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別不愿意聽,真的是維度不同,憑心而論,大家覺得現在一些數碼博主的幾分鐘視頻真的可以替代給專業的IT工程師專門設置的幾周培訓課程有用嗎?在短視頻橫行的時代往往一句“SMR”不能買就能賺取很多流量,很多數碼小白也就會抓住是不是SMR(疊層磁記錄)作為是否買入一塊硬盤的依據。其實這是相當以偏概全的一個想法。

    今天咱們就展開寫一個長文,來聊聊硬盤的參數。

    我們看到一塊硬盤:

    在硬盤的表面標簽上一般會寫著硬盤的型號,例如這塊Exos 10的硬盤,它的型號在標簽的第三行“ST10000NM0096”,剩下的東西就不需要在磁盤標簽上去看了。我們可以搜索這個型號的數據表。

    另外有些硬盤,也帶有類似于ST10000NM0256的型號,這個些型號也是ST10000NM0096的衍生型號,咱們在后面再一點點說。

    打開搜索到的數據表,你就會看到滿眼的數據。這里面要說的是——所有的數據都有用。


    今天咱們就一條條地說這些數據是做什么的。

    首先你會發現ST10000NM0096只是這張表上眾多型號中的一個,它是細節Exos企業存儲盤這個大的產品線之中的一個子型號。這個產品線分三個細分市場型號組:“Hyperscale SATA”、“SATA 6Gb/s Standard”和“12Gb/s SAS Standard”。

    這里就可以開始說,Standard標準模式,就是最普通的硬盤格式,而Hyperscale超大規模模式則是針對于大規模的OLTP在線事務處理, Hadoop數據密集型分布式存儲, Ceph存儲 和 對高性能計算應用進行了優化的磁盤。

    下面正式的參數就是 Capacity(容量),你看到無論是超大規模模式和標準模式都是有8T和10T兩個不同的容量。容量咱們就可以不說了,就是磁盤的出廠容量是多大。

    是不是Hyperscale模式的硬盤更好呢?這里我們就得看下面的一組參數了。

    豎列:Standard Model (512e)、Hyperscale Model (512e)、Standard Model (4Kn)、SED Model (512e)、SED Model (4Kn)、SED-FIPS Model (512e)以及SED-FIPS Model (4Kn)。

    這里面希捷在參數上設置得就比較坑了,這一列參數是磁盤的扇區和存儲標準。得分括號外和括號內兩部分來看。

    首先說括號內的,就只有兩種,一個是512e,另一個是4Kn。這是出廠的時候的扇區格式。

    最早的磁盤格式中,512字節的扇區是硬盤的最小存儲單元。然而,每個扇區都不能完全用于數據存儲,因為一些如ECC、地址標記等用途的代碼也要占用磁盤空間(大約每個扇區會有65字節)。512字節扇區的數據存儲的實際使用可量不會超過 1-65/512=87.3%。這也就是為什么你們拿到的10T的硬盤最終看起來是不到10T容量的原因了,這里面并不完全是1000和1024這樣的換算導致的磁盤容量減小。

    再后來廠商就提出了一個叫做AF(高級格式)的標準,用了8個512字節的扇區組成了一個新的存儲單元,這個存儲單元8個512字節的扇區共同的使用一套磁盤地址代碼,于是磁盤的空間利用率就成了 1- 65/(8*512)=98.4%。磁盤空間的利用率就大幅度地提高了,這就是上面的“512e”。其實這是一個特別折中的辦法。8*512=4K,其實這個扇區就是一個4K扇區,只是為了兼容老舊系統被人為的再拆分開成8個512字節的扇區來使用,如果是新系統可以直接支持4K扇區就不需要這個步驟了。在數碼圈有句話叫“4K對齊”實際上就是規整4K扇區。不過這是個忽悠的事情——在Windows 7之后只要格式化4K扇區的磁盤,系統默認是自動執行4K對齊的操作的。

    如果不考慮對老舊系統的兼容性,那么磁盤直接提供原生的4K扇區也就是參數4Kn了。

    括號外的參數信息,Standard Model標準模式,就是標準的磁盤數據傳輸模式;Hyperscale Model是超大規模模式;SED Model這個是一個自己加密自己數據的磁盤格式,配合主板上的硬件存儲的密鑰把磁盤內部的數據進行加密處理。SED-FIPS Model這也是一個加密模式,SED的加密是希捷自己的技術,而SED-FIPS則是掛上了美國的《聯邦信息處理標準》140-2和140-3等級相關要求的加密形式,對數據安全進行更進一步的保護防止數據被非授權讀取和篡改。

    因此你看到這幾個參數形成了一個矩陣,每個節點上對應了自己的更進一步的衍生型號。

    再往后就是這個系列硬盤的特有功能了

    Helium Sealed-Drive Design With Wide Weld——這是氦氣盤,確切的說是氦氣填充并在氦氣保護下結合焊接縫隙的密封盤,內部填充氦氣。氦氣是一種惰性氣體,可以有效地保護磁盤內部的部件不被氧化,這是惰性氣體的特性。另外,世界上只有氫氣比氦氣更輕。在相同的壓力下,更輕的氣體對運動物體的阻力也就更小,這會讓硬盤的能耗更低。在大規模應用的企業硬盤中氦氣盤更有能耗優勢。

    Digital Environmental Sensors——這是數字環境傳感器,在硬盤上是有各種傳感器的。一方面監控硬盤不同位置的溫度,另外還會對電機轉速的誤差和硬盤本身受到的震動做出測量

    再結合著固件內的算法對硬盤機械部分進行調整,以確保數據安全。

    Protection Information (T10 DIF)——信息保護(T10),這個是一個SAS(SCSI)上專門對磁盤數據完整性進行保護的設置,采用的方法就是把前面咱們說的512個字節的扇區數據進行擴展,擴展到520個字節。加的這8個字節信息可以在端到端的傳輸過程中保持數據的一致性。只不過這個技術是在scsi上做出的命令,所以SATA是無緣接觸到的。

    SuperParity——超級奇偶校驗,這是希捷專利技術,可以合并多個扇區的奇偶校驗信息,表現出的特性就是在讀取磁盤數據的時候有一定的性能提升。

    PowerChoice??/PowerBalance?? Technology——能源之選??是希捷企業級硬盤的一個節能技術,其實這個東西對家用NAS也有相當大的節能收益,在企業高負荷環境下這個技術可以降低大約54%的磁盤能耗,在家用環境中由于大部分時間NAS的硬盤都是并不讀寫的,因此對節能的貢獻就更大了。而能源平衡??則是通過算法在IOPS和能耗之間做出調整。如果你的硬盤有大量隨機讀寫任務,那么可以進一步通過能源平衡獲得節能收益。

    Low Halogen/Hot-Plug Support——這是熱插拔特性。很多的人認為只要是盤架支持熱插拔,硬盤就可以熱插拔。其實這這是錯誤的。極有可能導致硬盤的故障。

    典型的熱插拔硬盤的引腳不僅僅是有長短設計,在檢測端發現拔出動作的時候其內部電路會在0.5秒內讓磁頭臂復位。這個設計你如果多插拔硬盤的時候你會發現,在按下硬盤的拔除手柄的時候往往能聽到“嗒”的一聲,這就是硬盤磁頭極速復位的聲音。

    這也是為什么磁盤架都會設計一個手柄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讓你能很快地鎖緊硬盤,而且還要在拉出硬盤的時候,抬起手柄的時間給硬盤一個相對較長的復位時間。很多人就有的時候不管硬盤是不是支持熱插拔,那么都會將硬盤熱插拔。這也是很多數碼小白很難注意到的一點。

    Cache, Multisegmented (MB)——這里是緩存,特地注明了是多段緩存,高達256MB。很多人一看這個硬盤緩存遠遠的高于64MB是不是就是疊瓦盤了呢?當然不一定了。緩存的使用往往是為了達到性能指標而采取的補救措施,這款硬盤轉速只有7200轉,相對于10000轉或者150000轉的硬盤是有性能瓶頸的,但又是一款突出能耗比的硬盤,因此加入更大的緩存來提高硬盤的性能。

    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有機焊接保護劑,這是環保的考慮,避免了很多助焊劑和防腐劑之內的有毒有害物質,現在綠色環保的呼聲很大。因此硬盤廠商也會把這個作為一個功能點來說說。

    其實就是在焊接層面上覆蓋的漆是有機的,并不像之前含有很多重金屬和有毒材料。只不過這個技術目前還不成熟,沒有之前有毒有害的保護劑更結實,進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壽命。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 hours)——這是平均無故障時間間隔,所有的這個系列的硬盤都是250萬個小時。是不是看起來很高的樣子。但是MTBF是美軍的一個標準,通過大量的統計公式來計算出來的,250萬小時約等于6850年。這是一個屬于從字面上看靠譜但從實際上沒啥意義的參數。你如果真的覺得一塊硬盤可以從夏朝神話時代用到現在也就有點太天真了。

    Reliability Rating @ Full 24×7 Operation (AFR)——硬盤可靠性等級,在7X24小時運行狀況下的年故障率。希捷自己都說用MTBF不靠譜,他們用AFR來標定自己的硬盤可靠性。其實這個數值依舊不太靠譜,按照希捷的說法是機箱內溫度不大于40攝氏度、全年運行8760小時、啟動關閉循環在250次以內、電壓穩定……這個東西和工信部油耗是一樣的只有大致的參考意義,但實際結果往往更加悲觀。所以說數值表上的0.35%需要放大。按照我們給客戶作項目配硬盤的做法就是3年的系統生命周期內根據任務的不同配備5~15%的備用硬盤。按照實際經驗來看,3年左右的時間內我們所準備的備用硬盤至少會消耗掉80%。

    Nonrecoverable Read Errors per Bits Read——這個我們叫做URE,也就是希捷說的每位出錯概率。企業盤在這點上做得很高1/101?的出錯率。不過我們來計算一個數學題:

    一個10塊硬盤的Raid5陣列,咱們就使用這個系列的最高容量10T的硬盤。

    1TB是1013字節,也就是8X1013位,10T也就達到了8X101?位,如果是10塊硬盤的陣列,就達到了8X101?位。按概率來說8塊硬盤組成的RAID5 在出現故障恢復的過程中陣列中的數據錯誤會出現8次,這樣從理論概率上說RAID5也是無法做到成功恢復的。

    其實這個數值告訴你的是一個磁盤陣列的最大上限。

    Power-On Hours per Year (24x7)——每年開機工作時間,8760小時,如果按照一天24小時來計算,這個硬盤可以工作365天。

    512e Sector Size (Bytes per Sector)——這是咱們提到的512e扇區的尺寸。在不使用磁盤的“信息保護(T10)”功能下,磁盤的扇區都是模擬了512字節大小,在使用了信息保護(T10)共功能下根據不同等級,大小有520字節和528字節的區別。當然了這兩個不同的扇區大小僅僅適用于SAS接口的硬盤,SATA硬盤沒有這個問題。

    4Kn Sector Size (Bytes per Sector)——4K原生扇區的大小,4096字節,這里你會發現表格中Hyperscale Model模式硬盤是畫了“-”的,這也是剛才咱們在說的Hyperscale模式更多的支持密集縮放存儲因此在4Kn的支持上是沒有的。而SAS接口則還是有相應的信息保護用途的額外字節需要擴展出來。

    Limited Warranty (years)——保修時間,都是5年。硬件保修這件事其實對于個人用戶有點用,但對于企業用戶很少選擇保修。畢竟來回折騰換硬盤的時間導致的系統停機的費用比硬盤貴多了,大多是采用備件的形式來進行替換。而且“保修”修回來的硬盤正式的項目也真不敢繼續用。也正因為,各種企業硬盤的保修時間都給你設置得很長。面子上好看,但沒有人去修理。

    Spindle Speed (RPM)——轉速,7200轉,硬盤的轉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這件事對于企業用戶來說有時候并不注重。轉速關系到了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這是一個硬盤接收到了讀寫指令后的平均響應時間,分兩個階段,第一是磁頭移動到相關的磁盤上相應的柱面上,第二則是需要讀取的數據扇區轉動到磁頭下面。我們可以知道轉動得越快的磁盤第二階段越省時間。

    在需要高速的讀寫速度的應用場景下,例如一個web服務器,我們之前會選擇15000轉的硬盤或者直接用SSD、NVMe,用這種硬盤主要是存事務文件,快一點慢一點真無所謂。

    例如這個系列的硬盤平均尋道時間是4.16毫秒,15000轉的硬盤平均尋道時間是2毫秒左右的確是快一倍。連續讀取速度也可以達到300兆/秒以上,都不是7200轉硬盤能比的。所以咱們也就不提SSD和NVMe了,脫離了應用場景談性能就是耍流氓。

    Interface Access Speed (Gb/s)——接口速率,這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SATA 6G接口應該的速率是6G,SAS 12G的接口應該是12G,這些硬盤都會向下兼容,支持3G、1.5G接口,SAS也兼容6G和3G,但這個東西看看就好,這是電器標準,接口速度并不決定和改善硬盤的速度。

    Max. Sustained Transfer Rate OD (MB/s, MiB/s)——最大連續傳輸速度,這也是一個特別坑人的數據參數。這是單塊硬盤理論上能達到的最快數據傳輸速度,數據表上只有249MB/s。即便是SAS硬盤的速度也就是254MB/s遠遠達不到接口速率。

    首先說為什么達不到接口速率還把接口速率做這么大,因為這是為兼容后繼的高速設備來準備的,不過SATA幾乎是沒啥指望,SAS則有可能通過菊鏈的方式跑滿接口速率。這里就是接陣列卡了。回頭有機會給大家講講怎么玩陣列,展開也是好大一篇文章。

    Random Read/Write 4K QD16 WCD (IOPS)——這是隨機讀寫4K數據串的指標,用IOPS來表示,也就是每秒完成了多少個IO。他是硬盤最重要的性能指標,沒有之一!

    他是一個完全的綜合指標,越大越證明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硬盤的響應速度越快。

    Average Latency (ms)——平均尋道時間,也叫做平均響應時間。剛剛在轉速的時候說過了,不再說了。

    Interface Ports——接口數量,這個大家會很奇怪,其實大部分sas硬盤都是支持雙端口設計的,可以讓SAS硬盤直接接入到兩個HBA卡中,這樣就可以做故障遷移了,當一個HBA卡出故障的時候可以切換到另外一個HBA卡上。而單端口的SATA硬盤是不具備這個功能的。只不過這個選項對普通個人用戶的意義并不大。

    Rotational Vibration @ 1500Hz (rad/s2)——抗旋轉震動性,這是一個硬盤固有的指標,越大越好,直接表示了硬盤運行的穩定性。

    Idle A (W) Average——閑置功耗這是指硬盤加電完畢后不做讀寫的時候的功耗,如果你有一個NAS,在不讀區NAS的日常時間內硬盤的耗電量,這個數值越低越好,但是太低的會影響硬盤的響應速度,在間隔一段時間后讀取數據的時候有空可能有頓挫感。

    Max Operating Power, Random Write (WCD) 4K/4Q RR50% / RW50%——最大操作耗電量——這是通過隨機讀寫4K的數據塊測出的平均耗電量,可以當作你的硬盤的最大耗電量指標來看待。

    Power Supply Requirements——電源需求,就是接什么電,不過目前大部分硬盤都是12V+5V鮮有其他。

    Temperature, Operating (°C)——運行溫度,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決定了你的硬盤故障率和壽命。一般的來說企業級硬盤的運行溫度需要限制在60攝氏度以內。超過了這個溫度硬盤將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這是使用硬盤的時候日常監控的一個重要觀察指標。如果硬盤數量太多觀察不過來,我們一般會直接降低機房溫度。這樣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Vibration, Nonoperating: 10Hz to 500Hz (Grms)——震動,GRMS是“總均方根加速度”,是指一個位置震動強度的單位。2.27這個數值差不多就是田間的拖拉機的震動,一般家里還真的是達不到。

    Shock, Operating 2ms (Read/Write) (Gs)——在工作的時候可以承受的沖擊力,2毫秒內加速度是40G,這個加速度一般家里也不容易實現,基本上我們可以參考汽車安全氣囊的標準,汽車安全氣囊的啟動也是2ms/40G的撞擊加速度。

    Shock, Nonoperating, 1ms/2ms (Gs)——未工作的撞擊加速度,250Gs是多大的強度可以參考上面了。

    然后最后就是長寬高重量等數據了,基本上一個相同尺寸的硬盤長寬都是基本相同的,厚度和里面的盤數量有關系。盤越多也就越厚。

    這些是企業硬盤可以查詢到的參數,如果是民用硬盤,廠商就會有意無意的忽略掉一些參數。例如這塊盤:

    你能看到的參數就少了很多了,而且你會看到年使用時間2400小時和企業盤的8760小時差別很大,而且例如寫入數據了55T/年也是在我們看來很有喜感的一個數值。但說實話,對于普通用戶還是夠用的。

    當然了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前提是,我們所用的硬盤無論是什么鳥樣,都不用自己花錢,所以也沒想過硬盤壽命、性能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習慣性地使用兩三年硬盤甭等出問題就換掉。這就相當于公款吃喝的感覺了,浪費掉一部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過分的壓榨性能的事情沒必要做,大家自費在飯館吃飯,也不見得非得把盤子都舔干凈了吧?這事情不體面吧?

    所周知,除了入門級別的MacBook Air以外,大多數輕薄本都默認標配16G+512G,比如小新 Pro 16、Redmi Book Pro 15等等。

    而且你還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以小新Pro 16為例,你可以選擇12核i5的版本,也可以選擇14核i9的版本。但是內存、硬盤容量是不能選的,只有16G+512G這一個選擇。而且內存無法自行更換、拓展,固態只有一個硬盤位。

    這就意味著,在電腦廠商看來, 16G+512G足以滿足普通人的大多數需求。有趣的問題來了,1T固態和32G內存,在輕薄本哪一個先普及?

    我們先把時間拉回4年前,彼時固態硬盤還很昂貴,大多數輕薄本標配的是8G+256G。比如小新Air 2018款、榮耀MagicBook2018款。但有些廠商為了省錢,還會推出8G+128G固態+1T機械硬盤的組合,也就是把系統裝進固態里,然后把應用、數據、資料放在機械硬盤里。

    固態太貴,機械來湊。從這個細節就能看出,如果非要在升級32G內存和升級1T固態中選擇一個,不管是電腦廠商,還是消費者,都會更傾向于選擇1T。


    在現階段下,16G內存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完全夠用的,升級32G內存帶來的感知非常有限。打個比方,我的電腦搭載的就是16GB雙通道內存。按照我的使用強度,不管是用來玩巫師3、原神,或者是重度使用chrome,還是用adobe全家桶,幾乎沒有遇到內存不夠用的情況,內存占用率基本不超過70%。

    但是固態硬盤是真的不夠用,Steam里的3A大作,往往一個就需要占用上百G。再下個電影,裝幾個生產力軟件,整理一些素材,512G固態沒多久就吃滿了。換句話來說,隨著你對電腦的使用程度不斷加深,先遇到的瓶頸大概率不是內存容量,而是硬盤容量。

    更重要的是,輕薄本的產品定位和超極本、游戲本完全不一樣。輕薄本主打的賣點是移動便攜,面向的是商務人士、學生,這類“不完全靠電腦吃飯”的群體,對“內存過剩”的感知強度幾乎為零。如果你是電腦廠商,同樣的預算,肯定是把成本都砸到固態硬盤上。

    最后再看價格,以DDR5 4800內存為例,從16G升級到32G,要增加450元預算。以西部數據SN570為例,從512G升級到1T,要增加220元預算。升級固態還是升級內存,這個選擇題對電腦廠商來說并不難做。

    最后做個總結,我認為對輕薄本而言,隨著固態硬盤的價格不斷降低,1T固態會率先普及。32G內存可能是好幾年后的事,而且游戲本、創作本會先普及,最后才輪到輕薄本。對此你怎么看,歡迎一起討論。


    感謝閱讀,不過什么時候來關注我捏?

    裝機選擇機械硬盤時,我們會發現西部數據(WD)硬盤會有綠盤/藍盤/黑盤/紅盤/紫盤以及企業盤,西部數據公司根據旗下所產機械硬盤的特點而做的分類,并且在硬盤上有顏色的區別出來,很多用戶不知道哪一種硬盤更加適合自己,下面chrafz來講解下西部數據綠盤、藍盤、黑盤、紅盤和紫盤以及企業盤的區別。

    西部數據(WD)綠盤、藍盤、黑盤、紅盤和紫盤特點:

    綠盤:噪音低,適合家用,作為下載盤,優點是發熱量更低、更安靜、更環保。節能盤,適合大容量存儲;采用IntelliPower技術,轉速會在5400-7200間自動調整。優勢是安靜、價格低;缺點是性能差,延遲高,壽命短。

    藍盤:適合家用,優點是性能較強,價格較低,性價比高,轉速為7200轉;缺點是聲音比綠盤略響,性能比黑盤略差。

    黑盤:高性能,大緩存,速度快。代號:LS WD Caviar Black。主要適用于企業,吞吐量大的服務器,高性能計算應用,諸如多媒體視頻和相片編輯,高性能游戲機。

    紅盤:適合在NAS環境運作,7天24小時運作的環境。西部數據新推出的針對NAS市場的硬盤,面向的是擁有1 至5 個硬盤位的家庭或小型企業NAS用戶。性能特性與綠盤比較接近,功耗較低、噪音較小、能夠適應長時間的連續工作,擁有特色技術NASware,這技術讓其兼容性更加出色,無論是針對NAS或是RAID都能夠擁有突出的兼容性表現。

    紫盤:綠盤AV-GP的馬甲,支持串流忽視CRC校驗,適合視頻監控存儲,24*7設計。

    此外還有企業盤:最高性能,超大緩存,速度快。企業級硬盤具有7*24小時不間斷作業能力,與桌面級硬盤相比,企業級硬盤最重要的不同之處在于可靠性,長時間運作,以及很高的MTBF(Mean Time Before Failure,平均故障時間)。速度是差不多的。企業級硬盤跟服務器級別硬盤并不太一樣,在性能上不一定要擁有比桌面級更加優秀的表現,對于企業用戶來說,穩定性更為重要的,在長時間復雜的工作中,假如硬盤忽然發生故障,將會給企業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通過上面的西部數據機械硬盤介紹,我們可以看出,綠盤和藍盤適合家用電腦選用,一般來說綠盤速度不佳,多數裝機都選用藍盤,而黑盤通常是服務器上使用的,而紅盤:介于藍綠間,是純粹為NAS系統所打造的可以說是NAS專屬,而紫盤適合用在監控系統,支持高達32高清攝影機。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