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通道被安裝了一扇鐵門
東南網莆田7月4日訊(本網記者 李妙珠)“公共通道被業主私自安裝了一扇鐵門,把消防栓鎖在里面,一旦發生事故該咋辦?”近日,林女士撥打東南網莆田新聞熱線0594-2535366反映,稱莆田荔城區曠遠東方銀座有業主私自安裝鐵門占用公共通道,存在安全隱患。
7月1日,東南網記者前往荔城區曠遠東方銀座其中一棟樓18層,看到在走廊右邊共有4戶,中間確實被安裝了一扇鐵門,門上貼著兩則整改通知書,旁邊放著一鞋架。林女士告訴記者,該鐵門是里面兩個業主一起安裝的,已存在一個多月。
“里面設有一消防栓,業主私自安裝鐵門將消防栓鎖在里面,一旦發生火災,我們就用不到了。而且我們家的下水管道鋪設地也在里面,以后需要維修還得天天找他們拿鑰匙,麻煩。”林女士說,物業和開發商均前往查看,并表示將會把鐵門拆掉。但至今一個多月過去了,事情還沒解決。
當天,在莆田市神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辦公室里,工作人員林先生向東南網記者提供了一份由安裝鐵門的業主提交的申訴書。申訴書里寫明,林女士及另一業主未經商量,私自更改入戶門往外開,且有業主在通道堆放物品。安裝鐵門是為了防止他們在通道上亂堆雜物,以免造成自己進出不便。
對于入戶門往外開一事,林女士說:“他們自己也是如此,甚至大家都是入戶門往外開,如果要整改,大家一起(整改)。”
“目前,我們已經給安裝鐵門的兩戶業主強制停電一周多了,讓業主在未整改到位前,不能進行裝修。”神舟物業林先生對東南網記者說。
莆田市神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翁主任表示,公共通道不允許業主私自安裝鐵門。這四家是鄰居,現在正組織進行協商。若能協商,四家入戶門保持現狀,鐵門往后移;若協商不成,四家入戶門均進行整改,并把鐵門拆掉。“現在其他三家都好說話,就一家怎么說都不同意,很難溝通。若實在不行,只能讓執法局下來執法。”翁主任表示無奈。
荔城區住建局物業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余先生說:“安全通道不允許安裝鐵門,也不允許堆放物品。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將下去協調,盡量化解矛盾,恢復原樣。”
南網12月31日訊(本網記者 金晶晶)4月13日,莆田市荔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里歌聲嘹亮。“百課 百歌 百畫” 致敬輝煌百年——莆田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網絡征集展示活動由此拉開序幕,形成高潮迭起、精彩紛呈的學習氛圍,讓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成為一種新風尚。截至目前,“百課講黨史”已開展線下黨史課27場次,現場聽眾超3500人;網絡直播2場次,直播/點播量超18萬;制作黨史專題宣講微視頻(含AI視頻)79個,全平臺總播放量超1500萬。“百歌頌黨恩”征集到180多條“百歌”作品,篩選后共展播100期,全平臺播放量超1800萬。“百畫繪美好”征集到400多幅畫作,篩選后展示優秀作品100余幅。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委網信辦指導,莆田市委網信辦、莆田市委黨史方志室、莆田市總工會聯合主辦,東南網莆田站承辦,莆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協辦。主辦方在東南網開通了官方網絡專題,集納莆田市慶祝建黨100周年的活動報道,助力莆田市黨史學習教育更加扎實推進、出新出彩。官網點擊量現已超過350萬,獲得了廣大網友的一致好評。
百課講黨史:下基層 上云端 出莆田
“百課講黨史”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光輝歷程,結合莆田紅色故事,以通俗的語言、活潑的形式打造面向廣大網民的網絡黨史課學堂,再現黨的奮斗歷程,贊頌黨的輝煌業績,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在網上走深走實。線下邀請莆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宣講小分隊走進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工地等,把黨史教育延伸到一線,主辦方還對部分黨史課進行網絡直播,方便網友可以同步學習;線上,則通過錄制短視頻、AI視頻,形成了黨史學習教育下基層、上云端、出莆田的多位宣傳格局。
“AI講黨史是現代技術與歷史的融合,很有意思。”莆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陳丹霞老師表示,用數字技術實現虛擬主播講黨史,是不斷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鮮活生動的形式很巧妙地抓準了青年群體的興趣點,同時也吸引了一些老年人群體,激發黨員與群眾學習積極性。
百歌頌黨恩:曲曲入心 唱響莆田紅
“看見莆田紅,時代造英雄。青春正當時,世界從此大不同……”6月,由莆田市委網信辦、共青團莆田市委、正榮集團制作的原創MV《看見莆田紅》,邀請100名青年共同參與,以青春之歌禮贊建黨百年,讓紅色基因永續相傳,讓奮進力量始終前行。
或氣勢磅礴、雄壯激昂,或低吟淺唱、委婉清新,或歡快奔放、高昂奮進……百歌頌黨恩,奮斗正當時。大家用嘹亮的歌聲禮贊新中國,唱響新時代,展現新風采。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吳其通表示,通過組織黨員干部合唱《美麗海洋我們的家》并錄制歌曲MV,參與“三百”活動,在用嘹亮的歌聲為中國共產黨100歲生日獻上最誠摯禮贊的同時,呼吁社會公眾要更多地了解海洋、保護海洋、關愛海洋。
百畫繪美好:五顏六色“邂逅”奇思妙想
“百畫繪美好”聚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主題,分為“‘畫說’未來”和“童心‘畫’黨”,鼓勵廣大群眾運用繪畫的表現形式,呈現中國共產黨頑強奮斗、奮進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創作出具有民族氣派、富有莆田特點、體現時代特色、展望美好未來、符合大眾審美的繪畫作品。
神舟上天的彩筆畫、禾下乘涼的水墨畫、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水粉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在中小學引起熱烈反響。畫卷繪童夢,童心永向黨。孩子們拿起手中的畫筆勾勒紅色印記,用鮮艷的色彩點燃愛國情懷。主題鮮明的繪畫作品,描摹出對黨和祖國的無限熱愛,描繪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新社福州2月26日電 題:創新與傳統碰撞 年輕人接力民俗傳承
作者 葉秋云
今年新春佳節里,福州長樂游神、潮汕英歌舞、青海社火等許多傳承千百年的傳統民俗活動在中國各地熱鬧上演,紛紛“火”出圈。其中引人關注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樂于參與,在創新與傳統碰撞中接力民俗傳承。
中新社記者梳理發現,長樂游神“小太子”、青海“溜達猴”、南山英歌隊“小時遷”……福建、廣東、青海等多地皆有10歲以下兒童參與民俗活動表演,在網絡上走紅,帶動更多游客走近、了解傳統民俗文化。
2月23日晚,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舉行的“送媽上宮”活動現場,3歲多的蔡昱程(右一)輕車熟路敲打著樂器,在表演莆仙十音八樂的演奏人員中十分顯眼。高亞成 攝
“咚咚,咚咚咚咚……”2月23日晚,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舉行的“送媽上宮”活動現場,年僅3歲多的蔡昱程輕車熟路敲打著樂器,在表演“莆仙十音八樂”的演奏人員中十分顯眼。其演奏非遺技藝的視頻已迅速在社交平臺走紅,網友們直呼“小神童”。現在,慕名到湄洲島看演出的游客絡繹不絕。
無獨有偶,2023年,在青海社火表演現場,當時3歲多的李啟勛扮演的小“美猴王”因獨特走姿在網絡上走紅,被網友親切稱為“溜達猴”。今年春節期間,不少游客前往青海觀看表演。有人說,是因為去年的“溜達猴”讓全網再次看到了青海社火。
莆田民俗專家張元昌認為,近年來傳統民俗活動備受關注,不乏自身魅力元素,而可愛、有“梗”的娃娃參與其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僑鄉長樂,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成立神將社,以此來弘揚和傳承傳統游神民俗文化。福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甘滿堂在研究傳統游神民俗活動時發現,長樂出現了“80后”出錢、“90后”管理、“00后”出力的現象。
2月19日上午,一場傳統游神民俗活動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潭頭鎮厚福村舉行,吸引海內外游客圍觀。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希望將喜歡傳統民俗文化的年輕人召集在一起,跟隨著老一輩的步伐,將傳統民俗文化傳承下去。”“90后”青年林雅婷是長樂區潭頭鎮厚福村興龍社負責人,原本是厚福仁里行鼓手的她兩年前發起成立了興龍社。
正月初十舉行的厚福村傳統游神民俗活動中,少年神勇、意氣風發的“張世子”“張二世子”等神將憑借“高顏值”火“出圈”,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來觀看。“00后”林濱是新版神將形象的設計者之一,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很意外神將走紅,但是也很開心,能把長樂的傳統民俗文化傳播出去。
游神隊伍中,挺神將的人大多為“00后”。在張元昌看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追逐民俗活動的熱情,原因有四:一是回歸傳統,尋找歸屬感;二是體驗生活,豐富人生經歷;三是挑戰自我,挖掘潛力;四是享受快樂,放松身心。
“很多人不了解,都認為傳統民俗活動是‘搞迷信’,其實不然。”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林國平認為,每一場民俗活動都有豐富的寓意,是民眾凝聚力的表現,也是鄉愁的體現;民俗活動的背后,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一個美好的愿望及忠孝文化等。
2月23日晚,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的元宵游燈活動中,小朋友參與表演。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網絡上,有人贊成傳統文化“出圈”,但也有網友質疑“是否違背傳統”。那么,傳統文化“破圈”應如何守住底線呢?
“有一些民俗活動在傳承的過程中確實‘變味兒’了。”林國平指出,傳統民俗活動千百年流傳下來,已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隨著時代的變遷,會做出一些適當調整,就是所謂的創新,但創新的目的是和當下時代相適應、迎合年輕人的審美,不是一下變成了不認識的東西。總而言之,創新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當下,隨著傳統民俗的復興,各地文旅部門也紛紛加入到推廣的行列中。張元昌樂見于此,他表示,民俗文化的傳承不僅豐富了民眾的娛樂生活,更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注入活力和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