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產日本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的東芝,即將退市,結束長達74年的上市歷史。據報道,日本東芝公司將于12月20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據了解,由于東芝業務內容包含核電和軍工,對外資收購設有限制,所以選擇了日本國內企業聯盟的收購方案。9月21日,東芝宣布日企聯盟已經完成了對東芝的要約收購。但日本經濟新聞指出,由于缺乏具有凝聚力的領導層,東芝能否順利重建經營,前景并不明朗。

    12月20日將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據央視財經10月13日消息,日本東芝公司11月22日將召開特別股東大會,批準其股票合并,將于12月20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其實東芝2022年就開始尋找收購方,當年10月選定“日本產業合作伙伴”為主的財團作為優先收購方。日本東芝公司2023年8月7日宣布,以日本國內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為主的財團將正式向東芝發起總額約2萬億日元(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的要約收購。

    東芝曾在9月21日宣布,由私募股權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牽頭的2萬億日元(約合135億美元)要約收購已獲得成功,超過一半的股東參與此次收購,達到將公司私有化的門檻。JIP目前持有該公司78.65%的股份,該交易完成后,東芝將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東芝將通過退市,來解決經營面臨的混亂局面。但日本經濟新聞指出,由于缺乏具有凝聚力的領導層,東芝能否順利重建經營,前景并不明朗。

    全球第一臺筆記本電腦誕生在東芝

    20世紀80年代,東芝曾風靡中國。東芝彩電、東芝洗衣機和東芝電冰箱,是當時大多數家庭向往的“三大件”。

    東芝公司成立至今已有近150年歷史,作為日本制造業的代表之一,東芝曾與松下和夏普并稱為日本白色家電三巨頭。業務還曾涉及核電、家電、尖端醫療設備、通訊等重要社會基礎設施,以及軍工等。1985年,東芝推出Thorn EMI Liberator,并號稱是全球第一家量產上市翻蓋型膝上電腦的企業,可謂“筆記本電腦之父”。全球第一臺筆記本電腦、日本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都誕生在東芝,為東芝公司帶來巨大利潤。但這些卻逐漸成為企業的拖累。

    公開信息顯示,1994年到2000年間,東芝筆記本電腦一直在世界市場上占比最高。但2001年,東芝的筆記本電腦業務開始出現了虧損,當年一年就虧損了300億日元;次年接著虧損,2003年虧損達600億日元。東芝發布的2020財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東芝一季度運營虧損達126億日元。

    2020年8月初東芝發布了一份聲明,稱已經轉讓了Dynawok公司19.9%的流通股給夏普公司。轉讓的結果是,Dynabok成為夏普的全資子公司。這也意味著東芝正式結束了其經營長達35年之久的筆記本電腦業務。

    有分析認為,在電腦的主要功能開發殆盡以后,企業之間開始出現競相降價,東芝為了維持市場占有率,必須要降得更狠,這導致了東芝電腦在日本國內外都遭遇了降價狂潮,企業在降價中失去了利潤。

    為擺脫困境還采取了這些措施

    據了解,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東芝不斷地調整其業務結構,放棄了一些低利潤的業務,轉向了基建、核電站、電梯等產業高端或者高利潤的業務。比如,2006年,東芝以5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西屋電氣成為全球最大核電設備商。

    然而東芝2015年曝出違規會計問題后,經營狀況開始惡化,一度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困境。為此,除了筆記本電腦業務,東芝還陸續出售了醫療設備、白色家電等多項業務。2016年,東芝將家電部門80.1%股權以537億日元(約合31億元人民幣)出售給了美的集團,同年,佳能以約合62億美元的總價格收購了東芝集團旗下的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

    此外,由于核電市場萎縮、項目成本超支、財務造假,加上管理層多次調整,經營局面陷入混亂。西屋電氣在2017年申請破產保護,給東芝造成約6.3億美元的凈虧損。東芝還承擔了西屋電氣約90億美元的擔保責任。為了擺脫困境,東芝不得不以4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西屋電氣。

    2017年,為改善財務狀況,東芝接受了多家外國基金入股。增資6000億日元(310億元人民幣),避免了退市。其中部分基金通過介入公司經營決策,來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引發外國股東與東芝經營層之間矛盾。

    有分析人士認為,參與增資的海外股東等行使發言權,會影響到東芝的經營。從2021年春季首次出現收購提案以來,東芝為改善經營提出的分拆方案波折不斷,導致公司經營陷入混亂。

    而為了與上述海外投資者切割,東芝2022年開始尋找收購方。

    有分析稱,除了其自身經營不善、財務造假等問題,退市還有一個核心原因是東芝的企業發展方向跟資本市場要求方向不符。退市私有化對如今的日本東芝來說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含信息網絡傳播權)歸屬北京青年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編輯/樊宏偉

    T之家 2 月 1 日消息,蘋果近日更新全球停產產品名單,新增了 MacBook Pro(13 英寸,2012 年中)產品。

    這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機型于 2012 年 6 月發布,是蘋果公司銷售的最后一款內置 CD / DVD 光驅的 Mac,它作為價格較低的選擇一直銷售到 2016 年 10 月。

    蘋果公司繼續為需要 CD / DVD 驅動器的用戶銷售外置 SuperDrive,但要在現代 MacBook 上使用它,需要一個 USB-C 適配器。

    IT之家注:根據蘋果公司的相關規定,停產產品是指 Apple 停止發售之日起已超過 7 年的產品。

    蘋果會停止為停產產品提供一切硬件服務,服務提供商也無法為停產產品訂購部件。Mac 筆記本電腦或許在更長期限(在產品最后一次發售之日起最長 10 年)內符合僅電池維修的條件,具體視部件供貨情況而定。

    2016年啟示錄:第一,2016年是經濟復蘇和慢牛的起點,11月市場確認強復蘇;第二,2016年市場風格由成長向消費大切換;第三,2016年供給側改革的支線為“去庫存”和“去產能”;第四,2016年利率開啟上行周期為2017年金融風格占優奠定基礎。

    2、市場特征:破而后立。2016年1-2月在硬著陸危機、監管趨嚴和人民幣貶值的利空下大幅下跌,2016年3-12月在地產周期上行、供給側改革和險資舉牌下A股企穩回升。

    3、大勢:2016年大勢分為5個階段。熔斷與硬著陸危機(1.1-2.29)、寬信用下的市場回升(3.1-4.14)、監管趨嚴和國際形勢動蕩(4.15-6.14)、舉牌和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6.15-11.28)、美聯儲加息和證監會“打妖精”(11.29-12.31)。

    4、風格:2016年大盤占優,總共經歷了7次大小盤切換,其中“大切小”4次,“小切大”3次。從行業風格來看,2016年1-2月金融抗跌,3-12月消費、周期占優。

    5、行業:業績支撐、消費升級和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周期受益于供給側改革,食品飲料、家電、輕工、汽車受益于消費升級和地產周期上行,電子受益于國內智能手機的崛起

    風險提示:海外通脹超預期、美國流動性危機再升級、地緣政治擾動加劇、產業政策推進速度不及預期、歷史數據僅供參考等。

    1、 2016啟示錄:先破后立

    1.1、先破后立:經濟復蘇和慢牛的起點

    2016年2月是我國經濟復蘇的起點,1-2月市場的大幅調整為后續A股核心資產的結構性慢牛奠定基礎。

    第一,我國經濟在2016年1-2月從“內外需雙弱”開始轉向“外需疲弱但內需發力”,進而拉開2016年3月-2018年1月股市慢牛的序幕。2015年四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跌破7%,雖然我國經濟面臨硬著陸風險,出口1-3月累計同比仍然為負,但是伴隨著房地產投資當月同比在2016年2月由負轉正,3月我國制造業PMI向上突破50%。隨著1月26日習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研究供給側改革方案,我國經濟迎來邊際改善。

    第二,2016年是我國經濟由“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的元年,1-2月A股破而后立。截至2015年底,萬得全A指數10年期的PE分位數為63.8%,說明A股的估值并不具備性價比,因此在美聯儲加息、經濟硬著陸和監管趨嚴的影響下,股市在2016年1-2月經歷大幅下跌。2016年2月底萬得全A的PE分位為39.88%,在“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淘汰過剩產能和對地產“去庫存”政策的驅動下,我國經濟負擔有望減輕,雖然市場整個增量空間有所下降,但是行業龍頭的市場集中度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政策的預期下有望提升,而且其中高毛利率和高ROE的公司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因此為后續核心資產(茅指數等)走牛奠定了基礎。

    第三,2016年11月確認內需強復蘇,市場風格“由小切大”。一方面,2016年8月和11月住宅待售面積累計同比和商品房待售面積累計同比先后由正轉負,地產開啟去庫存(上行)周期,為我國經濟由弱復蘇轉向強復蘇奠定基礎;另一方面,2016年三季度萬得全A歸母凈利潤累計同比實現由負轉正,內需強復蘇在業績端得到驗證。因此,在經濟強復蘇背景下市場風格切換至大盤價值。

    1.2、2016年為核心資產崛起的元年

    2016年為核心資產崛起的元年,告別2013-2015年以傳媒、計算機為核心的成長牛,迎接2016-2021年以茅指數為核心的價值牛,實現風格大切換。

    一方面,2016年是消費核心資產崛起的元年。從基本面來看,2016年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快速上行,消費板塊受益于居民收入提升、地產周期上行和消費升級(如高端白酒漲價、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快速增長、全屋定制銷量大幅上升等)。從資金面來看,內外資增持高ROE和低估值分位的消費核心資產,2016年公募基金對消費持倉比例從24.72%上升至27.79%,在外資凈流入和股票型基金快速發行的背景下,說明內外資開始對以茅指數為代表的消費資產形成共識。由于2016年我國消費業績快速增長,2016年食品飲料、家電等多個消費子板塊業績增速為正但估值仍然是下降的,為后續核心資產的長牛埋下種子。

    另一方面,2016年是成長走弱的開端,尤其是傳媒和計算機。除了消費電子受益于居民消費升級和國內手機品牌崛起以外,整個成長風格表現不佳。2016年傳媒和計算機跌幅最大,截至2016年3月底,傳媒和計算機10年期PE分位數分別為51.79%和89.47%,并且在業績不及預期、國家監管政策趨嚴、地產周期上行等因素的影響下,成長風格持續弱于消費,內外資通過減倉成長而加倉消費,2016年公募基金在成長性行業中的持倉比例從36.52%大幅下降至24.74%。

    1.3、供給側改革:“去庫存”和“去產能”為2大支線

    2016年市場主線為供給側改革,“去庫存”和“去產能”分別為供給側改革的2大支線。其中,“去庫存”指化解房地產庫存,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和發展租賃市場以消耗過剩的地產庫存”,因此家電、食品飲料和家具等地產后周期的消費板塊受益。“去產能”指化解過剩產能,主要針對鋼鐵、煤炭、建材等產能過剩的傳統制造業,而這些行業在2016年實現“供需雙改善”而受益。根據2016年“去庫存”和“去產能”兩大支線的發展行情來看,前者是趨勢性的,后者是階段性的。

    從“去庫存”的角度看,2016年是地產去庫周期的開端,為食品飲料、家電等板塊的走牛奠定基礎。從地產周期的角度出發,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累計同比維持在15%-41%的高位水平,地產處于累庫下行階段,2016年8月和11月住宅待售面積累計同比和商品房待售面積累計同比由正轉負,拉開了2017-2021年地產去庫存周期的序幕。從政策和預期的角度看,2016年2月2日,我國將非限購城市首套房首付比例可向下浮動5%,地產銷售持續改善,并導致開發商土地購置積極性提高,為后續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的地產去庫周期中,地產后周期板塊(家電和食品飲料等)產生趨勢性的超額收益奠定基礎。

    2015年12月21日至2016年3月8日,“去產能”政策初步對鋼鐵、煤炭、建材等行業形成利好。2015年11月10日,習主席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但市場仍然對供給側改革具體方案存疑;接著,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并將化解“過剩產能”放在首位,煤炭和建材開始產生超額收益;2016年1月28日習主席提出“五個搞清楚”,明確供給側改革的基本路徑;2016年2月4-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和《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計劃3-5年煤炭減產5億噸左右,縮減粗鋼產量1-1.5億噸,供給側改革政策落地到具體細分行業。

    2016年6月20日至11月14日,“去產能”政策在各省推廣,并配套相關債務處理政策對供給側改革產生促進作用。在此期間,6月20日、6月21日和6月27日供給側改革先后推廣至陜西、云南和山西,“去產能”政策開始逐步由中央向地方推廣,8月初銀監會就《關于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金融債權債務處置的若干意見》向各銀監局、各政策性銀行等機構征求意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去產能”政策推進的阻力,為2016年完成“去產能”目標奠定基礎,因此該階段鋼鐵、煤炭和建材等行業超額收益顯著。

    1.4、利率開啟上行周期為2017年金融走牛奠定基礎

    一方面,2016年是利率進入上行周期的分水嶺,經濟確認強復蘇使利率開啟上行周期,為2017年金融板塊走牛奠定基礎。根據1.1節圖1-6,2016年11月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累計同比由正轉負,意味著我國經濟確認強復蘇,因此國債收益率開始確認進入上行周期,而2017年隨著出口的走強,我國經濟內外需共振復蘇,利率持續上升為2017年金融走牛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2016年下半年信用的改善為2017年金融走牛奠定基礎。2016年8-11月,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維持在20%以上,而70大中城市房地產價格環比持續增長帶動2017年購房需求持續改善,進而導致2017年上半年社融存量同比上升至14%-16%的高位水平,而貨幣政策中性導致M2同比下行,(M2-社融)當月同比下降充分驗證央行釋放的流動性更多流入地產行業,對2017年房地產市場形成正反饋效應,為2017年金融產生超額收益埋下種子。

    2、大勢復盤:破而后立,轉型升級

    2016年的A股行情大致可劃分為5個階段,A股演繹大跌后的涅槃重生。2016年A股演繹大跌后的涅槃重生,“險資舉牌”和“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導致2016年2月后A股迎來慢牛,萬得全A全年下跌12.91%,最大回撤高達24.91%,整體呈現淺V走勢,2016年市場以險資舉牌和供給側改革帶來的結構性行情為主線。

    階段1 熔斷與硬著陸危機(1.1-2.29):在美聯儲加息和我國經濟疲弱的環境下,A股在2016年1-2月面臨經濟硬著陸和流動性收緊的雙重壓力,內需上制造業PMI持續低于50%,外需上出口當月同比維持負增長,人民幣加速貶值和美聯儲加息對A股的利空作用顯著。

    階段2 地產和信用端邊際改善(3.1-4.14):該階段A股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地產和信用的企穩。2016年3月1日央行降準50BP,1-2月我國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觸底回升至3%,2016年3月社融存量同比從12.7%回升至13.4%,因此A股在經濟改善和寬信用的環境下迎來上漲。

    階段3 監管趨嚴和國際形勢動蕩(4.15-6.14):該階段國內監管趨嚴和國際形勢動蕩,市場風險偏好下降,A股下跌。比如3月24日對上海和深圳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加強、3月加強對能源騙補的調查、4月15-29日美韓聯合軍演、5月6日美國對中興和聯想發起“337調查”、6月英國脫歐等。

    階段4 險資舉牌和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6.15-11.28):該階段A股上漲的核心驅動力是險資舉牌和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復蘇見效。一方面,險資舉牌萬科A、伊利股份等100多家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助推A股上漲;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在“三去一降一補”政策的推動下,PPI同比持續回升帶動以鋼鐵為代表的行業業績預期改善。

    階段5 監管趨嚴和美聯儲加息對A股形成雙重利空(11.29-12.31):一方面,2016年12月證監會對A股“舉牌”行為的監管趨嚴,對杠桿收購和資本運作進行管制。另一方面,12月開始美聯儲釋放鷹派信號,12月15日正式加息。因此,A股在短期經歷回調。

    2.1、熔斷與硬著陸危機(1.1-2.29)

    2016年1-2月,國內經濟面臨硬著陸壓力,海外美聯儲加息,A股在基本面和流動性上迎來雙重壓力。2016年1月1日-2月29日,國內經濟面臨“硬著陸”壓力,我國制造業PMI維持在50%以下,出口當月同比維持負增長,而美聯儲則是在2015年12月15日首次加息后釋放鷹派信號,美元兌人民幣快速貶值,萬得全A在基本面和流動性雙重利空下大幅下跌29.5%,在此期間大盤及金融抗跌。

    (1)1月1日-1月28日:熔斷和硬著陸危機

    2016年1月在國內經濟硬著陸風險和監管趨嚴的環境下,A股大幅下跌。一方面,國內經濟面臨硬著陸風險。根據2016年1月我國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5年四季度我國實際GDP增速跌破7%,我國經濟面臨硬著陸的壓力,而索羅斯在1月21日論壇上指出“中國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我國監管進一步趨嚴。1月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正式實施熔斷機制,滬深300指數當日漲跌幅超過5%則指數熔斷15分鐘后再進行交易。1月7日,上交所和深交所發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證監會公告〔2016〕1號,以下簡稱《減持規定》),主要強調以下兩點:第一,解禁后12個月內減持不超過50%;第二,大宗交易減持90日內不超過公司總股份的2%,受讓方6個月內不得轉讓。因此,經濟硬著陸和監管趨嚴導致1月份股市持續下跌。

    (2)1月29日-2月22日:穩增長政策加碼和流動性寬松

    2016年1月29日-2月22日,A股觸底回升的核心原因是“穩增長政策加碼”和“國內外流動性邊際寬松”。第一,穩增長政策開始加碼。2月2日央行宣布將不限購城市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降至20%。第二,央行再穩春節流動性預期。1月19日央行計劃重啟28天逆回購,1月29日央行宣布增加公開市場操作場次再穩春節流動性預期,截至1月30日,央行通過28天逆回購釋放流動性超過1萬億元,貨幣政策寬松對股市形成支撐。第三,1月27日美聯儲議息會議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維持在0.25%-0.5%,與2015年12月的水平相同,美聯儲暫停加息導致2016年2月海外流動性邊際寬松。

    (3)2月23日-2月29日:人民幣貶值下A股“最后一跌”

    2016年2月23日-2月29日,人民幣貶值導致A股“最后一跌”。在我國制造業PMI處于50%以下和出口當月同比為負的環境下,美元兌人民幣快速向上突破6.55,人民幣貶值對A股形成利空,萬得全A在此期間下跌12.27%。

    2.2、寬信用下的市場回升(3.1-4.14)

    3月1日-4月14日,經濟、信用企穩和風險偏好改善促進市場觸底回升。一方面,經濟和信用企穩為股市上漲奠定基礎。2016年3月1日央行降準50BP,3月中旬披露的1-2月房地產投資當月同比由負轉正至3.02%,3月我國制造業PMI向上突破50%,社融存量同比上升至13.4%,說明前期首套房首付比例的下調和降準對經濟支撐見效,對A股信心企穩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風險偏好改善助力市場信心修復。2016年2月28日,央行副行長易綱強調G20會議從未有“新廣場協議”計劃,其與中國國情不符。3月12日證監會主席首秀穩定市場預期,強調“市場已經進入修復狀態”。3月17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十三五規劃”傳遞樂觀預期,并強調擴大財政赤字、加強供給側改革和大力推進國企改革。

    因此,經濟預期企穩和風險偏好改善促進市場信心逐步修復,3月1日-4月14日,萬得全A上漲20.67%,小盤優于大盤,成長風格占優。

    2.3、監管趨嚴和國際形勢動蕩(4.15-6.14)

    2016年4月15日-6月14日,監管趨嚴和國際形勢動蕩,A股向下回調。一方面,監管趨嚴導致A股短期回調風險增加。第一,房地產調控趨嚴。從3月下旬開始,由于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70大中城市二手房價格指數在2016年1-3月環比上升0.3%、0.4%和0.9%,因此上海將購房條件從繳滿社保2年提升至5年,深圳在3月25日頒布了“社保1改3、二套房首付最低4成”的調控政策,導致4-5月房地產成交面積有所下滑。第二,國家對新能源騙補監管加強。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國務院辦公廳、發改委、公安部等部委對上海、河北等15個省市的新能源補貼進行核查,并對其中新能源“騙補”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度剖析。

    另一方面,國際形勢動蕩導致A股風險偏好下降。4月15-29日美國和韓國空軍在全羅北道舉行聯合軍演導致A股出現回調,5月6日美國對中興、聯想等在美銷售的部分產品發起“337調查”,同日歐盟計劃提高中國螺紋鋼最終反傾銷稅率,6月13日英國民意調查顯示脫歐陣營支持率比留歐陣營高出10%,以上外部沖擊導致風險偏好下降,人民幣加速貶值引發A股下跌。在此期間,監管趨嚴和國際形勢動蕩導致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導致萬得全A回調8.41%,大盤、金融相對抗跌,食品飲料(申萬1級)成為唯一上漲的行業。

    2.4、舉牌和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6.15-11.28)

    2016年6月15日-11月28日,在經濟和房地產企穩回升的環境下,A股受益于供給側改革、資本舉牌和深港通。舉牌和深港通在資金層面催化A股上漲,而供給側改革推動我國經濟基本面和企業盈利預期改善,因此萬得全A上漲18.64%,大盤略微優于小盤,而供給側改革下周期、消費風格占優。

    (1)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形成支撐

    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形成支撐。2016年8月,我國制造業PMI向上突破50%至50.4%,11月我國制造業PMI已經上升至51.7%,萬得全A和茅指數2016Q3單季ROE企穩回升,說明我國在外需疲弱的環境下供給側改革導致內需持續改善,具體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方面,從供給端的角度看,“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導致原本產能過剩的行業(如鋼鐵、煤炭等)在“去產能、去庫存”的過程中盈利邊際改善,我國PPI同比持續回升,上游原材料行業利潤不斷改善。另一方面,從需求端的角度看,我國房地產投資當月同比在2016年7-10月持續上升,2016年5-11月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99.8上升至108.6,投資和消費邊際改善。

    (2)資金面:舉牌增持

    保險和部分產業資本舉牌在資金面上支撐A股上漲。從2016年7月初萬科A復牌開始,寶能系仍然在7月5日和6日增持萬科A0.71%股份,加上前海人壽的持股,寶能系累計持有萬科A股份將近25%,7月寶能系和萬科的股權紛爭加劇為后續產業資本和其他險資舉牌埋下種子。8月4日,恒大系購入萬科A總計5.17億股,持股比例達到4.68%,截至11月底恒大對萬科持股比例高達14.07%。除萬科以外,格力電器、中國建筑、吉林敖東、南玻A等超過100家上市公司均遭遇險資或產業資本舉牌,其中萬科A、中國建筑等8家主要被舉牌公司在2016年8-11月漲幅均超過20%,遠遠跑贏萬得全A。

    從本質上來看,險資舉牌相當于將原本大股東控股的“非流通股”轉變為“自由流通股”,原本未被定價的非流通價值被重新定價。舉牌行為會導致因控股權折價的部分被充分釋放,在短期有利于股市的快速上漲,但是從長期來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會導致“委托代理”問題加劇,對公司長期經營是否有利仍然有待于商榷,一般來說短期行為很容易對公司長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為12月證監會對舉牌和野蠻收購加強監管(12月“打妖精”)埋下伏筆。

    (3)資金面:深港通

    深港通是 2016 年 6-11 月股市上漲的催化劑。2016 年 8 月 16 日國務院正式批 準《深港通實施方案》,強調投資者可以通過深港通購買 A+H 均上市和部分 H股單獨上市的股票。9 月 30 日證監會發布《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該文件適用范圍從滬港通擴展至深港通,同日深交所發布《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10 月 14 日證監會明確證券公司、公募基金參與港股通相關業務事項的具體要求。11 月 25 日正式開啟“深港通”,并與 12 月 5 日開始交易。因此,2016 年 6-11 月北上資金累計凈流入 224 億元,再加上供給側改革對經濟見效和舉牌增持,茅指數在 2016 年 6-11 月上漲 13.26%。

    2.5、監管趨嚴和美聯儲加息(11.29-12.31)

    2016年12月股市在監管趨嚴、美聯儲加息的作用下回調。在美聯儲加息、證監會對杠桿收購和舉牌行為加強監管的背景下,萬得全A在2016年11月29日-12月31日下跌6.08%,其中大盤優于小盤,消費和周期抗跌。

    一方面,證監會對舉牌和杠桿收購的監管加強,險資舉牌行情暫告一段落。2016年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強調“禁止用來路不明的資金從事杠桿收購”。12月5日保監會指出“萬能險業務經營存在問題,并且對前海人壽進行整改,禁止其從事萬能險業務”,12月9日保監會暫停恒大人壽委托股票投資業務,12月13日保監會強調“險資一定要做長期資金提供者,而非短期資金炒作者”。

    另一方面,12月15日美聯儲加息對股市形成利空。2016年12月15日,美聯儲在議息會議上表示將繼續加息25BP至0.5%-0.75%,主要原因是美聯儲預計美國通脹將回升至2%,而美國就業情況將持續改善。

    因此,險資舉牌和產業資本舉牌行情暫告一段落,但是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經濟的促進作用仍然存在,為后續2017年股市上漲埋下種子。

    3、風格復盤:金融>;消費>;周期>;成長

    3.1、2016年大盤優于小盤、金融優于成長

    (1)2016年全局:大盤優于小盤、金融優于成長

    2016年整體大盤優于小盤,金融優于成長,主要原因是風險偏好下降、舉牌和供給側改革。縱觀2016年全局,大盤指數下跌10.78%,小盤指數下跌20.8%,萬得全A下跌12.91%,2016年在風險偏好下降、舉牌和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大盤風格顯著占優,并且具有超額收益。

    第一,供給側改革推動國內地產周期上行,導致大盤、金融風格占優。2016年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6.9%,遠高于2015年的1%,說明在寬信用和供給側改革“去庫存”的背景下,我國房地產周期企穩回升。地產投資同比的中樞上移帶動相關大市值的核心資產走強,而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導致產能落后的小規模廠商逐漸被市場出清,因此大盤指數受益于相關行業市場集中度的提升,外資開始對核心資產進行布局。

    第二,險資和產業資本舉牌帶動大盤、金融走強。2016年7-11月,從萬科A復牌開始,險資(恒大系、寶能系等)和產業資本持續舉牌萬科A、格力電器、吉林敖東、伊利股份、首鋼股份、中國建筑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等大盤股。

    第三,風險偏好下降導致2016年市場調整時大盤、金融相對抗跌。2016年1-2月監管趨嚴和國內經濟硬著陸風險加劇,4-5月海外地緣政治風險導致風險偏好下降,12月證監會對杠桿收購和舉牌行為的監管加強,以上事件和因素導致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大盤相對抗跌。

    (2)如何看待2016年7次大小盤風格切換

    • 如何看待“大小盤”風格與“金融-成長”之間的風格切換

    我們認為2016年大小盤風格和“金融-成長”風格切換的主要原因是風險偏好和政策層面的傾斜。大盤2016年大小盤風格總共發生了7次切換,其中4次大盤切換至小盤,3次小盤切換至大盤。一方面,市場風格“大切小”一般伴隨著風險偏好的上升或政策的傾斜,比如2016年1月底美聯儲暫停加息和央行穩春節流動性、2016年3月初的央行降準、2016年12月3日證監會對舉牌和并購行為的監管等。另一方面,市場風格“小切大”一般反映市場避險情緒的升溫。比如2016年2月24日媒體盛傳“新廣場協議”、4月20日的美韓聯合軍演、7月27日政治局會議強調“防范金融風險,抑制資產泡沫”等。

    • 復盤2016年7次大小盤風格切換

    第一次切換時間為2016年1月29日,市場風格從大盤切換至小盤,核心驅動力是國內穩增長政策加碼和美聯儲暫停加息。第一,國內穩增長持續加碼。1月29日我國央行通過28天逆回購釋放萬億資金穩春節流動性,2月2日更是將不限購城市最低首付比例下調至20%。第二,美聯儲暫停加息。考慮到經濟下行壓力,1月27日FOMC維持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在0.25%-0.5%。

    第二次切換時間為2016年2月24日,市場風格從小盤切換至大盤,主要原因是市場盛傳“新廣場協議”。2016年2月下旬,伴隨著杭州G20峰會的臨近,市場和媒體盛傳“新廣場協議”,主要目的在于緩解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因此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大盤相對抗跌。

    第三次切換時間為2016年3月1日,市場風格從大盤切換至小盤,核心驅動因素是風險偏好改善。一方面,我國央行于2016年3月1日超預期降準50BP,在地產銷售持續改善的環境下,市場預期我國經濟將觸底回升。另一方面,2016年2月28日易綱指出“與中國達成新廣場協議是不現實的”。因此,市場風險偏好改善,風格切換會小盤。

    第四次切換時間為2016年4月20日和5月5日,市場風格從小盤切換至大盤,核心原因是風險偏好下降。2016年4月20日美國和韓國空軍在全羅北道舉行聯合軍演,朝鮮半島局勢再次陷入緊張,5月5日美國對中興、聯想等在美銷售的部分產品發起“337調查”,導致中美關系惡化。以上兩個事件導致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大盤相對抗跌。

    第五次切換時間為2016年5月19日,市場風格從大盤切換至小盤,核心原因是4月中國經濟超預期。2016年5月下旬,最新發布2016年4月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上升至7.2%,我國(M2-社融)當月同比由正轉負,說明在社融具備較強韌性的環境下,更多的資金從銀行間市場流入實體,我國經濟迎來邊際改善。

    第六次切換時間為2016年7月26日,市場風格從小盤切換至大盤,主要原因是證監會監管趨嚴。2016年7月,從萬科A復牌交易開始,寶能系和萬科股權之爭持續發酵,7月18日升級版資管“八條底線”正式施行,7月27日政治局會議仍然釋放“深化信貸結構,防范金融風險,抑制市場泡沫”等悲觀信號,說明監管趨嚴帶動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大盤相對抗跌。

    第七次切換時間為2016年12月12日,市場風格從大盤切換至小盤,主要原因是證監會加強對舉牌和杠桿收購監管的加強。保監會先在2016年12月9日暫停恒大人壽委托股票投資業務,并在12月13日強調“保險資金一定要做長期投資者,而非短期炒作和惡意收購”,因此險資舉牌行情暫告一段落,8-11月期間上漲過多的被舉牌公司多為大盤股,以上大盤股均經歷大幅回調,因此小盤反而跑贏大盤。

    同理,2016年金融與成長風格切換的內在原因和大小盤風格切換相同,風險偏好改善成長占優,風險偏好下降則金融占優。

    3.2、行業風格復盤

    3.2.1、2016年風格漲跌幅排名:金融>;消費>;周期>;成長

    2016年行業風格漲跌幅排序為“金融>;消費>;周期>;成長”,各大行業風格普跌,但是供給側改革導致成長風格落后其他3個風格。金融是2016年表現最優的風格,全年漲跌幅為-8.42%,大幅跑贏萬得全A,核心原因在于風險偏好下降。消費和周期2016年漲跌幅和金融相差不大,分別為-9.73%和-11.62%,在“三去一降一補”政策中周期和消費板塊均有所受益,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超額收益。成長2016年漲跌幅為-23.77%,遠遠跑輸其他3個風格和萬得全A,主要原因是監管趨嚴等因素導致風險偏好下降,成長風格持續走弱。

    3.2.2、金融:險資舉牌、風險偏好下降

    2016年金融產生超額收益以事件驅動為主,5次超額收益可分別歸因于風險偏好下降、險資舉牌和寬信用。

    一方面,風險偏好下降導致A股風險偏好下降,金融相對抗跌。比如2016年1月在《減持規定》和我國GDP增速跌破7%、2月24日市場盛傳的“新廣場協議”、4月20日美韓聯合軍演、5月5日美國對聯想和中興發起337調查、7月27日政治局會議提及“抑制資產泡沫”等事件,均導致市場風險偏好快速下降和經濟預期走弱,市場系統性殺跌中金融相對抗跌。

    另一方面,險資舉牌和寬信用導致金融在上漲中跑贏萬得全A。2016年3月1日,央行超預期降準50BP,寬信用下引導我國社融和信貸預期改善,金融在3月1日-3月4日短暫領漲。2016年8月4日,恒大系超預期增持萬科A,持股比例上升至4.68%,金融在8月初迎來大幅上漲,同時具備絕對收益和超額收益。2016年11月,恒大系、寶能系、安邦系、陽光系等險資分別舉牌中國建筑、格力電器、萬科A、吉林敖東、南玻A等大盤資產,對金融板塊形成利好。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下半年信用的底部企穩為2017年金融崛起奠定基礎。2016年8-12月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維持在20%以上,房價環比持續上漲帶動房地產投資的積極性提升,進而帶動我國社融存量同比和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同比持續改善,前者在2016年7-11月從12.2%上升至13.3%,后者在2016年7-12月從12.9%上升至13.5%,信用端的企穩和改善為2017年金融風格崛起埋下種子。

    3.2.3、消費:2016年是消費核心資產走牛的元年

    (1)2016年3-12月消費走牛的核心邏輯

    消費在2016年3-12月漲幅最大,核心原因有4點:低估值、內外資抱團、地產“去庫存”和居民消費升級。2016年3-12月消費風格上漲27.96%,漲幅高于周期、金融和成長,并且跑贏萬得全A。核心邏輯如下:

    第一,2016年2月底消費核心賽道處于價值洼地。截至2016年2月29日,消費PE處于近10年來的30.41%,雖然略高于金融,但是食品飲料、家用電器、白酒等高ROE的消費賽道近10年PE分位數分別為12.68%、16.85%、11.23%,側面說明消費核心資產處于估值洼地,配置價值較高。

    第二,2016年內外資對消費持倉上升,價值投資的元年開啟。一方面,北上資金加速流入對消費形成支撐。2016年北上資金凈流入累計1734億元,其中消費凈流入783億元,占北上資金凈流入的45.17%,周期凈流入448億元,占北上資金凈流入的25.82%。其中,接近350億元的北上資金流入了食品飲料,占行業總市值的20.13%,說明食品飲料的低估值和高ROE對外資的吸引力較強,而白酒則成了“王冠上的鉆石”。

    另一方面,內資2016年對消費持倉穩中有升。2016年下半年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發行總額較2016上半年大幅提升,合計新增發行規模超過405億份,而上半年僅有158.55億份,2016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基金持倉占比分別為26.24%和26.94%,但是三季度和四季度卻分別上升至27.85%和27.79%,說明我國公募基金在消費擁擠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開始穩步加倉消費板塊。

    第三,地產去庫存和我國居民消費帶動消費業績在2016年迎來高速增長。2016年一季度至四季度,消費風格指數單季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21.74%、19.89%、33.17%和41.49%。

    一方面,地產周期上行與庫存去化帶動家電等下游消費需求改善。2016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維持在20%以上的高速增長,而“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導致地產庫存“去化”,2016年2-12月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從13.1%下降至-3.2%,2016年11月商品房待售面積累計同比由正轉負。因此,房地產庫存下降反映地產周期上行,下游家電等相關消費增加。

    另一方面,我國居民消費升級帶動消費板塊業績改善。2016年我國城鎮失業率從4.05%穩步下降至4.02%,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5492元/月上升至5955元/月,2016年3-12月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100上升至108.4,消費者信心快速修復,進而帶動消費板塊需求改善。

    (2)2016年是消費核心資產價值投資的元年

    從本質上來看,消費核心資產成為價值投資核心資產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高ROE和相對穩定的業績增速。從四大行業風格的比較來看,2016年消費單季度ROE企穩回升,從11%上升至12.07%,而金融單季ROE則是中樞下移,甚至一季度和二季度業績同比增速出現負增長;成長單季ROE維持在6.8%-7.3%,周期單季ROE從3.5%回升至5.86%,說明消費相對其他風格資產回報率較高。從消費細分領域來看,2016年消費主要賽道單季ROE均有筑底企穩的態勢,食品飲料和家電分別在消費居民消費升級和地產庫存去化的驅動下盈利大幅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是消費資產崛起的元年。2016年外資大幅買入消費,但是國內公募基金對消費的持倉仍然維持在24%-28%的范圍內,消費賽道機構投資者并不擁擠,反映資本并未對消費進行充分定價。而且,2016年消費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6.69%,但2016年3-12月消費上漲27.96%,絕大部分消費漲幅由業績貢獻,說明消費具備長期價值投資的潛力,為2017年1月-2021年2月消費核心資產的趨勢性上漲奠定基礎。

    3.2.4、周期:受益于供給側改革下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2016年周期在供給端受益于“三去一降一補”政策,需求端受益于地產周期的上行。2016年3-12月國內經濟持續迎來邊際改善,周期性行業在供給側改革下持續“去產能”,導致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帶動PPI同比大幅上行,周期股盈利改善,周期風格在2016年3-12月上漲25.45%,跑贏萬得全A,尤其是在1-10月,而11-12月實現可觀的超額收益。

    一方面,2016年在“去產能”政策的帶動下大宗商品供應偏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改善。2016年1-12月,我國PPI同比從-5.3%大幅上升至5.5%,主要大宗商品在此期間大幅上漲,其中螺紋鋼和動力煤2016年分別上漲60.71%和63.96%。根本原因在于供給側改革導致我國工業企業實現“被動去庫存”。2016年全國和唐山高爐開工率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在過剩產能淘汰的背景下剩余大型工業企業利潤大幅改善,2016年3-12月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同比持續維持高速正增長,而工業企業庫存持續負增長,工業企業實現“被動去庫存”,支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另一方面,國內地產周期上行帶動大宗商品下游需求改善。2016年2-12月,我國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從3%上升至6.9%,說明在供給側改革推動下房地產庫存實現有效“去化”,帶動我國主要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從而促進我國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上行,進而在需求端帶動螺紋鋼等建材類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周期性行業利潤改善。

    3.2.5、成長:業績增速下滑是成長走弱的核心

    成長在2016年8-12月跑輸萬得全A,主要原因是業績增速下滑和風險偏好下降。2016年7月27日政治局會議強調“抑制資產泡沫”,風險偏好下降引發成長股開始弱于萬得全A,揭開了成長向價值風格切換的序幕,隨后2016年8月披露的成長二季度單季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為-9.15%,在業績驅動股價上漲行情中較低ROE的成長股并不受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導致公募基金成長持倉持續下滑,而8-12月深港通開通預期越來越好,而A+H股同時上市的公司大部分以大盤價值為主,險資舉牌中大市值公司在其流通總市值占比高達70%以上,再加上12月初證監會監管的加強和四季度美聯儲持續釋放鷹派加息信號,對成長股形成利空。

    4、 行業復盤:電子、食品飲料、家電漲幅居前

    4.1、2016年:業績支撐顯著

    2016年1-2月和3-12月分化顯著,前者所有行業下跌,后者所有行業上漲。一方面,2016年1-2月在美聯儲加息、監管趨嚴(熔斷和《減持規定》)和中國GDP增速跌破7%等風險下,萬得全A大幅下跌29.5%,煤炭等周期性行業受益于2015年11月-2016年2月供給側改革政策落地而相對抗跌,銀行則是在避險情緒升溫的情況下抗跌。另一方面,2016年3-12月隨著供給側改革對經濟支撐見效,險資舉牌和消費升級帶動新一輪上漲,萬得全A大幅上漲23.54%,其中建材、建筑裝飾、食品飲料等9個行業跑贏萬得全A。由于2016年2月前經濟尚未觸底,股市以下跌為主,因此4.2-4.4節復盤2016年3-12月跑贏萬得全A的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大多數行業業績驅動顯著,為2017年后續的上漲埋下種子,特別是對業績增速穩定和高ROE的食品飲料行業。2016年萬得全A下跌12.91%,但是其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5.8%,說明A股業績增長并沒有在2016年的行情中兌現,為后續2017年股市的上漲埋下種子。業績驅動式上漲的背景下,高ROE且業績增速相對穩定的食品飲料(尤其是白酒)行業具備長期價值投資的價值,再加上深港通等事件催化外資加速入場A股,以貴州茅臺為代表的核心消費資產的長期上漲在基本面和資金面上具備雙重驅動。

    4.2、周期性行業:受益于供給側改革

    2016年供給側改革相關政策從發布到實施再到深化,鋼鐵、煤炭最先受益,建材、建筑裝飾、基礎化工后來居上。

    第一,供給側改革鋼鐵和煤炭最先受益,鋼廠被動去庫帶動螺紋鋼、動力煤漲價。一方面,“去產能政策”使煤炭和鋼鐵最先收益。從2015年11月習主席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開始,再到2016年2月鋼鐵、煤炭最先公布“去產能”政策,明確計劃未來5年煤炭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壓縮粗鋼產能1-1.5億噸,后續發改委在2016年5月和2016年9月通過政策進一步完善和加速“去產能”。另一方面,鋼廠被動去庫存帶動黑色系大宗商品價格上漲。2016年鋼廠利潤水平較2015年同期獲得邊際改善,而螺紋鋼庫存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說明鋼廠在2016年“被動去庫存”,在房地產需求改善和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鋼鐵和煤炭供需雙改善。

    第二,2016年5月開始,供給側改革向建材行業延伸,建材、建筑裝飾后來居上。一方面,2016年5月和10月供給側改革向建材行業延伸。2016年5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建材行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強調對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下猛藥”;2016年10月11日,工信部發布《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禁止不同實際控制人的水泥熟料企業之間進行產能置換,進一步加快水泥行業去產能速度。另一方面,2016年房地產周期的上行帶動建材、建筑裝飾下游需求改善,房屋新開工面積和竣工面積累計同比維持高速正增長,進而對下游建材、建筑裝飾和部分機械行業需求產生拉動作用。因此,在供需雙改善的推動下,2016年4-11月全國水泥價格指數從80左右上升至100以上。另外,建筑裝飾在2016年10-11月受益于安邦系舉牌中國建筑,進而帶動建筑裝飾后來居上。

    第三,2016年8月開始,供給側改革擴張至基礎化工領域,再加上地產周期上行,PVC(電石)和甲醇面臨“供需雙擊”。從需求端來看,2016年7-11月甲醇下游開工率改善幅度高于2014和2015年同期水平,說明地產周期上行的背景下上游甲醇、PVC的需求得到改善。從供給端來看,2016年8月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強調對PVC、電石、烯烴(甲醇下游)等行業的產能進行化解,因此甲醇、PVC等相關品種供需格局改善,價格大幅上漲,進而帶動基礎化工板塊盈利預期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2月煤炭、鋼鐵行業最先受益于供給側改革,因此其在1月抗跌和2月領漲,而3-12月隨著供給側改革先后向建材、化工等領域延伸,建材、建筑裝飾、基礎化工反而在后續開始跑贏煤炭和鋼鐵。

    4.3、食品飲料、家電、輕工、汽車受益消費升級

    食品飲料、家用電器和汽車在2016年3-12月漲幅靠前,并跑贏萬得全A。食品飲料、家用電器、輕工制造和汽車在2016年3-12月分別上漲35.86%、30.06%、25.38%和24.02%,均顯著跑贏萬得全A。

    除了外資加速流入和高ROE以外,2016年食品飲料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高端白酒價格的上漲。一方面,高端白酒的漲價推動2016年食品飲料走牛。2015年12月-2016年12月,36大中城市高端白酒均價從790元/瓶上漲至813元/瓶。另一方面,以茅臺和五糧液為代表的白酒公司銷量快速增長,其中茅臺酒類銷量接近3.7萬噸,同比增長34.26%,五糧液酒類銷量上升至14.87萬噸,同比增長8.25%。因此,高端白酒漲價幅度和銷量增長顯著高于中低端白酒,消費升級效應顯著。

    家用電器、汽車則是受益于地產周期上行和我國居民的消費升級。第一,地產周期上行促進家電和汽車業績改善。從2016年2月商品房消費面積累計同比維持在20%以上,因此帶動下游家用空調消費同比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從-26.5%上升至42.5%,在2016年7月由負轉正。第二,汽車受益于地產周期上行和消費升級。除去地產周期上行帶動汽車消費需求增加以外,汽車消費的同比上升同樣受益于國內居民的消費升級,寶馬和奔馳等高端汽車消費在2016年下半年迎來大幅改善。因此,2016年2-11月格力電器上漲60.39%。

    輕工則是分別受益于造紙行業的去產能和全屋定制銷量的提升。一方面,造紙板塊受益于白卡紙和銅版紙價格的上漲。2016年4-12月,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逐步深入,我國紙漿產量累計同比維持負增長,2015年造紙行業去產能達到167萬噸,11月10日國務院發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變相提升了去產能的預期,在供給端支撐白卡紙和銅版紙價格上漲,以晨鳴紙業為代表的造紙上市公司業績預期大幅改善。另一方面,我國全屋定制銷量在2016年1-12月銷量當月同比從28.04%上升至311.89%,同時受益于商品房銷售面積的快速增長和消費升級,導致2016年2-10月索菲亞大幅上漲67.44%。

    4.4、電子:受益于國內智能手機的崛起

    在消費升級的環境下,電子受益于國內智能手機品牌的崛起。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華為榮耀系列、OPPO R9s系列、Vivo X7等產品陸續推出的情況下,國內主要品牌智能手機出貨量實現快速增長,其中OPPO智能手機出貨量從300萬部上升至940萬部,華為出貨量從690萬部上升至1060萬部,Vivo從270萬部上升至860萬部。智能手機銷量的迅速增長帶動了上游半導體銷量和LED顯示屏的價格上漲,導致以歐菲光、北京君正、利亞德為代表的智能手機上游公司的訂單需求快速上升,業績大幅改善,北京君正、利亞德和歐菲光在2016年3-12月分別上漲118.21%、96.16%和73.13%。

    5、風險提示

    (1)海外通脹超預期。海外通脹預期可能降低美聯儲貨幣政策寬松轉向的可能性,進而對全球資產價格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美國流動性危機再升級。美國利率持續高企,導致銀行還本付息的壓力增長,發生擠兌風險的概率可能進一步增大。

    (3)地緣政治擾動加劇。俄烏沖突、朝鮮半島局勢仍然存在變數,可能導致A股存在調整風險。

    (4)產業政策推進速度不及預期。產業政策在具體落地的過程中容易受到諸多因素拖累進度。

    (5)歷史數據僅供參考。歷史數據僅反映已經發生的事實,其并不會簡單的重演,因此其僅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