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 Claymore RGB這款機械鍵盤其實最早在Computex 2015臺北電腦展亮相,經歷了一年多的沉寂終于發售,其中的原因不再描述。首先我們來從外包裝來賞析下這份別樣的ROG情懷,包裝是黑色沉穩的拉絲工業格調,“ROG Claymore”的字符和整體身影采用燙金工藝,細微的擊凸效果3D視覺效果更棒,左上交令人意外的是華碩沒有把可分離式的特點展示在正面,反而只是用低調的文字描敘印制在背面不太顯眼的位置,左上角仍然是軸體說明和燈光說明,一貫的排版方式也沒讓ROG Logo失去該有的質感。
ROG一貫的味道
熟悉ROG系列產品的玩家應該都知道,紅、黑是ROG最為經典的配色。這款ROG Claymore機械鍵盤使用了整體黑色的常用格調,ABS鍵帽經過類膚涂層的處理,手感更加細膩光澤更明顯,擁有87鍵的主區域和17鍵的可分離式數字區域,可靈活變換玩家再也不用擔心便攜性和實用性,而鋁合金框架部分使用了ROG御用的瑪雅圖騰紋理,不一樣的品牌形象和質感。
鍵盤本尊
空格鍵獨有的“REPUBLIC OF GAMERS” Logo側刻,代表著玩家國度的品質,托手中間的敗家之眼Logo更是無時無刻地注視著你。
小回車鍵和Del鍵,連接ROG主板可以實現一鍵開機和進BIOS功能
方向鍵,配合FN鍵可實現燈光的亮度調節以及模式切換
Windows鍵,配合FN鍵可鎖定
控制鍵區,PrintScreen截圖抓屏鍵(ROG SYNC)配合FN鍵可實現ROG SYNC同步光效功能,需啟動ROG Armoury軟件調節,因為實現同步光效之后只有FN+多媒體鍵、FN+風扇調速和FN+ROG SYNC這三種k組合快捷鍵可以使用。
F1鍵到F4鍵除了實現一般應用程序的功能以外,配合FN鍵可以實現按鍵加速(x1、x2、x4、x4倍),當你按住某個鍵的時候,對應的倍數就是對應的字符重復率,不過此功能只針對全鍵設計不針對某個按鍵,可以聯想到的是,針對游戲玩家的話確實很多時候可以派上用場,特別是競技游戲,輸和贏往往就在那點手速上。
“+”和“-”鍵配合FN鍵可以實現風扇調速功能,需同時啟動ROG Armoury軟件和Fan Xpert軟件
F11和F12鍵,鍵盤連接ROG主板實現CPU和內存超頻
ROG Claymore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分離式數字鍵區域,通過金屬觸點關聯起來,插槽式的設計玩家很方便地可以在108鍵和87鍵之間切換。ROG的產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人性化,數字鍵區域可以根據個人使用習慣,安裝到鍵盤的左邊或者右邊。
分離后金屬觸點會完全暴露在空氣中,可以用原配的硅膠保護塞避免一定程度氧化
分離后的17鍵數字鍵區域不能獨立使用,對于現在大多數的游戲,先不說這17個按鍵是否能滿足玩家需求,首先這樣的按鍵排列方式就不太適合。但是如果你是一名游戲玩家同時又從事會計職業的,分離后的數字鍵區域確實能物盡其用,可惜ROG的理念是針對玩家服務的。
數字區域還有一個可以動態調節音量的滾輪,以最小2個單位漸進或者減退,說實話手感還不錯每動一次都能確切地感覺到,反饋感強烈。如果想馬上靜音,稍用力向下一按就能完成。
ROG Claymore的軸體是半裸露的,這種框架設計的機械鍵盤非常多,鍵帽的下半部分的LED燈光會更均勻更有底蘊,此外玩家清理灰塵雜物空間更大難度系數更低,也不需要拔鍵器輕松就能拿掉鍵帽。
鍵盤背面,四個角有橡膠防滑墊和撐腳
線材依然是華碩慣用的采用鍍金USB接口+編織繩的設計
USB接口分左和右兩個方向的繞線槽,玩家可根據習慣和擺放位置選擇
5V,700mA的額定電壓和電流
數字鍵盤區域
ABS材質鍵帽,透光性強
我們拿到的這款ROG Claymore機械鍵盤軸體是原廠Cherry RGB青軸,半透明軸體的設計,LED燈光的表現力會更強,當然華碩這次考慮得更周全,還提供了紅、黑、青、茶四種RGB軸體給玩家選擇。
空格鍵和Shift鍵等大鍵都采用了平衡軸的設計,反饋的手感相對會比衛星軸更強。
附件一覽,ROG金屬貼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ROG Armoury驅動軟件,驚艷的Aura光效
ROG Armoury驅動整個界面是紅黑風格勾畫的,不過仍未見有瑪雅圖騰紋理修飾多少有點可惜。華碩把ROG外設產品的驅動都整合到Armoury軟件里面去了,當你擁有多款ROG系列外設時,一個軟件就能管理多個設備的驅動管理相當便利。Armoury軟件雖然看起來比較簡潔,但是功能卻非常齊全,特別是對于燈光管理的把控。
底部顯示已經連接的ROG外設
ROG Claymore機械鍵盤提供了5個Profile和1個預設配置文件,玩家可以利用驅動根據使用需求設置不同的燈光效果、自定義按鍵或者宏設定,通過鍵盤的板載閃存來存儲玩家的配置文件,而不需要驅動本地和云存儲如此繁瑣。想調用相關配置文件的時候只需按下"FN+1/2/3/4/5/6鍵(6為預設)即可,尤其是對于那些經常出外打比賽的玩家更是非常貼心的功能。
常見的宏錄制選項,可以設置播放次數和延遲時間(ms)
驅動還有一個統計數據的功能,可錄制電子競技游戲中最為常用幾個按鍵的KPM(每分鐘按鍵敲擊次數,單個按鍵或者多個按鍵也可以),不過KPM可不同于APM,因為APM本身還包含鼠標操作而KPM并沒有。
扳手圖標就是軟件的設置選項,支持多國語言、軟件與固件更新
ROG Claymore機械鍵盤支持9種燈光效果,分別是恒亮、閃動、多彩循環、波浪、漣漪、觸發、繁星閃爍、流沙和自定義效果,每一種燈光效果都能支持調節顏色或者選擇隨機(除了多彩循環),而自定義燈光效果的可玩性就更高了,小編硬是研究了一天才做到了自己如期的效果(想要的私聊)。如果要同步Aura燈光效果的話,只支持恒亮、閃動和多彩循環三種,畢竟不是所有ROG設備都能支持那么多燈光效果的。
自定義燈光效果的小技巧:
自定義的燈光效果設置,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指定區域設置不同的燈光效果,而另一種是自定義區域、個別按鍵設置不同的燈光效果。除了恒亮效果可以重復,兩種方式的8種燈光效果都只能設定一次。
每一個按鍵都能設置獨立的燈光效果,一般來說為了實現鍵盤整體如期的燈光效果,特效都是一整塊區域實現,如果玩家需要另外突出主題燈光的立意,或者需要點綴修飾的話,那就最好再設計幾個按鍵燈光來實現。可玩性很高,實現心形圖案并不難,再加一些點綴和修飾,完全可以給你們的男\女朋友一個不經意的驚喜。
ROG Claymore還預設了WASD、QWER、數字鍵、FN鍵(F1到F12建)、方向鍵和其他按鍵6個燈光設置區域,相對自定義區域可玩性相對沒那么高,畢竟區域已經是固定了,能改變的單單只是燈光效果。
9種燈光效果演示:
ROG Claymore使用體驗
我們這款ROG Claymore機械鍵盤使用的是Cherry MX RGB青軸,令人意外的是不帶鋼板設計,畢竟除了Cherry原廠大部分機械鍵盤都有鋼板設計的。通常帶鋼板設計的話,在軸體觸底的瞬間,手指與耳朵得到的反饋更強烈,這款鍵盤雖然沒有鋼板但是依然保持了反饋力,或許是這鍵盤PCB本身加厚了。而青軸本身不輕不重的觸發力度、段落感以及造成的咔嚓聲這是機械軸最為原始的屬性,初次接觸機械鍵盤的玩家一定要嘗試青軸,機械感太強了。由于鍵帽是帶有類膚涂層的ABS材質,手感自然是比磨砂處理更加細膩,鍵帽細節處理也更完美,不過容易沾染指紋和出現打油,當然這跟玩家的使用習慣有一定的關系。
而其他使用方面,最令小編從習慣到欲罷不能的是那個動態調節音量滾輪,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感覺分不開了,特別是分離數字區域鍵盤后,87鍵上的FN組合音量快捷按鍵變得毫無存在感,更別說Windows系統內置的音量調節,這些段式操作和滾輪相比,真是不同級別的體驗,只是這個滾輪按鈕不能設置其他按鍵有點可惜。鍵盤整體框架是鋁制的,使用獨特瑪雅圖騰紋理修飾。無論是質感還是手感都是上乘的,可惜就是沒有附帶比較大的掌托,畢竟長時間使用的話手掌有緩沖帶支撐會更舒適。對于可左右變換的數字鍵區域,是完全針對所有玩家考慮周全的設計,雖然小編相信大部分玩家是右手習慣,但這個就是ROG的特性之一。
最后說說實際的體驗,對于小編的日常碼字,快速的回彈速度使節奏把握得死死的,段落感產生時快時慢的咔嚓聲,正好共鳴了小編那種“處境已變,情懷未變”的常有心情。對于游戲小編嘗試了很多次,無論是FPS、RTS還是MOBA類型的游戲,因為青軸的段落感強、觸發鍵程長的特性,或許真的不太合適大部分玩家,不過對于某些音樂舞蹈的游戲,起碼在按鍵節奏上還是比較符合青軸的,并且支持全鍵無沖對于游戲還是打字都是極為流暢的。
總結:流淌著ROG血液的旗艦
對于ROG來說,Claymore這款機械鍵盤確實是新高度的嘗試,全鋁制框架結構配合最新的瑪雅圖騰紋理設計,觀感、質感和手感都是一流水平的,大氣不失ROG底蘊的外觀融合Cherry MX RGB機械軸(提供四種軸體)碰撞出了9種不同的燈光效果,特別是自定義效果,玩家如果有那樣的精力完全可以設計一種比較獨特的燈光氣氛,如果玩家不喜歡驅動調節的話,完全能單單借助鍵盤上的FN快捷鍵來設定燈光。此外ROG AURA SYNC同步燈效、配合ROG主板可以玩出超頻、風扇調速的新花樣,對于狂熱ROG粉絲這些都是精心的設計。
Armoury驅動雖然看起來簡潔,但是該有的功能都有了硬核玩家也能滿足,ROG外設無縫切換驅動的設計也照顧了使用多款設備的玩家。對于這款鍵盤最大遺憾之處是分離式的數字鍵盤區域不能獨立使用(并不是缺點),雖然ROG面對的是游戲、電競和發燒玩家,但是對于那些既有職業需要又是游戲玩家的人是很可惜的,畢竟買到了ROG的情懷,就更想買到ROG的更貼心之處。最后來看看售價,華碩天貓旗艦店首發價1799元,如果你是個充滿ROG狂熱情懷的粉絲,那肯定要入手呀,但是對于只是想嘗試RGB機械鍵盤的玩家,應該要多多考慮價格。
關注微信號expkf01,第一時間獲知精彩活動和原創科技資訊。
今年1月初的CES 2022上,英特爾發布了第12代酷睿移動處理器。就在前不久,華碩正式推出了搭載第12代英特爾酷睿H45標壓處理器的輕薄本無雙,該機一上架就引起了用戶的強烈關注,很多讀者在文章中留言表示,一款120Hz OLED屏酷睿標壓輕薄本首發不到5000元,華碩無雙實在太香了!
該機參數的確很亮眼,實際體驗怎么樣呢?120Hz高刷OLED屏觀感如何?12代標壓i5 12500H在輕薄本上實戰性能是什么水平?帶著這些疑問,牛叔帶來了華碩無雙的實機測試。
■屏幕:15.6英寸2880×1620 100%DCI-P3色域120Hz 10bit色深 OLED屏
■處理器:酷睿i5 12500H(12/16,3.3/4.5GHz)
■內存:雙通道16GB DDR4 3200MHz
■存儲:512GB PCIe4.0 TLC SSD
■顯卡:銳炬Xe顯卡80EU(最高1.3GHz)
■無線:AX211 WiFi 6e無線+藍牙5.2
■左側接口:USB2.0大口
■右側接口:2x雷電4 Type-C(40Gbps 支持PD充電和DP視頻輸出)、USB 3.2 Gen1 Type-A(5Gbps)、HDMI 2.0(支持4K 60Hz)、3.5mm音頻接口
■重量:1.85kg(機身含70Wh電池)+0.37kg(90W電源)
首發價格:4999元
優點:搭載2.8K 120Hz OLED屏,顯示效果優異;整機配置齊整,處理器性能釋放強;接口齊全,擴展性強,內存可升級
遺憾點:鍵盤無背光
輕薄本首款120Hz OLED屏,5000元內頂級表現
華碩無雙的一大核心看點就是這塊素質非常出色的屏幕,而且還是輕薄本上首款120Hz高刷新率的OLED屏,它的特點是參數規格極高,無論是分辨率、色域還是刷新率,在5000元內都是頂級水平。而從牛叔的實際體驗來看,屏幕觀感舒適,使用感受相當棒。
相比傳統游戲本的LED+IPS解決方案,自發光的OLED面板特質是響應時間迅速、對比度高、亮度高、色域覆蓋廣,具備全方位的優勢。
小知識:說到OLED面板,有的同學會擔心“燒屏”的問題——其實,從推出OLED屏筆記本開始,華碩就同步推出了一系列的屏幕保護措施,包括采用優化E4發光材質,像素級補償算法抵消亮度衰減,加入屏幕保護程序“華碩OLED Care”,例如像素偏移、像素刷新等等,可有效保障OLED屏使用壽命。
實際體驗方面,華碩無雙屏幕分辨率達到了2880×1620。對電子產品有了解的用戶知道,對于尺寸相同的屏幕,分辨率越高,其顯示效果越清晰。相比常見的FHD分辨率屏,華碩無雙屏幕分辨率提升到了2.8K,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屏幕畫面明顯更加細膩,在網頁瀏覽、圖片處理、視頻播放等不同應用中都能提供出色的顯示效果,再加上OLED面板特性,這塊屏幕給牛叔的總體視覺感受就是:看起來非常通透,色彩層次豐富。
而說到屏幕色彩顯示,華碩無雙實測表現優異。這塊OLED屏采用三星E4發光材質,具備10bit色深、100% DCI-P3廣色域、通過了VESA Display HDR 600 True Black認證、Pantone色彩認證、出廠校色等特點。牛叔用校色儀對它進行了實測。
華碩無雙屏幕色域覆蓋為100%sRGB(已達到軟件上限值)、97% AdobeRGB、98%P3。雖然常見的高色域筆記本屏可以達到100%sRGB色域,但只能達到80%左右的AdobeRGB和80%的 DCI-P3色域。也就是說,華碩無雙的OLED屏色域覆蓋范圍比常規筆記本高色域屏要廣得多。而P3是專業影視行業廣泛使用的色域標準,這意味著華碩無雙的屏幕能夠勝任專業級的視頻影像創作,圖片后期處理更不是問題。至于日常使用體驗,牛叔作為一個業余攝影愛好者的感受是,用該機看風景大片是一種愉悅的享受!
▲右側是華碩無雙,同一張桌面壁紙中可以看出,無雙的屏幕色彩明顯豐富一些,色彩更艷麗,左上角黑色更純粹,而左側的ThinkPad X13黑色部分看上去發灰
有同學提到了廣色域屏在Win系統下的色彩管理問題,不用擔心——華碩無雙提供了色域切換支持(內置應用MyASUS中設置),支持原生、Display P3、DCI-P3、sRGB四種色域調節。從這些點你就能看出來,國際一線品牌的細節做得相當到位,軟件支持很全面,實力積淀深厚。
Delta E越低,代表著屏幕的色彩顯示越準確。在下圖的48色標準色彩序列測試中,我們可以看到,華碩無雙屏幕的色準Delta E最大值僅為2.11,最小值則是0.10,平均值僅為0.88——Delta E在2以內,人眼基本分辨不出色彩的差異,為專業級別的顯示器,而華碩無雙屏幕的Delta E平均值僅為0.88,最大值也就在2左右,整體的表現很好。前面提到過,無雙的屏幕具備逐臺出廠校色,這在實測中體現了出來。
亮度方面,實測其在SDR模式下最高亮度為400尼特左右,室內使用時保持70%左右的亮度就滿足使用需求。此外,在開啟HDR下,播放HDR內容最高可達到600尼特的峰值亮度。
華碩無雙屏幕支持120Hz刷新率,而且由于OLED面板特性,其屏幕響應時間為0.2ms,不管是日常使用中的窗口拖動、網頁滾動,還是LOL等電競游戲中的畫面切換都能保證流暢順滑無拖影。
▲TestUFO可以識別顯示器刷新率并匹配相應的fps,左側是華碩無雙120Hz OLED屏,右側是普通輕薄本的60Hz屏。從實拍中可以看到,120Hz OLED屏的顯示效果更為清晰流暢,而60Hz屏下則有明顯的拖影,而且華碩無雙的屏幕要亮得多。
而針對用戶看重的護眼功能,華碩無雙一方面通過優化發光材料,大幅度減少了有害短波藍光,并通過了TüV萊茵硬件低藍光認證,另一方面100尼特以上為DC調光(HDR模式下全亮度DC調光),在屏幕護眼這塊也做得比較周全。
結合測試以及實際使用體驗,在牛叔看來,華碩無雙的屏幕在5000元內是妥妥的第一流表現。
對了,前幾天還有同學留言問,看重屏幕素質,華碩無雙和聯想thinkbook 16+如何選?——答案是,同為4999元的集顯版,可優先考慮華碩無雙,它的屏幕素質要強一籌:
●華碩無雙是2.8K分辨率OLED屏,thinkbook 16+是2.5K LCD屏,前面分析過,OLED屏的觀感更通透,亮度一般也更高,色域覆蓋更廣,且支持色域顯示切換;
●華碩無雙是120Hz刷新率,thinkbook 16+是60Hz刷新率(該機獨顯版是120Hz屏,但價格來到了6000元以上),華碩無雙屏幕刷新率更高;
●華碩無雙是16:9,符合一些軟件設計界面的傳統顯示比例,thinkbook 16+是16:10,在辦公類軟件上顯示范圍更廣;
●兩者都是DC調光+低藍光認證。
12核16線程i5 12500H:45W強勁輸出
華碩無雙搭載的是i5 12500H處理器,基礎功耗45W,具備12核16線程的規格,最高加速頻率4.5GHz,三級緩存18MB,這是一顆典型的高性能標壓處理器,應對各種日常應用非常輕松。
室溫20℃左右(最近重慶的溫度爆降),利用Aida64對華碩無雙單考處理器(FPU)半小時:i5 12500H最終穩定在45W左右,溫度約93℃,大核頻率在2.7GHz~3.3GHz之間,小核頻率在2.3~2.7GHz之間,全核平均頻率約2.7GHz。
表面溫度和噪聲分析:華碩無雙滿載狀態下C面的熱成像圖如下所示:熱量集中在機身中部,最高溫度約42℃,W、A按鍵區域在40℃附近,腕托和觸控板位置就更低了。總體上操控區域基本沒熱感,中部能感覺到一些輕微熱量。
噪聲方面,實測考機時用戶位51分貝左右,用戶體驗感受是:能聽到較為明顯的噪聲,比一般的低壓U輕薄本滿載噪聲大,但比游戲本要弱得多。當然,這是高效模式下考機滿載45W功率時的風扇噪聲,如果日常使用切換到安靜或者標準模式,那么風扇噪聲就很微弱了。
▲內部設計,單風扇雙熱管(6mm+8mm直徑)壓住了i5 12500H可能出乎不少用戶的意料,電池容量70Wh,有一個內存插槽可替換升級,支持擴展8GB(板載)+最大32GB(插槽),如果有第二個M.2硬盤位擴展性就完美了。
接下來看看45W的i5 12500H的性能測試數據:
從數據測試來看,華碩無雙搭載的i5 12500H基準測試數據很強勁。在大家熟悉的Cinebench 系列測試中,其R20多核測試成績為4406pts,R23多核測試達到了11268pts——一般來說,要現在Cinebench R20達到4400pts以上的多核成績,得8核16線程的標壓處理器才行,但現在,i5 12500H就達到了!而如果是四核標壓處理器,分數一般在2500pts左右,例如上一代的i7 11370H,結合這兩個數據,可以看出i5 12500H的基準測試成績的確強力。
而在壓力較小的CPU-Z多核測試中,華碩無雙的多線程分數為5832,在牛叔的測試數據庫中,銳龍7 5800H和i7 11800H也就在這個分數上下。當然,考慮到該項測試耗時短壓力小,因此其更多代表的是i5 12500H在較高功率下的性能。換句話說,在功耗給足的情況下,i5 12500H可以和上一代8核16線程標壓處理器pk一番。
在長時間滿載測試中,牛叔利用Blender渲染和視頻轉碼考查華碩無雙的持續滿載性能表現。
▲Blender渲染為單幅樣張渲染測試,軟件版本為3.1,測試項目為時間偏長一些的Classroom場景,最終該機跑完渲染耗時為9分18秒。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甚至達到了中等功率的i7 11800H的水平,不過其中有軟件版本更新的因素。
▲視頻轉碼,可以看到,華碩無雙搭載的i5 12500H實時功耗約為43.3W,處理器溫度約90℃,大核在測試中頻率為3.3GHz左右,小核為2.5GHz,處理器功率輸出曲線平滑穩定,耗時11分58秒跑完測試。
處理器性能釋放測試點評:在12核16線程的i5 12500H+45W的持續性能釋放下,華碩無雙的處理器性能表現強力,在基準測試和滿載測試中都有不錯的表現,短時爆發已經達到了上一代8核標壓處理器級別的水平。這樣的性能,應對日常的各種辦公應用非常輕松,日常使用切換到安靜或者標準模式完全足夠了,而在高效模式下,可做一些偏重度的應用。
游戲娛樂測試:勝任輕度電競網游
華碩無雙是一款核顯輕薄本,搭載的i5 12500H內置80單元款英特爾銳炬 Xe核顯,最高頻率1300MHz,單考顯卡時的狀態大概是16W/1296MHz,在雙通道內存下,有一定的輕度網游娛樂性能。
▲在大家熟悉的3DMark Time Spy場景測試中,華碩無雙的顯卡得分為1206。
▲游戲實戰,牛叔選擇了幾款時下熱門的電競游戲來測試該機的游戲娛樂性能。首先是《英雄聯盟》在屏幕原生2.8K分辨率最高畫質下,極地大亂斗地圖中游戲團戰時的幀速大概在70fps,可玩但流暢性一般。將分辨率切換到1920×1080, 流暢性會大為提高,游戲平均幀速能到115fps附近,團戰也能保持100fps左右,在1080P最高畫質下玩《英雄聯盟》流暢。
▲《DOTA》設置為1920×1080分辨率中畫質,對線階段的平均幀速為87fps,激烈的團戰大概在六七十fps。
▲《CS:GO》設置為1920×1080分辨率中畫質,基準測試平均幀速93fps,流暢。
總的來說,作為一款核顯輕薄本,華碩無雙在1080P下能搞定電競網游,加上120Hz的高刷OLED,進一步提升了游戲體驗,用戶在辦公之余也能娛樂放松一下。
定制金屬頂蓋,適配器小巧易攜帶
聊完了大家最關心的屏幕和性能表現,再看看華碩無雙的外觀設計。牛叔測評版本是黑色外觀款,整體看來沉穩肅穆,外殼是一塊定制金屬頂蓋,加入了CNC浮雕精刻LOGO,頗顯精致感,辨識度高。
▲A面CNC浮雕精刻LOGO,提升了整機檔次感
▲黑色款外觀沉穩肅穆,可勝任各種場合
屏幕面為窄邊框設計,顏值不錯,上方保留了攝像頭,有物理擋板,支持180°開合。
C面的按鍵個頭比較大,鍵盤鍵帽鍵程達到了1.4mm,有0.2mm下凹弧面設計,數字小鍵盤沒有缺失,小遺憾是不帶鍵盤背光。注意看觸控板,5.9英寸的大操控面積,移動順滑,定位精準。另外華碩無雙的鍵帽、掌托、觸控板進行了全覆蓋抗菌設計,算個錦上添花的細節賣點。ESC是單獨橙色配色,Enter鍵則有斜紋裝飾,這些小地方也很用心。
華碩無雙15.6英寸款的整機重量約為1.85kg,大屏核顯機型的常見重量。它的適配器為小尺寸方形設計,盡管其功率達到了90W,但重量僅為370g左右,小巧易攜帶。
內存可升級,揚聲器音量大,雙雷電4接口
細節方面,華碩無雙還是一臺EVO認證機型,這意味著該機的各項配置相當齊整,標配的SSD為PCIe 4.0規格,測試連續讀取達到了3700MB/s,連續寫入為3300MB/s。值得一提的是,該機的內存為板載8GB+插槽8GB組合,如果你有大容量需求,其最高支持升級到32GB+8GB一共40GB的容量,完全足以應對吃重度內存的應用了。
華碩無雙的揚聲器為2×2W組合,聲音洪亮,有哈曼卡頓認證,滿足用戶的日常看視頻、聽音樂需求。它的電池容量為70Wh,實測在70%屏幕亮度120Hz刷新率、70%音量設置下,播放本地視頻續航約10小時,考慮到屏幕和揚聲器的規格較高,而且該機還是一臺H45標壓處理器機型,這個表現還不錯。
華碩無雙的接口規格很高,有兩個雷電4,支持90W PD充電,擴展性非常強,同時也保留了不錯的易用性,標配兩個USB大口(左側是USB2.0,接駁鼠標用)以及一個HDMI視頻擴展口。
其他方面,該機支持AI智能降噪功能,可通過AI降噪算法過濾對方環境噪音,保證視頻通話、游戲開黑語音清晰;該機還具有Link to MyASUS功能——實現移動設備與筆記本跨屏協同,可將移動設備變成電腦的第二塊屏幕,進行協同工作、傳輸文件等應用,這也是華碩輕薄本的特色智能應用。
結語
從牛叔的使用感受以及測試數據來看,華碩無雙的120Hz OLED屏和45W的i5 12500H性能表現是其最出色的兩個點,搭配齊全的存儲配置,在日常人機交互、應用流暢性方面都能給用戶帶來優秀的使用體驗。另外,該機的接口規格高,且支持內存升級,進一步延長筆記本的使用壽命,拓寬了應用范圍。小遺憾點是不帶鍵盤背光。
最后說說購買建議:如果你對筆記本的屏幕觀感和處理器性能釋放要求非常高,同時希望內存后期可升級,那么在5000元主流價位預算里,華碩無雙就是一個靠譜的選擇。
碩又為其產品線添加了一款高端昂貴的鍵盤。ROG Azoth Extreme 是已經非常昂貴的 ROG Azoth(250 美元)的升級版,價格與中高檔顯卡RTX 4070差不多:9.99.
這款 Extreme 變體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可編程、全彩 OLED 屏幕以及 75% 的設計。
正如您所期望的那樣,ROG Azoth Extreme擁有大量功能。ROG Azoth Extreme 采用鋁合金機身,多層泡沫可吸收震動,從而實現柔和的按鍵音效,碳纖維定位板可減震。
此外,還配備了一個可調節的墊圈支架和一個撥片開關,可提供兩種輸入偏好:堅硬的按鍵和快速回彈("硬"模式)更適合游戲,而"軟"模式下的靈活按鍵則非常適合長時間打字。
其他功能還包括一個加長硅膠腕托和兩對可拆卸磁性腳墊,以適應不同的打字角度。
鍵盤配備 ROG NX 機械軸(雪地或風暴)。與標準 Azoth 鍵盤一樣,開關和 ROG PBT 雙擊鍵帽均可熱插拔。
可通過 2.4 GHz 射頻進行無線連接,也可使用藍牙模式同時連接多達三臺設備。此外,還有一個有線連接選項(Type-C 到 Type-A 連接線),可同時進行播放和充電。華碩表示,這款鍵盤的電池續航長達 1600 小時。
該機型的另一項新功能是包裝盒中的 ROG 輪詢速率增強器配件,華碩表示,該配件可將鍵盤在有線和無線模式下的輪詢率升級到真正的 8000 Hz。
Azoth Extreme 最明顯的升級之一是角落里的微型 OLED 面板。它從 Azoth 的 2 英寸縮小到了 Extreme 的 1.47 英寸,但它現在是全彩的,這對于顯示自定義動畫來說應該很酷炫,而且它還是一個觸摸屏。和以前一樣,它可以通過側面的旋鈕顯示系統信息、電池電量等。請觀看下面的視頻,了解原始型號上的這一功能。
華碩已發布的 ROG Azoth 依然是一款令人驚嘆的鍵盤。250 美元的價格和糟糕的 Armory Crate 軟件是我們最大的不滿,所以我們很想看看Extreme版的變化是否能證明價格翻倍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