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和華為都要做筆記本電腦這件事似乎已經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了,而近日有消息稱華為準備在2月21日MWC上亮相華為2in1筆記本,而小米準備進軍筆記本的消息由來已久,對于這個“夕陽產業”,大家對于更關心的問題似乎都是哪家“勝出”幾率更高些,下面筆者就從數據/營銷策略/產品幾個方面來分析分析華為/小米筆記本誰更靠譜。
·小米和華為為何雙雙進入筆記本電腦市場?
如今有很多論調都在唱衰PC產業,認為PC已經走上了末路,但據市場調查公司的數據IDC公布2015年PC市場Q4的調數據表示,全球PC市場在第四季度的出貨量雖然下降了10.6%,但蘋果出貨量反而出現了增長,這歸功于蘋果電腦推出的設備相比傳統PC更具差異化,是一款精致的產品,因此其有上漲的機會。
雖然PC市場正在趨于飽和,但是特色產品會脫穎而出
所以說,小米和華為殺入PC市場仍然是“有利可圖”,能夠吸引不少用戶
而華為和小米正是看到了這一現象,如今雖然PC市場正在趨于飽和,但是特色產品會脫穎而出,所以小米和華為殺入PC市場仍然是“有利可圖”的,只要他們能帶給消費者“新鮮感”,就能達到盈利的目的。
·產品:華為丨小米筆記本已知參數橫向對比
就目前的消息來看華為和小米的平板似乎都是想走PC平板二合一路子,都分別想運用Android/Windows系統,和MIUI/Windows系統,當然也不排除小米想走Macbook的輕薄路子,畢竟已經爆料了不少消息。
◆華為:技術沉淀 發揮自己的海思芯片優勢
硬件技術方面華為也有非常不錯實力,海思麒麟處理器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華為手機能有如此的成功正是憑借自己擁有的海思芯片,海思芯片幫助華為有計劃的推進自己的手機發布節奏,而不至于如小米一樣因為驍龍810的發熱問題導致采用這個處理器的小米note不受歡迎而有高端手機卻無用的局面。
如果華為在筆記本電腦上采用自己的海思芯片自然能將這些優勢延伸到筆記本上
在產品上華為很可可能將采用雙系統設計,基于Android進行定制的筆記本系統和Windows Mobil系統,以發揮華為自己擁有的海思芯片的優勢。如果華為在筆記本電腦上采用自己的海思芯片自然能將這些優勢延伸到筆記本上。
◆小米:英特爾處理器 Linux系統
就目前已經有消息指出小米筆記本將采用Intel的處理器,雖然指該產品將采用Linux系統,不過考慮到眼下中國的國情,而小米急于推動營收增長,可知其筆記本到了用戶手里的時候多數都會“秒裝”Windows系統。
有網友爆料稱:小米筆記本將采用Intel的處理器并搭載Linux系統
除了Intel之外,小米筆記本還有可能是采用ARM架構處理器和Windows系統的產品,此前有消息傳出“高通將和微軟合作進軍PC市場,其ARM架構的處理器針對Windows進行優化,以提供更好的體驗?!倍咄ㄊ切∶椎墓蓶|,小米的手機也季度依賴高通的芯片,未來小米采用高通處理器推出移動版Windows系統的筆記本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小米更希望的是將自己的MIUI系統應用于小米筆記本上,如果在小米 5手機上的MIUI 8有一個不小的改變,那小米筆記本很有可能也是一款雙系統產品。而就目前來講,小米筆記本當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超薄本、PC平板二合一本、亦或是一個還沒出來的"奇葩"本,都是有可能的。
·策略:華為丨小米附屬優勢資源橫向對比
華為:【高端形象 良好的線下渠道助力產品的銷售和推廣】
相比小米的“薄利多銷”華為的優勢在于目前的高端形象和良好的線下渠道,其中良好線下渠道是華為多年積累而來的,絕非一朝一夕的功力,這將助力其產品的銷售和推廣。此外,從華為給筆記本的申請的商標Matebook也可以看出其PC產品的定位或許是中高端PC,因為當下華為以Mate打頭的產品基本都是高端手機,可以說華為在用戶劃分上擁有比小米更為精準化。
華為:【高端形象 良好的線下渠道助力產品的銷售和推廣】
此外,在硬件技術方面華為也有非常不錯實力,海思麒麟處理器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畢竟華為的服務器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除此以外華為已有開發多款平板的經驗,諸如:華為M2 10.0、華為M2 8.0、榮耀平板,這對開發PC平板二合一產品也有一定的優勢。
小米:【“薄利多銷” 生態至上轉移成本變高獲得利潤】
由于小米公司“薄利多銷”DNA,因此筆者分析小米筆記本定價可能相對華為來講比較低,之前已有消息稱其售價2999元,且配置豪華,這個價格在筆電市場是一比較低的水平,況且小米還有一個較為優質的線上銷售渠道小米網,這對其銷售也是有著一定的益處。
小米:【“薄利多銷” 生態至上轉移成本變高獲得利潤】
低定價的筆記本與消費小米手機用戶有還會讓小米生態進一步拓展,其應該會讓小米筆記本與小米手機具有類似Mac之與iPhone的關系,由此帶來情況就是轉移成本變高,這類用戶就會長期的使用該品牌的產品。
營銷界的巔峰之戰
這兩家公司相比傳統PC廠商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營銷,兩家的營銷功力大家都見過,傳統PC廠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相信它們的到來會狠狠的給其上一課,并在一定程度上攪出一陣“浪潮”,目前傳統的PC廠商大都停留在做出好產品不會“吹”的基礎上。
華為、小米兩家公司相比傳統PC廠商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營銷
傳統PC廠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相信它們的到來會狠狠的給其上一課
此外,相比華為小米除了是一家手機公司還是一家“百貨公司”因此小米筆記本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其生態的一部分,而小米筆記本也很有可能成為其生態的一環,成為一個控制中心。
·誰會更容易勝出?
【華為的優勢更明顯】
技術上:短時間內小米是難以望其項背
和小米相比華為的綜合優勢較為明顯,畢竟有多年的技術積累,自主研發能力強,比如搭配自己的固態硬盤和處理器等,因此,就華為積累的技術壁壘,短時間內小米是難以望其項背,且華為和小米一樣具備強大的品牌影響力。
銷量上:訂單量方面也許不輸于華為,但利潤可能存在不小差距
如果小米由于走性價比路線,在訂單量方面也許不輸于華為,但利潤跟華為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如今PC行業本身也可能是不掙錢的,如今PC產業鏈已經相當透明,即便小米之前已經與英特爾合作,但是相關元器件價格也不會比其他家便宜太多,而且如果小米能做的這么便宜,其他傳統PC廠商肯定也會迅速跟進,畢竟人家在PC領域已經辛辛苦苦耕耘了這么久
此外,如果小米走“低價”路線“神舟”這個老大哥一定會給其當頭一棒,畢竟價格屠夫這個名字不是白叫的,所以如果小米按照之前手機廠商的打發小米主打高性價比,而低價是在早期獲取市場份額好手段,就跟當年的小米手機一代一樣,靠其后生態的內容盈利。
寫在最后:
綜合來看,筆者認為華為的優勢更明顯,相比小米華為在服務器與商用領域擁有自己的產品線與核心實力,并且在用戶量上擁有比小米更為精準化的人群,反觀小米則專注于事件營銷,在PC領域并沒有任何試水的產品。華為的優勢則會在后期現實出來,由于其定位相對較高,更容易獲得高額利潤投入研發,相較而言更容易出現一些精品產品,就像當前Mate 8在國產手機中那樣的地位,而這樣精品產品不管是超極本還是PC平板二合一產品,更易脫穎而出。
筆者以為PC會和手機一樣走上創新的道路,其實這個PC市場最想要的其實還是類似于當年iPhone那樣的產品,讓人感嘆道“原來電腦還可以這樣”,如果小米和華為都做不出來這樣的產品,即便在剛剛進入市場的時候會有不錯的銷售表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出貨量一定還會跌、利潤率還會下降,然后再次被人唱衰。
機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能活到今天的品牌,可以說多多少少都有幾把刷子,尤其像華為、小米這種本身就有著超高人氣的品牌,在體驗方面更是各有優勢。不過話說回來,智能手機已經“卷”到了一定境界,就很容易出現“盡管是兩個不同品牌的產品,但功能卻很相似”的情況,有人說是“殊途同歸”,也有人說是“致敬”“抄襲”。
當然,功能都是為用戶需求而服務的,這樣看來也就沒有誰抄誰的問題了,更何況很多功能或者設計究竟是誰最先開始應用的本就是一筆糊涂賬,就像國內手機都快把iOS薅禿了,還有魅族最早開始用的“深色模式”“游戲空間”,試問今天哪個手機上沒有呢?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用戶都會發現一個問題,今天在談論國產手機系統體驗時,好像沒啥可說的,畢竟功能上都大同小異,甚至就連界面UI設計都開始趨同。
就像筆者這里提到的跨端操作,我們知道,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在生態建設上都是比較一流的廠商,旗下產品線不僅僅只有手機,還有平板、筆記本、智能家居等終端設備,如何在不同設備間,實現高效易用的互聯體驗,一直是華為鴻蒙、小米澎湃的鮮明特點。
然而事實上,同樣是跨端操作,鴻蒙和澎湃在實現形式上也非常相似。比如在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之間,華為帶來了多屏協同、超級中轉站等功能,華為官網對不同設備間多屏協同的定義分別是:
華為超級中轉站
超級中轉站則支持在不同應用、不同鴻蒙設備間進行文字、圖片、文檔等內容的復制和粘貼,比如用戶可以將手機上的一篇圖文復制到中轉站中,在登錄相同賬號的鴻蒙平板中,就能從中轉站中找到相應的圖文內容,復制到需要的位置,在工作上十分方便。
小米澎湃則帶來了跨端智聯,同樣包含了妙享桌面、小米互傳、應用接力、鍵鼠共享等功能,看名字就知道,基本和鴻蒙多屏協同的形式差不多。比如妙享桌面同樣支持在平板、筆記本上開啟多個手機界面,并支持進行跨端操作;小米互傳允許用戶在你的手機、平板、電腦之間實現文件快速分享;應用接力則支持多種應用或者任務在不同設備間無縫接續。
小米筆記本上復制一段文字
小米手機上同步復制內容
華為超級中轉站功能,在小米澎湃上叫作“跨設備剪貼板”,意思很明確,就是“一端復制,另一端粘貼”,不過二者在細節上也有不同,華為超級中轉站可以管理復制內容,比如用戶同時復制圖片、文字或者文檔,同步到另一端可以自由選擇復制哪些內容,使用時從中轉站中拖動即可,相較之下,小米澎湃的跨設備剪貼板一次性只能復制一個內容,不能對其進行管理。
除了以上幾個外,小米跨端智聯還有跨設備通話、通信共享、耳機跨設備切換、融合設備中心等諸多功能,而從實現形式和體驗來看,不說和華為超級終端、多設備通信共享一模一樣,整體差別也確實不大。
最后:
還是那句話,盡管鴻蒙和澎湃在跨端方面體驗和功能形式都高度相似,但相信在技術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從目前來看,不只是華為小米如此,后面藍綠廠、榮耀也都差不多。總之,對于用戶來說,高效穩定的跨端互聯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帶來很多便利,無論哪個系統,哪種實現形式,只要好用、實用、易用,就值得鼓勵。那么問題來了,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你會經常用到跨端操作嗎,又覺得哪一家的跨端體驗最為舒適呢?
(8590998)
如果是3年前,遇到這個問題,我肯定會說,華為?為什么有華為?華為就沒有什么做筆記本的經驗,為啥選華為,雖然聯想因為某些原因定價稍高,但畢竟技術有積累。
不過,現在又看到這個問題,我有了不同的答案,這一年以來,聯想遭遇中年危機,曾經的世界第一,被惠普奪了去,到了世界第二,又莫名被戴爾抄了車,屈居于世界第三的位置,而這個第三的位置到底穩不穩,就不好說了。
以前,我們買電子產品時,手機選華為小米,電腦選聯想,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真理,雖然小米華為在手機行業披荊斬棘,收獲了不俗的成績,但是隔行如隔山,做電腦和做手機并不一樣,做電腦遇到的問題和做手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對于第一代產品沒什么信心,事實上,最開始,他們的產品也沒讓我們失望,確實差聯想一點。
不過,之后的事情就有意思了,華為和小米的筆記本,還真成了,在短暫的迭代之后,小米華為也搶占了筆記本的一席之地,而且,由于沒有傳統整機市場的局限,這些互聯網公司甚至可以做出更有新意,性價比更高的筆記本,比如華為最新的旗艦Matebook X Pro,屏占比令人意外,攝像頭的彈出式設計更是驚為天人,給平淡的筆記本市場注入了不少活力。
而榮耀的本子,華為更是給出了試玩一個月,不滿意就退貨這種不留活路的玩法,現在在說聯想好還是華為好,我可能就不知道說什么了。
總結下,這些門外漢在進入傳統PC市場后,就如同鲇魚一樣,反而激發了平淡的PC市場,同價位的產品也極其優秀,很值得購買,雖然在高端筆記本,工作站級別的產品,他們依然有所差距,但我希望,它們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