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進階——
很多DIY新手在裝機選購CPU的過程中都容易陷入一些誤區中,比如盲目追求CPU核心數量、認為旗艦產品就一定好于主流產品等。
本次,我們就通過十個DIY新手在選購CPU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來為大家普及一下CPU選購的相關知識。
一、買CPU應該選Intel還是AMD?
這可能是絕大多數用戶在裝機選購CPU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目前的產品線布局來看,無論是Intel還是AMD,都針對不同需求的用戶推出了多款從入門到旗艦的產品。
Inel除了有我們熟悉的酷睿i3/i5/i7系列產品外,還為入門級平臺推出了奔騰及賽揚系列,以及為高端用戶推出了酷睿至尊系列處理器。
而AMD近兩年的產品線也在大幅增加,除了帶有獨顯核心的APU系列產品之外,今年AMD還首次推出了面向主流人群的Ryzen 3/5/7以及面向高端用戶的Ryzen Threadripper系列產品。
也就是說,我們在選購CPU的過程中,無論選擇哪家廠商的產品,都有能夠滿足需求對應型號,不必太過于糾結。
二、核心數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這是很多用戶較為普遍的一個想法,認為CPU的核心數量越多,其性能就越強,但其實并不能一概而論。對于一款處理器來說,重要的參數除了核心數量之外,還包括是否支持超線程技術、默認主頻、最大睿頻、是否支持超頻等參數。
比如同一廠商的一款原生六核六線程的處理器,即使是在相同的主頻下,性能并不一定強過同系列四核八線程的產品。
因此,在選購處理器的過程中,只通過核心數量來判斷一款CPU的好壞是不科學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產品的架構不同,Intel和AMD對于處理器的主頻標準是不一樣的,不能直接用于橫向比較。
三、CPU是不是一分錢一分貨?
雖然從整體來說價格越高的CPU,其綜合性能就越好,但因為CPU市場存在著競爭關系,Intel和AMD不斷地針對競品推出相應新品,尤其是對于AMD來說,價格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項優勢。
另外,即便是同一品牌的產品,由于產品定位和促銷策略的不同,可能也會出現一些價格更低、性能更好的產品。
同時也需要結合用戶需求來決定,比如一些入門級輕度游戲玩家如果選擇了APU產品,獲得的使用體驗就要比同價位的FX系列產品要好一些。
四、裝機到底要先選CPU還是先選主板?
關于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答的,總體來說還是要先選CPU,因為不同的CPU需要搭配帶有不同芯片組的主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要有一個大致的預算比例,比如一臺8000元的整機,在選購硬件之前要大致規劃好CPU及主板、顯卡、存儲等設備的預算占比,如果CPU+主板的預算能夠達到3000元甚至更高,那么就可以選擇i7+Z270或是Ryzen 5/7搭配X370的組合。
在確認了CPU+主板的預算之后,在根據具體的產品型號來合理選擇相應的產品。比如CPU+主板的預算只有2000,那么選擇i5配B250主板或是Ryzen 5低端型號搭配B350主板。
五、只為玩游戲,所以沒必要選擇帶K的CPU?
很多不了解CPU的玩家們都會認為,Intel帶K的CPU型號僅表示該產品支持超頻,而對于一般玩家而言,是不會去折騰CPU超頻的,所以沒必要買帶K的CPU,這種想法是很片面的。
熟悉Intel酷睿產品的朋友們都知道,Intel近期的“K”系列產品除了支持超頻外,在默認主頻及睿頻上也比不帶K的產品要高不少。
對于游戲玩家來說,在CPU線程相同的情況下,更高的主頻往往會帶來更高的游戲幀數,而目前i7-7700和i7-7700K的差價在200元以內,但兩者的最高主頻分別是4.2GHz和4.5GHz,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六、CPU是否要和其他電子產品一樣,買新不買舊?
對于電子產品市場來說,一直有一種“買新不買舊”的說法,因為新品往往代表著更多的技術和功能,從CPU行業來看,雖然一些新的技術不能直接在CPU中體現出來,但卻能在新品對應的主板中加入一些新的接口和功能,比如USB 3.1、高速M.2,DDR4內存等,如果使用的是幾年前的CPU,那么這些功能是沒辦法在老主板上實現的。
不過很多功能只是“看起來很美”,對于一般用戶來說,很多新功能根本用不上,而新品CPU往往代表著成倍增長的價格以及不溫不火的性能提升,因此對于預算較為有限的用戶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選擇最新的CPU產品,有時候購買上一代甚至是上兩代CPU依然能夠獲得不錯的使用體驗。但是當CPU廠商架構大幅升級的時候,還是可以考慮在價格穩定之后追一下新品的。
七、Intel至強E3系列的CPU是i5的價格,i7的性能?
在幾年以前,E3 1230-v2及后續幾款產品確實為一些DIY玩家提供了高性價比的游戲解決方案,但隨著Intel對服務器CPU的規范化管理,最新的E3系列CPU已經不能用一般的主板來運行了,必須要搭配特定的幾款產品,而這些主板及CPU的價格優勢并不明顯,同時E3系列處理器的主頻較低,目前已經漸漸無法滿足大型游戲的高主頻需求,因此昔日E3系列CPU的性價比已經消耗殆盡,因此并不推薦新用戶選擇E3處理器來裝機。
八、AMD Ryzen 7在參數上相比Ryzen 5更好,因此更適合玩游戲?
目前大多數游戲并沒有針對八線程以上的CPU進行較好的優化,因此很多十六線程的CPU在游戲表現上并不一定比八線程的CPU出色。
在預算相同的情況下,與其追求更多線程的CPU,不如將預算用在提升顯卡性能上。而對于一些較為依賴CPU運算能力的人群,就需要更加看重CPU的核心和線程數量了,更多的CPU線程在工作中可能讓你事半功倍。
九、現在買一款旗艦CPU,可以堅持5年以上?
有一部分玩家在裝機選擇CPU時喜歡一步到位,比如5年前買了一顆i7-2600K,用到現在依然能夠勝任各類游戲新作。不過從今年起,我們能夠看到Intel和AMD都加快了新品的研發速度,一款CPU戰5年可能要成為歷史了。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顯卡還是CPU,更迭的速度明顯加快,新品在性能表現上也要比上代產品強上不少,因此根據現在的DIY市場環境來看,并不建議“選擇旗艦產品更加保值”的做法,一方面由于目前的旗艦產品價格并不低,少則三千多則上萬,對大部分裝機用戶的預算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即便是選擇了旗艦產品,也不一定能夠保用很多年,與其選擇一款旗艦CPU戰五年,可能還不如先選擇一款主流CPU,用上兩三年之后再換一次平臺來的實惠。
十、CPU該買盒裝還是散片?
最后我們再來討論一下CPU盒裝與散片的選購問題。由于CPU本身的制作難度極高,因此不存在假貨或是高仿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盒裝的散片最大的區別就是質保了,正品盒裝CPU官方質保三年,而散片往往僅由店鋪質保一年。
另外,一些型號的盒裝CPU可能還會附帶原裝散熱器,這樣就使同一款產品的盒裝與散片的差價達到了一兩百元,一些熱門高端產品的差價可能會更高。
對于購買舊系列CPU的用戶來說,筆者還是更傾向于購買盒裝,這是因為舊款盒裝的價格已經非常合理,而散片可能會遇到二手U的情況,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喜歡追新同時又對硬件較為了解的朋友則可以考慮購買散片,以獲取最大的價格優勢。
怎么樣?在看完這十個CPU選購的問題之后,您是否對購買CPU有了全新的認識呢?
PU是電腦中的核心,也可以說是電腦的大腦,一直以來CPU與GPU那個重要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對于CPU來講,其性能表現無外乎取決于與三個參數,核心線程數、頻率以及緩存,萌新們只要看好這三個參數,可以簡單的對CPU進行選購。
你甚至可以買來烤肉(來自youtube網友)
核心線程數:
CPU的核心與線程是最容易做文章的地方,核心數體現在物理層面上,例如4核心,說明處理器里面是真實包含4顆核心,嚴格來說核心數量越多,不能說這個CPU越好,但能明確的是核心數越多,CPU所能處理的數據和任務越多。
而線程并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一種概念出來的 ,線程數是會是大于或等于核心數,一個核心最少對應一個線程,通過英特爾超線程以及AMD多線程技術,可以讓單顆核心模擬出雙顆核心,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會見到雙核心四線程、六核心十二線程等這些理器,多一顆核心就多一個人,而多一個線程就多一只手。
任務管理器可以看到核心線程數
小結:對于萌新們來說,核心線程數越多,這顆處理器在多任務處理能力就越強(簡單理解就是多開應用程序),而如果你是個游戲入門玩家,只玩游戲不開其他程序,那么四核心四線程處理器就足夠了,但如果你還有其他任務需求,或者做設計工作之類的話,就需要考慮更多核心線程的處理器了。
頻率:
除了核心線程之外,CPU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萌新們需要了解,那就是CPU的頻率,頻率在CPU中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本頻率,還有一種是加速頻率,其中加速頻率英特爾叫做睿頻和AMD叫做精準加速頻率,其實都是一個意思,CPU的頻率通常都是只一顆核心發揮的頻率,并不是全核心。
基本頻率是CPU在正常任務情況下的運行頻率,而加速頻率是當你打開一個游戲或程序后,CPU會自動將調整到合適頻率,在不考慮手動超頻等情況下,一般加速頻率是決定一個CPU單核心性能發揮多少的關鍵。
睿頻可達5Ghz的i9-9900k
小結:一顆CPU的核心如果想要發揮更高的性能,就要擁有更高的頻率,目前CPU的頻率已經趨于瓶頸,主流級的產品加速頻率都在4-5Ghz之間,而一些老舊的多核心至強處理器,雖然核心數很多(8顆核心常見),但頻率普遍較低(3Ghz左右),所以除了穩定和多任務以及渲染強,在游戲性能上,不如4核心的八代酷睿厲害。
緩存:
CPU的緩存是一個提別容易被忽視的地方,緩存是CPU與內存之間的緩沖地,用于解決這兩者之間的速度問題,緩存目前主要值得注意的是二級緩存和三級緩存,這兩項參數都會影響CPU的性能。
CPU緩存越大,能夠為CPU提供的數據容量越大,這一方面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地方,因為它們更需要大容量的緩存。
緩存也要注意
小結:目前CPU的參數,基本只會顯示三級緩存的參數,即使是二級也很少顯示,而AMD和英特爾,因為架構不一樣,所以它們的緩存參數進行對比其實沒有什么意義,萌新們只要在同型號的CPU中縱向對比就可以了。
核心線程數、頻率以及緩存以上三個,就是CPU中重要的參數,萌新們都了解后,簡單的對CPU進行選購沒有,而想要避免市面上各個購買陷阱,還需要經驗的積累,還有興趣的用戶可以看往期硬件百科。
懂電腦的人買電腦可一定要謹慎,選電腦CPU時可絕對不能盲目,因為CPU是電腦的核心,這里的“核心”是指【控制核心】和【運算核心】。“控制”體現出CPU的處理性能“寬度”,而“運算”體現出CPU的處理“能力”,電腦性能優秀不優秀可以說完全體現在CPU硬件上,CPU性能優秀可以彌補其它硬件性能的不足,但其它硬件性能的優秀卻彌補不了CPU性能的不足,那什么樣的CPU才能稱之為“好”CPU呢?想要弄清這個技術性的問題,那就必須要了解關于CPU的技術性描述重點。
電腦CPU硬件
1、標壓CPU性能要優于低壓CPU。
由于市場需要,目前市面上的電腦CPU分為標壓版本和低壓版本,標壓版本的CPU功耗比較大,所以發熱量也隨之增加,但有些電腦由于設計空間方面等原因,使用標壓CPU無法解決CPU發熱量大的弊端,所以就使用了低壓版本的CPU,低壓版本的CPU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削減,所以低壓CPU的控制和運算性能均不如標壓CPU。
2、CPU的主頻數越大,那CPU的控制性能和運算性能就越好。
CPU的主頻數越大,那處理數據的能力就越強,運算大數據的能力就越強,響應程序的速度就越快,耗時就越短,那電腦綜合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反應速度快】,這就是很多游戲玩家和畫圖需求者追求高主頻CPU的原因了,當然,同型號之間的不同主頻數CPU價格也不一樣了,例如:酷睿I9-10900F-2.8G和酷睿I9-10900K-3.7G,“2.8G”和“3.7G”就是該CPU的主頻技術參數。
電腦CPU硬件,需關注該CPU主頻參數
3、CPU的核心數越大,該CPU運算數據的速度就越快。
CPU核心數越大,那該CPU運算數據的速度就越快,從A點到B點“運動”所消耗的時間就越短,那程序響應的速度當然也就很理想了,我們可以把CPU的核心數比喻成汽車發動機的功率或排量,發動機的功率和排量越大,那該發動機的推力就越大,百公里所花費的時間就不一樣了,雙核CPU的性能絕對低于六核心,六核心CPU的性能也同樣低于八核心。
4、CPU的線程數越大,那該CPU處理多任務的能力就越強。
很多人不明白CPU的線程作用,CPU的線程數越大,那該CPU處理多任務的能力就越強,可以在玩游戲的同時來處理其它事物,也可以同時運行幾種類型的游戲,舉個例子來說明吧,一條單行道馬路很擁擠,CPU的線程數就好比幾條道的馬路,馬路雙向四排道的話,那一切車輛都井然有序,可容納的車輛也多,車流量也大,無需排隊通過。CPU線程就是盡量避免多任務下的“排隊”現象,線程數越高,那電腦處理多任務的“寬度”就越大,CPU的性能也就越好。
CPU的選擇一定要謹慎
CPU硬件可不能盲目選擇,電腦的綜合性能就靠CPU,如果CPU沒有選好的話,那該電腦的性能也就不理想了,另外,電腦能否可以滿足個人使用需求,其主要硬件還是要看CPU。
本文原創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侵權盜用,一經發現維權到底,全網監測侵權必究。原創作者:王李軍,本文作者:王李軍。最后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評論,記住,點關注不迷路,下期我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