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教育收費管理的意見》(教財〔2020〕5號),嚴肅查處損害群眾利益的教育亂收費行為,日前,全國治理教育亂收費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關于違規收費典型問題查處情況的通報》,對6起教育亂收費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并提出工作要求。
《通報》指出,山西、河南、安徽、浙江、廣東和陜西省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有關學校違規收費問題進行了核實處理。一是山西省太原市部分學校變相強制學生購買平板電腦違規收費。太原市21所學校以教育信息化為名采取與教學管理行為掛鉤等方式變相強制學生購買平板電腦及課程資源,共涉及5207名學生。學校違反了“不得強制或暗示學生及家長購買指定的教輔軟件或資料”的規定。目前,相關學校已清退違規收費2608.99萬元;太原市有關部門對33名責任人予以黨紀政紀等處分。二是河南省新鄉市金龍學校、太行中學違規預收學費。新鄉市金龍學校、太行中學違規預收學費,共涉及5711名學生。兩所學校違反了“學費應按學年或學期收取,不得跨學年預收”的規定。目前,兩所學校已清退違規預收學費7393.2萬元;新鄉市教育局對兩所學校進行通報批評,對3名責任人予以誡勉談話。三是安徽省銅陵市第三中學以家委會名義違規收費。銅陵市第三中學部分班級以家委會名義收取班費,用于代繳教材費、代購教輔等。學校違反了“嚴禁以家委會名義,收取校服、講義資料、試卷等費用”的規定。目前,學校已清退違規收取的班費11.64萬元。銅陵市教體局對銅陵市第三中學進行通報批評;對2名責任人予以誡勉談話等處分。四是浙江省遂昌縣遂昌中學、遂昌育才高中違規收取暑假補課費。遂昌中學、遂昌育才高中違反了教育部關于“暑期托管”期間不得組織集體補課的要求,違規補課并收取補課費。目前,遂昌中學、遂昌育才高中已清退全部違規收費65.01萬元;遂昌縣教育局對遂昌中學、遂昌育才高中進行通報批評,對1名責任人予以誡勉談話。五是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部分學校違規收取捐資助學款。廣州市荔灣區教育局和廣州市慈善會合作,設立“廣州市慈善會荔灣教育發展基金”,收取與入學掛鉤的個人捐贈資金5.6億元。教育局、相關學校違反了“嚴禁收取與招生入學掛鉤的捐資助學款”的規定。目前,捐贈資金按要求全部用于教育事業支出,廣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對責任人進行約談。六是陜西省西安科技大學違規收取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費。西安科技大學6個學院違規向研究生收取畢業論文答辯費,共涉及192名學生。學校違反了“學校不得向學生收取國家規定項目外的其他任何費用”。目前,學校已清退違規收費20.54萬元,對責任人進行約談。
《通報》強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含幼兒園)要從上述典型問題中吸取教訓。一要舉一反三,以點帶面,加大教育亂收費專項整治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切實保持治理教育亂收費的高壓態勢;二要完善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政策,針對課后服務、研學旅行、食堂、校服等收費新情況,加強收費管理,健全收費公示制度,規范收費行為;三要繼續擴大和優化教育投入,嚴禁以亂收費彌補投入不足,不斷提升教育財務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源:農民日報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在河南省延津縣的大地上,萬頃麥田粒穗飽滿,金浪如毯隨風起伏,陣陣沁人心脾的麥香撲面而來,沙沙作響的麥田譜寫著豐收的序曲。
舊社會的延津,曾饑饉連年,百姓流亡;新時代的延津,是豫北糧倉,百業興旺。
近年來,延津縣不斷調整小麥生產結構,圍繞優質小麥打造“黃金產業”,通過轉變產業化運作方式,促進加工制品轉型升級,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了優質小麥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增加了農民收入,擺脫了傳統農業縣“豐而不富”的弊端,闖出了一條依靠優質小麥產業帶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路子。
金麥穗撐起大產業,豐收豐產又致富。如今的延津,翻滾著金色的麥浪,收獲著金色的果實,追逐著金色的夢想。
資源優渥 特性突出——擦亮小麥品質“金招牌”
中國小麥看河南,優質小麥看新鄉,強筋小麥看延津。在延津縣103萬畝的耕地上,優質小麥耕種占比超過一半。近年來,優質強筋小麥已經成為延津縣的“金字招牌”,延津小麥到底強在哪里?
延津坐擁百萬畝耕地,自然資源稟賦得天獨厚——黃河故道沖積平原,沃野萬里,一馬平川;南北氣候過渡地帶,降水適中,夏熱冬寒;上沙下黏“蒙金”土壤,發苗保肥,透氣鎖水。
天地之中,條件優渥。延津生態因素完美契合優質小麥的生長需求,這里的水土資源優勢不僅能保障小麥高產,還能很好滿足強筋小麥對氮素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更多蛋白質,從而使得小麥加工食品具有“筋、香、甜”等特性。以延津小麥為典型代表的“新鄉小麥”被認定為全國麥類首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經測定,延津種植的優質強筋小麥品質不亞于加拿大小麥和美國小麥,有些指標更勝一籌。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晨陽列出了延津強筋小麥的幾個主要指標:“蛋白質含量高、濕面筋含量高、面團穩定時間能長達20多分鐘,很適合用于高端面食品的加工?!?/p>
小麥好不好,種植的農戶最有發言權。延津縣小潭鄉西吐村村民裴學清是村里的種糧大戶,提到自家地里的小麥品種,裴學清一臉驕傲地說:“肯定是種的優質麥啊,普通的小麥每斤最多能賣一塊二,優質麥每斤能賣到一塊三左右,一畝地下來能多收入120多元!”據市場行情,延津優質小麥收購價格比普通小麥每公斤高出0.2元-0.3元,僅種植原糧一項,就能帶動當地農民增收6000萬元以上。
延津優質小麥從來不缺市場的青睞。“延津優質小麥市場需求量很大!我們的小麥實行訂單種植,去年合作社組織農民種了3萬多畝優質麥,遠遠供不應求?!毙锣l市一家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彭良成感慨道。
誰也不曾想到,遠在1480公里外的貴州茅臺酒廠,竟然會舍近求遠來到延津訂購發酵用的小麥原料,而延津的2萬畝優質有機小麥非常順利地通過了茅臺酒廠近乎苛刻的原料篩選條件。“延津小麥釀國酒”自此被傳為佳話。
以茅臺為代表的多家企業對延津小麥的肯定,源于延津不斷唱響綠色品牌的小麥經濟。近些年,延津已不滿足于優質小麥的種植,更瞄準了優質強筋小麥、綠色食品小麥、有機食品小麥的生產。延津率先創新制定了小麥生產市場準入標準、綠色、有機3個層級標準化技術規程??h域品牌“金?!毙←湗s獲第八屆中國國際農交會金獎;2018年,延津縣被命名為第一批“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同年通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驗收。
延津縣廣泛選用的優質超強筋小麥品種,本地適應性強,農藝性狀優良,各項品質指標遠超國家強筋小麥標準,受到專用粉加工企業青睞。據測算,延津強筋小麥的區域品牌價值已經高達19.55億元,成為享譽全國的區域名片。
決策前瞻 科學規劃——制定小麥管理“金準則”
早在1997年以前,延津也曾被“小麥高產不優質、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困擾,傳統糧食大縣的農村經濟活力不足,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守著一方好水土,如何讓小麥這一古老的糧食作物重新煥發榮光?
一頭是“糧安天下穩”的重任,一頭是老鄉致富的民心,“兩難”如何變“兩全”?從1998年開始,延津在全國率先啟動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和加工,開啟了小麥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近年來,延津縣委、縣政府不斷思考“如何讓小麥產業真正成為強縣富農的產業”,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小麥品種、結構和管理方式,探索出一條糧食主產區依托小麥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道路,引領小麥產業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全國第一次注冊原糧商標、全國第一次出口食用小麥、全國第一次創立小麥中介服務組織、全國第一次制定地方生產標準、全國第一次實現小麥期貨經營……
改革奮進中的延津,不斷攀登小麥產業的新高地,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發展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推進規劃編制,創造著一個又一個中國小麥產業領域的“第一”。
延津縣領導班子敏銳地認識到,“調結構”是既保“糧袋子”,又鼓“錢袋子”的一劑良方。新時期的糧食豐收,是結構調整前提下的豐收,是滿足農民對增收致富新生活追求的豐收。
延津縣縣長李澤宙介紹,要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和推進品牌農業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完善優質強筋小麥產業體系,制定行業產業統一標準,帶動延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為服務小麥經濟,延津縣以建設全國優質強筋小麥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為載體,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部門聯創機制,由縣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制定優質強筋小麥專種規劃方案,通過統一供種,實現了優質強筋小麥“專種”;由縣農機部門負責,落實好單品種專機收割,對參加專收作業的收割機進行統一編號管理,確保優質小麥單品種“專收”和安全入倉;由縣糧管中心負責,根據優質麥預期產量,提前安排倉容和收購資金,做到分品種專倉“專儲”;并建立倉儲地理信息系統,便于專用制粉廠等用麥企業檢索采購,實現品種“專用”。
此外,為壯大主導產業,縣政府研究出臺了《延津縣招商引資優惠辦法(試行)》《延津縣承接產業轉移支持主導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在打造優越“硬環境”的同時,延津傾力打造軟環境,不斷強化服務功能,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真正做到“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服務環境最優”,最大程度便利“從播種生產到顆粒歸倉”每個環節上的參與者。
“糧食不落地,一掃二維碼,立刻交糧食!”種糧大戶耿孟濤介紹著手中的二維碼卡片,“只需要手機一掃,就能顯示出種植農戶的姓名、種植面積、小麥品種、技術指導責任人姓名、銷售訂單去向等信息,服務特別到位!”
延津縣堅持以工業化理念和產業化思路不斷做大做強小麥經濟。該縣制定科學管理方法并適時調整優化,實現了優質小麥“布局區域化、種植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和“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實施“統一價格收購、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品牌銷售”方法進行管理,保證商品品質穩定性和一致性。
如今,延津縣50萬畝優質強筋小麥全部實現了訂單種植,中儲糧延津庫、豫糧集團、中原糧食集團、京糧集團、魯花集團、金粒麥業等72家糧食企業爭相入駐,總倉儲量達120萬噸,延津已成為豫北地區優質小麥集散地。
繁種育種 藏糧于技——提高小麥科技“金含量”
種子是農業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料,關乎小麥品質、糧食安全、產業興旺。
自啟動推廣優質強筋小麥種植以來,延津縣一直牢牢抓住繁種育種工作,十年磨一劍,從源頭做好優質小麥品控。
近些年,延津縣優質麥種子基地穩定在25萬畝左右,種子年產量達2.5億斤,早已實現了從產糧大縣向種子大縣的轉變。如今的延津,小麥種子還銷往周邊省市,年外供小麥良種超過1億公斤,供種覆蓋面積近1000萬畝。
20多年來,延津縣通過引進優質小麥和繁種,小麥品種不斷更新迭代,保證了延津強筋小麥始終保持最佳的性狀。在延津縣黃淮海冬麥示范農場和高標準小麥品種展示田里,種植著1500畝優質小麥,這里引進了50個以上強筋小麥品種,省農科院和新鄉市農科院的育種專家負責篩選并擇優推廣。
打鐵還需自身硬,不僅要引進優良品種,還要立足自身加強育種研發。通過與科研院所加強技術合作,延津縣黃淮海冬麥示范農場這些年涌現出了“新麥9號”“新麥18號”“新麥26號”“鄭麥366”等一批“標桿性”優質小麥品種。
“延津養育了我,也成就了我,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為小麥育種繼續發揮余熱,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種?!苯衲?5歲的育種專家趙宗武,一生都在從事小麥繁種、育種工作,是“新麥26號”的培育者。他的老同事、老搭檔馮春成這樣評價“新麥26號”——它是業內優質小麥的一個標桿,至今仍然是最優質的小麥品種之一。
2015年,趙宗武便已經從新鄉市農科院退休,但他一直沒有離開延津示范農場這片土地,而是繼續住在麥田旁的小平房里,每天圍著田里的幾十種“寶貝”小麥查看長勢、記錄指標,他和省農科院、新鄉市農科院的團隊一道,已經培育出十三四種優質小麥。“政府推廣優質小麥的政策這么好,我們也要提供好農業技術服務??!”
風來帆速,水到渠成。優質小麥品種很快得到了農民的追捧,延津縣農業農村局種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對“新麥”系列種子在試種結束、剛剛推廣時的“火爆”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在距離小麥種子繁育基地開鐮收割還有十多天時,農民便紛至沓來,每天守在麥田外打探收割的消息;直到種子收割當天,農民們在農場外排起長長的隊伍等待購買種子,所有優質種子還未落地,便在一天之內被搶購一空。
除了繁種育種,延津縣還將藏糧于技戰略貫徹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中去,通過科技手段,多維度做好品質把控。延津縣通過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及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的合作,牽頭成立了“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成了“河南省面粉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河南省小麥預拌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搭建起了“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組織專家制定了《小麥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規程》并升級為省地方標準,率先成為全國小麥標準化生產示范縣。
“為支持優質強筋小麥基地的發展,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我們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完備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縣有專家服務團,鄉有區域服務站,村有推廣員,構建了融合電話、電視、電腦于一體的農業技術咨詢服務平臺?!毖咏蚩h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春學介紹。
接二連三 產業融合——鑄起小麥致富“金鏈條”
把小麥種好不難,難的是如何點麥成“金”,把每一粒小麥“吃干榨凈”,讓每一粒小麥價值最大化。
如何打好“延津小麥”這張“王牌”,讓小麥產業真正成為強縣富農的產業?
經過實踐和時間的檢驗,李澤宙認為: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引擎的帶動,如果離開項目和產業,一切都是空談。
李澤宙介紹,“要抓住延津小麥這個核心競爭力,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優化小麥品種結構,延伸小麥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做好‘糧頭食尾’產業深加工,讓農民充分享受利益聯結機制帶來的增收紅利?!?/p>
延津縣堅持產業集群化發展理念,圍繞優質小麥生產,一產帶動二產,二產連接三產,推動產業集聚化發展。依托食品產業園,形成以“面粉-面條-面點-速凍食品”為主的面粉精加工生產線,以及以“白酒-包裝-印刷-物流”為主的融合產業鏈。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延津通過培育產業龍頭和資源招商相結合的方式,先后吸引豫糧集團、克明面業、云鶴食品、麥豐食品、山東魯花等多家面制食品龍頭企業入駐,以及十多家釀酒企業進園落戶,有效推進了小麥產業集群化發展。延津食品產業園也被省政府認定為“河南省示范性農業產業化集群”“河南省十快產業集聚區”。
通透寬敞的廠房,功能明確的分區,窗明幾凈的車間,有序運轉的生產線——和面、塑形、掛晾,上千名工人在克明面業的廠區有條不紊地工作著。每天,載滿一箱箱掛面、方便面、烏冬面的卡車,從這里出發,向全國各地配送。而這只是延津食品產業園的一個縮影。
如今,延津縣小麥年加工能力突破70萬噸,年產掛面40萬噸、速凍食品25萬噸,白酒年生產灌裝10萬噸。延津小麥產業集群已躋身全國產業集群競爭力100強,被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延津追求的產業融合是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是最大范圍利益聯結的產業融合。“不能只是富了老板,窮了老鄉,要讓延津百姓都能參與到致富鏈條中來。”延津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法成介紹,“要帶動農民參與到生產、運輸、加工、配送、銷售的每一個環節中來。”
經過摸索,延津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生產模式,實現種植、加工到配送、銷售的融合。延津建成了中國面條產業最大的電子商務基地,食品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社等協調農民進行訂單生產,組織農民參與小包裝面包粉等產品的線上銷售和線下配送,形成了“互聯網+傳統產業”的電商銷售新業態,實現了一二三產的有機融合。
延津的小麥產業,不僅連接了“田間”和“廚房”,更延伸到了“餐桌”?!把咏蚧馃笔茄咏虍數氐奶厣〕?,火燒手藝傳承人裴勝利,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做了30多年的火燒,竟然賣到了韓國。得益于延津強筋小麥的上乘口感,裴勝利的火燒店這些年生意紅火,分店處處開花,最遠的一家分店開到了韓國。
為了將小麥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延津縣正積極探索做大做強文旅產業。麥田民宿、科普研學基地、手工藝品培訓制作等項目正在逐步開展?!靶←溗敫苫ㄊ止に嚻分谱鞯慕洕б嬉咽挚捎^?!毖咏蚩h農業農村局信息中心主任姚藝紅說,“小麥工藝品的附加值很高,一束麥穗干花在市場上能賣到1.2元,按一畝地所產的麥穗來計算的話,利潤最少也有2萬元?!?/p>
“去年6月份,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在延津批準創建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這必將為延津小麥產業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張春學強調,“我們延津全體農業農村干部要順勢而為,再求新突破?!?/p>
明者因時而動,知者隨事而制,強者乘勢而進。麥鄉延津,正以奮斗者的姿態,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在中原大地掀起“金浪”!(崔興輝 姚藝紅)
鄉化纖車間內,工人在忙碌。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資料圖片
新鄉經開區把拓展高端紡織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去年河南省現代輕紡產業聯盟成立以來,在理事長單位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的帶動下,各類紡織企業以“鏈”布局、因“鏈”集聚、靠“鏈”發力,實現了從“一根絲”到紡織全產業鏈的躍升。
□本報記者 趙振杰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永樂 本報通訊員 林子俊
樹皮也能做成衣服?在位于新鄉經開區的中紡院綠色纖維股份公司(以下簡稱“綠纖公司”),棉麻、樹木、竹子、麥稈等植物植株,經特殊處理就能提取出絲滑的綠色纖維,成為高端面膜、家紡、服裝的重要原料。
綠纖公司是國內首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萊賽爾(lyocell)纖維生產企業,由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目前,綠纖公司已在新鄉建成了多條萊賽爾纖維生產線,年產能達9萬噸,居全球第二,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35%,穩居國內第一。
高科技紡織服裝產業是新鄉經開區的主導產業,也是新鄉市五大傳統支柱產業。產業龍頭企業新鄉化纖是中國最早的再生纖維素纖維企業之一,公司不斷開拓創新,年產再生纖維素長絲12萬噸和氨綸22萬噸,穩坐行業“C位”,產品在紡織產業鏈下游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據了解,雖然新鄉化纖的多種產品和綠纖公司生產的萊賽爾纖維具有前端產品優勢,但配套的紡紗、紡織、染色工藝和技術相對滯后,成為企業和產業發展路上的“障礙”。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如何改善“前大后小中間弱”的產業鏈格局,增強紡織產業鏈的韌勁?
新鄉經開區錨定“做強做優綠紡材料、做全做深紡織產業鏈”的思路,打出了一套“組合拳”,規劃設計了面積10.47平方公里的綠色纖維專業園區,充分發揮綠纖公司和新鄉化纖的龍頭帶動優勢,做大平臺支撐、完善功能配套、加強鏈式招商,不斷延鏈、補鏈、強鏈。
浙江紹興柯橋經開區紡織產業產能約占全國的1/3,擁有亞洲最大的紡織品專業市場。新鄉經開區與柯橋經開區主動對接,多次赴柯橋開展推介、招商活動,眾多項目主動謀求“卡位”入鏈。雙方共同投資50億元聯手打造的“綠印小鎮”,今年擬入駐綠印企業3家。
新鄉市飛鷺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上海長勝的冷轉移技術,首創無水常溫染色技術“cooltrans”,生產出高端印花面料產品,成為阿迪達斯T2供應商。
2023年,紡織行業有20多場盛會在新鄉密集召開:有上下游全覆蓋的產銷對接大會,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也有專門邀請紗線及面料企業參加的交流會,推廣萊賽爾纖維在紡紗、織造、印染等領域的應用;還有聯合學會、協會及高校院所的研討會,探討紡織新原料最新技術成果。通過密集的產業對接,產業鏈條上不同環節的企業開展洽談合作。廣東鼎燁生態產業有限公司、河北中冀萬隆紡織有限公司等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入鏈,項目落戶新鄉經開區,逐漸發展壯大。
對外“呼朋引伴”的同時,鏈主企業也在不斷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創新,著力提高核心競爭力。新鄉化纖突破菌草纖維制漿技術瓶頸,相繼推出了菌草纖維、離子液體法再生纖維素纖維等綠色可持續、健康舒適的新纖維材料,拓寬了纖維素原料來源,增強了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中紡院中原分院建成全國首個“綠色纖維應用創新中心”,擁有發明專利60余件,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榮獲“紡織之光”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相關企業利用綠纖原料優勢積極向無紡布、消毒濕巾、天絲面料等下游產業鏈延伸。
如今,新鄉經開區已匯聚各類關聯企業50余家,以及中紡院中原分院、白鷺新材料研究院、新鄉天鎧特種防護服研究院等10余家研發平臺入駐,初步形成“人造纖維—紡紗—織造—印染—服裝”全產業鏈配套體系,相關產品達到110種。
領航、合作、共享,“鏈主”企業強大虹吸效應下的延鏈補鏈強鏈故事,遠沒有講完。目前,河南廣聯服飾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的電腦橫機毛衫加工項目、杭州嘉利聯服飾有限公司總投資10億元的針織毛衫產業集群項目、鄭州中遠氨綸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投資6億元的年產100套紡織裝備項目等正在加快落地。
培育壯大產業鏈,不僅要靠市場推動和戰略引領,也離不開政策、服務的支持。新鄉經開區參與成立了規模10億元的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創業發展基金,發起成立河南省現代輕紡產業聯盟,推行“產業園區+創新孵化器+產業基金+產業聯盟”發展模式,做精做實做專“鏈長制”。
從“一根絲”到“一塊布”再到“一件衣”,未來,越來越多的“新鄉制造”會展現在大家面前。
“龍頭企業是產業鏈條的主心骨,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揮好新鄉化纖和綠纖公司的‘鏈主’作用,以超前思維謀劃整條產業鏈。”新鄉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劉文君表示,作為全省現代紡織的“主陣地”之一,全區將踐行“馬上辦理 馬路辦公”工作機制,全力服務更多重大項目精準入鏈,力爭到2025年,紡織服裝行業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年均增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