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日子,我們詳盡比對了小新Pro 14和ThinkBook 14+,并推薦“小白用戶”“普通用戶”購買服務更好、能擴容SSD且環境適應性更好的ThinkBook 14+,同時建議大家“理性消費”,購買16GB內存的集顯低配款型,無需盲目上32GB內存高配及獨顯版本。這篇對比文章消除了很多購機者的選擇困惑,但另一個問題也隨即而來:同為ThinkBook 14+(16GB內存集顯款),是選擇AMD的銳龍R7-7840H款,還是選擇英特爾的酷睿i5-13500H款呢?
》》先要準確掌握的知識:R7-7840H猛?還是i5-13500H強?
為啥要準確掌握這兩顆處理器的情況?因為它倆是2023年輕薄輕便本市場“最主流”的處理器,絕大部分主流價位的輕薄輕便機型,要不就用R7-7840H(HS),要不就用i5-13500H。而很多主流價位的游戲本,也采用這兩顆處理器。
而討論它倆的“強弱”,是離不開“產品類型”(產品環境)的,獨顯游戲本(高性能本)和集顯輕薄本,情況大相徑庭。
●先說兩顆處理器的理論最高性能,準確說是“CPU部分的理論最高性能”。如果將兩顆處理器都放在散熱規格高的游戲本(高性能本)中,功率釋放充足(i5-13500H的功率比R7-7840H(HS)高),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最高性能,那么,兩顆處理器的CPU性能將會是“各有勝負”:
·在多核渲染性能(比如三維渲染)方面,R7-7840H的CPU性能更強;
·在產品開發的仿真計算等專業應用上,i5-13500H的CPU性能則領先;
·在視頻編輯類應用上,由于獨顯可較大幅度地參與計算,且英特爾平臺與NVIDIA獨顯的“契合度”似乎更高,所以綜合表現也是i5-13500H平臺更好。
·在大型游戲表現上,由于真正的游戲運算決定于獨顯,只要獨顯不拉胯,兩顆CPU的核心數量和頻率都足夠OK,總體差異是不大的。
●但如果放在散熱規格有限,即“功率受限”的輕薄本中,尤其是集顯輕薄本中,兩者都只能發揮出“相似、且受限的封裝功率”,比如都是45W或都是55W,那么,制程更先進的銳龍R7-7840H(HS)則會更具性能優勢,無論是多核渲染、產品開發、生命科學、金融計算,還是視頻編輯上,都會領先于i5-13500H。
》》ThinkBook 14+處理器功率受限,高負載應用R7-7840H更猛
回到ThinkBook 14+這款機型上,AMD款,R7-7840H處理器可穩定數分鐘53W,而后穩定在50W上;而英特爾款,i5-13500H處理器的穩定功率釋放為52W~59W,主要功率區間53W~57W。者兩者就算是比較典型的“受限且相似的處理器功率釋放”。加之沒獨顯,部分應用的運算或加速依靠集顯,而R7-7840H的集顯Radeon 780M也更強,所以絕大部分要求較高的應用,R7-7840H款的ThinkBook 14+性能表現相較于i5-13500H款更優。
下面簡單舉幾個例▼:
所以,如果作為個人用戶的你,買ThinkBook 14+是沖著較高負載的應用去的,買銳龍R7-7840H款肯定沒錯。
》》另一個維度:商用辦公及批量采購
不過,當我們換一個維度看,關于ThinkBook 14+的A/I抉擇,則有可能給出不同的答案——這個維度就是“商用/辦公電腦的購買或采購”。
如果購機者不是對性能需求較大的特定個人用戶,而是以商用、辦公為主(畢竟ThinkBook是“泛商用本”啊),甚至干脆就是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電腦采購”,這種情況下,前面的選擇答案可能就不成立了!來看看具體情況:
●首先,Office辦公這事兒,還是英特爾酷睿平臺強。
由于辦公是“不斷出現的短時和瞬時負載”,所以IT媒體無法通過自己設計單一負載去客觀測試,只能依靠帶有復雜腳本的Benchmark程序,比如PCMark10的應用程序測試、WebXPRT4在線辦公測試、UL 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測試。
▲PCMark10的應用程序測試是大家相對熟悉的,Office三件套(Word、Excel、PowerPoint)外加Edge網頁瀏覽,各自有一套腳本,多次重復測試求得較為準確的數據。這項測試中,酷睿i5-13500H款ThinkBook 14+領先19.5%。
不過,根據我們的觀察,PCMark10的應用程序測試,負載太輕了,具體表現是空閑時間太多(模擬輕量級辦公,很多時候是閑置狀態,無任何操作),和我們見到的國內辦公場景和辦公人群的實際工作狀態出入較大。所以,牛大叔我多年前就向PCMark的制作公司UL反饋了這個信息,后來,UL公司就推出了負載明顯高得多的UL Procyon“辦公室生產力”測試項目▼
▲相較使用多年的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測試項目絕對算是“超重負載辦公”——首先,一直同時開啟3個Office應用;其次,單個測試文檔/表格的SIZE都相當大,大家可通過紅色箭頭了解到測試中的Word文檔有多大;而且,這個測試檢測的應用項目也豐富了許多,甚至包括了對Word文檔中的圖片進行修飾和特效處理。還有就是,該測試項目放棄了Edge瀏覽器網頁瀏覽,轉而將Outlook郵件項目的測試納入,成為了真正的“高負載Office辦公測試”。
▲而在這個高負載Office四件套測試中,i5-13500H款ThinkBook 14+的綜合表現也更好。雖然領先幅度較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小了,但依然有7%的明確優勢。
▲甚至于,i5-13500H在辦公應用上的優勢也延展到了在線辦公模式上——WebXPRT4,一個執行6類工作負載的在線辦公測試項目,i5款ThinkBook 14+也以26%的大幅優勢勝出▼(注意,具體項目的成績是“毫秒”,值越小越好,總分就越高)。
●辦公和輕量級負載續航,i5-13500H款也完勝。
我相信會有不少讀者說:這辦公領域,一個文件的打開多零點幾秒少零點幾秒,一個文檔的保存、格式轉換多一秒少一秒重要嗎?是的,我覺得這種想法是合理且正常的,辦公應用測試成績的確還不足以成為采購決策的關鍵因素——不過,續航呢?
這里要再說一下ThinkBook 14+本身的定位。該機在家用本領域算個“中檔主流輕薄本”,但在商用尤其是商用采購中,它絕對算是偏高端機型了!如果只是讓員工在辦公桌上固定場所辦個公,那么3000元級的機型就OK了!而5000元檔的ThinkBook 14+則兼具高能、多能、大電池、出色屏幕規格等元素,用戶大概率是有移動使用、客戶展示等“多種用途”的——這時,不插電續航,就是一個重要決策因素了。
而兩個平臺的續航對比,則頗讓我意外:
之前我介紹過,13代酷睿U/H完成了平臺的基礎功耗優化,而4nm的真·銳龍7000則出現了和12代酷睿類似的情況——為了趕著上市沒來得及做平臺功耗優化,導致兩者對比,反而是10nm制程的13代酷睿U和酷睿H平臺閑置功耗低1W多。
▲之前惠普戰99同機型對比測試:息屏+斷網+平衡電源模式下的整機功率對比,13代酷睿i5平臺要低1.5W。這一結果(結論)放在ThinkBook 14+上亦適用。
但我同時也提到,如果疊加進屏幕功耗、低負載應用的處理器應用功耗(注意,討論續航,只在低負載日常應用下才有價值;高負載應用續航都短,所以沒意義),其實整機的總功耗差距會被縮小。比如是7W vs 8.5W,或是9.1W vs 10W——這時,續航差距就會進一步縮小。也正因如此,在惠普戰99的“本地視頻播放續航”對比上,A/I平臺的最終差異非常小——1090分鐘vs 1110分鐘▼。
由此,我初步判斷ThinkBook 14+的A/I平臺(日常應用)續航差異也不會太大,但這次,我“失算”了▼:
TIPS:所有續航測試項目都在50%屏幕亮度+50%音量+屏幕60Hz刷新率+平衡模式下進行,如非必要,則不聯網(避免產生其他后臺應用)。
▲首先是大家熟悉的PCMark10應用程序的續航測試,即Office三件套+Edge網頁瀏覽(本地模擬)。前面提到了這是輕量級應用,閑置時間較長,但酷睿i5-13500H款ThinkBook 14+可續航近14.5小時,銳龍R7-7840H款僅10小時,酷睿i5款續航長43%+,令我大吃一驚!
▲于是我切換到重負載的辦公應用——Procyon的“辦公室生產力”的續航測試,這次兩者的續航均有下滑,但11小時6分鐘vs 8小時41分鐘,酷睿i5款續航依然要長28%!
▲最后是在線視頻——用Edge瀏覽器全屏播放(上圖僅作示意)騰訊視頻平臺的紀錄片《地球脈動》第二季(1080P畫質)。對于日常應用來說,在線視頻播放由于涉及到無線網絡的使用、瀏覽器的使用、解碼器的使用等,所以算是相對較高的負載。而實測結果是:i5-13500H款ThinkBook 14+可以撐近8小時,而R7-7840H款僅能續航6小時出頭,前者領先幅度高達27%!
而夸張的27%~43%的續航差異,也反過來說明了這樣的問題:銳龍7000平臺要不是在不插電狀態下的功率調校過于激進,要不就是其應用功耗也沒優化到位。但無論哪種情況,如此大的續航差異,在商用/辦公采購中很難被忽視。
●兼容性和穩定可靠性,英特爾平臺表現更優。
這是個我們一直在提的“老話題”,但的確客觀存在。由于前二十多年,英特爾處理器是事實上的行業標準,所有的通用、專業、小眾應用/程序都是用英特爾平臺開發的,以英特爾平臺為標準。所以雖然這些年AMD處理器的性能崛起雖很快,但依然存在少量兼容性問題和穩定性問題。
舉個一直存在的例子:UL Procyon測試程序已更迭了很多版本,但其照片編輯測試,AMD平臺用較新的Photoshop版本就跑不過;而視頻編輯測試,AMD平臺用較新的Premiere Pro也跑不過——總是要卡在某些項目環節,必須使用老點的版本(如2022版的Photoshop和Premiere Pro)才能通過——雖然測試和實際用戶的使用還不能百分百劃等號,但AMD平臺有這些問題,英特爾平臺沒有,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為什么我們總是將AMD平臺筆記本推薦給相對懂行的個人用戶,一方面他們知曉且能接受(或者是避開)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便出現些許問題也不會帶來太大影響和麻煩。但若是批量采購,一次五十臺上百臺,哪怕其中只有部分用戶反饋問題,對于采購者和IT運維來說也是巨大麻煩——而誰愿意主動給自己找麻煩呢?
OK,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些,簡單明了:
·ThinkBook 14+的平臺抉擇,個人用戶,懂行的,又追求性能的,可選擇AMD銳龍R7-7840H款;
·除此之外,無論是個人購買還是批量采購,我都更推薦英特爾酷睿i5-13500H款——辦公性能好,日常應用續航長得多,且更穩定可靠。對了,酷睿i5款的價格還便宜兩三百元。(文/牛大叔)
媒體macrumors報道:蘋果的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機型現已陸續發貨,已有用戶對產品進行了初步拆解。
據Reddit 用戶 the_Ex_Lurker 表示,打開新的MacBook Pro與打開 2016-2012款MacBook Pro 型號“似乎相同”,蘋果使用了特殊的五角螺絲和夾子。電池沒有用膠水粘在一起,而是用 iPhone 式的粘性拉片固定到位,使電池更換更簡單。
鍵盤面板是一體式機身的一部分,因此它不會比現有鍵盤更容易更換,而且 I/O 端口是模塊化的,應該相對容易更換。與 16 英寸機型一樣,14 英寸機型內部有雙風扇配置,風扇比舊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的風扇稍大,但比 15 英寸 2016 機型的風扇小。
泄密者 L0vetodream 還在Twitter 上分享了一些 16 英寸 MacBook Pro 機型的拆解圖片。他說M1 Max 芯片“非常大”,RAM分成四個顆粒堆疊在芯片上,散熱是雙風扇+單熱管,整體模塊化內部設計規整,維護相對方便。俯視圖展示了雙風扇和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