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你們的der(得兒)一個愛好數碼、喜歡談論時事熱點,挖掘性價比東西的宅,der友們點個關注叭!
最近有小伙伴問 der,為什么 iPhone SE3 這些入門機在國內根本沒人看一眼,而在隔壁日本卻賣得很火?
有人說,這是因為島國人們對手機的需求沒那么高,更多的是打打電話、發個推的事,夠用就行;有人說,日本人對 iPhone 的忠誠度比較高,更何況 iPhone 耐用不卡;也有人說,是日本人窮了,加上根本沒啥手機可選,最便宜的 iPhone SE3 無疑是性價比之選......
所以今天 der 就和大家聊聊,為什么很多人覺得“不入眼”的 iPhone SE3,在日本卻賣得這么好?
近年來國產手機廠商開卷,各種“低價高配”的手機推出,可謂幫“家人們”把旗艦機的價格打了下來。
都說買機子第一就是先看參數,以至于性能成為了我們很多人第一考慮的因素。芯片用不了最新的驍龍 8 Gen3,那就安排 8 Gen2,再不行就 8+ Gen1;指紋識別用不了超聲波,那就安排屏下超波指紋,再不行就短焦;價格 4、5K 很貴,那就打到 3K,3K 還覺得貴就安排 2K 價位......總之更低的價格總能讓你買到最好的配置。
回看 iPhone SE3,除了 A15 芯片能打,還是老式的 Home 按鍵,屏幕又小、只支持單卡,價格還 3000 多塊錢貴得離譜,都足夠隔壁買臺最新安卓旗艦機了,換誰也不會想著買這個庫克清庫存的“電子垃圾”。
回看隔壁島國近年來推出的手機,相信大家都知道索尼大法吧,性能并不頂級,且系統簡陋到實在遭人嫌棄。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相比我們功能豐富的系統,它們簡潔的系統反而更顯穩定,這與他們注重故障率低的態度有關。
我們總覺得 SE 就是廉價版 iPhone 的意思,先入為主就會想到那些用一年就會卡的安卓入門級,實際上人家 iPhone SE3 不僅擁有性能杠杠的 A15 芯片,5G、IP67 防塵防水、支持無線充,擁有 iPhone 14 相同的玻璃背板和鋁合金邊框,最最最重要的是它同樣支持完整的 iOS 系統和整個蘋果生態。
這不禁讓 der 想起很多人買筆記本電腦,總喜歡要 i7 處理器但又要便宜,結果就是不包系統和 Office 的激活;而有的人卻退而選 i5 處理器,系統+Office 正版激活,而 iPhone SE3 在隔壁島國人眼里就是這樣一臺配置實用,系統故障率低且更新周期長的手機,
以前很多人都喜歡去美國買 iPhone,除了是第一時間能上手到最新的 iPhone 以外,另一個就是它便宜。
其實日本也一樣,蘋果 iPhone 算得上是緊隨美國第二便宜的國家了,基本與美國持平,比香港要便宜一點,所以我們在某寶上買數碼產品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國行、港行、美版和日版,而日版的價格總會便宜不少。
以最新的 iPhone 15 Pro 為例,前三最便宜的國家基本是日本、美國和中國,畢竟免稅政策和貨幣等方面有優勢,所以對日本人來說 iPhone SE3 還是滿香的。
除此之外,iPhone SE3 的便宜,還體現在合約機上。
由于市場情況的不同,國內基本都是無鎖機,讓我們手機廠商各憑本事搶用戶,而日本則是有鎖機,基本是運營商所控制。但日本的運營商也很卷,為了搶占用戶,它們曾卷到承諾在網時間有多長,那你可以花 1 日元帶走這臺 iPhone 手機,可以說是運營商的百億補貼!不過送的手機嘛......肯定不會是最貴的 iPhone 15 Pro 系列,那只能是 iPhone SE3 了。
所以在日本運營商的內卷下,iPhone SE3 自然而然成為合約機中最受歡迎的機型。
在中韓兩國,往往本土手機品牌的占有率非常高,畢竟愛國情懷的加持下還是有一定的品牌忠誠度在的,不過這到了日本可就不一樣了。
根據 2023 年第三季度日本智能手機市場銷量顯示,蘋果 iPhone 的銷量高達 62%,什么夏普、索尼等本土品牌,別看排名第三第四,但相比蘋果那 62% 數值可不知差了多少倍,可以說日本人對 iPhone 的忠誠度一如既往的高。
不過這也難怪,der 覺得這與日本人對于手機的使用要求并沒這么高也有一定的關系。
我們總想著一臺手機能替代相機、游戲機、追劇......將很多地方都做到極致,一個頂 N,也就是性價比高。可日本人他們覺得手機就是手機,無非就是通話發消息,最多刷刷社交平臺,拍照肯定交給本土索尼、佳能等專業的單反相機;玩游戲用 PS5 或掌機就行了;追劇還是老老實實看電視舒服......或許是享受更好的體驗后,無法忍受手機上所帶來的“將就”吧?
所以他們對手機的要求,iPhone SE3 恰好完全能夠滿足,而且小小一臺很方便,一手握持。即便要買性能好一點的,更多的會選擇基礎版本,而且還是買上代旗艦,像 iPhone 13、iPhone 14,而不會第一想到買最新款或 Pro 系列。
最后,在 der 眼里看來,其實 iPhone SE3 確實是個性價比很高的手機,因為它真的“夠用”,雖然這價格在可以買到一眾國產旗艦機,但它對于日本人而言更為“綜合實用”,而且價格也不貴。
不過一碼歸一碼,國內紅米 10A 不也銷量一度超 iPhone 14?但線下大家又見多少人用呢,畢竟企業采購、直播抽獎等都喜歡用它當禮物,這樣一來日本 iPhone SE3 銷量高不也很正常?
T之家 5 月 26 日消息,育碧此前官宣今年 11 月 15 日將發行《刺客信條:影》游戲,將登陸 Xbox Series X|S 和 PlayStation 5 游戲主機、 Windows PC,以及采用蘋果 Apple Silicon 的 Mac 電腦。
《刺客信條:影》已上架蘋果 Mac App Store,開始接受預定,定價 69.99 美元,游戲將于 2024 年 11 月 15 日推出。
IT之家注:該游戲僅兼容 macOS 14.4 或更高版本以及配備 Apple M1 芯片或更高版本的 Mac。
游戲詳情如下:
在日本戰國的歷史背景下,體驗史詩般的動作冒險故事!變身奪命忍者刺客,化為強大傳奇武士,在一片混沌的時代,進入美麗的開放世界進行探索!在兩位看似不可能的盟友之間無縫切換,逐漸揭開他們共同命運的神秘面紗。熟練掌握互補的游戲風格,創造屬于自己的忍者組織,設計獨特的藏身處,帶領日本走入全新時代。
探索設定于日本戰國的迷人開放世界,探索壯觀的城池、美麗的港口、寧靜的神社,以及戰火肆虐的廣闊風景。變幻莫測的天氣、不斷轉換的季節、回應豐富的環境,伴你踏上冒險旅途。
化身忍者刺客奈緒江與傳奇武士彌助,掌握他們各自互補的游戲風格,體驗二人精彩刺激的人生故事。扮演奈緒江,使用潛行技術避免敵人發現,以敏捷的身手擊敗敵人。扮演彌助,以非凡的精準與力量打倒敵人。解鎖新技能、新裝備,體驗兩位角色各自獨立的成長系統。
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讓情報成為你的武器,打造自己的間諜網絡,在各個地點安插耳目,追擊下個目標。沿路招募各具獨特能力的新盟友,幫助你完成任務。
捏會振可以轉,還有隱藏功能?最近發布的 Apple Pencil Pro 大伙用了沒?
在用了幾天后,我發現發布會上只提了兩句的「Find My」功能卻成了我的最「救命」的功能,但其實作為蘋果生態中的新貴,Apple Pencil Pro 所隱藏的遠不止于此。
這款看似普通的電子筆,其實暗藏著蘋果對未來的深遠規劃與無限可能性。
不難看出,相比以往 Apple Pencil,蘋果為新 Apple Pencil Pro 塞進了新的觸覺反饋引擎、新的壓力傳感器、陀螺儀及 U2 芯片,帶來了多個維度的升級。
振動馬達的加入,讓用戶在使用時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筆觸的力度和速度反饋,交互方式更加自然。
而陀螺儀的加入則使用戶可以通過更加自然的手勢進行操作,無需頻繁切換工具,使得操作更加得心應手。
而這些特性的加入,也為 Apple Pencil Pro 帶來了更多的未來可能性和應用場景,也讓用戶能夠更加深入地沉浸在創作中。
早在 2019 年,蘋果就申請了一項名為「帶觸覺反饋的輸入設備」專利技術,描述了一種通過筆尖模擬真實紋理繪圖,很有可能就是如今 Apple Pencil Pro 觸覺反饋的技術原理。
該專利顯示,當一個力作用于設備尖端時,蘋果的力傳感系統可以檢測尖端相對于外殼的運動,通過在連接到筆尖和外殼的磁性元件中感應磁場,來渲染紋理感覺,模擬在真實環境上移動的觸感。
一句話說,就是用感應磁場模擬真實紙筆觸感。
在后來的更新中,蘋果豐富了相關內容,增加了新的描述,「觸控筆可以有效地區分用戶的觸覺輸入,而忽略用戶自然握持位置時提供的持續觸覺輸入」,減少了誤觸的風險,也使其更加實用。
此外,懸停圖像則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新的互動,用戶能從屏幕上看到各種不同形態的筆尖「陰影」,使其能夠更好地提高精準度,幫助用戶更加精準地完成繪圖作畫等對精度要求更高的工作。
雖然發布會上蘋果并沒有就這一能力進行細致的技術解讀,但我們從蘋果的相關專利技術中找到了一些端倪。
不久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顯示,蘋果在去年 9 月申請了一項名為「用于觸筆檢測的支持光電感測的顯示器」的專利,其中公開了一種包括光學觸筆和光學感測系統在內的光學觸筆系統。
它主要利用屏幕確定目標或接觸位置、中心點、懸停距離、傾斜角度,以及某些情況下觸筆的方向和旋轉,再通過光線反射回使用它的設備,通過光學方式完成所有感應。
目前主流的可視化電磁壓感技術大概有這三種,除了蘋果以外,還有來自日本的 wacom 及來自以色列的 n-trig 技術,不過盡管傳統的數位板技術盡管已經相當成熟,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著局限性,比如精度和響應速度的問題。
與之相比,蘋果的這項光學觸筆系統無疑擁有更高的精確度及對 Apple Pencil 用筆角度的探知能力,也為更迅速地觸發不同操作或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這意味著 Apple Pencil Pro 不僅可以通過改變筆尖的傾斜角度、產生不同粗細、陰影和顏色變化的線條,再加上方便的旋轉選擇工具、靈敏的實時反饋及懸停「陰影」,模擬出了一整套更接近現實的使用場景。
對于專業的設計師而言,在使用 Procreate、Adobe Photoshop Sketch 等第三方繪畫軟件的過程中,一筆一劃、一點一描,更接近真實場景的反饋不僅能讓創作更加自然,也為創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表現力。
值得一提的是,示例中不僅有 iPad 相關的內容,使用該專利技術的觸控筆還能夠用在包括 iPhone、MacBook、AppleWatch 在內的其他蘋果生態設備。
不過至于庫克是否會再次「背叛」喬布斯,掏出一個用于 iPhone 的「Apple Pencil」,就只有交給時間回答了。
除此之外,Apple Pencil Pro 還自帶了 “查找” 功能,幫助用戶輕松追蹤和定位丟失的 Apple Pencil。
而這主要在于增加了 U2 超寬頻(UWB)芯片。UWB(Ultra Wideband)技術作為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能夠利用大帶寬信號傳輸進行通信或定位,在一些小范圍區域下,能夠提供比 Wi-Fi、藍牙更精確的定位結果。
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一些諸如 Apple Watch S9 和 Apple Watch Ultra 2 中,并且備受好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設備通過 U2 芯片實現了所謂的「空間感知」能力,即能夠精準檢測設備位置,并通過動效引導的方式,讓用戶更好地尋找遺失或忘記放置的設備。
顯然,盡管 U2 芯片主要關注于定位技術,但它也可能涉及到其他功能,例如與蘋果設備的高精度位置交互,也就是 Vision Pro 等設備的空間交互內容。
事實上,擁有「空間感知」能力及陀螺儀的 Apple Pencil Pro,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非常接近傳統的 VR 手柄。
根據公眾號 V2XR 的講解,想要真正與 Vision Pro 結合在一起只需要通過 Vision Pro 的攝像頭追蹤 Apple Pencil Pro 的位置,就可以實現將從 3DoF 的「原地旋轉」到 6DoF 的全空間操作。
而這并不是一件難事。在去年 visionOS 測試過程中,就有開發者發現,當用戶手持 Apple Pencil 的時候, Vision Pro 無法正常識別收治的捏和操作,但官方的反饋說「這是經過設計的特性,并非 BUG」,可見識別 Apple Pencil 很可能在 Vision Pro 中已經存在。
當然,具體的功能和技術細節官方還未完全公開,但也確實值得期待。不過目前來看,Apple Pencil Pro 更大的意義仍然還是在 iPad 上。
事實上,自 Apple Pencil 誕生以來,它就一直承擔著 iPad 專業化的重任。
于 2015 年發布的第一代 Apple Pencil,由蘋果靈魂設計師 Jony Ive 操刀,將電容筆從簡單的點擊工具提升為能夠模擬真實筆觸的繪圖工具,開啟了 iPad 在繪畫、設計等專業領域的新篇章。
而隨后發布的 Apple Pencil (第二代) 在精準度、延遲等方面進行了優化,還增加了觸碰感應平面,輕點兩下就能切換工具,省去了停筆操作的繁瑣,進一步提升了 iPad 的生產力。
去年 10 月發布的 USB-C 版 Apple Pencil 則在改變充電口的同時,還能以磁吸方式吸附在 iPad 邊框上方便收納,并支持懸停功能,增加了新的互動方式,提升了使用的精準度。
到 Apple Pencil Pro 這一代,則進一步豐富了 iPad 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提升了 iPad 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價值,也為我們呈現出蘋果致力于將 iPad 專業化的發展路徑。
說到專業化的發展途徑,就不得不提到此次蘋果發布會上,與 Apple Pencil Pro 一同發布的 Magic Keyboard。其最大特點在于加入了「功能鍵列」,能夠更好地讓用戶調校屏幕亮度和音量等功能。
而鋁金屬手枕、更大的觸控版,都使其使用起來擁有更接近 MacBook 的體驗。
事實上,Apple Pencil 與 Magic Keyboard 代表的是 iPad 走向生產力工具的兩個方向:一個是模擬真實筆觸的輸入方式,另一個是更接近傳統電腦的交互體驗。
如今蘋果將這兩個方向進一步融合,結合 M4 芯片的算力及 OLED 的更強顯示能力,試圖最大程度地結合兩者優勢,打造出一個更加全面、更加專業的 iPad 生產力工具體系。
而 Apple Pencil Pro,顯然是其中關鍵,這也是蘋果在此次發布會上如此重視 Apple Pencil 的根本原因。
當然,盡管新款的 Apple Pencil Pro 在很多方面擁有優勢,但事實上也在很多方面存在不確定性,例如新的 Apple Pencil Pro 在發布后,被詬病最多的兼容性問題。
目前 Apple Pencil Pro 并非適用于所有 iPad 型號,而是僅適用于 11 英寸和 13 英寸的 iPad Pro(M4)以及 11 英寸和 13 英寸的 iPad Air(M2)。
但 iPad 一直以「耐用」著稱,很多用戶手中的其他型號 iPad 仍然在承擔著主力工作,卻無法與更多功能的新 Apple Pencil Pro 匹配,不得不說確實是一大遺憾。
不僅如此,在新的 iPad Pro 厚度縮減到 5.1mm 之后, Apple Pencil Pro 的厚度卻沒有縮減,有網友吐槽「以前是筆吸在 iPad 上,現在是 iPad 吸在 Apple Pencil 上」。
在加入各類傳感器之后,Apple Pencil Pro 的重量甚至可能會增加,對于手感、續航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如何更好地與 iPad 進行協同工作、如何確保長時間使用的舒適度和穩定性等問題都是蘋果需要在未來的產品迭代中進行優化和改進的空間。
當然,除了對構建生產力工具體系方面的貢獻以外,新 Apple Pencil Pro 無論是更加接近真實世界的觸感反饋,還是類似于筆尖影子的懸停響應,都更符合普通人的直覺,形成了一種「擬物化」的效果,這是隨用戶習慣的適應,也是讓 Apple Pencil Pro 走向更多人的契機。
「擬物化」設計不僅可以幫助用戶理解全新的數字界面交互,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還能夠使其能夠迅速吸引用戶注意力,熟悉的體驗也會增加產品的親切度和可信度,甚至產生一定的文化共鳴。
這其實也和很多人喜歡紙質書籍、機械手表、手動擋車、物理按鍵有一定的共通之處。
蘋果深諳此道,iOS 早期普遍會采用更類似于真實物品的圖標,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圖標背后的功能。我們至今還能看到類似于軟盤、文件夾等圖標出現在我們的電子設備上,即使這些物品在現實中已經漸漸變得不那么常用甚至是消亡,但其圖標與用途的綁定關系卻一直沿用至今。
關于文件夾的「擬物化」設計
Apple Pencil Pro 也是如此,一個常常需要在作畫/設計的過程中把手伸向旁邊選擇工具的動作,被簡化為側旋展開,在建立一種更加便利的交互方式的同時,無疑也在試圖建立一種新的符號指向系統。
電子設備,亦或者說科技產品,正是通過一個又一個這樣的細節及其建立的新的連接系統,緩慢而全面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或許才是科技產品讓我們驚喜的根源所在。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愛范兒|原文鏈接·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