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新千年的余波尚未平息,為了鞏固自己在隨身音頻市場的統治地位并對抗來自互聯網及MP3的沖擊,索尼在2001年底一口氣發(fā)布了3款顛覆以往MD世代的新產品——NetMD。

    其實在索尼之前,老對手夏普已經搶先一步推出了NetMD的產品,但這絲毫不影響MZ-N1作為索尼第一款旗艦定位NetMD推出時所受到的熱烈關注……但架不住外來殺入競爭者的搶風頭啊。

    2001年10月23日,而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里,喬布斯也將Apple iPod首次呈現在人們面前。

    Atrac 3對陣mp3,傳統盤片迎戰(zhàn)閃存記憶體,這場決定誰才是便攜音頻播放器市場老大的決戰(zhàn)也由此展開。

    其實后面的發(fā)展就不用多敘述了,長江后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索尼聲勢浩大的帝國反擊戰(zhàn)最終以失敗告終,NetMD以及其后續(xù)的HiMD并未能保住SONY的龍頭地位。不過如果當年索尼要是成功了,那么后來國貨便攜播放器恐怕也就無法崛起了。

    反正我就是當年被索尼深深種草,于是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收入剁手了人生的第一臺MD——MZ-N707。

    什么是NetMD?

    其實我是索尼的真愛粉啊!

    當初第一臺買的手機就是還沒組成索尼愛立信、GSM時代的“一代經典”——CDM-C8手機。

    那手機在我當時的心目中,無外露天線,滾輪操作,加上大法信仰加成,一定是人人羨慕不已的對象!但結果呢……

    同事冷冷地來了一句,你干嘛拿個電視遙控器在裝著打電話啊!電視遙控器~!

    電視遙控器~!視遙控器~!遙控器~!控器~!器~!……

    因此我果斷地轉投愛立信去了,結果……居然跟索尼合并了~!

    說回到MD本身,MD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2年,時任索尼株式會社社長大賀典雄認為有必要推出一種可以取代磁帶的音樂介質,并且能夠具備CD所不具備的錄放功能。因此在當年7月,在仙臺的索尼技術中心正式開始MD碟片的生產。

    但早期的MD即便到了MDLP時代,也依然是保持著線性錄入的模式,也就是說,你需要在MD盤片上灌錄歌曲,只能是按照順序,1:1時長地通過3.5mm模擬端口或光纖接口來進行。2000年出現的MDLP技術只是為了在歌曲容量上抗衡逐漸興起的MP3而推出的一種短暫應對策略而已,但始終未能解決歌曲錄入耗時費力的現狀。

    因此,真正被賦予對抗MP3重任的,是擁有ATRAC DSP TYPE-R數碼信號處理器,支持Atrac 3格式以及USB數字音頻快速下載能力的NetMD身上。

    MD本身之所以能夠用比CD小的盤面面積塞下同樣多的音頻內容,其核心就是基于自適應聲學轉換編碼技術的ATRAC壓縮格式。其實簡單通俗點講,就是索尼很取巧地把我們聽覺上不太關注、甚至聽不到的頻段信號都給忽略掉,只保留那些我們能聽見且想聽到的內容。

    一開始索尼是想通過將ATRAC推動成行業(yè)標準從而穩(wěn)固自己的江山,但隨著壓縮比更高的MP3格式出現,再加上思密達韓國人搞出了第一臺MP3隨身聽,憑借更能省儲存空間的優(yōu)勢,迅速把ATRAC給趕下了神壇。

    無奈之下,索尼只好拿出容許犧牲更多音質換取更高壓縮比的ATRAC 3(注意,中間是直接跳過了ATRAC 2)。ATRAC 3在原來ATRAC 292kbps采樣率的基礎上增加了132kbps和64kbps兩種相對更低的采樣率,這么一來,使得每張MD盤片所能塞下的歌曲數量成2倍和4倍地暴漲了起來。

    不過索尼覺得這都還不夠,還將過往只用于臺機的ATRAC DSP TYPE-R數碼信號處理器也首次下放到MZ-R909這臺隨身播放器上——TYPE-R數碼信號處理器會對ATRAC格式編碼當中各頻段信號進行重新分析和分配,從而使其音質更接近于CD的水平。

    可以說,索尼在當時的策略完全是針對MP3的強項和短板同時進攻的,本應該能一舉扭轉局面的,但是……市場對于R909的冷淡讓索尼傻眼了,其根本原因就是MD的錄音依然不如MP3那么高效,只有能高速完成歌曲下載才是消費者真正想要的。

    索尼不發(fā)飆,真當我是Hello Kitty啊!

    因此索尼終于一口氣拿出了MZ-N1、MZ-N707、NZ-N505高中低配三個版本的NetMD來。

    一如文章開頭引用當年的廣告,NetMD的最大優(yōu)勢是通過專屬的OpenMG Jukebox(2.2版本)音樂應用軟件,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下載完成采用ATRAC 3plus編碼的整張CD,相比原來縮短了80%的時間。而且OpenMG除了可以從CD獲取歌曲外,也支持MP3、WMA、WAV等當時主流音頻文件格式的轉換。

    但是,N1實在是太貴了,對于當時月薪不過2K的渣渣平面設計新手來說,我也只能含著淚退而求其次選擇中配版本的N707了。

    其實N707當時的售價也要1800多,再算上買MD盤,以及把標配耳機升級成MDR-E888SP的開銷,也已經足夠讓我身邊的所有人感到驚訝了——當然,跟如今的索6萬DMP-Z1相比,當年大法還是大大地良心啊!

    何況N707除了沒有口香糖鋰電池、線控少了背光之外,大部分N1的功能都原封不動地放到這個小弟身上,甚至大哥N1傳歌都還得靠底座,而二弟的N707直接就把Mini USB口整合到機身上了……而且照樣保留了充電底座,服~!

    雖然主推是直接數字音頻輸入了,但索尼并沒有忘記MD的初衷是錄放一體的,所以包括N707在內的NetMD也依然保留了多種音頻錄入方式。N707除了麥克風輸入沒有N1的錄音電平調節(jié)功能外,包括線性輸入和光纖輸入都同時具備。特別是對于光纖輸入,當時的討論幾乎都認定這是音質最好的音頻輸入方式,以至于我還特意去給家里的電腦(那年頭個人電腦普及率還很低哦)裝了張帶光纖輸出的聲卡……結果就是折騰的次數兩個巴掌就數得完了。

    反倒是通過USB直接下載數字音頻才是我用得最多的錄音方式,OpenMG本身已經具備我們今天經常用的iTunes的轉換、下載、管理等主要功能,用起來本身就方便得不要不要的。而且,使用ATRAC 3plus(也就是LP2)格式時,N707還可以提供更加長時間的移動抗震功能——其實就是通過預讀取的方式,從而保證在移動過程中,就算短時間內無法讀取到MD盤片上的數據,播放也不會因此卡頓。

    當時MD歌曲的主要來源還是自己抓取CD,或者通過網絡下載MP3資源為主。由于當時網絡上的資源還不像今天那么豐富,因此前者才是主要來源。當然,那時候我經常會跑到廣州崗頂那里去淘各種打口CD,偶爾也能在那里找到一些原生的日本正版MD,價錢倒也不怎么貴,不過能找到的專輯種類并不多,基本都是二、三流歌手的日語流行專輯。

    N707跟N1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沒有用口香糖式鋰電池,而是用更常規(guī)的AA充電電池或干電池作為電源。這樣做雖然會使得機身厚度有所增加,但好處就是電池的成本降低了,特別是可以通吃普通干電池,相比起專用的鋰電池確實要實惠不少。

    而且N707本身保留了機身充電功能,既可以用左邊方形的底座接口來進行供電,也可以用右邊的AC接口對機身內置電池充電。

    機器標配的是沒有背光的RM-MC10L液晶屏線控,但跟以往的老版相比,沿襲了RM-MC12(標配給N909和N1)的日語漢字顯示功能,最多可以同時顯示6個漢字,并且支持滾動顯示。

    N707的大多數日常操作基本都在線控上有對應的按鍵,因此日常時候中可以放心把機器扔在背包里,只留著線控夾在衣領上進行控制。

    切歌及音量調節(jié)都是通過線控末端的波輪來進行控制,雖然很精巧,但時間久了就容易失靈,反正我這條線控已經不能工作了。

    那個時期日系機器無論是便攜MD還是CD機,都喜歡將線控視為耳機線的一部分,因此標配的耳機也都以短線為主。反觀這個設計在MP3機器上就再也沒有普及了,哪怕今天的國磚根本不便攜的情況下,廠家似乎也沒要線控回歸的打算。

    N707跟大多數索尼的便攜設備一樣,標配的耳機依然是MDR-E808SP,那條耳機一直到我前端時間收拾時,因為線纜已經嚴重發(fā)硬了,加上音質確實沒啥可說的,于是就扔掉了。

    而在當時,因為選擇用將配版本的N707,所以能夠騰出點預算來用來升級耳機。

    當時老板拿了兩條索尼的耳機讓我挑,第一條忘記是什么型號了,反正是當時還很少見的入耳式耳塞,我在那閉著眼聽音質,結果睜開眼發(fā)現同行和朋友跟老板在看著我笑,而我居然絲毫沒察覺到他們在說什么。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入耳式耳塞的隔音效果是那么好的,相比于最早接觸的平頭塞或者那種簡易折疊的頭戴式耳機,新的耳機佩戴類型已經可以做到隔絕大多數外界聲音的能力了。

    不過那條耳機的低頻讓我覺得不怎么舒服,要知道我可是做好了功課才去選購的,而在當時,甚至是多年以后,MDR-E888SP依然是被許多人封神的頂級平頭耳機(當然事實上并不是,只是當時我不知道)。

    關于E888的音質,可以看我很早之前寫的這篇對比,或者直接看我接下來的總結吧。E888其實在當時第一耳的感覺確實是驚為天人的,畢竟在當時我們所能接觸到的耳機可沒有現在那么多。而E888在素質、聽感上都明顯是吊打官配的E808,特別是聽人聲曲目時,那個感情簡直快要溢出來般豐富……后來我才知道這就是音染。

    如果放到現在來看,E888的性能已經沒啥好吹了,但能把音染做到這么好聽的程度,其實也是不多見的,甚至我很期望哪天能有人復刻一版E888。

    這臺N707也確實陪伴了我有2、3年時間,之后隨著手機性能的提升,播放MP3已經不成問題了,加上此時MD已經失勢,市場全面被MP3所占領,這臺N707也就宣布退入預備役了。

    后來我爸無意中把這臺MD給翻了出來,問我是不是能錄歌和聽歌的,我說當然可以啊,于是他就整套(除了E888沒給)拿去用來聽粵曲(廣東的地方戲曲)了,之后這臺N707就暫時退出我的實現范圍了。

    直到幾年前,我父親去世之后,在整理舊居的物品時,結果無意中把這臺機器又給翻出來了。但看著外表幾乎還是全新狀態(tài)、而且功能正常的N707時,心里面還是相當感概的。特別是父親的離世,在我看來是他對自己不珍惜,一直不肯聽醫(yī)生的建議去配合治療,甚至他最后被查出來身體有嚴重問題,也是被我硬拉著他去急診才發(fā)現的。但就是如此對自己不愛惜的老人,卻對我輕易就舍棄的N707依然如此珍惜,突然明白他只是不想讓自己成為家里人的負擔而已。

    不扯這種傷感的事了,接下來還是聊一下NetMD的音質到底如何吧。

    NetMD的音質

    這部分我會分開2部分來闡述,即基于ATRAC編碼292kbps采樣率的SP模式,跟ATRAC3編碼132kbps采樣率的LP模式下,這兩種NetMD常用的模式時的音質差異來敘說。

    但要注意,即便是SP模式下,實際也依然是一種有損的壓縮狀態(tài),所以MD的音質在理論上是不能超越CD的。要知道即便是CD也只是44.1kHz之下1411kbps采樣率而已,跟現在播放器相比也并不顯得高,因此MD的音質從本質上就已經不具備跟國磚比的可能了。

    既然素質不行,那么就只能說聽感了。

    跟現在索尼主力播放器相比,以當年N707近2K的定價來說,算上通貨膨脹等因素,實際它所對標的最少也是WM1A黑磚這個級別的產品了(N1恐怕得更進一步對標WM1Z金磚)。但從聽感上來說,N707所展現出來的聲音非常偏暖,這對于接觸不深、尤其是那個年代沒什么聽音經驗的人來說,是會有種“聲音居然這么美妙”的驚嘆。尤其是當它配合E888時,那種松軟且極具彈性的中頻會相當地讓人著迷,也因此難怪當時能毒倒包括我在內的不少燒油了。至于它的高頻及低頻則乏善可陳,尤其是低頻在E888這種佩戴上漏音明顯的平頭塞上會很弱,即便換成現在的入耳塞,N707的低頻依然給人感覺空有量感但形態(tài)散、缺少細節(jié)。

    N707如果是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它的聲音信息量其實缺失很明顯,聲音只是交待了主體的形態(tài),但細節(jié)的缺失會讓它顯得很不真實——這就好比一張照片經過多次磨皮之后,雖然通過輪廓能看出來是美女,但這種美是不真實的,是經過刻意加工所營造出來的感覺。

    N707所采用的還是ATRAC DSP TYPE-R芯片,跟后來下一代NetMD N10所采用的TYPE-S芯片相比,前者只能對采用ATRAC編碼、即SP模式的聲音進行優(yōu)化,而ATRAC3編碼即LP模式下的聲音是要到TYPE-S芯片才支持優(yōu)化。因此使得N707在播放SP模式和LP模式的音樂時是有明顯聽感上的差異。

    經過優(yōu)化的SP模式,從聽感上會較LP模式更加飽滿、蓬松一些,那種毛茸茸的音色觸感雖然動態(tài)和瞬態(tài)都不怎么出色,但讓人聽起來很舒服。而LP模式則顯得聲音很干,那種細節(jié)被一刀切的缺失感會非常明顯。不過如果只是跟當時的MP3比,索尼還是明顯技高一籌,畢竟當時MP3所追求的是盡可能小的文件體積,而且在回放時,與之配套的DoP芯片也不像今天那么完善。

    而且跟今天的WM1A,或者A55、ZX300A相比,N707時代對于音染的使用顯得更加“肆無忌憚”,曾經有人形容E888的聲音就像厚厚的妝容,即便是再普通不過的容貌,通過修飾之后都會顯得美艷動人。這其實放到N707上也相當合適。特別是當時很多錄音的質量還相對粗糙,索尼這樣的處理非但不會讓人生厭,反倒會很受人喜歡。相比之下,今天索尼的那些基于閃存記憶體的便攜播放器反倒沒有了當初的那份“感動”。

    總結

    索尼MD始于1992,終于2006年的MZ-RH1,在14年的時間里,一共誕生了104個型號,當中包括前NetMD時代的27款錄放型MD,以及46款單放型MD;而到了NetMD以及后來的HiMD時代,又一共衍生了30個型號,甚至還出了一款藝術品定位的Q17。

    其實倒了后來的HiMD時代,MD已經越來越像它的敵手——iPod了。而且索尼也不遺余力地將ATRAC3編碼應用到包括自家的Pad、手機上面,但這些都沒能阻止ATRAC編碼作為一種封閉格式的局限性,因此最終還是被時代所拋棄了。

    但無可否認,索尼的精湛做工,加上外觀審美上的不斷提升,使得MD更像是拿在手上的藝術品,讓我在枯燥乏味的通勤路上,多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

    日,比亞迪旗下全新SUV海獅07 EV實車正式亮相。該車基于e平臺3.0打造,定位中型純電SUV,其側面造型與宋L、騰勢N7類似,同為溜背式轎跑SUV。按照規(guī)劃,該車有望在北京車展期間開啟預售。下面,跟玩車弟一起來看新車。

    在外觀方面,新車采用了海洋網的家族化設計風格,標志性的X前臉造型加上圓潤突出的封閉式車鼻,機蓋上還有多段流線狀的隆起筋線,顯得非常犀利。左右兩側鑲嵌了“C”字形大燈組,燈腔內集成了兩顆“U”形懸浮大燈,外側引出彎折日行燈帶點綴,讓人眼前一亮。

    前包圍部分提供大尺寸梯形下格柵,并通過黑色飾條與“C”字形進氣道相連,使得整個車頭運動起來。

    車身側面是類似騰勢N7的溜背式轎跑線條,下壓的車頂過渡在尾部與大角度傾斜的D柱相交匯,而D柱本身進行了黑化處理,從而形成懸浮式車頂的設計。雙段腰線與黑色輪眉讓車輛變得更加立體,隱藏式車門把手、大尺寸雙色輪轂等元素亦是提升時尚感的重要方式。尺寸方面,該車的長寬高分別為4830/1925/1620mm,軸距為2930mm。

    在車尾部分,尾箱末端的黑色小尾翼與車頂擾流板相呼應,能夠為行駛時提供下壓力,同時有效提升運動的屬性。尾燈組采用貫穿式布局,兩側加粗的倒三角區(qū)域點亮后呈鱗片狀光源,有著出色的辨識度。后杠部分是大面積的黑色布局,兩側不忘加入“C”字形進氣道裝飾,與整體風格相統一。

    內飾部分同樣是家族化的設計風格,配備雙大尺寸懸浮式液晶屏幕,實拍車型副駕駛側是亮面裝飾板,多功能方向盤采用四幅式平底構造,中島區(qū)域提供水晶狀換擋檔把,四周集成了大量功能按鍵,前后方分別排列手機無線充電面板和開放式杯架。一體式座椅有著寬大舒適的版型,還有波紋絎縫和雙縫線工藝的加持,有效提升了車內質感。

    配置方面,新車配備音樂律動氛圍燈帶、12揚聲器丹拿音響、香氛系統、全景天幕、AR-HUD抬頭顯示等配置,部分車型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硬件方面共有12個超聲波雷達,5個毫米波雷達,11個攝像頭等傳感器,支持全場景智能行車、車道保持、緊急制動等智駕功能。

    在動力方面,該車后驅版提供最大功率170kW或230kW兩種驅動電機可選,匹配容量為71.808kWh或80.64kWh的刀片電池,對應的續(xù)航里程分別為550km、610km;四驅版前后雙電機最大功率分別為160kW、230kW,搭載80.64kWh電池組,續(xù)航里程達到550km。底盤方面采用的是前雙叉臂、后五連桿獨立懸架。

    其實海獅07 EV與騰勢N7、王朝網宋L的定位類似,并且都是溜背式轎跑SUV的設計風格,只不過宋L主打時尚運動,海獅07 EV主打舒適智能,騰勢N7則是全能型選手,仍然存在差異化,不得不感嘆比亞迪這招“一魚三吃”做到了極致。作為參考,王朝網宋L的售價區(qū)間為18.98萬-24.98萬元,考慮到比亞迪以往的“雙車戰(zhàn)略”,海獅07 EV預計售價18萬元起。大家認為這個定價有競爭力嗎?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編輯/溫澈

    亞迪新款SUV要來啦!比亞迪海洋網全新SUV海獅07的街拍圖于近日曝光,根據消息,新車將于4月中旬上市,售價或在19萬元-26萬元!

    從外觀設計來看,這款比亞迪海獅07 EV車頭采用封閉式的設計,LED遠近光大燈設計犀利,看起來更具運動感。就車頭部分而言,與宋L設計無異。看來這款SUV的顏值是以宋L為標準的。

    從側面以及尾部來看,同樣采用的大掀背樣式的設計,車側配備黑化飾條、隱藏式門把手和低風阻輪轂等這些設計都有配備,尾部上方配備擾流運動尾翼。可以看出海獅07的定位是主打年輕運動的這類群體。

    內飾部分得以曝光!15.6英寸的懸浮式中控屏幕、手機無線快充,電子擋把、中央扶手,中央扶手這些都有配備,物理按鍵也得以保留,有點類似方程豹內部設計,預計海獅07內飾還是以豪華感為主。

    海獅07基于e平臺3.0打造,尺寸與造型都與騰勢N7接近。海獅07尺寸4830/1925/1620mm,軸距2930mm,騰勢N7尺寸4840/1950/1560mm,軸距2930mm。從乘坐空間來看,海獅07的乘坐感會與騰勢N7接近。海獅07車高比騰勢N7略高,預計乘員會有更充裕的頭部空間。

    新車提供單/雙電機車型,電機參數和純電續(xù)航里程(入門版)也與N7一致。海獅07兩驅版電機最大功率分別為170kW/230kW。四驅版雙電機綜合功率390kW。純電續(xù)航550km。

    車身系統方面,海獅07 EV搭載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iTAC、前雙叉臂后五連桿和云輦-C智能阻尼車身控制系統。可以說舒適性和運動性能都能兼顧,完全稱得上優(yōu)秀底盤。

    相比于外觀顏值在比亞迪旗下比亞迪旗下絕大部分中規(guī)中矩新車外觀設計而言,海獅07的設計確實很超前。目前這款SUV給出的預售價為18萬,預計上市價格還要進一步降低。對比騰勢N7(23.98-37.98萬元)的指導價,海獅07的售價要低不少。

    海獅07空間和續(xù)航表現與騰勢N7無異,預計海獅07推出后將會有不錯的市場表現。對這款SUV,你們怎么看呢?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