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還要從十年前的那場發布會說起。
2010 年 1 月 27 日,在美國舊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所舉行的蘋果發布會上,時任蘋果首席執行官的喬幫主向在場的各位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在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間,是否有第三種移動設備的生存空間?它在一些關鍵任務上的表現必須要好過筆記本和手機,否則就沒有存在的理由。
是上網本嗎?它們不僅運行慢,還配置了低質量的顯示屏,并且運行著臃腫的 PC 軟件,所以它們做任何事情都不比筆記本好,只是價格便宜而已。
因此,我們不認為上網本就是第三種設備,但是,我覺得我們得到了這樣的設備,接下來,我們想第一次將它展現給你們,我們稱它為——iPad。
緊接著,身穿黑色套頭衫和牛仔褲的喬布斯轉身走向沙發,用單手輕松隨意地拿起了放在上面的 iPad,并自信地向眾人宣布:這,就是它的樣子。
語畢,全場掌聲雷動,這是歷史性的一刻,繼 iPhone 之后,蘋果又一款新的革命性產品誕生了。
想必很多差友已經發現了,托尼前面介紹的就是十年前初代 iPad 剛問世時候的場景。
當時身為小屁孩的托尼還算不上是個果粉,但在看到這塊神奇的平板后,覺得這就是世界上最酷的東西,iPad 理所當然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數碼產品。
奈何當年它 499 美元的起售價實在太貴,付款時也沒有花唄、白條可以分期,所以直到最近,托尼才在機緣巧合之下如愿以償入手了 iPad。
對,差友們沒看錯,托尼手上的這臺 iPad,正是蘋果早在十年前就已經發布的初代 iPad,無論是 iPad mini、Air 還是 Pro,都得叫它一聲祖宗~
為什么托尼要買這樣一臺年代久遠的 iPad 呢,說到底還是有點好奇這臺被稱為 Apple 革命性產品的 iPad 1,以現在的眼光看到底怎么樣。
當然,如今僅用一百多塊錢的白菜價就能圓了當年本該需要花大幾千才能圓的夢,才是托尼入手這臺二手 3G 蜂窩版 iPad 1 的真正原因。
果然一件東西無論當初賣得有多貴,等等黨終將會迎來最終的勝利啊。。。
咳咳,扯遠了,咱們繼續說回這臺 iPad。
盡管距離托尼初次認識它已經過去了十年,但是在拿起 iPad 的那一刻,那種愿望成真的欣喜之情卻沒有因為它的貶值而減少哪怕一分,反而變得更盛。
“ 如藝術品般精致 ”,是托尼初見它的第一感覺。
如果忽略證明那跑馬邊框,初代 iPad 無論是機身材質還是工業設計毫無疑問是領先于當時整個時代的,渾身上下都散發著喬老爺子對于完美的追求。
比如 iPad 1 背殼采用的一體成型金屬機身設計,至今仍被沿用在最新款的 iPad 上;而如今 iPad Pro 那棱角分明的側邊幾乎與 iPad 1 的邊框如出一轍。
毫不夸張地說,這樣的設計讓 iPad 在十年后的今天看起來也一點都不過時。
要是差友們稍加觀察,會發現初代 iPad 還在屏幕與金屬邊框的相接處做了規整的倒角處理,使得它正面屏幕看起來真的就像鑲嵌在一塊金屬上一般。
比它晚些發布的 iPhone 4 也有采用這些設計。
人人都說 iPhone 4 是蘋果最經典的產品,托尼倒是覺得 iPad 1 才是蘋果的集大成之作,以至于我們在蘋果未來發布的眾多產品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托尼猶記得初代 iPad 剛發布的時候,搭載的還是 iPhone OS 系統,后來蘋果在發布 iPhone 4 時才把它改名為 iOS,那時系統已經更新到了 iOS 4。
而現在這臺初代 iPad,操作系統則永遠停留在了 iOS 5.1.1 版本,低版本系統的降級通道早已關閉,高版本的系統就算我們想升級也升級不了。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這臺初代 iPad 的 UI 界面才得以完整地保留了蘋果早期擬物化的設計風格。
例如在它自帶的備忘錄里,差友們可以看到備忘錄左邊的白色目錄被包裹在縫制皮革中,泛黃的牛皮紙則被棕褐色皮夾夾緊在備忘錄的右側。
看著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常見的皮質筆記本?
再來看看這個 Game Center,蘋果把整個游戲中心界面都做成了牌桌的樣子,每個游戲像籌碼一樣被放置在牌桌的兩側,中間位置則顯示著點數。
還沒等游戲開始,界面就已經有競技內味兒了。
這就是 “ 擬物化 ” 設計的精髓所在,把現實里的東西搬到屏幕里,從而給人一種熟悉和親切的感覺,以至于我們一看到界面,就知道大致該怎么用。
在 iOS 系統還開始沒向扁平化風格轉變之前,幾乎所有人都對這種 UI 設計覺得理所當然,很難想象短短幾年之后會是扁平化大行其道的世界。
而這臺 iPad,就像是被永遠定格在了那個時代,擁有著一秒就能把人的思緒帶回到屬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的神奇能力。
然而遺憾的是,由于 iOS 5.1.1 系統實在是太老了,現在 App Store 幾乎所有的主流軟件都早已不再兼容 iPad 1,僅有少數應用支持下載舊版本。
所以接下來,托尼毅然決然地決定給這臺初代 iPad 越獄。
說起來越獄這個概念也是隨著 iPhone 4 在國內大受歡迎才跟著 iPhone 火起來的,iOS 越獄就跟安卓 Root 一樣,可以實現一些超乎想象的功能。
除了下載插件,安裝 IPA 格式的付費破解版軟件也是當時很多人選擇越獄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現象又養活了一批蘋果助手和第三方蘋果商店。
托尼分別下載了 PP 助手、91 助手和愛思助手,結果發現只有愛思助手支持老系統越獄,91 助手現在只剩下刷機選項,而 PP 助手則已經停服 iOS。
要知道 PP 助手當時可是聯合盤古,全球首發了好幾次 iOS 越獄工具,為數億蘋果用戶玩轉 iPhone 開啟了 “ 自由之門 ”,一時風光無限。
如今它卻下線了 iOS 產品,不免讓人感慨時代確實是變了。。。
越完獄之后,托尼又從 iPad 1 貼吧上扒拉下來了網友們無私分享出來的老版本軟件,接著再通過愛思助手導入安裝,總算塞滿了它 16G 的存儲空間。
水果忍者、神廟逃亡、憤怒的小鳥、捕魚達人、植物大戰僵尸、狂野飆車、罪惡都市。。。
在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 MOBA 手游還沒出來前,iPad 正是靠著這些古老又經典的單機游戲,才逐漸形成了它 “ 最強娛樂平板 ” 的形象。
不得不說,iPad 天生就適合拿來玩游戲。
它擁有一塊漂亮的 IPS 顯示屏,多點觸控技術又是別人望塵莫及的,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是蘋果首次在自家產品上使用自主研發的 A 系芯片。
為了 iPad,蘋果專門設計出了芯片,開發了電池技術,還推出了配套軟件,把這些技術綜合到一起,最終才得以打造出這樣一臺輕薄又強大的平板。
現在 A 系列處理器簡直就是蘋果的一臺驗鈔機,性能腳踢高通、拳打三星,甚至開始搶占桌面處理器的市場,而這臺初代 iPad,正是這一切的開端。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蘋果就會以通過推出新品的方式帶給我們驚喜:
在 iPad 出現之前,不乏有 Mac、iPod 和 iPhone 等前輩的存在;在 iPad 問世之后,也相繼有 Apple Watch、AirPods 等后浪的進場。
然而在以上這些蘋果產品中,只有這個曾經被人嘲笑為 “ 只會在上廁所時使用 ” 的平板電腦,在這十年時間里一枝獨秀,至今沒有對手可以與它匹敵。
托尼使用的第一款蘋果產品就是 iPad2,正是它陪伴我從初中到大學走過了五年,為我打開了互聯網世界的大門,帶我看到了很多不曾了解的東西。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的排名,初代 iPad,毋庸置疑,就是托尼心目中的科技產品 Top 1。
時對電腦關注比較多的小伙伴們應該知道,一直以來,同樣硬件配置下的蘋果電腦通常會比其它品牌的筆記本電腦要貴上不少。
別問( 為什么 ),問就是它做工優秀、經久耐用。
話雖然是這么說沒錯,但托尼仔細想想網上這個說法好像又有點問題:能用和用的舒服是兩回事,電腦花十秒鐘開機和十分鐘開機體驗能一樣嘛?
如果是后面這種情況,還不如趁早換臺新電腦。
說起來也是機緣巧合,托尼最近搞到了一臺五年前 MacBook Pro,剛好可以和差友們一起瞅瞅蘋果電腦的使用年限究竟有沒有別人說的那么長。
先來說說這臺 Mac 的硬件配置:2.7GHz 雙核 Intel Core i5 處理器,搭配 8GB DDR3 1866MHz 內存,GPU 則是 Intel Iris Graphics 6100 集顯
這配置放當年 13 寸機型里勉強只能算是中配,除了硬盤容量是 256GB,其它都跟最低配一樣,而就是這個配置,它當時在蘋果官網的售價是 10788。
都說時間是檢驗一切的唯一標準。
嗯哼,接下來是時候看看那些當初因為信了別人說的 “ 蘋果電腦耐用 ” 這句話而花大價錢買了 MacBook Pro 的人,他們的選擇是對是錯了。
其實蘋果產品之前給托尼的一貫印象就是它的系統在任何設備上都極其穩定。
就拿這臺 2015 款電腦和另一臺 2019 款 MacBook Pro 做對比,要是托尼不說,不知道差友們能否從下面的動圖中分辨出哪個是 15 款和 19 款的錄屏?
2015 款 MacBook Pro ▼
2019 款 MacBook Pro ▼
說實話托尼在對這臺電腦進行一些基本操作的時候,還是被它的流暢度給小小的驚訝了一下。
無論是軟件打開速度,還是應用之間的切換動畫,這臺五年前的電腦到現在還是保持著不錯的水準,更何況它的這個表現還是在最新的系統上:
差友們也別看它的內存只有 8G 小的可憐。
托尼在同時打開 Chrome、 Safari、微信、QQ、郵件、備忘錄、網易云以及 Photoshop 和 Lightroom 后,電腦看起來并沒有任何內存吃緊的意思。
拋開聯動內存和活躍內存,性能監視器里顯示 8G 內存差不多還有 2.84G 可用,甚至還有點小寬裕。
這得益于 macOS 的內存管理機制和 iOS 一樣高效,能根據需要自動分配內存并調整內存的內容。
當然,軟件打開速度快、內存基本夠用并不代表這臺五年前的 MacBook Pro 就能繼續服役,它的性能能否滿足我們現在的日常使用還是存疑。
所以托尼首先按照自己寫稿的極限狀態,在電腦上掛了微信和十個不同的網頁,接著順勢點開網易云播放音樂,然后又打開了三個 PPT 和三個 Word。
大家從下面的動圖中可以看到,盡管這時候電腦的內存還沒被完全占滿,但托尼在不同程序之間切換著瀏覽內容的時候動畫還是出現了些許掉幀。
不過這種形式的掉幀完全在我可接受的范圍內,起碼卡頓是沒有的,因此在處理文稿任務這一關,這臺 2015 款 MacBook Pro 算是通過了。
接下來是處理大批量照片。
托尼使用 Lightroom 導入了用相機拍攝的 539 張 Raw 格式照片,每張照片平均 55MB 大小,總計 31GB,軟件創建好預覽總共耗時 7 分零 5 秒。
與此同時托尼也拿 2019 款的 MacBook Pro 試了試,同樣情況下,電腦從導入完照片到創建好預覽只用了 2 分 11 秒,兩者耗時相差了差不多三倍。
導出照片也是如此,將處理好的照片以每張不超過 3MB 的規則導出,2015 款 MacBook Pro 耗時 1 小時 6 分鐘,而 2019 款只用了 26 分零 3 秒。
Em。。。這個差距就有點大了。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 2015 款 MacBook Pro 搭載的是五代雙核 i5,而 2019 款 MacBook Pro 上搭載的則是八代四核 i5。
無論是單核性能還是多核性能,這臺五年前的老電腦都已經不可避免地開始走向落后。
2015 款 MacBook Pro 單核分數 ▼
2015 款 MacBook Pro 多核分數 ▼
而且它們的硬盤讀寫速度也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上:2015 款 MacBook Pro
下:2019 款 MacBook Pro ▼
很明顯,即使這臺 MacBook Pro 現在還能用,未來等到它的處理速度慢到我們不能忍受的時候,該淘汰還是得跟其它品牌的電腦一樣被我們淘汰。
而這個淘汰時間點,完全取決于我們每個人的包容和忍受程度。
至少從 CPU、GPU 這些硬件來看,鑒于芯片廠商每年都在迭代更新,所以同時期、同規格的 Windows 和 Mac 電腦,它們的處理器幾乎是在同步落后。
英特爾制程規劃圖▼
既然這樣,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覺得蘋果電腦耐用呢,難不成他們的觀點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倒也不能這么說,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這臺電腦。
它使用的是 2K 分辨率的視網膜顯示屏,經過托尼測試,它擁有 98% 的 sRGB 色域、最高 400 尼特的亮度,沒校色前的平均色準就達到了 0.98。
即使放在五年后的今天,這塊屏幕素質也一點都不落后,要知道市面上很多輕薄本普遍是在最近這兩年才開始重視起屏幕素質并把它當做賣點來宣傳。
鍵盤上的這塊壓感觸控板也是如此,這么多年過去,現如今 Windows 筆記本電腦在觸控板震動反饋上能做到像 MacBook 一樣優秀的屈指可數。
電腦的外觀設計和揚聲器外放音質也是一樣,雖然說不上它是最優秀的,但放現在絕對有中上水準。
如果差友們身邊有一臺已經用了四五年的電腦,拿它跟這臺 2015 款 MacBook Pro 簡單對比一下,就應該會認同托尼前面說的這些話了。
更何況有些時候,我們決定換電腦不是因為它性能跟不上,而是因為電腦的其它硬件嚴重拖了后腿,也許是屏幕太垃圾,也有可能是電池續航變拉胯。
一臺電腦,要是能夠在這些方面做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過時,又何嘗不是一種耐用呢?
對于Windows的大眾,Mac操作系統就顯得非常小眾,甚至用Mac辦公的人更少。但是既然選擇了Mac電腦,為何不能物盡其用的將Mac用起來。
我用Mac工作整整10年時間。經歷過Mac在普通辦公領域的各種生態缺失到現在的得心應手。10年前Mac OS X Snow Leopard連個像樣的QQ都沒有,更別提Office之類的,當年的Word Excel等最多只能用來打開查看,再到現在微軟被調侃式地稱為Mac最佳軟件開發商,可以看出Mac越來越被軟件開發商看中,也正說明用Mac的人也越來越多。
Mac系統也經歷過更名,不知什么時候,從原來的Mac OS X改成了現在的macOS, 因為Mac OS X中的X是羅馬數字10的意思,之前貓科動物命名:Leopard,Snow Leopard,Lion,Mountain Lion等到后來的加州地區命名的El Capitan,Yosemite等,都是版本10.x,而現在的Big Sur是版本11.x,接著6月8日的WWDC我估計會發布macOS 12了。所以蘋果這些年一直在逐漸地弱化系統版本的識別,進而強化macOS(桌面操作系統)來對標iOS(手機)/iPadOS(平板)/watchOS(手表)。
2019年6月 Big Sur 實拍,第二年6月蘋果就發布了macOS Big Sur
在此也稍稍預測一下,6月8日WWDC將要發布的新系統的名字會是Monterey.
2019年6月Monterey實拍
但不管怎么樣,Mac系統的易上手性,高效性讓很多用戶贊不絕口。除開簡單快捷的快捷鍵,macOS還有很多大部分用戶不了解的騷操作,有些騷操作經過多次系統更新被蘋果隱藏的很深,有些騷操作的設置也很難被人發現。下面我來分享幾個系統級別和系統自帶軟件的騷操作和設置,在我辦公的時候幫助都很大。
不知道從哪個版本開始(可能是Mountain Lion),觸控板的默認拖移文件和窗口的操作變成了三指拖移,以至于后來接觸Mac的朋友只知道這種拖移文件和窗口的方法。毫不客氣地說,三指拖移對比之前單指雙輕點拖移+鎖定簡直就是弱化。再加上觸摸板的上三指操作還有很多用處,容易誤觸發其他操作。
再加上三指拖移沒有鎖定功能,有時候拖移文件的時候,三指離開觸摸板1秒,文件就會在停留位置直接空投,一個不注意,被拖拽的文件就不知所蹤了。
三指拖移且沒有鎖定功能
讓我們來看看Snow Leopard(10.6)時代蘋果是怎么安排文件拖移操作的。
單指拖移帶鎖定功能
相比單指拖移鎖定后狂甩不掉的效果,三指拖移顯得弊端重重,這么好的功能被蘋果給隱藏的很深,根據下面的操作可以將它釋放出來:
單指拖移設置步驟
具體操作如下:對著文件或者窗口拖動條(一切三指能拖動的東西),輕點觸控版兩下(不是按下去,而是輕輕地拍兩下),第二下的時候指頭不離開觸控版直接進行拖移。把文件或者窗口拖動到自己想要的地方后,在輕拍一下觸控版(或者直接按下觸控版,咔噠一聲的),就達到目的了。
稍加練習和熟悉,很快就能掌握這種方法。
下面這兩張圖的情況相信大家都遇到過吧:
大部分情況下彈出這種窗口,默認的光標焦點都是在 不存儲/取消 等NO上,如果想要YES,蘋果默認的情況是只能移動鼠標去點擊YES選項。但是實際上系統里開啟一個功能以后,可以通過Tab來移動焦點到YES,然后再按空格進行確認:
應用場景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具體怎么打開這個功能如下圖:
這方法可以減少右手對指針的移動控制,用左手就可以操作完成。
macOS的Dock默認位置是在屏幕的正中下方,大部人都默認并默許這個位置。但是我認為對于辦公來說,正下方會擋住一部分屏幕的可視空間和操作空間。我選擇將Dock位置置于左邊。
先來看一張瀏覽網頁的時候的對比圖:
差距有一點,但是影響不大對吧。
再來看一張辦公場景excel的對比圖:
Dock左置比Dock正中下方,excel可以多看5行數據
差距就明顯了,在屏幕操作空間緊張的13寸筆記本上,Dock左邊豎置比正中下方橫置合理很多。
Finder作為默認的文件資源管理器,是我們用來存放,查找文件的工具。Finder默認呈現給我們的瀏覽方式是類似于windows的資源管理器那種平鋪模式,要查找文件的時候只能一層層的雙擊文件夾再找到自己想要的文件,
平鋪模式:單這個界面來看,根本不知道上級和上上級文件夾是什么
上下關聯文件夾和呈現方式遠沒有分欄模式來的直觀:
分欄模式:可以輕松地看到上級和上上級關聯的文件夾
分欄模式還可以通過左右拖動(觸摸板雙指左右滑動)來查看和定位目錄樹。對文件比較多,文件放得比較深的文件非常友好。
按住command鍵,可以在不失去當前軟件窗口焦點下,對非對焦窗口進行移動,選擇和文件拖移,文本選擇等等操作。
在Finder中的部分應用
可應用場景很多,大家可以多多發掘。
spotlight的搜索功能就不多做介紹,輸入關鍵詞,可以搜索任何電腦里的文件,除了可以搜索文件名,甚至可以搜索文本/表格內的內容。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搜索出我們想要的文件后只能選擇打開,如果是要找到文件位置,這時候就按住command后打開文件:
注意:在按住command的時候,文件由word圖標變成了Finder圖標
同樣的,可以對放在dock上的文檔,app和文件夾進行相同的操作。
效果展示
忙起來的時候,滿屏幕的各種窗口,整個屏幕亂成一團,又不能關閉各種已經打開的窗口,就可以按住command+option后點按需要保留在屏幕繼續工作的非對焦窗口,瞬間屏幕清爽。如果只想保留對焦窗口而隱藏其他非對焦窗口呢?試試快捷鍵:command+option+H.
大家都知道,mac的空格鍵快速預覽非常好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拖移文件的時候空格鍵可以起到加快進度的作用,首先來看一下拖移文件的基本操作:
拖移文件后在文件夾上懸停1秒后,會自動打開進入下一級文件夾,但是如果我們在懸停的時候直接按一下空格,就可以快速進入下一級文件夾:
對比可以看到,拖移文件的時候配合空格鍵,可以加快不少速度。
把文件拖移到目標地方后按住option就可以進行復制。同樣配合上一條懸停文件夾的拖移方法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洋洋灑灑地寫了很多,但是并沒有涉及太多快捷鍵,因為我覺得macOS的基本的快捷鍵是每一個Macer要會用和掌握的。
下期我來寫寫macOS自帶軟件在辦公領域的一些騷操作。
本文經“什么值得買”社區作者@中年肥波叔授權轉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