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然做了那么多筆記本電腦的評測,我見證了很多體驗優秀的產品,也被不少產品驚艷過,但拋開數碼編輯的身份,以消費者的眼光去看,我其實并不喜歡筆記本這樣的形態。在這種喜惡的驅動下,我購買了一臺最近發布的二合一電腦產品——小新 Duet。

    已經比較成熟、還仍有進步空間的形態設計

    還是從我“為什么不喜歡筆記本”開始說起吧。

    筆記本品類的“形態”是讓我對其不來電的第一個重點原因。每次用筆記本進行辦公打字的時候,我都會覺得鍵盤與屏幕合在一起的觀看體驗相當糟糕且僵硬,有限的擺放方式和由此限制的觀看角度,會在一段時間辦公之后讓我的身體十分難受,而外接鍵盤則會占用大量的桌面空間,怎么用都會覺得不順暢。

    ▲此處僅僅作“桌面占用”的演示,MacBook Pro 16 本身是一款出色的產品

    與其他二合一電腦一樣,小新 Duet 就能很好地解決我這種莫名其妙的需求,本體小巧的它能更輕松地放在我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甚至放在我的顯示器下,讓我能輕松地進行雙屏辦公,這么一來既節省了筆記本支架占用的桌面空間,還提高了工作效率,算是一舉多得了。

    讓小新 Duet 能以這樣小巧形態支撐在桌面上的,自然就是它的鉸鏈了。這款鉸鏈采用了跟此前 Yoga Duet 上的幾乎與一樣的設計,阻尼感非常到位,整體還是比較穩固的,上手觸控的時候不會像一些支持觸控的筆記本一樣隨手指的動作瘋狂震顫。

    另外,想讓小新 Duet 變身“筆記本”,就需要給它接上隨機附帶的鍵盤蓋了。鍵盤蓋在背面采用了織物布面材質,正面的按鍵鍵程尚且不錯,按鍵也接近全尺寸,還支持背光與分體使用的藍牙,整體的輸入體驗還是不錯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比較全面的代價是它比較厚,加上本體后的厚度能來到 15.3mm,已經完全是輕薄本的水準了;它的重量控制還是比較優秀的,鍵盤本身重量僅有 350g,搭配上本體,重量也不到 1.2kg,相對于 12 英寸的尺寸會偏重一些,也還算便攜。

    略顯粗獷的本體設計

    小新 Duet 也并不是我購買的第一臺二合一電腦產品,在此之前我還入手過微軟的 Surface Pro 3。盡管那款產品在很多方面上都有遺憾,但在產品上精致的細節和二合一的新鮮形態,都讓我感到印象深刻,這也是我對二合一產品情有獨鐘的原因之一。

    ▲Surface Pro 8 的外觀還是很優雅的

    不過我們還是需要注意到兩點,第一是小新 Duet 畢竟是比較注重性價比的產品,第二則是它對性能釋放還抱有一定的執念。這兩點讓它在機身設計上會顯得稍微有些“粗獷”,機身的上方是一整排的散熱孔,在平板模式下使用時,握持手感或許會并不是那么盡如人意——當然,我也并不建議你以平板模式去使用它。

    另外,它在屏幕邊緣有一圈微微凸起的塑料包邊,在手持時會帶來一些奇妙的手感,坦白說這樣的設計也讓它看起來不那么“高級”——但這畢竟是性價比機器嘛,這樣的設計雖然尷尬,但也還算可以體諒。

    更讓人遺憾的還要數它的接口配置,不再支持雷電的接口算是第一個遺憾,其次是原來在 Yoga Duet 的 3 個 Type-C 口縮減成了 2 個,并且都坐落在機身左側,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戶的使用場景。另外,它也砍掉了 TF 卡槽,對于有拓展存儲的用戶來說,這點相信也會比較遺憾。

    真實的筆記本級性能

    雖然說小新 Duet 在外觀上略顯“粗獷”了一些,但由此帶來的性能提升同樣也是非常顯著的。它搭載了第十二代酷睿 i5-1235U 低壓處理器,擁有 2 顆性能核+8 顆效能核的 10 核 12 線程配置,雖然是 12 代酷睿里最為孱弱的系列,但在二合一上還是很適用的。

    至于實測性能,我們也拿它跑了一通 CINEBENCH R23,測到了多核 7190、單核 1566 的分數,基本上也算是同處理器輕薄本的常規水準了,距離今年的十二代 P 系列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更別提 H 系列的標壓處理器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小新 Duet 是一款二合一產品,能在極為有限的機身內實現和筆記本近似的性能,這種釋放已經是相當優秀的水準了。

    當然,對于十二代酷睿這樣異構設計的處理器,單看多核性能和單核性能也不算很完善,我們也拿 PCMark 10 對它進行了測試。它這一項的成績各項分數也都相當出色,甚至還在一些細節項目上超過了我們此前評測的一些搭載 i7-1260P 的輕薄本,以更輕薄的二合一形態做到“越級”,確實讓人驚訝。

    此外,我們還拿它進行了一些比較簡單的游戲測試,在《古墓麗影:暗影》的測試里,1080P 默認畫質能達到 28 幀的平均幀率,而 720P 默認畫質下則會達到 34 幀的平均幀率,屬于“再調低點勉強能玩”的水準,對于小新 Duet 這樣的二合一形態來說,其實已經很出色了。

    足夠讓我滿意的辦公表現

    再來說說實際辦公體驗吧。得益于不錯的性能配置,小新 Duet 的整體辦公體驗還是沒有什么可挑剔的,畢竟本身我這種圖文編輯的性能需求也不高,批量導出修好的圖片已經是需要性能最高的場景,而它恰好也能做到輕松應對——與我此前一直辦公使用的某品牌十一代 i7 標壓處理器配 RTX 3050Ti 顯卡的旗艦筆記本并不會有太明顯的差距。

    另一方面,小新 Duet 的屏幕也是 16:10 的“黃金比例”,12.4 英寸也恰好還算能應對大部分的圖文編輯需求,還有不錯的亮度表現;色域覆蓋方面,它也能做到 98.9% 的 sRGB 色域覆蓋和 93.3% 的 DCI-P3 色域覆蓋,加上實測最高近 600nits 的亮度(官方的標注僅有 450nits),哪怕我不接上外接屏幕,體驗也是比較不錯的。

    據說這還是一塊“Panda King 第二代高硬度抗指紋屏”,實際觸摸下來確實也有一定的效果,當然想要完全沒有指紋也多少還是有些奢望,長時間觸摸后還是會有比較明顯的污漬。當它微微傾斜放在桌上使用時,辦公室的燈也會在其上造成比較明顯的反光,在意反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樣的體驗比較一般。

    前面談到的鍵盤蓋其實在實際體驗中也存在著一些比較尷尬的問題,最直觀的還是它吸附到 Duet 本體上使用時沒有辦法像 Surface 特制版專業鍵盤蓋那樣調整鍵盤的位置,平放在桌上時高度很低,即便是有著還算不錯的按鍵反饋,但在輸入體驗上還是略顯遺憾。

    至于續航,我實際使用場景里實際離電使用的占比極小,畢竟是工作機,平日里都是接上拓展塢供電使用,所以我對它的續航也并不是很敏感。當然我也實際拿它離電辦公測試了一段時間,如果只是按照我日常的辦公使用的話,它的耗電狀況也還算 OK,一小時聯網復合圖文辦公耗電 18%;如果是一小時全屏最高亮度看直播(Bilibili 原畫畫質)開啟彈幕,那耗電會比較恐怖,一小時會耗電 39%。

    當然,作為二合一產品,這個續航還是說得過去的,除了 65W 的快充略低了一些以外,我對它的續航這一塊其實沒啥意見,已經非常滿意。

    勸退,以及比較長的總結

    坦白說,我本來打算入手的是前代產品 Yoga Duet 2021,那款產品定價要更貴一些,但多了雷電四接口——不過早在剛開年時,聯想就在海外發布了 ideaPad Duet 5i,在衡量過 12 代酷睿帶來的提升后,我還是選擇了等待。在長達半年的等待之后,我終于等來了這款產品的國行版,也就是砍掉了 i3 和 i7 版本、1TB SSD 等選項之后的 i5 版本。

    要說這半年的等待值不值呢?初步體驗用下來,我認為還是值得的,5999 元的首發價對于這樣一款能有實打實輕薄本性能的二合一產品而言,確實很劃算。它在外觀質感、快充與接口配置等方面的缺憾,又并不會真的讓我感到難受,于是在目前短暫的使用時間里,我覺得自己用得很愉快。

    但如果你看到這里,對這款產品抱有了一定的期待,那我就要開始勸退了:這并不是一款適合大部分用戶入手的產品。

    首先,盡管我對小新 Duet 的性能釋放贊譽有加,但在更低一些的 5K 價位段,目前市面上有著大量搭載 6800H 或者 i5-12500H 的筆記本產品;如果加到跟它一樣的 6K 價位段,你甚至還能入手到一些搭載了獨顯的筆電新品。如果你沒有跟我一樣別扭地追求二合一形態,那小新 Duet 的性能在這些產品面前是完全不夠看的。

    ▲非常建議一般用戶選擇搭載 AMD R7 6800H處理器的筆電

    可能這個時候就有朋友要說了:“性能不重要,我想要 Windows 平板呀!”

    那這個時候就要進入到勸退的第二階段了:Windows 系統對平板模式的適配實在是太差了。盡管 Windows 11 的觸控手勢確實豐富了不少,但軟件生態至今依舊無法讓你很舒適地進行觸控操作,更別提因為不錯的性能釋放帶來的機身熱量了——高強度使用時它的出風口溫度可以輕松達到 50℃,長時間手持可能會有些不適。

    我并不覺得這是個問題,畢竟一般人也不會捂著筆記本的散熱口使用,但這對于一款平板來說確實是有些不合格的。

    那如果你確實對二合一這種更輕薄的形態保有好感、而又并沒有對平板形態有任何的期待,那是否又值得買呢?到這個地步,我就很難對你進行“勸退”了,但還是得說,這種形態畢竟伴隨著非常多的妥協,比如續航更低、性能遠不如同價位的正常筆記本等等,有能力的話建議還是先去線下體驗(但千萬不要在線下店購買)之后,再做決定。

    勸退雖長,但在我看來,這是一款能很好滿足我對電腦的別扭要求的產品。即便充滿了對形態的妥協,忽略掉可以分體的設計,它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款質感稍差而性價比極為突出的“超極本”,這對于我這種低性能需求的辦公人士來說,還是挺劃算的,也希望它未來能好好地幫助我創作吧。

    去幾年來,Windows掌機這個原本平靜的小眾領域已逐漸邁向一個臉紅脖子粗的時代。隨著今年聯想這個消費級終端巨獸的入場,硝煙更加猛烈。作為拯救者家族的最新成員,Legion Go掌機是聯想向這個領域投入的一枚重磅炸彈,也因此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目光。

    作為一臺高端Windows游戲掌機,我們有必要開門見山地把它的主要參數都列出來,比如它的CPU——AMD Z1 Extreme,它使用的那塊8.8英寸2.5K屏幕,它的內存大小和頻率,還有它的硬盤、電池等等。但當我真正拿到實機的那一刻,我還是更想從外觀說起。

    Legion Go醒目的外觀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你可以看到它采用通體黑色的設計,從任意角度看上去都很有造型;包括按鍵、背板和Logo在內也是如此,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掌機產品容易帶來的玩具感。單論外觀,這可能是眼下最符合我個人審美的產品。

    相對于顏色帶來的視覺效果,硬件本身的特征更讓人在意,而其中最醒目的當屬作為主體的屏幕。Legion Go使用了一塊8.8英寸的屏幕,這個尺寸在掌機領域可以說是非常突出的,也客觀上擴展了機器的整體尺寸(298x131x41mm)。據我們所知,這塊屏幕和拯救者家族的Y700系列應該是師出同門,參數也是相同的:擁有2.5K分辨率(1600P)、144Hz刷新率、97%DCI-P3色域覆蓋和500尼特(典型值)亮度。在掌機領域的標準中,這些性能是非常能打的。

    當然這里會有一些關于分辨率的爭論,因為對于很多玩家來說掌機平臺的2K+分辨率是偽命題。但基于實際體驗和使用經驗,我并不這樣認為。這部分內容我會在后面的游戲測試環節中說明,先往下看。

    當我開始留意特征的時候,我發現這臺機器在細節的改進和擴展上做了很多的嘗試。可能正面并不會給人這種感覺,因為它采用了一個相對標準的Xbox手柄式布局,并在右側設計了觸摸版,這些只是“常規操作”。但背面和兩側——尤其是手柄,暗藏玄機。

    首先是自定義按鍵之多,你可以看到在左右手柄的位置分別預設了兩組背鍵,左側是Y1、Y2,右側是M3、Y3;右側手柄背部(Y3上面)還有一個滾輪,——是的,它的作用等同于鼠標的滾輪;除此之外,右側手柄的側面還有兩個按鍵M1、M2,其中M1和RB是連體式設計的。

    坦白講,當我把這些按鍵介紹給朋友的時候,他聽蒙了。產品設計師顯然也知道我們的顧慮,——害怕誤觸,所以所有這些按鍵默認都是備用狀態,沒有特定的映射,不會妨礙日常使用。

    手感方面,其實它還是比較像Xbox手柄的觸感,包括十字鍵和肩鍵的清脆鍵程、XBAY的按壓力度都是如此;輕推搖桿時有比較明顯的阻尼感;扳機的鍵程稍長,但實際使用的感覺也趨向于新的Xbox手柄。有趣的是,這里的搖桿帽也是可以更換的,相信后續還會做一些文章。

    手柄的握把可以說是相當厚實了,我一手拿著相機拍攝,甚至覺得這個握把跟相機比起來也差不多(當然它還是更像全尺寸手柄)。考慮到整機860g的重量,這樣厚實的設計顯然也是為了持重而考慮的,不過同樣考慮到重量,使得這臺機器應該很少存在單手握持的場景。

    除此之外,Legion Go在手柄上的特色還包括分體式設計,而且它里面是帶電池的,不僅可以拆下來,更可以不經由其他連接器直接使用。看到這種設計你一定會聯想到Switch的Joy-con。有趣的是,Legion Go的這對手柄也可以像前者那樣將原本二合一的完整手柄分別映射為兩個獨立手柄,供雙人取樂。雖然由于按鍵數量的關系,你只能玩一些簡單的游戲,但這樣的形式在Windows掌機中仍是獨一無二的。

    這樣的設計實際上也為Legion Go拓展了游玩場景。任意地點,只要你把屏幕拆下來就可以解放雙手,自由操作。甚至你也可以依靠屏幕背后的支架,把它豎起來擺放,然后橫躺在被窩里游玩。順帶一提,這臺機器背板的支架是我目前用過的最友好的支架,阻尼感非常強,像鏡框那樣,可以讓屏幕橫豎穩定在任何角度。

    關于手柄,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配件,就是隨機附贈的鼠標底托。右手柄拆下來后,可以通過磁吸的方式安裝在這個底托上,由此單薄的底托與右手柄合體,變成了一個飛行搖桿模樣的人體工學鼠標。

    坦白講,作為一個實質上的鼠標,這玩意從視覺上看真是奇怪。但你別說,用上去的感覺反而還不錯。當你使用這種操作模式的時候,相當于“搖桿”的扳機部分——原本手柄側面的M1、M2就變成了鼠標的左右鍵,而滾輪還是滾輪,這種操作跟鼠標別無二致。

    更有意思的是用它來玩FPS游戲,那種移動搖桿瞄準敵人的感覺,結合了手柄的特點與鼠標的優勢,我個人認為這種感覺是很奇妙的。

    在近一周的體驗過程中,我一直選擇帶著這個底托。對我來說在公共場合使用它的唯一障礙是羞恥感。而介于本機采用Windows系統的特性,你會發現這個東西在日常場景和辦公場景中比手柄上自帶的觸摸板要方便很多。后者雖然也能起到鼠標的作用,但無壓感的設計以及長按觸發右鍵的操作方式仍然不夠便捷。

    其實于個人而言,我認為不論玩游戲、辦公還是其他日常操作,Legion Go始終給我一個強烈的印象——它本來就是為分體式手柄而設計的,這也是它彰顯與競品差異的優勢所在。因為眼下幾乎所有Windows掌機產品都無法擺脫一個辯證的難題:到底是抱著玩,還是擱在桌子上玩。無論哪種,你都得用兩只手握住機身。從Windows掌機尺寸和重量普遍較大的特點來看,這不是一個理想的設計。當然,你是可以外接手柄的,但那又占用了額外的空間。

    相比之下,Legion Go不存在這個問題。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把手柄拆卸下來,遠離屏幕自由操作。這種原本屬于Joy-con的獨特體驗放在碩大的Windows掌機上,是一種更有效的補充。而Legion Go能做到這一點也實屬不易,讓它看上去與其他產品都不太相同。

    關于機身特點的部分,最后再來看一看屏幕上下兩側的布局。屏幕上面分別有音量+-、揚聲器(左右對稱)、USB 4接口、TF卡插槽、散熱孔、3.5mm耳機以及電源鍵;下面另有一個USB 4接口。

    這里面比較特殊的是下面這個USB 4接口。不論是充電還是外接顯卡,似乎上面的USB 4都可以完成,而考慮到擺放方式,下面的接口總不太方便使用。我覺得這里留一個接口的意思除了備不時之需,可能也和收納包有關。因為你會注意到機器放進包里以后,收納包下方對應的位置正好留出了一個USB 4的出口,這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設計,也就是說你不用把機器從包里拿出來,也可以方便地充電。

    看完外觀,接下來我們通過游戲場景實測這臺機器的性能。需要注意的是,幾乎Windows掌機的性能測試都會附帶參數與模式的前提,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你開多少W的功耗會有多少W的表現。Legion Go不例外。我們在控制中心里看到這臺機器分為三種預設模式(安靜、均衡、野獸)和一個自定義功耗模式(TDP 5~30W)。我們的測試也會結合這一點去做分析。

    首先關于本機核心配置的性能,前面有所提及,這里不妨再復述一遍。Legion Go的處理芯片是AMD Z1 Extreme,這是基于7840U的改進型號,調整了功耗曲線,而它同樣擁有8核16線程的核心參數,這種強悍的屬性也幾乎讓它成為了當下高端掌機產品的標配。

    我們之前在不同機型上測過7840U的分數表現,因此對同檔位機型的性能心里有底。雖然機型配置的差異總會帶來一些不同的結果,但從Timespy的分數來看,不外乎3000~3200左右。除此之外,Legion Go的配置還包括16G DDR5-7500MHz內存和默認512G固態硬盤,以及49.2mWh(瓦時)的電池容量,它們共同構成了這臺機器的性能框架。

    接下來我們直接上強度,用有著“筆記本殺手”之稱的《消逝的光芒2》來測試這臺機器在各種條件下的表現。對于Windows掌機來說,分辨率是一個衡量實際性能的前提,你要以800P、1200P還是1600P來運行游戲,對應的表現完全不同。以這款游戲為例,我將掌機的性能模式開到野獸——也就是默認的最高性能,在統一中畫質(紋理手動調中)下,這款游戲在800/1200/1600P的平均幀數分別為55/35/25幀左右,應該說對于這款配置要求相當高的3A游戲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表現。

    同時,在這個飚性能的游戲中,我們也可以觀察機器的散熱效率。在野獸模式下運行一段時間后,你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機器頂部的出風口在躁動;出風口下方的屏幕部分也是熱度的高點(不同測量工具下為47°~53°)。很好的一點是熱度不會傳到手柄部分,所以握持游玩時不存在燙手的情況。當然,如果你使用分體式手柄來游玩,與屏幕拉開一定的距離,那么連帶風噪一起就都不是問題了。

    不過這里也有另一個讓人糾結的地方,就是游玩這樣的大型游戲時,上述三組分辨率到底該怎么選擇。因為對于掌機來說,800P已經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分辨率了,哪怕是Legion Go這種采用8.8英寸屏幕的產品,800P呈現出的畫面精度也不是不能接受;相對來說1200P有一個明顯的提升,觀感更加清晰,也可以說是掌機屏幕上最理想的狀態;而1600P在這類游戲中似乎不必強求,因為尺寸的原因,它的提升沒有我們在大屏幕上看到得那么明顯。

    考慮到高負載和UI比例的問題,1600P就更不適合在游玩大型3D游戲時使用。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將1600P稱為雞肋,因為當你游玩一些重視圖形、同時負載壓力又不大的游戲時,高分辨率帶來的視覺增益是無以復加的。比如我非常喜歡的這款2D橫版動作游戲《盜賊遺產2》,——這幾乎是一個對掌機平臺最友好的游戲,在Legion Go上,它可以穩定地運行在1600P/144幀的環境中,而我甚至不需要把性能模式開到“野獸”:

    退一步說,如果你是一個AVG愛好者,那么這臺機器的高分辨率也可以時刻發揮作用。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Legion Go的屏幕支持144Hz高刷新率,這對于體育游戲和競技游戲來說至關重要。比如我在這里測試了非常能體現高刷新率特點的《奧力奧力世界》,這是一個滑板題材的橫版動作游戲,你的角色始終都在畫面中高速移動。60幀的刷新率都很難完全展示出它的動態效果,容易出現拖影和卡頓的感覺(這也是此前其上世代主機版的短板),但在這臺機器上完全沒有。你甚至可以從屏攝抓拍中看到,作為主體部分的角色始終是清晰的,它給我的感覺就像在臺式機前一樣流暢。

    其實在掌機平臺的游戲測試中都面臨著一個效果與續航的取舍問題,而這顯然又與功耗的設置直接相關。我自己實測下來的感覺是這樣的:在野獸模式或30W高功耗模式下——你大概會應付一些如《消逝的光芒2》+1600P+中畫質這樣的挑戰,那么整機續航將在1到1個半小時左右。這個數據對于大多數同級別掌機來說也是差不多的,意味著你很難在這樣的負載下用不插電的方式玩游戲,也可以說掌機幾乎不存在這樣的場景。

    相比之下,均衡模式、或者說TDP15W到20W左右的程度是一個更標準的模板。對于Legion Go這樣本身性能比較強悍的產品來說,在這種“有所保留”的性能模式下已經足以流暢運行大部分主流游戲。比如我們剛才提到的800P或1200P下的《消逝的光芒2》、《只狼》、《極限競速 地平線5》,以及《原神》《崩壞:星穹鐵道》等等。如果你追求的是合適的觀感而非過度強調分辨率和參數,那么在這種模式下保持2小時的續航是沒有問題的。

    更有甚者,如果我們只是玩一些優化較好或者說不太需求機能的游戲,如前面提到過的《盜賊遺產2》和大多數AVG類游戲,那么選擇安靜模式或者將TDP調到10W左右,也足以在沒有顧慮的情況下流暢游玩。在這樣的場景中,它的續航時間將接近或超過4個小時,幾乎與日常辦公相當了。

    不過談及性能和模式的調試,我一直覺得這里有一個眼下Windows掌機廠商們共有的缺憾,就是沒有因人而異地去為玩家制作一個目錄或者一本向導書,告訴玩家在我的機器上哪些游戲適合用什么樣的分辨率和畫質,或者應該對應什么樣的模式和TDP配額。至少在我目前體驗過的五款主流Windows掌機產品中,在這一方面大家都沒能達到這個標準,——畢竟你也不能把這些工作都交給玩家自己,有時也需要主動引導。

    當然這里又牽扯到另一個話題,就是機器自身攜帶的前端軟件和控制中心的易用性。Windows掌機幾乎都會做這樣一套整合式的軟件,彰顯游戲屬性的同時在客觀上幫助玩家更快地完成操作。Legion Go也是如此。它把控制中心菜單的打開按鈕設計在了手柄右側的“R”鍵上,按下這個鍵就可以呼出菜單,隨時調整分辨率、刷新率、性能模式、風扇轉速等常用參數,也可以間接完成對快捷鍵和常用方案的更換。

    Legion Go也做了一個整合似的游戲庫,這幾乎是Windows掌機廠商都會做的功能。但我不認為這個東西很常用或很實用,因為它實際上是一個提供下載通道的平臺,將各個平臺的游戲掃描在一起,方便你打開;但打開之后還是要再登陸對應的平臺,于我個人而言,聊勝于無。至于Legion Go,在這一方面似乎也沒有太多值得提及的特色,是一個比較標準的或者說比較中庸的樣式。

    其實近一周的體驗下來,我覺得Legion Go總體還是比較符合我對聯想的想象。作為個人電腦領域的領頭羊,這款最新的產品也體現出了他們一直以來對于硬件整合設計和差異化的追求,尤以后者為重。因為坦白講,目前Windows掌機的行伍里價位相當的產品使用的核心硬件配置都差不多,所以性能本身的差異不大。于是創造更多更易用的場景就成為了突出的痛點。從這一點出發,Legion Go做了有意義的嘗試,比如它的分體式手柄設計,比如它的人體工學鼠標模式,比如它留出的非常多的自定義快捷鍵,你能感覺到他們想要努力地改善Windows掌機的瓶頸,同時創造新的使用場景。而且我深度懷疑這個產品之后會有一系列新的配件公布,不然它收納包里的留白就沒法解釋。總而言之,作為當下Windows掌機領域中一個醒目的熱點,如此表現的Legion Go應該值得那些等待出手的玩家關注。更有甚者,如果它所解決的上述痛點正好與你的需求相符,那么顯然就已經有了一個入手的機會。

    目前聯想拯救者掌機Legion Go已正式發售,戳此進入京東平臺商品頁面。

    示圖形理論成績

    我們用3Dmark 系列著名圖形測試工具來驗證GTX750Ti 2GB的理論性能。3Dmark 最近更新的Time Spy Demo 專為DX12 設計,旨在反應未來兩年內即將普及DX12游戲環境的圖形壓力情況。

    GM107核心的GTX750Ti獨顯雖然問世兩年有余,是桌面顯卡中的入門產品,但其孿生弟弟GTX960M0M卻大放異彩十分普及,證明了自己的游戲實力。聯想投影電腦610S搭載的GTX750Ti性能水平發揮較好,并沒有受小機箱拖累。

    接下來我們還采用了PCMark 8對產品的整體性能進行了評估,測試項目為Home accelerated,其主要包括Web瀏覽、文字處理、圖片處理、視頻處理、游戲等幾個方面,貼近用戶的實際應用模式,從最終3110分的成績來看,聯想投影電腦610S是一款性能非常不錯的mini PC產品。

    豐富接口散熱測試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聯想投影電腦610S沒有因為體積的限制損失自身的擴展能力,其后部面板搭載了多種接口——SPDIF接口、4*USB3.0、RJ45網線接口\SD讀卡器、耳麥插孔一應俱全。

    接口I/O面板

    隨后我們來看看這款迷你PC的散熱能力究竟如何,我們依舊采用AIDA 64+ Furmark進行雙拷測試,在20分鐘過程中觀察這款主機的溫度和頻率變化情況。

    實際拷機結果很有意思,i5 6400T設定的功耗墻比較嚴苛,在拷機過程中他幾乎一致維持了25倍頻頻率,溫度倒是奇低無比,只有四十五度左右。 顯卡方面GTX750TI比較老實,并沒有降頻,溫度就是比正常公版83度閾值略高一點,大概在86度左右。

    整機配置綜合性能

    聯想投影電腦610S高配版采用i5 6400T處理器,另有i3 6100T/i7 6700T的型號備選。在存儲方面,我們收到的高配版樣機搭配了128GB 固態硬盤和1TB機械硬盤,具體低配版可選二者之一。相應地,這款送測產品內存搭載單通道DDR48GB規格,此外還搭配了GTX750Ti 2GB GDDR5獨顯和802.11 A/C 模塊和藍牙4.0模塊。

    ASSD Benchmark

    i5 6400T擁有四核心四線程,6MB三級緩存,最大倍頻為28,正常辦公影音綽綽有余,也有一定的游戲實力。

    在固態硬盤方面, 聯想投影電腦610S選取的是SATA3接口的主流三星固態硬盤,寫入略低,4K隨機讀寫達到了平均水平,對用戶日常體驗的提升助益良多。

    3Dmark 系列成績

    GM107核心的GTX750Ti獨顯雖然問世兩年有余,是桌面顯卡中的入門產品,但其孿生弟弟GTX960M0M卻大放異彩十分普及,證明了自己的游戲實力。聯想投影電腦610S搭載的GTX750Ti性能水平發揮較好,并沒有受小機箱拖累。

    Pcmark 8成績

    PC是現在公認不可替代的生產力工具,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繼承著一些家庭娛樂功能中心的地位,然而在智能手機的沖擊下,家庭電子去中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的商用辦公領域也逐漸出現了PC份額被蠶食的現象。對此,主要PC廠商都有著莫大的壓力,畢竟電子科技領域成王敗寇只在一念之間,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作為全球數得上的PC頂級制造商,聯想幾乎在所有大家能夠想到的PC類型上都有自己的思考。一方面,過多的產品線確實有分散廠商和消費者精力之虞;另一方面,聯想銳意進取的態度總會在一些產品類型上獲得成功,或者至少推陳出新,對行業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今天要評測的產品就是聯想最新“腦洞”產物之一,聯想投影電腦610S,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帶了一臺分體式無線連接投影儀。

    無線投影小PC 聯想投影電腦610S評測

    這款迷你PC采用截面和剖面均為三角形的棱柱造型,體積非常小巧,只有2.2L,總高277mm,其中投影儀高77mm,主機高200mm,重量也不大,被控制在1.8kg的優秀水平,單純考慮本體已經是非常成功的小電腦了。加上深色配色的細膩涂層,聯想投影電腦610S 610S無論是放到辦公室還是展臺,肯定都是路人回頭率頗高的明星產品。

    無線投影小PC 聯想投影電腦610S 評測

    由于有著小巧的造型和無線投影的功能,聯想投影電腦610S 610S實際上針對兩類用戶群設計。

    其一:對龐大臺式機感到厭煩,渴求在有限空間內獲得最大顯示面積,對有線操控設備感到厭煩的新一代家庭用戶。他們對生活品質要求很高,無法容忍亂丟丟的線材橫亙在PC和顯示設備之間,也不希望大號的電腦主機破壞家中智能生態系統和諧的外觀。

    其二:需要點到點移動辦公的商用用戶,他們主要光顧的場所都配有隨時可以連接的顯示器抑或投影幕布。他們并不需要在旅程中重度辦公,但對數據和工作習慣有著安全和私密性的要求,到達特定場所卻要求可以立即辦公。他們需要筆記本的便攜,卻不需要累贅的顯示器。

    聯想投影電腦610S 610S采用第六代酷睿桌面處理器和NVIDIAGTX750Ti獨立顯卡,最高支持8GB DDR4 內存,搭配128GB 固態硬盤和2TB 機械硬盤,在硬件配置上完全可以應付這兩類用戶的需要。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