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Bartxstore 網站)
由于 DDR5 規范將電源管理芯片(PMIC)從主板側挪到了內存 PCB 上,這樣的設計顯得很有必要。
PMIC 上的導熱貼厚度為 0.5mm(特殊剪裁)、背面則是 1.5mm,兩側通過不銹鋼螺栓 / 螺母的方式進行固定(避免滑絲導致整套報廢)。
安裝塊適用于大多數常見的場景(Dominator 安裝孔),套件重量為 0.5 公斤。對于 DDR4 內存來說,Bartx 也有為它提供 IC 導熱貼(背面厚度 1-1.5 mm)。
感興趣的朋友,可花 80 歐元(約 572 RMB)購買一套(兩組)純銅內存散熱片。雖然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有些殺雞用牛刀,但液氮超頻愛好者應該不會介意如此高的定價。
頻這個詞從民用處理器一誕生的時候就出現了,目的是壓榨芯片的性能,以獲取更快的運行速度。而硬件愛好者的不斷增加也將超頻變成了一種文化,逐漸發展出一系列的產業,最直接的就是冷卻方面的配件。
最初的超頻都是以一種實用的心態去進行,后來又那么一小撮玩家想要知道處理器的極限究竟是多少,在降溫方面開始無所不用其極,最初的風冷已經不能滿足了超頻玩家,水冷開始登上舞臺,當然不是我們今天常見孱弱的一體式水冷,而是看上去很原始的分體水冷。到了后來更極限的玩家發現水冷也不能讓溫度更低,干脆就使用液氮進行降溫。
最近本辣條的8700K用風冷僅僅能上到5.2G穩定,堅持跑完分還能正常使用,但是溫度真的很高,在仰望眾多大神超頻到7G的時候,本辣條的心真的好癢癢,我什么時候才能上到7G呢?看來非上液氮不可了。
液氮炮
液氮超頻看起來簡單,但最重要的液氮炮,也就是液氮超頻中代替散熱器的液氮容器,一般國內叫做液氮炮或超頻炮,但是這種超頻工具受限于玩家數量,國內并沒有售,如果是代購海淘的話,價格高的真的讓人無法接受。因此,制作一個液氮炮提上了日程。
制作方案與材料選擇
其實液氮炮就是一個坐在CPU上的一個容器,但是這個容器必須能夠承受接近絕對零度的超低溫,因為不同的材料的收縮系數不同,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兩種不同材料焊接的容器極有可能由于應力開裂而GG,所以在選擇方面我們要謹慎一些。
各材料的膨脹系數不同
在萬能的某寶上尋找了半天,用均熱板焊接銅管的方案一下就因為上述原因被否了,接下來就要想想別的辦法。其實液氮炮就只是個非常結實的容器,現在所使用的都是用一整塊銅切削出主體,然后再加上各種配件。
CNC加工的成本非常高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就可以做一個類似相同的容器就可以了。在苦苦思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直被開箱即扔的Intel原裝散熱器,拿掉風扇之后里面有一個凹槽,銅芯也是中空的,可以將一根銅管塞到里面就OK了,想得很簡單,但是操作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由于Intel原裝銅芯散熱器使用的是塑料扣具,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情況下會脆得要命,因此不能選用這種扣具的散熱器。是時候發揮萬能某寶威力了,通過搜索“銅芯散熱器”即可獲得你想要的結果。
塑料扣具受力堪憂
側翼扣具受力太大
不銹鋼壓扣才靠譜
一般這種鋁塞銅的散熱器有三種扣具,一是從上方套入扣具,另一種是從散熱片上安裝螺絲柱,還有一種就是在壓入銅芯之前再墊上不銹鋼扣具支架,在極低溫度的情況下明顯強度要高于鋁合金。
銅管尺寸的選擇必須是與散熱器凹槽內徑十分接近的尺寸,這樣才能正好的塞進去。因此在散熱器抵達之后,我們先將內徑尺寸量好,再選購近似尺寸的銅管方可。
尺寸再近似也只能是近似,實際上小小的誤差都會成為阻礙你前進的絆腳石,因此準備好了分別是120目、400目、800目、1500目與2500目,接口打磨分別從低目數到高目數依次打磨。
液氮炮制作步驟
制作步驟就相對簡單多了,因為前期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由于銅管在賣家那里是使用砂輪機直接切割的,所以會有毛邊,所以先用工具鉗的銼刀工具將毛邊銼掉,而后用砂紙慢慢打磨就好了。
剪下條形砂紙
打磨的方式就比較low了,先用重物將銅管壓住,然后將砂紙裁成條形,用手抓住兩端來回上下移動,這樣非常費時間,所以只能在休息時候慢慢打磨。歷經數天之后,銅管的管口終于達到了一個合適的尺寸,成功的將銅管塞了進去,就算是完成了。
壓住銅管用砂紙打磨
打磨好之后將銅管插入即可
全紫銅非常豪華
至此液氮炮初期工程就算結束了,而后還要通過實際操作來驗證效果,從不斷的試驗中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未來實際超頻操作中會進行修正。請大家跟隨本辣條一起學習,把高端硬件玩法帶到家中。
一柱擎天的感覺
團子對這個液氮炮非常感興趣
如果你是一名極限玩家,或者喜歡關注頂尖的硬件玩耍技巧,如果你想與辣條共同成長,如果你是一個想要玩極限的草根玩家,請關注[極限玩家]。
pu要燒起來,我馬上搞來一架風扇,再掛兩個冰袋,真管用。溫度從三十七度降到了二十六度左右,我還不滿足,搬來了空調,像這樣直接把冷氣用管道輸送給主板。一開始的時候,cpu溫度也是三十八或者三十九度。打開空調,冷風這么一吹,溫度直線下滑,很快就到十九度,但溫度還在繼續降低。
我去,都降到個位數了,這太荒謬了,還能把溫度降更低嗎?我試試干冰,我把一塊芯片放在干冰上,我沒有加速,它迅速就結了霜,結了冰。我抓一把干冰放到散熱器上,看看會發生什么。
家人們別眨眼,cpu的溫度直接降到了零度,這是數值的底線,不是實際溫度的底線。真實的溫度應該有零下四五十度,那不行,溫度太低了,cpu或者主板就會冷凝,一旦冷凝,電器就會短路。
怎樣避免這個問題?我看到過有人超頻超得太厲害了,直接把液氮倒在cpu上。不過在此之前,他會先在主板上涂一層凡士林,這種疏水涂層充當主板和周圍的空氣形成一道屏障,阻止冷凝產生水蒸氣。救急用是挺好,就是油乎乎的不夠衛生。
還有人用導熱膏或者液體金屬來散熱,也不是不行,只不過是溫度太低或者太高的時候,導熱膏會開裂,液體金屬則會變得堅硬,我反正不愛用。
但現在量子計算機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它需要的實驗室環境溫度要低到零下兩百度,這個時候,什么水冷、空調、干冰都不管用了,必須上激光制冷。激光制冷的原理是利用光子和原子的相互作用,使原子運動減速以獲得超低溫。聽著跟科幻電影一樣,但已經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了,只不過目前主要用來進行大面積降溫,遲早有一天會用在cpu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