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家發現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沒有,那就是全國各地的電腦城幾乎沒有人去光顧了。

    之前電腦城,曾經是很多人買電腦的首選地點。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各種品牌、型號、配置的電腦,還可以和店家討價還價,享受優惠和贈品,親自試用電腦,感受它的速度、畫面、聲音、鍵盤等等。還可以了解電腦的性能、保修、維修等信息。你甚至可以讓店家幫你組裝、升級、安裝軟件等,滿足你的個性化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電腦城卻逐漸失去了它的魅力。越來越少的人愿意去電腦城買電腦了。

    而2023年的今天,大大小小的電腦城店鋪接連倒閉,也導致了新款“顯卡”、“CPU”罕見的滯銷,是什么導致電腦城長期衰退,原因其實很簡單。

    去年小芳去電腦城換了一個電腦主機的外殼一共花了三百多大洋,結果一回到家中上了淘寶一看,電商平臺賣得最貴的同款機箱外殼也只需要150左右,因為這件事情,我抑郁了好久。經歷過這件事情之后,我再也不去電腦城了。我相信應該有很多和小芳一樣,在電腦城吃過啞巴虧的小伙伴吧?試問這樣的事情多了,誰還去電腦城購買相關的電腦設備和配件呢?

    Z世代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在2003-2010年期間電商平臺還沒有完全普及大小城市,實體經濟的繁榮讓電腦城一度出現“壟斷”趨勢,定價只能商家定,售后資源扯皮問題咱們消費者根本玩不過“地頭蛇”老檔口,JS這個詞就是為電腦城“奸商”而誕生的,i3筆記本賣5000,i5筆記本賣7000,i7筆記本賣8000多(以上均為不帶獨顯的輕薄本),擺明欺負電腦小白,當年有智能機的消費者太少了,無形之中就被宰客了。

    如果你了解電腦的性能和天梯榜,并且有做功課去大致了解電腦知識,就不會被電腦城坑了嗎?別急,電腦城商家第二波討論來了:“為非作歹”,利用顧客維修電腦的功夫,企圖把用戶好的硬盤、內存條“偷走”,用劣質的配件瞞天過海“私自交換”回去。這位知乎網友也是分享了在山東濟南賽博數碼廣場的經歷,像他會這種又會保留原機“證據圖”,又懂拆機的,現實中真不多!那要是遇上不會拆機+自己維修的,不是被坑怕了?

    過去三年受到口罩因素的影響,大家都是能不出門就盡量不出門,買東西的話都是選擇上網購買,誰還會跑特地跑出去去購買電腦呢,所以說口罩因素是壓垮電腦城的最后一根稻草。

    隨著電商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網上購買電腦及相關產品,使傳統的實體店面遇到了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購物選擇。現在,人們可以在網上購買各種商品,包括電腦。網購有很多優勢:

    人們只需要在手機或電腦上點擊幾下,就可以下單購買。無需出門,無需排隊,無需搬運。網上的商品往往比實體店的商品便宜很多。這是因為網上的商家沒有租金、水電費等開銷,也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網上的商品種類繁多,應有盡有。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商品。

    以京東自營為例,京東自營價格透明,售后服務比較完善,送貨速度也快。不用再擔心廠家不支持個人送保,當時買電腦的店鋪也找不到了,找不到售后的煩惱。拼多多等低價購物平臺的興起,也讓不少朋友低價買到了硬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且很多促銷、清庫存的商家還會在抖音直播,手速快的就能搶到5-7折發售價的全新未拆封商品,你也可以選擇價格更便宜的“官翻機”,這些都是電腦城商鋪所不具有的。

    消費者是市場的主體,他們的喜好和行為決定了市場的走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消費者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消費者更加年輕化:隨著90后、00后等新生代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對于電子產品有著更高的興趣和熱情,也有著更強的消費能力和意愿。他們更喜歡網上購物,更注重品牌效應和個性化需求。

    消費者更加理性化: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消費者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評價,也可以更容易地比較不同的商品和服務。他們不再盲目跟風或者被忽悠,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做出合理的選擇。

    電腦城缺乏創新和活力,電腦城的店鋪和商品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千篇一律的。電腦城的氛圍和服務也沒有太多的吸引力,都是冷冰冰的。電腦城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新鮮和驚喜的感覺,也沒有給消費者提供多樣和個性的選擇。電腦城缺乏信任和口碑。

    相比之下電腦城就顯得不那么吸引人了。去電腦城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人們需要坐車或開車到達電腦城,然后在眾多的店鋪中尋找自己想要的商品。在大電商平臺,最最起碼客服是絕對不能辱罵顧客的,但電腦城的老板,那就不一定了。

    現階段也有不少電腦線下店選擇轉型為品牌旗艦店或者體驗館,比如玩家國度、外星人等豪華品牌,這些品牌原本就有不錯的售后服務,選擇開線下店也是不錯的選擇。電腦城的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面臨價格和口碑的雙劣勢,電腦城只有改善自己的服務才有未來,否則只能淹沒在時代洪流當中。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電腦城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期待了。電腦城已經成為了一個過時和落后的存在。電腦城的衰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有網購的崛起、電腦的普及、消費者的變化等。

    這些原因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化,也預示了一個時代的終結。電腦城曾經是人們購買電腦的首選地點,也曾經是人們學習電腦知識的地方。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電腦城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期待了。電腦城已經成為了一個過時和落后的存在。

    圖劉逸興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時期,我們身邊的人和企業,也正經歷著自然的升級轉型——在白酒行業進入低谷期,曾經輝煌的龍頭酒企陷入停產困境;曾經火爆的成都電腦城,因為電商沖擊,部分實體店轉讓空置;曾經占據春熙路的真維斯、班尼路等傳統品牌收縮關店,被一批新的時尚快品牌所代替……

    對于被動的、固守陳規的企業來說。“新常態”帶來的是冬天,但對于主動轉型創新升級的企業,“新常態”則帶來的是機遇。——成都邛崍的白酒業今年前三季度營收整體逆勢增長7.4%,電腦城轉型做綜合體,部分商家主動嘗試O2O生意紅火……今天起,華西都市報推出“新常態 新機遇”系列報道,把脈發展新變化,順應發展新階段,試圖在經濟轉型期尋找各行業成功轉型的樣本。 華西都市報記者童星燕

    入冬

    2011年7月1日,中關村電子賣場三強之一的太平洋數碼城關閉,北方電腦城已然入冬,而成都也是寒意濃濃,電腦商家處于供應鏈的最末端,不轉型就將進入冰河期。

    北方已是冬天

    北方的鳥兒比南方的鳥兒更早感受到寒意。謝強說,他沒有等到最后一刻轉行,是因為覺察到北京老東家的變動。

    2007年謝強來到成都創業,成為一家電腦鋪老板,之前他在北京中關村一家電腦銷售公司打工。“因為都在一個行業,大家經常聊天,2012年的時候,公司好多高管離職轉行了。”

    謝強自己也感覺到,2007年到2009年是電腦城生意的黃金年代,此后銷售一直下滑。“我當時還拿金融危機來安慰自己,危機過后就會轉好,其實金融危機跟我們電腦生意有啥關系啊,我們做內銷又不是外貿”。

    在謝強看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電腦鋪的變化,正是行業的自然升級更替。2011年7月1日,當年號稱中關村電子賣場三強之一的太平洋數碼城正式關閉。

    2012年金融危機的陰影逐漸褪去,但謝強發現成都電腦城的生意不僅沒有轉好,反而下滑得更加厲害。“當年火的時候,我一天能賣20臺電腦,2012年經常一臺都賣不出去。”

    數碼廣場寒意濃

    20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人民南路四段的數碼廣場,從地鐵口出來,剛走到負一層的3C數碼館門口,就有營業員趕過來,“大哥,想買點什么,去我們店看看。”

    穿過二樓的品牌館,剛上扶梯,就看到三樓DIY館已經冒出兩個腦袋向下張望。踏出扶梯已經有五六個穿著工作服的銷售人員圍了過來,他們不只是詢問購買意向,甚至有的開始動手試圖將記者拉入店里去。而附近的A世界電腦城的DIY館情況也差不多推銷人員甚至跟了記者五六百米。整個電腦城銷售員比顧客還多。

    “這家之前是賣蘋果產品的,搬了已經有段時間了。”在數碼廣場負一層,有商家店員指著隔壁的空鋪對記者說。記者看到,店里只有三個玻璃柜,上面布滿了灰塵,地上扔著一些白色的粗線。

    其實,不只是這一家,僅在數碼廣場負一層,記者就看到有五個店鋪是空著的,當然有的在里面擺著“席位裝修中”的字樣。在二樓、三樓和四樓,記者也均看到有店鋪是空著的。

    不轉型就進入冰河期

    從北京到成都,從打工仔到老板,從行業高潮到低谷,謝強浸淫電腦零售業多年,讓他看出這一波市場變化并非周期性的盛衰起伏,而是大氣候催生的時代變革。

    “不說租金人工成本上漲這些都有的問題了”,在謝強看來,電腦城生意一蹶不振,除了眾所周知的電商沖擊,還有產品換代加劇、市場飽和、消費者變“聰明”等三大原因。一共四大寒流,電腦實體店零售不轉型進入的不是冬季,而是冰河期。

    “不少人給我說,強哥,你干嘛不去網上賣啊,你看天貓京東他們賣得多火”,謝強說這個純是外行看熱鬧,“我們是終端零售商,從代理商手上拿貨,沒有價格優勢,怎么跟人家拼?”

    謝強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天貓旗艦店,京東代銷的貨都是來自品牌商,或者區域以上的代理商渠道,像他這樣最末端的電腦城門店老板,拿貨價格比網上都貴,網上價格都是透明的,怎么可能到網上虧起賣呢?

    前幾年,消費者還是通過電腦上網查價格,到了電腦城記不住那么多款型價格,門店導購員往往以消費者看中的款型缺貨為借口,七拐八拐將其他款型賣出去,還有油水可撈。

    謝強回憶當年電腦城的黃金歲月,消費者真是兩眼一抹黑,什么都要銷售員介紹,在門店老板看來就是人傻錢多,信息不對稱下的各種貓膩也造就了電腦城生意的暴利。如今消費者變“聰明”,謝強說過去的誘導式營銷行不通了,“好多消費者來店里試機,轉過頭來就用手機在網上下單”。

    過去聯想、華碩、戴爾等幾家品牌電腦瓜分市場,彼此差距不大,但隨著近幾年信息透明,消費者通過社交網絡口碑傳播,讓市場”馬太效應“加劇。謝強舉例稱,前幾年索尼筆記本銷售一度領先市場,但現在乏人問津,專賣索尼品牌的零售商也跟著倒霉。品牌銷售變化太快,讓下面各級渠道銷售無所適從,畢竟要換另一個品牌代理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迎春

    電腦零售轉型:下鄉還有生存空間

    電腦賣場轉型:變身商業綜合體

    常態下,春夏秋冬四季輪回,熬過冬天就能迎來春天的希望。新常態,某些行業將步入冰河期,不要指望在南極盼來溫暖的春天,轉型吧,向著赤道遷移!在赤道迎接下一個春天。

    電腦零售轉型:下鄉還有生存空間

    天下生意是一家,謝強認為天無絕人之路,雖然電腦城零售遭遇第一波沖擊,但是船小好調頭。賣電腦跟其他行業的銷售本質都一樣,都是從批發商拿貨在鬧市口賣出,而競爭激烈的電腦城生意,造就的拉客銷售技巧可能在其他行業更是如魚得水。

    在華陽上班族必經之路自己架起烤爐烤紅薯,每個月營業額7萬多元,他還打算在華陽開火鍋店。

    “如果還想賣電腦,我建議去三四線城市,最好是縣鄉一級,那還有活路。”謝強說,現在電商物流到不了縣鄉一級,即使能到還有售后問題不好解決,這給電腦傳統渠道銷售留下生存空間。“那邊賣的就算比網上比成都貴個幾百塊錢,也有人買,這比開車到成都來買電腦修電腦劃算”。

    能夠下鄉的電腦銷售公司,都是當年零售業績好升級為區域代理,基本上扎根電腦銷售業了,他們相當于把電腦城的銷售模式做了復制,與當地實體店結合銷售。

    電腦賣場轉型:變身商業綜合體

    電腦城零售店關店轉行,也令“房東”成都數碼廣場、百腦匯、A世界這些電子賣場紛紛轉型。如百腦匯將四樓騰空改成容納18家餐廳的“臺北東區”美食城,已于10月1日試營業。百腦匯相關負責人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武漢百腦匯已經與群光廣場融為一體,IT百貨集中在一個賣場。未來也不排除在成都復制這種模式的可能。

    成都數碼廣場早早就開始集團化向多元化方向轉型,其所屬的新尚集團成為了集房地產開發、電子電器銷售、IT產品銷售、電子商務、軟件及游戲開發等業務為一體的集團企業,在成都、昆明、重慶等全國多個城市有投資業務和分公司。

    成都新尚集團、成都數碼廣場董事長唐立新坦言,2010年新尚集團成立后,數碼廣場對集團的貢獻越來越弱。2010年以前,IT賣場的銷售額占集團營業收入的70%;而4年后的今天,僅占15%左右。唐立新認為,融合商業街、家電賣場、百貨、IT賣場等多種業態于一體的商業綜合體是單一 IT賣場的發展方向。

    前不久,唐立新向重慶大學母校捐助3億元造教學樓,一舉打破全國個人單項捐款最高紀錄轟動一時,證明成都數碼廣場轉型已收到實效。

    華西都市報記者羅提王繼高

    源:界面新聞,作者:周伊雪

    電腦城似乎已經成了被人遺忘的名詞。

    今年6月,有21年經營歷史的百腦匯北京旗艦店正式停業。這個曾經坐落于朝外的地標建筑總面積2.2萬平方米,曾有商戶400余家,也是北京人購買電子產品的大本營之一。

    在中關村多家電腦賣場轉型之后,百腦匯也沒有躲過失意的結局。

    不過,一個新的現象是,互聯網公司正在悄悄進入二三線城市的電腦城。

    京東在2018年雙十一開出了10家電腦數碼專賣店,之后持續擴張。截至目前,官方數據稱該業態已經在全國開出139家門店,其中開在電腦城的有110家。

    嘗到甜頭后,京東宣布今年內計劃在低線城市電腦城開出200家電腦數碼店。而小米、華為、OV等手機廠商也早已在各地電腦城搶占優勢位置。

    互聯網公司的進駐,能讓沉寂已久的電腦城重新煥發活力嗎?

    1

    王青已經想不起來上次去逛電腦城是什么時候了。

    王青今年23歲,在石家莊市開出租車,平時熱衷研究各類時興的電子產品。“現在買手機、電視都在網上買,或者去商場。”他說,周圍已經很少有朋友愿意去電腦城了。

    對年輕一代來說,電腦城的吸引力確實在下降。畢竟,現在有太多渠道能夠滿足他們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如果圖方便省時,京東、天貓、蘇寧等網絡平臺能夠提供便捷的購物體驗,如果想看時下最新潮的電子產品,那么去大型商場逛品牌店也是不錯選擇——這往往意味著舒適的購物環境和品質保障。

    同多數年輕人一樣,王青對電腦城的印象是:“個體經營,沒品質保障,很亂”

    但時間撥回到二十年前,電腦城還是城市里潮人聚集的場所。

    20世紀90年代,隨著IT行業的繁榮,電腦城這種零售業態開始在國內大大小小的城市興起。

    據商業地產運營商睿意德的租賃服務總經理杜斌回憶,一直到07年以前,電腦城還是非常搶手的項目,“賽博和百腦匯是最火的,面積大些的商業地產都想要。”當時,每個城市的繁華地段都會有幾個電腦城,租金也幾乎是各類商鋪中最高的。

    但電子商務崛起之后,電腦城開始逐漸衰落。而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引發的渠道變化,以購物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商業地產業態興起,則令電腦城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

    事實上,電腦城在衰落已經不是新話題。

    早在2009年,在電腦城扎堆的中關村,就已經不再鼓勵電子賣場、餐飲等業態在該區域發展。海淀區政府稱此舉是要“逐步調整傳統商貿業規模,為高端產業發展騰出空間。”到2015年,政府再次明確,中關村地區要在3到5年內完成轉型,徹底告別電子賣場。

    次年,中關村e世界電子城、海龍電子城相繼停業轉型。在電腦城做生意的商戶迎來了十年來最大的清退潮。

    整體來看,電腦城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但另一方面,隨著近兩年互聯網公司紛紛開始在下沉市場尋求突破,位于低線城市繁華商業區的電腦城進入它們的視野。

    2

    楊寧正是在那次清退中,從北京鼎好大廈回到了河北,在石家莊的太和電子城二層租了柜臺。

    太和電子城97年開業,是石家莊面積最大、客流最多的一家電腦城。與太和相距不過四百米的位置,還有頤高數碼城、華強電子通訊城兩家電腦城。它們所在的位置是石家莊市最繁華的新華商貿中心。

    回河北三年,楊寧意識到,電腦城的衰落已經從一二線城市傳導至三四線城市。

    在石家莊市新華商貿中心,太和、頤高和華強三家電子城比鄰而立,周一中午客流稀少。

    在太和電子城,令人有種在不同年代間穿梭的錯覺。

    一層,特別是入口的黃金位置,已經被小米、華為、OPPO、VIVO這類風頭正勁的大品牌廠商所占據,與一二線城市沒有差別。但再向上走,絕大多數都是三五平米的個體經營柜臺,最常見的商品是各類監控攝像頭、對講機,除此之外,還能看到固定電話、半導體收音機這類在一線城市早已蹤跡難尋的商品。

    楊寧的店鋪在太和電子城二層,占地約六平米左右,擺滿各種耳機、小音箱、玩具甚至書包。

    他的名片黑底白字,背面印著HONG KONG HI-FASHIAN BRAND(香港潮牌)。與別的柜臺主要經營幾種有限品類不同,楊寧店鋪中的商品簡直可以稱得上琳瑯滿目。

    “只做一種品類是活不下去的,當下哪類產品需求多,哪類流行,我們就做哪個。”楊寧說,“雨傘、臺燈、水杯、防曬衣什么都做。”說著,他從貨架上取了一個小罐子,擰開之后里面是一條毛巾。“這是運動型毛巾,現代人健身多,所以這類毛巾比較受歡迎。”他強調說,“每樣東西我們都要做到差異化。”

    “差異化”是楊寧的經營策略。事實上的確需要如此——在商品同質化嚴重的電腦城,同樣的商品往往數家在賣,結果是價格被壓得很低,只有賣別家沒有的產品才可能要得上價。

    “變化太快,要適應變化,只做一個品類肯定會死。”楊寧說,所以店鋪不止賣電子產品,也在賣形形色色的工藝品。

    由于這些策略,在太和電子城做生意這三年來,楊寧的收入并沒有下降多少。但他能感受到的是,電腦城客流量確實是一年不如一年。

    楊寧告訴界面新聞,最近太和電子城的市場管理部專門在門口測客流。得到的結論是,現在的客流尚能勉強支撐這個市場,一旦再低,太和電子城就沒辦法生存。而在他印象中,至少在2013年去北京之前,“這里還人多得走不動路。”

    在三層的個體商戶李軍對客流減少有更深的體會。他做的是電腦城最歷史悠久的業務:電腦組裝和維修。這也是移動互聯網興起后受沖擊最大的生意——現在幾乎沒人再用臺式機了,手機和平臺電腦已經成為人們接入互聯網的主流設備。

    在李軍的感受中,2017年是這些年生意下降最厲害的時候,之前還基本可以維持生活。

    由于客流稀少,太和電子城的租金已經比2015年下降了一半多,他自己的收入也下降了一半多。去年,為了節省租金成本,他從原本4平米的柜臺搬到現在不足兩平米的柜臺。

    電腦城的個體戶們大都有過經營網店的經歷,不過與媒體上報道的各類造富神話相比,他們顯然是默默無聞的大多數。李軍曾經嘗試在淘寶上開店,但“基本沒銷量”,沒過多久就關掉了。因為消費者更青睞網購平臺上的品牌旗艦店,而不是這類資質可疑的個體店鋪。

    “現在只是做以前老客戶的生意,沒事發發貨,已經沒有新客戶了。”他說,如果以后生意越來越差,只能準備回老家。

    如果說太和電子城尚能勉強維持生存,那么相鄰不遠的頤高電子城、華強電子通訊城已經在停業邊緣了。

    華強電子通訊城共五層,界面新聞走訪發現,一層一半以上的鋪位已經空了,二層則至少七八成以上空置,地上堆著大大小小的打包箱,“都是已經開不下去要走的。”至于頤高電子城,除了一層外,其他樓層基本都處于空置的狀態。

    從石家莊向南一千公里之外的湖南岳陽市,電腦城的生存狀況同樣并不樂觀。

    在岳陽市,原來有天正、天祥、洞庭、嘉美四大電腦城,如今只剩下天正和嘉美兩家。其中嘉美電腦城的空置率已經高達六七成,即使經營較好的天正電腦城,空置率現在也在20%。這里的人流量比高峰時期流失了九成之多。

    “租金已經五年沒有上漲,而在2006年-2012年逐漸上漲。十年前的門面轉租費可能高達幾萬到十幾萬,現在都是免費轉租。”在天正電腦城工作了十多年的張輝說。

    3

    杜斌告訴界面新聞,江西宜春市正在做一個160萬平的商業地產規劃,當他提出是否要做電腦城時,直接被運營方否決了。“寧愿做小商品市場、家居廣場,甚至還規劃了六條步行街,就是不做電腦城,因為覺得這個業態已經難以生存了。”現在他每年經手近百個商業地產項目,幾乎沒有想再要電腦城的。

    他認為,作為一種老舊業態,市場上不可能再有新增的電腦城了,但是如同各地都存在的建材市場一樣,不會完全沒有生存空間,“對三四線城市來說,一家電腦城已經能夠滿足需求了,其他多余的電腦城正在慢慢退出市場。”

    “有些東西你只能在這里(電腦城)才能看到。”楊寧說,就像固話這類商品一樣,雖然需求量已經非常少,但仍然會有人需要。

    太和電子城三層的一處柜臺。

    另一個支撐電腦城持續運營的原因是,在三線以下的城市,熟人關系是促成生意的重要因素。

    數位在電腦城經營的個體戶都表示,現在主要靠老客戶和親戚朋友的關系維持。事實上,如果能夠建立起信任關系,三四線城市消費者也愿意在線下購買,同款產品的價格有時甚至比電商平臺還要低。

    作為曾經輝煌時代的印記,電腦城多數占據著城市的繁華商業地段,這也吸引著各大品牌廠商在這里開直營或授權店。在太和電子城,華為分別在一層和三層開設有兩家體驗店。京東也將在三四線城市電腦城開線下店作為今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京東電腦數碼事業部線下業務部總經理王立品認為,三線以下城市與一二線城市有不同的特點。京東以211限時達等服務在高線城市有不少忠誠用戶,但“到地級市,尤其是縣級市進行拉新時就發現遇到的阻力比一線城市大很多。”原因是,低線城市消費者對于即時的訴求,并不那么“感冒”。

    2017年,京東電腦數碼事業部走訪了河北和山東所有的地級電腦城,發現省會級電腦城仍然存在,有的還活得不錯。他們意識到,在三四線城市,隨著年輕人多數外出,大量消費者仍然存在線下購買及享受服務的需求。“地級電腦城以后仍舊會是長期存在的形態。”王立品判斷。

    作為下沉市場的策略之一,京東計劃在今年和全國所有地級城市電腦城談合作,在這些電腦城一層開一個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目標大概在200家,全部開在三四線城市。王立品希望將京東正品行貨、100%開發票、七天無理由退換等保障與電腦城結合在一起,給電腦城帶來轉變。

    在頤高數碼城一層,界面新聞看到一家京東專賣店,與其他店鋪相比,京東電腦數碼店的空間大、商品高端、陳列整體。不過店內的老板也對記者承認,店鋪剛開業,目前客流量還很少。

    京東試圖改變電腦城的目標是否能夠成功?杜斌認為不確定,這取決于電腦城未來客流量和經營能力等綜合因素。不過,這對迫切搶占下沉市場對京東來說,確實是在低線城市獲客的好辦法。

    (文中王青、李軍、楊寧皆為化名。)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