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很多童鞋都將筆記本定位為家里唯一的一部PC,所以希望它們可以勝任更多使用環境。而更大且震撼的屏幕,無疑是最受家庭用戶歡迎的賣點,于是才有了17.3英寸這種巨屏筆記本的生存土壤。那么,這種具備震撼視野的“巨無霸”真的值得我們優先考慮嗎?
筆記本基于屏幕的分類
一般來說,小于或等于13.3英寸屏幕的筆記本都可列入迷你范疇,結合時下流行的微邊框設計,它們能將整機重量控制到1.2kg左右,具備一流的便攜屬性;
14英寸屏幕屬于標準筆記本,視野適中,結合微邊框設計后哪怕配備獨立顯卡也不難控制到1.5kg以內,是兼顧視野和便攜的均衡勢力。
15.6英寸屏幕屬于大屏筆記本的范疇,2.2kg是它們的平均重量,借助寬大的機身可以塞進GTX1050或更高檔次獨顯并無憂散熱壓力,是游戲本最愛的黃金尺寸;
至于17.3英寸或再大屏幕的產品,就需要歸類到“巨屏筆記本”陣營了,它們的重量普遍要3kg起步,失去了隨時外出攜帶的便利性,長時間待在固定的桌面就是它們的宿命。
因此,到了17.3英寸這個類別的筆記本,討論輕薄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它們的表面積擺在那里,哪怕通過NVIDIA最新的Max-Q設計將其控制到了18mm厚和2kg重,依舊無法塞進普通的標準電腦包中。除非你的預算極為充裕,否則沒必要追求極致輕薄的產品。
筆記本并非唯一巨屏渠道
對喜歡追求大視野的童鞋而言,巨屏筆記本就是唯一的選擇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今筆記本至少都配備了一個HDMI接口,講究些的產品甚至還會額外增加VGA、miniDP或雷電3接口,可以輕松搭建多屏輸出環境,實現一機多用的愜意體驗。
外接顯示器可在復制和擴展模式間切換
因此,在家里恰好有閑置的顯示器時,大屏筆記本就已經不再是剛需。我們可以將有限的預算投入到更輕薄的產品(為了日后外出攜帶),或是更強悍的產品(搭配更高端獨顯以滿足游戲需求)。
除了筆記本,這些顯示器沒事還能接駁PS4等游戲機、通過無線顯示器同步顯示手機屏幕中的畫面(需要顯示器端支持,或使用無線適配器)。
另一方面,筆記本屏幕的素質普遍有限,特別是對17.3英寸的巨屏筆記本而言,能配上IPS屏幕(可視角度可超170度)就算是比較良心的用料了。除了極少數高端產品,此類筆記本屏幕的色域普遍更是只有45% NTSC,在色彩表現上略有失真,用它們來觀看高清視頻實在有些差點意思。
如果我們能將部分購置巨屏筆記本的開銷用于購買顯示器,無疑可以更好地把控“視界”的具體尺寸,以及分辨率、色域、對比度這些影響顯示效果的參數,而且哪怕以后筆記本“退休”,這個顯示器也能繼續為其他設備服務。
好消息是,現在1000元左右就能買到頗為給力的顯示器了。以三星C24F390FHC為例,這款產品擁有23.5英寸屏幕,采用了1800R曲率設計、VA面板、3000:1的對比度,再結合11.9mm的纖薄機身,這就是當前千元級曲面顯示器的標準規格。
如果預算再提高一點呢?以1399元的AOC C2708VH8為例,這款曲面顯示器擁有27英寸的視野,同樣采用1800R曲率、VA面板和85% NTSC(120% SRGB)色域表現。
沒錯,千元價位顯示器如今已經全面過渡到了曲面時代,而純平的23.5英寸IPS顯示器更是低至800元左右,1500元則甚至可以買到擁有144Hz高刷新率且支持FreeSync同步技術的專業級電競顯示器了。
反觀筆記本領域,暫時只有來自宏碁的Predator 21 X引入了曲面屏幕,但該產品的售價卻高達79999元!想配備超過120Hz刷新率的屏幕?沒有萬元的預算就早點睡吧。
總之,相同的預算,我們既可以直接購買巨屏筆記本,也能考慮其他尺寸產品+顯示器的組合。有了這種替代方案打底,我們就能更為理性地看待當前巨屏筆記本陣營的各種缺憾了。
巨屏筆記本缺憾多多
雖然“存在即有理”,但17.3英寸這種巨屏筆記本始終是一種小眾的分類,產能小且需求低,注定它們很難做到完美。
華碩K751MJ2940應該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巨屏筆記本,它的售價不足3000元,而且還配備了NVIDIA GeForce 920M獨顯,看起來性價比十足。
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探究細節配置就會發現很多遺憾。比如,這款產品屏幕為TN材質且分辨率只有1600×900像素,賽揚N2940處理器的性能也比較孱弱,日常的辦公和視頻應用壓力不大,但如果你有游戲需求就有些不夠看了。
惠普小歐17算是主流價位巨屏筆記本的代表,5499元你可以買到17.3英寸IPS材質的全高清屏幕、八代酷睿i5-8250U和AMD Radeon 530獨顯的組合。
看起來很值嗎?
Radeon 530的性能僅比UHD620核顯強上一點點,而如今4000元價位已經可以買到八代酷睿i5-8250U+NVIDIA GeForce MX150獨顯的機器了。如此看來惠普小歐17這類產品除了屏幕更大就很難再找到優勢了。
惠普小歐家族自身價格對比
聯想拯救者Y700和宏碁暗影騎士VN7-792G也都曾是巨屏游戲本的代表,可惜迄今為止它們的接班人還沒繼任,市面上的配置還停留在六代酷睿(如i5-6300HQ)和NVIDIA GeForce GTX960M獨顯的搭配上。如果你是沖著玩游戲而來,七代酷睿(如i5-7300HQ)和NVIDIA GeForce GTX1050 Ti才是最低門檻,這種過氣的配置很難駕馭最新大型3D游戲流暢運行的需求。
當然,市面上也不乏相對完美的代表。比如微星GL72M系列,這款17.3英寸巨屏游戲本采用了七代酷睿i7-7700HQ+8GB內存、128GB SSD+1TB HDD+GTX1050 Ti獨顯的組合,價格卻只有7199元。作為對比,微星GL62M(15.6英寸)系列配置和GL72M相似的版本售價為6999元。像這種配置(相對)合理,價格沒能有15.6英寸同規格產品拉開價差的巨屏游戲本,才適合列入我們優先考慮的名單之中。
那么,再貴一些的頂級巨屏游戲本值得選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比如都是GTX1060獨顯的Alienware 17C和Alienware 15C價差1399元,此時選擇更大尺寸的17C問題不大;但GTX1080獨顯的Alienware 17C和Alienware 15C價差就達到了至少6300元,此時顯然還是15C+顯示器的套裝更具合理。
價差是關鍵
正是由于巨屏筆記本的小眾,才導致了它們很難在配置上緊跟潮流步伐。
迄今還有很多品牌的巨屏筆記本還應留在第六代或第七代酷睿(U系列)處理器平臺,顯卡也多以AMD Radeon R5和NVIDIA GeForce 900M系列獨顯為主,2018年如果你還選擇這種“古董級”的配置,那就太對不起英特爾全新八代酷睿所帶來的驚喜了(對了,AMD銳龍APU也即將來襲)。
在高端巨屏筆記本領域,絕大多數產品都有同宗15.6英寸版本的“兄弟”,在處理器和獨顯這兩個核心指標一致的情況下,如果17.3和15.6兩個版本的價差控制到10%以內,一步到位選擇更震撼視野的巨屏版本較為合理。
但如果價差超過了千元或更多,那小編就建議大家考慮和顯示器的套裝方案了。
那么,對于巨屏筆記本而言,你還有什么想補充的嗎?
文約 5500 字,56 張圖表,正拼命加載…
之前我們已經評測過雷蛇靈刃15,靈刃13,那么有沒有更加強大的產品呢,答案自然是有。幾年前雷蛇靈刃17第一次進入我的視野是因為它的OLED Switchblade鍵盤,可定制界面的屏幕觸摸板和按鍵,在當時非常酷炫。當時間進入2019年,靈刃17再一次吸引了我的目光,這一次是因為那塊4K 120Hz屏幕。終于在年底,我們拿到了這款備受矚目的雷蛇靈刃17專業4K版筆記本。就讓我們看看雷蛇如何詮釋他們眼中17寸筆記本電腦的終極形態。
靈刃17專業版依然是低調簡潔的外觀,與13、15寸不同的是,A面的LOGO又可以發光了。
B面窄邊框設計,17寸6mm的窄邊控制相當不錯,上方是Window Hello人臉識別攝像頭。
C面與15寸布局沒有區別,加寬了揚聲器,無小鍵盤設計。
D面進風口很多,可以看到下面多了兩個風扇,下文拆解可以看到內部細節。
接口布局
靈刃17并沒有因為其厚度而在接口上有所犧牲,一個HDMI 2.0b接口,兩個USB 3.2 Gen 2 Type-C接口右側的兼容40Gbps全速雷電3,三個USB 3.2 Gen 2 Type-A接口。并且不僅有RJ45網口,速率更是高達2.5Gb。考慮到創作用途還搭載了UHS-III SD卡讀卡器。不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還是接口布局都非常的合理。
鍵盤
不過即使到了17寸,靈刃17的依然沒有小鍵盤,而是繼續沿用了靈刃15精英版的那塊單鍵RGB背光鍵盤。這塊鍵盤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了,15級背光調節,雙Fn鍵方便單手組合鍵操作,以及強大的CHROMA燈效系統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作為游戲本,方向鍵也自然是全尺寸。不過整體鍵盤手感偏軟,回彈不夠扎實,容易出現誤觸。
觸摸板
觸摸板一直以來都是雷蛇的強項,雖然面積不如MacBook那么夸張,但在Windows陣營里已經算是很大了。手感依然是熟悉的絲滑,細膩的磨砂玻璃材質非常舒服。手掌屏蔽防誤觸同樣做的非常不錯,不會出現打字時指針漂移的情況。這應該是Win本中數一數二的觸摸板體驗了,即使這臺筆記本搭載了觸摸屏,但對我而言這塊觸摸板足以讓我忘掉屏幕的觸摸功能。
揚聲器
沒有小鍵盤并非只有壞處,更大的尺寸讓靈刃17有更大的空間放入更大的揚聲器,不論音質還是音量都是Win本中的頂尖水平。
重量
雖然靈刃17的厚度控制很不錯,但是由于17寸的體積,在重量上還是與輕便無緣。裸機重量來到了2.91kg,電源適配器為230W,重量也有789g,但是體積算是比較小巧的。
靈刃17的拆解延續了雷蛇簡單方便的傳統,無卡扣設計僅需擰下背部所有的T6螺絲即可很輕易的取下蓋板,即使是小白也可以操作。
取下D殼后,靈刃17的內部展現在面前,其中存在感十足的自然是占據了機身內部1/3面積的散熱系統,在靈刃15率先采用了真空腔均熱板散熱后,現在靈刃17也同樣搭載。相比于15寸,17寸的鰭片面積更大,風扇也更大。
硬盤為我們的老朋友三星PM981,容量為1TB,是目前市面上筆記本出廠預裝的最強硬盤了。
硬盤的下方為千呼萬喚始出來的Intel AX200NGW Wi-Fi 6網卡。
左側為兩個SO-DIMM槽,出廠安裝了兩張三星的8GB DDR4-2666內存,最大支持擴展到64GB。
17寸空間帶來的優勢使得主板上有面積放下第二個M.2插槽,可以自行升級,支持NVMe和SATA雙協議。
最下方為70.5Wh的鋰電池組,對于17寸來說這個容量并不大,甚至相對于靈刃15的80Wh來說還變小了。
原因在于在鋰電池組中間靈刃17加入了兩個風扇,對于在這個位置的風扇是否有太大作用,先賣一個關子,到后面測試散熱時就明白了。
當然有個小插曲,靈刃17的屏幕排線終于是出現在了正常的位置,不像靈刃15橫跨整個均熱板。
總體而言靈刃17拆解簡單,內部布局合理,雙SO-DIMM與雙M.2的設計也有著不錯的升級空間。
相信大家一開始聽說這款機器一定是被他這塊目前僅此一家的4K 120Hz屏幕所吸引,那么他的實際素質到底如何呢。
經過X·Rite i1 pro校色儀測試結果如下:
很明顯這是一塊如宣傳所說那樣強大的屏幕,99.9%的sRGB,99.6%的Adobe RGB無限接近宣傳所提的100% Adobe RGB,并且色準同樣非常優秀。
平均色溫6760K。
Gamma曲線在最高和最低亮度時有些偏離標準值2.2。
RGB灰平衡保持的不錯,正常量度下幾乎沒有偏移。
當然以上測試只是展示了它是一塊高素質屏,但他同時也具備著120Hz的高刷新率。相對于普通60Hz屏幕能夠帶來更流暢的顯示效果,下面有兩個例子供大家對比。
第一張圖為1/30快門下的效果,可以看到120Hz的屏幕刷新了更多的次數,軌跡更加連貫。
接下來是一個1/8慢動作動圖,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出來高刷新率屏幕的優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4K@120Hz僅僅只能在機器為獨顯輸出時提供,因為Intel UHD 630核顯僅支持4K@60Hz輸出。
靈刃17搭載了一塊70Wh電池,再考慮到其4K屏,說實話我對這臺機子的續航預期是比較悲觀的。在50%亮度,連接Wi-Fi,關閉鍵盤背光,電源管理為最長續航,控制中心為平衡,核顯輸出4K@60Hz條件下,PCMARK10現代辦公場景續航結果為,4小時45分鐘。
對于17寸這種體積的游戲本來說,電池確實普遍的使用場景都是應急,續航的重要性不如小尺寸輕薄本來的那么重要。
雷云3作為模塊化軟件,不僅僅用于外設產品,筆記本的控制中心同樣有它提供。在靈刃17上我們見到了雷蛇目前功能最豐富的控制中心。
鍵盤宏與Chroma燈效在之前的評測中已經多次提過,在筆記本參數調節上雷蛇也為靈刃17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在性能上有平衡和自定義可選,自定義中可以將CPU與GPU的性能拉滿。不過需要吐槽的是,手動拉風扇轉速僅僅只能在平衡模式下使用,所以強冷是個擺設。
屏幕刷新率有120Hz和60Hz可選,但是只能在下方GPU模式為獨顯輸出時才能夠選擇120Hz,原因上文已經提過,Intel核心顯卡無法輸出4K@120Hz。
當然獨顯集顯輸出切換也是大家呼吁已久的功能,獨顯輸出時沒有核顯的瓶頸可以最大程度發揮性能,而集顯輸出主要是為了照顧續航。
網卡
靈刃17的網卡為Intel AX200 Wi-Fi 6網卡加上2.5Gb以太網卡。是相當不錯的配置了,由于目前超能網也沒有2.5Gb的交換機,所以有線網卡就只能當作傳統千兆使用了。
內存
雙通道8G DDR4-2666也算是經典搭配了,時序19-19-19-42 CR2,測試結果與其他機型沒有什么區別。
硬盤
1TB的三星PM981大概是原廠自帶硬盤的頂點了,性能自然也是頂級。
靈刃17的CPU為Intel Core i7-9750H,出廠降壓0.11V,性能模式下標稱PL1為65W,PL2為90W,相當的激進。不過祖傳Uncore功耗Bug再次出現,目前測試過的9代標壓靈刃系列無一例外均有此問題,對于實際的性能影響很大。而解決方法非常簡單,在電源管理中將PCIE改為最大電源節省即可。
接下來是CPU性能測試
靈刃17一改往日的保守風格,火力全開,基本上實現了在i7-9750H性能上的屠榜,即使是之前測試過表現出色的AERO 15也遠不是對手,AERO 15評測鏈接見:網頁鏈接。
持續性能釋放同樣出色,20輪Cinebench R15的測試結果始終保持在1170分左右,甚至超過了許多i7-9750H機型的最高分。
功耗曲線圖中看出來電源策略相當激進,CPU在PL2時會到達90度,穩定在PL1的77度。Package功耗可以看出實際的PL1為55W。
靈刃17搭載了一塊RTX 2080 Max-Q顯卡,而Max-Q本身分為80W與90W高低性能版本,從GPU頻率990MHz可以看出這是高性能版本(低性能版為735MHz),但這臺機器即使是默認狀態下,TGP已經被設定在100W。而在雷云3中將性能拉至最大時,系統會將頻率整體再提升100MHz(顯存等效400MHz)。理論性能會超過一般RTX 2080 Max-Q不少。
圖形基準測試
而實際結果正是如此,靈刃Pro 17的圖形性能領先同樣是i7-9750H+RTX 2080 Max-Q,同尺寸同樣輕薄并且同處Turbo模式的ROG 冰刃3s Plus 17.3整體幅度有5.5%,可見顯卡的性能釋放確實非常出色。
游戲幀數
接下來是游戲測試,分辨率均為3840 x 2160
可以看到在4K分辨率下,即使是RTX 2080 Max-Q也無法滿足許多游戲跑上100幀。不過RTX 20系顯卡開始提供了GPU整數縮放,將分辨率調至1080P時可以四合一像素顯示,不會出現以往將分辨率畫面模糊的問題。
接下來測試了PCMARK10整機性能,PCMARK10的測試場景更多偏向于實際日常辦公,包括電話會議,文檔表格的處理,整體負載不大。
依靠著強大的RTX 2080 Max-Q顯卡在數位內容創作上的巨大優勢,整機性能也同樣來到了目前評測過的所有機型中的第一位。
如此強大的圖形性能能否在實際應用中派上用場呢,我選擇了在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8中將我們平時用的一組4K工程進行回放與渲染
從時間來看,RTX 2080 Max-Q快了4秒。
回放結果與之前類似,兩張顯卡都已經幾乎跑滿了30幀,RTX 2080 Max-Q應付4K素材剪輯可以說是毫無壓力了。
測試環境 21度,濕度37.5%
在之前其他靈刃機型的測試中,雖然靈刃15系列在核心溫度上保持的不錯,但由于表面溫度一直不理想,所以在性能釋放上比較保守。但從之前的性能測試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性能取向,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雷蛇突然改變了形象呢,我們先從散熱表現來看。
測試時CPU與GPU均為高性能模式,此時CPU PL1 65W PL2 90W,降壓0.11V。關于PL1 PL2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了解。GPU TGP自動解鎖為100W。
首先是單烤FPU,可以看到首先在以PL2運行時CPU峰值功耗達到了85W,CPU很快達到100度。與一般游戲本撞墻后迅速回落到PL1不同,靈刃17的CPU功耗是從85W緩落到65W,最后穩定在55W左右,而核心一直保持在極限的97度。此時核心頻率高達3.3GHz,是相當不錯的表現。再看此時的表面溫度:
從熱成像圖中可以看出,靈刃17的C面溫度保持的非常出色,鍵盤區域最高溫度僅32.4度,平均不過26.9度,而在鍵盤靠右的部位更是僅僅只有21.5度。
這樣出色的隔熱表現我們之前在技嘉AERO 15上已經見過,與AERO 15相同的是,靈刃17同樣采用了鍵盤進風,不同的是,前文拆解時提到的觸摸板位置的兩顆風扇使得鍵盤區域溫度一致性保持的不錯,整體上都很涼快,不會像技嘉那樣兩處進風區域溫度過低造成忽冷忽熱的感覺。
繼續看GPU壓力測試結果,對于GPU采用了3DMark Timespy壓力測試30輪。
GPU核心溫度保持在76度,功耗穩定在100W。
熱成像圖結果來看,C面溫度同樣非常出色。鍵盤最高溫40度左右,平均32度,wasd區僅28.6度,整體來看也是非常涼快。
最后是雙烤,在雙烤中,系統優先照顧CPU功耗,所以GPU的TGP恢復到默認的90W,CPU全程保持在55W左右,此時CPU頻率仍然高達3.3GHz,非常夸張。并且因為實際場景到不了這么大的負載,CPU與GPU都能夠完全釋放性能。
熱成像圖中C面溫度比單顯卡滿載時還要低一些,鍵盤最高溫度38.8度,平均29.8度,wasd區27.4度。
在靈刃17中,雷蛇將自己備受好評的均熱板散熱系統壓榨到了極限,性能釋放非常激進,CPU最高溫度限制提升到了100度。但與如此之高的核心溫度相對應的,則是冷酷到難以置信的隔熱表現。依靠著改進的散熱方案,即使是在極限負載時,C面最高溫度也僅僅只有40度,雙手的鍵盤體驗非常不錯。而之前測試過的同樣激進的蘋果MacBook Pro 16,雖然核心溫度同樣是100度,但C面溫度則就慘不忍睹了。
噪音
在待機時,靈刃17表現出色,人位聽不到風扇聲音。
滿載時,機器正前方10CM噪音達到了53.9dB,噪音偏大。這也是機器能夠達到的最大噪音了。
雖然靈刃17提供了手動拉動轉速的設置,但是雷云3神奇的軟件設置僅僅只能平衡模式下調節,但平衡模式下的發熱根本不需要手動拉高轉速,所以強冷下的噪音沒有意義。
雷蛇靈刃17提供了一年整機,第二年主要部件的質保服務。
優點
1.獨一無二的4K 120Hz觸摸屏,各方面參數一流。2.性能釋放極其出色,GPU可以手動解鎖到100W。3.Win陣營頂尖的觸摸板與揚聲器外放體驗。4.隔熱一流,高負載下C面依然涼快。5.CNC一體成型機身,做工精致,無卡扣設計拆解方便。
缺點
1.針對高端消費者,價格比較夸張。
新款靈刃17依然延續了家族式的設計語言,硬朗的外觀配合精湛的工藝在低調的同時又非常具有辨識度,A面logo回歸了發光設計。雖然外觀如此輕薄,接口卻十分齊全,并且內存硬盤均可自行升級。
除此之外,目前獨一份的4K 120Hz屏幕也帶來了極致的畫面表現,雖然即使搭載了RTX 2080顯卡,目前大部分3A游戲無法在4K分辨率下跑滿這塊屏幕,但降到2K或者1080P就沒啥大問題了。而在日常使用中,4K分辨率的細膩表現是一般1080P 144Hz屏幕無法給予的,更別提在網頁瀏覽時同樣可以在120fps下體驗。除此之外,這塊屏幕100% Adobe RGB的覆蓋和僅0.36的ΔE讓這款游戲本同時也能夠兼顧創作者需求,全尺寸SD卡讀卡器的加入更是錦上添花。
在性能上,雷蛇將i7-9750H壓榨到了極限,性能釋放非常優秀。而顯卡同樣可以在雷云3中將功耗墻提升至100W,最大程度發揮這塊RTX 2080 Max-Q的性能。
而輕薄本普遍存在的隔熱問題在靈刃17上也得到了完美的解決,鍵盤區域無論何種負載下都與燙手沾不到邊。雖然鍵盤依然沒有小鍵盤,但是更大的空間雷蛇塞入了更大的揚聲器帶來了非常不錯的外放體驗。
強大性能的背后是同樣強大的價格,高達34999元的售價使得這注定是一款屬于高端用戶的小眾機型。不過作為雷蛇的炫技產品,它的確擁有著對得起這個價位的產品力。
筆記本電腦市場中,17英寸的型號雖然不如其他尺寸那么流行,但如果你追求大屏幕體驗,市面上依然有多種選擇。一些頂級品牌如HP、LG、Asus、Gigabyte和MSI都推出了17英寸筆記本電腦,特別是對于那些不想花太多錢的消費者來說,這些選項提供了不錯的性價比。
我們精心挑選了五款優質的17英寸筆記本電腦供您參考:
1. **HP筆記本電腦** - 這款17.3英寸的HP筆記本雖定位入門級,但配置升級,適合日常辦公或學習。搭載AMD Ryzen 5 7530U處理器和AMD Radeon圖形,配備8GB RAM與256GB SSD,預裝Windows 11,確保快速啟動。
2. **ASUS TUF A17** - 雖然性能不是頂級,但對于尋求游戲功能的入門級用戶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AMD Ryzen 7 7735HS處理器搭配RTX 4060顯卡,支持FHD分辨率,并有可能達到144Hz刷新率,16GB DDR5 RAM為性能加分。
3. **LG Gram** - 利用了更大的17英寸屏幕空間,LG Gram提供16GB RAM和2TB SSD,加上Thunderbolt 4連接,可以連接雙4K顯示器或單個8K顯示器。其專業級別的配置,結合親民的價格,使得這款筆記本成為任何需要強大筆記本的用戶的理想選擇。
4. **GIGABYTE AORUS 17** - 對于尋求非主流品牌但又不犧牲性能的中端游戲用戶,這款GIGABYTE AORUS 17是理想之選。搭載RTX 4070顯卡,雖然在QHD分辨率下可能有些吃力,但可調整刷新率和圖形設置,以適應不同的游戲需求。
5. **MSI Stealth 17** - MSI以其強大的主板和顯卡而聞名,同樣也生產出出色的筆記本電腦。Stealth 17配備了RTX 4080顯卡,適合2K游戲,并能處理部分4K游戲,同時搭載Intel Core i9-13900H處理器和32GB RAM,確保流暢體驗。
6. **ASUS ROG Strix** - 如果您對高性能和實惠價格感興趣,ASUS ROG Strix的17英寸型號不會讓您失望。搭載AMD Risen 9處理器、32GB RAM以及強大的NVIDIA GeForce RTX 4090顯卡,足以應對頂級PC游戲。此外,ROG智能冷卻系統保證長時間游戲不發熱。
最后,如果對折疊技術感興趣,HP Spectre 3-in-1將滿足您的需求。這款筆記本不僅具有2.5K OLED屏幕,還能以多種方式折疊,節省背包空間。搭載Intel Evo平臺的Core i7處理器和16GB RAM,確保高效運行,盡管價格較高,但反映了最新的技術水平。
以上五款17英寸筆記本電腦各有特色,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助您找到心儀的筆記本電腦。
Post by 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