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作為手機的“大腦”,CPU主要負責處理各種計算任務,如運行應用程序、處理系統指令等。它是手機的核心控制部件,決定了手機的整體響應速度和多任務處理能力。
GPU:專注于圖形處理,主要任務是快速渲染圖像和視頻,使得手機界面流暢、游戲畫面逼真。在視頻編輯、3D游戲等圖形密集型應用中,GPU的作用尤為突出。
CPU:擁有少量的高性能核心,注重單個任務的執行效率。其設計側重于邏輯運算、分支預測等復雜計算。
GPU:包含數以千計的小型核心,這些核心可以同時處理大量簡單任務,從而實現高效并行計算。GPU在處理圖形渲染等大規模數據運算時具有顯著優勢。
選擇知名品牌如高通、聯發科、蘋果等的處理器系列,這些品牌通常具有先進的技術和穩定的性能表現。
關注處理器的具體型號,一般來說,數字越大代表性能越強(但也需要結合發布年代來看)。
核心數越多,處理多任務的能力越強。而主頻則影響處理器的運算速度,主頻越高,處理速度越快。一般在設置-關于手機頁面可以看到主頻及核心數。
制程技術越先進,處理器的性能越高,同時功耗也越低。這有助于提升手機的續航能力和發熱控制。
對于喜歡玩游戲、觀看高清視頻的用戶來說,GPU性能尤為重要。關注GPU的算力、顯存大小等指標,以確保流暢的游戲體驗和逼真的畫面效果。
除了上述關鍵指標外,還可以關注處理器的能效比、散熱性能、兼容性等方面的特性。這些特性同樣影響手機的整體性能和用戶體驗。
總之,評價手機處理器的性能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在選擇手機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來挑選合適的處理器型號和配置。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手機處理器的性能也在不斷提升,為用戶帶來更加出色的使用體驗。
們在選購手機和電腦的時候,最關心的硬件應該是處理器了,它們都叫處理器,但它們是一回事嗎?它們之間的差異都有哪些?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手機處理器就是電腦處理器的移植版,縮小版。很多人模模糊糊的,可能知道答案,但是說不出具體怎么回事,所以我們接下來聊一聊手機,電腦處理器之間的差異。
我們說的處理器一般指中央處理器,縮寫就是CPU。電腦上的處理器像i7-700 k,r 9-3900X,我們把它叫做CPU。我們說的手機處理器比如驍龍865,麒麟980等,覺得這就是手機CPU。通俗意義上理解好像沒啥問題,大家也都知道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嚴格來講的話就不太準確。
這就要說到它們的內部差異了,先說手機像驍龍865麒麟980,它們不叫CPU而叫做SOC,英文全稱是system on chip,也就是系統級芯片。它是把CPU、gpu、基帶、DSP、RAM等非常多的模塊全部都整合在了一起,集成度非常之高。
再說電腦,本身跟手機比起來電腦的擴展性要更強,全部像手機一樣集成也沒啥意義,而大部分設備都可以通過主板來擴展。所以處理器芯片集成的東西就比較少了,也就是GPU、內存控制器之類的,就叫它CPU。手機加上電腦的處理器,集成的功能很繁雜,很難一一講解,所以我們就主要來講講最重要的CPU和GPU這兩部分。
再說這個之前我們一定要明確,我們常說的電腦處理器,它的設計原則是性能至上,功耗,體積什么的都要往后站一站。而我們常說的手機處理器,它的設計原則是平衡性能與續航,其中續航占的比重要更多一些,它們之間的設計差異是基于設備使用需求來決定的,沒有優劣之分。
所以明確了這個前提,我們再來說一說它們之間的差異。我們開始講CPU,電腦CPU和手機CPU,最大的不同就是架構的不同,手機是ARM,電腦是X86。這個架構等于把它們分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陣營,基本沒有可比性。
那么架構是什么?
架構就是處理器的基礎,對于處理器的性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兩年的手機呢基本都是ARM架構,也叫做精簡指令集架構。當然也曾經出現過英特爾x86架構CPU的手機,比如聯想k800,而電腦除了蘋果剛剛發布的M1芯片,像英特爾和AMD其實都是屬于x86架構。
也就是復雜指令集架構。
精簡指令集和復雜指令集又是什么?ARM精簡指令集特點就在精簡這兩個字上,也就是把一個復雜的東西拆分成很多個簡單的來做,有點像是流水線的工程,操作起來也會更加容易,性能要求更低,但下達指令也要分成好幾次,會有些麻煩。
比如計算8+6+6+8+6,精簡指令集即的語言就是8+6+6+8+6。復雜指令集也就是體現了復雜這兩字,它是把很多簡單的小步驟結合成一個可執行的復雜步驟,你只要下達一次指令,系統就能夠完成整個流程,但對性能的要求也會更高,同樣計算8+6+6+8+6,復雜指令集會轉換成效率更高的2×8+3×6。
明白了指令集再說架構就很好理解了。架構是由指令集決定的,它其實就是用硬件電路來實現指令集的功能,可以說是物理形態的指令集,或者說指令集是思維方式,架構是大腦實體。
所以手機和電腦CPU指令架構的不同,運行的標準不同是沒辦法放在一起對比的,用跑分對比強弱肯定不合適。
說到強弱,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共識,電腦的性能強于手機的性能。比如解壓一個5G的壓縮包,這樣一個動作,我們想當然的認為電腦應該要比手機更快。試了一下,同樣一個5G壓縮包解壓,在三臺設備上耗時情況是這樣的,R93900x搭配2070s搭配三星970 pro固態搭配128g內存,解壓用時23秒;R3-3200g搭配8G內存解壓用時1分50秒;小米10至尊版僅用時29秒。
這個數據當然不能說明手機就比電腦的性能強,但是在這樣一個相同動作下手機居然能和高端配置的電腦體驗接近屬實有點不可思議。
為工作的原因,時間很少,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玩游戲,再加上本身并不是游戲的發燒友,只是想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所以我一直想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不用投入太多的成本就能享受比較多的游戲呢?
而微軟的XGPU訂閱服務正好是我需要的。
圖片源自網絡
游戲庫至少有近百款游戲還同時擁有EA的會員,還可以跨平臺通過云游戲游玩 。福音啊,雖然大部分游戲都是標準版,比如地平線5。但想想這價格還要啥自行車啊。
具體的購買方式,聽說可以港版低價入坑,不過我沒有操作過就不展開說了。我是從萬能的嗯嗯入的坑,嗯你懂的。
當時購買XGPU主要是想著可以用安卓手機玩因為我電腦的顯卡實在是拉垮,至于獨顯,看看價格嗯...我還是洗洗睡吧。
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事說三遍。我下好APP
登錄賬號,選擇云選項 ? ? ?
不是云游戲嗎?為啥還要安裝點擊安裝
這是什么鬼
我去b站,去百度找教程結果改了手機設置改了語言一切都還是一毛一樣,會不會需要微軟自家的手柄才可以。我又忍痛下單了最貴的xbox手柄,因為便宜的沒貨
[流淚]
[流淚]
[流淚]
別攔著我,讓我哭3分鐘的。
可是萬萬沒想到,他居然還是那樣。
最終我想盡辦法,沒想到一個加速器解決了所有。
下載打開UU加速器
選擇XGP GAME PASS加速,免費的噢!
在進入游戲出現了玩游戲選項。
點擊進入
終于可以了。云游戲顯示觸控的可以直接用手機,不過有手柄的用手柄體驗更好。在手機上手柄沒有震動,電腦下載到本地卻有,不知這是什么情況?希望我的經驗能幫助到你,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