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手機中國 評測】手機領域中,自Nvidia推出全球首款雙核處理器Tegra 2之后,以Qualcomm驍龍S3,三星Exynos 4210和聯發科MT6577為代表的雙核處理器也陸續跟進。正當消費者在YY什么時候會上四核處理器之際,全球首款四核處理器Tegra 3正式登場,Qualcomm、三星、聯發科也紛紛派出APQ8064、Exynos 4412和MT6589還擊,智能機的“核戰”正式打響,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之后聯發科喜(sang)大(xin)普(bing)奔(kuang)地研制出8核心的MT6592,雖然只是采用了Cortex-A7架構,但是相比假8核的三星Exynos 5410來說,算是全球真正的第一顆8核處理器。毫無懸念,最近開始頻繁亮相的Helio X20和Helio X25兩顆十核心處理器自然也是出自聯發科之手。

    一直以來,消費者都在反復追問一些問題,核心數目是不是越多越好?核心數目是不是決定一款手機性能的唯一指標?處理器制程工藝、架構、核心數目、主頻等參數之間哪個才更重要一點?相互之間如何配合才能夠發揮出最強的優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處理器核心數目那些事。

    之前不少讀者看完驍龍600系列處理器間對比評測之后,紛紛留言想看聯發科和Qualcomm家族的處理器性能對比評測,今天我們就借處理器核心數目這個話題,好好對比一下兩家廠商的多核處理器。我們挑選了三款性能相近和核心數目相仿的處理器,分別為聯發科的MT6752以及Qualcomm的驍龍650和驍龍808,我們先看看理論參數部分。

    MT6752/MT6753 VS 驍龍650 VS 驍龍808

    從上面表格可以看到這三款64位處理器在核心數目上,MT6752相比驍龍650和驍龍808多了兩顆核心,正如Intel和AMD之間“核戰爭”,AMD不少核心數目比Intel還要多的處理器,性能上有時候反而不及Intel,因為在PC領域,處理器核心數目并不是決定一臺電腦性能的唯一指標,還和其它硬件有關。即使只是單純討論處理器性能,核心數目也必須配合架構和制程同步升級才能夠發揮最佳能效比,不然Intel也不用一直堅持著Tick-Tock定律。

    回到上面三款智能機處理器上,驍龍650和驍龍808雖然在核心數目上不及MT6752,但是驍龍808的工藝制程已經提高到20nm,而驍龍650和驍龍808的其中兩顆核心分別采用了性能更強的Cortex-A72和Cortex-A57架構,所以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而且這也只是CPU部分區別,GPU、ISP等模塊也會影響到處理器綜合表現,所以我們并不能夠單純通過參數看出三款處理器究竟哪一款更加強,也就有了我們今天這份對比評測報告。

    補充說明一下,驍龍650和驍龍808相比定位更高的驍龍652和驍龍810都進行了部分參數的調整,在上面表格中已用紅色底色標注,而MT6753相比MT6752在視頻編碼和解碼方面的能力反而是削弱了的,也用紅色底色標注出來了。

    參數部分聊完,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實際跑分和各種應用場景中,三顆處理器在性能上的表現情況。

    跑分

    我們選擇了三款專門衡量處理器平臺綜合性能的軟件,兩款針對GPU性能的軟件,以及一款測試網頁瀏覽體驗的專項軟件對三款處理器進行考驗。搭載MT6752手機采用了Funtouch OS,而搭載驍龍650和驍龍808兩臺樣機則采用了MIUI,三臺樣機屏幕都是1080P分辨率。

    MT6752 VS 驍龍650 VS 驍龍808

    安兔兔評測方面,我們能夠看到MT6752綜合性能表現和驍龍808類似,而驍龍650明顯和它們倆不在一個檔次,是28nm功勞?不是。是6核心功勞?也不是。其實是Cortex-A72架構的高能效比造就了驍龍650,在沿用28nm制程情況下,依然能夠戰勝采用更先進制程的驍龍808。Qualcomm將兩顆大核心的Cortex-A72更換掉Cortex-A57架構無疑是明智選擇,帶來了性能上提升同時,也避免了臺積電20nm流水線產能不足的問題。從子選項的得分來看,驍龍650和驍龍808在GPU方面的領先優勢明顯,相比MT6752不足7000的分數,前兩者在這個選項的得分分別是其3倍和1.8倍。接著我們看看另一款跑分軟件的表現。

    魯大師

    MT6752

    驍龍650 VS 驍龍808

    魯大師和安兔兔得出的結論有時候會不一樣,撇除主觀因素,主要還是和它們兩種跑分軟件的測試側重點不同有關,這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及過。魯大師一共有三項基本測試:性能評測、體驗評測和HTML5評測。在性能評測環節中,MT6752的跑分超過了驍龍650,這和安兔兔評測獲得的結論不同。我們重點看看它們之間在CPU和GPU方面的得分差距。

    MT6752 VS 驍龍650 VS 驍龍808

    驍龍650相比MT6572的GPU理論上應該更加強,這一點在魯大師和安兔兔的得分明細中看到了一致結果。而魯大師的CPU子選項分數卻獲得了和安兔兔不一樣的結論,一直以來魯大師對多核心和多線程的權重都設得比較高,這也是這幾代新版本安兔兔重點弱化的地方,畢竟應用多核心的日常場景其實并不算多。正因為魯大師的計分方式存在缺陷,驍龍650相比MT6752在魯大師的CPU子選項成績相差將近10000分。

    相比之下,魯大師這種計算方式其實并不科學,雖然8核心比6核心多了兩顆核心,但是MT6752所有核心都是Cortex-A53這種更注重節能的小核心,驍龍650六顆核心之中有兩顆采用了Cortex-A72這種能效比更高的大核心,在以前文章中我們也討論過大核心和小核心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區別,有些事情能夠用大核心在短時間內運算完畢,其實沒有必要讓8顆低功耗核心火力全開,長時間運行來換取看上去好像更低的功耗,后者實質上是否節省了總能耗還不一定,浪費時間和工作效率低才是關鍵。舉個最簡單的例子,Intel的PC處理器橫向對比,同一代架構和制程的雙核Corei5相比相同核心的Core i3,在運算某些任務時候也會出現前者的功耗反而比后者更加低,讓Core i3失去了低功耗的優勢。

    讓我們算一筆簡單的賬,假設在完成相同任務前提下,Core i5每分鐘消耗2W能源,完成任務僅需要運行2分鐘,最終只消耗了4W能源。更低能耗的Core i3每分鐘僅消耗1W能源,但是由于運算能力同時也下降了,需要運行6分鐘才能夠完成這項任務,最終消耗了6W能源。相比之下,在這種場景中,Core i5相比Core i3反而更加節能。類似的實際場景其實并不少,解壓縮包就是純粹考驗CPU運算能力最常見的測試場景。習慣了Core i5那種解壓速度之后,突然換用Core i3的設備進行解壓縮,隨著解壓文件增多,你會發現Core i3相比Core i5那種效率降低越發明顯,時間就是金錢。而驍龍650和MT6752其實就是類似Core i5和Core i3的關系。

    魯大師最近幾次版本調整其實也開始向安兔兔學習,弱化對多核心和多線程的考量權重,只不過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魯大師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計算方式。MT6752多核心運算能力并沒有強大到拋離驍龍650一萬多分的地步。相比之下,體驗評測和HTML5評測更具參考意義。正如上面截圖所得,MT6752和驍龍808在這兩項得分十分相近,驍龍650則明顯優于前面兩者。

    魯大師的體驗評測和HTML5評測其實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使用場景,所以用戶在選購手機的時候可以將這些更強調用戶體驗的跑分項目作為選購準則,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購買了一款高分低能的機器。

    PCMARK

    提到用戶體驗,PCMARK這款軟件就是代表,通過模擬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瀏覽圖片、編輯文檔、快進快退觀看視頻等實際應用場景,從而獲得一個和用戶體驗密切相關的分數。

    MT6752 VS 驍龍650 VS 驍龍808

    MT6752 VS 驍龍650 VS 驍龍808

    如上圖所示,驍龍650相比MT6752在這方面的跑分更高,驍龍808不敵MT6752。從上面三個跑分軟件結果可以否定了一般消費者最容易產生的兩個慣性思維,制程更先進的處理器跑分一定更高,三款處理器中,驍龍808制程最先進,但是實際表現并不驚艷。第二個誤區就是核心數目越多,處理器跑分越高,6核心的驍龍650在上面多個場景中表現相比8核心的MT6752更勝一籌。當然,同為6核心的驍龍808也并不是所有跑分子項目都比MT6752要弱,Adreno 418 GPU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接下來我們重點看看三款處理器在GPU方面的跑分成績。

    3DMark

    MT6752 VS 驍龍650

    如上圖所示,MT6752相比驍龍650在三種測試模式下全面落敗,一直以來,MTK的CPU性能其實還好,有時候也能夠在性能上帶給我們不少驚喜,但是GPU方面搭配一直都十分雞肋。當年的跑分神器MT6595,今天討論的MT6752,以及Helio X10這三顆聯發科的代表作,主要都是輸在GPU分數上,也就是游戲上面的表現不及Qualcomm同級別處理器所搭載的Adreno GPU。

    MT6595和Helio X10都采用了Imagination公司的PowerVR G6200,雖然游戲的兼容性不錯,畢竟iPhone的GPU也是來自這家公司,但是PowerVR G6200的定位偏向入門級別,經典的例子就是MT6752上面采用的ARM Mali-T760 MP2性能相比前者還要優秀。換句話說,聯發科在自家旗艦級別處理器中采用了入門級別GPU,在中端級別處理器則采用了性能更佳的GPU。這種錯位搭配一直以來都被不少粉絲吐槽,真心搞不懂聯發科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反人類的SoC組合方案。如果將GPU方面的性能提高,估計MT6595和Helio X10兩款旗艦處理器的表現將會更加出色。

    驍龍650 VS 驍龍808

    驍龍650和驍龍808相比,內置Adreno 510相比Adreno 418差距并不大,實際游戲表現也能夠體現這一點。我們在驍龍808樣機上也順便測試了一下3DMark最新的幾種測試模式,發現分數上并不高,基本上都是三位數。說明3DMark也開始為新一輪GPU的性能大戰準備了更加嚴苛的測試場景,未來我們審核指標也會陸續更換成這幾個新的測試模式,跟上跑分軟件廠商的步伐。畢竟ICE STROM三種測試模式已經沿用了幾年,很多硬件設備的跑分都出現了一種或者兩種模式達到極限值的分數,硬件廠商也需要新的磨練。

    GFXBench

    MT6752 VS 驍龍650 VS 驍龍808

    GFXBench相比3DMark的考驗相對更加嚴峻,在3DMark上三種模式的大部分場景中,三款處理器的GPU都能夠為我們帶來24 fps以上的幀率,而且個別場景還出現了接近60 fps的好成績。GFXBench則沒那么客氣,完全不留顏面給三款GPU,MT6752的Mali-T760 MP2所有測試場景的平均幀率都沒有達到20 fps。分別基于ES 3.1和ES 3.0兩個曼哈頓場景分數上,三款處理器的GPU表現都沒有超過10 fps。

    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發現,GFXBench的曼哈頓場景其實類似3DMark最新引入的Sling Shot Using場景,都是為了充分壓榨最新旗艦處理器的GPU潛能。更激進的是,GFXBench已經有全新的Car Chase場景等著各位硬件廠商挑戰,不怕被打擊的話盡管跑一下這個變態的場景。

    回到三款處理器的GPU表現上,Adreno 510和Adreno 418分數相仿,相比Mali-T760 MP2領先不少。再一次印證了上文我們討論過的現象,聯發科SoC相比Qualcomm平臺同級別的SoC,最大的劣勢并不是CPU而是GPU。

    Vellamo

    MT6752 VS 驍龍650 VS 驍龍808

    Vellamo偏向考核處理器運行那些使用HTML5編碼的瀏覽器性能表現,以及運行時候的穩定性。我們換了兩臺不同型號的MT6752樣機,運行了多次瀏覽器測試項目,最終都無法順利完成測試。而驍龍650相比驍龍808在這個項目上跑分繼續保持領先優勢。金屬和多核兩個項目我們不作為重點,各位讀者自行看一下就好。

    有趣的是,安兔兔、魯大師以及Vellamo對多核心的考核準則其實都不一致,在魯大師我們看到8核心的MT6752獲得更高的評價,而在Vellamo上,驍龍650的6核心表現出更加強的多核心運算能力。

    核心數目的開啟機制——玩游戲

    相比跑分、看電影和聽音樂時候核心數目的變化,消費者應該更加關心玩游戲時候的表現,所以我們也精簡了一下文章篇幅,重點和各位讀者分享玩游戲時候三款處理器的核心數開啟機制。看看你們在跑游戲的時候,手機廠商是否將處理器核心數目全部開啟給你們使用?

    玩游戲時候,除了GPU在工作,CPU也會分擔一部分運算量,所以這個時候也是挖掘整套SoC方案潛能的好時機。事不宜遲,和之前文章類似,我們挑選了一款小游戲和3款大型游戲來完成這項測試。

    MT6752的8顆核心在應付小游戲方面并不會浪費資源,一般只開啟3-4顆,極個別的動作或者場景,核心數目開啟量才會瞬間飆高,但是很快就會下降回來,例如上面第二個場景。

    驍龍650

    由于只有6顆核心,為了讓游戲運行得更加流暢,驍龍650會開啟全部核心,但是普遍負載都不高,而且每一顆核心主頻也并不高,既能夠讓游戲流暢運行,也能夠保證功耗和發熱量維持在正常水平。

    驍龍808

    同樣是6核心的驍龍808卻表現出不一樣的開啟機制,面對小游戲只開啟了4顆小核心,兩顆大核心一直都沒有啟用。

    之前我在其它文章中也談論過,驍龍652和驍龍650在跑這種速度型大型游戲時候,每到轉彎的位置都會逢兇化吉,而驍龍615總是給我們一種難逃一劫的感覺。在驍龍808這臺樣機上,不知道是系統優化得不錯還是MIUI和Adreno 418產生了微妙化學反應,在筆者目前體驗過所有機器中,這臺樣機在運行激流快艇2和極品飛車17時候,流暢度基本上穩坐三甲位置。同時只要你稍微認真一點玩游戲,基本上不用擔心快艇或者飛車會撞向護欄,輕輕一抖雙手,總能夠將快艇或者飛車回歸正常跑道上。而MT6752在激流快艇2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在這臺驍龍808樣機出現之前,我一度認為MT6752那臺樣機表現已經很出色。

    接著我們依舊看看三臺樣機在核心數目的開啟機制。

    MT6752面對激流快艇2也只開啟了3-4顆核心,和地鐵跑酷類似,這也是筆者覺得奇怪的地方,在部分運算量突然增大的場景,例如快艇加速(上面第四個畫面),核心開啟依然維持在4顆核心。

    驍龍650

    驍龍650依舊開啟了全部核心,不過四顆小核心基本上只停留在700MHz以內的低頻運作,而兩顆大核心充當游戲運算量的主力,極個別情況(上面第四個畫面)會出現2顆大核心和4顆小核心頻率全部提升到接近最大值情況。

    驍龍808

    驍龍808依然只開啟了四顆小核心,兩顆大核心在運行游戲整個過程中從未開啟過,即使面對加速和碰撞等運算量稍微復雜一點的場景,驍龍808依然輕裝上陣。回到流暢度和游戲體驗問題上,經常玩激流快艇2的伙伴們肯定清楚,如果不更換更加高級的快艇,一直使用著預設的霹靂艇,完成第一個關卡的四個場景之后,進入第二個關卡,大概在挑戰第3、4個場景的時候,你會發現一般的處理器已經開始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自動加速總是慢半拍,這時候再遇到撞向護欄的情況,可能就沒那么幸運了。這是正常現象,游戲肯定是越玩越難的,但是驍龍808就能夠在這些場景中維持著很好的流暢性,快艇靈敏度和反應十分高,而且自動加速總是能夠讓你滿意。

    面對極品飛車17,MT6752只開啟了2-3顆核心,系統流暢度依然很跟手,指哪點哪。極個別場景才會出現開啟4顆核心的情況。

    驍龍650

    驍龍650依然是6核全開,類似上面兩款游戲表現,兩顆大核心依然是主力軍。

    驍龍808

    驍龍808在極品飛車17表現依然出色,畫質佳前提下流暢度高,只開啟了四顆小核心就完成了所有運算任務。

    正當我懷疑驍龍808是不是永遠也不會開啟兩顆大核心之際,狂野飚車8表現改變了我的想法。

    驍龍808

    僅僅在歡迎界面,還沒進入賽場,驍龍808的6顆核心頻率已經不斷地變化,讓我們十分期待正式游戲時候的表現。

    驍龍808

    誰知道正式開賽的時候,驍龍808依然只開啟了4顆小核心就完成了所有的運算任務。換句話說,驍龍808的兩顆大核心基本上是不會開啟的,這就是不少消費者吐槽驍龍808變相成為了MT6732(聯發科64位四核心處理器,定位比MT6752低)的原因。給了6核心價錢最終只開啟了4顆核心。我們也是時候正三觀了,為什么不能換個角度看?驍龍808只用了4顆小核心,外加Adreno 418 GPU出色的運算能力,最終無論是大型游戲還是小游戲,賽艇還是賽車,驍龍808都能夠輕松應付,減少開啟兩顆大核心的次數無疑降低了不少功耗。在安兔兔跑分時候就能夠看到6核心全開,跑分控自行驗證即可。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并不希望自己的處理器經常處于高負載的情況,長時間高負載意味著高發熱和高能耗,對手機本身壽命和用戶體驗來說都是大打折扣的。

    那么在上面6核心全開的驍龍650就很糟糕嗎?也不是。我們看看其在狂野飚車8的表現。

    驍龍650

    和上面三款游戲類似,驍龍650依然讓兩顆大核心做運算主力軍,但是四顆小核心的負載相應也低了不少,百分比出現個位數次數并不罕見。以前我們也打過比方,驍龍650核心開啟機制就是讓兩個肌肉男盡量搬動那些大件的家具,剩下的小家具交給四個美男子慢慢搬動,這樣搭配在功耗和性能上也能夠像驍龍808那樣獲得平衡。

    最后我們再看看MT6752在狂野飚車8上表現,究竟是否能夠堅持只開啟一半左右的核心進行工作呢?

    經常宣傳自己8核全開的聯發科,在MT6752核心開啟機制上表現得十分保守,四款游戲基本上都沒有開啟超過一半的核心,除非是極個別運算量瞬間增大的場景。不過凡事皆有代價,兩款驍龍處理器相比MT6752,在四款游戲表現,無論是流暢度、跟手感、賽艇和賽車靈敏度還是場景過渡動畫,用戶體驗上總比MT6752好一點。MT6752的8顆核心全開估計也很難把這種差距縮小,主要還是上文提到的GPU問題。Mali-T760 MP2相比Adreno 510或者Adreno 418還是稍遜一籌。

    多媒體解碼

    細心的讀者應該也會發現,在本文一開始出現的參數對比圖之中,驍龍808的視頻編碼(錄制視頻)和解碼能力(播放視頻)是存在爭議性的,我們看看下面兩個例子。

    根據Moto官網顯示,采用驍龍808處理器的Moto XStyle是支持4K視頻錄制的,而在小米官網則顯示,采用相同核心的小米手機4S卻只支持1080P視頻錄制。

    Moto X Style參數(來自官網)

    小米手機4S參數(來自官網)

    而在Qualcomm官網則顯示驍龍808是支持4K視頻錄制和播放的,所以具體支不支持就看手機廠商實際機型的不同選擇了。類似的現象以前我們在測試Quick Charge 3.0技術的時候也討論過。

    Qualcomm官網顯示驍龍808支持4K視頻錄制和播放的

    相比錄制4K視頻,我們可能更關注視頻解碼的能力。一如既往,我們先用安兔兔視頻測試對三款機型進行理論上跑分,接著再用實際視頻文件對它們進行考核。

    一直以來,聯發科平臺的處理器在安兔兔視頻測試上成績一般都要優于Qualcomm平臺的處理器,如上面顯示,MT6752跑分成績之所以高,還是贏在視頻格式支持度上。在30種音頻格式+視頻格式+封裝方式的組合中,并沒有出現完全不支持格式。支持的格式數目更達到了24種。相比前面幾個項目的跑分來說,MT6752在本文最后算是扳回了顏面。

    安兔兔跑分和實際用戶體驗區別

    看完安兔兔跑分結果和Qualcomm官網的處理器參數列表,不少讀者可能還對MT6752這幾款處理器的解碼能力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我們直接用13部實際的影片來測試一下這三款處理器的硬解碼能力。最終的跑分結果和實際用戶體驗區別如上面表格所示。

    驍龍652相比驍龍650在這個方面表現差不多,為了精簡表格內容,我們只列出驍龍652結果。除了能夠看出驍龍615明顯落后于另外四套SoC方案,還能夠看到驍龍652的解碼能力十分強,無論是跑分分數還是實際用戶體驗,能夠硬解的視頻種類更多。在4K視頻解碼能力上,驍龍652相對更好一點。驍龍808和Exynos 5410支持最常見的4K視頻格式,稍微改變了封裝格式之后出現各種問題。

    綜合上面所有的實驗結果,驍龍808是否支持4K視頻編碼和解碼,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不同機型,不同封裝格式,不同壓縮方式都對最終結果有影響。MT6752并不像聯發科官網所說的那樣完美支持4K視頻解碼,以及解碼那些采用HEVC壓縮方式生成的影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總結:核心數目是不是越多越好?通過本文在游戲部分的實驗,我們能夠看到大部分場景中,核心數目開啟多少和游戲流暢程度并沒有直接關系,在保證游戲流暢運行前提下,驍龍808和MT6752只開啟了四顆小核心,根本用不著6核心或者8核心全開。核心數目越多,只是為了在部分運算量極大的場景中瞬間提高運算速度,縮短任務完成時間。

    核心數目是不是決定一款手機性能的唯一指標?驍龍650只有6顆核心,相比8核心的MT6752在上文的大部分跑分軟件中表現都要優秀,說明了核心數目只是其中一項考核指標。

    處理器制程工藝、架構、核心數目、主頻等參數之間哪個才更重要一點?沒有更重要,只有相互配合到一定程度,才能夠發揮出最大能效比。這個問題在以前文章也解答過,說穿了就是木桶效應。

    處理器制程工藝、架構、核心數目、主頻等參數之間如何配合才能夠發揮出最強的優勢?以驍龍650為例,在游戲中表現就是更偏向開啟兩顆大核心作為主力,四顆小核心作為副手。這樣搭配能夠縮短運算時間,功耗怎么辦?得益于Cortex-A72這種能效比十分高的架構,兩顆大核心相比之前的Cortex-A57要更加省電和降低了發熱量,自然能夠經常開啟了。這也是為什么驍龍650依然能夠沿用28nm制程打造的原因,架構和工藝是相輔相成的。

    多小伙伴對賽揚、奔騰、酷睿i3、i5、i7,以及Ryzen3、5、7都耳熟能詳,也大概知道他們之間性能差別挺大的。但是他們之間究竟怎么區分的你真了解嗎?

    數字之差 差之千里

    決定CPU性能的,其實不是名字上的差別,真正能夠讓他們擁有不同名稱、性能表現及價格差距的,是CPU的頻率、線程、核心、緩存及功耗。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實現CPU之間性能差異區分——當然了,CPU在制造的時候很大程度擁有比較高的一致性,有些產品是通過屏蔽不合格的晶元切割晶片區域降級而來。

    舉個栗子,8代酷睿i3是4核心,i5則是6核心;i5是6線程,而i7就變成了6核心12線程。諸如此類,通過規格上的差異來實現差別化。不過這些主要的區別除了紙面上規格不同還有跑分時總分的差別,究竟體現在使用中會有什么不同呢?

    頻率作用

    頻率是決定CPU性能特別基礎的一個性能參考,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運算的快慢。隨著技術變化,現在除了基礎頻率,還有一個加速頻率,這個加速頻率其實是為了動態平衡天平的兩端:功耗和性能而生,在可控的功耗范圍內實現性能最大化。不過值得注意,像酷睿i3之類就沒有加速頻率這回事。如此一來,從基本的頻率入手,CPU就已經拉開性能檔次了。

    核心和超線程

    多線處理時候,硬核心的數量決定性能差異。最簡單的例子,玩游戲的同時錄制視頻(實時編碼),多核心的處理器明顯好很多——這可以讓多個應用分別擁有“專屬的CPU”,相當于一對一專屬客服的感覺。值得注意,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從本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多線程建立在單一核心的基礎上。超線程則是充分利用單一核心的性能,讓它沒有閑置浪費,尤其大型單機游戲類特別明顯。也就是說,程序對多線程有優化的話,線程越多,任務完成越快,如果沒有優化,只使用了一個線程,那么主頻越高,運行效能越高的CPU,任務完成越快。

    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僅僅是玩游戲,高頻率、單核性能強勁的i3甚至不輸給Ryzen5,但是在需要多核心的應用下,Ryzen5的尾燈i3都看不到。

    緩存的作用

    在電腦中,CPU高速緩存是用于減少處理器訪問內存所需平均時間的一個設計。其容量遠小于內存,但速度卻可以接近處理器的頻率。當CPU發出內存訪問請求時,會先查看緩存內是否有請求數據。如果存在(命中),則不經訪問內存直接返回該數據;如果不存在(失效),則要先把內存中的相應數據載入緩存,再將其返回處理器,這個緩存大小很大程度上左右著CPU的處理性能,而且差距很明顯。所以也可以看到,無論是AMD的Ryzen3、5、7還是酷睿i3、i5、i7,緩存大小都做了不同設計,性能在這里也拉開了不少。

    熱功耗設計的差別

    除了這些,還有熱功耗設計的差異,性能和功耗成正比,這是不可回避的事情。目前入門及主流級別的CPU熱功耗設計都是65W這一水平線,性能級CPU在90W至95W之間,旗艦級CPU通常要120W至150W左右的水平。可以說,某種程度上看熱功耗設計也能知道CPU大概屬于什么級別的產品。

    另外要提一點,目前筆記本CPU也可以依靠熱功耗設計快速判斷性能等級,比如輕薄本全部采用的是15W的CPU;45W的全部為性能級產品,當然從這里也能看到,移動版CPU的性能肯定是比同級別桌面CPU差很多,畢竟熱功耗設計在那里擺著。

    當然了,CPU在指令集、運算的其他方面還有很多差別,它們也會影響CPU性能,但是這幾個明顯的規格區別影響最大。通過這幾點,CPU下至幾百元,上至幾千元的差價也就逐步拉開了。

    注硬件·聰明消費 | 歡迎關注鈦師父

    動圖:機械動圖

    由于AMD銳龍處理器點燃了處理器市場的“核”大戰,在售處理器的核心數量整體得到了提升,主流處理器6核心、高端處理器8核心(甚至高達18核心)也不稀奇。不過,部分游戲與應用對于多核心的支持度也有些跟不上了,在多核心處理器上出現執行效率降低的問題。針對這類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手動降低處理器的核心數量來進行兼容,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文章。不過,在進行手動設置處理器核心數量的過程中,部分玩家也遇到了一些奇怪的問題,本期我們就來著手為大家解決。

    SMT同步多線程開關沒效果?

    這一項才能正確開關SMT功能

    通過Ryzen Master軟件可以簡單直接地開關SMT功能

    對于一些老游戲或者老應用,如果處理器支持HT超線程技術( AMD對應的技術叫做SMT同步多線程),反而會導致執行效率降低(例如《孤島驚魂4》,關閉超線程甚至可以提升30%的幀速!),所以可以通過在BIOS中手動關閉超線程功能來搞定這個問題。

    不過,如果玩家使用的是銳龍處理器,可能會出現在BIOS中關閉了SMT功能之后發現并沒有起作用(SMT依然保持打開狀態)。實際上,這只是因為玩家選錯了開關項而已。請注意,在部分AMD主板上,通過AMD CBS菜單里調節的SMTEN項是無法實現SMT功能開關的,必須要找到SMT Mode這一項才行。當然,如果你找不到,也可以通過AMD提供的Ryzen Master軟件來開啟/關閉SMT功能。調節SMT狀態后電腦會關機,自己手動開機就可以了。

    處理器核心莫名消失?

    在Windows中運行msconfig,然后在引導菜單里的高級選項中反向勾選“處理器個數”,即可解除處理器核心數量限制

    調整處理器核心數量雖然不是什么很高深的操作,但不少玩家也遇到過屏蔽部分處理器核心后,無法再打開的囧事。雖然通過給CMOS放電或摳掉主板電池清空BIOS設置之類的辦法也許能解決,但也有遇到無法解決的情況,甚至拔了處理器重新安裝也不行。

    出現這種情況也不用慌張,你的處理器并沒有壞掉,只是操作系統在抽風而已。進入Windows 10后,如果在設備管理器中可以看到邏輯處理器數量正常,只是任務管理器中顯示的處理器核心數量變少的話,那基本可以確定是操作系統的問題了。運行msconfig,在引導菜單中選擇高級選項,然后反向勾選“處理器個數”,即可解除操作系統對于處理器核心數量使用的限制,重啟之后,你會發現丟失的處理器核心變回來了。

    當然,通過這個辦法也可以自由設置系統所用的處理器線程數量,省去了在BIOS中設置的麻煩(只是不從BIOS中來關閉核心的話,沒那么省電而已),同時也可以實現一些特別的核心數量,例如線程撕裂者只通過Ryzen Master或BIOS來關閉核心的話,只能做到4、6、8、12、16核心,而通過這個可以實現奇數個核心。

    小獅子最喜歡的雞腿 分割線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