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數也叫質數,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數,如2、3、5、7等等。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用反證法證明了素數有無窮多個,并提出了少量素數可寫成2^P-1(其中指數P為素數)的形式,如3=2^2-1、7=2^3-1、31=2^5-1等。此后許多數學家,包括數學大師費馬、笛卡爾、萊布尼茲、哥德巴赫、歐拉、高斯、哈代、圖靈等都研究過這種特殊形式的素數,而17世紀的法國數學家和音響學家馬林·梅森(Marin Mersenne)是其中成果最為卓著的一位。

    法國數學家和音響學家馬林·梅森

    梅森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當時歐洲科學界的中心人物,并是法蘭西科學院的奠基人。為了紀念他,數學界就把2^P-1型的數稱為“梅森數”,并以MP記之(其中M為梅森姓氏的首字母,P為素數的首字母);如果MP為素數,則稱之為“梅森素數”(Mersenne prime)。2300多年來,人類僅發現48個梅森素數。由于這種素數珍奇而迷人,因此被人們譽為“數海明珠”。梅森素數歷來是數論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否有無窮多個?這是目前尚未解決的著名數學難題之一。

    梅森素數貌似簡單,但當指數P值較大時,其素性檢驗的難度就會很大;它的探究不僅需要高深的理論和純熟的技巧,而且還需要進行艱巨的計算。1772年,享有“數學英雄”美譽的瑞士數學大師歐拉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靠心算證明了M31(即2^31-1=2147483647)是一個素數。它具有10位數字,堪稱當時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素數。歐拉的毅力與技巧都令人贊嘆不已;難怪法國大數學家拉普拉斯向他的學生們說:“讀讀歐拉,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老師。”在“手算筆錄年代”,人們歷盡艱辛,僅找到12個梅森素數。

    2是最小的素數,3是最小的梅森素數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大大加快了探究梅森素數的步伐。1952年,美國數學家拉斐爾?魯賓遜將著名的“盧卡斯-萊默檢驗法”編譯成計算機程序,使用大型計算機在短短幾小時之內,就找到了5個梅森素數:M521、M607、M1279、M2203和M2281。1963年9月6日晚上8點,當第23個梅森素數M11213通過大型計算機被找到時,美國廣播公司(ABC)中斷了正常的節目播放,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這一重要消息。而發現這一素數的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數學系全體師生感到無比驕傲,為讓全世界都分享這一成果,以至把所有從系里發出的信封都蓋上了“2^11213-1是個素數”的郵戳。

    伊利諾伊大學數學系蓋的郵戳

    隨著指數P值的增大,每一個梅森素數的產生都艱辛無比;而科學家及業余研究者們仍樂此不疲,激烈競爭。例如,在1979年2月23日,當美國克雷研究公司的計算機專家戴維?史洛溫斯基和哈利?納爾遜宣布他們找到第26個梅森數M23209時,有人告訴他們:在兩星期前美國加州的高中生蘭登?諾爾就已經給出了同樣結果。為此他們又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使用超級計算機找到了新的梅森素數M44497。此后,史洛溫斯基還發現了6個梅森素數,他被人們譽為“素數大王”。

    分布式計算技術的出現使梅森素數的尋找工作如虎添翼。1996年初,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喬治?沃特曼編寫了一個尋找梅森素數的計算程序,并把它放在網上供數學家和業余數學愛好者免費使用;它就是舉世聞名的“互聯網梅森素數大搜索”(GIMPS)項目,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分布式計算項目。現在人們只要從該項目下載開放源代碼的Prime95和MPrime軟件,就可以馬上搜索梅森素數了。

    為了激勵人們尋找梅森素數和促進分布式計算技術發展,總部設在美國的“電子前沿基金會”(EFF)于1999年3月向全世界宣布了為通過GIMPS項目來尋找梅森素數而設立的“協同計算獎”。它規定向第一個找到超過100萬位數的個人或機構頒發5萬美元。后面的獎金依次為:超過1000萬位數,10萬美元;超過1億位數,15萬美元;超過10億位數,25萬美元。其實,絕大多數研究者參與該項目不是為了金錢而是出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榮譽感。

    2008年8月,美國計算機專家埃德森?史密斯首先找到一個超過1000萬位的梅森素數M43112609;這一巨大素數有12978189位,如果用普通字號將它打印下來,其長度可超過50公里!當時世界各地的主流媒體都對此事作了報道,認為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史密斯獲得了EFF頒發的10萬美元獎勵,其發現被著名的《時代》周刊評為“2008年度50項最佳發明”之一。2013 年1月,美國數學家柯蒂斯?庫珀找到一個更大的梅森素數M57885161;這是第48個梅森素數,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素數。

    迄今為止,人們通過GIMPS項目已經找到14個梅森素數,其發現者來自美國(8個)、德國(2個)、英國(1個)、法國(1個)、挪威(1個)和加拿大(1個)。全球目前已有191個國家和地區近62萬人使用超過114萬臺計算機聯網來尋找新的更大的梅森素數。

    值得一提的是,從已發現的梅森素數來看,它們在正整數中的分布時疏時密、極不規則;因此,探究梅森素數的重要性質——分布規律似乎比尋找新的梅森素數更為困難。中國數學家和語言學家周海中對梅森素數研究多年,最后他運用聯系觀察法和不完全歸納法,于1992年首先給出了梅森素數分布的精確表達式;后來這一重要成果被國際上稱為“周氏猜測”。美籍挪威數論大師、菲爾茨獎和沃爾夫獎得主阿特勒?塞爾伯格認為:周氏猜測具有創新性,開創了富于啟發性的新方法;其創新性還表現在揭示新的規律上。

    中國數學家和語言學家周海中

    梅森素數在當代具有重大意義和實用價值。它是發現已知最大素數的最有效途徑,其探究推動了“數學皇后”——數論的研究,促進了計算技術、密碼技術、程序設計技術和計算機檢測技術的發展。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梅森素數的探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英國數學協會主席馬科斯?索托伊甚至指出,梅森素數的探究進展不但是人類智力發展在數學上的一種標志,也是整個科技發展的里程碑之一。

    毫無疑問,梅森素數這顆數學海洋中的璀璨明珠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更多的有志者去尋找和研究。

    作者:張翔

    家都知道,美國在計算機領域非常厲害,但是不一定有直觀的、切身的體會。

    如果把1950 ~ 2000年之間美國在計算機領域的偉大發明梳理一下,并和同時期的中國計算機業對比一下,我們就會發現:

    美國在計算機領域的積累太深厚了,我們和它的差距太大了。

    毫不夸張地說,二十世紀的計算機歷史是美國人書寫的。

    所以即使華為被如此打壓的情況下,任正非還會說:對外要堅持向美國學習。

    學習它,然后才能超越它。


    50年代

    1952年,Hopper發明了編譯器的概念,并且為A-0系統寫了第一個編譯器。

    早些年,她發現一只小蟲子飛進了Mark -II 計算機, 于是Bug出現了。


    1956年IBM 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硬盤, 它由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盤組成,這些盤片表面涂有一層磁性物質,被疊起來固定在一起,繞著同一個軸旋轉,它的工作方式,被一直沿用至今。

    1957年,John Backus實現了第一個完整的編譯器,Fortran編譯器,Fortran成了第一種被廣泛使用的高級語言

    Backus還發明了BNF范式,用來描述編程語言的語法。

    1958年,John McCarthy發明了用于人工智能處理的Lisp,同年Alan Perlis、 John Backus、Peter Naur 等人開發了 Algol

    Algol 尤其是Algol 60 現在不為人知,其實非常厲害,因為它在編程語言樹上,成為Basic 、Simula、Pascal、 C、 Java、C#的根。


    1959年, 德州儀器的Jack Kilby 和仙童半導體的Robert Noyce 年發明了集成電路,從此計算機芯片開始狂飆突進。

    同一時期,中國解放沒多久,百廢待興,正在實施第一個5年計劃。別說創造編程語言和編譯器了,連計算機都沒有。

    1951年,剛回國的華羅庚被任命中科院數學所所長,隨后,他安排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從清華大學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由這三人成立計算機研究小組——中國計算機研制的序幕正式拉開。

    1956年中科院籌備建立計算所,派人向蘇聯取經,1958年8月1號,經過艱苦努力,仿制蘇聯M-3的103機終于完成了4條指令的運行演示,每秒運算速度是30次,成為中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解決了從零到一的問題。

    1959年,仿制蘇聯的104機研制成功,運行速度達到了每秒一萬次。為研制導彈、火箭和衛星進行了大量軌道計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很多相關計算就是由104機完成的。

    1961年,由徐家福、楊芙清等人撰寫的《程序設計》問世;是一本中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級語言通用教材。

    表面上看,與美國第一臺計算機ENIAC相比,我們的電子管計算機落后了13年,實際上,人才和技術差距非常大。


    60年代

    第一個計算機科學系于1962年在普渡大學成立,計算機科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

    1964年,IBM推出了System/360,這是一個系列的兼容機,具有相同架構和指令集,只是性能、容量不同,System/360是一個革命性的產品,讓IBM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了藍色巨人。

    由于當時的計算機都是龐然大物,功能強大而復雜,DEC公司開辟了一條新路:PDP系列小型機

    小型機簡化了大型機的功能,降低了使用成本,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和創新(比如Unix),其中最著名的就是PDP-11

    1967年~1969年,著名的阿帕網建成, 成為現代互聯網的先驅。

    1968年斯坦福研究所的Douglas C. Englebart 做了一次“世界上最偉大的演示”。

    在這次演示中, 他第一次公開展示了鼠標、超文本、圖形用戶界面、文字處理、視頻會議,幾乎囊括了現代計算機幾乎所有基本元素。直接影響了施樂的項目,以及后來蘋果和微軟的操作系統。

    同一年,計算機編程界的圣經《The Art of Comptuer programming》出版第一卷。


    60年代,中國的計算機研發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1960年,計算所夏培肅主持研發的107機交付給中國科技大學,每秒2000次。107機連續無故障運行時長超過20小時,創造了電子管計算機的紀錄。

    1964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的119計算機投入使用,每秒運算速度達到5萬次,它的仿制機J-501在華東計算所為氫彈研制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5年,109乙大型晶體管計算機研制成功,每秒運算六萬次。在此基礎上改進的109丙機運算速度躍升至11.5萬次。109丙機共生產了兩臺,一直服務到上世紀80年代,被國防科工委譽為“功勛機”。第一代核彈的定型和發展,“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軌道論證,都是109丙機在做默默支持。


    此時中國還主要埋頭于計算機的研發,由于資金和技術受限,主要服務于國防科工,沒有進入商業計算領域。在計算機理論、編程語言、網絡等領域和美國差距巨大。

    更不幸的是,隨后便進入了十年浩劫。


    70年代

    1970年,IBM的研究員E. F. Codd提出了關系數據庫的模型,取代網狀和層次模型,成為數據庫的主流,引發了一個行業的巨大繁榮。


    70年代初,肯·湯普森和丹尼斯·里奇發明了偉大的Unix 和 C語言, 他們工作的機器正是DEC的小型機PDP-11。

    除了桌面Windows系統之外,Unix家族統治了全世界的電腦和手機。

    1975年,IBM的John Cocke 開始研發第一個RISC架構,伯克利和斯坦福也開始了類似的項目。

    1976 年 3 月,第一臺超級計算機 CRAY-1 發布,,它可以在一秒鐘內執行 1.6 億次操作!

    1971 年,Steve Cook 發表了他關于 NP 完全性的開創性論文。


    1976年,Whitfield Diffie和Martin Hellman 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非對稱公鑰密碼學的理論,一年后RSA算法誕生,一直沿用至今,保護著全世界的網絡通信


    7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萌芽開始出現。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為Altair 8800計算機寫了一個Basic 解釋器,隨后成立了微軟

    喬布斯也推出了Apple I 和 Apple II


    70年代末,Intel 的80868088個人電腦芯片相繼推向市場。

    70年代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并沒有完全停滯。

    1973年,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150機研制成功,它的操作系統由北京大學教授楊芙清領銜研制,這是國內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操作系統

    1974年,中國第一個系列化的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DJS-130機研制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DJS-050機問世。

    1979年,王選的激光照排技術輸出了第一張中文報紙。

    1979 年成功仿制出 8080 微處理器和 6800 微處理器。


    80年代

    1981年,IBM 推出了PC兼容機,使個人電腦成為主流。

    PC上的各種商業軟件開始繁榮起來,例如電子表格軟件VisiCal, Lotus1-2-3, 文字編輯軟件WordStar, WordPefect 等等。

    當然還有微軟的Word和Excel,有人說是微軟抄襲了WPS,這挺可笑的,微軟在80年代推出這些軟件的時候,求伯君還沒開始寫WPS。

    1982 年 ,Adobe 公司推出了PostScript,徹底改變了點陣打印機和激光打印機的打印方式。

    1983年,4.2BSD發布,其中第一次包含了完整的TCP/IP實現

    同年,Apple 推出了 Macintosh 計算機,漂亮的圖形界面第一次出現在大規模生產的個人計算機上。

    還是同一年,Richard Stallman從麻省理工辭職,開始GNU項目,他相繼開發了Emacs和Gcc等著名的自由軟件,提出了著名了CopyLeft和GPL協議。


    80年代,中國的情況怎么樣呢?

    80年代初,雖然中國已經能夠仿制8080,6800等芯片,但是卻沒有把CPU的研究獨立出來,為以后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由于研發經費縮水,我國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自主研制的計算機項目,與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研發一起,都以“沒錢”為由停掉了,發展策略的失誤,不重視研發設計過程,使得我國的計算機技術發展放緩。

    1980年,中國數據庫的泰斗薩師煊才開始在人民大學開設中國第一個數據庫系統課程。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慈云桂帶領的中國巨型機研發小組,經過極其艱苦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犧牲以后,終于研發成功銀河-I巨型計算機

    同一年,中國也推出了第一臺IBM PC兼容機:長城100 DJS-0520。

    1987年,中國首次實現與國外聯網, 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90年代

    微軟經過不懈努力,經過Window3.0、3.1、3.2 ,終于通過Windows 95實現了比爾蓋茨的夢想:

    每家的桌子上都有一臺電腦,其中運行著微軟的操作系統。

    微軟統治了桌面,但是它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瀏覽器Netscape開啟了互聯網時代,對它造成了致命威脅。

    兩門對后來的軟件開發影響巨大的開發語言JavaJavaScript于1995年相繼問世。

    90后代后期,.com 公司扎堆上市,最后在2000年泡沫破滅。不過一批優質的公司被篩選出來,成為新世紀的巨無霸:Google, Amazon, eBay.....

    90年代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還不錯,曙光1號,曙光1000,2000, 銀行-II,銀河-III,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它們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沒有“中國芯”(CPU),缺少“中國魂”(操作系統)

    這一時期,中國的軟件業終于開始起步,求伯君的WPS,王志東的中文之星、嚴援朝的CCDOS,鮑岳橋的UCDOS,朱崇君CCED,這是一個充滿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

    財務軟件公司用友和金蝶、東軟也相繼誕生,但是國外的巨頭IBM、微軟,Oracle , Sybase等看到巨大的中國市場,紛紛搶灘登陸,相比它們,中國軟件業也實在太弱小了。


    寫在最后

    2000年以后,操作系統、數據庫、編程語言、計算機體系結構雖然還不斷有創新:如云計算、大數據、基于大數據訓練出來的人工智能,智能手機等等。

    但是和前面50年相比,似乎沒有顛覆性的技術發明出現。

    IT技術就像沿著原來的道路在滑行, 所以Peter Thiel 說了這么一句話:

    “我們想要一輛可以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140個字符”

    幸運的是,中國抓住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機遇,誕生了一批世界級公司

    但是從上述對比來看,我們只是在商業模式和應用層面發展得不錯,吃到了互聯網發展的巨大紅利。

    相比美國在各個技術領域眾多的發明,雄厚的積累,我們的差距依然很大。

    我們現在拼命競爭,瘋狂內卷,出現35歲危機,恐怕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浮在上面的應用層,這里的活兒不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經過培訓的新人就可以做。

    所以必須要向美國學習,學習他們的IT技術、科研機制、創新文化。

    也許現有的技術領域我們底蘊不夠,缺乏先發優勢,競爭不過,那就要抓住未來可能的市場機遇,實現超越。

    過去的幾十年,我們錯過了很多機會,未來的幾十年,我們也一定會抓住新的機會。

    只有這樣,下一代才有可能過得好一些。

    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

    國家統計局

    2021年2月28日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采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及時作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沉著冷靜應對風險挑戰,堅持高質量發展方向不動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我國經濟運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復常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一、綜合[2]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1015986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754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84255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553977億元,增長2.1%。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7.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5%。全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2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7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預計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2447元,比上年增長2.0%。國民總收入[4]1009151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5]比上年下降0.1%。預計全員勞動生產率[6]為117746元/人,比上年提高2.5%。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比上年少增166萬人。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全國農民工[7]總量28560萬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下降2.7%;本地農民工11601萬人,下降0.4%。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2.3%。農產品生產者價格[8]上漲15.0%。12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個數為60個,下降的為10個。

    12020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單位:%

    指標

    全國

    城市

    農村

    居民消費價格

    2.5

    2.3

    3.0

    其中:食品煙酒

    8.3

    7.8

    9.6

    衣 著

    -0.2

    -0.2

    -0.3

    居 住[9]

    -0.4

    -0.4

    -0.5

    生活用品及服務

    0.0

    0.1

    -0.1

    交通和通信

    -3.5

    -3.6

    -3.2

    教育文化和娛樂

    1.3

    1.4

    1.1

    醫療保健

    1.8

    1.7

    2.0

    其他用品和服務

    4.3

    4.4

    4.1

    年末國家外匯儲備32165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086億美元。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8974元人民幣,比上年升值0.02%。

    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按照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計算,55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歷史性消除。全年貧困地區[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比上年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在監測的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全年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占59.9%,未達標的城市占40.1%。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城市(基于2015年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標的262個城市)年平均濃度3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5%。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全年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3.4%,Ⅳ類斷面比例為13.6%,Ⅴ類斷面比例為2.4%,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6%。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金融風險處置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逆勢成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11]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1%;裝備制造業[12]增加值增長6.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3.7%。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13]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14]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8.3%。全年高技術產業投資[15]比上年增長10.6%。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145.6萬輛,比上年增長17.3%;集成電路產量2614.7億塊,增長29.6%。全年網上零售額[16]11760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0.9%。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502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2.2萬戶,年末市場主體總數達1.4億戶。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進。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分區域看[17],全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525752億元,比上年增長2.9%;中部地區生產總值222246億元,增長1.3%;西部地區生產總值213292億元,增長3.3%;東北地區生產總值51125億元,增長1.1%。全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86393億元,比上年增長2.4%;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471580億元,增長2.7%;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244714億元,增長3.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

    二、農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67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0萬公頃。其中,稻谷種植面積3008萬公頃,增加38萬公頃;小麥種植面積2338萬公頃,減少35萬公頃;玉米種植面積4126萬公頃,減少2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317萬公頃,減少17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13萬公頃,增加20萬公頃。糖料種植面積157萬公頃,減少4萬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66949萬噸,比上年增加565萬噸,增產0.9%。其中,夏糧產量14286萬噸,增產0.9%;早稻產量2729萬噸,增產3.9%;秋糧產量49934萬噸,增產0.7%。全年谷物產量61674萬噸,比上年增產0.5%。其中,稻谷產量21186萬噸,增產1.1%;小麥產量13425萬噸,增產0.5%;玉米產量26067萬噸,持平略減。

    全年棉花產量591萬噸,比上年增產0.4%。油料產量3585萬噸,增產2.6%。糖料產量12028萬噸,減產1.2%。茶葉產量297萬噸,增產7.1%。

    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7639萬噸,比上年下降0.1%。其中,豬肉產量4113萬噸,下降3.3%;牛肉產量672萬噸,增長0.8%;羊肉產量492萬噸,增長1.0%;禽肉產量2361萬噸,增長5.5%。禽蛋產量3468萬噸,增長4.8%。牛奶產量3440萬噸,增長7.5%。年末生豬存欄40650萬頭,比上年末增長31.0%;全年生豬出欄52704萬頭,比上年下降3.2%。

    全年水產品產量6545萬噸,比上年增長1.0%。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5215萬噸,增長3.0%;捕撈水產品產量1330萬噸,下降5.0%。

    全年木材產量8727萬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1%。

    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積43萬公頃,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60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13071億元,比上年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8%。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2.2%;股份制企業增長3.0%,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2.4%;私營企業增長3.7%。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0.5%,制造業增長3.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0%。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紡織業增長0.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3.4%,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2.8%,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6.7%,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5.1%,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6.3%,汽車制造業增長6.6%,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8.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7.7%,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9%。

    22020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18]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萬噸

    2618.3

    -7.4

    億米

    460.3

    -17.1

    化學纖維

    萬噸

    6126.5

    4.1

    成品糖

    萬噸

    1431.3

    3.0

    卷煙

    億支

    23863.7

    0.9

    彩色電視機

    萬臺

    19626.2

    3.3

    其中:液晶電視機

    萬臺

    19247.2

    3.0

    家用電冰箱

    萬臺

    9014.7

    14.0

    房間空氣調節器

    萬臺

    21035.3

    -3.8

    一次能源生產總量

    億噸標準煤

    40.8

    2.8

    原煤

    億噸

    39.0

    1.4

    原油

    萬噸

    19476.9

    1.6

    天然氣

    億立方米

    1925.0

    9.8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77790.6

    3.7

    其中:火電[19]

    億千瓦小時

    53302.5

    2.1

    水電

    億千瓦小時

    13552.1

    3.9

    核電

    億千瓦小時

    3662.5

    5.1

    粗鋼

    萬噸

    106476.7

    7.0

    鋼材[20]

    萬噸

    132489.2

    10.0

    十種有色金屬

    萬噸

    6188.4

    5.5

    其中:精煉銅(電解銅)

    萬噸

    1002.5

    2.5

    原鋁(電解鋁)

    萬噸

    3708.0

    5.6

    水泥

    億噸

    24.0

    2.5

    硫酸(折100%)

    萬噸

    9238.2

    1.3

    燒堿(折100%)

    萬噸

    3673.9

    6.2

    乙烯

    萬噸

    2160.0

    5.2

    化肥(折100%)

    萬噸

    5496.0

    -4.1

    發電機組(發電設備)

    萬千瓦

    13226.2

    38.3

    汽車

    萬輛

    2532.5

    -1.4

    其中:基本型乘用車(轎車)

    萬輛

    923.9

    -10.2

    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

    萬輛

    905.0

    2.6

    大中型拖拉機

    萬臺

    34.6

    23.0

    集成電路

    億塊

    2614.7

    29.6

    程控交換機

    萬線

    702.5

    -11.1

    移動通信手持機

    萬臺

    146961.8

    -13.3

    微型計算機設備

    萬臺

    37800.4

    10.6

    工業機器人

    萬臺(套)

    21.2

    20.7

    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20058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9.5%。其中[21],火電裝機容量124517萬千瓦,增長4.7%;水電裝機容量37016萬千瓦,增長3.4%;核電裝機容量4989萬千瓦,增長2.4%;并網風電裝機容量28153萬千瓦,增長34.6%;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5343萬千瓦,增長24.1%。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4516億元,比上年增長4.1%[22]。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14861億元,比上年下降2.9%;股份制企業45445億元,增長3.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8234億元,增長7.0%;私營企業20262億元,增長3.1%。分門類看,采礦業利潤3553億元,比上年下降31.5%;制造業55795億元,增長7.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5168億元,增長4.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3.89元,比上年減少0.11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08%,提高0.20個百分點。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比上年末下降0.3個百分點。全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23]為74.5%,其中一、二、三、四季度分別為67.3%、74.4%、76.7%、78.0%。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72996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利潤8303億元,比上年增長0.3%,其中國有控股企業2871億元,增長4.7%。

    四、服務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95686億元,比上年下降1.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1562億元,增長0.5%;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5971億元,下降13.1%;金融業增加值84070億元,增長7.0%;房地產業增加值74553億元,增長2.9%;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37951億元,增長16.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31616億元,下降5.3%。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9%,利潤總額下降7.0%。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24]463億噸,貨物運輸周轉量196618億噸公里。全年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5億噸,比上年增長4.3%,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45億噸,增長4.0%。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6430萬標準箱,增長1.2%。

    32020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貨物運輸總量

    億噸

    463.4

    -0.5

    鐵路

    億噸

    44.6

    3.2

    公路

    億噸

    342.6

    -0.3

    水運

    億噸

    76.2

    -3.3

    民航

    萬噸

    676.6

    -10.2

    貨物運輸周轉量

    億噸公里

    196618.3

    -1.0

    鐵路

    億噸公里

    30371.8

    1.0

    公路

    億噸公里

    60171.8

    0.9

    水運

    億噸公里

    105834.4

    -2.5

    民航

    億噸公里

    240.2

    -8.7

    全年旅客運輸總量97億人次,比上年下降45.1%。旅客運輸周轉量19251億人公里,下降45.5%。

    42020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量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旅客運輸總量

    億人次

    96.7

    -45.1

    鐵路

    億人次

    22.0

    -39.8

    公路

    億人次

    68.9

    -47.0

    水運

    億人次

    1.5

    -45.2

    民航

    億人次

    4.2

    -36.7

    旅客運輸周轉量

    億人公里

    19251.4

    -45.5

    鐵路

    億人公里

    8266.2

    -43.8

    公路

    億人公里

    4641.0

    -47.6

    水運

    億人公里

    33.0

    -58.0

    民航

    億人公里

    6311.2

    -46.1

    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28087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748萬輛),比上年末增加1937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24393萬輛,增加1758萬輛。民用轎車保有量15640萬輛,增加996萬輛,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14674萬輛,增加973萬輛。

    全年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25]21053億元,比上年增長29.7%。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14.2億件,包裹業務0.2億件,快遞業務量833.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8795億元。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6]136758億元,比上年增長28.1%。年末全國電話用戶總數177598萬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159407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為113.9部/百人。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7]48355萬戶,比上年末增加3427萬戶,其中固定互聯網光纖寬帶接入用戶[28]45414萬戶,增加3675萬戶。全年移動互聯網用戶接入流量1656億GB,比上年增長35.7%。年末互聯網上網人數9.89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29]9.86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70.4%,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全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30]完成軟件業務收入81616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3.3%。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億元,比上年下降3.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39119億元,下降4.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862億元,下降3.2%。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352453億元,下降2.3%;餐飲收入額39527億元,下降16.6%。

    122016-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

    全年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9.9%,飲料類增長14.0%,煙酒類增長5.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6.6%,化妝品類增長9.5%,金銀珠寶類下降4.7%,日用品類增長7.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3.8%,中西藥品類增長7.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5.8%,家具類下降7.0%,通訊器材類增長12.9%,建筑及裝潢材料類下降2.8%,石油及制品類下降14.5%,汽車類下降1.8%。

    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7590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4.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9%,比上年提高4.0個百分點。

    六、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527270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18907億元,增長2.9%。分區域看[33],東部地區投資比上年增長3.8%,中部地區投資增長0.7%,西部地區投資增長4.4%,東北地區投資增長4.3%。

    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13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9.5%;第二產業投資149154億元,增長0.1%;第三產業投資356451億元,增長3.6%。民間固定資產投資[34]289264億元,增長1.0%。基礎設施投資[35]增長0.9%。

    52020年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速度

    行 業

    比上年增長(%)

    行 業

    比上年增長(%)

    總 計

    2.9

    金融業

    -13.3

    農、林、牧、漁業

    19.1

    房地產業[36]

    5.0

    采礦業

    -14.1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5.0

    制造業

    -2.2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3.4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17.6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0.2

    建筑業

    9.2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2.9

    批發和零售業

    -21.5

    教育

    12.3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1.4

    衛生和社會工作

    26.8

    住宿和餐飲業

    -5.5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1.0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18.7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6.4

    6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與運營能力

    指標

    單位

    絕對數

    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

    萬千伏安

    22288

    新建鐵路投產里程

    公里

    4933

    其中:高速鐵路

    公里

    2521

    增、新建鐵路復線投產里程

    公里

    3380

    電氣化鐵路投產里程

    公里

    5480

    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

    公里

    12713

    港口萬噸級碼頭泊位新增通過能力

    萬噸/年

    30562

    新增民用運輸機場

    3

    新增光纜線路長度

    萬公里

    428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41443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住宅投資104446億元,增長7.6%;辦公樓投資6494億元,增長5.4%;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3076億元,下降1.1%。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49850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9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積22379萬平方米,減少94萬平方米。

    全年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209萬套,基本建成203萬套。全面完成74.21萬戶[37]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掃尾工程任務。

    72020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投資額

    億元

    141443

    7.0

    其中:住宅

    億元

    104446

    7.6

    房屋施工面積

    萬平方米

    926759

    3.7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655558

    4.4

    房屋新開工面積

    萬平方米

    224433

    -1.2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164329

    -1.9

    房屋竣工面積

    萬平方米

    91218

    -4.9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65910

    -3.1

    商品房銷售面積

    萬平方米

    176086

    2.6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154878

    3.2

    本年到位資金

    億元

    193115

    8.1

    其中:國內貸款

    億元

    26676

    5.7

    個人按揭貸款

    億元

    29976

    9.9

    七、對外經濟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2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其中,出口179326億元,增長4.0%;進口142231億元,下降0.7%。貨物進出口順差37096億元,比上年增加7976億元。對“一帶一路”[38]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936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出口54263億元,增長3.2%;進口39433億元,下降1.8%。

    82020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金額(億元)

    比上年增長(%)

    貨物進出口總額

    321557

    1.9

    貨物出口額

    179326

    4.0

    其中:一般貿易

    106460

    6.9

    加工貿易

    48589

    -4.2

    其中:機電產品

    106608

    6.0

    高新技術產品

    53692

    6.5

    貨物進口額

    142231

    -0.7

    其中:一般貿易

    86048

    -0.7

    加工貿易

    27853

    -3.2

    其中:機電產品

    65625

    4.8

    高新技術產品

    47160

    7.2

    貨物進出口順差

    37096

    92020年主要商品出口數量、金額及其增長速度

    商品名稱

    單位

    數量

    比上年增長

    (%)

    金額

    (億元)

    比上年增長

    (%)

    鋼材

    萬噸

    5367

    -16.5

    3151

    -14.8

    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

    10695

    30.4

    服裝及衣著附件

    9520

    -6.0

    鞋靴

    萬雙

    740137

    -22.4

    2454

    -20.9

    家具及其零件

    4039

    12.2

    箱包及類似容器

    萬噸

    201

    -34.7

    1429

    -23.9

    玩具

    2317

    7.7

    塑料制品

    5902

    20.0

    集成電路

    億個

    2598

    18.8

    8056

    15.0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

    14599

    12.0

    手機

    萬臺

    96640

    -2.8

    8647

    0.4

    集裝箱

    萬個

    198

    -17.9

    508

    10.5

    液晶顯示板

    萬個

    126747

    -15.9

    1370

    -7.1

    汽車(包括底盤)

    萬輛

    108

    -13.2

    1090

    -3.2

    102020年主要商品進口數量、金額及其增長速度

    商品名稱

    單位

    數量

    比上年增長(%)

    金額

    (億元)

    比上年增長(%)

    大豆

    萬噸

    10033

    13.3

    2743

    12.5

    食用植物油

    萬噸

    983

    3.1

    515

    17.7

    鐵礦砂及其精礦

    萬噸

    117010

    9.5

    8229

    17.8

    煤及褐煤

    萬噸

    30399

    1.5

    1411

    -12.1

    原油

    萬噸

    54239

    7.3

    12218

    -26.8

    成品油

    萬噸

    2835

    -7.2

    818

    -30.4

    天然氣

    萬噸

    10166

    5.3

    2315

    -19.4

    初級形狀的塑料

    萬噸

    4063

    10.1

    3628

    -1.2

    紙漿

    萬噸

    3063

    12.7

    1088

    -7.6

    鋼材

    萬噸

    2023

    64.4

    1165

    19.8

    未鍛軋銅及銅材

    萬噸

    668

    34.1

    2988

    33.4

    集成電路

    億個

    5435

    22.1

    24207

    14.8

    汽車(包括底盤)

    萬輛

    93

    -11.4

    3242

    -3.5

    112020年對主要國家和地區貨物進出口金額、增長速度及其比重

    國家和地區

    出口額

    (億元)

    比上年增長

    (%)

    占全部出口

    比重

    (%)

    進口額

    (億元)

    比上年增長

    (%)

    占全部進口比重

    (%)

    東盟

    26550

    7.0

    14.8

    20807

    6.9

    14.6

    歐盟[39]

    27084

    7.2

    15.1

    17874

    2.6

    12.6

    美國

    31279

    8.4

    17.4

    9319

    10.1

    6.6

    日本

    9883

    0.1

    5.5

    12090

    2.1

    8.5

    韓國

    7787

    1.8

    4.3

    11957

    0.0

    8.4

    中國香港

    18830

    -2.2

    10.5

    482

    -22.9

    0.3

    中國臺灣

    4163

    9.5

    2.3

    13873

    16.2

    9.8

    巴西

    2417

    -1.5

    1.3

    5834

    5.8

    4.1

    俄羅斯

    3506

    2.1

    2.0

    3960

    -6.1

    2.8

    印度

    4613

    -10.5

    2.6

    1445

    16.7

    1.0

    南非

    1055

    -7.5

    0.6

    1422

    -20.4

    1.0

    全年服務進出口總額45643億元,比上年下降15.7%。其中,服務出口19357億元,下降1.1%;服務進口26286億元,下降24.0%。服務進出口逆差6929億元。

    全年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新設立企業38570家,比上年下降5.7%。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0000億元,增長6.2%,折1444億美元,增長4.5%。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直接投資(含通過部分自由港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4294家,下降23.2%;對華直接投資金額574億元,下降0.3%,折83億美元,下降1.8%。全年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2963億元,增長11.4%,折428億美元,增長9.5%。

    122020年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及其增長速度

    行業

    企業數

    (家)

    比上年增長

    (%)

    實際使用金額

    (億元)

    比上年增長

    (%)

    總計

    38570

    -5.7

    10000

    6.2

    其中:農、林、牧、漁業

    493

    -0.4

    40

    4.9

    制造業

    3732

    -30.8

    2156

    -10.8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260

    -11.9

    217

    -9.4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592

    0.2

    347

    12.1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3521

    -18.0

    1133

    13.3

    批發和零售業

    10812

    -21.9

    819

    33.3

    房地產業

    1190

    13.3

    1407

    -12.5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7513

    30.1

    1838

    22.6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447

    23.8

    21

    -42.4

    全年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7598億元,比上年下降0.4%,折1102億美元,下降0.4%。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178億美元,增長18.3%。

    132020年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及其增長速度

    行業

    金額

    (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

    總計

    1101.5

    -0.4

    其中:農、林、牧、漁業

    13.9

    -9.7

    采礦業

    50.9

    -32.3

    制造業

    199.7

    -0.5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27.8

    10.3

    建筑業

    51.6

    -39.4

    批發和零售業

    160.7

    27.8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26.5

    -52.3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67.1

    9.6

    房地產業

    27.3

    -43.4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417.9

    17.5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0756億元,比上年下降9.8%,折1559億美元,下降9.8%。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成營業額911億美元,下降7.0%,占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比重為58.4%。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0萬人。

    八、財政金融

    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2895億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稅收收入154310億元,下降2.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5588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5萬億元。

    注:圖中2016年至2019年數據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決算數,2020年為執行數。

    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218.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0.1%;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62.6萬億元,增長8.6%;流通中貨幣(M0)余額8.4萬億元,增長9.2%。

    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40]34.9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多9.2萬億元;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1]284.8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末增長13.3%,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171.6萬億元,增長13.2%。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18.4萬億元,比年初增加20.2萬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12.6萬億元,增加19.6萬億元。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78.4萬億元,增加19.8萬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72.7萬億元,增加19.6萬億元。人民幣普惠金融貸款[42]余額21.5萬億元,增加4.2萬億元。

    142020年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年末數(億元)

    比上年末增長(%)

    各項存款

    2183744

    10.2

    其中:境內住戶存款

    934383

    13.8

    其中:人民幣

    925986

    13.9

    境內非金融企業存款

    688218

    10.8

    各項貸款

    1784034

    12.5

    其中:境內短期貸款

    492682

    4.3

    境內中長期貸款

    1137504

    17.1

    年末主要農村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余額215886億元,比年初增加25210億元。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495668億元,增加55994億元。其中,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余額87774億元,增加7177億元;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余額407894億元,增加48817億元。

    全年滬深交易所A股累計籌資[43]15417億元,比上年增加1883億元。首次公開發行上市A股394只,籌資4742億元,比上年增加2252億元,其中科創板股票145只,籌資2226億元;A股再融資(包括公開增發、定向增發、配股、優先股、可轉債轉股)10674億元,減少370億元。全年各類主體通過滬深交易所發行債券(包括公司債、可轉債、可交換債、政策性金融債、地方政府債和企業資產支持證券)籌資84777億元,比上年增加12791億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44]掛牌公司8187家,全年掛牌公司累計股票籌資339億元。

    全年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45]14.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5萬億元。

    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46]45257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3982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347億元,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1929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3907億元。其中,壽險業務給付3715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賠款及給付3237億元,財產險業務賠款6955億元。

    九、居民收入消費和社會保障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47]27540元,增長3.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增長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40378元,增長2.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5204元,增長5.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比上年縮小0.08。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48],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間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全國農民工人均月收入4072元,比上年增長2.8%。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10元,比上年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其中,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49]9037元,比上年下降8.6%,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6%。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7007元,下降3.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6.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713元,增長2.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0.1%。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2%,其中城鎮為29.2%,農村為32.7%。

    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56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50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4244萬人,增加97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36101萬人,增加693萬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4423萬人,增加1498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0167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1689萬人,增加1147萬人。年末全國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70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6770萬人,增加1291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8934萬人,增加31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3546萬人,增加2129萬人。年末全國共有805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621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447萬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50]救助供養,全年臨時救助[51]1341萬人次。全年資助8990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施直接救助[52]7300萬人次。全年國家撫恤、補助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837萬人。

    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4.1萬個,其中養老機構3.8萬個,兒童服務機構735個。社會服務床位[53]850.9萬張,其中養老服務床位823.8萬張,兒童服務床位9.8萬張。年末共有社區服務中心2.9萬個,社區服務站39.3萬個。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4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0%,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504億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安排198個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資助4.57萬個項目。截至年末,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52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350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636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21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4]1173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55]2386家。全年授予專利權363.9萬件,比上年增長40.4%;PCT專利申請受理量[56]7.2萬件。截至年末,有效專利1219.3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221.3萬件,預計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5.8件。全年商標注冊576.1萬件,比上年下降10.1%。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55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8252億元,比上年增長26.1%。

    152020年專利授權和有效專利情況

    指標

    專利數(萬件)

    比上年增長(%)

    專利授權數

    363.9

    40.4

    其中:境內專利授權

    350.4

    42.6

    其中:發明專利授權

    53.0

    17.1

    其中:境內發明專利

    43.4

    22.5

    年末有效專利數

    1219.3

    25.4

    其中:境內有效專利

    1111.5

    27.9

    其中:有效發明專利

    305.8

    14.5

    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

    221.3

    18.8

    全年成功完成35次宇航發射。嫦娥五號發射成功,首次完成我國月表采樣返回。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開放運行。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量子計算原型系統“九章”成功研制。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完成萬米深潛。

    年末全國共有國家質檢中心852家。全國現有產品質量、體系和服務認證機構724個,累計完成對79萬家企業的認證。全年制定、修訂國家標準2252項,其中新制定1584項。全年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57]為93.39%。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10.7萬人,在學研究生314.0萬人,畢業生72.9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967.5萬人,在校生3285.3萬人,畢業生797.2萬人。中等職業教育[58]招生644.7萬人,在校生1663.4萬人,畢業生484.9萬人。普通高中招生876.4萬人,在校生2494.5萬人,畢業生786.5萬人。初中招生1632.1萬人,在校生4914.1萬人,畢業生1535.3萬人。普通小學招生1808.1萬人,在校生10725.4萬人,畢業生1640.3萬人。特殊教育招生14.9萬人,在校生88.1萬人,畢業生12.1萬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818.3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1.2%。

    十一、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年末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027個,博物館3510個。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03個,總流通[59]56953萬人次;文化館3327個。有線電視實際用戶2.10億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實際用戶2.01億戶。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4%,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6%。全年生產電視劇202部7476集,電視動畫片116688分鐘。全年生產故事影片531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60]119部。出版各類報紙277億份,各類期刊20億冊,圖書101億冊(張),預計人均圖書擁有量[61]7.24冊(張)。年末全國共有檔案館4234個,已開放各類檔案17659萬卷(件)。全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9851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2%。

    全年國內游客28.8億人次,比上年下降52.1%。其中,城鎮居民游客20.7億人次,下降53.8%;農村居民游客8.1億人次,下降47.0%。國內旅游收入22286億元,下降61.1%。其中,城鎮居民游客花費17967億元,下降62.2%;農村居民游客花費4320億元,下降55.7%。

    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2.3萬個,其中醫院3.5萬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4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7.1萬個,其中鄉鎮衛生院3.6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5萬個,門診部(所)29.0萬個,村衛生室61.0萬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4萬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384個,衛生監督所(中心)2736個。年末衛生技術人員1066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08萬人,注冊護士471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911萬張,其中醫院713萬張,鄉鎮衛生院139萬張。全年總診療人次[62]78.2億人次,出院人數[63]2.3億人。截至年末,全國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87071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82067例,累計死亡4634人。全國共有8177家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服務,總檢測能力達到1153萬份/天。

    年末全國共有體育場地[64]371.3萬個,體育場地面積[65]31.0億平方米,預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20平方米。全年我國運動員在3個運動大項中獲得4個世界冠軍,共創1項世界紀錄[66]。全年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在6項國際賽事中獲得24個世界冠軍[67]。全年全國7歲及以上人口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68]達37.2%。

    十二、資源、環境和應急管理

    全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69]65.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5.5%。其中,工礦倉儲用地16.7萬公頃,增長13.6%;房地產用地[70]15.5萬公頃,增長9.3%;基礎設施用地33.7萬公頃,增長0.3%。

    全年水資源總量30963億立方米。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77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289萬公頃,占全部造林面積的42.7%。種草改良面積[71]283萬公頃。截至年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0萬平方公里。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費總量49.8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2%。煤炭消費量增長0.6%,原油消費量增長3.3%,天然氣消費量增長7.2%,電力消費量增長3.1%。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4.3%,上升1.0個百分點。重點耗能工業企業單位電石綜合能耗下降2.1%,單位合成氨綜合能耗上升0.3%,噸鋼綜合能耗下降0.3%,單位電解鋁綜合能耗下降1.0%,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0.6%。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

    全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質[72]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占77.4%,三類海水占7.7%,四類、劣四類海水占14.9%。

    在開展城市區域聲環境監測的324個城市中,全年聲環境質量好的城市占4.3%,較好的占66.4%,一般的占28.7%,較差的占0.6%。

    全年平均氣溫為10.25℃,比上年下降0.09℃。共有5個臺風登陸。

    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1996萬公頃,其中絕收271萬公頃。全年因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686億元,因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49億元,因低溫冷凍和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4億元,因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億元。全年大陸地區共發生5.0級以上地震20次,成災5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8億元。全年共發生森林火災1153起,受害森林面積約0.9萬公頃。

    全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死亡27412人。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1.301人,比上年下降11.7%;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0.059人,下降28.9%。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人數1.66人,下降7.8%。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各項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數據擬于2021年4月份發布,公報中不再單獨發布人口和就業人員相關數據。公報中涉及的人均指標根據人口預計數計算得到。

    [3]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總收入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4]國民總收入,原稱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初次分配收入總額,等于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凈額。

    [5]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按2015年價格計算。

    [6]全員勞動生產率為國內生產總值(按2015年價格計算)與全部就業人員的比率。2020年就業人員數據為預計數。

    [7]年度農民工數量包括年內在本鄉鎮以外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外出農民工和在本鄉鎮內從事非農產業6個月及以上的本地農民工。

    [8]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是指農產品生產者直接出售其產品時的價格。

    [9]居住類價格包括租賃房房租、住房保養維修及管理、水電燃料等價格。

    [10]貧困地區包括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片區外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原共有832個縣。2017年開始將新疆阿克蘇地區納入貧困監測范圍。

    [11]高技術制造業包括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

    [12]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

    [13]規模以上服務業統計范圍包括: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行業法人單位;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房地產業(不含房地產開發經營),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行業法人單位;以及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社會工作行業法人單位。

    [14]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數字創意產業等八大產業中的服務業相關行業,以及新技術與創新創業等相關服務業。2020年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15]高技術產業投資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等六大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和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等九大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

    [16]網上零售額是指通過公共網絡交易平臺(主要從事實物商品交易的網上平臺,包括自建網站和第三方平臺)實現的商品和服務零售額。

    [17]東部地區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區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區是指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12省(區、市);東北地區是指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

    [18]2019年部分產品產量數據進行了核實調整,2020年產量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19]火電包括燃煤發電量,燃油發電量,燃氣發電量,余熱、余壓、余氣發電量,垃圾焚燒發電量,生物質發電量。

    [20]鋼材產量數據中含企業之間重復加工鋼材約30566萬噸。

    [21]少量發電裝機容量(如地熱等)公報中未列出。

    [22]由于統計調查制度規定的口徑調整、統計執法、剔除重復數據等因素,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指標增速及變化按可比口徑計算。

    [23]產能利用率是指實際產出與生產能力(均以價值量計量)的比率。企業的實際產出是指企業報告期內的工業總產值;企業的生產能力是指報告期內,在勞動力、原材料、燃料、運輸等保證供給的情況下,生產設備(機械)保持正常運行,企業可實現并能長期維持的產品產出。

    [24]貨物運輸總量及周轉量包括鐵路、公路、水路和民航四種運輸方式完成量,2020年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因新組建國家管網集團,部分油氣運輸管線統計歸口發生變化等原因,管道運輸相關數據尚在核實。

    [25]郵政行業業務總量按2010年價格計算。

    [26]電信業務總量按2015年價格計算。

    [27]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是指報告期末在電信企業登記注冊,通過xDSL、FTTx+LAN、FTTH/O以及其他寬帶接入方式和普通專線接入公眾互聯網的用戶。

    [28]固定互聯網光纖寬帶接入用戶是指報告期末在電信企業登記注冊,通過FTTH或FTTO方式接入公眾互聯網的用戶。

    [29]手機上網人數是指過去半年通過手機接入并使用互聯網的人數。

    [30]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包括軟件開發,集成電路設計,信息系統集成和物聯網技術服務,運行維護服務,信息處理和存儲支持服務,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數字內容服務和其他信息技術服務等行業。

    [31]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及有關制度規定,對2016-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進行了修訂。

    [32]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統計執法檢查、統計調查方法改革和制度規定,對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進行修訂,2020年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33]見注釋[17]。

    [34]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調查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調查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35]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交通運輸、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

    [36]房地產業投資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外,還包括建設單位自建房屋以及物業管理、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投資。

    [37]數據包括2019年全國64.16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存量危房和脫貧攻堅“回頭看”排查新增的10.05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

    [38]“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39]對歐盟的貨物進出口金額不包括英國數據,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40]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41]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是指一定時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實體經濟(境內非金融企業和個人)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余額。

    [42]普惠金融貸款包括單戶授信小于1000萬元的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消費貸款、創業擔保貸款和助學貸款。

    [43]滬深交易所股票籌資額按上市日統計,籌資額包括了可轉債實際轉股金額,2019年、2020年可轉債實際轉股金額分別為995億元和1195億元。

    [44]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又稱“新三板”,是201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全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累計籌資不含優先股,股票籌資按發行報告書的披露日統計。

    [45]公司信用類債券包括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企業債券以及公司債、可轉債等。

    [46]原保險保費收入是指保險企業確認的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

    [47]人均收入中位數是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收入水平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順序排列,處于最中間位置調查戶的人均收入。

    [48]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是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收入水平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平均分為五個等份,處于最低20%的收入家庭為低收入組,依此類推依次為中間偏下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

    [49]服務性消費支出是指住戶用于餐飲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和醫療服務等各種生活服務的消費支出。

    [50]農村特困人員是指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的農村老年人、殘疾人以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51]臨時救助是指國家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的應急性、過渡性的救助。

    [52]包括醫保部門實施的住院救助、門診救助和其他有關部門實施的直接救助。

    [53]社會服務床位數除收養性機構外,還包括救助類機構、社區類機構的床位。

    [54]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是指符合《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規定的,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科技企業和企業家精神為宗旨,提供物理空間、共享設施和專業化服務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且經過科技部批準確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

    [55]國家備案眾創空間是指符合《發展眾創空間工作指引》規定的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且按照《國家眾創空間備案暫行規定》經科技部審核備案的眾創空間。

    [56]PCT專利申請受理量是指國家知識產權局作為PCT專利申請受理局受理的PCT專利申請數量。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即專利合作條約,是專利領域的一項國際合作條約。

    [57]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是指以產品質量檢驗為手段,按照規定的方法、程序和標準實施質量抽樣檢測,判定為質量合格的樣品數占全部抽樣樣品數的百分比,統計調查樣本覆蓋制造業的29個行業。

    [58]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

    [59]總流通人次是指本年度內到圖書館場館接受圖書館服務的總人次,包括借閱書刊、咨詢問題以及參加各類讀者活動等。

    [60]特種影片是指采用與常規影院放映在技術、設備、節目方面不同的電影展示方式,如巨幕電影、立體電影、立體特效(4D)電影、動感電影、球幕電影等。

    [61]人均圖書擁有量是指在一年內全國平均每人能擁有的當年出版圖書冊數。

    [62]總診療人次是指所有診療工作的總人次數,包括門診、急診、出診、預約診療、單項健康檢查、健康咨詢指導(不含健康講座)人次。

    [63]出院人數是指報告期內所有住院后出院的人數,包括醫囑離院、醫囑轉其他醫療機構、非醫囑離院、死亡及其他人數,不含家庭病床撤床人數。

    [64]體育場地調查對象不包括軍隊、鐵路系統所屬體育場地。

    [65]體育場地面積是指體育訓練、比賽、健身場地的有效面積。

    [66]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國際級體育賽事大幅減少,我國運動員獲世界冠軍數和創世界紀錄數比往年有所減少。

    [67]2020年1-3月份的國際賽事數據(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4月份以后停止參加國際賽事)。

    [68]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來源于2020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是指每周參加體育鍛煉頻度3次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30分鐘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人。

    [69]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是指報告期內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年度土地供應計劃依法以出讓、劃撥、租賃等方式與用地單位或個人簽訂出讓合同或簽發劃撥決定書、完成交易的國有建設用地總量。

    [70]房地產用地是指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總和。

    [71]種草改良面積是指通過實施播種、栽種等措施增加牧草數量的面積以及通過壓鹽壓堿壓沙、土壤改良、圍欄封育等措施使草原原生植被、生態得到改善的面積之和。

    [72]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采用面積法進行評價。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技工學校數據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外匯儲備、匯率數據來自國家外匯管理局;環境監測、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等數據來自生態環境部;財政數據來自財政部;市場主體、質量檢驗、國家標準制定修訂、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數據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水產品產量、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數據來自農業農村部;木材產量、造林面積、種草改良面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據來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增耕地灌溉面積、水資源總量、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數據來自水利部;發電裝機容量、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電力消費量數據來自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港口貨物吞吐量、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公路運輸、水運、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港口萬噸級碼頭泊位新增通過能力數據來自交通運輸部;鐵路運輸、新建鐵路投產里程、增新建鐵路復線投產里程、電氣化鐵路投產里程數據來自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民航、新增民用運輸機場數據來自中國民用航空局;民用汽車、道路交通事故數據來自公安部;郵政業務數據來自國家郵政局;通信業、軟件業務收入、新增光纜線路長度等數據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互聯網上網人數、互聯網普及率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棚戶區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數據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貨物進出口數據來自海關總署;服務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等數據來自商務部;減稅降費數據來自國家稅務總局;貨幣金融、公司信用類債券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境內交易場所籌資數據來自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數據來自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施直接救助數據來自國家醫療保障局;城鄉低保、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社會服務數據來自民政部;優撫對象數據來自退役軍人事務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備案眾創空間、技術合同等數據來自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數據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等數據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專利、商標數據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宇航發射數據來自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數據來自教育部;藝術表演團體、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旅游數據來自文化和旅游部;電視、廣播數據來自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影數據來自國家電影局;報紙、期刊、圖書數據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署;檔案數據來自國家檔案局;醫療衛生數據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體育數據來自國家體育總局;殘疾人運動員數據來自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國有建設用地供應、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據來自自然資源部;平均氣溫、臺風登陸數據來自中國氣象局;農作物受災面積、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低溫冷凍和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面積、生產安全事故數據來自應急管理部;地震次數、地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據來自中國地震局;其他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

    來源:國家統計局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