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臨》中的外星生物。電影根據特德·姜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講述語言學家通過與外星生物七肢桶交流掌握了一門外星語言。
且不考究語言學家如何與外星人進行溝通,我們發現好像“外星人”的所有權都歸于西方文明。各路與外星人有關的科幻片都出自西方,類似E.T.一類的大腦袋小身材外星人形象幾乎成為定局。從古至今,中國人熱衷想象神怪世界,卻也從未想象過“外星人”長什么樣,這一現象或許和深遠的文化傳統有關。
那么,中國古人有過什么樣的“外星人”體驗和記載?今天,我們從古籍中來看看中國古人眼里的“外星人”長什么樣?古人遇到外星人又會有什么反應?
古人眼里的外星人長啥樣?
由于中國古人實際上缺乏“外星”的意識和概念,換今人來重讀一些文字記錄,則能隱約感受到或許這就是我們目前所說的“外星人”。
首先,中國古人一般用“鬼魅”來代替這一概念,關于外星人具體形象有各種截然不同的論述,精彩程度堪比《聊齋志異》。
至少有三篇文獻都曾記載過,外星人身體為藍或是由藍毛覆蓋。其一是《酉陽雜俎》,文獻說道有一人在路上偶遇少婦,引入家中為兒媳。這位少婦辦理衣服“針綴細密,殆非人工”,此人感到大為驚異,但因家中婆婆喜歡,遂將其留下與兒子同宿。當晚公婆熟睡時,突然傳來兒子的大聲求救,公婆破門探看:“有物圓目鑿齒,體如藍色,沖人而去,其子惟余腦骨及發而已。”沒有外星人五觀四肢描述,僅有體藍的印象。
另一篇收錄于宋人洪邁的《夷堅志》中,與大多數外星人傳說發生在夜間不同,這一篇則是光天化日之下,“唐州泌陽縣早市鎮田氏之仆,漁于河,白晝有鬼自水中出,挽之入水。同漁者奔赴救之,以刀殺數鬼,迎刃而解,如切瓜瓠然。明日,報其主人田谷,谷往視,則數鬼積臥水濱,面色黑發獰然,遍體有毛,色如藍靛,皆長三尺許,逾數日不見。”
第三篇也出自《夷堅志》,不過情節更加刺激,講述一人遭遇外星人,但經過搏斗,將其制服,隨后挖出外星人的腸胃,并腌制展覽,故事云:“臨川王行之為處州龍泉尉。表弟季生,郡人也,來訪之,泊船月明中。夜半,有鬼長二尺,靛身朱發,倏然而入,漸逼臥席,冉冉騰上其身,行于腹上。季生素有膽氣,引手執之,喚仆共擊,叫呼之聲甚異,頃刻死,而形不滅。明旦,剖其腸胃,以鹽臘之,藏篋中。或與談及神怪事,則出示之。”不過從這則故事里似乎也能看到,古人對于“外星人”形象想象與針對神怪的想象十分相似,即就算是外星人或是神怪,也有著與地球動物相似的構造,有腸胃系統等。
《夷堅志》,中華書局版。
除了藍毛,還有記載中有通體“透明款”的外星人,不過,比起兇殘的藍毛外星人,透明外星人還頗具美感,我們目前所見記錄有二。
其一為清代的《籜廊瑣記》,有一外星人“望月而立”,出現的場合富有中國的詩意美,原文寫道:“石生住西鄉稻香村,言自城夜歸,行臨河堧,睹一物,遙類髑髏,望月人立,骨理通瑩,與水晶爭澈,眶無瞳,湥窟洞然,且近拾塊,擊之,其物張皇躍井中,波聲噴沸,高涌數尺,響久乃滅,未測何怪也。時冬月,水涸,居人投繩此井,以卜深淺,然終無底極,亦不知與何水通源,今則淤且平矣。”
另一篇出自《池北偶談》,講一人夢中為白衣女子所刺,醒來后發現大腿部確有被刺過的痕跡,因此四處尋覓,最終見到一個大鳥狀的透明外星人,最終將其杖斃。故事道:“郝某失其名,嘗為湖廣某郡推官。一日,送直指宿驛中,夜坐篝燈,倦而假寐,恍惚見有白衣女子針刺其額,驚覺,遂就寢。既臥,又若有刺其股者,創甚,急呼童子然燭視之,果有針在左股。疑其刺客,乃秉燭巡視室中,空無所有,至屋隅暗處,有緯蕭障之,隙而窺焉,見一物如大鳥,人立,遍體似水晶,臟腹皆見,見人即前攫,急以手中梃逼之,遂倚壁上不能起。大呼從人,破窗而入,梃刃交下,乃死,竟不知其何怪也?劉吏部公說。”
古人遇到外星人有什么反應?
總體來看,古人遭遇外星人的結果,大多能用《桃花源記》的一句話概括:“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既找不到一個確切答案,就算有近距離接觸,往往“你死我活”。最終如果活捉、杖斃外星人,在文獻中也只感慨奇怪,并不會聯想到在人類星球之外,或許有另一個星球存在。
祖沖之《述異記》里講了一則讓人感到扼腕遺憾的故事,說一道人捉住外星人并用杖擊“廣州顯明寺道人法力,向晨詣廁,于戶中遇一鬼,狀如昆侖,兩目盡黃,裸身無衣。法力素有膂力,便縛著堂柱,以杖鞭之,終無聲。乃以鐵索縛之,觀其能變去否。日已昏暗,失鬼所在。”
段成式《酉陽雜俎》中也有一李秀才遇外星人的故事,無奈李秀才見到一只貌似豬樣的外星人,變為星星騰空而起,李秀才驚懼之中離世,這也是中國古人遭遇外星人的“常規結果”,故事說道:“前秀才李鵠,覲于潁川,夜至一驛。才臥,見物如豬者,突上廳階。鵠驚走,透后門,投驛廄,潛身草積中,屏息伺之。怪亦隨至,聲繞草積數匝,瞪目視鵠所潛處,忽變為巨星,騰起,數道燭天。鵠左右取炬,索鵠于草積中,鵠已卒矣。半日方蘇,因說所見。未旬,無疾而卒。”
與李秀才遭遇不同,劉敬叔《異苑》中穩穩捉住一個外星人,最終也不了了之,“河東毋丘儉,字仲恭,嘗征沃沮,使王頎窮其東界。耆老云:‘曾有一破船隨波流出。在海岸邊。有一人項中復有面。生得之,與語,不相通,不食而死。’”
由此來看,中國古人似乎還遭遇過不少“外星人”,但在遭遇之時,甚至到了晚清之際,也多以“鬼”、“怪”等神奇生物視之,無論如何也不會像西方人一樣想象到異星生物降臨。不過,這些故事的真實性也有待考證,畢竟從神怪故事的規模、設計來看,中國古人的謠傳與想象能力讓人驚嘆。
參考文獻
王立:《外星人母題與中國古代外星人不明入侵故事》(《河北學刊》,2008年第3期)。
類靠些什么走到現在這一步?腦子肯定榜上有名。在漫長的演化中,人類的腦子總體上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跟那些腦容量只有約500毫升的“老祖宗”南方古猿比起來,晚期智人的腦容量快高了三倍,達到1400毫升左右。
有了這樣名副其實的大腦,當我們在博物館圍觀我們祖先用精良的工具碾壓那些腦容量只有小幾百毫升的野獸時,一種智商上的優越感簡直油然而生。
腦子越大越聰明?
作為頂著大腦袋的裸猿,我們想當然地會產生一種直觀的感覺:腦子越大就越聰明(藍鯨表示它就呵呵一下),所以也難怪各種影視作品里面高科技的外星人往往都是一副大頭娃娃的模樣。
前不久,幾位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在期刊《神經影像》(NeuroImag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從大樣本的平均數據來看,我們的腦在早上會比其它時候更大一點點。按那種想當然的論點,我們早上就應該比較聰明咯?可這似乎又和自己的日常經驗相違背——我明明只覺得“早起傻一天”而已,哪里更聰明了?再說了,我們的腦子應該也不會傲嬌到早上長點個子,到了下午又縮回去吧……
那么,如果數據沒有錯,人的腦子為啥會變大變小呢?盡管做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并沒有對此刨根問底,不過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說作為可能的解釋,那就是腦子之所以變大,是因為你的腦子里進“水”進多了。
腦脊液:腦子里進的“水”
能進腦子的水自然不是一般的水,這種“水”叫做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恰如其名,這種看起來澄清透明的液體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當中。事實上,你的整個大腦完全就浸泡在腦脊液之中。
被抽出體外的腦脊液。正常人的腦脊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
這些腦子里的水是怎么進去的?這就要說說腦子的結構了。
我們的大腦表面堪稱千溝萬壑,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小空隙,而深入腦子的內部,你就會發現更多更大的空隙。其中,較大的空隙被稱為“腦室”(ventricle),那里生長著一簇一簇樹叢似的的小靜脈,它們因而被稱為“脈絡叢”(choroid plexuses)。這些脈絡叢便是腦脊液的“水源”,腦脊液在這里源源不斷地產生,而后順著腦內外的空隙流到整個顱腔以及脊椎之內。
而在大腦之外,又有一層遍布血管的軟膜,由于膜上血管縱橫交錯如同蜘蛛網,解剖學上就把這層膜稱為“蛛網膜”(Arachnoid)。腦脊液正是經由蛛網膜上的顆粒狀結構(即“蛛網膜顆粒”(arachnoid granulation)回歸到靜脈中。
總而言之,腦脊液從腦室脈絡叢中產生,流遍整個中樞神經系統,最終歸于蛛網膜顆粒之中,猶如腦中永不停息的河流。我們的腦室脈絡叢每天大約會產生500ml腦脊液,但由于這些腦脊液又不斷被吸收,因此正常人腦中一般保持著100~160ml腦脊液。
所以下次有人問“你腦子是進了多少水了啊!”的時候,知道怎么機智地回答了吧。
腦脊液在腦中的流動示意圖
根據那幾位科學家的假說,由于人睡覺的時候是平躺著的,腦脊液的壓力分布與站立時有異,加之一些內分泌上的原因,導致人早上起床時,腦中會包含更多的腦脊液。正可能是這些多出來的腦脊液,把腦子給“撐”大了。
換句話說,早上腦子大出來那一丁點,并不是因為你一覺醒來靈光乍現,而可能只是腦被腦脊液“泡發”了而已。
攸關性命的腦脊液
作為能在腦這種“中央機構”里來去的液體,腦脊液有什么特別?科學家當然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可結果卻發現腦脊液的成分稀松平常,99%以上都是水,外加一些無甚特色的蛋白質、糖類和無機鹽類等。這腦子里進的水居然差不多是人體內最接近純水的液體了,要它何用?
用處大了。
如果你在涮火鍋的時候觀察過豬腦子,你會發現盤子里的腦子雖然結構基本沒有受到破壞,但在形態上都像是癟了氣的輪胎一樣軟塌塌一坨——這是因為腦當中幾乎沒有任何剛性結構,會被自身的重量壓扁。
怎樣才能不被壓扁呢?這就需要腦脊液了,由于腦的密度和腦脊液幾乎一模一樣,因此腦脊液提供的浮力剛好就可以抵消腦子自身的大部分重力。某些很罕見的疾病,比如說腦脊液鼻漏,就有可能會導致腦脊液過少,繼而導致大腦出現形變(也就是腦疝)從而影響功能,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腦損傷。
此外,不斷更新的、流動的腦脊液還日夜不停地洗刷著我們的神經中樞,帶走神經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以及壞死的細胞碎片。如此看來,腦脊液循環才是名副其實的“洗腦”呀!順帶說一句,這種“沖洗”作用在人睡眠的時候最為活躍,所以說年輕人還是不要老熬夜。
除此以外,腦脊液還在大腦的免疫、運動緩沖、維持穩態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于臨床醫學而言,腦脊液的成分還可以反映很多中樞神經的生理指標——有時醫生不用打開你的腦殼,只需要在你的尾椎上做個穿刺,抽取一些腦脊液就可以知道你大腦的一些狀況了,這大大降低了檢測的難度與病人的風險。
成也腦脊液,敗也腦脊液
然而,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大腦這個懸浮在腦脊液中的“小舟”也不能免俗。如果河川被堵死,河水就會上漲就會形成堰塞湖。同理,如果大腦中的間隙被阻塞了,那么腦脊液也會在大腦中積聚起來。
這種癥狀一般被稱為“腦積水”(Hydrocephalus)。腦積水會令腦部被擠壓變形,嚴重的時候可導致腦功能受損。這時,這種“真·腦子進水”可就一點也不好笑了。
由于成年人的顱骨比較堅硬,顱腔體積一般很難改變,因此發生在成年人身上的腦積水通常會導致腦組織被壓縮。從X光片上看,你會發現腦積水患者的腦室體積膨脹并擠占了周圍腦組織的空間。
兩幅腦部斷層掃描圖像,左圖是正常人,右圖則是一個腦積水患者,注意腦中部黑色蝴蝶狀的腦室
腦積水最夸張的病例可能是一位來自法國的公務員,這位先生腦子里進的“水”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他的腦組織被壓扁成了薄薄的一層。
不過令人吃驚的是,雖然他的腦組織已經少得快找不著了,但是他的智力并沒有明顯受損,照樣娶妻生子,上班工作,實在是醫學史上的一樁奇聞——同時也成為了廣大法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自黑話題(“在我國,當公務員連腦子都不需要!”)
史上有記載最夸張的腦積水病例,從他的腦部斷層掃描圖中可以看到積水的側腦室(LV)將腦組織壓迫得幾乎都消失不見了
而如果腦積水發生在新生兒身上,那效果就有些恐怖了。由于新生兒顱骨還沒有結合成一整塊,因此他們的顱腔具有很大的形變潛力。一旦新生兒出現腦積水癥狀,越積越多的腦脊液會把他們的頭部像吹氣球一樣地吹起來,形成一種大頭娃娃的狀貌。
18世紀的腦積水患兒的顱骨素描
當然,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無論是腦子里的“水”太多還是太少都已經不算是很棘手的病癥了。對于患有腦積水的病人,醫生可以通過外科手術,在患者的腦室中植入水管,就像是給堰塞湖開掘泄洪道一樣,將患者腦中多余的腦脊液引流到別處。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的腦子其實還是具有很強可塑性的——即便是曾經被腦脊液嚴重擠壓的大腦,在壓力解除后也會緩慢恢復原狀,可能不會留下任何后遺癥。
也許人生亦是如此,年少無知時那些回過頭來看覺得“腦子進水了”的時刻,可能其實也無傷大雅,等到生活的閱歷抽走腦子里的“積水”之后,你依然可以做一個豁達的智者。
P.S.:這張圖好像變得難以直視了……
許多人認為只需要一個契機技術爆炸就能出現,前面的努力可有可無,畢竟幾千年的努力成果與近200年來科技成果遠遠不如。先不論對錯,我們往下看(以下定義是摘錄,不是我亂寫的)
“技術爆炸”是科幻小說《三體》中的用語,本意上主要指智慧生物所擁有的在很長時間內才能實現的科學技術在比原來短得多(有可能遠遠超出原來的幾倍)的時間內以爆炸形式迅速發展的現象。
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
(重點)這里有兩個詞分別對應著兩種情況:
一、發展速度:取決于文明種族本身的智慧和發展所處的階段。如地球文明在經歷二次工業革命后分別進入了蒸汽時代和電力時代,其發展速度是根據其認知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
二、加速度:處于兩個發展階段間的文明,由于其智力上的突破,或遭遇來自外界的壓力(如自然資源枯竭、毀滅性的天災或來自外星文明的影響),發展速度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出人意料的大逆轉。
如果按“二、加速度”來講,前期的努力確實可以忽略不計,但這概率真不好講,外星人腦子不會進水,幫助人類成長起來危脅到自己。所以正常來講我們的發展速度是根據其認識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受認識的限制,就如原始人不認識火,就不會知道烤熟的東西吃了好,就不會知道用火抵御野獸,也就不會有后緒的發展。正因為認識了火,可以說那時的科技發生了大爆炸。難道認識火的過程是無用功。
前面幾千年人類科技發展緩慢完全是在積累知識,有的人可能要說了那歐洲呢?拜托歐洲學了中國多少東西,沒有中國的積累,他們拿什么打敗中國!
量變產生質變,質變這一過程可以一瞬間,但前期的積累卻需慢長的時間。舉個當下的例子智能手機與大哥大。智能手機會是石頭里蹦出來的嗎?
小編寫這文章,是因在上篇文章中,我發現不在少數的人對技術大爆炸存在誤解,特寫此文,希望對讀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