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電腦報將向大家繼續提供最新一期,即2020年第6期《電腦報》電子版。如果后續期數發行,疫情沒有結束而郵局發行通道仍然不暢,我們仍將通過相同的渠道向大家發送最新一期的《電腦報》紙質版電子版,直至正常!
目前《電腦報》支持電腦、手機、平板電腦閱讀方式,內容及排版均與紙質版相同,可隨意放大縮小閱讀。領取方式:
添加以下任一位編輯的微信,他們會發送卡密和使用說明。
電腦報二哥( 微信號:so2-so2 )
電腦報師姐(微信號:yhmd0808)
因為微信每天添加的好友有數量限制,如果添加時提示限流,可以點擊此鏈接在線登記自己的微信號,小編會陸續添加你并發送電子版卡密和說明。
請大家耐心等待,贈閱的電子版將在這幾天陸續發放給大家。非常時期,感謝大家的理解與支持!
腦報2017年試刊全新亮相
還記得當年創刊時電腦報的模樣嗎?
這時候還有很多讀者沒有出生吧!
1994年電腦報合訂本
1992創立
電腦報已經走過了24個年頭
一路走來
見證了無數IT企業的輝煌和興衰
見證了互聯網對平凡生活的改變
也在數字時代洶涌的浪潮里
嘗試著一次次的轉型與和蛻變
因此電腦報
每年下半年都會做明年的試刊
從版式、內容策劃、數字閱讀以及思路方面
進行一次全方位思考和改變
我們希望這種改變
激勵著我們不能一成不變
激勵著我們要進一步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
更激勵著我們貼近社會的脈搏
在全媒體閱讀時代
讓用戶盡享平面閱讀傳統和寧靜的同時
也能暢讀電腦報數字內容的變幻和多彩
時代在變
電腦報初心不變
平面報紙、數字閱讀和新媒體多管齊下
以內容作為核心價值
多元化內容傳播和閱讀渠道
隨時隨地、多種方式
讓您盡享電腦報!
電腦報不僅僅是報紙
歡迎關注電腦報新媒體矩陣
了解點擊 這里
電腦報2016年試刊內容亮相9月5日第35期
以下為節選版面
如果大家對電腦報試刊有任何想說的話,歡迎留言!我們需要聽到你們真實的聲音,或寫郵件發送到pcw_code@vip.sina.com
每周封面精選重磅內容和選題
電子版新增目錄版面,訂閱報紙的讀者也可以關注電腦報官方微信號(CQCPCW),進入底部“查詢功能”菜單進行查詢(目前支持2015~2016已出版報紙)
紙成果
《電腦報》所刊的文章經常被《人民日報》、《新華文摘》、《新聞出版報》、《科技日報》、
《讀者》等數十家報刊轉載。1996年,《電腦報》在四川省首次報刊質量評審中被評為一類報紙,得分居重慶市報紙首位。
《電腦報》的發行靠讀者自愿訂閱和在報攤購買,讀者中80%以上具有大專學歷。目前,《電腦報》期發行量達70萬份,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科技和科普類報紙。
《電腦報合訂本》每年發行量超過125萬套,是中國目前發行量最大的科普圖書。由于在科普工作中的突出成績,電腦報社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國科協等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著名科學家、學者周光召、許嘉璐、朱高峰等擔任《電腦報》顧問。
電腦報是目前中國第一大IT報刊、它的簡單、易學、易懂和普及性的專業內容成為IT入門初學用的掌中至寶,而它每年發行的《電腦報合訂本》更是IT從行人員的必不可少的技術手冊。
經過十年勵精圖治的發展,她已經樹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成為廣大電腦愛好者和初學者的首選讀物。
2016年,電腦報分為A(新聞評論周刊)、B(PC與應用周刊)、C(硬件與智能周刊)、D(機智貓周刊),另外增加獨立的“特別策劃”版面。同時電腦報新媒體矩陣每天也有大量的原創內容更新,包括產品評測、資訊、應用、選購以及眾測、直播和視頻等相關內容,已經成為《電腦報》突破報紙傳統業務形態之外的有效手段,并具備和《電腦報》紙質報紙并駕齊驅的傳播平臺。
歷史沿革
1992年1月, 《電腦報》正式創刊,并向全國公開發行;
1992年1月, “電腦寫作”作家換筆系列報道拉開序幕,在全國掀起電腦普及小高潮;
1993年1月, 《電腦報》第一套年度合訂本——《電腦報1992年合訂本》正式出版發行;1993年1月, 《電腦報》為推動電腦進入中國百姓家庭,率先提出“經濟型電腦”概念;
1993年10月,《電腦報》開辟“函授學?!睂0?,并提供函授教學服務,當年即培訓函授學員逾萬名;
1994年1月, 《電腦報》單期發行量突破10萬份。第一期彩色印刷的《電腦報》與讀者見面;
1996年1月, 《電腦報1995年合訂本》首發量突破50萬套,成為年度最暢銷科技圖書;
1996年4月, 《電腦報》單期發行量突破30萬份;
1997年2月, 《電腦報》官方網站CPCW首度亮相;
1998年1月, 《電腦報》單期發行量突破50萬份,發行市場份額在同業取得領先地位;
1998年2月, 《電腦報》地方市場版《IT商情》創刊;
1998年7月, 電腦報社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首屆“全國地方報社管理先進單位100家”稱號;
1999年1月, CPCW被CNNIC評為中國十大中文站點;
1999年3月, 《電腦報》年度電子版《電腦報1998合訂本配套光盤》正式出版發行;
1999年6月, 《電腦報》在重慶成功舉辦中國首屆DIY研討會,在讀者中掀起個人電腦DIY熱潮;
1999年7月, CPCW再次榮獲CNNIC“中文十佳網站”稱號;
1999年10月,電腦報社將CPCW網站與美國IDG集團合資,并整合成立中國最大IT門戶網站天極網;
1999年12月,電腦報社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國科協評為“中國科普工作先進單位”;
2000年12月,《電腦報》在央視調查中心舉辦的全國周報閱讀率調查中排名第三,不但遠遠超過
所有的計算機類報紙,也超過了大多數大眾媒體;
2001年12月,電腦報社將旗下經營性業務委托中科普傳媒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獨家經營。至此,中科普傳媒掌控了以《電腦報》為首的共計23種報、刊的經營業務,成為一家較有影響力的科普傳媒公司;
2002年1月, 《電腦報》單期發行量突破70萬份,發行市場份額在同業遙遙領先;
2002年3月, 《電腦報2001年合訂本》;累計發行量超100萬套;
2003年6月, 《電腦報》被中央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成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8家報紙之一;
2003年12月,《電腦報》全年廣告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廣告市場份額躋身業界前三名;
2004年6月, 《電腦報》被世界經濟論壇和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年度“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
2004年8月, 電腦報社、中科普公司與香港TOM集團合資成立的合營公司正式運營,這是我國第一家經過權威部門批準的傳媒合資公司;
2005年1月, 《電腦報》榮獲中國信息產業“行業用戶影響力顯著媒體”獎;
2005年2月, 電腦報社再次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地方報社管理先進單位,《電腦報》是本屆唯一獲此殊榮的IT類報紙;
2006年3月, 《電腦報》主辦“首屆中國數字英雄會”,并首次發表“年度中國IT品牌風云榜”以及“中國數字英雄榜”;
2006年5月, 電腦報網絡事業部成立;
2007年6月, 《電腦報》連續四屆被世界經濟論壇和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年度“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
2007年8月, CPCW中文名確立為“數動連線”,定位在“中國電腦愛好者互動門戶”;
2008年6月, CPCW正式啟用新域名shudoo;
2008年10月,創建了電腦報自助在線調查系統;
2010年8月,電腦報成立數字出版事業部。
2010年8月,“數動連線”更換新域名icpcw,并在2011年將網站改名為“瓢蟲網”。
2010年8月,IT玩吧,中國第一IT產品社區聚合網站上線。電腦報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旗下新興聚合平臺。
2011年1月,由電腦報數字出版事業部負責的產品——電腦報移動客戶端上線。該客戶端分別有iPhone、iPad、Android Phone、Android Pad版本,并陸續推出了數個更新版本,截至2012年5月,各平臺產品累計下載量突破百萬,成為國內科技類媒體移動互聯網客戶端的No.1。
2011年3月,電腦報SNS事業部成立(現電腦報新媒體事業部),負責電腦報官方微博等SNS網絡產品運營。截至2016年6月,電腦報官方新浪微博粉絲數接近100萬,名列全國報刊媒體微博前十,科技及專業類媒體第一,官方微信粉絲數33萬。
2012年5月,瓢蟲網改名為電腦報在線,論壇移動互聯網客戶端上線測試,包括iOS、Android、塞班系統版本,2015年電腦報官方APP全新改版。
2015年5月,電腦報推出鈦師父新媒體平臺,此平臺由電腦報讀者俱樂部轉化而來,專注DIY硬件和智能;
2015年7月,電腦報推出機智貓新媒體平臺,專注手機產品,同年老狼攝影微信新媒體平臺推出。
2016年,電腦報成立新媒體事業部,整合電腦報新媒體和全網宣傳資源;同時建立了全新的在線問答社區必修網。
報紙發展
過去10年,《電腦報》的產值增長了近千倍,而隨著基數日漸膨脹要想保持飛速的成長已經很難。
與TOM合資拓展海外市場
與《電腦報》社及重慶中科普傳媒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成立合資企業,TOM占合資公司49%的股權,《電腦報》集團占有51%股權,合資公司經營期限不少于20年?!峨娔X報》集團注入旗下《電腦報》、《電腦報合訂本》、《電腦報配套光盤》和電腦參考圖書廣告和發行業務等資源。
TOM沿襲了慣用的“現金+股權”的收購方式,現金支付電腦報1.2億人民幣,其余則以每股5.51港元發行新股給電腦報,新股數目約為3300萬股,約占TOM現有股本不足1%。
雖然《電腦報》對合資一事不愿發表更多的評論。李志高還是表示:“《電腦報》從零創業到現在一年幾
千萬利潤,一直都有深重的危機感。所以一切有利的資源我們都盡量利用。幾年以來,我們一直想介入海外市場,但我們對此了解不多,我們尋找海外合作伙伴不僅TOM”。
以《電腦報》現有的資金積累和盈利能力足夠滿足現在的發展,《電腦報》融資需求不強烈。與TOM合資,《電腦報》是想利用國際傳媒的經營理念、資本運作思路,通過他們這個平臺,向海外市場進軍。未來3年,《電腦報》的海外業務將達到10%?!?/p>
《電腦報》的危機也許在于,偏居重慶,向外拓展少了些許地緣優勢。而且《電腦報》普及電腦知識的內容定位,決定了《電腦報》走的是讀者路線。不同于《計算機世界》和《中國計算機報》兩大IT傳媒的企業定位。這樣在IT廣告市場分成上,“計世”與“中計”占據了30%和20%的市場份額,而《電腦報》只有10%?!峨娔X報》不但被人指摘讀者定位低端,而且隨著計算機知識普及渠道的越來越廣泛,《電腦報》的優勢受到了挑戰。 2001年,《電腦報》增長率為20%出頭。業內認為,《電腦報》進入了一個發展平臺期。
否認發展進入平臺期
《電腦報》向來否認已進入發展瓶頸。
《電腦報》常務副總編劉信中表示:“《電腦報》并未進入發展平臺期,發行量和廣告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我們有計劃控制發行量,以節省成本,不使經營壓力太大?!?/p>
剛開始創辦時,電腦報是四開四版的小報,第一年報紙虧損了20多萬元,還要靠副業——辦電腦培訓班來維持生計。現在《電腦報》發展近100個版,發行量67萬,《電腦報》最自豪的就是“中國發行量第一的計算機報”。電腦報社長陳宗周說過,“電腦報比10年前創辦時足足增加了1000倍?!?/p>
《電腦報》3年沒有提價了,但是版面在增長,一份《電腦報》目前虧7毛錢,發行基數越大,報社壓力越大。與同類報紙相比,《電腦報》的發行是其幾倍或10倍,但《電腦報》的廣告量不可能是其10倍,廣告與發行不同步。
劉信中告知 :“以前業界認為,《電腦報》擁有的是低端讀者,但實際上從戴爾電腦的模式看,終端用戶是最有效的。目前《電腦報》要做的是拓展業務發展空間,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p>
劉信中認為《電腦報》目前的盈利能力在媒體和產業兩方面。《電腦報》合訂本發行一套達到5000萬碼洋;電子出版物和圖書銷售碼洋是1個億左右;出版將是《電腦報》將來的一個重要盈利點;在產業方面,《電腦報》與清華合作成立的軟件機構,致力于自主研發成果等。
眼下《電腦報》整合了多家報刊成為電腦報報業集團(中科普集團),看準出版、教育等市場,也意圖打造一個集報紙、互聯網、新媒體、視頻及直播業務等互動媒體平臺。
大力發展新媒體業務
電腦報新媒體轉型于2011年,最初從電腦報官方網站、微信、微博入手,逐漸發展形成新媒體矩陣,并且已經成為中國科技類媒體的強勢平臺,形成了以電腦報官方微信、微博、APP客戶端為核心,鈦師父、機智貓、老狼攝影以及購機幫你評等細分產品線的新媒體賬號矩陣。依托電腦報龐大的用戶閱讀群體和內容制作方面的優勢,內容訂閱用戶超過200萬人。
電腦報官方微博:擁有99萬粉絲,2015年度人民日報媒體(全媒體)微博排行榜位列第20名,成為唯一一家入選的科技類媒體。電腦報官方微博除在粉絲數量上遙遙領先其它科技類媒體外,更得到俞永強、Vista看天下、新聞晨報等眾多IT業界核心人物以及知名媒體的關注,在Pokemon GO一類熱門事件的傳播中,電腦報官方微博無論是閱讀數還是評論轉發數都遠高于其它科技媒體,從側面印證了電腦報微博獨到的傳播力。
電腦報官方微信:電腦報官方微信專注IT行業和平臺整合,目前擁
有33萬粉絲,平均每天推送三次,頭條閱讀數平均1.3萬,次條平均閱讀數5千,三-N條平均閱讀數4千,在全國科技類微信公眾號排名約15名。
泛科技的定位讓電腦報官方微信能夠吸引大量IT科技愛好者,并逐漸形成了新聞資訊和原創科技內容為主導,眾籌試用、新聞追蹤、媒體觀點等欄目補充的另一個深度內容平臺,全方位服務讀者數字生活。
搜索調查
中國權威媒體《電腦報》在重慶發布“2005—2006年度中國IT品牌風云榜”。會上首次公布了2005年讀者首選搜索引擎品牌調查結果。在線上和線下的調查顯示,62.29%的讀者在搜索引擎的選擇上首選百度,百度也由此成為最受讀者喜愛的搜索引擎,Google以27.55%的關注度排名第二,其次分別為雅虎、搜狗、一搜。 《電腦報》副總編黎和生告訴記者,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搜索引擎市場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大者恒大,國產品牌百度與外來的Google兩強相爭已經初顯端倪,百度在中文市場上正由以前的領導者向壟斷者邁進。而部分中小搜索品牌將在2006年面臨嚴峻的考驗,不少搜索提供商很有可能被淘汰。
參與調查的《電腦報》編輯認為,百度是目前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上最獨特的品牌,擁有優越的市場份額,他對中文搜索的理解增強了中國消費者對他的青睞。
據悉,《電腦報》年度IT品牌風云榜讀者調查是目前國內IT業界規模最大、調查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調查活動。榜單由《電腦報》通過12萬人的問卷和網絡調查,以新媒體、短信、電子郵件等方式投票并公證,真實反映了中國市場各IT品牌影響力和受關注程度。
融資情況
7月5日,《電腦報》社在重慶市召開規模宏大的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電腦報社、中科普公司與香港巨商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合資成立“重慶電腦報經營有限公司”。為此,TOM集團將支付總價值2億多元人民幣的現金,以此來換取新成立的合資公司49%的股份。據了解,這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成立的國內首個新聞出版業合資項目,也是目前國內媒體吸引外資中額度最大的一筆。
拿到這筆資金后將做些什么?這是《電腦報》社社長李志高最近一直在思索和苦惱的頭等大事。但在日前記者與他的一次談話中,李志高明確表示,《電腦報》社將利用現有資源,做強做大經營業務。
快速成長
創刊于1992年的《電腦報》,當時是由重慶市科協和西南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一份小報,四開四版,發行量2萬多份。到2003年底,《電腦報》的發行量已經有70萬份,每周96個版面,2005年還將擴版到112版?!峨娔X報》的銷售額在11年間從最初的年銷售額不到100萬元到今年超過5個億,增長了幾百倍。其發展之快速,資本之優良,可見一斑。
1967年出生于湖北羅田的李志高,1997年從重慶大學博士畢業后分配到《電腦報》社,一開始就擔任起該報發展部的重任。從創辦多家高科技公司到1999年從美國吸引IDG風險投資創辦天極網站,《電腦報》社的發展幾乎是“四輪驅動”:其一是《電腦報》,它搶占了目前國內計算機類報紙中的最大市場份額;其二是每年出版的《電腦報合訂本》,銷售實洋已從幾年前的幾千萬增長到現在的上億元;其三是由他一手創辦的天極網站,2004年的銷售額也過了6000萬元;其四是《電腦報》社旗下的10多種報刊,其中有些已經發展得很不錯了,像《微電腦世界》雜志,半月刊發行30多萬份,一年銷售3000多萬元,還有《電腦迷》,單期發行也過了15萬冊。當然,還有前景十分看好的《21世紀人才報》,以及著名作家阿來主編的《科幻世界》雜志等等。
《電腦報》社這輛“四輪驅動”的動力型跑車,在2003年的財務報告中就充分顯示出了它的資本優質性:全年銷售實洋5個多億,稅后總利潤6000多萬元。而創造這一產值的團隊僅200多人,且無一名退休職工。還有,占純利潤2/3強的《電腦報》,其70萬的發行量中有近60%是靠郵局訂閱的,全部是讀者自費訂閱,有將近40萬冊的郵局訂閱量,這在專業報紙領域里是非常難得的。很多讀者看了10年的《電腦報》,有些讀者已成長為IT方面的專家或者技術方面的專家,而這些保證了《電腦報》的發行量每年都能增加。像這樣的朝氣蓬勃的媒體,自然不會從每位精明的企業家和投資商的眼中漏掉。
低調融資低調做事
同時從TOM集團吸引到資金的其實有兩家——《三聯生活周刊》和《電腦報》,新聞出版總署對這兩家媒體吸引外資的批文都是在2004年1月下發的,但外界多數只知道前者的消息。其實,《電腦報》融資后,比《三聯生活周刊》先成立合資公司,只是一直沒有對外宣布,用他們的話說,《電腦報》是“先領證,后結婚”,而三聯是“先結婚,后領證”。 《電腦報》的融資之路淵源很長,李志高也一直專致于此。前兩年的時候,有一家著名財團曾經找到他們,當時主要談的是天極網站的收購,因為價錢談不攏,后來放棄了?,F在看來,李志高總結說,自己有些保守。這也難怪,在《電腦報》社整個董事會里,他是最年輕的一位,他說自己在董事會中已經走得比較超前了,所以,他不能有太冒進的動作。李志高說,《電腦報》的企業文化第一點是非常實在,同時整個報社領導集體和員工有深深的危機感,因為它在重慶在內地,和全國的IT媒體甚至全球的IT媒體競爭的時候,他們沒有優勢?!峨娔X報》人始終擔心被市場拋棄,被讀者拋棄,最終飯碗不保?!峨娔X報》人干事情非常賣命,從創業者到管理層到員工都是非常努力的,始終處于壓力之下,始終處于進步之中。
對前景充滿希望
雙方建立的“重慶電腦報經營有限公司”,投資總額為3000萬元人民幣。經營范圍是內地出版的圖書、報紙、期刊的零售業務,經營期限20年。合資公司中,TOM集團持有49%的股權,中科普持有51%。為此,TOM集團將支付總價值2億多元人民幣的現金。《電腦報》集團將旗下《電腦報》、《電腦報合訂本》、《神州商情》及電腦類圖書、《電腦報配套光盤》等知名刊物的廣告及發行業務、商標及品牌使用權、管理團隊、客戶資源以及相關固定和流動資產注入合資公司。
合作方式上,編輯業務將由《電腦報》社方面負責,經營業務則由新組建的合
資公司獨家操作。
李志高稱,TOM集團業務遍及中國內地、臺灣和香港,擁有先進的傳媒管理理念和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TOM集團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王先先認為,《電腦報》社在內地擁有龐大的忠實讀者群和很強的市場影響力,此次合資標志著電腦報挺進國際中文媒體市場,也標志著TOM集團將在重慶展開全方位的投資。
現在,《電腦報》社一年的出版產值已過億元,像《電腦報合訂本》每年銷售都十分火爆,已經成為出版界的金字招牌。李志高毫不隱諱地說,《電腦報》的目標是上市,所以現在要將集團內的各項業務資源進行整合,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將經營業務做強做大,在紙質媒體和新媒體兩個平臺上實現更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