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拿大海域有漁民捕獲到了一條雙眼閃著詭異綠光的“怪魚”,這其實是一條長吻銀鮫,一種古老的深海魚。
02、簡直是動物界的長腿擔當
03、說真的丹。你不能打開電視嗎?
04、瞧瞧這只大冰箱的模樣,它的外形直接做成一只貓咪的樣子,你會喜歡這樣的大冰箱嗎?
05、德國慕尼黑的一條河流中,橋洞下涌出的浪吸引來了眾多的沖浪者。他們聚集于此,在城市的內河里玩起了沖浪。
06、它們體態各異,令人瞠目結舌:
07、這黑海兔,這是世界上已知的體積和重量最大的海蛞蝓品種。
08、先出對八就贏了吧 !?!! (2)
09、網紅魚種——傳說中的切蛋魚
10、豹子捕食小蜥蜴瞬間
11、鯨魚的前鰭骨骼與人類非常相似,難道是鯨魚的祖先當年為了逃避掠食者從陸地逃向海洋了?
12、拖飛機現實版,比慈禧人力拉火車還瘋狂
13、姥鯊真的是長得非常有科幻感的鯊魚,它長大的嘴巴就像是海底的黑洞,仿佛能吞噬一切。
14、黑雨蛙,一臉憂傷難過的樣子。
15、烏鴉可以記住人臉并且可以和它們成為朋友,當然,另一方面它們也很記仇。
16、喀麥隆矮腳山羊是一個別致的山羊品種,體重只有約25公斤,高只有45厘米。小羊的眼神看起來很不聰明的樣子。
17、拿破侖貓,長著一條粗大的毛茸茸的松鼠尾巴,外加可愛的小矮腳,這讓它成為了寵物界的新星。
18、嘶嘶蟑螂——馬達加斯加的特產,很受奇寵愛好者歡迎的寵物蟑螂。
19、肛腸主任鬣狗終被掏肛
20、被奇異物種入侵了,怎么還長了一個大瘤子
21、這只吉丁蟲太漂亮了,渾身閃著金燦燦的光,而這金屬色里又集中了彩虹的顏色。
22、河馬,張開大嘴對著牛羚的屁股就咬了下去,它到底要干什么?
23、兩只雄鹿為了爭奪配偶和地盤,進行了瘋狂的決斗,它們的角纏在了一起,在水坑里同歸于盡。
24、貓頭鷹吃鸚鵡——這頓飯,顏值高,味道還好!
25、鬣狗與角馬幼崽,看似玩鬧,實則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追殺,若是小角馬輸了這場“跑步比賽”,那它的生命也將隨之終結。
26、兄弟們又到腦筋急轉彎的環節了 !?!!
27、把鸚鵡螺從它的螺殼里掏出來里面是長什么樣的
28、鱷魚分食野牛,還不斷用手巴拉同伴
29、肉錘禿鷲的側面照,感覺頭顱上裂開了一道縫
30、hello你好,一只粉色的玫瑰楓蛾正在向你打招呼。
31、斯蒂芬·亨得利還是羅尼·奧沙利文,每一個都是斯諾克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他們的傳奇故事將永遠激勵著無數斯諾克愛好者,為這項運動的繁榮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32、看了刺猬的骨架也難以置信,它身上的刺也是骨質的。
33、樹蛙皮諾丘當雄蛙在追求雌蛙或感受到危險時
34、這種飛蛾叫做寬林鉤蛾,它翅膀上的圖案很有意思,左右翅膀各有一只蒼蠅在吞食鳥糞。
35、這是海洋深處的奇怪生物魔鬼海鞘,它深深地扎根于海底,張大的嘴巴像大王一樣掠食著過往的浮游生物,頗為魔幻。
36、蒂凡尼藍,外加火紅的翅膀,這樣漂亮的如同瓷器一般的竹節蟲,所有的奇寵愛好者都想要擁有。
37、一只巨大的短吻鱷大搖大擺地從人們眼前走過。
38、背妻子錦標賽”正在進行中。
39、小蟲偽裝的很成功!
40、一個猶太女子被一群納粹圍住,衣服被全部扒掉,此時似乎正在說些什么
41、大家看一看,實在是喜歡不起來。
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能解的殘局,你知道怎么解嗎?把答案打在評論區
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在魚的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從鰓至尾的點狀細線。可別小看了這條線,它叫側線。側線由聽覺細胞組成,對低頻率的音波極為敏感。在釣魚時,魚鉤、餌團入水后會產生水的壓力波,壓力波的振動會形成一圈圈的水波紋,這時魚的側線就會感覺到這種壓力波。其實,人們的眼睛能看見的水波紋的范圍就是魚的近程音波側線的感受范圍。
側線是魚類的第二個聽覺器官,能夠協助耳朵,測出聲源來自何方。側線從魚的頭部開始就有,在頭部分布很廣泛,但并不呈線條狀,到了頭部后面才漸漸形成比較明顯的線條狀,這線條狀從兩個側面的中上部向魚尾延伸,直到尾部。我們的眼睛可以仔細觀察到魚的這種側線。
魚體結構
魚的側線器官
魚的側線器官是魚類或水生兩棲動物接受外界水流壓力、低頻振動、溫度變化等刺激的感受裝置。魚的側線器官最發達,一般位于身體兩側,從頭部開始沿著整個身體長軸隨著水平肌隔的走向分布,直達尾部呈線狀排列。魚類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形似小窩點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線,稱為側線鱗,每片側線鱗有側線孔,側線具有聽覺和觸覺功能,能感覺水的振動波、水流方向和水壓的變化。側線管或側線管分支所通過的鱗片,為側線鱗。絕大多數硬骨魚都具有側線鱗甲,僅少數硬骨魚和全部軟骨魚側線不通過鱗片,而是直接開口在皮膚,不具側線鱗。側線鱗的數目是魚類分類的根據之一。
側線又叫側線感覺器官,或側線系統。側線器官的分布并不局限在魚的軀干,在魚的頭部也有發達的側線器官,頭部以下是這個系統的次級分枝。眶上枝和眶下枝合并成圍繞眼周的側線;上頜枝與下頜枝分別沿著上頜及下頜行走,背枝穿過顱骨頂端后與其他分枝在耳區會合,后又與軀干兩側的側線連接。
不同魚類的側線器官在體表的分布情況不同。這是魚類分類的標志之一。側線器官,有利于動物適應水生環境。側線器官是一種“從頭到尾”排列的多個感受裝置,它好像沿著身體長軸安置的一系列多個警報器,利于檢測來自不同方向的刺激,也便于利用不同部位感受器報警的時間差,來測定刺激所處的方位。
魚類的感覺器官:側線鱗、側線管
魚的側線是指皮膚感覺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構造,呈溝狀或管狀,它是魚類和水生兩棲類所特有的感覺器官。側線在頭部分成若干分支:眶上管、眶下管、鰓蓋舌頜管、橫枕管。魚體兩側一般各有一條,少數魚類每側有2到3條或更多。側線管內充滿粘液,它的感覺器神經丘即浸潤在粘液中。當水流沖擊身體,水的壓力通過側線管上的小孔進入管內,傳遞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動,并使感覺頂產生搖動,從而把感覺細胞獲得的外來刺激通過感覺神經纖維傳遞到神經中樞。
(側線孔)
側線是由管道組成,管道與鱗片連接并通往外界。側線鱗即被側線管道所通過的鱗片。側線鱗列數為側線上的鱗片數,是魚類分類上的重要依據。
側線是魚類特有的感覺器官。它是深藏于皮下的管狀系統結構,與神經系統緊密聯接。有許多小管穿過鱗片與外界相通。這些小孔在體側表面排列成線狀。常見的淡水魚類之側線只有一條,從頭后部大致沿體側中線直到尾鰭基部。但尼羅非魚的側線中斷,分上下兩段。
魚的腥味及魚腥線與側線管
在民間給魚除腥味的時候,流傳一種說法,說是將魚體兩側的“魚腥線”抽掉,魚就沒腥味了。先不論這“魚腥線”是何物,在我們直觀感覺中,魚腥線是深埋在魚體內部的,其實就是魚體內的側線管。但我們嗅到的氣味似乎是魚的外表散發出來的。據說在抽調“魚腥線”以后,可能腥味依然存在。
魚腥線(側線管)位于魚的側線鱗的內部,這兩條側線實際上是魚的感知覺器官,能夠感知水流的變化、聲音的震動以及觸覺,說其能富集外界的氣味物質,是值得商榷的。
其實,魚腥味的產生是多種原因引起的:
1、富集藻類植物中的腥味物質,例如土味素及甲基異莰醇這兩種腥味物質,來自于魚腥藻及顫藻。
2、魚肉中的蛋白質、游離氨基酸在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產生有刺激性的腥臭味。
3、魚體外表分泌的粘液中含有揮發性的腥味物質。
4、魚體內含有的三甲胺氧化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產生三甲胺,三甲胺氧化物雖沒有味道,但三甲胺是一種很難聞的腥味物質。
魚腥線
側線構造:側線管道系統
側線器官中能感受刺激的裝置叫神經丘,它由一些能感受刺激的、具有纖毛的毛細胞和支持細胞組成,支持細胞把感覺細胞隔開,起著支持和保護作用。感覺細胞,毛細胞基底部分與神經末梢相接。有些魚的感覺細胞上端有突出的嵴頂器,由粘性的膠質囊或被膜構成。感覺細胞的纖毛就被包在其中。不同種魚的神經丘結構不同,支持細胞與感覺細胞數量的比例也不一樣。當流水經過靜息的魚體,或魚開始游動,都能使嵴頂器發生位移,從而牽動纖毛并將水流所造成的機械壓力變化傳給感覺細胞。
(1.鰓2.胸鰭3.腹鰭4.臀鰭5.尾鰭6.背鰭7.側線)
魚的側線器官的結構變異很大,有分散在體表的神經丘、埋植于表皮中的側線管道系統、由皮膚凹陷形成的凹陷器官、壺腹或筒狀器官等結構形式。硬骨魚的側線器官多為埋于表皮之內的管道系統以及體表的分散神經丘。有些魚類只有分散的神經丘,而無管道系統。在身體有密鱗的一些魚類,側線管道系統一般包埋在鱗片之下,管道的小垂直分枝穿過鱗片開孔體外。從體表的這些小孔可以辨認側線系統。管腔的底部每隔一定間距即有一個神經丘突出其中。神經丘嵴頂器的末端有時可接觸管壁,只在兩側留下空隙,可讓管道內的粘液通過。不同魚類神經丘在管內的分布也不同,一般都在兩個開孔之間。
此外,不同部位管道內的神經丘分布也有差別。側線器官的管道內充滿粘性物質。水中的壓力變化傳給粘液,后者傳給管內的神經丘,引起其中感覺細胞的興奮。在管道系統內,神經丘之間有大量支持細胞,細胞基部伸插在管道下方的連接繩內,連接繩將神經丘聯系起來。連接繩細胞和感覺細胞、支持細胞都起源于胚原基內一種排列成行的細胞。在側線管道形成時,這類細胞中有一部分位置發生了變更,形成埋藏在管道之下的連接繩。在羅非魚的側線管道之下,連接繩很細,其組織化學特性和神經纖維相似。
魚類側線器官由側線神經支配,后者與第Ⅴ、Ⅶ、Ⅸ及Ⅹ對腦神經關系密切。大部側線神經的中樞端終結在延髓,部分直接投射至小腦。此外,也有發自中樞的離心纖維,這些纖維活動可以在外周調制感受器發生的信息。
側線和魚的生態環境的關系
側線管道的形成有利于保護其中的感受器不受強大水流的直接沖擊。最復雜的側線管道系統出現在能夠快速游動以及生活于激流中的魚類。分散的神經丘則多分布于慢速游行,或掘穴而居的魚類的體表。例如花鰍游行緩慢,分散的神經丘完全代替了管道系統。在七鰓鰻的體側也只有凹陷的感受器排成的行列,而沒有形成管道;感覺細胞都位于凹陷的小孔之內。盲鰻則根本沒有側線。全頭綱的銀鮫只有敞開的表皮皺折,而沒有封閉的管道。古老的化石魚類已經具有管道系統。可見,側線器官的形成與分化和魚類所處的生態環境有關。但也有人認為側線器官的形成分化是演化的產物。
側線功能
側線器官能夠感受水流的刺激以及干擾水中平靜的信息。利用條件反射證明有些魚類,在離其身軀及頭部 10毫米處,可以鑒別直徑1/4毫米的纖維移動2毫米距離所發生的信息,并能準確地鑒別干擾信息源。這種水中定位的功能對于捕獲食物具有重要意義。
魚類同樣可以利用側線器官感受水中細微水流,以及其他固體物移動時所造成的局部水流變化。此外,側線器官還是魚類的一種輔助性本體感受器,當魚游動、肌肉收縮引起身體曲度變化時,會導致側線器官感受裝置發放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沖動,從而進行軀體的活動調控。
此外,側線感受器官還可以感受低頻的聲刺激,有人認為,側線器官是聽覺的輔助器官。側線感受器對于側線管道內液體流動極為敏感,它對于來自不同方向的灌注反應不同。有些纖維由頭部灌流時放電停止,而由尾部灌流時放電增強。灌流的速度達到 2~16毫米/秒之間,即可引起側線感覺神經纖維的電發放,而且具有不易適應的特點。由于側線感覺神經生理特性與內耳迷路系統神經元的相近,因而它可能與迷路系統的功能有關。此外,有些魚類能感受0.03~0.05℃的水溫差。但在損毀側線器官之后,則對水溫的敏感程度明顯降低。說明側線器官也有能感受水溫的功能。
魚類分類依據:側線鱗數
側線鱗片的數目是魚類分類的根據之一。常在鱗式中表示出來。魚類的鱗式:側線鱗數,側線上鱗數,側線下鱗數。側線鱗數是指從尾部直達鰓蓋上方,具有孔的鱗片數,或指從鰓蓋后方直達尾部的一條側線鱗的數。側線上鱗數即從側線鱗上方至背鰭前方的斜列鱗片數,或指從背鰭起點斜列到側線鱗的鱗數。側線下鱗數即從側線下方至臂鰭(或腹鰭)前方的斜列鱗片數,或指從臀鰭起點斜列到側線鱗的鱗數。
側線鱗數及側線上鱗數目(背鰭起點基部至側線的鱗)和側線下鱗數目(由臀鰭起點基部至側線的鱗)可用鱗式表示。硬骨魚的鱗片通常根據其數目、大小、排列形狀來鑒定魚的種類,記載鱗片數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個帶分數式來表示,稱為鱗式:例如:鯽魚的鱗式為28一30,表示鯽魚的側線鱗為28至30片,側線上鱗為5至6片,側線下鱗為5至7片。
土鯽、良種鯽魚與野生鯽魚
土鯽魚是天然水域,也就是在水庫、河溝、堰塘自然繁殖的鯽魚, 土鯽魚和日本白鯽都是二倍體類鯽魚,土鯽魚成長過程很慢,土鯽魚從幼苗長到150克(3兩)體重大約需要三年時間。在不同的水域里大多呈青灰色,也有的呈金黃色,其魚鱗在同等基礎上較良種飼養鯽魚要小些,其體形也長條些。
鯽魚,現實中常有土鯽(即"鯽魚")和良種鯽魚的區分,很多人只從體形或肉質來區分是不妥當的。現時有人為了迎合"土貨"消費觀念而專養土鯽,但真正的土鯽長勢特別慢,也有人誤把因缺食欠喂、形體瘦弱、長勢變慢的良種鯽魚當成"土"鯽,其實,如果養殖土鯽用飼料喂養也就不"土"了,如果用所謂的"白水"喂養或飼料欠缺養殖的良種鯽魚(比如方正銀鯽、彭澤鯽等),其實質上也是"土"鯽魚了,但長勢比土鯽快得多,這一點希望養魚人們慎重思考。
鯽魚的"野生"與否取決于它的食物和環境,并不是在乎品種。仿生態養殖的良種鯽魚,即模仿野生環境,不投喂人工飼料等等,這類鯽魚其實跟野生鯽魚是沒什么區別的。如果把良種鯽魚放之于野外湖河,這也等同于土鯽了,因為食物沒有人工養殖充足,加之需要時刻提防天敵的捕食,使得它們時刻都要保持高度警惕,需要不停的游走以保證自身的安全和食物的充足;在這樣環境下的鯽魚生長當然緩慢了,這就是良種鯽魚也"土"了,肉質、口感等指標其本質上與所謂的土鯽無異。
野生環境生長的鯽魚,隨環境變化而調整自身的野性本能,有點類似于變色龍。所以有些鯽魚銀白雪亮,有些則是遍體金黃。野生鯽魚最大的特點是身形比較修長,背部隆起,鱗片非常鮮亮,這些特點與野生環境的食物和水質水域情況等因素息息相關。不過,現在很多湖河水里都有人工培育品種的鯽魚繁衍生長,也可以算"野生"鯽魚了,也變成了所謂的"土鯽"了。
側線鱗數與鯽魚的分類
當然,辨別鯽魚是土鯽還是良種鯽魚最靠譜的辦法,還是數一數鯽魚的側線鱗最為準確。良種鯽魚的側線鱗必須在29片鱗甲以上,最多者為35片鱗甲(也有說鯽魚最多的側線鱗達37片)。如果是28片或低于28片鱗甲則為土鯽魚或劣質鯽魚。總之,鯽魚的側線鱗和側線上下鱗的甲片數目越多越好。
(劉文俊 2019-05-25)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漁人劉文俊。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物盤點:鯊魚是魚類中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它最為魚類中的王者,在全球捕殺成千上萬其他魚類。據悉,目前全世界有各種鯊魚多達380種,有些鯊魚不但攻擊其他動物,甚至還會攻擊人類。
雪茄達摩鯊外形怪異,好似一根雪茄,身長不到60厘米。它們善于打伏擊,等待獵物主動上門。這種鯊魚能夠發出冷光,模擬小型魚類的輪廓。雖然個頭很小,雪茄達摩鯊也會攻擊體型比它們大的獵物。在它們生存的熱帶海域,海豚、其他鯊魚、海豹、硬骨魚,甚至于鯨魚身上都發現了它們造成的傷疤。除了動物外,這種鯊魚還會撕咬潛艇、海底光纜,甚至還會攻擊人類。
錘頭鯊又名“雙髻鯊”,因頭部酷似錐頭而得名。它們的眼睛長在“錘頭”兩側,擁有360度垂直視覺,能夠同時看到身體上方和下方的物體。這種鯊魚對獵物產生的電場極為敏感,例如經常躲藏在沙子中的刺鰩。它們的嘴和牙齒比其他很多鯊魚小,但身體非常靈活,能夠在海水中高速游動。錘頭鯊群落也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彼此間通過復雜的“肢體語言”交流。
長吻鋸鯊是6種鋸鯊之一,身長可達到近1.4米。它們的長吻長有鋒利的牙齒,長度占身長的三分之一。此外,長吻兩側還長有觸須,通過感知振動和生物電搜尋獵物。更令人感到吃驚的是,觸須還對外界的觸碰和氣味極為敏感,幫助長吻鋸鯊發現隱藏在沙子中的美味。這種鯊魚借助長吻攻擊獵物,有時甚至會將獵物刺穿。
皺鰓鯊更像是巨型鰻魚或者怪異的深海蜥蜴,而不是鯊魚。這種罕見的鯊魚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等海域,在日本海域最為常見。它們的妊娠期長達42個月,居所有脊椎動物之首。此外,它們還長有300顆鋒利的叉狀牙齒,嘴可以擴張,能夠吞下體型相當于自身體積一半的獵物。這種鯊魚依靠肝臟保持浮力。據信,它們通過伏擊的方式捕獵。捕獵時,它們用魚鰭支撐身體,而后像蛇一樣發動攻擊。
姥鯊的體重超過5噸,身長可達到10米,是僅次于鯨鯊的第二大鯊魚。它們長有大約5000個鰓耙,用于過濾浮游生物,每小時可過濾150萬升海水。姥鯊必須在游動中覓食,只有游動才能讓海水穿過腮。它們的速度較慢,每小時約5公里。它們能夠遷徙數千公里,潛水深度接近900米。由于過度捕殺,這種鯊魚的生存面臨威脅。
巨口鯊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鯊魚,游動速度較慢,魚鰭柔軟,尾巴不對稱。由于極為罕見,科學家對它們了解不多。這種鯊魚是一種濾食動物,身長可達到5.4米,其口部四周長有發光器官,用于吸引浮游生物。白天時,它們潛伏在深水區,夜晚時游到靠近水面的區域覓食。自1976年在夏威夷發現以來,目擊這種鯊魚的次數只有54次,發現地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幽靈鯊的鼻吻部好似耕犁,也被稱之為“象鯊”和“犁鼻銀鮫”。雖然名為鯊魚,幽靈鯊并不是鯊魚家族一員,而是一種軟骨魚。它們的身長可達到1.2米,鼻吻部被毛孔覆蓋,通過感知運動和電流搜尋獵物。幽靈鯊擁有3個齒板,下顎的齒板善于碾壓,上顎的齒板鋒利,呈鋸齒狀。這種鯊魚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海域。
格陵蘭鯊的游動速度平均不到每小時1.6公里,來回擺動一次尾巴就需要7秒鐘,是速度最慢的鯊魚之一。有趣的是,它們也能捕殺速度超過自己的獵物。科學家認為格陵蘭鯊采用偷襲的方式捕獵。這種鯊魚的身長超過6米,體重超過1000公斤,生活在海底180米到730米。與很多鯊魚不同的是,格陵蘭鯊的肉有毒,味道跟尿差不多。
毯鯊長相怪異,身長在1.2米到3米之間,是鯊魚家族的偽裝大師,利用偽裝伏擊獵物。一旦有魚類、螃蟹、章魚或者其他鯊魚游到附近,它們便突然發起攻擊。它們的牙齒尖頭向后彎曲,一旦被其咬住便很難掙脫。這種鯊魚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海域,有時也會攻擊人類。
魔鬼鯊極為罕見,生活在深海,長有酷似鐵鏟的鼻吻,用于感知獵物。它們的顎可以伸縮,上面長有剃刀般鋒利的牙齒,是極為可怕的捕獵利器。魔鬼鯊身體呈粉紅色,與淺藍色的鰭形成鮮明顏色對比。這種體色因半透明皮膚允許血色透過皮膚顯現出來所致。魔鬼鯊是由日本漁民率先發現的。在此之后,從澳大利亞到墨西哥灣的海域都曾發現它們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