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邁克爾·斯韋因,知名IT記者/作家
出版社:中國工信出版社
個人計算機誕生于 20 世紀 70 年代,到今天也不過短短 50 多年歷史。但追本溯源,不是應該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巨型計算機,而是應該回到 19 世紀的蒸汽機時代。在計算機的發展史中,“計算機之父”的稱號,一直在阿蘭·圖靈和馮·諾依曼之間徘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所有講述計算機發端的故事里,一定是從 19 世紀的一位英國發明家開始講起,他就是查爾斯·巴貝奇。
查爾斯·巴貝奇(1792—1871)
巴貝奇最早提出建造強大計算機器的想法。1823 年,巴貝奇在政府的支持下,啟動了制造差分機(Difference Engine)的項目。盡管最終失敗,但是這是人類第一次嘗試制造大型計算機的開始。阿蘭·圖靈曾經在 1953 年設計了自動計算機(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選用“Engine”這個詞就是為了向查爾斯·巴貝奇致敬。
從機械式計算機到現代電子計算機,再從巨型計算機到微型計算機,中間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比如馮·諾依曼存儲結構的提出、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的發明、硅谷的崛起等。但和個人計算機發展密切相關的是英特爾公司一枚芯片的誕生——Intel 4004。
泰德·霍夫與英特爾4004
1971 年,英特爾 4004 微處理器正式發布,設計者是泰德·霍夫。4004 包含 2000 多個晶體管,這個單獨的芯片幾乎擁有與 1945 年問世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 一樣的運算能力。1974 年,英特爾設計出一種更強大的微處理器——8080。8080 微處理器催生了一系列新應用場景,也催生出個人計算機。
個人計算機誕生在一個不可思議的瘋狂時代。那時,擁有一臺自己的計算機簡直是天方夜譚。在理想驅動下,一群電子學發燒友開始了 DIY,購買芯片,自己動手,研發屬于自己的個人計算機。雜志、俱樂部、展會成了三股強大的催化劑。在一些不可言說的神秘聚會之后,第一臺個人計算機,誕生了!
《大眾電子》1975年1月刊封面
1975 年 1 月,《大眾電子》雜志的封面刊出了 Altiar 8800 問世的消息。這是個人計算機的“出生證”。Altair 8800 由愛德華·羅伯茨的 MITS 公司制造,售價僅為 397 美元。雜志封面中的 Altair 也并非真機,只是一個空殼。因為第一臺真機在寄送的途中丟失,而雜志的出版時間已經不允許 MITS 再提供一臺真機了。
Altair 8800,需要自己組裝
Altair 8800 的第一批買家都是計算機發燒友,他們收到的并非一臺能夠使用的機器,而是一堆零散的部件。組裝,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愛德華·羅伯茨,MITS公司創始人
MITS 公司的創始人愛德華·羅伯茨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身材高大,早年在空軍服役。退伍之后創辦了 MITS 公司,主營業務是計算器。他在英特爾 8008 問世之后,依靠強大的商業嗅覺,看到了機會。憑借一己之力,開創了個人計算機產業。在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創業之路后,羅伯茨告別了自己親手開創的產業,回到故鄉,實現了人生理想——做一名鄉村醫生。
《大眾電子》的兩位編輯(左)所羅門大叔家的地下室(右)
《大眾電子》的雜志編輯萊斯利·所羅門在早期的發燒友圈子里非常有影響力,被年輕的極客親切地稱為“所羅門大叔”。當時,雜志是技術發布的重要平臺,也是發燒友學習交流的主要渠道。右圖是所羅門大叔家里的地下室,當年很多技術先驅曾光顧過,如今那里收藏了很多臺早期的計算機。
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聚會
在眾多發燒友的俱樂部中,“家釀計算機俱樂部”享有盛譽,他們對某個產品的評價可以左右一家公司的成敗。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就是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常客。在家釀計算機俱樂部中孕育的一些極客文化,如分享、開源等,至今都影響深遠。
Altair 8800 的問世不僅引發了技術革新,還引起了社會變革。閱讀過《大眾電子》那篇文章之后,很多技術先驅覺醒,他們看到了大眾和計算機的接觸方式,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從那以后,個人計算機產業告別了單純技術至上的發燒友文化,走上了正規的商業化道路。而其中分別代表著軟件和硬件的微軟和蘋果兩家公司,就算是在幾十年后的今天,仍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1975年,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創辦微軟
微軟公司的早期11名員工合影
1976年,史蒂夫·喬布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創辦蘋果
IBM PC,1981年發布
1981 年,IBM PC 問世。“個人電腦”(PC)這一術語,正式確定下來。盡管 IBM PC 距離 Altair 問世已經過去了 5 年多,但是憑借這個產品,IBM 立刻獲得商業市場認可。他們也進一步對個人電腦進行投資,研發了文字處理和電子表格軟件。IBM PC 對整個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各大公司紛紛批量購入,從此個人電腦在辦公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IBM PC 使用了微軟開發的 MS-DOS 操作系統,微軟隨之崛起。
蘋果麥金塔,1984年發布
麥金塔團隊
1984 年,蘋果推出麥金塔。當時在美國的超級碗橄欖球比賽中投放了廣告。廣告諷刺了 IBM 這位電腦界的“老大哥”企圖借助 IBM PC 控制個人電腦市場的野心,并暗示橫空出世的麥金塔電腦將會打破這個局面。
喬布斯為麥金塔傾注了大量心血,正是在激勵麥金塔團隊時,他說了那句著名的話:“做一個海盜比加入海軍要有趣得多。”麥金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第一款真正為非技術人士設計并投向廣大消費者市場的電腦。
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個人計算機走向成熟。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個人計算機不斷推陳出新,從外觀、尺寸到功能配置,再到硬件設備的物理布局都變得更加多樣化。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 21 世紀初相繼問世,它們的出現快速改變著我們與計算機的交互方式。我們不得不說,盡管個人計算機并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它在我們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在逐漸式微。后 PC 時代,已經到來。再看一眼桌面上的個人計算機,我們不得不說,它的逐步消亡,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短短 50 年,個人計算機產業上演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故事。一幫夢想家發起了一場技術革命,締造了一個又一個顛覆性的產品,而這些,最終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故事值得銘記,他們的精神值得流傳。
【鈦媒體作者介紹:本文來自《硅谷之火》作者,邁克爾·斯韋因。他是知名IT記者/作家,最早投入IT行業的媒體人之一,與蓋茨等眾多硅谷名人有著良好的關系。 保羅·弗賴伯格 知名作家,曾憑借《模糊邏輯》一書獲洛杉磯時報圖書獎。長期為華爾街日報等諸多媒體供稿。】
《硅谷之火》將會納入鈦媒體Pro版書庫,敬請大家關注前沿書庫的上新動態~每位Pro專業用戶一年可以在書庫中任意選擇三本書,由鈦媒體免費贈送哦~點擊鏈接、登錄,進入“前沿書庫”選書:http://www.tmtpost.com/pro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曾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但當代亦有一位能人雅士,歲不及七十便早已達到隨心而行的境界,不僅如此,他更為人類科技發展史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成就卻被美國可以隱藏了35年之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展之后,為了幫助陸軍快速計算炮火火力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工學院于1943年開始研制高速計算工具,短短三年后,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器誕生了,人類文明歷史就此改寫。
但在美國公開發布的電腦發明科研人員信息里,卻獨獨少了一個最關鍵的核心人物,這個核心人物,正是來自中國天津的朱傳榘。
1939年,年僅20歲的朱傳榘只身來到美國求學,并在7年后參與了電子計算機的研發,期間他將二進制和電子線路成功地結合了起來,設計出了二進制邏輯,使得計算機真正擁有了數據邏輯處理能力,無論當下計算機發生何等進化,其最根本的邏輯思想仍是二進制。
在此之前,雖然已有具有計算能力的電子設備誕生,但它們只能夠處理定向問題及特定數據,其邏輯處理能力并沒有達到"通用"數據處理所要求的水平。
此后,是因為朱傳榘提供的多個計算機邏輯結構設計版本在計算機中得到了應用,實現了計算機"通用"邏輯運算能力的提升,至此,計算機才真正具備了"大腦"功能,電腦在此誕生。
因而朱傳榘才是真正發明電腦的核心人物,但直到1981年,美國才公布了這一被其刻意隱藏35年之久的秘密,將朱傳榘的成就公諸于眾,為其頒發了"計算機先驅獎"。
1919年7月14日,朱傳榘出生在天津法租界一個富裕家庭,其父朱曜在日留學期間與汪精衛曾是同窗好友,其后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畢業后不久便從政,一路官運亨通,青云直上,曾任財務部總務廳廳長、津浦鐵路局局長等要職。
祖父朱鐘琪曾任青州知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之中為了支持北伐軍隊還變賣了家中的祖宅。朱家在當時可謂是家大業大,精英輩出。
朱傳榘自幼便一直生活在租界,他生于法租界,長于英租界,在日軍侵占上海時,就讀于公共租界的滬江大學,他曾自嘲身為中國人,竟無一日是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領土上生活的,內心感到十分恥辱。
1940年,朱傳榘前往美國求學。其后不久,他的父親朱曜由于不愿屈從日本人的安排就任偽國民政府交通次長一職,官場生涯也走到了盡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展開之后,朱傳榘再也沒能見上父母一面,就此離散。
只身到達美國之后,朱傳榘在求學道路上遭受了許多白眼,忍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他曾經是家中長子,官家子弟,到這卻一文不名,飽受美國人的歧視,但朱傳榘性格要強,意志堅韌,他決心干什么都要干到最好,很快便憑借自己的實力將大學生活經營得風生水起。
1942年,朱傳榘在短短兩年后就取得了明尼蘇達大學的電氣工程學士學位,隨后進入賓西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
自此開始了自己在電子計算機領域的職業生涯,開始書寫他光輝的個人履歷:參與世界第一部電子計算機ENIAC的設計與制造;獲得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所管轄的芝加哥大學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的高級科學家頭銜;成為第一個在美國藍籌股公司擔任高管職位的中國人……
但朱傳榘卻一直將自己的榮譽看得很淡,他認為最值得欽佩的應當是最早使用計算機而非最早設計計算機的人。
1970年,與美國妻子離婚多年之后,朱傳榘與大實業家榮鴻元的長女榮智珍再婚,這場婚姻對朱傳榘的人生軌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他的后半生。
婚后的第四年,朱傳榘受到時任臺灣科學委員會主席的好友徐賢的邀請,前往臺灣管理貿易特區協助制定新竹科技工業園區的發展計劃,自此,臺灣邁出了成為亞洲四小龍的第一步。
而這也是朱傳榘回歸中國的第一個嘗試,在1978年,朱傳榘與妻子輾轉經過三天航程,終于于10月8日抵達了北京,對于在海外生活了38年之久的朱傳榘來說,這次回到中國令他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在其著作《朱傳榘與中國改革開放》的自序之中,他曾對當下的心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稱回顧自己從1940年抵達美國直至1978年第一次回國的38年間,他經歷了世界上的一場工業革命,參與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整個歷程。但是,捫心自問,他自己又為中國做了什么呢?
在他離開祖國的這38年間,中國老百姓受到了多少苦難,有多少人亡命天涯,他的家人又怎樣地被揪斗,而他卻始終過著安逸、奢華、充滿名望的生活。現在,該是他報答祖國的時候了。
朱傳榘說服了自己的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其捐助下于上海交通大學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商業管理學院,憑借著早期在美國、日本等多地的豐富閱歷,朱傳榘對中國建設貢獻了許多真知灼見。
隨后,朱傳榘將美國的公益事業模式與內容引進中國,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中,他不停地在高等院校和非營利組織中奔走推動公益事業,直至2011年6月6日,朱傳榘去世,享年92歲。
站在時代前沿,直面改革巨潮,從計算機先驅到公益"傳教士",朱傳榘的心中始終有一把熊熊燃燒的奮斗之火,令人振奮,令人動容。
傳榘,榘[jǔ],同“矩”。
1919年出生于天津,1939年赴美留學。
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與其他5人共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因此被稱為“計算機先驅”。
上海交大校務委員會名譽委員、顧問教授、交大教師活動中心捐建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
2011年6月6日,朱傳榘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2歲。
中國天津人朱傳榘是電腦原型設計參與者,最大的貢獻在于把二進制邏輯與電子線路結合,設計出二進制邏輯,電子線路中的電流,因為有了邏輯運算能力,從電流變成了“電腦”,就像讓一個沒有思維能力的芯片活起來,因此,他才是整個電腦原型的核心人物,而其他人的貢獻不過是為他的核心大腦打造外周模塊。
可這樣大的貢獻,美國政府卻刻意隱瞞,在霉鍋政府的水晶球內,大家只看得到歐美人的面孔,讓其他貢獻更低的歐美科研人員占據全世界人民的眼光,連朱傳榘是誰也不知道。
當全世界在西方人的水晶球前,建立起模糊認知,形成概念,認為“電腦是西方人發明”之后幾十年,直到1981年,美國政府才很不情愿地把電腦先驅獎發給他,如同愛迪生實驗室里的斯特拉,這位南斯拉夫出來的天才科學家一樣,他用自己的創造把愛迪生這位只有錢的實驗室老板推向了名譽寶座的最高處。
朱傳榘是馮諾伊曼(VON.NEUMANM)實驗室內的斯特拉,把馮推向了名譽的寶座。
可歷史就是一個個事物結構、有效程序出現、發生發展的過程;科技史就是一個個新結構、有效的新認知、新程序出現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科技史是人類歷史不可缺少,最需要被清楚記錄的社會發展程序,如同生物個體發展進化中,打造每個結構,生理過程的信息編碼、DNA,我們要把近代以來,科學界的歷史進行有效還原,清楚地記錄,不僅是讓人類社會發展的基因編碼被精確記錄,指導人類未來社會中的新結構、新有效程序的打造,
同時,也可讓那些以為是西方人創造了一切的人,從此閉嘴。
精彩熱文:
她是北大才女,可天妒英才,“賣米”一文看哭了無數人
他哈佛碩士畢業,20年資助2.3萬名艾滋遺孤從富變窮
她是最神秘的中國奇女子,曾轟動全世界,卻消失了
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