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C”這把“火”燒了大半年,如今怎樣了?
近日,微軟推出內置GPT-4o的全新AI PC,AIPC概念再度引爆市場。AIPC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rsonal Computer的簡稱,最早由英特爾于2023年9月提出,短短時間內獲得業內廣泛青睞,盡管發展時間不長,但業內普遍認為,AIPC將會是PC行業的轉折點。
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下強綁定AI概念的PC業確實有了起色。IDC最新發布的報告表明,全球PC市場在經歷連續兩年的下滑之后,終于在2024年第一季度重新恢復增長,出貨量達5980萬臺,同比增1.5%,但這其中究竟有多少AI含量?
2024年被業界公認為AI PC應用的元年,今年春天,各大企業紛紛推出了自己的AI電腦。
3月初,蘋果發布AI PC MacBook Air。3月18日,榮耀發布公司首款AI PC MagicBook Pro 16,緊接著,AMD董事會主席及CEO蘇姿豐宣布AMD銳龍8040系列AI PC處理器已經實現出貨。3月22日,微軟宣布推出Surface AI PC。4月11日,華為發布新款MateBook X Pro筆記本電腦,首次應用華為盤古大模型。
近日,記者來到華為青島樂客城店,店里的新款華為MateBook 14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款電腦融入了華為自主研發的AI底層技術,在記者詢問是否配備AI芯片時,店員予以肯定并形象的解釋道,“AI芯片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支持AI軟件的運行,這款電腦剛來就賣得不錯。”
新款電腦搭載了全新一代英特爾?酷睿?Ultra系列處理器,從功能來看,借助華為盤古大模型加持的AI概要功能,能夠將音頻信息快速轉寫成文字,并立即進行AI概要處理。“你可以在開會的時候打開這個功能,它能快速生成周報并標亮重點,把原本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的工作縮減。”對于它如何得知哪句是重點,店員表示這就是AI功能在起作用。
在落地應用場景方面,AIPC涵蓋教育、娛樂和辦公。華碩不久前也推出了自己的AIPC Pro15 2024 ,號稱具有45 TOPS 超高算力,支持在終端側運行超過 130 億個參數的生成式 AI 模型,支持本地AI生圖,優化剪映智能摳圖等。
聯想AI PC“AI元啟”版搭載了小天個人智能體,并嵌入本地的天禧大模型。記者在咨詢旗艦店客服有何AI功能時,對方表示一來電腦運行比較快,二來工作學習智能交互,提效節能。總得來說,這些產品的剛需場景都相對有限。
“目前各企業推出的AIPC大多是搭載AI芯片并搭配一些AI功能,這與我想象中的AIPC有一定的差異。”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表示,“我想象中的AIPC不僅僅是在硬件層面上集成AI芯片,更重要的是在軟件和服務上能夠提供深度的個性化體驗、智能助手、自動化工作流程等。目前的AIPC產品往往還處于一個過渡階段,它們在智能化程度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郭濤的設想里,AIPC的理想形式應該是一個高度集成的設備,它能夠無縫地整合用戶的工作環境和個人生活,通過深度學習和自適應算法來優化用戶體驗。理想的AIPC應該能夠理解和預測用戶的需求,自動執行復雜的任務,并提供實時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
進入2024年,AI大模型在端側部署的趨勢愈發明顯。“AI+手機”與AIPC掀起的熱浪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手機與電腦都被認為是大模型落地的不錯解法,手機與大家的生活更為密切相關,并且有大量個人數據更方便后續的交互;PC的優勢在于算力承載能力相對較強。
“AIPC與AI手機相比,兩者都是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但它們的應用場景和影響力有所不同。AI手機更多地關注移動性和日常消費級應用,而AIPC則更側重于專業工作和生產力的提升。AI手機的普及率更高,但AIPC在處理復雜任務和提供專業服務方面有更大的潛力。”郭濤表示。
這一點最近有所印證——AI技術發展的殺手級應用往往率先出現在PC平臺上。微軟最新發布的AIPC將旗下AI助手Copilot全面引入了Windows系統,并且內置了OpenAI的GPT-4o模型,這個大動作也被認為其拓展了PC的AI應用邊界。
距離理想狀態的AIPC出現還需要多久?“要達到這個水平,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因為這不僅需要硬件的進步,還需要軟件算法、數據處理能力和用戶界面設計的同步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技術門檻包括高性能AI芯片的研發、能效比的優化、AI算法的進步、數據隱私和安全的保護等。”他說。
他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兩者將越來越多地融合,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智能化體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萬事俱備,這拿下最后一公里的或許另有其人,郭濤表示,“未來手機和電腦存在不存在就是問題了,很多可穿戴的設備也在加速的取代手機這類,如智能眼鏡等。”
當我們進入手機商店或逛手機商城,都會被琳瑯滿目的商品名稱弄得眼花繚亂。“Pro”、“Max”、“Ultra”、“Note”之類的前綴,聽上去很高端,但到底是什么意思?
這個名字,不只是華夏的手機廠商,還有蘋果、三星等手機廠商,都在用這個名字,這個名字,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名字,而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名字。
今天,我們將帶您深入了解那些令人費解的名稱法則,并了解廠商是怎樣運用英語來描述他們的商品特征,讓人們更好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
一、專業版
“Pro”是“專業的”的意思,“Professional”。在手機的名字后面加一個“Pro”字,一般都是用來說明這款手機的定位定位于職業級和高端級,性能更好、性能更強、更好。
就拿小米來說吧,像小米14 Pro這樣的“Pro”型數碼產品,在處理器性能、拍照系統、充電速度等方面,都要比小米14這個入門級的小米14要好。
二、馬克斯
“Max”是“最大的”的英文首字母“Maximum”。“Max”這個詞通常意味著更大的屏幕,更大的電池和更大的儲存空間。
就拿小米 Max系列來說,它主打的就是大屏幕、大電池等特點,既能滿足用戶在游戲中長期使用的需要,又能兼顧游戲的需要。
以小米 Max 3為例,其屏幕面積很可能達到6.5寸,電池容量超過5000 mAh,可以讓使用者在玩游戲、看視頻時獲得更佳的使用體驗。這臺機子一上市,就已經超越了主流的配置。而蘋果手機,則是在高端、大屏幕的手機后面,加上了 Max這個前綴。
三、 Ultra
“Ultra”這個詞的意思是“極端的”和“超越的”,而不是“極限的”。“Ultra”這兩個字,意味著該電話的一個特點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極限,或是制造商用來顯示其最好的性能。
就拿小米10 Ultra來說,這款被稱為小米“影像旗艦”的手機,擁有頂尖的相機配置,120倍數碼變焦,四軸光穩,拍照能力極強。另外,小米10 Ultra的屏幕刷新速度和更快的充電速度也很有可能會有所提升,這將會給用戶帶來比一般的手機更好的體驗。
在同一家公司的產品中,擁有 Ultra這個前綴的,往往都是高端旗艦,而且是最貴的,這也是為了滿足那些對性能有要求的消費者。
四、便箋
“Note”這個詞經常被用來作為電話的名字,這意味著它具有更高的生產率以及更多的商業特性。這些電話一般都有大屏幕,功能強大的處理器,大的內存,來適應辦公室,學習,創作的需要。
就拿紅米 Note來說吧,它是一款更加符合商業用戶需要的產品,無論是從設計還是從功能來看。就拿紅米 Note 13來說吧,這款手機采用了高性能處理器,大尺寸的讀寫顯示器,還有一系列功能強大的攝影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在工作與休閑兩方面取得最佳的平衡。
當然,這款筆記本電腦,最早是由三星推出的,配備的是更加專業的鋼筆,可以在工作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知,廠商在給手機起名字時,并沒有隨便加上英文后綴,而是針對手機本身的特性及目標人群進行了細致的設計。
這幾個英文詞尾,不但可以幫助顧客迅速地了解到手機的主要賣點,同時也可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在選購移動電話時,用戶應能依據自身的需要及經濟狀況,作出適當的選擇。
如果你是一位職業級的玩家,你需要的是頂級的性能和最好的經驗,而那些前綴為“Pro”或者“Ultra”的電話,對你來說就更好了。如果你喜歡大屏幕、大容量的電池,帶著“Max”字樣的電話可能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如果你是一位關注工作效率和商業用途的人,一部標有“Note”字樣的電話可能會讓你滿意。
當然,取名規范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隨著市場與顧客的需要,廠商會有更多新的命名方法。但是不管怎么改變,只要我們細心地去看,去理解它的特定結構和性能,就能發現一款最適合你的電話。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林靜坐在咖啡廳的角落里,耳邊傳來的是輕柔的爵士樂,手里把玩著自己的手機。這款手機是他剛換不久的新歡,一部華為Mate X2,黑色的機身流線型設計,顯得格外低調而又不失品位。
“哎,林靜,你這手機不錯啊,是華為的新款嗎?”一個熟悉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沉思,抬頭一看,原來是老同學陳飛。
林靜微微一笑,“是啊,剛換的,用著還挺順手。”
陳飛坐下后,掏出自己的iPhone 13 Pro Max,不禁感嘆道:“我現在用的這個,雖然也挺好,但總覺得缺少點新鮮感。你這款華為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特別之處?”林靜頓了頓,“可能就是它的鴻蒙系統吧,聽說跟安卓和iOS都不一樣,用起來確實很流暢,而且支持的應用也越來越多了。”
兩人聊起手機,仿佛打開了話匣子。咖啡廳里,他們的談話聲與爵士樂交織在一起,仿佛成了一種獨特的旋律。
“說實話,我現在有點想換回國產品牌了。”陳飛坦言,“以前總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但現在看來,國內的手機品牌無論是技術還是設計,都不輸國外。”
林靜點了點頭,“確實,現在的國產手機真的越來越好了。你看華為、小米、OPPO、vivo這些品牌,哪個不是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席之地?”
陳飛似乎被說動了,“那你覺得,我如果要換手機,應該換哪個品牌呢?”
林靜想了想,“這要看你的需求了。如果你喜歡拍照,那么OPPO和vivo的旗艦機型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注重性能和系統體驗,華為和小米的高端機型也很值得考慮。”
兩人就這樣聊起了手機的各種品牌和型號,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一起探討電子游戲和電腦硬件的時光。
幾天后,陳飛果然去換了一部新手機,不過他并沒有選擇林靜提到的那些品牌,而是選了一款他之前從未考慮過的魅族手機。
“你怎么選了魅族?”林靜有些意外地問。
“嘿嘿,我在網上看到一篇評測文章,說魅族的手機在設計和用戶體驗上都非常出色。”陳飛得意地展示著自己的新手機,“而且你看,這款手機的屏幕和拍照效果都非常棒,一點也不輸給那些大牌。”
林靜接過手機仔細看了看,“確實不錯,看來你的選擇很明智啊。”
兩人再次聊起手機的話題,不過這次的話題更加廣泛了。他們談到了不同品牌手機的優缺點、操作系統的差異、拍照效果的對比等等。仿佛手機這個話題已經成了他們之間的一種紐帶,讓他們找回了久違的共同語言。
時間就這樣在兩人的閑聊中悄悄流逝。不久后,林靜和陳飛都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國產手機品牌了。無論是在公交車上、地鐵里還是咖啡廳內,都能看到華為、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身影。
有一天,林靜在網上看到一份關于手機市場份額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里,國產手機品牌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持續上升,已經超過了國外品牌。這個結果讓他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看來我們的國產手機真的崛起了。”林靜在心里默默地想著。他想起了自己和陳飛曾經對國外品牌的崇拜和追捧,但現在他們已經徹底改變了觀念。國產手機不僅在技術和設計上不斷創新和突破,更在用戶體驗和服務上不斷提升和完善。這一切都讓國產手機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而林靜和陳飛也因為手機這個話題重新建立了聯系。他們時常在一起交流手機的使用心得和體驗感受,分享彼此的發現和驚喜。仿佛手機已經不僅僅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了,更成了他們友情的見證和紐帶。
隨著時間的推移,林靜和陳飛的手機也經歷了數次更新換代。但無論他們換成哪個品牌的手機,他們都始終保持著對國產手機的熱愛和支持。
而國產手機品牌也沒有讓他們失望。從華為到小米、從OPPO到vivo、再到魅族等其他品牌,國產手機在不斷創新和進步中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喜愛。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國產手機都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每當林靜和陳飛看到身邊的人在使用國產手機時,他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自豪和滿足。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也是國產手機崛起之路上的見證者和支持者之一。而他們的故事,也只是無數國產手機用戶故事中的一個縮影而已。
如今,國產手機已經不再是那個被人嘲笑和輕視的“山寨貨”了。它們以卓越的品質、創新的技術和人性化的設計贏得了用戶的青睞和尊重。而這一切的背后,是無數國產手機品牌和從業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屬于中國手機產業的輝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