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中文網于北京時間2024年8月5日與全球同步發布了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依據這個榜單的數據,人們可以了解全球大型企業的最新發展趨勢,深入到國家或地區的研究可以揭示大企業群體分布的變化。對中國讀者來說,尤其是可以借此深入了解中國和世界大公司的競爭趨勢、優劣勢和潛在差距。
今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企業的營業收入總和約為41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三分之一,比去年略微增長了約0.1%。此次上榜門檻(最低銷售收入)從309億美元增長至321億美元。所有上榜公司的凈利潤總和同比增長2.3%,約為2.97萬億美元。500家公司除了盈利總額略低于前年(2022年)上榜企業,其他指標,包括資產總額、凈資產總額以及雇傭員工總數均達到自《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創立以來的最高峰。
沃爾瑪連續第十一年成為全球最大公司。亞馬遜重回第二。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繼續位列第三。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分別是沙特阿美和中國石化。
500家公司的整體利潤重回增長軌道。2023年,世界500強企業利潤總額接近3萬億美元,相較上一年增長2.3%。沙特阿美利潤雖然同比下降約24%,卻仍然以約1,207億美元的利潤蟬聯利潤榜榜首;三家美國科技企業——蘋果公司、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微軟分別位居最賺錢公司(利潤榜)的第二、第四和第五位。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作為去年世界500強榜單上虧損最多的企業,以超過962億美元的利潤,位居今年利潤榜第三位。三家中國公司進入利潤榜前十,均為商業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其中工商銀行的利潤超過514億美元。
中國、美國和日本
今年,加上臺灣地區企業,中國共有133家公司上榜,比去年減少9家。作為對比,美國今年共計139家公司上榜,比上一年增加3家,大公司數量位居各國之首。這是自2018年以后,中國上榜的公司數量首次少于美國。
進入榜單的中國大陸(包括香港)公司數量為128家,比去年減少7家。日本上榜公司數量排第三。這個國家一共有40家上榜公司,減少一家,延續了其下降的趨勢。當《財富》世界500強1990年首次亮相時,日本有多達149家公司上榜。時至今日,美國、中國和日本三個國家,合在一起為榜單貢獻了大約三分之二的公司、營收和利潤。
今年,中國133家上榜公司2023年營收總額約為11萬億美元,相比去年142家上榜公司,營收總額下降約6%;平均銷售收入約為830億美元,低于上榜美國企業的平均收入990億美元,略高于全榜500家企業的平均數;然而,營業利潤比美國企業的平均數低得多。美國企業平均利潤是88億美元,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平均數為39億美元,不到上榜美國企業的一半,也未達到全榜單500家企業的平均利潤——59億美元。而139家美國公司盈利總額高達12,236億美元,占據《財富》世界500強全部盈利的41%。
特約作者王志樂指出: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反映了上榜中國企業數量型增長陷入停滯甚至下滑,經營質量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目前,中國企業自身經營管理問題與國內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比如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和對外資企業的促進不足)和國際產業鏈重構等問題疊加,使得中國企業的發展面臨的挑戰空前嚴峻。詳細分析請見明日發布的王志樂文章《尋找高水平開放中的世界一流企業》。
汽車行業崛起,互聯網回暖
在看到中國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同時,也能發現中國企業實現新跨越的群體。在上榜中國企業所在的15個領域中,“汽車和零部件”的發展較為突出:
一共有10家中國汽車及汽車部件企業進入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在這10家企業中,奇瑞第一次上榜,以391億美元營收位列385位。其他九家的排位同比多數都有上升。去年,比亞迪是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國公司。今年,這家公司的營收從上年630億美元又增加到851億美元,比上年排位提升69位。同時,寧德時代繼去年首次上榜后,今年營收從488億美元又增加到566億美元。吉利公司的營收也提升40位,從604億美元增加到704億美元。這幾家企業帶動中國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走向世界市場。王志樂認為,華為、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等中國公司已經是頗具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此次,128家中國大陸(包括香港)的企業中,除去5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企業,以及6家位次不變的公司,有46家企業位次上升,但是71家位次下降。其中,互聯網領域大公司整體上升。五家互聯網巨頭中,除了阿里巴巴下滑2位之外,京東、騰訊和美團的排位均有提升,同時拼多多首次上榜。受益于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回暖,美團成為榜單中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國公司,排名躍升83名,位居第384位。排在第47位的京東集團更是首次進入前50名,取代中國平安成為中國大陸最大民營公司。
經營領域中的發現
《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將所有企業按照其經營領域進行分類。所謂經營領域(sector)包括了若干細分產業。上榜128家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分屬15個經營領域。在這15個經營領域中,僅有4個領域企業整體銷售收益率超過5%,即金融、零售、電信和高技術領域。
而高技術領域是全球技術發展的前沿,也是全球競爭的焦點。按照《財富》的分類,這個經營領域包括網絡、通訊設備、互聯網服務、計算機、電子電氣設備、半導體元器件、計算機軟件、人工智能等分類下的企業。
進入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的高技術企業共33家,它們的平均營業收入為882億美元,平均盈利達146億美元。高技術企業的營業收益率居于最好的行業之列。華為依然是這個領域中國公司的龍頭,這家走出困難時刻的公司今年銷售額接近1,000億美元,盈利約為123億美元。
在這33家高技術企業中,美國高技術企業有16家,平均營業收入1,026億美元,盈利236億美元。進入2024年排行榜的非美國高技術企業共17家(包括中國大陸企業6家),平均營業收入746億美元,平均盈利則只有63億美元。顯然,美國高技術大企業在該高度競爭的領域中占據了優勢。它們的盈利能力相當可觀:僅蘋果、Alphabet、微軟和Meta Platforms就創造了2,822億美元的凈利潤。
此次《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一共有43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有5家中國公司,它們是: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市實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海亮集團有限公司、拼多多控股公司、友邦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奇瑞、杭實集團和拼多多均為首次上榜。43家公司中有15家來自銀行業。憑借人工智能熱潮帶來的強勁需求,英偉達首次上榜,位居第222位,在今年首次上榜公司中排位最高。
在凈資產收益率(ROE)榜上,家得寶公司以超過1,450%的凈資產收益率蟬聯榜首,甲骨文公司躍升至第二位,凈資產收益率超過792%。Cencora公司和蘋果公司分別位列第三、四位。凈資產收益率最高的50家公司中,只有兩家中國公司——奇瑞控股集團以35%的凈資產收益率位列第40位,拼多多則位列第47位。在ROE方面,中國公司中排位前10的是: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拼多多控股公司、臺積公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廣達電腦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聯想集團有限公司。
在利潤率榜上,Visa公司以超52%的凈利潤率位居榜首。利潤率最高的前五家公司中,有三家來自半導體、電子元件行業,分別是英偉達、臺積公司和博通公司,位居第二至四位。
在排名位次的變化上,今年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瑞銀集團,躍升165位,位列第182位。德意志銀行上升149名,位列第205位,是排名上升幅度第二大的公司。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10家公司中,除一家保險公司外,其余9家均為銀行。今年有四家中國公司上升至少50位:美團、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共有33家公司未能實現盈利,其中有六家中國大陸公司。虧損榜中排名第一的是英美煙草集團,虧損額超過178億美元。受俄烏沖突及歐盟制裁影響,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排名第二,虧損額超過73億美元。相比去年,今年榜單中虧損公司的虧損總額大幅下降。
——本刊編輯部
榜單看點
· 沃爾瑪連續11年蟬聯《財富》世界500強榜首,自1995年以來已經19次位居榜首。
· 共計133家中國公司登上榜單。其中,中國大陸(含香港)128家企業上榜,臺灣地區5家企業上榜。
· 今年中國公司的上榜企業數量自2018年以后首次少于美國。在本次榜單中,美國企業增加3家,達到139家。
· 2023年上榜的中國公司營收總額約為11萬億美元,相比去年142家公司,營收總額下降約6%。
· 美國企業平均利潤達88億美元,上榜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平均利潤為39億美元。
· 榜上共有112家國有企業,其中超過三分之二公司的總部位于中國。
· 此次《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一共有43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13家為新上榜公司,30家為重返榜單的公司。英偉達首次上榜,位列第222位。
· 在今年的上榜企業中,有15家公司的排名與上年相比至少躍升了100位,其中瑞銀集團的排名上升了165位,是本次榜單中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企業。
· 中國(含臺灣地區)的133家上榜公司、美國的139家上榜公司,以及日本的40家上榜公司,占據上榜企業總數的62%、收入總額的67%,以及利潤總額的65%。
· 四分之一的《財富》世界500強公司將總部設在了北京、東京、紐約、上海和首爾。
· 金融、能源、車輛與零部件、高技術和醫療保健這五大行業,占上榜公司總數的60%、總收入的65%。其中,金融行業在所有行業中居首,創造了8.6萬億美元的收入。
· 8家上榜公司的利潤較上年至少增長了1,000%,其中通用電氣的利潤增長了4,114%。
· 在今年的上榜企業中,大型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相當可觀:蘋果、Alphabet、微軟和Meta Platforms共創造了2,822億美元的凈收入。
· 27家上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是女性,比上年減少2家。
· 自1995年起,140家企業從未落榜。
1
沃爾瑪
營收(百萬美元):648,125.0
今年,沃爾瑪第19次登上榜首,也是連續第11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司。過去一年中,沃爾瑪電子商務取得了顯著增長,廣告等新業務推動了利潤增長,并由于通貨膨脹推高物價,吸引了更多高收入消費者。在中國市場,山姆會員店是其重要增長引擎。
3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545,947.5
這是國家電網連續第三年位居榜單第三位以及上榜的中國企業首位。按照國家規劃,到2025年、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分別達到20%、25%左右,國家電網無疑將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4
沙特阿美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494,890.1
盡管沙特阿美的排名較上一年下降兩位,但仍然是連續三年最賺錢的企業。作為中東地區的標志性企業,近年來其不僅在全球能源領域頻頻落子,而且不斷增加在中國市場的存在感,持續推進中阿合作的深化。
5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429,699.7
中國石化的排名較去年上升一名,在上榜的中國企業中位列第二。2023年,受原油、成品油及化工品等產品價格下降影響,中國石化營收下滑,但同期油氣當量產量、原油加工量和境內成品油總經銷量均創歷史新高,同時加速低碳轉型步伐。
6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421,713.6
2023年,中國石油原油實現穩步增產,天然氣產量繼續較快增長。近日中國石油上線碳資產集中管控平臺,集成碳排放分析、碳成本核算等功能,助力該集團實現碳達峰目標。
7
蘋果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383,285.0
蘋果發布的Apple Intelligence,是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追趕競爭者的最新表現。Apple Intelligence定位為適用于iPhone、iPad和Mac的個人智能系統,它為消費者提供的是別樣的人工智能體驗,為蘋果提供的則是未來的新增營收來源。
9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364,482.0
時隔六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再次回到榜單前十位。作為副董事長及沃倫·巴菲特60多年的商業伙伴,查理·芒格于2023年底去世。2024年6月底,巴菲特在媒體采訪中罕見透露了最新的遺產安排。
11
大眾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348,408.1
2023年全球經濟回暖且供應鏈問題緩解,汽車銷售復蘇,大眾的銷量明顯增長,令其在榜單的排名較上一年上升四位。作為全球最大車企,大眾在華銷量也是長期位居首位,但當前也在應對空前激烈的價格戰。
26
微軟
營收(百萬美元):211,915.0
微軟已經成為人工智能市場的領導者之一。除了不斷為其軟件產品加載人工智能功能,還投資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企業OpenAI。微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積極布局和Azure云計算業務的強勁表現,讓其在營收方面能夠始終具有競爭力。
32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197,876.0
作為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生產商,鴻海精密去年一度因為蘋果等消費電子產品的銷售疲軟而業績承壓,但全球人工智能服務器需求的爆炸性增長令其第四季度業績大幅反彈。預計2024年,人工智能服務器在其整體服務器營收占比將達到四成以上。
47
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153,217.4
京東集團今年取代平安集團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公司,并且排名首次進入前50位。創始人劉強東在今年提出,京東需要拼搏精神,他強調“業績不好,又不拼搏的人,這家公司都不能容忍,都會逐步通過各種手段,全部淘汰出局。”
70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131,337.9
2023年,阿里巴巴集團重整組織架構的同時,開啟深度重組變革,蔡崇信出任集團董事會主席。他指出,當下阿里巴巴出現了一些“大公司病”的癥狀,將積極對“大公司病”開刀、保持創業精神。
86
信實工業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108,877.9
信實工業是榜單上最大的印度公司,業務遍及石油化工、零售、數字服務和紡織品等領域。2023年,該公司實現創紀錄的營收,并成為印度首家稅前利潤超過1萬億盧比的公司。董事長穆克什·安巴尼在該年公布了接班計劃:他的三個孩子都被任命為董事會非執行董事,將領導公司在未來五年向數字、消費和綠色能源等領域實現多元化發展。
87
高盛集團
營收(百萬美元):108,418.0
高盛集團在榜單上的排名較去年上升98位,首次進入前100位。雖然其2023年營收增長顯著,但凈利潤同比下降24.4%,是201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高盛還解雇了超過3,000名員工,創下這家投資銀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裁員,并出售了個人財富管理業務。
103
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99,470.3
2023年是華為手機業務全面回歸的一年,Mate60系列在沒有任何預告的情況下發售,旋即售罄并長期缺貨。多次重申“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的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也逐步成熟,截至2024年7月初,華為車BU收入達100億元。
110
特斯拉
營收(百萬美元):96,773.0
特斯拉排名較去年躍升42名。在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的愿景中,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機器人公司以及可持續能源公司,而不僅僅是電動汽車公司。這一愿景也體現在數輪大規模人員優化中,該公司的許多職位空缺均集中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方面。
115
強生
營收(百萬美元):95,195.0
2023年8月,強生公司宣布完成分拆,專注于消費者健康業務的Kenvue完全獨立運營,分拆后的強生公司繼續專注醫藥和醫療器械。在今年的榜單上,強生取代輝瑞,成為全球最大的制藥企業。
119
迪奧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93,136.5
得益于旗下時裝、香水、彩妝和鐘表品牌的強勁表現,迪奧公司在2023年錄得創紀錄的營收,再度成為榜單上排名最高的奢侈品公司。不過,自下半年起,中國等關鍵市場的奢侈品銷售開始出現下滑,令奢侈品巨頭們業績承壓。
123
百事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91,471.0
盡管持續的通貨膨脹導致北美市場飲料和零食需求下降,但百事公司的凈營收仍然在逐年上升,這得益于國際市場對碳酸飲料和零食的強勁需求。百事公司近年來一直在擴大其在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產品組合,通過推出口味多樣的產品來推動消費。
131
華特迪士尼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88,898.0
盡管2023年出品的電影產品未能如預期地收獲好評和優秀票房表現,但并未影響華特迪士尼公司繼續躋身《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并擁有顯眼的位置。全球各地的迪士尼游樂場排隊的游客組成了保衛這家娛樂業巨頭公司江湖地位的銅墻鐵壁。
141
騰訊控股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86,028.3
2023年,騰訊在視頻號、廣告人工智能模型、游戲等多個產品和服務上取得了突破。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表示,包括微信視頻號及搜一搜廣告、小游戲平臺服務費及視頻號商家技術服務費,推動了毛利和經營盈利增幅超過收入增幅,成為騰訊高質量的收入來源。
143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85,082.0
今年7月,比亞迪第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成就,也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在新能源領域的重大突破。2024年1月至6月,比亞迪海外銷量超20.3萬輛,同比增長173.8%。
182
瑞銀集團
營收(百萬美元):71,245.0
瑞銀集團2023年展開對瑞士信貸的并購。雖然這筆交易花費了大額成本,拖累了瑞銀的利潤表現,但瑞銀通過優化日常運營效率節省開支,在營收上超越了市場預期,成為今年在榜單上躍升幅度最大的企業,排名上升165位。
206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65,789.5
萬科在中國上榜民營房企中排名最高。近日,剛渡過債務危機的萬科披露了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稱相對于潛在總需求,目前房地產市場供給水平無論從總量還是結構方面都不充分,活下去并且能夠提供優質住宅的企業才有機會。
222
英偉達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60,922.0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驚人表現,讓許多公司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全球對訓練和運行強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先進制程芯片需求激增,英偉達則是這些芯片的主要提供者,這讓黃仁勛有底氣宣布英偉達處于一場新“工業革命”的核心,也將這家企業首次推上《財富》世界500強榜單。
381
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39,411.6
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中國社會和經濟帶來了深刻影響。在老齡化加速到來的背景下,中國壽險業遭遇困境。將養老服務引入傳統壽險的泰康連續第七年上榜,是壽險公司超越同質化競爭的一個獨特案例。
384
美團
營收(百萬美元):39,092.5
美團排名躍升83位,是本次榜單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中國企業。這家本地生活服務龍頭企業一直在開拓邊界以尋求增量,包括開啟直播、拓展品類、升級和快手的合作、入局梯媒廣告市場等。此外,美團還在探索無人機、境外業務等新增長點。
385
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39,091.7
從“造中國人能買得起的汽車”到“造中國人買得起的好車”,再到“要造全球用戶喜愛的品牌,特別是豪華品牌”,奇瑞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乘用車行業發展的縮影。2024年,奇瑞首次上榜《財富》世界500強。
397
小米集團
營收(百萬美元):38,276.8
小米汽車是中國新能源智能汽車的一匹黑馬。汽車業務收入也將對該公司未來在該榜單上的排位產生影響。創始人雷軍曾經表示要在15年至20年的時間內,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
442
拼多多控股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34,981.1
拼多多今年第一次登上《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它的成功故事反映了一個新興電商平臺如何通過深入理解下沉市場用戶的需求,迅速在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但目前,下沉市場也給拼多多帶來諸多“反噬效應”,如何長期讓消費者在低價中獲益成為該公司面臨的挑戰。
469
諾和諾德公司
營收(百萬美元):33,703.8
諾和諾德現在必須開始面對自己從“小而美”變身為“大而強”的現實。盡管司美格魯肽不僅為諾和諾德貢獻了巨額營收,也為人類許多特定疾病的治療開啟了新紀元,但這一明星藥物對諾和諾德來說,只是其發展歷程中的閃光點之一,而非全部。
完整榜單
排名 | 公司名稱 | 國家 |
1 | 沃爾瑪 | 美國 |
2 | 亞馬遜 | 美國 |
3 |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 中國 |
4 | 沙特阿美公司 | 沙特阿拉伯 |
5 |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 中國 |
6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 中國 |
7 | 蘋果公司 | 美國 |
8 | 聯合健康集團 | 美國 |
9 |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 美國 |
10 | CVS Health公司 | 美國 |
11 | 大眾公司 | 德國 |
12 | 埃克森美孚 | 美國 |
13 | 殼牌公司 | 英國 |
14 | 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 中國 |
15 | 豐田汽車公司 | 日本 |
16 | 麥克森公司 | 美國 |
17 | Alphabet公司 | 美國 |
18 | Cencora公司 | 美國 |
19 | 托克集團 | 新加坡 |
20 | 開市客 | 美國 |
21 | 摩根大通公司 | 美國 |
22 |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 |
23 | 道達爾能源公司 | 法國 |
24 | 嘉能可 | 瑞士 |
25 | 英國石油公司 | 英國 |
26 | 微軟 | 美國 |
27 | 嘉德諾健康集團 | 美國 |
28 | Stellantis集團 | 荷蘭 |
29 | 雪佛龍 | 美國 |
30 |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 |
31 | 三星電子 | 韓國 |
牌戰略管理咨詢企業英圖博略(Interbrand)公布了2023年全球百強品牌排名,雖然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的總價值增長了5.7%,達到3.3萬億美元,但這一增長率較去年的16%有較大下滑。
在2023全球百強品牌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前五名依然由互聯網科技類企業占據,其中蘋果以品牌價值5026.8億美元再次占據榜首,微軟品牌價值3166.59億美元排名第二,亞馬遜品牌價值2769.29億美元排名第三,谷歌、三星分別位列第四、五名。 中國企業中,小米、華為兩家企業今年再度進入榜單,分別位列第 87 名和第 92 名。接下來,我們一起盤點一下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上榜的消費電子類企業。
第1名 Apple(蘋果公司)
排名變化:未變化
品牌價值:5026.8億美元
蘋果公司由史蒂夫·喬布斯、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羅納德·韋恩等人于1976年4月1日創立,并且以蘋果作為品牌名。蘋果公司是高科技公司,以設計、開發和銷售消費電子、計算機軟件和在線服務為主。如今,Apple 憑借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和 Apple TV 引領全球創新。蘋果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大量的忠實用戶和粉絲,其設計理念和產品一直引領著科技潮流。
第2名 Microsoft(微軟)
排名變化:未變化
品牌價值:3166.59億美元
微軟是全球最大的計算機軟件供應商,專注于研究和開發計算機軟件、操作系統、辦公軟件、云計算等產品和服務。其產品包括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Microsoft Teams團隊協作軟件、Azure云計算服務等。微軟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大量的用戶和客戶,其產品和服務廣泛應用于企業、學校、個人等領域。
第3名 Amazon(亞馬遜)
排名變化:未變化
品牌價值:2769.29億美元
亞馬遜是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網絡電子商務企業,也是網絡上最早開始經營電子商務的企業之一。一開始只經營網絡的書籍銷售業務,現在則擴及了范圍相當廣的其他產品,已成為全球商品品種最多的網上零售商。
第4名 Google(谷歌)
排名變化:未變化
品牌價值:2602.6億美元
谷歌是一家位于美國的跨國科技企業,業務包括互聯網搜索、云計算、廣告技術等,同時開發并提供大量基于互聯網的產品與服務,其主要利潤來自于關鍵詞廣告等服務。
第5名 Samsung(三星)
排名變化:未變化
品牌價值:914.07億美元
三星集團是韓國的跨國企業,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眾多領域,其中最著名的產品包括Galaxy系列手機、電視、冰箱等電子產品。三星在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面投入巨大,一直是全球科技領域的領導者之一。
第18名 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排名變化:未變化
品牌價值:349.21億美元
IBM,即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成立于1911年,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之一。IBM的業務涵蓋了計算機硬件、軟件、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其產品和服務遍布全球。IBM在商業、金融、政府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是全球領先的IT解決方案提供商。
第24名 Intel(英特爾)
排名變化:下降5位
品牌價值:282.98億美元
Intel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和計算機技術公司。Intel的主要產品包括處理器、芯片組、主板、內存、硬盤等,其處理器產品線包括奔騰、酷睿、賽揚等系列Intel在全球計算機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是由其不斷的創新和技術積累所決定的,其技術創新不僅限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還包括通信、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各個領域。雖然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新興技術公司和產品,但Intel仍然保持著其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
第53名 SIEMENS(西門子)
排名變化:上升5位
品牌價值:145.88億美元
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是全球領先的電子電氣工程領域的創新企業,創立于1847年,總部位于德國柏林。西門子的業務涵蓋能源、醫療、交通運輸、工業自動化和數字化解決方案等多個領域,利用創新技術和產品,為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解決方案,使得各行各業能夠更加高效地運營。
第64名 HP(惠普)
排名變化:下降2位
品牌價值:118.41億美元
HP成立于1939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市,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公司以創新精神為動力,注重研發和設計,擁有眾多世界領先的科技專利和研發成果。HP的產品線包括個人電腦、打印機、數碼相機、掃描儀等,覆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第68名 PHILIPS(飛利浦)
排名變化:下降9位
品牌價值:112.08億美元
PHILIPS公司是一家荷蘭跨國公司,專業從事醫療設備、家用電器、照明、電子元器件等領域。PHILIPS公司在醫療設備領域擁有很高的聲譽,產品包括醫用影像設備、診斷和治療設備、家庭醫療設備等。此外,PHILIPS還涉及家用電器領域,產品包括電視、音響、電動牙刷、剃須刀、吸塵器等。在照明領域,PHILIPS也擁有LED燈、智能照明系統、戶外照明等產品線。除了醫療設備和家用電器領域外,PHILIPS還生產電子元器件和半導體器件,供應給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商使用。
第71名 Nintendo(任天堂)
排名變化:下降3位
品牌價值:104.98億美元
Nintendo公司是日本一家知名的電子游戲公司,創立于1889年,以生產花札起家。自1970年代后期投入電子游戲產業以來,Nintendo便成為了現代電子游戲產業的開創者之一。開發的游戲系列包括馬力歐、寶可夢、塞爾達傳說等知名游戲系列,家用游戲機方面有FC、SFC、N64、NGC、Wii、WiiU、Switch等,掌上游戲機方面有Game&Watch、GB、GBA、NDS、3DS、Switch Lite等。
第87名 Xiaomi(小米)
排名變化:下降3位
品牌價值:72.66億美元
XIAOMI公司是一家中國的互聯網與科技企業,成立于2010年。XIAOMI專注于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消費電子產品領域,產品線包括小米、Redmi、米家等品牌。
XIAOMI公司以“讓每個人都享受科技的樂趣”為使命,致力于通過創新和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其智能手機產品線覆蓋了中高端市場,以出色的性能和設計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喜愛。同時,XIAOMI還通過米家品牌涉足智能家居領域,提供了一系列智能家電和智能家居解決方案。
第90名 Panasonic(松下)
排名變化:上升1位
品牌價值:66.99億美元
Panasonic(松下)公司是日本一家知名的跨國企業,成立于1918年,最初是一家生產燈泡和電子元件的公司。隨著時代變遷,松下電器逐漸發展成為一家涵蓋多個領域的跨國企業。松下電器涉足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消費電子、家電、電子元器件、半導體、汽車零部件、工業自動化設備、照明設備、生物醫藥等。在消費電子領域,松下電器生產和銷售各種電子產品,如電視機、音響、攝像機、數碼相機、智能手機、電子書閱讀器等。此外,松下電器還生產和銷售各種家用電器,如微波爐、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
第92名 Huawei(華為)
排名變化:下降6位
品牌價值:65.12億美元
Huawei(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自1987年成立以來,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和第四大智能手機制造商。華為的主要業務領域包括移動通信網絡、固定網絡、云計算與數據中心、智能終端等,為全球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提供高品質、高性能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華為注重科技創新,在研發方面投入巨大,擁有超過10萬個核心專利,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之一。
第100名 Canon(佳能)
排名變化:下降3位
品牌價值:60.32億元
Canon(佳能)是日本一家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自1937年成立以來,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并擴展到各個領域。它的產品系列共分布于三大領域:個人產品、辦公設備和工業設備。主要產品包括照相機及鏡頭、數碼相機、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掃描儀、廣播設備、醫療器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等。
下附Interbrand 2023 全球百強品牌完整榜單
科公司儼然已成為央企擁抱數字經濟,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排頭兵”和“生力軍”,其價值與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將全面盤點數字化轉型浪潮下,央企數科公司的發展歷程、優勢與挑戰,并通過梳理代表企業的業務版圖和成長路徑,探索央企數科公司的發展之道。
- 文章信息 -
本文由e-works李瑤嘉原創發布。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面對經濟增長高壓、外部環境多變等嚴峻挑戰,央企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紛紛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以成立專業化數科公司作為轉型的關鍵載體,加速布局數字經濟新賽道。
在此背景下,數科公司儼然已成為央企擁抱數字經濟,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排頭兵”和“生力軍”,其價值與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將全面盤點數字化轉型浪潮下,央企數科公司的發展歷程、優勢與挑戰,并通過梳理代表企業的業務版圖和成長路徑,探索央企數科公司的發展之道。
起底央企數科公司
央企數科公司既是央企數字化轉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央企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其核心功能可以概括為開展數字化技術研發與創新、打造數字化產品與服務體系、提供數字化咨詢與培訓服務、搭建數字化生態平臺四個方面。
央企數科公司的核心功能與定位
回顧數科公司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央企組建數科公司的歷史由來已久,且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起步期:21世紀初期,隨著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浪潮的興起,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不斷加速。部分央企開始組建專業化數科公司,為集團提供專業的信息基礎設施支持,從而更好地服務集團的信息化建設。例如,2000年,上海寶鋼成立了寶信軟件、一汽集團成立了啟明信息、航天科工集團成立了航天信息;2002年,中石化成立了石化盈科、東風汽車成立了聯友科技;2003年,航天科技集團重組了神軟公司……頭部央企的頻頻動作,為行業大型企業成立數科公司開創了先河。
探索期:2010年以來,數字技術得到飛速發展與突破應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建設浪潮愈演愈烈,央企加速探索成立專業化數科公司,向數字化創新領域的不斷延伸拓展,為企業提供更加全面的數字化產品與解決方案,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走深向實。例如,2015年,隨著工業互聯網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航天科工集團成立了航天云網;2017年,中化集團在“互聯網+”新業態浪潮的驅動下,成立了中化信息等。
爆發期:自2020年國資委《關于加快推進國資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發布后,央企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又掀起了一波建設數科公司的熱潮,在推動自身數字化轉型的同時,進一步構建數字能力,助力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在此期間,涌現了諸如國家電投集團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中石油集團昆侖數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船舶集團海舟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中能建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化學數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物流集團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眾新身影。
央企數科公司的發展歷程
發展至今,據國資委有關部門統計,央企已成立了近500家數科公司,標志著央企數字化轉型已上升到戰略高度。
央企數科公司業務模式探析
央企作為行業創新發展的領航者,近年來通過加速成立數科公司,緊密布局數字經濟賽道。密集成立的數科公司,根據其核心職能和戰略布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一類主要依托服務央企集團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在經過長期的市場化運作后,逐漸發展成為知名數字化服務商,并不斷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例如,中國寶武下屬的寶信軟件、航天科技下屬的神軟、航天科工下屬的航天信息、中遠海運下屬的中遠海科等成立時間較早,經過長期的市場化發展,均已成功上市,并且在服務了諸多行業客戶過程中發展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商。華潤數科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發展迅速,2023年收入超過20億元。聯友科技已成為汽車行業數字化轉型領先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另一類數科公司的業務重心主要是承載其集團的數字化轉型相關工作。這些數科公司大多從集團的信息化部門發展而來,而且至今仍有部分數科公司同時掛名集團的信息中心。但是,在穩固內部服務的基礎上,它們也積極投身市場競爭,致力實現獨立自主的發展。例如,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下屬的金航數碼目前仍然同時掛名航空工業信息技術中心;國藥控股下屬的國藥數科主要為集團乃至行業企業提供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服務;一汽集團旗下啟明信息成立之初主要是為了統籌集團自身與汽車行業數字化發展。
基于公司的職能定位與戰略布局,不難看出數科公司在為央企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業務邊界致力于實現更廣泛的對外賦能,這也是近來業界對數科公司的密集成立產生熱議的主要原因。數科公司的成立會給傳統的數字經濟市場格局帶來怎樣的影響?數科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又面臨著何種優勢與挑戰?這些問題也讓業內人士產生了眾多思考。
央企數科公司成立時間分布(據e-works不完全統計)
一方面,央企數科公司具備非常明顯的發展優勢。首先,數科公司背靠央企集團,具備國家政策和產業鏈核心地位的雙重支撐,在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更具影響力與話語權;其次,基于集團豐富多元的業務場景、數據及資金支持,數科公司又擁有著深厚的行業領域know-how優勢,有利于進行技術創新,從而使得數科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而,數科公司在“從內部服務到外部經營”的發展轉變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數字經濟市場的發展格局。
另一方面,央企數科公司在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同樣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數科公司的前身多為央企集團下屬的信息科技部門,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缺乏產品創新經驗、市場拓展能力不足、長期應對集團需求導致難以抽出資源進行技術重構等多重掣肘。面對如何明確公司的業務范圍,走出行業壁壘并避免同質低端競爭,以及快速實現從成本中心向利潤中心的角色轉變等問題,央企數科公司還在不斷探索以尋求合適的方式來應對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央企數科公司開始將目光投向外部的專業廠商,通過借助行業合作的力量來破解企業發展難題。例如,用友、致遠互聯、商越科技、先勝業財等傳統數字化廠商都已成為央企數科公司的合作伙伴,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總的來說,央企數科公司成立與發展,加劇了數字經濟賽道的風卷云涌。競爭確有,合作亦存,央企數科公司就像“鯰魚”一樣,給行業帶來變化與挑戰的同時,也激發了更多的市場活力,從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市場生態。
知名央企數科公司巡禮
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信軟件”)起源于1978年成立的上海寶鋼自動化部,1996年從寶鋼獨立出來成為上海寶鋼軟件有限公司,2001年公司通過整體資產置換上市并正式更名為寶信軟件(股票代碼:600845)。發展至今,寶信軟件從服務寶武到向外輸出、從服務鋼鐵到向更多行業擴展,目前公司客戶已遍及交通、醫藥、有色、化工、裝備制造、金融、公共服務、水利水務等多個行業。
寶信軟件業務布局歷程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寶信軟件已經形成鋼鐵行業信息化及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數字基建的雙核發展格局,公司核心業務覆蓋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及信息基礎設施四大領域。其中,信息化和自動化業務主要圍繞鋼鐵行業,提供生產制造類、經營管理類工業軟件和數據采集及自動控制等的工控軟硬件產品。智能化業務聚焦智慧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園區、水務環保等領域,為政企客戶提供偏定制化的IT整體解決方案。信息基礎設施業務,是寶信軟件依托寶鋼羅涇基地建立寶之云IDC,以批發型模式為電信運營商或大型互聯網公司提供服務器托管服務及網絡帶寬服務,并對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進行不間斷的技術運行與運維管理。
寶信軟件主要產品及服務
2003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整合內部信息化資源,重組成立了北京神舟航天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軟”)。2023年,神軟于科創板上市(股票代碼:688562)。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軟件研發中心,神軟于上世紀90年代,培育了國產AVIDM 設計制造集成平臺軟件和國產神通數據庫軟件,支撐國防軍工領域信息化和國家基礎軟件自主可控;在管理信息化領域,神軟從提供OA、網報等單一產品,逐步發展為向集團公司管理信息化領域提供規劃咨詢、產品研發、運維保障等全面服務;在信息安全領域,神軟也提供信創技術服務與商密網云服務。經過多年實踐積累,神軟的業務范圍從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發展到行業解決方案,從集成服務延伸到咨詢、集成、運維、運營全鏈條,從支撐航天信息化建設,逐步走向國防軍工、政府、金融、電信等領域,為客戶提供自主可控的全方位信息化智慧服務。
神軟對外銷售的產品及服務
啟明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啟明信息”)前身為1980年組建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電子計算處,承擔著一汽集團電算化管理、網絡服務、電腦維修等工作。自2000年成立至今,啟明信息(股票代碼:002232)始終專注于汽車行業IT解決方案的創新與研發,目前已是國內領先的數字化服務提供商與網聯產品研發、生產、運營商。
近年來,隨著汽車行業朝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方向發展,啟明信息在企業數字運營、智慧汽車&智能網聯兩大領域,面向汽車產業鏈和集團化運營管理,提供數字化相關的研發、實施、運維服務,著力打造以啟明星云為基礎的iEnter智慧企業、iManu智能制造、iSupply智慧供應鏈、EP智慧生態營銷、Connect智能網聯、DataValue數據價值賦能6大系列產品,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數字化轉型及建設解決方案。同時,啟明信息也提供城市智能化建設方案和以系統集成業務為核心的網絡工程設計施工、數據中心建設及其運維服務,已成為全國新基建項目優秀的合作伙伴。
啟明信息主營業務
深圳聯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友科技”)成立于2002年,是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下屬的汽車全價值鏈數智化服務商。2020年,聯友科技完成與武漢東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整合之后,成為東風汽車集團旗下最大的IT公司。
成立之初,聯友科技以提供DMS(汽車經銷商管理系統)、E3S營銷管理系統(CRM)等軟件開發和運維服務為起點,逐漸發展為面向汽車行業的信息化解決方案提供商;隨著車聯網技術的興起,聯友科技開始涉足車聯網領域,為客戶提供智能網聯及數字運營服務;當數字化浪潮席卷而來時,聯友科技開始全面向汽車行業數智化服務商轉型。目前,聯友科技已發展為依托云共用技術平臺,聚焦智能制造、數字營銷、智能網聯、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核心業務,同時涵蓋汽車研發、汽車金融、智慧采購、智慧辦公、大數據、智能運維等領域,為客戶提供覆蓋汽車行業“研、產、供、銷、服”全價值鏈的數字化轉型咨詢服務商。
聯友科技主要產品及服務
伴隨著2001年11月中石化集團啟動SAP ERP建設項目,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香港電訊盈科企業資源有限公司于2002年共同出資成立了石化盈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石化盈科”)。
依托在中國石化信息化建設項目(如ERP、電子商務、智能工廠的央企信息化示范工程)中形成的能力,石化盈科深耕能源化工與兩化融合領域,并不斷開拓外部市場,構建起咨詢、設計、研發、交付、運營的完整服務價值鏈,形成了咨詢規劃、智慧經營、智能制造、商業新業態、新基礎設施、智能硬件等核心業務。2022年,石化盈科引入戰略投資者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揮雙方優勢實現互補與協同發展。目前,石化盈科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從石油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品銷售到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生物化工、管道運輸、城市燃氣、現代物流等多個行業領域全面延伸。
石化盈科解決方案樹
金航數碼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金航數碼”)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為原國防科工委軍用標準化中心計算機分部,目前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信息化支撐機構、“數字航空”總體技術牽頭單位,同時也是航空工業集團的信息技術中心。
金航數碼在發展之初,承擔了很多國外工程類軟件的代理和實施服務工作,奠定了工業軟件的發展基礎。金航數碼立足航空、面向復雜裝備,聚焦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加速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形成"咨詢+軟件(倍思)+系統"三大業務群,并以咨詢為引領,軟件為核心,系統為支撐,為裝備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智”解決方案。
金航數碼倍思產品譜系
昆侖數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昆侖數智”)成立于2020年,是中國石油集團下屬信息科技公司,其前身是中國石油集團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信息化建設的承載單位——北京中油瑞飛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昆侖數智的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石油集團推進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發展邁出重要一步。
昆侖數智依托為中國石油集團、下屬專業公司、地區公司、海外公司提供油氣行業數字化轉型專業服務的實踐經驗,建立了覆蓋油氣全產業鏈的咨詢、設計、研發、交付、運營一體化服務的能力。目前,公司面向油氣行業,已形成智慧油氣、智慧管理、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創新四大主營業務,實現油氣產業鏈、新型基礎設施全覆蓋,提供信息化和數字化咨詢、設計、研發、交付、運營、培訓等全生命周期、一體化服務。
昆侖數智主要產品及業務
南京國睿信維軟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睿信維”)成立于2010年,作為中電科工業軟件(智能制造)技術發展研究中心成員,是國內知名的自主工業軟件及智造解決方案提供商,隸屬于上市公司國睿科技。
國睿信維自成立以來,就借鑒了法國達索、德國西門子等世界領先工業軟件企業的產業發展模式,始終專注于為工業企業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綜合保障、運營管理等)的軟件研發、咨詢服務和系統集成等服務。目前,國睿信維業務領域覆蓋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服務及相關軟件、硬件產品,包括智慧企業解決方案、REACH睿知自主工業軟件、REASY睿行智能制造裝備等。
國睿信維基于3+N+1打造的體系完整的工業應用
華潤數科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數科”)成立于2021年,是華潤集團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領域重點培育的業務單元、華潤集團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者、華潤集團產業數字化的核心支撐和數字產業化的主體平臺。
華潤數科成長于華潤集團豐富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場景。基于華潤集團和旗下業務單元數字化轉型的實踐經驗,華潤數科根植產業場景打造企業經營軟件和智能制造軟件,在數字化轉型領域沉淀了“咨詢-交付-運維”全過程服務能力,可為客戶提供從底層硬件到前端應用、從經營管理到生產制造全面覆蓋的數字化升級服務與產品組合。
華潤數科主要業務領域
中國船舶集團海舟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船海舟”)成立于2022年,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旨在推動船舶行業國產工業軟件研發攻關和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
2023年,中船海舟發布了珊瑚marine 1.0(CAD)、虎魄PLM1.0,并提出基于云端一體的船舶工業軟件新技術架構,打造船海裝備研發設計制造云服務生態,為船舶全面集成的數字化環境建設奠定基礎。2024年,中船海舟與滬東中華完成SPD(船舶三維設計軟件)源代碼交接,發揮雙方優勢共同賦能船舶數字化研發設計。2024年6月28日,中船海舟正式發布了海星Foundation數字底座,構建了業務模型驅動的軟件組裝流水線,打造“底座+平臺+應用”的多層級全場景軟件定義能力。至此,中船海舟形成了以構建行業數字底座為核心,以船舶國產軟件賦能中國船海產業的業務版圖。
中船海舟主要業務架構
為了讓讀者更加了解央企數科公司的發展現狀,e-works整理了66家央企下屬的84家數科公司的主要信息及業務概覽,見下表(排序不分先后,可點擊圖片放大看)。
央企數科公司概覽
結 語
數字化轉型建設的熱潮久矣,近年來,在政策、戰略與市場的三重驅動下,央企數科公司的隊伍愈發壯大。面向充分競爭的數字經濟賽道,央企數科公司同傳統數字化轉型服務商一樣,都是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未來,在數字經濟的大潮中,央企數科公司還將持續探索,理性選擇合適商業模式的同時,厘清自身的能力邊界與角色定位,與產業鏈上下游伙伴開展多維度生態合作,共同打造更多的數字科技力量,從而為助力數字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1.數字產業創新研究中心:DIIRC央國企數字化轉型十大趨勢報告
https://mp.weixin.qq.com/s/JZuWW1KoyQbX1mSYDNldkw
2.央國企數科公司,諸多新動向值得關注
https://mp.weixin.qq.com/s/I5F_tYEjwN4Oo_oQGBJAoA
3.數科公司狂飆四年后,究竟需要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NgkPUDeU8CIEc-0fNwn2ug
4.簡單談談央企數科公司的真實情況
https://mp.weixin.qq.com/s/mxQcFk03Yg5nMHDk5BBl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