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戲玩家對于電腦的性能永遠是不滿足的,而影響電腦性能的重要部件我們都知道是CPU和顯卡,但要說到誰最重要,還需要看具體的用途和搭配,畢竟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顯卡作為承擔輸出顯示圖形任務的部件,有眾多性能指標來衡量它,而最讓小白玩家困擾的還要數這些參數之間的關系了,頻率是干嘛的?哪個參數最重要?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店家常常重點宣傳的大顯存就一定好嗎?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來聊一聊。

    首先先來說一下結論,如果以單一指標來看顯卡性能的話,核心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在同型號的顯卡下,看頻率更重要

    01核心/架構

    架構其實是影響顯卡性能的最重要指標,新一代架構的出現往往也就意味著產品的迭代升級,比如從Maxwell(麥克斯韋)→Pascal(帕斯卡)→Turing(圖靈)。

    在參數表現方面諸如:GP107;TU106;Vega 10;Navi 10,同時還有一些該型號的衍生代號,如TU106-410。那作為小白來說,架構這種東西怎么理解呢,它就好比整塊顯卡的中樞,就和城市的道路規劃一樣,同一座城市,誰的道路規劃得好就沒那么容易堵車,同時你想去的地方也能更快到達。

    圖靈架構4K超清圖片 可做壁紙哦

    但是,架構這種東西我們簡單了解代號和發布時間就好,因為更深層次的內部晶體管布局之類的,只有架構工程師才懂。我們只要大概知道TU102為RTX 2080 Ti的核心代號,TU117-300為GTX 1650的核心代號,你就可以從中推斷出TU116和TU104誰更好。

    而顯卡的核心基本所有玩家都能區分開來,因為NVIDIA在售賣的時候就會根據芯片型號來命名顯卡的型號,像RTX 2060、RTX 2070,大家一眼就能了解哪個性能更強。

    02核心工藝/制程

    CPU有制程,顯卡同樣也有,目前N卡最小為12nm(納米),A卡為7nm,更小的制程可以帶來更小的功耗和發熱,所以這個數字越小越好。但顯卡的整體性能依然不是這一個數值可以決定的,所以看看就好。

    晶圓

    就比如上面AMD的RX 5700 XT和NVIDIA的RTX 2070 SUPER,兩張卡分別是7nm和12nm的工藝制程,但RTX 2070 SUPER的性能則要強于RX 5700 XT。

    03流處理器

    在流處理器方面,N卡和A卡有些許區別,這也是為什么早先在我們的認知當中,A卡適合做圖做設計,N卡適合玩游戲。具體的差別在網上很容易查到,就不做過多講解了,簡單來說,這個數值越高越好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果一個GPU內部有很多很多的運算單元,卻沒有足夠的其他資源支撐這些運算單元同時并行,那么這些運算單元就會閑置,白白浪費了算力。

    04基礎頻率/加速頻率

    顯卡的基礎頻率通常是指流處理器的運行效率,通常這個數值越高核心工作頻率越快,而加速頻率可以理解為動態頻率,當我們玩一些3A游戲的時候,頻率會比標明的基礎頻率高很多。就像手機有標準亮度和峰值亮度一樣。

    而頻率的數值并不是無休止的高才好,高頻率必然帶來高發熱量高能耗,同時也容易出現花屏之類的問題。另外頻率的高低在相同型號下才可進行比較,型號不同的顯卡相互對比頻率則沒有任何意義。

    比如上面的影馳RTX 2080 Ti 大將的加速頻率為1635MHz,而RTX 2070 SUPER HOF Classic的加速頻率為1830MHz,雖然頻率更高,但我們不能說RTX 2070 SUPER HOF Classic的性能要比RTX 2080 Ti 大將的性能要好。

    05顯存容量

    顯存容量是早些年無良商家坑小白的主要套路,經常標稱超大顯存,在電商頁面的醒目位置標出。顯存容量可以簡單理解為顯卡的臨時存儲倉庫,如果數據太多這個倉庫爆掉了,游戲必然會卡,目前20系顯卡的顯存容量主要為8GB,對于目前大部分游戲來說8GB也足夠用。

    顯存的類型在20系顯卡中主要為GDDR6,10系顯卡則為GDDR5,而顯存的類型則主要影響著性能。這方面的性能來說GDDR6>GDDR5X>GDDR5。

    06顯存位寬

    顯存位寬為顯卡的“內存”,表示顯卡瞬間處理數據的吞吐量,通常越大越好,它和顯存同樣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如果只是顯存容量大,位寬很小,則表明數據的通過能力很小。

    07顯存帶寬

    顯存帶寬是由顯存頻率和顯存位寬決定的,計算公式為“顯存帶寬=總線條數*顯存數據頻率*顯存位寬/8”,不過目前的顯卡幾乎沒有卡在帶寬上的,基本都夠用。

    通常顯存容量、顯存位寬和顯存帶寬的參數都會放在一起說,目前這幾項最高的則是NVIDIA的RTX 2080 Ti顯卡。

    總結:

    作為顯卡的基礎參數,小白玩家了解以上這些基本就夠用了,不過你會發現,知道了這些在選擇顯卡的時候依然比較迷茫,從冰冷的參數中看顯卡性能基本上不太可能。如果玩家想要真正了解顯卡在實際使用上的表現,還需要看顯卡天梯圖或者評測。

    極速鯊硬件課堂,科普硬件百科,傳遞攢機竅門,做硬件賣整機我們是認真;想了解更多極速鯊硬件課堂,以及極速鯊品牌整機,歡迎關注極速鯊(jisusha)微信公眾號,或是加入官方粉絲QQ群(加群請備注本文作者姓名,如:“曲楠”,否則不予通過)

    (7434170)

    頻一直以來都是DIY玩家所追求的進階目標,過去會超頻在周邊朋友看來往往就是DIY大神般的存在。不過隨著現在的軟硬件的易用性越來越強,超頻變得不再困難,而很多硬件廠商在產品出廠時就進行了預超頻,所以即使我們上手后再進行手動超頻,提升效果也并不大。

    久而久之,超頻這項技能似乎就顯得越來越雞肋。不過凡事都有個“但是”,很多旗艦級的顯卡即便在出廠時已經進行了預超頻,但由于其做工好用料足,仍有很大的性能提升空間。

    今天我們便來講一講,顯卡超頻幅度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或者說,我如何判斷我手中的顯卡能超頻到什么程度。

    想要超頻顯卡,首先要看其他電腦配件是否支持,如目前RTX 3080顯卡官方都要求750W左右電源,這基本是顯卡整卡功耗加上其他配件的功耗總和,如果超頻則勢必會手動增加顯卡功耗,所以電源要比官方要求的基礎瓦數更大一些。

    主板雖然無法超頻,但它相當于各個配件之間的橋梁,相比顯卡來說,主板的價格區間也要更大。為什么旗艦級主板能賣到10000元以上,而丐板則只有1000多元。首先旗艦主板的用料和散熱能力更強,供電也更穩定。

    華碩ROG MAXIMUS XIII EXTREME GLACIAL

    顯卡超頻后,由于是從穩定工作頻率手動拉到極限頻率,所以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好的主板由于用料好且足供電強,也能夠持續輸送純凈穩定的電流。

    還有就是機箱散熱情況,如果日常運行機箱就很熱,那最好別超頻了。因為由于功耗的增加,GPU溫度必然會直線上升,所以你才會見到很多超頻大賽中,選手采用沸點溫度非常低的液氮甚至液氦或者拆開機箱蓋,開放式散熱。

    當然前邊說了那么多環境因素,顯卡超頻最主要的還是看自身。首先就是芯片體質,這也是制約超頻幅度的主要因素。

    我們在電商買到的顯卡,雖然價格型號都相同,但其內部的芯片都會有所區別。如一款公版旗艦顯卡的Boost頻率設定為2300MHz,而非公版的廠商往往會設定的更高,可能達到2500MHz,但這絕不是它的極限工作頻率。

    頻率和溫度波動較大

    以我們不久前評測的藍寶石RX 6900 XT毒藥超極版來說,官方和我們說有人拿到的卡能夠超頻到3000MHz,而我們手中的這張卡最高也只能到2700MHz左右。

    而不管最終頻率是2700MHz還是3000MHz,這張顯卡都是合格的,畢竟官方出廠設定的穩定工作頻率早已滿足,想要達到3000MHz只能是百里挑一的幸運兒。所以大部分超頻空間較大的顯卡,廠商都會標明,這是特挑芯片。

    影馳HOF EXTREME

    另外則是芯片之外的做工和用料,往往體質好的芯片被用于制作高端系列顯卡,如ROG的STRIX、影馳的HOF、七彩虹的九段等等。這種顯卡除了芯片強大外,在供電和散熱方面也是一等一的,超頻空間自然較大,而體質較差的則被用于我們常說的丐板顯卡。

    相應的丐板卡往往頻率相較公版提升不大,或者干脆相同,讓芯片處于最穩妥的工作頻率,這種顯卡基本沒有超頻空間。

    雖然目前大部分顯卡不用玩家手動超頻,但各家的軟件對于超頻卻越來越方便了。即便是AMD和NVIDIA的官方驅動都提供超頻選項。

    這兩個官方驅動整體來說,怎么超都是安全的,因為不會更改電壓,主要提升工作頻率和解鎖功耗。即便頻率拉的太高,頂多就是掉驅動,顯卡各方面指標重置為默認值。

    而大部分廠商的軟件會提供解鎖電壓這個選項,但這對于剛剛學會超頻的玩家來說是比較危險的行為,因為本身顯卡就需要穩定的電壓支持,達到性能的平衡,一旦加電壓,嚴重的話有可能會燒毀硬件,風險程度較高。

    不過好在該選項在軟件中基本都處于鎖定狀態,無法直接調節,需要用戶手動解鎖。

    還有就是溫度控制,前面我們說了顯卡超頻必然會增加功耗,所以超頻后的GPU發熱量將更大,溫度也會直線上升。目前我們所有的顯卡都會設置溫度墻,具體指A/N兩家不太相同,但目的都是為了顯卡在高于一定溫度后,將自動降頻,以達到控制溫度的效果。

    所以在超到更高頻率后,玩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拷機測試,如果不掉驅動且數值相對穩定再做3DMARK測試。

    另外有部分用戶可能會發現,超頻后拷機測試沒問題,但3DMARK總是自動退出,這是因為3DMARK的測試要求相對苛刻,通過拷機測試未必能夠通過3DMARK。如果兩項測試均可通過,則證明目前的顯卡工作穩定,可嘗試更高頻率。

    總的來說,目前最新系列的顯卡超頻空間越來越小,像NVIDIA在官方出廠的時候就已經將工作頻率提升到盡可能高,導致非公版顯卡的發揮空間并不大。但盡管現在好超頻的顯卡“鳳毛麟角”,但超頻成功的性能提升也非常大,最高能能達到10-15%。

    (7794501)

    新推出的幾款顯卡,不管是NV的RTX 3090 Ti還是AMD的RX 6x50系列,最大的特色就是核心頻率進一步提升。那么,在幾款新的高頻GPU加入戰場后,這些顯卡核心的頻率到底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和之前產品的對比又如何呢?

    先說一下A卡,它的架構和自家的CPU真的很相,部分架構圖甚至會發現出現了二級緩存(L2 Cache)的位置標識,最高上百MB的Infinity Cache大概就像L3 Cache吧。所以它的頻率設置也像現代CPU,最高頻率已經接近3GHz。遺憾的是這次升頻的型號不是頻率最高的RX 6500 XT,不然真的可以沖擊3GHz了。

    而英偉達GPU的架構則是傳統的大規模并行單元,這種架構會有巨大的發熱量與功耗,讓它不得不克制頻率設置。RTX 3090 Ti算是很不錯了,在規模加大的情況下頻率居然是RTX 30系列最高的,只是功耗和發熱量有點夸張。但即使這樣,RTX 3090 Ti的最高頻率也只達到了RX 6000系列頻率最低的RX 6800的游戲頻率,算是趕上了A卡的尾巴吧。

    再看看新一代GPU的全型號對比,一般來說,同一架構的各檔次GPU中,越高端的型號擁有越多的流處理器或CUDA核心,帶來的就是越不得不克制的頻率設置。這點在RX 6000系列中比較明顯,RTX 30系列則比較亂,不少更高端型號通過超強的散熱與供電設置,使用了較高的頻率,顯卡和整機架構都都更多花在散熱與電源上了。

    當然RX 6000也不是沒有特例,比如RX 6x50系列就都比相應的RX 6x00型號頻率更高,RX 6800也比更高端的幾款型號頻率低。順便說一下,RX 6950 XT的功耗雖然沒有RTX 3090 Ti那么夸張,但也有不少廠商上了水冷來保證散熱,對準備上這種“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的超旗艦型號的壕小伙伴來說,水冷等超強散熱的型號還真是比較安心。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