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關村在線
如果整體的看去年到今年手機市場的表現,不難看到全球手機的出貨量在下跌。這里面當然有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因素,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個現實:手機已經性能過剩,或許正在走PC的老路。
PC的老路什么樣?
自從IBM規范了PC的標準以后,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電腦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昂貴的高科技產品,在本世紀初期開始進入家庭并迅速普及。在本世紀初,“萬元奔騰四品牌電腦”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而DIY用戶則享受的是低成本和高性能。
但進入多核時代之后,電腦的性能還在增長,但人們的需求開始下降。在2011年,全球PC的出貨量達到了峰值,銷售了3億多臺,此后電腦的出貨量就開始逐年呈現下降的趨勢。現在都電腦并不貴,但人們依舊熱情不高,本質上還是性能過剩已經人們將注意力轉向了手機和平板設備,電腦更多的用來工作也高性能游戲娛樂。
智能手機只狂歡十多年?
電腦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2011年,增長的周期達到了二三十年。中國人用手機要從第一代移動網絡的大哥大算起,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摩托羅拉、諾基亞等企業在模擬機時代留下了太多經典。手機的銷量也一直在狂飆。
2007年,蘋果的喬布斯發布iPhone,智能手機的大幕就此揭開。智能手機也迅速取代電腦,成為我們最為依賴程度最高的電子設備。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到智能手機的銷量在2018年登頂。今年前兩個季度的數字更為不樂觀,甚至要比2020年還要慘淡。
和PC類似,手機現在也開始出現了性能過剩。即便你玩手游,游戲開發也會進行較低性能手機的匹配,或許你體驗不到60或是120幀,但能玩普遍問題不大,這讓用戶沒有什么換機熱情,并且現在用戶還發現,制約自己使用手機的,不過是存儲空間,而用戶手機存的東西越多、換手機搬家一次的時間就麻煩,就越不愿意折騰換手機。
現在的PC市場還依舊有自己的價值,并且市場實現了細分,辦公、游戲都有自己都目標群體。但現在手機依舊是“一機通吃”,只有黑莓曾經短暫刮起過商務風。其實現在很多人并不喜歡把工作和生活深度捆綁在一起,但這種無奈暫時還沒有解決辦法。
現在全球的半導體企業都在建新廠、擴大產能,但消耗半導體的PC和手機普遍疲軟,或許未來幾年,我們還會遭遇一場全球半導體產能過剩,而一個個周期,正是經濟的規律。還有一兩周就是蘋果和華為的發布會,在這個大背景下新手機的表現就尤其值得期待。
#手機處理器為什么那么難造#,手機CPU和電腦CPU的制造工藝并不完全一樣。雖然它們都是使用半導體工藝制造,但由于手機CPU和電腦CPU的應用場景和需求不同、體積不同,性能要求不同,價位不同等。它們在制造工藝方面肯定存在一些差異。下面就和大家介紹一下之間的差距。
1、制造難度方面,手機CPU相對于電腦CPU來說,更難制造。
這主要是由于手機CPU需要在更小的尺寸上集成更多的晶體管和電路功能,以滿足手機對體積和功耗的要求。手機CPU的制造過程需要更高級的制造工藝和更復雜的工藝步驟,以確保更高的集成度和性能。
2、在性能方面,電腦CPU通常比手機CPU更優秀。
這是因為電腦CPU通常擁有更大的功耗和散熱預算,可以采用更高的時鐘頻率和更強大的處理核心,以實現更高的計算能力和執行效率。另外,電腦CPU通常擁有更大的尺寸和更多的外部接口,可以提供更高的存儲容量和更豐富的擴展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手機CPU在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許多高端手機CPU的性能已接近甚至超過了傳統電腦CPU。這主要得益于制造工藝的進步、架構優化和高效的能源管理等技術的應用。并且,由于手機的普及和需求的增加,手機CPU也得到了更大的投入和研發,所以在一些特定的應用場景中,手機CPU的性能可能會優于某些電腦CPU。
3、制造工藝方面,手機CPU需要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集成度
首先,手機CPU需要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集成度,以滿足手機對于體積和功耗的要求。手機CPU通常采用更先進的制造工藝,如目前主流的7納米、5納米或更小的工藝節點。這些工藝節點可以在更小的尺寸上集成更多的晶體管和電路功能。
另外,手機CPU必須考慮能源管理和散熱等因素。為了提高電池壽命和降低功耗,手機CPU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如降低電壓和電流、優化電源管理等。同時,由于手機尺寸限制和散熱要求,手機CPU還需要在功耗和散熱之間取得平衡,避免過度發熱。
相較之下,電腦CPU通常擁有更大的尺寸和散熱預算,可以采用更高的時鐘頻率和更強大的處理核心。因此,電腦CPU的制造工藝相對較為寬松,常用的制造工藝節點包括10納米、14納米、22納米等。電腦CPU在功耗和散熱方面相對較高的預算,因此可以更關注性能和計算能力。
機發布會帶上友商的產品好像成了慣例,彰顯自己實力的同時還不忘調侃一番對手,你想宣傳手機我理解,但是為了吹捧手機,帶上電腦還抹黑一把就太說不過去了,電腦的性能是你手機能比的嗎?
連蘋果發布會也帶上友商了
先來說說CPU的事兒,看看尺寸那么大的電腦CPU,還需要熱管和風扇進行散熱;而小的可憐的手機CPU,只連一個均熱板進行散熱,如果發熱量小的CPU比發熱量大的強,那散熱器廠商準得哭出聲。
電腦CPU的尺寸和功耗都更大
如果你還不懂,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筆記本電腦的CPU能輕松跑上25W的功耗,5000毫安時的電池在這樣的功耗面前連1個小時也堅持不了,而臺式機的CPU可以達到120W的功耗,哪個性能更強你心里沒點13數嗎?
比手指還略小的手機CPU
實測數據也是如此,微博網友“Summer蟄伏”實測銳龍3600只調動了2個核心在沒有滿載的情況下就跑出了更好的成績。
銳龍3600只調動了2個核心且未滿載(圖片源自微博網友Summer蟄伏)
既然電腦的CPU更強,為什么在有些手機的測試宣傳中,865能勝過i7 8550U呢?
第一,不是同一平臺本來不具有可比性,兩者并沒有相同的性能測試軟件,而強行將軟件適配給兩個平臺,就會有太多變量。
沒有適配和優化的軟件跑分
第二,測試軟件采用的是RealPi benchmark,這款老軟件并沒有針對8代酷睿做優化(廢話當時還沒有8代酷睿),而手機端雖然同樣沒有優化,但是會使兩者的差距縮小。
電腦的多核多線程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第三,測試時只調用了單線程的進程,而i7 8550U是四核八線程的處理器,僅調用一個線程意味著性能根本就沒有發揮出來,也就談不上滿載了。
所以單拎某個軟件的某個測試項目出來說事并沒有意義,我拿驢車在山溝里比蘭博基尼的快,但你會拿蘭博基尼換我的驢車嗎?
至于文件解壓速度,其實也是換了一種取巧的方式而已。既然是比CPU性能,不去比壓縮速度而是比解壓速度,同樣使變量增加了。
不比壓縮速度卻比解壓速度?
不用同樣的軟件就算了,偏偏挑選了效率最低的Windows自帶解壓軟件,很明顯就是給筆記本挖了一個大坑。
此外,i7-8550U還要協調硬盤的速度,如果是機械硬盤或外置SD卡的話,寫入速度會是很嚴重的瓶頸,而手機采用的UFS3.0在寫入速度上完全不會成為瓶頸,所以這樣的對比結論同樣沒有意義。
還有一個可笑的地方是用手機散熱背夾對比臺式機散熱器,一個半導體散熱片加風扇成本10元的東西要去和銅熱管搭配鋁鰭片的散熱器磕,我只能說電腦用戶太大度了。
電腦用戶太大度了
所謂的手機散熱背夾,和電腦散熱器的的工作原理就不一樣,這個背夾就是單純的一個半導體散熱片,而且冷卻效果有限。而且不專業的地方是,電腦測的都是CPU的核心溫度,而你手機測的是表面溫度?
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只把表面溫度降低了,里面CPU的溫度還很高呢。這么比的話放一塊冰塊都比散熱器強不是嗎。
電腦散熱器是直接給CPU降溫的
再說了,你的手機散熱背夾只是用來散熱手機表面的,而電腦散熱器是直接接觸CPU表面的,人家根本就不是給你設計的,你這么騙小白也太不厚道了。
最低65W的熱設計功耗是你能壓住的嗎
說難聽點,電腦散熱器放在手機上還能有點效果,但是手機背夾如果能裝在主板上的話,就這散熱效率估計進了系統就得觸發過熱保護了。
一款好的手機自然會有用戶去追捧,用性能對比也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為了吹捧自己的手機而去故意打壓甚至抹黑電腦,用奇特的角度說明手機性能更強,這樣的做法真的讓人不齒,而且你自己也是賣電腦的呀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