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5G手機出貨不斷增加,速率更快、內存更大、性能更強的新款手機刺激著消費者的購買欲,新一輪換機潮來臨。然而,持續增多的廢舊手機如何處理成為難題。由于對隱私泄露有顧慮、回收渠道不完善、價格偏低等因素影響,不少家庭任憑舊手機“堆成山”,寧愿閑置也不賣。
廢舊手機去哪了?
趙小姐是一名追求時尚的“90后”。“手機更新換代快,我平均1年就要換部新手機。”她說,家里10多部舊手機“堆成山”,因為擔心個人信息泄露,也不愿賣。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21年1-3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累計9797.3萬部,同比增長100.1%;其中5G手機6984.6萬部,占同期的71.3%。2020年我國手機出貨量超過3億部。
從事手機回收業務的回收寶合伙人熊洲表示,目前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約為15.92億,手機滲透率已達高點,新舊手機基本是替代關系,新手機進入市場、數億部舊手機閑置,產生巨大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威脅。
在一些發達國家,手機生產廠家、運營商延伸責任,“以舊換新”是主渠道,手機廠商對舊手機進行規范處理,如“官翻機”被消費者認可接受。蘋果公司CEO庫克曾表示,超過三分之一的蘋果進店用戶在購買新蘋果手機時選擇“以舊換新”。
我國手機市場發展快,盡管“以舊換新”也在逐步推進,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偏低。
在“官方回收渠道”仍較薄弱的背景下,深圳華強北、廣州百腦匯等電子商城是廢舊手機的傳統“流轉地”。
在深圳華強北工作的林先生告訴記者,一些商戶收舊手機轉賣,賺取差價,也不排除有人偷偷摸摸翻新,以舊充新牟取暴利。部分商戶對賣家的隱私數據不以為意,信息安全成為“小商販模式”回收手機的痛點。
近年來,我國“標準化回收”發展較為迅速。如回收寶、愛回收等機構,閑魚、轉轉等二手電商均開展手機回收業務。
“四五年前,行業的回收率可能只有2%,如今整體已經達到10%左右。”熊洲說,他們將回收的手機分為3類,10%是優品、殘值最高,經過錄入分揀、驗機、隱私清除等標準化處理后,面向消費者二次銷售;85%是良品,有一定損耗、但還有使用價值,處理后可流通進入三四線城市等下沉市場;5%是殘次品,一般處理后交由具備資質的環保企業拆解提煉。
回收市場亂象多
林先生告訴記者,一些商戶回收舊手機時,只會采取恢復手機出廠設置的操作,少有其他數據清除的技術處理。但“恢復出廠設置”,實際上還可恢復已刪除的數據,尤其對專業人士來說是“小菜一碟”。
記者在淘寶上搜索看到,“手機數據恢復”服務收費價格從5元到500元不等,一家“手機微信記錄聊天數據恢復”的店鋪月銷量達5.67萬次。
“我們通過數據的反復擦除、填充,至少3次,達到數據無法恢復的狀態,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益。”回收寶市場總監何曄說,比如在我們線下的回收寶小站,用戶可以現場看到數據的擦除過程,到目前為止公司未出現用戶隱私數據泄露風險,但線上線下一些傳統的電子商城、個人交易等,不排除存在泄露的可能。
與此同時,價格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不少用戶反映,官方平臺的回收價格偏低,一部使用了兩年的榮耀9手機,一切功能正常,愛回收的系統估價240元,華為官方商城估價245元,在閑魚、轉轉等平臺上賣,價格能好一些。
在愛回收平臺,沒有硬件損壞的手機會有估價,而壞掉的手機,一律2元錢回收。“兩塊錢能做什么?”從事視頻制作相關工作的“90后”女孩李娟說。
不少專家認為,居民手機回收的意識也有待提高。手機主要由塑料外殼、鋰電池、處理芯片等組成,1塊20克質量的手機電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舊手機處置不當可能破壞環境,造成資源浪費。
“小手機”露出“大問題”,回收路在何方?
在業內人士看來,廢舊手機回收處理仍存在不少難點、痛點、堵點,亟待政府部門、手機廠商、回收機構、個人用戶等形成合力。
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勵手機生產商以及零部件、電池生產商等,完善回收體系、規范回收市場,提升手機用戶的回收意向,在以舊換新渠道中履行責任,促進行業相關者各司其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說,應積極推動手機廠商設定回收率目標,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開展回收合作。
健全手機回收頂層設計。何曄說,對于大家電、汽車報廢回收等,國家有明確的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導調節作用。“手機等數碼電子垃圾在垃圾品類中增長速度非常快,但具體的支撐、補貼政策相對缺失,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研究、制定。”
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少法律專家建議,在立法和制定規范時,將二手手機個人信息泄露列入信息保護的整體范疇,提高個人信息泄露違法成本、保護用戶隱私權益。溫宗國表示,圍繞手機數據擦除、舊手機二次銷售等領域,行業標準需要健全完善。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業內專家建議,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消費者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的意識,逐步解決廢舊手機回收痛點,變“寧愿閑置也不賣”為“主動回收再利用”。(記者孫飛、印朋、李嘉樂,實習生劉漢能)
來源:新華社
源:新華網
新華社廣州4月22日電 題:家里舊手機“堆成山”,數億部“退役”手機“寧閑不賣”何解?
新華社記者孫飛、印朋、李嘉樂
如今,5G手機出貨不斷增加,速率更快、內存更大、性能更強的新款手機刺激著消費者的購買欲,新一輪換機潮來臨。然而,持續增多的廢舊手機如何處理成為難題。由于對隱私泄露有顧慮、回收渠道不完善、價格偏低等因素影響,不少家庭任憑舊手機“堆成山”,寧愿閑置也不賣。
廢舊手機去哪了?
趙小姐是一名追求時尚的“90后”。“手機更新換代快,我平均1年就要換部新手機。”她說,家里10多部舊手機“堆成山”,因為擔心個人信息泄露,也不愿賣。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21年1-3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累計9797.3萬部,同比增長100.1%;其中5G手機6984.6萬部,占同期的71.3%。2020年我國手機出貨量超過3億部。
從事手機回收業務的回收寶合伙人熊洲表示,目前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約為15.92億,手機滲透率已達高點,新舊手機基本是替代關系,新手機進入市場、數億部舊手機閑置,產生巨大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威脅。
在一些發達國家,手機生產廠家、運營商延伸責任,“以舊換新”是主渠道,手機廠商對舊手機進行規范處理,如“官翻機”被消費者認可接受。蘋果公司CEO庫克曾表示,超過三分之一的蘋果進店用戶在購買新蘋果手機時選擇“以舊換新”。
我國手機市場發展快,盡管“以舊換新”也在逐步推進,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偏低。
在“官方回收渠道”仍較薄弱的背景下,深圳華強北、廣州百腦匯等電子商城是廢舊手機的傳統“流轉地”。
在深圳華強北工作的林先生告訴記者,一些商戶收舊手機轉賣,賺取差價,也不排除有人偷偷摸摸翻新,以舊充新牟取暴利。部分商戶對賣家的隱私數據不以為意,信息安全成為“小商販模式”回收手機的痛點。
近年來,我國“標準化回收”發展較為迅速。如回收寶、愛回收等機構,閑魚、轉轉等二手電商均開展手機回收業務。
“四五年前,行業的回收率可能只有2%,如今整體已經達到10%左右。”熊洲說,他們將回收的手機分為3類,10%是優品、殘值最高,經過錄入分揀、驗機、隱私清除等標準化處理后,面向消費者二次銷售;85%是良品,有一定損耗、但還有使用價值,處理后可流通進入三四線城市等下沉市場;5%是殘次品,一般處理后交由具備資質的環保企業拆解提煉。
回收市場亂象多
林先生告訴記者,一些商戶回收舊手機時,只會采取恢復手機出廠設置的操作,少有其他數據清除的技術處理。但“恢復出廠設置”,實際上還可恢復已刪除的數據,尤其對專業人士來說是“小菜一碟”。
記者在淘寶上搜索看到,“手機數據恢復”服務收費價格從5元到500元不等,一家“手機微信記錄聊天數據恢復”的店鋪月銷量達5.67萬次。
“我們通過數據的反復擦除、填充,至少3次,達到數據無法恢復的狀態,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益。”回收寶市場總監何曄說,比如在我們線下的回收寶小站,用戶可以現場看到數據的擦除過程,到目前為止公司未出現用戶隱私數據泄露風險,但線上線下一些傳統的電子商城、個人交易等,不排除存在泄露的可能。
與此同時,價格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不少用戶反映,官方平臺的回收價格偏低,一部使用了兩年的榮耀9手機,一切功能正常,愛回收的系統估價240元,華為官方商城估價245元,在閑魚、轉轉等平臺上賣,價格能好一些。
在愛回收平臺,沒有硬件損壞的手機會有估價,而壞掉的手機,一律2元錢回收。“兩塊錢能做什么?”從事視頻制作相關工作的“90后”女孩李娟說。
不少專家認為,居民手機回收的意識也有待提高。手機主要由塑料外殼、鋰電池、處理芯片等組成,1塊20克質量的手機電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舊手機處置不當可能破壞環境,造成資源浪費。
“小手機”露出“大問題”,回收路在何方?
在業內人士看來,廢舊手機回收處理仍存在不少難點、痛點、堵點,亟待政府部門、手機廠商、回收機構、個人用戶等形成合力。
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勵手機生產商以及零部件、電池生產商等,完善回收體系、規范回收市場,提升手機用戶的回收意向,在以舊換新渠道中履行責任,促進行業相關者各司其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說,應積極推動手機廠商設定回收率目標,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開展回收合作。
健全手機回收頂層設計。何曄說,對于大家電、汽車報廢回收等,國家有明確的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導調節作用。“手機等數碼電子垃圾在垃圾品類中增長速度非常快,但具體的支撐、補貼政策相對缺失,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研究、制定。”
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少法律專家建議,在立法和制定規范時,將二手手機個人信息泄露列入信息保護的整體范疇,提高個人信息泄露違法成本、保護用戶隱私權益。溫宗國表示,圍繞手機數據擦除、舊手機二次銷售等領域,行業標準需要健全完善。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業內專家建議,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消費者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的意識,逐步解決廢舊手機回收痛點,變“寧愿閑置也不賣”為“主動回收再利用”。(參與采寫:實習生劉漢能)
都說電腦城、手機一條街是80后、90后的回憶,在近幾年看來,買電腦去電腦城,買手機去實體店似乎已經不符合消費規律了,大多數人會選擇諸如京東、蘇寧之類的電商直營店采購。每一座城市都曾有自己輝煌的手機一條街,都有年輕人必逛的電腦城,而隨著時代變革的,也是正在消逝的電腦城和手機一條街。
電腦城
如果說20年前什么小生意最賺錢,那莫過于賣電子產品的生意了,自從進入2000年以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電腦、手機為代表的電子產品逐漸走近普通大眾的身邊。對于當時的年輕人來說,逛電腦城、手機街就是與科技的最前沿碰撞,各種電子產品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10年前,是實體電子賣場最輝煌的時期。
人滿為患的電子產品賣場
10年前,可以說是實體電子賣場最輝煌的時刻,手機的不斷更新換代,讓顧客來了一波又去了一波,電腦硬件的不斷推陳出新,也讓顧客絡繹不絕。當時成都最輝煌的電腦城莫過于磨子橋百腦匯,最輝煌的手機一條街莫過于太升南路。記得當時了解到,磨子橋百腦匯一節柜臺的租金,堪比春熙路服裝店的一個門面,太升南路一節手機柜臺的租金,不到1米的柜臺達到最高3000元/月的租金,即使租金高昂,電子產品帶來的可觀利潤對于老板們來說,都在尚可接受的范圍內。
坐落于磨子橋的成都百腦匯
人流密集的太升南路
當時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經濟腹地,除了荷花池小商品市場暢銷南亞之外,太升南路的名聲依舊影響著南亞地區,可以說,10年前的太升南路最輝煌的時期,地位比肩今天的春熙路,做電子產品生意的老板基本都會了解。
電子產品實體賣場的輝煌大概延續到了2014年前后,隨著京東等品牌電商的推廣,互聯網購物的普及,實體電商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曾經門庭若市的百腦匯變得冷清起來,太升南路更是成為電子生意逃亡最快的地方。雖然今天的磨子橋百腦匯依舊存在,但生意與10年前相比明顯冷清了許多,而太升南路商圈已經不再是手機賣場的專屬。
如果說沒有長盛不衰的產業,所有行業都有興衰周期,但電子產品的興衰周期需要另說。即使在今天,電子產品的交易市場空間依舊巨大,雖然近年來受到疫情和經濟下行的影響,所有行業的發展和增速都有所放緩,但電子產品市場的份額依然不可小覷。
智能手機市場增長趨勢
智能說電子產品交易從傳統的線下轉移到了互聯網線上,大型電子產品銷售平臺如京東、天貓、蘇寧易購、國美電器等依然占有很高的線上份額,同樣對于線下購買交易,擁有眾多實體店的蘇寧易購、京東線下體驗店、國美電器等,依然受到大眾喜愛。而非平臺獨立電子產品經銷商的生意則顯得日暮西山,比如今天的太升南路手機賣場,與電商平臺的實體店相比,完全失去了競爭力。實體電子產品商家的生意由盛轉衰有著更多的具體原因:
門可羅雀的電子產品賣場
首先,電商對于實體店的沖擊明顯是巨大的,實體店在運營成本上完全競爭不過電商,在進貨價相同的情況下,實體店需要承擔房租、物業、人工、水電等費用支出,而電商只需要有專門的倉庫,倉庫選址也不像實體店一樣需要選擇在寸土寸金的繁華地段。從運營成本上講,傳統實體電子產品賣場的競爭力已經蕩然無存。在網絡銷售平臺不斷擴大的今天,大型電商企業能夠用更低的價格從廠家拿貨,而個體經營的店鋪根本拿不到平臺進貨的數量,競爭力嚴重不足。
京東線下店
其次,是實體電子產品賣場口碑的崩壞。關于成都百腦匯和太升南路的吐槽實在太多,至少從我自己的經歷就有切身體會,當年實體電子產品賣場之所以輝煌,主要還是能夠打一個信息差,在網絡不發達,信息傳遞速率明顯沒有今天高的情況下,采購一款電子產品,對于其價格、性能、測評等問題都有很多信息黑洞,而線下實體店正是利用信息差可以制造價格差。
2014年在百腦匯買一臺筆記本電腦,進店后老板問了預算,就開始推薦和介紹,在各種介紹之后選定了自己要買的一臺,當時店內售價是4500元,后來通過品牌官網查到售價為3900元,并且配置也與官網上說的配置有出入,一旦走出店門,想獲得售后基本是不可能。甚至在當時交錢后,店內維修人員說這款店內只能安裝正版系統,計算機現在的系統只有1個月試用期,如果安裝盜版導致硬件損壞不會賠償和更換,于是又花了500多元買了套正版的操作系統。后來對電腦有一定研究之后,才知道被店里坑了,從此之后再沒進過實體店購買電子產品。
線上線下的綜合電商——蘇寧易購
電子行業的水深,大平臺競爭讓電子產品買賣逐漸規范化。如果說2000年左右的臺式機很少能遇到組裝電腦,基本都是品牌主機加顯示器一套售賣的,從2004年以來,組裝電腦成為臺式機購買的主流,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DIY硬件配置,讓電腦的功能更加符合自己的使用習慣。但缺點就是DIY硬件不匹配,商家以次充好,以舊代新,總是給消費者設下了很多坑。
DIY組裝電腦
每一個用戶并不是專業的,只是電腦的使用者,用電腦辦公、娛樂,沒有必要對所有硬件或軟件了解得清清楚楚,而很多實體店正是看到了用戶的不專業,這里面可做的文章很多,比如電腦CPU的后綴上可以做很多文章,帶K的可以超頻,帶F的不帶獨立顯存,帶H的是筆記本配置,帶U的是低功耗,同一代CPU,一樣的型號,不同的后綴之間也存在著價格差距,消費者很難分辨出配置的這款CPU是否就是自己看中的型號。
了解電腦CPU參數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
更有一些黑心商家,慣用伎倆就是攢機,也就是用回收的二手硬件拼裝成一臺電腦,淘汰的CPU,加上挖礦的顯卡,收幾根低頻的內存,告訴你這是9代i7CPU,配RTX3050的顯卡,加裝32G高速內存,消費者一看賬面數據非常唬人,一旦買定離手,問題不斷,這種方法在電商平臺的某些黑心商家中使用得更加得心應手。
高負荷運轉的礦卡
最后就是服務質量,個體商家的服務質量與產品質保情況和大平臺自營相比,相差甚遠,網絡購物平臺大多能7天無理由退貨,甚至做到1年質保和延長質保、換機維修等功能,甚至于品牌廠商聯合做好售后服務,而線下實體店的經營思路完全輸在了售后保障方面。再加上電商產品發貨只需要手機下單,快遞就會到達家門附近,而專門去電子產品實體店,無論是收貨還是售后質保,都顯得麻煩很多。
電子產品線下生意的出路當然有,關鍵是商家如何去選擇。目前,很多線下商家也紛紛開通了網店進行銷售,甚至部分商家網店銷售數量遠高于實體店銷售數量,這不失為一種自救的方法;此外,提高用戶滿意度,建立用戶的信任尤為重要,要知道成都的太升南路就是因為宰客太兇,水太深,導致口碑崩壞,消費者望而生畏,口碑一旦砸了,未來的發展肯定是希望渺茫,實體店與客戶面對面交流,更應該加強自身服務和售后意識,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口碑才會有更多的回頭客。
線下門店更容易獲得用戶的體驗
如果說某些行業的衰落可能是歷史規律,或者科技進步被取代,但電子產品日新月異和不斷更迭,始終保持著強勁的活力,曾經輝煌一時的手機一條街與電腦城今日的衰敗,是部分黑心商家種下的苦果,線上經營之所以能夠迅速擴大市場份額,不僅僅是更低的成本,還有平臺對于質量的保障,給用戶滿意的消費體驗,用心的售后服務,都是密不可分的。電子產品銷售行業并不是夕陽產業,而是新陳代謝很快的成熟產業,線下實體電子賣場的衰敗,更多時候要從自身找原因,才能找到正確的出路。
編輯文章不易,歡迎各位朋友點贊、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創作動力,大橙知道與您分享更多新鮮知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