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laoshu0205
今天收拾書柜,偶然看到了我的那本同學錄。在我的學生時代,很流行在畢業的時候寫一本同學錄。那時候學生沒有手機,QQ和E-MAIL雖然已經存在,但大多數家庭還沒有電腦和網絡,更別提微信了。畢業一別,可能就真的再也不見了,同學錄應運而生。
我的同學錄
小小的本子,寫滿了每一位朝夕相伴的小伙伴最純真最美好的祝愿。一頁頁翻過,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外號,腦子里立刻又浮現出了那些十七八歲的熟悉面孔。時不時看到一兩句當時班里大家都懂的“梗”,不覺得會心一笑,那時的我們簡單的可愛,除了學習就是友愛,這應該就是特有的學生時代。
寫這本同學錄的時候已經是高三的最后階段,老師怕我們分心三令五申不讓寫,真是上演了一段時間的貓捉老鼠。在畢業前的最后一周,女神一般的班主任居然給大家每人買了一本,并且在第一頁給每個同學都寫好了她的祝福。畢業十年的時候,我在路上碰到過班主任幾次,身材依舊,卻已兩鬢斑白。
不知道現在的娃還寫不寫同學錄了,你的學生時代,是否也有一本同學錄呢?
幾天被天涯論壇事件刷屏,想想當年我也是天涯的粉絲,注冊賬號前兩三年還登錄過,不過那些時候就經常登錄有問題?;乜茨称脚_統計十大zui懷念的經典老網站,我竟然注冊了超過7個,雖然不一定記得用戶名密碼,但都用過好幾年。
以下排滿不分先后:
1、5460(5460.net)
“中國同學錄”創辦于1998年5月4日,是國內最早創辦的第一家以同學用戶數據為基礎的專業綜合類網站?!爸袊瑢W錄”的特點是:用戶群定位清楚,具有互動性,以及有新穎的交流方式。(以上為百科內容)
使用5460是為了同學的聚合,時間應該在2002年到2007年前后,現在沒有太多記憶,因為跟chinaren有相似的地方;
5460中國同學錄
2、ChinaRen(chinaren.com)
ChinaRen是搜狐旗下華人最大的青年社區。中國互聯網第一品牌,中國互聯網主流人群獲取資訊和交流最大網絡平臺,中國搜索引擎的鼻祖,中國互聯網文化運動的先驅、中國綜合門戶網站的創始者。年輕人的門戶,華人最大的青年社區中國互聯網第一品牌,超過1億的注冊用戶;每日2.5億的頁面下載量。(以上為百科內容)
ChinaRen本人使用頻率比5460還高,因為當年好像跟搜狐使用的登錄賬號是一致的(太多年不用),ChinaRen承載了一些記憶,鏈接了一些同學。
chinaren部分界面
3、第九城市 (www.the9.com)
第九城市計算機技術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提供互聯網技術和內容服務為主的高科技公司,創立于1998年,主要產品是大型網絡數字生活平臺——第九城市網站 ,已擁有超過1400萬注冊用戶。(以上為百科內容)
第九城市問了周邊同齡很多人玩過,本人對游戲興趣不大,所以沒有賬號,同時也不便評價。
第九城市
4、榕樹下(rongshuxia.com)
榕樹下創辦于1997年,是國內成立最早、最具品牌的文學類網站,擁有全球最大的原創文學作品稿件庫之一,并與國內多家出版社、影視公司、平面媒體、新聞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榕樹下(rongshuxia.com)想不到網站域名還是那個域名,我當年有個習慣,喜歡上的網站域名我都能記得下來,不用到搜索引擎去再搜索一次。當年在榕樹下寫了十幾篇文章,記得每一篇審核都很嚴,所以有網友說能在榕樹下發表一篇文章很興奮,我都興奮了好多次。只是后來工作后種種原因,當然似乎也因為榕樹下被收購之類的原因,登錄不方便,就很少再上了。(以上為百科內容)
可以說,榕樹下給我一個認可,比其他網站隨意發文章強得太多了。文字需要文藝,需要可讀性,不是矯揉造作。
榕樹下當年注冊登錄的界面就是一棵大榕樹,哎,滿滿的記憶。榕樹下這個網站現在還可以打開,首頁界面不是這樣的,是屬于閱文集團旗下網站,跟紅袖添香一樣。
當年榕樹下文學網站登錄界面
5、雅虎(yahoo.cn)
雅虎(英文名稱:Yahoo,NASDAQ:YHOO)是美國著名的互聯網門戶網站,也是20世紀末互聯網奇跡的創造者之一。其服務包括搜索引擎、電郵、新聞等,業務遍及24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超過5億的獨立用戶提供多元化的網絡服務。
用過雅虎的搜索和郵箱,其中郵箱是最多的,記得當年好像是兩個域名都在用,一個.cn一個是.com.cn,后來雅虎停用郵箱基本就沒有上過了,注冊過郵箱的還有新浪、搜狐、tom、gmail、hotmail、163、263(之前是免費的,263.net)qq郵箱等等,現在能用的只有163和qq郵箱了。
雅虎中國界面
6、水木清華(newsmth.net)
水木清華B-B-S是清華大學的官方B-B-S,也是中國教育網的第一個B-B-S,正式成立于1995年8月8日。水木清華曾經是中國大陸最有人氣的B-B-S之一,代表著中國高校的網絡社群文化。但在2005年3月16日轉變成為校內型后,水木清華的訪問人數大幅下降,影響力已不如前。分裂出的水木社區,系自然人出資的北京明睿博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旗下之商業網站,該站利用備份的用戶數據,在原水木清華B-B-S用戶資源基礎上實行獨立商業化發展。(以上為百科內容)
水木清華當年很多,不照現在說話是論壇已死。
幾個域名,最終選取一個
7、貓撲網(mop.com)
貓撲網,英語是MOP,雛形是貓撲大雜燴,是中國知名的中文網絡社區之一,擁有注冊用戶1.3億人。貓撲網于1997年10月建立。2004年被千橡互動集團并購。
貓撲網的大雜燴是去網吧或者其他地方上網必看的網站,和天涯類似,總感覺是一個網站,側重點不一樣,反正都過癮。
貓撲大雜燴
8、電腦之家(pchome.com)
電腦之家網站是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下屬全球第七大網絡旗下的核心在線媒體,成立于1996年,是中國最優秀的IT及消費電子產品主流資訊平臺;是國內最大、最早的下載平臺;擁有國內最大的科技生活網絡社區,網站日瀏覽量達2920萬人次,擁有注冊會員753萬。
2000年買電腦的學生還是比較少的,一臺聯想的臺式機起步8000塊,14寸的笨重顯示器,但是了解電腦硬件軟件信息都是通過電腦之家,記得當時還有一個電腦報紙。
電腦之家
9、西祠胡同(xici.net)
西祠胡同始建于1998年,是華語地區第一個大型綜合社區網站,經多年積累和發展,西祠已成為最重要的華人社區門戶網站。
西祠胡同我記得域名是xici.net,不知道為何當年很多知名網站都喜歡用.net的域名,難道就因為代表網絡的意思嗎?
西祠胡同感覺有一點的地域性,類似19樓,籬笆網等,但并不能阻擋當年的熱門。
10、天涯社區(tianya.cn)
天涯社區創立于1999年,以“全球華人網上家園”為愿景,致力于打造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華人內容創作和知識分享社交平臺。
tianya.cn當年的登錄入口很簡單,不像現在很多網站入口,進門想把所有的東西都展示給你。
當年上天涯大部分時間是作為看客的,經常使用的動作是“只看樓主”,太多跟帖的,跟現在的貼吧等完全是不能比的,就是有一點,插播的廣告實在太討厭了。
除了以上網站,其實還有很多很好的平臺都淹沒在互聯網大潮里面,比如當年的TOM.com網站,跟新浪、搜狐平齊的平臺,現在打開一個頁面也要相應很久;碧海銀沙在當年也是很出名了,他的賀卡如果有郵箱的人當年應該都用過了,每次生日或者節日的時候發一張賀卡,有動畫、有聲音覺得很好看,很好玩,網站2017年就關閉了;突然記起還有一個網站雨后池塘(https://www.yuhou.com/),想不到界面到現在還沒有改變,只是十多年沒有上過了;……太多的記憶了。
上面的一些網站70、80后很多應該知道,85后就難說了。
你還記得那些網站?
現在這些網站基本都成了記憶,要么直接打不開,要么中間轉了多次。遠離當年的初衷,畢竟初衷賺不了什么錢。一些是因為時代在變化的原因導致落伍,一些原因是決策者并沒有一定高度,很多都在追求大而全,而不是小而美。
為主角的父親并不是什么神探,更不是技術高超的黑客,如果說他有什么特長,可能就是善于利用網絡。
《網絡謎蹤》用電腦桌面講了一個扣人心弦的追兇故事。父親 David 在發現女兒失蹤后,用盡各種網絡搜索手段,在社交媒體上尋找線索、追查真相,最終成功救回女兒。
這部電影最大的標簽是「懸疑」,而作為主角的父親并不是什么神探,更不是技術高超的黑客,如果說他有什么特長,可能就是善于利用網絡。女兒最后能被找到、被救出,和他的網絡搜索能力離不開關系,這也是電影取名「Searching」的原因。
David 在電影中用到的搜索技術并不復雜。不過假如現實中真的遇到同樣的事,恐怕很多人都會驚慌失措,忘記利用「網絡」這個強大的資源。所以在看完電影后,不如我們來冷靜地思考一下,主角 David 在電影中用到的哪些電腦知識值得我們學習?
《網絡謎蹤》的整個故事有一個大前提,就是 David 一家對電腦網絡十分熟悉,并且樂于記錄自己的生活。家里的舊電腦上存儲了很多文件,并在后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David 要找女兒的同學詢問情況,母親 Pam 在生前就整理了詳細的同學錄,并存在電腦里。David 陪 Pam 鍛煉拍攝的 Vlog、女兒 Margot 的日程表都詳細記錄在電腦中。還有母親陪女兒練鋼琴、做飯的菜譜,電腦中都完整保留。對于這家人來說,記錄生活已經成為了習慣,影像資料留下了回憶,聯系人、通訊錄等信息更是在將來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現在用手機拍照那么方便,其實很多人都習慣拍些照片、視頻來記錄生活了,但我們往往只是拍,不整理。其實對于這些資料,最好是養成定期整理的習慣,算是一個生活回顧,也不會積少成多,不方便整理。
追兇過程中的另一個重要線索,就是各種通訊軟件的聊天記錄。電影中用 iMessage 比較多,留下了詳細的時間和聊天記錄。在 David 找女兒的同學詢問情況、懷疑弟弟時,詳細的聊天記錄發揮了重要作用。
說到這里必須吐槽一下微信。在微信中想永久保存聊天記錄要占據很大空間,而且設備間的傳輸十分困難,不管是為了工作還是保留信息,微信實在算不是一個好的工具。Android 端有一個叫做「微痕跡」的 App 可以幫助保存微信資料,至于其它平臺,還是定期備份到電腦上比較安全。
Margot 的密碼保護意識不是很強,她的筆記本居然沒有設置開機密碼,這才讓父親有機會查看各種記錄。當然,這可能是影片為了劇情故意設置。無論如何,給電腦、手機等設備設置密碼是基本習慣,在家里還好,一旦設備落入外人手中,造成的損失會很大。
在查看女兒的社交賬號時,David 利用郵箱重置密碼。突破口是雅虎郵箱,David 用女兒名字+生日的組合成功破解。在這里提醒大家,不要忽視郵箱密碼的重要性,否則別人突破了郵箱,就相當于突破了很多賬號。
很多瀏覽器是有「記住密碼」功能的。這雖然方便自己使用,但設備一旦丟失也很危險。對于郵箱、銀行等比較重要的賬號,最好還是親自輸密碼比較穩妥,或者開啟兩步驗證。
David 尋找女兒是從她的同學入手的。突破 Facebook 等賬號后,他把女兒好友的姓名、照片、聯系方式一一記錄,做成了表格。然后詢問他們的學習小組、最后一次見 Margot 的時間、案發當晚行蹤。David 給女警探看整理后的表格后,女警探表示「Perfect!」,稱贊 David 的信息檢索能力。
不過這里也有一個不太合理的地方,就是居然有那么多人用真人頭像。假如這些信息被壞人得到,其實是很危險的。實際上,Facebook 已經對此進行了保護,禁止用戶的面部數據被隨意標注、使用。
社交平臺有責任對用戶的形象進行保護,當然,是否使用真人頭像也是每個人的自由。
David 尋找女兒的很多線索都是從搜索引擎來的。查找社交賬號時,用「名字+social media」搜索。對于當地女警探這樣的公眾人物,David 也懂得在網上搜索她的相關新聞,用「名字+職位」、「名字+地名」的組合,這些都是很簡單的搜索技巧。David 的這個行為也給之后查找真兇提供了重要線索。
你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都能在搜索引擎上找到答案,只要會使用一些簡單的語法就行,比如:關鍵詞 site:網址(不加 http),可以定向在某些網站里搜索關鍵詞。
David 最后發現整件事有蹊蹺,是對直播網站里的一個頭像產生懷疑。于是用 Google 進行反向搜索,發現頭像根本不是「真人」,而是圖片網站的模特。這個技巧我們應該經常會用到,拿到一張圖片,想去找它的來源,或者找更高清的圖,用 Google 圖片就可以了。
David 在歷史記錄中找到「最常瀏覽的網站」,然后順藤摸瓜找到了女兒被騙的直播平臺。這個細節一般人注意不到,David 確實十分細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清除歷史記錄的習慣,其實只要設備不丟,這個信息別人拿到也無所謂。可怕的是就算你清理了本地記錄,很多網站的 AI 系統也早就對此進行了記錄。只要想查,每個人都是沒有秘密的。
David 在得到交通錄像后,對女兒開車的方向進行推測,他把 Margot 最后出現的地點進行了標記,然后縮放地圖,看到最終方向是常去的那個湖。
實際上,很多地圖的標記功能都十分有用。最常見的設置家和公司的地址,可以方便地看回家、去公司的路線。另外,把常去的地點、朋友家都標記上,也方便之后查看路線。
David 登錄銀行網站查看到了女兒的轉賬記錄,他直接搜索了金額,然后發現鋼琴課的錢全被女兒存了起來。其實在網銀或者支付寶中,你也能用這樣的方法搜索自己的某次交易,還能設定日期、金額范圍,比直接翻方便多了。
David 教給我們最重要的知識之一,就是正確認識鍵盤俠。女兒失蹤的事件成為熱點后,之前否認是朋友的女同學開始蹭熱點,以此博取關注度。更多的人忙著 P 圖、編故事、制造陰謀論。還有一個混混直接出言侮辱 Margot,他覺得在網上發言不用負責任。而 David 馬上「教他做人」,順著定位記錄找過去,教訓了一頓。
David 的做法不一定可取,但是他讓這些鍵盤俠的面目真真切切展示了出來。少參與八卦討論,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斷。
《網絡謎蹤》播出后很多人都討論,為什么這樣的電影沒有出現在中國?過去幾年我們的智能手機、互聯網領域發展都十分迅猛,然而像電影中 David 一家的情況并不多。大部分家庭里兒女天天泡在網上,父母對此毫無興趣,甚至是「刻意排斥」。
所以我們沒有《摩登家庭》這樣偽紀錄片形式的劇集,家庭錄像的喜劇節目也出現在國外。其實最近抖音短視頻的出現填補了一部分空白,普通人也有展示幽默、記錄生活的平臺。然而要做到 David 一家那樣,熟悉網絡、樂于使用網絡,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