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要平板大吵大鬧,真的是孩子的錯嗎?
孩子對平板的渴望
在當今社會,平板電腦已經成為孩子們眼中的新玩具。近日,一位家長遇到了這樣的困擾:孩子為了得到平板電腦,竟然大吵大鬧,表現得像吸了毒一樣。這讓家長十分頭疼,究竟是孩子的錯還是另有原因?
家長的無助與困惑
面對孩子對平板電腦的渴望,家長感到無助和困惑。他們擔心孩子沉迷于平板電腦,影響學習和視力,但又不知道如何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平板電腦呢?
社會環境的影響
孩子對平板電腦的渴望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同伴之間的攀比、網絡游戲的誘惑以及社交媒體的普及,都讓平板電腦在孩子眼中變得不可或缺。這種現象背后,反映了當今社會對青少年的誘惑和挑戰。
孩子的需求與教育
面對孩子對平板電腦的需求,家長應該認識到,滿足孩子的需求并不等于放任其沉迷。家長需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確使用平板電腦,培養其自主學習、娛樂的能力,讓孩子明白平板電腦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家庭的溝通與引導
為了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家長需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為什么如此渴望平板電腦,傾聽他們的需求和想法。通過溝通,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到平板電腦的利與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家長的教育責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責任。面對孩子對平板電腦的渴望,家長應該學會拒絕,堅守教育的底線。同時,通過豐富孩子的業余生活,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明白生活不僅僅只有平板電腦。
孩子要平板大吵大鬧,家長不能單純地歸咎于孩子的錯。面對這一現象,家長需要從自身做起,加強家庭教育,引導孩子正確使用平板電腦。同時,社會也應關注青少年成長環境,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年人看了都面紅耳赤的視頻,卻給中小學生看,兒童平板電腦一點都不“兒童”!
兒童游戲?兒童邪典!
兒童學習智能產品,充滿血腥暴力、犯罪的游戲及廣告,孩子哪能安心學習?
北京一名消費者張女士,給上五年級的孩子買了一臺兒童學習平板電腦,令張女士意想不到的是,這臺平板電腦上,有多款漫畫和游戲APP,充斥著色情暴力、有悖倫理道德的內容。
這些游戲內容都是什么樣的呢?
某蜘蛛俠游戲中,蜘蛛俠對行人拳打腳踢甚至開槍射擊,打劫警車、校車、救護車、消防車等,甚至與警察進行槍戰,搶奪警察的槍支彈藥。
游戲失敗后,玩家可以通過看小廣告復活,廣告里同樣涉及暴力、血腥、犯罪等元素。
除了游戲,大量漫畫也存在語言、畫面甚至動作極具挑逗性的內容,很多人物衣著暴露,涉及諸多兒童不宜的題材。
成年人看到都面紅耳熱的文字和畫面,讓未成年的孩子看,豈不是在毒害他們!
張女士擔心不無道理,這一次我們不能怪家長們小題大做,從游戲內容設計上來看,的確很像是游戲制作方故意為之。
蜘蛛俠本是漫威創造出來的超級英雄,拯救親人,拯救世界,何時變成了能對無辜路人掏槍射擊,和世界作對的反派壞蛋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游戲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全部使用外文,且不對游戲時長進行限制,用戶不需要填寫個人信息就能登錄游玩。
很顯然,這臺專為滿足孩子需求,“量身打造”的學習平板電腦,背后有著不可告人的心思。
將游戲設置為外文,然后上架到國內的平板上,不是孩子不小心點開了成人游戲,而是有心人故意為之,背后如果沒有利益鏈條,誰會費心去做這種麻煩的事情呢?
平臺和游戲制作方的這波違法操作,不免讓人想到此前國家大力打擊的“兒童邪典視頻”。
所謂的兒童邪典,就是將血腥暴力或軟色情內容、甚至涉及虐童的動畫或真人小短片,以兒童熟悉的卡通人物作為主角,對劇情進行變形演繹。
迪士尼《冰雪奇緣》,本是充滿愛和溫暖的動畫片,卻被制造成一款血腥的游戲:艾莎公主被捆綁、被開喉、開顱,甚至還有艾莎剖腹產生孩子的游戲畫面,簡直不堪入眼。
這些游戲本是在國外視頻網站流行,被整治刪除后,卻悄悄搬到了國內,并且被貼上“教育”、“少兒”等標簽。
當家長給孩子找動畫片看時,通常會隨便搜索一下標簽,點開后就把手機交給孩子了,殊不知卻為孩子開啟了通往邪惡世界的大門。
此前是機頂盒電視,如今又是兒童學習平板電腦,兒童邪典視頻無處不在的原因,恐怕是背后存在的利益驅動。
從境外網絡視頻的流入演變成本土化生產、傳播,這些有毒視頻的制作已經形成一整套流程,圍繞流量、點擊率和廣告分成更是形成了灰色利益鏈條。
他們打著兒童動畫片、兒童游戲的名號,悄悄潛入各大視頻平臺,甚至已經把罪惡之手伸到了兒童學習平板電腦上,這不僅是應用商店平臺的審核存在漏洞,平板電腦廠家的所謂安全審查,更是名不副實。
兒童平板電腦?兒童不宜!
電子產品漸漸成為孩子學習的工具,因此衍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據悉,張女士給孩子購買的這款兒童學習平板電腦,是知名品牌,售價2998元,該品牌旗下的兒童智能手表,更是在全球銷量榜上名列前茅,把控了兒童智能手表市場的四分之一。
知名大品牌,昂貴的價格,卻推出有悖倫理道德的產品內容,這哪里是專為孩子設計的平板,明明就是兒童不宜的斂財工具!
“雙減”政策落地后,教培機構開始將重點轉向教育智能硬件賽道,從主打學前教育的早教機,到主打K12教育的智能作業燈、學生手機,再到覆蓋全年齡段的教育電子紙、錯題打印機等,可謂是“群狼環伺”。
從“軟”課程,轉向“硬”智能硬件,孩子們整個的學習周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家長不買的話,怕孩子跟不上時代,被同學瞧不起,買了又怕孩子沉迷其中學壞,關于給孩子的東西,父母總是不遺余力想要提供最好的。
所謂的教育智能硬件,戳的就是家長的這個痛點,你不買,孩子學習就會落后別家孩子,好像一個電子設備,就能助力小朋友考上清華北大似的。
父母對孩子的雞娃,從線下培訓班,卷到了線上學習機,不變的是背后商家們狂賺猛賺的錢包。
《2021中國教育智能硬件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在擁有智能硬件的家庭中,63%的學生有學生平板,是用戶滲透率和使用率最高的教育智能硬件,38.9%的學生擁有智能作業燈,是成長最快的教育智能硬件,用戶滲透率、使用率已排第二。
“XXX點讀機,哪里不會點哪里,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So easy!”
這句魔性的廣告詞,開啟了教育智能硬件的大市場。
將智能設備和教學相結合,確實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但是如今市面上的學習機為了賺錢,并不考慮用戶年齡,和各種不堪入目的廣告、游戲綁定,賺取差價。
兒童平板,顧名思義就是給兒童設計的,倘若還和普通平板一樣,各種亂七八糟的內容都可以隨意下載、觀看,那家長憑什么花高價去買呢?
電子產品對孩子來說,本就弊大于利,容易淪為他們的娛樂工具,企業們享受著“教育溢價”,抓住家長們的焦慮,把教育和電子產品綁定,不僅違背了雙減政策的初衷,甚至還把平板和學生當成牟利的工具。
前段時間,云南某中學要求學生購買5800元的平板電腦,并以是否購買平板來分班,施加隱形壓力,在這個人均收入不到2萬元的地方,該操作無疑是給很多家庭增加負擔。
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初衷是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使名師資源得到最大范圍共享,不該成為學校向學生推銷商品、謀取利益的手段,也不該成為企業鉆空子、給己斂財的推手。
兒童學習平板充斥暴力內容,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審核漏洞問題,其實反映了未成年孩子用戶產品的亂象,始終未消。
父母花高價給孩子買來的兒童專用產品,不能成為“兒童不宜”的玩具,既然是給兒童做的,就應該“兒童化”,而不是滿眼的“功利化”。
孩子早教不可不知:電子產品,利大還是弊大?》
在數字化時代,電子產品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包括我們的孩子們也不例外。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在早教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但這引發了一個廣泛討論的問題: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電子產品是利大還是弊大?
利:提升學習效率和興趣
電子產品,如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可以通過互動應用程序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許多應用程序設計有趣味性強、互動性高的教學內容,如動畫、游戲和模擬實驗,這些都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學習變得不再枯燥。例如,使用電子產品學習語言,孩子們可以通過聽覺和視覺雙重刺激,更好地記憶新單詞和語法規則。
利:隨時隨地學習
電子產品的便攜性使得學習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無論是在車程中、在醫生的等候室,還是在家里的任何角落,只要有電子設備在手,孩子們就能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這種靈活性是傳統教育方式難以比擬的。
利:個性化學習體驗
電子學習平臺能夠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興趣自動調整教學內容,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這種自適應學習技術可以幫助孩子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從而最大化學習效果。
弊:影響身體健康
盡管電子產品在教育上的優勢明顯,但過度使用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長時間盯著屏幕會增加患視力問題的風險,同時,缺乏足夠的體育活動也可能導致肥胖等健康問題。
弊:減少社交互動
早教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社交技能。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可能會減少孩子與同齡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對于他們學習語言表達和非語言溝通技巧,如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的理解,是不利的。
弊:依賴性和注意力分散
電子產品的多功能性和即時反饋機制可能導致孩子們產生依賴性,難以長時間專注于非電子形式的學習活動。此外,頻繁的通知和應用更新可能會打斷孩子的學習過程,影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
結論
電子產品在早教中既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弊端。家長和教育者應該采取平衡的方法,合理安排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和內容,確保孩子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能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通過監督和引導,我們可以最大化電子產品的教育價值,同時避免其潛在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