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程序總顯示未響應,使著使著就卡住不動了,這都是什么鬼!我的電腦為什么這么卡?
今天,小戴就來科普關于電腦CPU使用率的問題,教您一步步讓電腦快到飛起!
1CPU使用率從哪兒看?
雖然知道機智如你們,都一定會打開Windows資源管理器。但我還是倔強的要介紹兩個快捷方法:
1、按下鍵盤上面的Ctrl+Alt+Delete組合鍵,再點擊打開資源管理器。
2、按下鍵盤上面的Ctrl+Shift+Esc組合鍵來打開。
2CPU使用率高都是因為什么?
導致CPU使用率高的問題無非就在于兩點:1.CPU硬件問題;2.系統或軟件問題。
系統或軟件問題大致有以下幾類:
打開過多的程序或者大型游戲
存在病毒,在后臺下載大量的惡意程序運行
開機啟動項過多
兼容性存在問題
3CPU使用率高如何解決?
正常情況下Win10系統CPU使用率不會超過20%~30%。如果你的電腦還是使用的單核CPU,這種老爺機隨便打開幾個網頁CPU就飆高,直逼100%,這種問題只有升級硬件才能解決。
全新上市的戴爾成就系列和燃7000已經搭載第七代智能英特爾? 酷睿? i7處理器。
遠勝從前的超強處理能力和響應速度、輕松配對、內置安全特性等等,意味著您可以隨心所欲,快速而無縫地工作、娛樂和創造,給您更極致的體驗!
而由系統或軟件導致的電腦CPU占用100%使用率情況,小戴將會用系列視頻為您詳細解答。在開始解決前,您先要確認電腦的搜索功能是否可用。導致其不可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系統參數被第三方軟件修改了。
先同時按下“Win+R”鍵,輸入“services.msc”。點擊確定。
在標準選項下,選擇“Windows Search”,雙擊此選項。將啟動類型從“禁用”改為“自動”。點擊確認,重啟電腦。
如果問題沒被解決,可以嘗試重新啟動搜索服務。如果解決了,也可能只是暫時的。您可以通過修復工具進行下一步的修復。登錄以下網址:http://support.microsoft.com/mats/windows_search,點擊“查找并修復Windows搜索問題”進行下載。再按窗口提示進行修復即可。
具體步驟可參看視頻: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更多精彩內容 盡在《戴爾中國》公眾號 微信號:dellflagshipstore】
用本有什么核心競爭力和優勢?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用戶會說:鍵盤好,手感舒適。再懂行點的人會說:用料好,耐久性好,更可靠。但要繼續問下去,就很難有人能給出更多答案了。
實際上,真正好的商用本,還會考慮到很多易用性細節,比如鍵盤燈的顏色、亮度;比如長續航;比如對商用擴展塢的支持和兼容性;比如平衡輕盈與堅固……今天,我們打算以戴爾Latitude 7400二合一作為“典型案例”給大家解讀高端商用本的易用性和細節上的考究,因為它可算是“易用性”和“以人為本的創新”的集大成者,甚至還有顛覆式的創新和驚人的續航表現。
易用性1:四面窄邊框,機身極小,便攜
Latitude 7400二合一(下文中簡稱7400二合一)是14英寸本,但它采用了四面窄邊框設計,所以機身很小。看看下面的對比圖,與其他品牌14英寸輕薄本對比,7400二合一要“短一大截”,所以機身面積的確小很多,便攜性非常好,絕大部分普通尺寸的女士挎包都可以輕松裝下。
考究點1:機身三面不同工藝
現在筆記本的外觀設計潮流是什么?通體銀色的磨砂工藝外殼!你說這是主流審美也好還是省成本也好,總之現在越來越多的筆記本,包括很多高價位的輕薄機型,都是通體銀色的磨砂工藝外殼。而7400二合一考究得多:它的機身結構為整塊鋁合金CNC整體加工,A殼(頂蓋)和C殼(鍵盤面)采用了鋁合金啞光拉絲工藝。D殼(底面)則采用了啞光親膚涂層的合金材料。而該機的側面及屏幕鉸鏈則采用了金屬拉絲拋光工藝(也叫鉆石切割),且機身側面采用了前傾式設計,時尚感很強,造型頗顯前衛。
▲金屬拉絲啞光工藝的A面,金屬拋光工藝的側面,是戴爾新一代Latitude筆記本的典型特征。
▲該機帶2個雷電3接口(兩個口都可做充電口和數據傳輸),另外還有兩個USB3.0大口和HDMI口,無論擴展何種設備都綽綽有余。
易用性2:多傳感器構筑全面易用體驗,近距離感應是黑科技
7400二合一價格不菲,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帶有超多的傳感器,用于在各種不同環境中提升易用性體驗。比如,該機屏幕的頂部邊框里不但有主攝像頭、紅外攝像頭(用于輔助人臉識別登錄),還有環境光傳感器(用于感應環境光亮度并自動調節屏幕亮度)。而在該機屏幕頂部側面,還有陣列式麥克風。
▲屏幕上邊框內各種傳感器密布。
▲看看設備管理器中有多少傳感器項目。
不過,上述傳感器其實算“比較普通”的。給大家來個猛的:該機內置了水平陀螺儀,可偵測到筆記本的狀態,比如是水平放在桌面上的還是放在傾斜面上的(如腿上),如果偵測到傾斜,系統會降低處理器的性能(主要是降低發熱),保證用戶的舒適體驗。這個功能我們特意進行了驗證,參看后面考機測試部分。
但真正的黑科技,是該機帶有近距離傳感器。這貨有什么用呢?舉個例,當用戶離開電腦時,它可偵測到,然后自動鎖屏/黑屏;當用戶靠近筆記本,它也能感應到,然后從黑屏狀態點亮,并通過人臉識別自動登錄——換句話就是:等你靠近電腦時,無需任何操作,電腦就從黑屏狀態進入工作狀態了。而當你離開電腦,電腦會自動黑屏鎖定——而這,才是“真正的易用”!下面有個演示視頻大家可以看看。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設置Dell Express Sign-in,并讓其駐留在托盤區即可實現。
近距離感應結合人臉識別登錄的設計非常出色,做到了真正的“以人為本”。我們總是說技術是為人服務的,但大多數情況下,一大堆復雜界面堆砌起來的所謂創新和科技,其實是冰冷的。只有這種真正為用戶的方便著想的創新才是有價值的創新。
【特別提示:這個用戶自動偵測并鎖屏/開屏的功能,在英文系統上都能成功運行。但有部分中文系統用戶反饋無法實現“離開時自動鎖屏”的功能(靠近開屏可用)。我們進行了一番試驗后,給這類遇到問題的用戶一個“暫行方案”(相信后續會解決):
▲暫行方式如下:先設置好人臉識別登錄,然后在Express Sign-in中啟用“接近”選項。接著在Win10電源模式的高級選項中,隨便設置一個“關屏時間”,可設置很長,比如4個小時。當你(用戶)要離開電腦時,用“Win徽標鍵+L”組合鍵鎖屏離開,這時IR攝像頭會頻閃20秒尋找用戶,找不到后,自動關閉同時黑屏。而當你靠近電腦,電腦就會偵測到你并自動點亮屏幕,然后人臉識別登錄。
提示:如果你不設置“關屏時間”,當你鎖定屏幕后,IR攝像頭會一直頻閃,最后整個自動登錄系統會失效。】
考究點2:超窄“無邊框”設計,可選指紋識別
7400二合一的屏幕面為康寧玻璃全覆蓋的“無邊框”設計,而內嵌的屏幕邊框也非常窄,前面提到了,屏幕上邊框里有多種攝像頭和傳感器,而要將這么多的攝像頭和傳感器放在這么窄的邊框內,還要保證機身強度,是真需要點水平的。有人會說手機還有全面屏呢,筆記本窄邊框放傳感器不稀奇——但別忘了手機才200g左右重,且無需抗扭抗壓,但筆記本是kg級的重量,還要保證邊緣的強度并能數十kg抗壓(Latitude 5000/7000系普遍都有此能力),真是需要很高水平的!
另外,盡管我們評測的機型是人臉識別登錄+密碼模式,但所有中高端Latitude都是有豐富可選項的,所以,該機也可選擇指紋識別模塊。當然,若選擇了指紋識別,電源鍵上就不會有燈,進而被整合指紋識別功能的電源鍵替換。
易用性3:舒適的弧面鍵盤+毛玻璃材質高端觸控板
好的商用本,其鍵盤設計是非常考究的,比如鍵帽是磨砂工藝的,防滑防汗,另外,帶有輕微的弧面凹陷,以最大限度地契合手指,提升敲擊的舒適度和穩定性——這些特性7400二合一都有。
而與游戲本浮夸的鍵盤燈光效果不同,好的商用本講究的是“清晰,但絕不干擾視覺”,所以7400二合一的鍵盤采用了黑色基座+白色字符的高反差設計,即便在很暗的光線環境中也有很高的識別度(與之對應的,大家可以去看看惠普暗影精靈游戲本的鍵盤,由于字符顏色和鍵帽底色的明度差異小,所以環境光稍暗點就看不清楚鍵盤字符了)。與此同時,該機的鍵盤背光有兩級可調,且最高亮度也不會刺眼,均勻柔和。
另外要重點說下7400二合一的觸控板,它采用了與XPS系列、蘋果MacBook相同的毛玻璃材質觸控板,這算是頂級觸控板,響應非常靈敏,而且軌跡優化做得非常出色,移動的一次性到位率極高,用戶可非常優雅地操作觸控板進行快速而準確的光標移動。這里再給大家說個小細節:實際上現如今不少筆記本的觸控板都非常靈敏,但由于缺乏軌跡優化,所以手上去后感覺光標軌跡并不平穩,移動的一次性到位率非常低。
考究點3:鍵盤背光時長可調,亦可長亮
關于鍵盤背光,很多老用戶都有深刻體會:晚上碼字,才思考幾秒,背光就自動熄滅了,又要去摸一下觸控板激活鍵盤背光,相當麻煩。所以,真正好的筆記本在BIOS里是可調鍵盤背光時長的,比如Latitude就有5/10/15/30秒可選,有1/5/15分鐘可選。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背光長亮選項——直到用戶選擇關閉它或者關機,鍵盤背光才會徹底熄滅。在“Keyboard Backlight Timeout On AC/Battery”這兩個選項中,選擇“NEVER”選項,就能實現鍵盤背光的長亮。
易用性4:藐視一切的78Wh大電池打造25小時超級續航
輕薄/輕便類機型的電池容量有多大呢?通常,13~14英寸家用本的電池容量在38Wh~52Wh,達到52Wh就算很牛了,而14英寸的MagicBook搭載了57.4Wh電池,已算是“業界良心”了。而高端的商用輕薄本,則多搭載60Wh~68Wh的電池。不過輕薄/輕便本中也有“三朵奇葩”,分別是LG的Gram 13/14/15,三星的900X3系列和華碩的a豆14英寸款,電池容量達到了72Wh/75Wh/72Wh。
但即便是這“三朵奇葩”,在我們評測的7400二合一高配款面前,也得甘拜下風——7400二合一搭載了78Wh大電池,可謂藐視一切。而也正因為這塊容量巨大的電池,該機的720P MKV電影正片播放時長達到了夸張的25小時(1500分鐘),是我們評測過的電腦中續航能力最強的,且是鶴立雞群的存在(測試環境:40%屏幕亮度+46%音量,斷網,軟件為《電影和電視》,沒有開啟面部識別登錄和近距離感應,整機閑置2.4W)!如果輕量級的辦公和上網,十七八個小時不成問題。換句話說,你上班兩天或是出兩天的短差,完全可以不帶電源適配器!
▲注意看7400二合一的內部圖,巨大的78Wh電池呈異形狀態,藍色箭頭處也是,覆蓋了機身內部超1/2的面積。
▲仔細看,揚聲器是放在電池上的。也就是說揚聲器底部都是電池。
考究點4:防反光抗指紋的十點觸控超低功耗觸屏
如果大家對酷睿平臺熟悉,就知道酷睿U處理器的閑置功耗非常低,通常一臺第八代酷睿U處理器的筆記本,在關屏/斷網/閑置狀態(后臺無系統更新等大應用),整機功耗可低至1W以下!而在進行簡單的應用時,比如本視頻播放、網頁瀏覽時,屏幕功耗實際上才是“大頭”,甚至可占據整機功耗的1/2。所以,要想打造超長續航,大幅降低屏幕功耗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戴爾顯然想到了這一點,為7400二合一搭載了一塊超低功耗屏!
▲這是7400二合一的屏幕信息。
大部分14英寸屏的功耗在3.5W~5W(完全功耗,包含背光功耗和驅動功耗),而7400二合一搭載的是來自夏普的超低功耗FHD IPS觸屏,完全功耗僅2W出頭。在斷網閑置+屏幕最低亮度情況下,整機功耗最低僅1.96W;屏幕開到最高亮,整機功耗也才3W!也正是得益于這塊超低功耗屏和78Wh超大電池的配合,才有了25小時的超長應用續航!
前文提到了7400二合一的屏幕采用了康寧玻璃全覆蓋——實際上翻轉類機型必須這樣做才能保護屏幕(畢竟手啊、觸控筆啊,都要與屏幕“深度接觸”),且同時保證屏幕面的強度。但有了玻璃就有了反光的問題,另外觸控屏還有一大問題就是容易沾染油漬和污漬(比如手指紋印)。而7400二合一的這塊康寧玻璃上則有防反光及防污涂層,能夠非常有效地降低環境光的干擾,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油漬的附著能力——如果各位上一次使用帶玻璃保護層的筆記本觸屏是在三年以前,那么你使用7400二合一會有特別明顯的區別感受。
▲7400二合一的屏,指頭的輕觸幾乎不會沾染指紋,這大大提升了使用的美觀性。
易用性5:為涼爽,性能釋放不極端
在拿到7400二合一之前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由于該機與人體接觸的機會較大(比如翻轉成平板狀態放在腿上畫畫),所以主機面的溫度不能太高。另外,高配款的機身中,電池占據了較大的空間,留給散熱組件的空間并不大。由此分析,該機的性能釋放應該不會特別生猛。
從Cinebench測試的得分來看,該機的性能調教的確不激進,雖然測試之初處理器依然有很高的爆發功耗,但很快就回到標準15W熱設計功耗上。另外,該機在電源模式中屏蔽了高性能模式,想必也是基于杜絕高功率高發熱的考慮。當然,由于是雙通道內存(板載固化的,不能替換),且容量高達16GB(2×8GB),所以其UHD 620集顯性能還是充分發揮了的,甚至可以玩一些游戲,這里就不具體闡述了,大家可以參看之前的Latitude 5300評測了解UHD 620的實力。
Blender渲染測試14分33秒也算是比較規矩的表現,不算搶眼,但也不算差。總的來說,7400二合一在處理器性能釋放方面走的是“溫和路線”。
▲這是室溫28℃時,考機35分鐘后的內部溫度/功率情況。處理器90℃是溫度墻,最高不會超過90℃,頻率穩定在2.37GHz,封裝功耗在15W附近保持穩定。此時風扇轉速雖已達到了7600rpm,但總體不算鬧(在深夜安靜室內聲音也不大),只是機身C面左側的溫度較高——但請注意:這不是正常使用時會出現的情況。我們用持續35分鐘的考機只是為了驗證該機在極限環境下散熱是否合格,而答案是:完全合格。
考究點5:姿態感應+Gore隔熱膜,降低機身底部熱感
前面我們提到過,該機內置了大量傳感器,其中一個是水平陀螺儀,用于感知機身的傾斜。若用戶把筆記本放在腿上用時,陀螺儀會感應到機身角度傾斜,然后系統會降低性能來降溫,確保用戶體驗。不過如此描述略顯空洞,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際的驗證測試吧:
在考機時,我們把筆記本傾斜了一定角度,很快,處理器的頻率和輸出功耗就降低了一些,進而溫度也迅速下滑▼
▲大家可以看到處理器頻率從先前的2.37GHz降到了2.15GHz,功率從15W降到了12W,處理器溫度也從89℃迅速降到了80℃。而風扇轉速迅速下降到了5900rpm,噪音進一步減小。所以,我們得出結論:該機的確可偵測機身位置的變化,進而通過降低處理器頻率/功耗來給筆記本降溫。而以上測試是建立在極限負載基礎上的,如果是輕量級負載,溫度會降得更低。
但前面也提到了,該機的發熱區域是機身左側,機身底部發熱相對大的也是左側,而對照機身內部圖,也就是熱管和均熱板覆蓋的處理器區域。那么,當用戶把筆記本放在腿上使用時,如何進一步降低用戶腿部的體感溫度呢(雖然處理器會降頻降溫,但熱量是會累積的)?7400二合一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個非常考究的解決方案:一塊貼在D殼內部的Gore隔熱膜——是的,就是之前XPS 13使用的那種航空級隔熱膜。
▲7400二合一底殼為復合材料,而在發熱最重的區域,貼有一塊Gore隔熱膜,這有效地阻隔了熱量,確保機身底部溫度不會高到人體無法接受。而在極限考機35分鐘后,我們嘗試把該機放在腿上(穿長褲),是很熱,但依然可接受,不至于“燙”。這里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正常使用時,該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熱量/溫度。
評測機規格和配置:
■屏幕:14英寸夏普FHD超低功耗觸屏
■處理器:i7 8665U(4/8,1.9GHz/4.8GHz)
■內存:2×8GB雙通道內存
■顯卡:UHD 620集顯
■存儲:東芝2TB PCI-E SSD
■網絡:英特爾AC9560 802.11ac無線+藍牙
■接口:2×雷電3、2×USB3.0口、HDMI口、TF卡讀卡器、3.5mm音頻口
■重量:1.51kg(含78Wh電池)
購買:請www.dellemc-solution.com官網聯系客服定制并購買
一句話結語:Latitude 7400二合一(高配款)是很有想法的奇跡之機,是以人為本、以用戶為本的創新典范,亦是現今PC科技的集大成者,使用體驗出眾,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也代表著未來筆記本創新和發展的方向。
提示:我們將在后續的文章中介紹該機觸控筆的體驗,敬請關注。
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高性能移動工作站”必定是板兒磚式的存在,厚實,沒3cm都不好意思給人打招呼;重,3kg是常態!什么小巧、輕薄、便攜,都不存在的!
不過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聊的這款高性能移動工作站可能要刷新大家的認知了:17.3英寸的機身卻能放進15.6英寸筆記本背包里,機身最厚處才19mm(加墊腳高度),搭載8核移動至強處理器和NVIDIA Quadro RTX 3000專業顯卡僅重2.5kg——它,就是戴爾Precision 5750,一款造型拉風的時尚猛機!
規格和配置
■屏幕:夏普17.3英寸500nit 100% Adobe RGB 十點觸控4K屏
■處理器:英特爾至強W-10885M(8/16,2.4GHz/5.3GHz)
■內存:2×32GB三星DDR4
■顯卡:NVIDIA Quadro RTX 3000 (6GB) Max-Q+UHD GraphicsP630
■硬盤:512GB鎧俠M.2 PCI-E SSD
預留第二根M.2插槽可擴容
■網絡:英特爾AX201 802.11ax(WiFi6)無線網卡+藍牙
■接口:4×Type-C 雷電3口(兼容USB3.1/DP1.4,兼充電口),SD讀卡器、3.5mm復合音頻口
■其他:IR攝像頭、近距離傳感器、主攝像頭、環境光傳感器、4揚聲器
■重量:實測2.5kg(含97Wh 6芯電池)
購買:京東搜索 戴爾商用京東自營旗艦店
▲Precision 5750是一臺典型的全金屬時尚本,它的屏幕面和主機面都采用了整塊鋁合金板進行CNC加工(切割、刨制和打磨),外觀非常拉風。注意,該機的側邊,包括后側邊都是鏡面打磨的,這也是戴爾新一代高端機的統一特征。
▲從這個角度可非常清楚地看到該機的“夾心設計”:屏幕面主要部分是厚實的鋁合金板,刨出凹陷空間后,屏幕嵌入其中;主機面也如此,從底板到接口側是一整塊鋁板刨制的,主機和鍵盤是“放在里面的”。這種設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機身的剛度,而且視覺上非常精致有檔次。
8核至強+64GB內存,性能有多猛?
我們評測的這款Precision 5750搭載的是移動至強W-10885M處理器,8核16線程,基礎頻率2.4GHz,最大睿頻5.3GHz,16MB三級緩存,標準TDP 45W。
▲至強W-10885M與酷睿i9-10885M、酷睿i9-10980HK“頗有淵源”,基本規格都一致,區別是i9-10980HK不支持vPro博銳等功能,所以商用類機型里面一般不會有它。而酷睿i9-10885H與至強W-10885M則高度一致,都支持vPro,只是隸屬于不同處理器家族。這里給大家來個省錢提示:可購買Precision 5750的i9-10885H款,價格會便宜一些。
那么,這顆8核至強處理器性能如何呢?以前,主流市場中能夠買到的最強移動處理器也就6核,8核的性能較之有多大提升呢?另外,在2.5kg且薄薄的機身內,這顆處理器的性能釋放如何呢?
Precision 5750搭載的至強W-10885M處理器在持續單負載時,可穩定輸出至少45W。而在部分實際應用中,可呈現45W~65W的周期性變化,頻率在3.1GHz~3.48GHz波動。實際上,該機的PL1(最高穩定處理器功率)設置是65W,但為了保證處理器低溫和機身C面低溫,在持續負載后,處理器會降到標準TDP 45W上。那么,這顆45W+的8核處理器是否能打呢?
由于搭載Quadro RTX專業顯卡的移動工作站主要應用是各種設計,包含圖形、圖像,包含2D、3D,還有視頻類,所以,我們就結合實際的設計類應用,來看看它“能不能打”:
Cinebench R15/R20是基于三維設計/渲染軟件Cinema 4D的“單幀渲染版”,算是專業應用的基準測試項目,區別是R15耗時短,而R20耗時較長。
由于5750搭載的W-10885M短時爆發功率可到100W左右,所以Cinebench R15成績達到了1799cb,這一成績甚至超越了我們之前測試過的110W穩定輸出的i7 10875H(同為8核16線程處理器)的1767cb。而Cinebench R20方面,由于耗時長,所以處理器輸出功率會逐步走低到45W,3461cb的成績不算是8核處理器中最強的,但超越6核處理器,包括高性能釋放的第十代酷睿i7 10750H,還是輕松愉快的,堪稱碾壓。
那么,實際在Cinema 4D渲染上,該處理器表現如何呢?
Cinema 4D在工業設計、電影特效、游戲和動畫制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吃處理器資源。我們渲染2秒共計51幀汽車圖形。大家可點擊上面兩幅圖放大,就能看到在這個項目中出現了我之前提到的情況:W-10885M雖然大部分時候穩定保持在45W左右,但也會階段性地提升功率,最高可到66W出頭,頻率在3.09GHz~3.48GHz波動。最終,51幀畫面的總耗費為29分51秒。
對比一下6核處理器的Cinema 4D渲染時間,會發現8核的W-10885M優勢明顯。即便是高功率輸出的6核處理器,在它面前依然落后非常多。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多核趨勢愈發明顯的當下,移動工作站的處理器核心數量也成為發展的關鍵!
這里還有個重要知識點,那就是:(移動)工作站要那么大容量的內存干嘛?有什么價值嗎——這是很多不曾體驗過大內存的用戶的普遍疑問。
答案是:部分專業應用非常吃內存,比如仿真計算,比如虛擬機,比如視頻特效制作。所以,但凡涉及到這幾類應用,在已保證處理器核心夠多且預算充足的前提下,大家可盡量提升內存容量。
我們以實際應用說明:
After Effects是視頻特效制作的常用軟件,我們也經常用它來測試多核高端處理器的性能。這個應用主要吃處理器資源,同時也會用到部分顯卡資源。它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可以充分利用大內存。比如你有16GB內存,它就會吃下13.8GB;你有32GB,它可吃下28GB;我們的測試機為64GB內存,它吃掉了整整58GB!最終耗時僅為11分3秒。
對比數據,相對于6核處理器,Xeon W-10885M優勢都是碾壓式的。但請注意,同為8核16線程但功率釋放達到了穩定110W的i7 10875H,其實際頻率是比45W的W-10885M高不少的,理應效率更高,但實際結果是W-10885M的耗時反而更短,而且優勢很明顯——其原因,就是內存容量更大!
小結來說:8核移動至強處理器賦予了Precision 5750強大的專業應用性能。縱然它為了兼顧輕薄機身的低溫而沒有發揮W-10885M的全部實力,但相對于6核平臺的優勢依然是碾壓性的。與此同時,64GB的超大內存也為Precision 5750錦上添花,使其在應對諸多專業應用時能夠發揮更高效能。
Quadro RTX 3000專業顯卡,為設計類應用強勢護航
提到(移動)工作站,“專業顯卡”是必須提到的。由于價格不菲,所以大家對專業顯卡都非常“膜拜”,覺得它很神秘。直到現在,大部分從事設計工作、用著工作站的人,對專業顯卡的價值和意義也都不太明確,只是覺得“搞設計沒專業顯卡肯定不行”,還有人認為它“可輕松碾壓消費級顯卡”,也有人覺得“專業顯卡才是工作站的靈魂,處理器是第二位的”——而這些看法都是偏頗或錯誤的!
正確而簡單的理解是:
●專業顯卡在硬件上和消費類顯卡差異不太大(高端卡有差異,比如供電穩定性等),但驅動完全不同,所以應用和優勢側重點不同。
●并不是所有設計類應用專業顯卡都有優勢,某些項目上,同硬件規格的消費類顯卡并不差甚至可匹敵專業顯卡。但在更多類別的設計應用上,專業顯卡的效率更高,甚至是碾壓式的優勢(后面有數據佐證)。
●專業顯卡是工作站類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主要是用于成果檢視,包括各種旋轉、縮放、拖拽時的成像,以及快速預覽等,說簡單點就是:顯卡要保證工作對象縮放、旋轉瀏覽、預覽時的流暢。但剩下的工作主要都靠處理器完成,它們倆缺一不可,不存在誰是核心誰是老大的問題。
具體到Precision 5750搭載的NVIDIA Quadro RTX 3000 Max-Q,它是一款帶有1920個Shaders、6GB GDDR6顯存的專業顯卡,從硬件規格上與GeFroce RTX 2060一致(請仔細對比兩款顯卡的規格)。只是由于是Max-Q(低功耗)設計,所以頻率更低,穩定輸出功率為65W(單負載穩定輸出)。而右側的RTX 2060顯卡輸出功率是90W。
不過,具體到設計類應用,誰才是真正的強者呢?差距又會有多大呢?我們用專業顯卡測試的權威工具SPECviewperf 13進行了詳盡測試。大家可以具體看下面的數據,我們會對其中部分項目詳細介紹▼:
▲SPECviewperf從12.1版升級到了13版,由于大量應用腳本變化,所以官方表示不能與12.1版進行對比,因此我們沒有對比之前的專業顯卡數據,而是與同規格的GeForce RTX 2060消費類顯卡進行了PK,讓大家看看這塊專業顯卡的實力。
這是所有項目的對比情況:9個設計類應用中,除了2個項目RTX 2060小幅勝出外,其他的7個設計項目RTX 3000都明顯勝出。為了更直觀,我們用紅色的深淺表示領先的幅度,粉紅色領先幅度最小,暗紅色領先幅度最大。大家可以看到,最小優勢的是Creo-02,領先幅度17.3%;最大的優勢來自SNX-03,完全是質變,領先幅度達到了夸張的1280%——12.8倍的優勢!
下面對個別項目進行解讀,方便大家知道“什么樣的應用需要專業顯卡”,以及“專業顯卡在哪些應用上優勢大”:
●測試項目:CREO-02
領先RTX 2060幅度:17.3%
Creo是美國PTC推出的CAD設計軟件包,整合了Pro/Engineer的參數化技術、CoCreate的直接建模技術和ProductView的三維可視化技術,針對不同的任務采用更為簡單化的方式,所有子應用采用統一的文件格式,解決了傳統CAD系統難用及多CAD系統數據共用的問題。
從數據上大家可以看到,由于RTX 2060顯卡的幀速也比較高,所以在這個應用上中高端消費類顯卡也勝任,不一定要專業顯卡。
●測試項目:SW-04
領先RTX 2060幅度:52.1%
SW-04是基于SolidWorks的測試。SolidWorks是目前使用范圍非常大的行業軟件,主要針對的是機械設計,還用于電氣、電子設計,以及CAM自動編程。其涉足領域包含航空航天、機車、食品、機械、國防、交通、模具、電子通訊、醫療器械、娛樂工業、日用品/消費品等。
這個項目中,RTX 3000相對于RTX 2060有50%+的性能優勢,這個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如果設計的項目較為復雜,那么即便是高端RTX消費顯卡可能也會有些吃力,屆時,專業顯卡是最佳選擇。
●測試項目:CATIA-05
領先RTX 2060幅度:81.8%
提到工業設計,法國達索大家應該都知道。CATIA-05測試項目就是基于法國達索的CATIA軟件。該軟件可進行產品設計,并支持設計、分析、模擬、組裝到維護在內的全部工業設計流程。
CATIA主要提供八大領域的3D設計和模擬解決方案:汽車、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廠房設計(鋼構廠房)、建筑、電力與電子、消費品和通用機械制造(當然現在有可能領域更多了)。
在這個項目上,65W的RTX 3000專業顯卡相比硬件規格相同但功率高達90W的RTX 2060消費顯卡有多達80%以上的優勢。而從顯卡選擇角度來說,如果項目比較簡單,高端消費顯卡就可勝任。但若項目復雜,專業顯卡儼然是更優選!
●測試項目:ENERGY-02
領先RTX 2060幅度:98.5%
ENERGY是針對地震、石油及天然氣勘探領域的實體渲染應用。它基于開源的地震可視化應用程序OpendTect使用的渲染技術,與磁共振和CT等醫學成像技術類似,進行地球物理勘測并生成穿過地下的圖像切片,然后將這些圖像切片組合成3D影像進行分析。
這個項目上,RTX 2060幀速很低,不到15fps,而RTX 3000的幀速幾乎翻倍——很顯然,在這個應用領域,專業顯卡是必須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RTX 3000都是“入門級”。
●測試項目:SNX-03
領先RTX 2060幅度:1280%
我們以前經常說一個專業應用必須用到專業顯卡,因為再高端的消費類顯卡都是“幻燈片”,說的就是它了——SNX,全稱Siemens(西門子)NX套件。
這個套件是產品工程解決方案套件,為用戶的產品設計及加工過程提供了數字化造型和驗證手段。優于通用的設計工具,該軟件提供了專業的管路/線路設計系統、鈑金模塊(從上面兩個圖可非常明顯地看到它的特色)、專用塑料件設計模塊和其他行業設計所需的專業應用程序,和制造業結合得非常緊密。
Siemens NX也是最能凸顯專業顯卡意義的應用,大家可以看到RTX 2060這款中高端消費級顯卡在這個項目上只能運行15fps不到,產品視圖的旋轉完全不流暢。而哪怕一款入門級的專業顯卡也能解決大問題——當然,RTX 3000對于Siemens NX來說就是非常愉悅的選擇了!
TIPS:專業顯卡不僅于“設計應用時更流暢”
前面詳盡介紹了專業顯卡在設計應用中的“畫面幀速優勢”。實際上,相對于消費類顯卡,專業顯卡在設計應用中還有一大優勢,那就是:畫面準確性!消費類顯卡的設計初衷或者說目的之一,是“盡可能快速地呈現游戲畫面”,但并沒有把畫面質量和準確性放在第一位,所以在進行復雜對象的設計時,往往會有渲染畫面中個別地方出錯的問題——這種小bug對玩游戲無所謂,但對于設計可就要命了。而專業顯卡則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它的設計初衷之一,就是要“準確呈現”。
全面的易用性設計,為舒適體驗增磚添瓦
前面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紹Precision 5750的強悍性能,但該機的魅力遠不止強悍。它引入了無數的易用性設計,來確保舒適的使用體驗。
首先,5750支持掀蓋開機功能——你根本無需按下電源鍵就能啟動。而在初次開機后不久,預裝的Dell SupportAssist就會對硬件進行掃描以確保硬件在良好運行。如果遇到問題它會自動上報,會有工程師主動聯系用戶。
另外,5750在“智能體驗”方面也下了很多工夫:該機的屏幕面上邊框除了帶指示燈的主攝像頭用于網絡會議等應用外,還引入了IR發射器和IR人臉識別攝像頭,用于人臉識別登錄。而它還有近距離傳感器用于感應用戶:當探測到用戶離開電腦,40秒左右,Dell Optimizer內的ExpressSign-In功能就會自動關閉屏幕并鎖定電腦以保護隱私和數據;而當用戶返回時,傳感器感應到后,電腦會自動亮屏,并結合IR人臉識別攝像頭進行識別登錄——全程用戶無需任何干預,電腦即重新進入工作狀態。
而環境光傳感器則會自動根據環境光線降低或升高屏幕亮度,比如在昏暗的夜晚室內光線環境中,屏幕亮度會降低以避免刺眼;而在室外高亮環境,屏幕會大幅提升亮度以確保用戶能看清屏幕。
說到這里,就必須認真說一下5750的屏幕:該機屏幕面采用四面超窄邊框設計,屏占比高達94%,這也是它機身相對小巧的關鍵因素——而采用了這一設計后,整機呈現的視覺效果非常驚艷,正面看過去,眼前就是一塊巨大的色彩漂亮的超清屏,絕對的沉浸式體驗。
這塊屏本身也非常考究:來自夏普的500nit高亮高色域(100%AdobeRGB、94% DCI-P3)4K觸控屏。在添加第六代康寧玻璃的同時,還兼具防炫光功能,確保高亮度環境下也清晰可見且不反射環境光。另外,它也具備物理防藍光功能。總之,你能想到的各種華麗、先進、實用的技術和指標都集中在一起了,無論是影音娛樂還是專業的設計,它都能讓你無比的愉悅。
接口方面,5750提供了多達4個雷電3口,以確保高速擴展和數據傳輸。這一點或許有人費解:有必要這么豪華嗎?但對于設計師而言,雷電3在很多時候的確是“必需品”。比如:做視頻特效/剪輯的設計師需要雷電3口的高速來傳輸動輒數百GB甚至幾個TB的素材,且有時候要實時傳輸——電腦內沒有那么多空間,需要在做特效和剪輯時,實時從外置盤中導入海量的視頻素材,而這時讀盤速度就直接決定了效率!工業設計師可能需要更多的4K屏,擴一個不夠,那就擴展兩個——這時支持DP1.4協議的雷電3口也是最佳選擇。
▲我們評測的配置搭載鎧俠(KIOXIA,原東芝存儲)的512GB SSD,從雷電3移動硬盤的寫入速度達到了1.78GB/s,也就是從外部設備讀取數據的速度達到了雷電3級別。另外注意,該機帶有兩根M.2插槽,可進行SSD擴容。
至于全部是雷電3口沒有USB大口,戴爾也想到了,附贈DA20小型轉接器,轉接出一個USB大口和一個HDMI口。
另外,該機還有一塊比iPhone X還大得多的巨型毛玻璃頂級觸控板,手感輕柔靈敏而準確。而內置的4個揚聲器,為用戶提供了澎湃的音頻體驗。坦率說,在人機交互體驗的三大方面(屏幕、揚聲器、鍵盤/觸控板),只有鍵盤可挑剔一下——它并未采用類似高端商用機的弧面凹陷鍵盤,而是普通磨砂質感的平整鍵帽鍵盤。
最后還要說個重要的體驗:5750運行非常安靜!在白天辦公室內,即便處理器持續滿負載,用戶位也基本聽不到該機風扇噪音;而在夜晚安靜室內,環境噪音37.2dBA,鍵盤位噪音僅46.7dBA,而用戶位噪音更是只有40.2dBA,與環境噪音只有3dBA差異,說直觀點就是:用戶位只能聽到輕微的風扇轉動聲,完全談不上“噪音”。
一句話結語
戴爾Precision 5750是一款外觀時尚漂亮、工藝精湛、配置豪華、專業應用性能強悍,且在易用性上表現出色,體驗極其舒適的移動工作站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