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簡介
Dell Technologies戴爾科技公司(NYSE:DELL)由邁克爾·戴爾于1984年創立,是全球最大的電腦廠商,也是首家直銷模式廠商(利用面對面、郵件、網路及電話行銷等模式直接接觸終端消費者,根據顧客個別需求組裝電腦出售,由制造商直接面對客戶)。總部位于美國德州朗德羅克,全職雇員超15萬人。截止2019年7月,世界500強排名第84位。
二、主要業務/產品
面向家庭或小型企業的 Dimension 個人電腦,面向家庭或小型企業的Inspiron筆記本電腦,XPS高端娛樂電腦,OptiPlex 企業級臺式機,Latitude 企業級筆記本電腦,PowerEdge 服務器,PowerVault和Dell I EMC存儲解決方案,Precision工作站,PowerConnect交換機,Axim掌上電腦,戴爾品牌投影,Alienware游戲型電腦。
三、發展歷程
■ 1984年,邁克爾·戴爾以1000美元資金創立戴爾計算機公司。
■ 1985年,推出首臺自行設計的個人電腦--Turbo。Turbo采用英特爾8088處理器,運算速度為8MHz。
■ 1987年,成為首家提供下一工作日上門產品服務的計算機系統公司,在英國設立辦事處,開始拓展國際市場。
■ 1988年,正式上市,首次公開發行350萬新股,每股作價8.5美元。
■ 1989年,推出首部戴爾筆記本電腦。
■ 1990年,在愛爾蘭Limerick建立生產廠房,以供應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
■ 1992年,首次被《財富》雜志評為為全球五百強企業。
■ 1993年,成為全球五大計算機系統制造商之一,在澳大利亞和日本設立辦事處,正式進軍亞太區市場。
■ 1995年,最初售價8.5美元的戴爾股票在分拆前已升至100美元。
■ 1996年,在馬來西亞檳城開設亞太區生產中心,開始通過網站www.dell.com銷售戴爾計算機產品,開始主攻網絡服務器市場,成為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之一。
■ 1997年,第1000萬臺戴爾電腦下線,普通股在分拆前每股升至1000美元,推出首臺戴爾工作站系統,網上營業額由年初的每天100萬美元,躍升至逾400萬美元。
■ 1998年,擴建在美國及歐洲的生產廠房,并在中國廈門開設生產及客戶服務中心,推出PowerVault儲存系統產品。
■ 1999年,在美國田納西州那什維爾(Nashville, Tenn)增設辦事處,拓展美洲業務,在巴西Eldorado do Sul開設生產工廠,滿足拉丁美洲市場需求,推出“E-Support - Direct from Dell”網上技術支持服務。
■ 2000年,網上營業額達到每天5000萬美元,按工作站付運量計算,戴爾首次名列全球榜首,推出PowerApp應用服務器,第一百萬臺戴爾PowerEdge服務器下線。
■ 2001年,首次成為全球市場占有率最高的計算機廠商,按標準英特爾架構服務器付運量計算,戴爾在美國位居第一,推出PowerConnect網絡交換機。
■ 2002年,將其奧斯汀工業園區命名為Topfer制造中心,以贊揚Mort Topfer在1994年至2002年的任期內對戴爾和社會的貢獻,推出首個“刀片式”服務器,推出Axim X5進入手持設備市場,在美國針對零售業客戶推出基于標準的收款機,推出3100MP投影儀,進入投影儀市場,售出第二百萬臺PowerConnect網絡交換機,美國客戶選擇戴爾為他們首選的計算機系統供應商。
■ 2003年,面向企業用戶和個人用戶推出打印機,推出戴爾回收計劃使客戶能夠將任何廠商的計算機設備回收或者捐贈給慈善機構,正式更名為戴爾公司,反映了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提供商,進入家電市場,公司產品線的延伸為客戶需求提供了一站式解決方案。
■ 2004年,凱文·羅林斯成為戴爾下一任首席執行官,宣布在北卡羅萊納建立美國第三家工廠。
■ 2005年,被“財富雜志”評為“美國最受贊賞企業”的首位,位于北卡羅萊納建立美國第三家工廠開幕。
■ 2006年,歷史上首次季度出貨量突破1000萬臺系統(2006財年第4季度)。
■ 2009年,通過對知識產權和研發的巨額投資,增強了其解決方案的產品組合和能力。
■ 2010年8月16日,宣布并購數據存儲廠商3PAR。
■ 2012年12月13日,宣布將不會再研發Android智能手機。
■ 2013年2月5日,宣布私有化方案,創辦人邁克爾·戴爾及全球技術投資公司銀湖合作,斥資249億美元將戴爾私有化,股東可獲得每股13.75美元現金,另加每股13美分的特別股息。
■ 2014年3月27日,和微軟達成一項專利授權協議。根據這項協議,戴爾在出售搭載谷歌Android和Chrome軟件的設備時將需要向微軟支付專利授權費。
■ 2015年10月12日,與數據存儲公司EMC的并購宣布完成,最終以670億美元收購了EMC,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科技并購案。
■ 2016年3月28日,以30.5億美元出售旗下IT技術服務部門給日本電信電話(NTT)子公司NTT數據(NTT Data)。
■ 2016年5月2日,在EMC World 大會上宣布,在完成收購EMC后,戴爾公司(Dell Inc.)將改名為“Dell Technologies”,旗下包含兩個子品牌,其中銷售PC等客戶端的業務稱為Dell,負責企業基礎架構的部門稱為Dell EMC。
■ 2016年9月12日,DELL EMC以16.2億美元出售旗下企業內容部門給加拿大商業軟件開發商OpenText。
■ 2018年7月3日,以239億美元現金加股票收購Vmware追蹤股票(股票代碼為DVMT),并發行約70億美元股票。新發行的戴爾C級股票將于12月28日正式在紐交所掛牌。
四、主要創始人介紹
邁克爾·戴爾
邁克爾·戴爾(英語:Michael Dell,1965年2月23日- ),美國猶太人企業家,世界最大電腦制造商之一戴爾公司的創始人及董事會主席。
■ 1965年2月23日,出生于美國休斯頓的一個中產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牙醫,母親是一個經紀人,因此,他們結識了許多中上階層人士。
■ 1977年,12歲時,在集郵雜志上登廣告做郵票生意,由此賺得了2000美元并用這筆錢購買了他自己的第一臺個人電腦。這次經歷讓他認識到越過中間商做買賣的好處。
■ 1981年,16歲上中學時,替休斯敦《郵報》拉訂戶,賺了1.8萬美元并買了一輛寶馬汽車。
■ 1983年,遵父母之命進入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選修醫學,成為了一名醫學預科生。
■ 1984年,19歲的戴爾在大學第二年帶著對電腦的熱愛退了學,創建了自己的公司,Dell電腦公司。
■ 1987年10月,依靠過人的膽量和敏銳的感覺,在股市暴跌的情況下大量吃進高盛的股票,第二年他便獲利了1800萬美元。這一年,他只有22歲,他開始向成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 1991年,Dell公司的銷售額達到8億美元。
■ 1992年,入選《財富》雜志,成為全球500強企業里最年輕的CEO。
■ 2004年7月,從CEO的位置上退休,凱文·羅林斯接任CEO。
■ 2007年2月,42歲的戴爾被迫復出,擔任CEO,羅林斯拿到巨額補償后走人。
■ 2013年2月6日,戴爾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與全球技術投資公司銀湖合作收購戴爾。正式私有化,總價值244億美元。
■ 2019年3月,以343億美元財富排名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25位。
五、圖片資料
爾,作為今年科技界的典型代表,經歷了“情場甜蜜,商場失意”的浮沉。盡管戴爾股價在今年以來一路飆升超過67%,甚至在本月初發布財報時漲幅高達近21%創下歷史新高,但這并非因為戴爾的PC業務有所起色,而是得益于與芯片巨頭英偉達的合作。戴爾與英偉達宣布合作推出了“Project Helix”,致力于開發集成人工智能服務。在眾多西方分析師高聲稱“這就是戴爾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之后,戴爾的股價一飛沖天。然而,在商業領域,由于年初的“停用中國制造芯片”言論,戴爾的傳統業務領域,也就是個人電腦的銷售一片慘淡。
據知名技術市場分析與咨詢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戴爾在中國的個人電腦出貨量僅為80.8萬臺,同比暴跌52%,且從國內PC市場排名來看,戴爾被華為趕超,從老三的位置上被擠落。具體到財報數據上,戴爾第二季度的營收僅為22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3%,利潤也僅有12億美元,同比下降了8%。現在的戴爾能夠和英偉達維持多久的“甜蜜關系”還不得而知,但在“去中國化”的路上,戴爾確實是自食其果。
戴爾在實現“去中國化”進程上進展緩慢,中國市場逐漸被本土廠商蠶食。今年年初,戴爾公司宣布目標,計劃在2024年之前實現所有芯片產品的“去中國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戴爾要求供應商避免使用中國制造芯片,包括非中國芯片制造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芯片。此外,戴爾還要求電子模塊、印刷電路板等組件的供應商和產品組裝商,按照戴爾的計劃增強在中國以外國家的產能。根據戴爾的計劃,除了芯片,他們還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50%的產能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逐步減少使用中國制造的芯片和零部件。
目前,戴爾的兩大代工廠仁寶和緯創正在不斷擴大越南的產能,建立新工廠,以滿足戴爾的需求。戴爾計劃,緯創在臺灣和越南的PC生產線將在2025年承載戴爾40%的產能。
然而,這只是預計情況。眾所周知,立訊精密早在2016年就在越南北部建廠,2019年還向越南工廠增加了2.5億美元的投資。富士康、歌爾聲學、比亞迪等公司也在越南設立了自己的工廠。越南擁有眾多工廠,而勞動力稀缺,導致當地工廠的規模完全無法與中國內地工廠相比。以鄭州富士康為例,其30萬員工已相當于一個小型城市。而越南目前僅有數十家頭部電子廠,聚集的員工總數還不到20萬人。
戴爾“去中國化”進度放緩,使得該公司陷入尷尬境地。近期,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在被問及“去中國化”計劃時,改變了年初強硬的態度,稱“去中國化”是在探索對客戶和業務有意義的全球供應鏈多樣化。他還強調,“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市場,我們有團隊成員和客戶為其服務”。
無論如何,戴爾操之過急地喊出“去中國化”的口號,是極其欠考慮的。戴爾作為曾在中國市場銷售排名第二的品牌,已被華為、聯想、宏碁、神舟、華碩等本土廠商所取代。早在今年第一季度,戴爾在整個亞太市場出貨量下降超過40%,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更是下滑了45%,從國內銷量排名上來看,戴爾甚至被華為超過。數據充分證明,戴爾在中國市場失去的份額基本上都被華為、聯想、小米等本土廠商奪取。
然而,戴爾被華為超越,并不意味著兩者的產品存在優劣之分,而是因為本土消費者對戴爾在中國的表現感到極度不滿,認為其“吃中國飯、砸中國碗”的行為無法接受。
有趣的是,在過去的25年里,戴爾一直是中國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他們以“在中國、為中國”的口號出現,并通過實現本土化的全產業鏈,成功成為中國各地的重要伙伴。舉例來說,戴爾在廈門市建立總部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1997年的一個周末,戴爾的招商電話直接打到了廈門市政府,詢問他們是否有興趣與戴爾合作建立生產廠。廈門政府立即組隊前往北京,并
在僅僅7天的時間內,完成了戴爾中國的注冊登記。數月之后,戴爾全球第四個生產基地在廈門建成。這樣的速度在當時的中國是難以置信的。
除了廈門,重慶也為戴爾的發展提供了全力支持。為了鼓勵戴爾投資,重慶市低價賣地、降低水電費、免收高速費,并且時刻關注戴爾在運營過程中的需求。這些努力創造了戴爾在重慶的奇跡,他們能夠在一小時之內采購到80%的零部件,并且運輸成本僅為平均水平的一半。
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戴爾受到了北美市場的影響,全球利潤暴跌48%。幸運的是,重慶的產業鏈為戴爾的筆記本電腦生產線提供了一個穩定可靠的、廉價的生產能力,幫助戴爾度過了難關。
戴爾一直受益于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及中國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然而,在面臨“為中國”這個現實問題時,戴爾卻表現出了忘恩負義的行為。
戴爾的反全球化舉動是對中國市場、消費者和監管機構的挑釁。如果這種行為發生在歐洲、美國或印度市場,戴爾肯定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例如,德國等國家已經建立了《供應鏈法》,企業不僅需要對自身負責,還需要對整個供應鏈負責。如果戴爾執意離開中國,我們的供應鏈受害企業應該聯合起來,讓戴爾承擔其應有的代價。
中國是這個供應鏈的創作者,而戴爾只是受益者。我們的供應鏈是一個精巧而復雜的生態系統,一旦被打破,很難恢復。以重慶為例,該市連續8年全球筆記本電腦產量居首,2021年產量超過1億臺。這樣一個規模龐大的供應鏈,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果戴爾離開后,如何繼續生存將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但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小米、華為等本土品牌的崛起,我們開始通過手機和大屏產品的聯動奪取了傳統PC制造商的市場份額,讓供應鏈獲得了新的生機。相比之下,那些執意離開中國的外資企業只能依靠政治鼓動和一腔“熱血”來實現中國產替代,但未來他們必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因此,面對戴爾這樣的背叛,中國應該采取行動,保護自己的利益和供應鏈。我們不能讓那些只追求自身利益的企業對中國市場說了算。
近日外媒報道,惠普計劃三年內大幅遷離中國PC生產,高達70%的筆記本電腦將在中國以外生產。
雖然惠普對此多番回應,一方面說,“有時會將某些生產轉移到其他地點,以實現靈活性,并降低客戶的風險”,一方面又言辭否認,稱相關報道不實,強調中國是惠普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公司堅定不移地致力于在中國的運營與發展。
但這都難以中國消費者對惠普將“去中國化”的懷疑。這不是惠普第一次傳出將撤離中國。
早在2023年,就有外媒報道惠普將PC生產轉移至泰國和墨西哥。近年,另一家PC巨頭戴爾也在近年來頻繁傳出撤離中國,中國輿論一片嘩然。
面對這樣的消息,中國消費者的反應出奇一致:惠普與戴爾質量越來越不行,無售后保障。
在微博、知乎、B站等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在相關話題下表示,“你別賣,我不買!”、“退出中國市場,售后沒法保障,只好不再考慮采購了”……種種跡象表明,不管惠普去不去中國化,中國消費者心里已經開始“去惠普化”了。
據報道,惠普正在加緊計劃撤離中國,甚至外媒曝光了其撤離計劃。
目前,惠普公司的大部分個人電腦是在中國生產。而惠普計劃將其一半以上的個人電腦生產線撤離中國,計劃在兩到三年內實現生產線轉移。媒體報道稱,惠普制定了一個內部目標,最終70%的筆記本電腦的生產線將移出中國大陸,轉移地主是泰國。
外媒報道,目前至少有五家惠普供應商正在泰國建設新的生產設施或倉儲中心,其中兩家供應商應惠普的要求,從今年年初開始,一直在提高泰國工廠的產能。
同時,惠普還在新加坡建立一個“后備”設計中心,并且正在新加坡招聘約兩百名電氣和機械工程師與供應鏈專家。,為其旗艦產品臺灣設計中心組建一支后備團隊,負責繁重的新產品開發工作,并與供應鏈聯絡。
這一詳盡的計劃很難不讓國內消費者懷疑,惠普正在撤離中國,且在未來三五年將大幅搬離中國。
今年年初,惠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已順利完成工商注銷流程,也曾在國內引發一片嘩然。
惠普此舉,可能是希望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后,臺灣媒體就曝出,戴爾、惠普、微軟和亞馬遜考慮將部分硬件生產轉移到中國之外。
雖然美國三大芯片巨頭英特爾、高通和英偉達首席執行官(CEO)曾游說拜登放棄出臺新的對華芯片出口限制。英偉達CEO 黃仁勛也多次表達不會放棄中國市場市場,“中國市場不可代替。”蘋果CEO庫克和特斯拉CEO馬斯克都與中國密切來往。
但還是無法無阻一些不信任中國市場的公司,正在悄悄搬離。
和如今的惠普步伐相似,早兩年,戴爾不僅近來在中國的廣告投放銳減,其中國官方在B站上2021年之后就已停更。
2023年,更是被媒體報道,將開啟一個“去中國化”的目標:2025年前,要將50%的產能移出中國大陸;2026 年,剔除中國大陸產的零件,2027 年,完全脫離中國制造。
戴爾對待中國市場的態度,直接導致其在中國的市場地位迅速下滑,淪為中國PC市場的“others”。Canaly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戴爾中國銷量崩塌。戴爾2023年出貨量接近“腰斬”,環比下滑44%,出貨量僅剩314.8萬臺。
相比之下,華為公司卻逆勢上揚,去年的出貨量達到398.6萬臺,增長了11%,成功超越了戴爾。
圖/2023年,華為PC的中國市場份額超過戴爾
一系列的戰略錯誤,讓戴爾難以頹勢。2023年初,戴爾宣布裁撤6650人,2024年2月,戴爾又裁減了12500人,全球總數已減至12萬人。
如今,惠普緊步戴爾的后塵,也會讓這場分手“雙輸”。中國制造業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惠普在重慶建立了龐大的生產網絡,重慶更一度成為全球領先的PC出口基地:筆電產量連續8年全球第一,2021年筆電產量超過1億臺,產值逾4000億元,占到全球四成市場份額。
目前,以筆記本電腦為核心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已占同期重慶出口總值的72%,電子信息制造用工人數達到49萬。
如此規模的供應鏈,在離開惠普后如何生存,也將是令人頭疼的問題。而且,研究公司IDC的數據顯示,惠普2023年的個人電腦出貨量約為5200萬臺,僅次于聯想,是國內蒂爾達PC廠商。
同時,戴爾在國內的廈門、成都、昆山等三座城市,均建有大型生產基地,如若全面撤離,這會給三座城市的制造業造成巨大打擊,不僅會導致地方政府收入銳減,還將有大量外企員工失業。
當然,這兩年華為、聯想在國內市場份額節節高升,戴爾和惠普的“去中國化”,也會讓這批國產企業在國內做大做強,成為接盤方和受益方。
諷刺的是,每一次面對“捕風捉影”的新聞,惠普和戴爾都毫不猶豫地舉起“在中國為中國”的旗幟,大談如何堅持立足中國謀發展,怎樣增加供應鏈韌性。實際上,卻是在悄悄撤離中國。
此次惠普率先回應稱,公司“有時會將某些生產轉移到其他地點,以實現靈活性,并降低客戶的風險”,并未否定撤離傳聞,而檔傳言甚囂塵上時,才一口否決。
此前,惠普不僅曾在活動中表示將把重慶作為企業在全球的主要生產基地,還公開發言稱看好未來中國市場的AI PC發展,而實際舉措卻與宣言大相徑庭。
早前,戴爾被問到是否計劃“去中國化”時,官方也含糊地表示,“我們不斷探索對客戶和業務有意義的全球供應鏈多樣化”。隨著國內消費者的群情激昂,戴爾的態度從含糊轉為安撫。2023年末,戴爾全球資深副總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戴爾對中國的承諾從未動搖”,“對中國業務充滿信心”。
然而,這些只有口號沒有行動的話,終究難以再得到中國消費者和市場的信任。
早年,惠普和戴爾都曾看重中國制造穩定可靠且便宜,前往中國建立中外合資公司,享受中國供應鏈帶來的產能和利潤,也被中國政府奉為座上賓。
以惠普為例,從1985年中國惠普成立以來,頻頻被中國政府扶持,不僅連續六屆被“經濟日報”、“中華工商時報”等單位評為“全國十大最佳合資經營企業”,中國惠普也一直保持著20%左右的高速增長,成為惠普全球增長最快的子公司之一。
2002年到2005年,中國惠普連續四年入選“中國最受尊敬企業”,成為獲得“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稱號次數最多的企業。
戴爾也在中國的建廠過程也曾頻頻受到優待。戴爾在廈門落地時,僅用7天,就完成注冊登記,僅用數月,就在廈門建立了全球四個生產基地。2008年,戴爾受到北美市場的影響,全球利潤發生了斷崖式下跌48%,但重慶的產業鏈為戴爾提供便宜可靠的產能,戴爾中國區的業績漲幅達到28%,是其他地區的4倍。
重慶也是惠普的主要制造基地。2016年,惠普重慶生產基地第一億臺筆記本電腦下線。為了盡快運輸電腦,重慶還特地開通了‘渝新歐’鐵路。
圖/2004年,中國惠普在上海成立。
2017年,惠普在山東威海建立了規模龐大的打印機生產基地,帶動資金、產能、技術、人才向威海集中,其背后也離不開威海政府的服務和推動。
然而,這些相互扶持的親密歲月已然成為一段回不去的歷史。
在40年的交往中,中國對惠普和戴爾展現了十足的誠意。如今,惠普和戴爾的“背棄”,終將斬斷這份情誼。而戴爾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凋零,在全球PC市場的落敗,都證明,離開中國、“去中國化”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