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太浪
編輯 |猛哥圖源 | 網絡
19歲時,比爾·蓋茨就幻想著,有一天,每臺辦公桌上都有一臺個人電腦。創辦微軟后,蓋茨將這個想法“稍”加調整便作為公司的使命——每個人有一臺電腦,都用上系統。毫無疑問,蓋茨的使命已經達成。只不過,個人電腦的下一階段將與他無關。2020云棲大會第一天,阿里發布首臺云電腦“無影”,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提出,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在云上擁有一臺“超級電腦”。“無影”在本地沒有主機,也看不到CPU和硬盤的影子,它們都存在于云端數據中心里。用戶通過一張名片大小的卡片,指紋開機登陸后即可獲取云電腦服務,只需連接一塊屏幕,就可以進入專屬云電腦桌面,訪問各種應用和文件。
云電腦帶來的是個人電腦的下一個時代,即:最好的電腦就是沒有電腦。人類對算力的夙念終于翻篇了。1
人類對算力的追求,第一次得到回應是在1946年。這一年情人節(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 and ,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也稱“埃尼阿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六個月后,“二戰”結束。研制ENIAC的目的,正是為了幫助精確計算并繪制出“射擊圖表”,幫助美軍飛機和火炮精準攻擊敵軍的軍事目標。ENIAC用了1.8萬個電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約30噸,耗電約150千瓦,運行起來咔咔作響,每秒可進行5000次運算,但工作時間不長,一次只能處理20個十進制數字。
據傳,由于吃電很兇,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此外電腦做不到本地連接,真空管的損耗率也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鐘以上才能找出壞掉的那支,使用上極不方便。雖然有諸多不足,但在完全制造完成之前,它就派上了用場。1945年,ENIAC被用于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市原子彈測試的計算。ENIAC的問世,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2將計算機變成現實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二戰”期間在秘密實驗室中進行的。“二戰”結束后,秘密實驗室開始對相關技術進行解密,立馬有廠商加入制造計算機的風潮。其中一個主要玩家是IBM。1939年,IBM創始人托馬斯·沃森(老沃森)資助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艾肯( Aiken)100萬美元(另一說法是50萬美元),助其研制大型自動數字計算機“馬克一號”(Mark I),雙方不僅簽署了合作協議,老沃森還把公司的主要技術骨干投入了這一項目。后來,艾肯因 Mark I 獲得了計算機先驅獎,但他并沒有在Mark I的落成典禮上提及IBM的貢獻。惱怒的老沃森從此中止對艾肯和哈佛大學的一切支持。
但IBM并沒有因此消沉,而是著手制造通用計算機。有傳言稱,(老沃森)曾在1943年放話:“我想全球大概只需要五臺計算機就夠了。”他說的是裝在非常大的帶框鐵盒子里的大型計算機系統,主要用于大量數據和關鍵項目的計算,例銀行金融交易及數據處理、人口普查、企業資源規劃等,主要賣給航空公司、銀行、保險公司還有一些大學。但大型機非常難伺候。為了得到一個計算結果,比如計算抵押貸款,需要經過極其繁雜的編程。通常情況下,程序至少需要修改三四次,有時多達十幾次,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因此,只有幾家大型技術公司在生產、銷售這些既昂貴又難伺候的大型機,那便是IBM和他的競對。由于IBM一家獨大,其大型機的銷量超過了其他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他們被戲稱為“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3他們的好日子沒過多久,新的挑戰者便出現了。一種新型計算機被生產了出來,因體積更小、價格更低,被稱為小型機。“穩重”是它的代名詞。通常各家使用自家封閉的UNIX操作系統和專屬的硬件架構。比如,小型機主要生產廠商IBM與Sun(太陽公司)、(富士通)與HP(惠普)都采用了不同的處理器、操作系統、I/O 總線。這樣封閉的硬件架構和操作系統會被廠家調校到性能最優、最穩定,再采取冗余等保證措施,并建立完整、快速響應的服務體系,保證了小型機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服務性,是金融、電力、電信等行業客戶的心頭愛。一般,數據庫等關鍵應用一般都采用“高大貴”的小型機方案。小型計算機主要生產商包括DEC和惠普(HP)。
1970年前,市面上就只有大型機和小型機兩類計算機。也許是錢太好賺了,這些公司都忽視了集成電路的發展。摩托羅拉6800微處理器、英特爾4004微處理器/8008處理器的問世,預示著計算機微型化將成為趨勢。但他們錯過了個人電腦(PC)領域發力的先機。
4雖然日后是蘋果和微軟引領了個人電腦(PC)時代。但開啟PC革命的,并不是他們。隨著計算機研發技術的解密,一批計算機發燒友產生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他們都想要擁有一臺自己的計算機。因此,他們成了各個計算機發燒友俱樂部的成員,定期聚會,交流攢機等經驗。其中比較有名的俱樂部叫 Club(家釀計算機俱樂部),蘋果公司的兩位創始人——沃茲和喬布斯以及“超文本之父”(HTTP之父)特德·尼爾森等都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
1975年前,計算機都是與穿著實驗室工作服的技術人員聯系在一起的。在普羅大眾無法接觸到計算機時,因為嫉妒,他們給這些有幸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技術人員取名“白袍祭司(衛道團)”,因為他們身穿白袍,并將計算機牢牢“控制”在手中。直到MITS公司的 8000微型計算機誕生。但其實美國若嚴禁軍人在業余時間從商,也就不會有 8800的誕生。因為MITS的創始人Henry 是一位美國空軍軍官,在某個空軍基地的武器實驗室工作,為了多賺一點錢而開了這家公司。在《大眾電子學》雜志1975年1月刊的封面報道對做了介紹后,1975年3月的某一個晚上,家釀計算機俱樂部在一個車庫里舉行了第一次聚會,32人與會。聚會組織者戈登·弗倫奇是一位硅谷工程師,他和朋友們用496美元從MITS處買來零部件,自己組裝了一臺 8000,并向俱樂部成員展示。沃茲曾回憶稱,那晚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夜晚之一”。因為那場會議給了他關于個人電腦的設想以啟發。當晚,他就開始設計后來成為 Apple I 計算機的草圖。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則是在上面開發了微軟的第一款產品——BASIC語言解釋器。
51975年6月29日晚上10點鐘,蘋果一代(Apple I)的屏幕上顯示出鍵盤所輸入的字符,個人電腦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984年誕生的新一代蘋果電腦麥金托什()獲得了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一款普通老百姓買得起、擁有交互式圖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標的個人電腦,風靡一時。
盡管喬布斯在個人電腦領域先行一步,并棋高一招,但始終深陷與眾多對手的纏斗中。不過,林林總總的個人電腦品牌商們又不得不與另一個人“牽手”。
他就是比爾蓋茨,聰明地利用系統完成了大一統,讓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臺電腦成為現實。但由于“安迪-比爾定律”——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英特爾一旦向市場推出新型芯片,微軟就會升級軟件產品,消耗新型芯片的性能。也就是說微軟的軟件非常吃硬件(CPU)性能,普通用戶不得不3到5年就更換一次PC設備,造成資源浪費。
可以說,軟件綁架了硬件。或者說,操作系統綁架了計算機。
個人電腦還會有新的突破嗎?云廠商給出的答案是云計算。
6時至今日電腦做不到本地連接,距離最早提出云計算這個概念,已經過去了15年之久。在亞馬遜、微軟、谷歌、阿里云等全球頂級云計算廠商數十年的努力下,云計算已經得到普及。2019年,5G也開始商用。而阿里云自身也在今年升級到2.0版本。在1.0時期,云像是一個“DOS系統的計算機”,人們需要掌握一套復雜的代碼指令來運行,而2.0的云就像一個“系統的計算機”,人們不需要懂代碼,點一點圖形界面就能搭建自己的應用。阿里云從1.0升級為2.0,就是給原來簡單狹義的飛天云平臺,裝上一個數字原生操作系統,提供類似窗口式的界面,讓不懂代碼的人也能用起來云的能力,讓云更加易用。“云端一體”是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的核心。云的發展深刻變革終端,“云端一體”將推云入端,讓萬物能夠擁有云的能力。于是,云電腦“無影”瓜熟蒂落。不僅算力彈性、可擴容,普通用戶無需再購買硬件或更新硬件資源,只用按需付費。每個人都能在云上擁有一臺“超級電腦”。“無影”的配置,單機最高支持104核CPU、1.5T內存,電腦不夠用可以實時在線升級到最新的配置,同等性能下價格只有傳統電腦的一半。
普惠算力終于成真。尤記得,10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算盤,人類第一次用工具加快了計算速度。17世紀,數學家萊布尼茨為了解決大量人口統計的需求,發明出第一臺手搖機械計算器。1946年,全球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被用于二戰的彈道計算中,用來測試氫彈模型。2006年起,亞馬遜、谷歌、阿里等互聯網企業紛紛成立云計算部門,研發云計算相關技術,推出云計算平臺,意欲讓算力像水電煤氣一樣在世界每一個角落流動,使人人獲益。欽慕算力、追求算力,進而掌控算力。阿里云的云電腦“無影”,正是算力世界的小確幸。
參考資料:《硅谷之火》、《成為喬布斯》、《浪潮之巔》
本文由杭派工程師原創出品
歡迎免費轉載后臺發送公眾號名稱即可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