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yy
來源|極果編輯部
對于游戲黨而言,9月絕對是充滿驚喜的一個月,英特爾、AMD和英偉達等都將舉辦發布會,為大家帶來萬眾期待的新處理器、新顯卡。#數碼科技要聞#
眼看這段時間,Raptor Lake 13代酷睿頻頻曝光,型號、規格、跑分滿天飛,形勢一片大好。沒想到AMD更是選擇“先下手為強”,在8月30日提前AMD 公開了四款基于 Zen 4 架構的新一代 Ryzen 7000 系列處理器,并承諾將比 Ryzen 5000 系列提高 29% 的速度!
本次AMD首發一共包括R9 7950X、R9 7900X、R7 7700X、R7 7600X四個型號,其將在9月27日正式上市。
在發布會上,AMD 首席執行官蘇姿豐還放話:“Ryzen 7000 系列是全球首款采用 5nm 制程的桌面處理器,擁有全新的 AM5 平臺,支持最新的 I/O 和內存技術,性能卓越且能效極低。”
這波亮相,成功讓大伙也喊出了熟悉的“AMD YES”口號,甚至有的還期待起了搭載銳龍7000的筆記本產品了。
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 Ryzen 7000 系列究竟有何具體優勢。
相較于 Ryzen 5000 系列,這次Ryzen 7000 系列采用了全新的 Zen 4 架構,最多支持 16 個 Zen 4 內核和 32 個線程,單線程性能總體提升 29%,多核性能提升超過了 35%。在新推出的四款 CPU 中,Ryzen 7950X 的最高主頻更是已提升至 5.7 GHz。
與此同時,8核主力銳龍7 5700X的最高加速頻率也有5.4GHz,銳龍5 7600X的最高加速頻率也能達到5.3GHz,終于扭轉了前幾年銳龍產品頻率上的劣勢。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此次采用 Zen 4 架構的四款新 CPU 的單線程性能,AMD 將英特爾作為對比項。
結果顯示,Ryzen 7000 全系在 Geekbench 5.4 上的跑分成績均超過了英特爾 Core i9-12900K。
7000 系列是世界上首款用在臺式電腦上的 5nm X86 CPU ,得益于臺積電的 5nm 工藝,整體的能效比也進一步提升。
以本次入門款的 Ryzen 5 7600X 為例,這款 CPU 配備 6 核 12 線程,基本頻率為 4.7GHz,峰值頻率為 5.3GHz。通過在古墓麗影、F1、彩虹六號等主流游戲中的性能表現來看, 7600X的速度比英特爾目前最快的 i9-12900K 還快 5%。
而最強的 7950X的表現就更離譜了,其配備16 核 32 線程,基本頻率為 4.5GHz,峰值頻率高達 5.7GHz,在游戲中的表現不僅比i9-12900K 要快 11%,而且高出約 35% 的性能。
對此,蘇姿豐直接表示:“Ryzen 9 7950X 是目前為止全世界最強大的游戲 CPU。”
當然了,光聽官方的數據也不夠參考,今天還有真實的跑分曝光,Geekbench5數據庫中出現了AMD銳龍5 7600X的跑分,單核2165,多核11432分。
為了更好理解這個跑分的水平,網友@harukaze5719匯總了幾個CPU的跑分做了對比,包括銳龍5 5600X、酷睿i5-12600K及酷睿i9-12900KS。
綜合得分的話,銳龍5 7600X的2165單核性能比上代銳龍5 5600X提升了34%,跟i9-12900KS的2182分無限接近,單核性能可以說一樣了。
除了處理器,AMD還發布了新一代AM5平臺,首發有X670E、X670、B650E及B650四款芯片組,X系列主打超頻和供電設計,同時支持PCIe 5.0存儲和顯卡。B650系列僅支持PCIe 5.0顯卡或存儲,只能二選一。
讓大家比較驚喜的是,性能有明顯提升的 Ryzen 7000 系列在售價上竟與兩年前的 Ryzen 5000 系列相同,做到了真正的加量不加價。
具體價格如下,R9 7950X配備16C32T,4.5-5.7GHz,80MB 緩存,170W TDP,售價699 美元(約 4809.12 元人民幣);R9 7900X配備12C24T,4.7-5.6GHz,76MB 緩存,170W TDP,售價549 美元(約 3777.12 元人民幣);R7 7700X配備 8C16T,4.5-5.4GHz,40MB 緩存,105W TDP,售價399 美元(約 2745.12 元人民幣);R5 7600X配備6C12T,4.7-5.3GHz,38MB 緩存,105W TDP,售價299 美元(約 2057.12 元人民幣)。
雖說處理器價格不漲價,不過在一定時間內裝機成本肯定是要漲的。首先是內存,AMD覺得DDR4內存已經落伍,所以此次銳龍7000只支持 DDR5 內存,并且還專門推出了針對DDR5內存的獨家超頻技術“EXPO”,實現對DDR5內存的一鍵超頻。
雖說現在DDR5內存的價格已經沒有之前貴得那么夸張,不過還是不便宜。
同時,外媒 The Register 補充道:“因為 Ryzen 7000 系列放棄了 AM4 而改用 AM5,所以用戶需要購買新的主板。”
當然了,AMD 也表示主板價格將會下降到 125 美元,定價不會過于離譜。
大家要是想嘗一下鮮銳龍7000,口袋里可得多準備一些預算了。
順帶一提,關于對“全球缺芯”的問題,蘇姿豐也進行了回應:“從 AMD 的角度來看,我們在晶圓、基板和后端方面都大幅提高了整體效能。因此隨著 Zen 4 的推出,我們預計不會出現任何供應短缺。”
不過話說來了,預計下個月英特爾13代酷睿也要來了,那么AMD還能繼續YES嗎?
根據德國最大的零售商MindFactory公布的數據顯示,英特爾處理器在銳龍3000/5000系列處推出之后,銷量份額長期低于30%,但12代酷睿上市后,銷量份額一下猛增,達到了30%,這可擠兌了不少AMD的市場。
根據魯大師公布2022年上半年電腦處理器市場占比信息來看,臺式機市場英特爾占據82.01%的份額,筆記本市場占據82.15%等份額,可以說在PC處理器這塊,英特爾有著無法撼動的龍頭地位,AMD也占據不少份額,但隨著12代酷睿的上市,卻呈現出了頹勢。
但是AMD這次的價格優勢也很明顯,做到了真正的“加量不加價”。而英特爾已確認從第四季度開始包括CPU在內的所有產品都會漲價,漲幅10%~20%,即將發布的13代酷睿也在其中。
從大家的反應來看,AMD這次的搶先發布這讓英特爾也有壓力了。
、
還有網友更是表示,當看到7600X對標12900K的時候,就知道蘇媽已經贏了。
不管怎么說,等等黨們可以再看下個月英特爾怎么表現,只要性能或者價格之間有一個更占優勢,大家可就有得選了。
那么,對于此次 AMD 推出的 Ryzen 7000 系列,你感興趣嗎?
體而言,CPU是電腦的核心。當然,游戲電腦中顯卡也很重要——但整機核心仍然是CPU。消費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偏好,決定選用英特爾還是AMD平臺、使用DDR4 還是DDR5內存,還有冷卻散熱裝備。所以了解一些關規格很有必要。
過去5到6年里,CPU市場競爭激烈,新品迭出。如果你對某些規格還有些迷糊,本文試著做一些解讀。
可能看上去這些規格有點復雜,但其實很容易弄秦楚。消費者最需要仔細考慮的就是自己要使用計算機執行哪些類型的任務,然后選擇主板和內存,以確保各個組件能夠協同工作。
衡量CPU處理能力的最簡單方法是看它有多少個內核和線程。內核可以被視為決定CPU多任務處理能力的單元。CPU擁有的物理內核越多,則可以同時處理的任務就越多。
線程(也稱為邏輯內核),不是CPU上的物理組件。它更像是CPU一次可以處理的指令或任務的數量。線程是虛擬結構,表示CPU可以同時處理的任務數量。
每個內核同時處理多個線程的能力稱為HT(Hyper-Threading,超線程)或SMT(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同時多線程)。現代CPU中,某些內核為單線程,某些為雙線程。應用軟件中,有些傾向于利用單線程(比如游戲),有些則傾向于利用多線程(比如瀏覽器,專業設計工具)。
一般來說,新CPU的底層架構和性能更好。所以內核較少的較新CPU會比內核較多的舊CPU表現更好。
現代CPU,時鐘速度的計量單位是GHz(千兆赫),表示CPU每秒運行的周期數。一個周期內,數十億個晶體管切換開關狀態以執行各種指令。時鐘速度(也稱為核心時鐘或核心頻率)是衡量CPU上各個核心執行速度的指標。
與CPU的速度和性能密切相關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是IPC,即每時鐘指令數。它表示 CPU在每個時鐘周期內可以執行的指令數。IPC乘以核心時鐘將得出CPU每秒可以執行的指令數。有時,時鐘速度稍低但IPC較高的CPU可以勝過時鐘速度較高但IPC較低的CPU。
較新和較先進的CPU架構比舊架構具有更高的IPC。隨著核心數量的增加,單個核心的時鐘速度往往會下降。游戲通常在核心數較少但時鐘速度較高的CPU上運行得更快,而多線程應用將盡可能多地利用核心。
緩存是CPU芯片上的一小塊高速內存,幫助CPU加速數據讀寫。緩存的運行速度比系統內存(RAM)快得多。因此,更大的緩存會對某些工作負載產生巨大影響。例如,一些頂級CPU配備超過100MB的總緩存,特殊的3D V-Cache可極大地提高游戲性能。
CPU的L1緩存都非常小,L2和L3緩存在不同型號之間差別較大。每個CPU核心都有自己的L2緩存,較大的L3緩存由所有核心共享。較大的緩存在日常工作負載中不會有明顯的提升效果,但可以顯著提高游戲性能和某些生產力工作負載(例如視頻編輯和渲染)。
每個CPU都有與其兼容的插槽。先了解CPU的插槽類型,再確定與之兼容的主板。如果購買板U組合,則不必擔心插槽兼容性。但是,了解插槽對評估整機的可升級性很重要。
例如,AMD AM4插槽已快達到使用壽命,新配置電腦應該優先考慮AM5插槽。英特爾通常每隔一代CPU中就發布一個新插槽,可升級性遠遠比不上AMD平臺。
TDP(熱設計功率)是CPU在標準工作條件下的最大功耗的估計值。這個數字越高,CPU在高負載下運行的溫度就越高,需要的冷卻解決方案就越強大。
主流6核和8核CPU的TDP通常為65W-125W,通常不需要使用水冷。好的風冷散熱器甚至可適配TDP超過200W的CPU。如果你使用AMD Ryzen 9或英特爾i9系列、對高端CPU進行超頻或定期運行繁重的應用程序和游戲,則建議上水冷。
現代CPU大都帶有核心顯卡,完全滿足輕量級瀏覽和辦公工作。但是帶有F后綴的CPU沒有核心顯卡。因為購買這些CPU的消費者幾乎肯定會購買獨立顯卡,所以不帶核心顯卡的型號會稍稍便宜一點。隨著技術發展,核心顯卡并不一定就是低端顯卡的代名詞。2024年即將發布的AMD和Intel的CPU上,核心顯卡可以與上一代獨立顯卡中的中端型號(如RTX 2050, RX 6600)相媲美。蘋果的M系列和高通的X系列CPU也都帶有性能不錯的核心顯卡。
許多CPU可以超頻到出廠設置以上,從而發揮出更大的性能。但并非每個型號都可以超頻。為了超頻,需要解鎖倍頻器。解鎖后,就可以在BIOS中或使用Ryzen Master等工具軟件調整設置以實現超頻。
英特爾臺式機CPU中帶有“K”、“KF”或“KS”后綴的型號支持倍頻超頻。英特爾筆記本電腦CPU中帶有“HX”或“HK”后綴的型號支持解鎖倍頻。只有最好的英特爾CPU 才可以超頻。AMD品牌所有Ryzen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CPU都支持解鎖倍頻,因此都可以超頻。
當然,主板芯片組也必須支持超頻。每一代CPU都會配套一組主板芯片組,并非所有芯片組都支持超頻。如,英特爾只允許在高端Z系列芯片組上超頻。AMD更加靈活,幾乎允許在所有芯片組上超頻,最低端芯片組除外,例如A320或A620。
市場上,目前DDR4和DDR5內存標準共存,給消費者帶來了一些困惑。但是特定主板只能支持一種類型的內存,要么DDR4,要么DDR5。AMD的AM5平臺已經完全轉向了 DDR5。但英特爾的12代、13代和14代酷睿CPU可支持DDR4或DDR5,由主板決定。所以在購買內存之前需檢查CPU和主板對內存的兼容情況。
T之家 3 月 14 日消息,今天,英特爾公布了英特爾酷睿第 14 代處理器 i9-14900KS 的完整規格和上市信息。該款臺式機處理器再次突破 CPU 頻率天花板,高達 6.2 GHz 的睿頻頻率開箱可得。
英特爾客戶端計算事業部副總裁兼發燒友 PC 和工作站解決方案總經理 Roger Chandler 表示:“i9-14900KS 展現了英特爾酷睿第 14 代臺式機處理器家族和高性能混合架構在功耗和性能方面的非凡實力。現在,游戲玩家和創作者等骨灰級 PC 發燒友能夠享受到 i9-14900KS 6.2 GHz 睿頻頻率帶來的卓越性能,該款處理器將臺式機體驗提升至新高度。”
未鎖頻的 i9-14900KS 處理器再度打破英特爾酷睿第 14 代臺式機處理器家族的睿頻速度紀錄 —— 這是繼去年發布首款達到 6.0 GHz 的酷睿 i9-13900KS 之后的又一力作。另外,i9-14900KS 擁有 24 核心 32 線程,以及 36 MB 英特爾智能緩存。
據官方介紹,英特爾酷睿第 14 代處理器 i9-14900KS 游戲性能比上一代提升 15%。內容創作者也將受益于 i9-14900KS 的杰出性能,其在 3D 制作多任務處理等計算密集型工作流中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英特爾酷睿第 14 代處理器 i9-14900KS 的主要功能特性包括:
采用英特爾溫度自適應睿頻加速技術(Thermal Velocity Boost),幫助實現可高達 6.2 GHz 的睿頻頻率,成為英特爾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臺式機處理器。
擁有 24 核心(8 個性能核和 16 個能效核)、32 線程、150W 處理器基礎功率、36MB 英特爾智能緩存和 20 條 PCIe 通道(16 條 PCIe 5.0 通道和 4 條 PCIe 4.0 通道)。
擁有英特爾游戲優化器(APO)對 i9-14900KS 的更多支持。對于支持該優化器的游戲,性能可以提升高達 11%(對比了包含和不包含英特爾游戲優化器的英特爾酷睿 i9-14900KS 處理器)。英特爾繼續擴大 APO 的支持范圍,目前 APO 支持 14 款游戲。
支持高達 192GB 的 DDR5 5600 MT/s 或 DDR4 3200 MT/s 內存。
兼容 Z790 和 Z690 主板,最新 BIOS 可為游戲和內容創作帶來不同凡響的體驗。
英特爾酷睿第 14 代處理器 i9-14900KS 處理器將于 2024 年 3 月 15 日 0 點上市,建議售價 689 美元(IT之家備注:當前約 4954 元人民幣)起,在全球零售商處進行盒裝零售,或由英特爾渠道及 OEM 合作伙伴集成為終端產品后續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