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每一次重大的技術變革都伴隨著價格的大幅降低,從而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從大型機到小型機,再到 IBM 個人電腦的出現,每一次的轉變都如同一場價格革命的風暴,使得計算機逐漸從少數人的奢侈品變為大眾的日常工具。
比爾·蓋茨所描繪的“讓每一個家庭,每一張桌子上都有一臺計算機”的愿景,激勵著微軟不斷前行,最終使其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巨頭。這一使命的實現,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推動了全球信息化的進程。
然而,當我們把目光轉向國內,國產芯和國產操作系統雖然已經被呼吁和推動了很久,但在真正惠及廣大用戶方面,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可否認,國產芯和國產操作系統的研發與推廣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技術層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不斷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進行追趕。在市場方面,由于用戶習慣和軟件生態的限制,國產操作系統的普及面臨著重重困難。
價格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采用國產芯和國產操作系統的計算機產品,其價格優勢并不明顯,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高于市場上的主流產品。這使得消費者在選擇時往往更傾向于已經成熟且價格相對較低的國際品牌和產品。
要實現國產芯和國產操作系統的廣泛應用和價格的親民化,需要產業鏈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性能和質量。企業則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構建完善的軟件生態,降低生產成本,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推向市場。
同時,我們也應該給予國產計算機產業更多的耐心和支持。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國產芯和國產操作系統的發展也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淀。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夠看到國產計算機產業真正實現價格的大幅降低,讓每一個中國家庭都能輕松擁有一臺性能優越、價格實惠的國產計算機,讓科技的光芒照亮每一個角落。
近幾年云電腦這個概念特別火,但是時至今日,目前仍然看不到云電腦普及的苗頭,今年7月,華為也宣布,停止云電腦的服務,其實根本原因還是有非常多的硬傷。
大概在2018年我第一次體驗了華為的云電腦方案,當時華為來推銷這個產品,免費給我們體驗了一個月,但是我用了幾個小時就發現,這東西沒法用,但是當時的領導們對這個產品非常感興趣,因為使用云電腦桌面非常干凈,就一個盒子,一臺顯示器就夠了,于是又讓我們又堅持測試了一個星期,整理出來了所有的問題,考慮到硬傷確實很多,而且價格比普通電腦更貴,最后放棄了。
之所以說是硬傷,是因為3年過去了,如今這些問題依然無法解決,估計再下去5年也同樣無法解決。
我們平時用單反、攝影機拍攝的一些體積比較大的圖片和視頻文件,包括我們移動硬盤里存儲的一些素材,用普通電腦,通過USB 3.0/3.1/3.2,都能達到非常高的速度,要知道USB 3.0的傳輸速度就已經在500m/s左右了。這樣的傳輸速度,不管是拷到本地,還是直接在移動設備上進行編輯,效率都是非常高的。
但是通過云電腦就有問題了。即使是用千兆的網線,它的傳輸速度上限也只有100m/s左右。而這100m/s的傳輸速度,屏幕顯示還需要實時傳輸數據占用一部分帶寬,如果是雙屏顯示,占用的就更多,這就嚴重影響了傳輸效率。所以,想要達到USB 3.0的傳輸速度,至少要4千兆的寬帶,要知道,這還只是一臺電腦,如果多臺電腦呢,服務器端需要配備什么樣的帶寬,因此,多臺設備同時使用時,通常只有幾十兆的傳輸速度。使用體驗非常糟糕。
除了視頻后期,有使用電腦剛需的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場控,比如一個晚會,需要一兩臺電腦來當控制大屏,這時候對于操控的延遲要求非常高,我平時當場控的時候,都是要用有線鼠標來控制,盡可能保證穩定性和更低的延遲,但是云電腦就不行了,到了這種晚會,本身寬帶就容易擁擠,加上網絡傳輸指令,很有可能這一秒還好好的,下一次點了就沒反應,延遲個半秒甚至一秒,有時候一秒都是災難性的。
在測試期間,另外一個同事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他不小心誤下載一個流氓軟件,然后各種亂七八糟的軟件給安裝,安裝的速度比卸載的速度還快,這時候,如果是一般的電腦,可以先斷網,然后把這些軟件慢慢卸載,但是這時候云電腦就不行了,最后再任務管理器找到了這個程序,關掉之后才解決,又慢慢卸載的。
這個經歷給了我一個提示,那就是以往斷網操作的一些技巧,在云電腦上是無法實現的,尤其是對于一些使用盜版軟件的用戶來說,雖然我們不鼓勵盜版,但是對于盜版軟件用戶來說,有些軟件無法斷網激活也確實是他們需要考慮的。
雖然云電腦看上去非常小巧,桌面上就一個盒子,一個顯示器,盒子帶走可以在任意的地方插上電源和網線就能使用,但是不同于筆記本的方便攜帶,它過于依賴網絡,比如出差時,需要在本地處理一些文件,比如做個PPT,做個報表等等,它都無法實現。給客服講個PPT,需要先聯網、登錄,非常繁瑣。遇到網絡環境不好的地方,直接就歇菜了。
畫面不夠流暢的原因,首先是網絡傳輸有延遲,這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一個是顯示畫面的傳輸本身是要占用非常高的帶寬的,我們都知道,HDMI和DP線,這樣的線材如果長了帶寬都會降低,導致分辨率和幀率下降,可見視頻傳輸的帶寬需求,而云電腦依賴于寬帶,肯定用同樣的辦法,因此,通常會對視頻畫面進行實時壓縮,傳輸到客戶端的盒子上,再進行解碼,這就會導致,延遲升高,同時,還會導致某些畫面被有損壓縮之后,變得模糊。
最后,我們日常用鼠標操控電腦,手操作后,大腦會對畫面做出預判,這時候眼睛對畫面的延遲其實是非常敏感的,而云電腦的延遲,在這種操作過程中,就會明顯感覺不跟手,尤其是刷網頁的時候,滾動的延遲非常明顯。
除了網絡傳輸受限帶來的問題,由于硬件共享帶來了一些問題。
誤刪文件是我們經常面臨的問題,在本地的主機上,如果不小心刪除了文件,只要不再往這個磁盤寫入新的數據,然后趕緊做數據恢復,恢復的概率是極高的,但是在云電腦上,一旦刪了數據,就是石沉大海,由于硬件資源是共享的,你不寫入,別人還很有可能寫入,瞬間就給你覆蓋了,想找回的概率幾乎為零。
要知道一些重要的數據存放,經常是對外不聯網的。這一點云電腦也不能實現。
這時候有些人可能會反駁,這種情況下再配一臺普通的電腦來搭配一下不就好了?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干脆配個好點的電腦呢,更何況目前云電腦的價格并不低。
還有人反駁,你說的這些場景都太專業了,一般人用不到,然后現實是,隨著現在移動互聯網的沖擊,如今電腦的使用環境越來越局限,目前電腦最主要的使用環境就是專業領域,比如設計、視頻后期等等。其他領域基本都已經可以用手機取代了。不僅云電腦沒有市場,普通電腦也沒有市場了。
目前PC市場整體都在下滑,使用范圍就已經非常窄了,這種情況下,云電腦過于依賴網絡,導致自己的使用場景更加局限。就很難有生存的機會了。因此,云電腦在目前來看,是沒有未來的。
在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
智能手機
一部智能手機就相當于一部微型電腦。
幾乎電腦能做的,它們都能做。
有些電腦不能做的,它也能做,比如打電話。
電腦
那么,電腦除了智能手機的作用,還有什么用?
也就是說,電腦除了智能手機能代替的作用外,還有什么作用?
第一,編程。
無論是電腦上的程序,還是智能機上的程序,都需要編寫大量程序,需要寫代碼。
而編程寫代碼主要是用電腦,智能機一般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服務器。
服務器是為另一個計算機程序及其用戶(也稱為客戶端)提供服務的計算機程序或設備。
在數據中心中,運行服務器程序的物理計算機通常也稱為服務器。
該計算機可能是專用服務器 ,也可能用于其他目的。
所以,充當服務器的一般都是電腦而不是智能手機。
第三,云計算。
云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指的是通過網絡“云”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后,通過多部服務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序得到結果并返回給用戶(此定義來自于百度百科)。
由此可見,云計算是通過多部服務器實現它的目的的,而上面說了,服務器靠的是電腦,而不是智能手機。
所以,云計算也需要使用電腦。
第四,大數據。
從技術上看,大數據與云計算的關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
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臺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采用分布式架構。
它的特色在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布式數據挖掘。
但它必須依托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和云存儲、虛擬化技術。(以上資料來源于百度百科)
上面我們知道云計算需要使用電腦,而不是智能手機,所以,大數據也一樣需要使用電腦而不是智能手機。
第五,需要很多不同按鍵操作的電腦游戲。
比如:War3、星際等特別復雜的 RTS 游戲。
雖然大多數游戲在手機上也能玩,但沒有在電腦上手感好。
第六,多方位的監控。
一般家庭監控用智能手機和一個攝像頭就可以了。
但如果是商場,需要監控到各個角落,那么最好用電腦監控。
第七,電腦上有許多手機上沒有的功能。
比如在手機上要登錄某個網站,需要下一個app,而在電腦上只需直接在瀏覽器中打開網頁就行。
又比如像這個寫文章,在電腦上有錯字提醒,而在智能手機app上也沒有這一功能。
第八,打印。
一般在手機上寫好文章不能進行打印,而只有先把文章發到電腦上才可以打印。
智能手機的優點就是體積小,隨時可以上網,而電腦則是使用慣了的人使用起來更覺得順手,比如打字更快,對它的各種功能也更感到滿意。
但電腦體積大,必須得在電腦房里才能運用。
現在除了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又出現了平板電腦,它是介于電腦和智能手機之間的一種電腦。
筆記本電腦
有的平板還可以安電話卡,進行打電話,相信它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平板電腦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覺得除了智能手機的功能,電腦還有其他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