應用都加載在一起運行的話,此時的雙核不說出口你也可以感受到雙核有點“吃不消”,系統即使沒到卡死的地步,偶有頓卡的系統也讓人不爽。
這個時候很多電腦辦公的雙核粉絲就會跳出來指責小編收了多少廣告費?對此小編只能習慣性地理解并表示:你可以繼續使用雙核!其實,應用需求其實主要看你的日常使用習慣而定,最起碼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實際應用中(多任務)就會出現分水嶺,雙核前景依然渺茫。
3未來雙核還能走多遠?回頂部
●究竟哪些人還是雙核的粉絲?
雙核畢竟使用了整整十年了,你說現在要淘汰就淘汰?這必然會觸動到很多用戶的情懷。老平臺上使用最多的是雙核,但并不代表用戶能安于現狀繼續使用雙核,有關注DIY的基友們大多都去“下海”淘一款四核的洋垃圾來為老平臺升級。對于這種能夠花少錢就能能辦大事(升級四核)的事情很多基友都是贊同的。
而新裝機的主流用戶,首選我們不推薦再選擇傳統雙核(雙線程)CPU,i3(四線程)或者APU、速龍四核等才是王道!除非預算實在拮據花不起那200塊買多兩條線程;或者是只打算作為監控機/主力下載機等特殊用途的;又或者是有“預謀”地選擇一款低價的雙核準備日后淘垃圾的可怕基友。
那么雙核豈不是沒人用了嗎?這就錯了!至少PConline的辦公機還依然是雙核(雙線程),而使用時遇到的各種抓狂的情況相信每一位小編都深有體會,這里就不多說了.......網友都懂。
游戲玩家當中也有雙核的堅持者,堅持每日用雙核擼啊擼(LOL)、堅持每日用雙核來一炮(坦克世界)......結果被綁架“只能”玩網游,到了某日想嘗鮮試試單機大作的時候卻被告知:請升級CPU再來溜達吧。
●寫在最后
價格區間 | Intel | AMD |
500元以下 | 賽揚G18xx(雙核雙線程) 奔騰G3xxx(雙核雙線程) | A6-7400K(雙核雙線程) 速龍860K(四核四線程) |
500-1000元 | 酷睿i3-41xx(雙核四線程) | A8-7650K(四核四線程) A10-7xxx(四核四線程) FX 4xxx(四核四線程) FX 6xxx(六核六線程) FX 8xxx(八核八線程) |
1000-1600元 | 酷睿i5-4xxx(四核四線程) 至強E3(散)(四核八線程) | FX 8350(八核八線程) |
1600以上 | 酷睿i7-47xx(四核八線程) | FX 9590(八核八線程) |
最后我們再來從Intel和AMD兩家公司在市場對于傳統雙核的定位,Intel整個產品線上就只有500元以下入門市場上賽揚和奔騰依然采用傳統雙核規格,而且賽揚這個品牌也不是主推型號,而主流市場的主力應該屬于500-1000元的i3或以上。
而AMD整個產品線上就只有A6-7400K依舊傳統的雙核規格,入門市場的速龍860K也早已升級為四核心了,兩者相比較之下,AMD也更愿意主推4核心的速龍860K,A6一下的傳統雙核的產品頂多就是市場上的填充物。而主流市場上不論APU還是FX系列都是四核心以上的。
綜上兩家公司的傳統雙核規格在桌面產品線上的生存空間只存在于入門級別上了。那為何還不直接淘汰雙核?以Intel為例,Intel可以重新重新每個系列的規格:賽揚、奔騰可以加入超線程,直接告別傳統的雙核規格;而原有的i3可以為它加入睿頻技術,讓它保持對奔騰/賽揚的分水嶺;i5以上可以保持原有規格不變。這樣的規劃可以直接進一步蠶食AMD在中低端市場上的份額(至于Intel為何沒有這樣做,相信是省不得AMD吧!?)
雙核十年之際,傳統的雙核(雙線性)其實也已經接近淘汰的邊緣了,不用等到未來了,現時的四核就已經是王道了。在這種大趨勢下Intel在未來16年入門市場的布局讓人看得有點耐人尋味。桌面市場依然是大規模布置奔騰、賽揚之流的雙核(雙線程)來把手入門市場,反倒是入門筆記本的移動領域就基本交由i3了(四線程,不算傳統雙核),對比之下桌面版這種不合理的做法未來可能要吃苦果了。給Intel吃這苦果的可能是AMD的Zen,也可能是微軟的DX12.......
2015年下半年雙核的命運又該如何?有關更多雙核淘汰的后續報道,敬請繼續關注我們的PConline。
腦普及到千家萬戶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我們家里可能有一臺或幾臺較老的電腦,有人覺得電腦卡了就應該再買一臺,也有人認為可以湊合著用,而我就是第三類人,給老電腦升級,讓老電腦重獲新生。本篇文章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給電腦升級的方法。
注意:1.不是所有老電腦都適合升級!本篇文章只針對2005-2017年之間電腦的升級。
2.一定要檢查電源功率是否夠用!如果不夠用則會藍屏,重啟,死機!每個升級方案后面都會有建議電源功率。
1 明確用途/預算
2 CPU升級指導
2.1 英特爾平臺
2.2 AMD平臺
3 顯卡升級指導
4 內存升級指導
5 硬盤升級指導
這個好說,你升級電腦是用來看網頁、辦公還是剪視頻、打游戲?就和組裝電腦一樣,升級舊電腦也是要按需裝機的。不換平臺預算一般不超過2000,超過建議換平臺或者直接買新電腦。
換平臺建議換成2011/2011-3平臺,性價比高。
日常辦公看網頁4核CPU就夠用了;
網絡游戲需要主頻較高的CPU和GTX750ti以上的顯卡;
大型游戲需要6G以上顯存的顯卡。
這一部分就不多說了,接下來看具體升級指導。
2.1 英特爾平臺
酷睿2平臺(2005-2008)
這個年代的電腦基本都是雙核的,現在性能嚴重不足,可能開個網頁都卡。平臺最高支持QX9770四核處理器,但由于存量稀少,其價格高達1000元,完全不符合性能。因此我們推薦Q9550(FSB1333)和Q6600(FSB1066)兩款四核處理器。
如果想玩游戲,還是換平臺吧。
1代酷睿平臺
P55/H55平臺可以上X3440,4核心8線程;
X58平臺可以上X5675,6核心12線程。
2-5代酷睿平臺
E3神教歡迎你!1155平臺就換E3-1230v2,i5的價格,i7的性能;1150平臺不超頻選1231v3,超頻選i7-4790K(4770K不好超)。
6-7代酷睿平臺
不建議平臺內升級,建議組一套新的i3-10100,接近7代以前的i7,而且6-7代酷睿價格處于高位,性價比很低。
X79平臺
3代、4代至尊版i7現在有些性能不足,換成E5-2696v2性能翻一倍。玩游戲選1650v2。
X99平臺
5代、6代至尊版i7性能依然強勁,E5-2678v3性價比很高,作者自己用的就是這套平臺。玩游戲選1650v3。
其他平臺由于太小眾就不介紹了。
2.2 AMD平臺
AM3+平臺(FX/羿龍系列)
FX8350為高頻低能推土機架構,性能方面約等于i5-7600K,功耗較高。
AM4平臺(一代銳龍系列)
這個平臺的兼容性好,升級空間大,要多核性能選2700,要單核性能選3600,價格差不多。
其他平臺升級空間太小或者過于小眾,不建議升級。如FM2+平臺,早就過時了。
最后附上CPU天梯圖:
首先說明一下,不玩游戲、不制圖就不需要升級顯卡,我見過有人升級電腦換了2060顯卡,結果只玩個LOL這樣的游戲的,就是浪費顯卡。
一般的網絡游戲和單機游戲對顯卡的需求大于對CPU的需求。因此,如果打算升級電腦用來玩游戲,建議首先升級顯卡,至少拿出一般預算用來買顯卡。
玩LOL、CF建議GTX750ti起步;
玩吃雞建議GTX1660以上;
玩3A大作建議RTX2060以上,以便開啟更高的特效。
1080P分辨率GTX1660就足以中特效玩所有游戲;
2K分辨率RTX2060S可以暢玩游戲60fps;
4K分辨率需要RTX2070S顯卡才能達到60fps。
注意,買顯卡前需要測量機箱尺寸,防止長顯卡裝不進機箱的情況。
最后附上顯卡天梯圖:
如果你用來辦公,那么4GB就夠用,注意網頁別開太多,還有系統最好裝Win7;
如果你用來玩LOL,看電影,PS,炒股,那么需要8GB內存,注意盡量選擇雙通道;
如果你用來玩吃雞等大型游戲,使用多種Adobe軟件,編程等,那么需要16GB內存;
如果你用來多開游戲,渲染視頻,你需要32GB以上的內存。
一般老電腦開機慢、運行程序卡,主要原因是電腦只有一塊機械硬盤。建議加裝一塊固態硬盤。固態硬盤速度比機械硬盤快2倍以上,把系統裝進固態硬盤,提升開機速度。
今天的文章就講到這里,以后會講筆記本升級方案哦!
歡迎點贊、評論、關注三連哦!
MD旗下的APU系列一直以出色的綜合性能、強悍的內置顯卡以及超高的性價比獲得廣大用戶的青睞。去年年底,AMD甚至還推出了全新的FM2+接口APU,可見其在入門市場的人氣有多么火爆。今年年初,AMD又根據入門級用戶的旺盛需求,準備在入門級市場主推A8-9600這款超高性價比的APU產品。相比FM2+接口的產品,A8-9600支持更先進的AM4平臺,能享受到諸如M.2、USB 3.1等各種最新的高速接口,而價格更是只要低得驚人的399元。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這款入門級物理真四核U和Intel同級競品奔騰G5400相比到底如何,下面就一起來體驗一下吧。
A8-9600物理真四核,綜合規格強于競品
A8-9600為AM4平臺占領入門級市場提供了強大的戰斗力
具備真物理四核的A8-9600可謂入門處理器中的超值之選
AMD銳龍處理器面世以來,以強悍的性能和出色的性價比獲得廣大用戶認可,使得AMD市場份額節節高升。不過,在用戶特別在意價格的入門級市場,AMD還需要一條產品線來進行填補,而代號Bristol Ridge的APU無疑是最佳人選。
雖說AMD為AM4平臺準備的入門級APU沒有采用ZEN架構,但它也采用了最終形態的挖掘機架構,效率相對早期的推土機架構已經大幅提升,在價格無敵的情況下完全能滿足入門級用戶的性能需求,A8-9600則是AM4接口Bristol Ridge核心APU中的代表作之一。
A8-9600具備物理真四核架構,相比競品奔騰G5400的雙核心四線程在多線程/多任務環境下更有優勢。此外,它內置Radeon R7顯卡,具備384個流處理器,顯卡頻率達到900MHz,實際游戲性能在入門級整合處理器中屬于相當不錯的水平,秒殺核芯顯卡毫無壓力。因此,如果從綜合規格來看,A8-9600是完全碾壓競品奔騰G5400的。因此,同樣是入門級U,為什么不選規格更高、價格更低的APU呢,是吧?
性能PK!A8-9600游戲性能同級無敵手
測試平臺
處理器:AMD A8-9600
Intel奔騰G5400
主板:華擎A320M-HDV
華擎B360M-HDV
內存:芝奇DDR4 2400 8GB×2
硬盤:金士頓A1000 240GB
電源:航嘉冷靜王鉆石版400W
操作系統:Windows10 64bit專業版
AMD A8-9600和Intel奔騰G4560曾經是同級勁敵,不過既然Intel擠了一下牙膏推出了奔騰G5400這個略微升級款,那么我們就拿A8-9600來與奔騰G5400比個高下了。奔騰G5400相對奔騰G4560最大的提升就在于頻率達到了3.7GHz,這也是它作為入門級處理器最大的亮點了,不過在實際應用中,高頻率是否最重要還需要測試來證明。
從實測情況來看,在CPU理論性能部分,奔騰G5400的確依靠高頻率獲得了一定的優勢,不過在7-Zip的解壓縮測試中,物理真四核的A8-9600還是扳回一局,多線程性能實現了反超。當然,對于入門級處理器來講,AMD A8-9600和Intel奔騰G5400雖說在處理器理論性能方面有差距,但實際體驗中未必能夠像高端處理器之間對比那樣感受到明顯的差異。
在游戲性能方面,內置Radeon R7顯卡的A8-9600明顯全面超越奔騰G5400,畢竟AMD擁有強大的獨顯研發技術實力,而Intel在獨顯方面幾乎是空白,游戲性能不濟也在情理之中。從分數的對比可以看到,A8-9600在3DMark SkyDiver中的成績幾乎是奔騰G5400的兩倍,在Cloud Gate中也差不多有近26%的優勢。游戲實戰部分,A8-9600在對AMD處理器優化還不算完美的《英雄聯盟》《CS:GO》中可以小勝奔騰G5400,而在《守望先鋒》中相對奔騰G5400的優勢高達86%,綜合游戲性能可以說是全面勝出,畢竟在內置顯卡這方面,AMD在業界是當之無愧的NO.1。
對于入門級用戶來說,處理器的滿載溫度也是值得關注的點(畢竟溫度低就可以搭配更安靜的風扇)。一直以來,大眾玩家都認為Intel處理器的工作溫度更低,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AMD處理器不但采用更先進的釬焊填充工藝,還配備了更厚實的原裝散熱器,實戰滿載溫度大幅降低。從實測來看,A8-9600的處理器考機滿載溫度僅為44℃,遠遠低于奔騰G5400的61℃,而內置顯卡考機滿載溫度方面,A8-9600也僅為41℃,低于奔騰G5400的46℃——所以明明是AMD處理器更涼快,大家不要再被謠言誤導了!
總結:超高性價比入門真四核主機這樣配
從前面的測試已經可以看到,A8-9600在提供完全能滿足入門用戶的處理器性能之外,還能提供奔騰G5400主機不能提供的主流游戲性能,綜合表現明顯更勝一籌,再加上價格方面也有明顯優勢(其實,還有商家推出了促銷價或是套裝組合,使得A8-9600的實際成交價甚至能低于300元,性價比堪稱無敵),在同級產品中顯得非常突出,值得優先考慮。
那么搭配A8-9600這樣超高性價比真四核處理器的主機應該怎樣配呢?其實還是有些講究的。首先在主板方面,選擇知名品牌的A320既擁有出色性價比,又保證了可靠性,而且這類主板上還提供了M.2插槽,可以使用高速的NVMe固態硬盤,系統響應速度遠遠高于機械硬盤,對使用體驗的提升十分明顯;其次,盡量選擇雙通道內存,雙4GB DDR4 2400現在的價格還不到300元,但對內置顯卡的性能發揮卻具有極高的價值;再次,考慮到A8-9600的TDP僅為65W,整機使用250W電源足矣,而在功率足夠的前提下,當然選擇品質可靠+靜音的電源,航嘉冷靜王標準版就是不錯的選擇,搭配航嘉自己的GS500C全側透機箱還送一個RGB風扇,性價比和顏值都有了。如此一套全部采用一線品牌配件、性價比突出、高顏值、品質可靠、售后有保障的入門主機總價其實僅為1761元,同級相比購買價值相當不錯,值得入門級家庭、辦公用戶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