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在南京的時候,因為在學校上電腦課無聊,便申請了自己的博客,也因為在學校的日子實在是輕閑,有大把的時間用來胡思亂想,順便就寫下了自己的一些心情。

      不像有些人為了什么點擊率,我寫博客只是忠實于自己的心,盡管這多少顯得有些矯情。

      在工作多年的日子里,獨自面對生活的種種,它早已被生活磨礪得有些粗糙。

      成家后就不再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沒有了父母的呵護,不再多愁善感,不再期待不屬于我的東西,于是,大家都說我長大了。

      只是,在心底,它仍然保留最初的柔軟。

      仍然會象個小孩子那樣有著易感而脆弱的時候。

    ?  仍然會在看完一部好電影的時候心馳神往,在讀完一本好書時掩卷久久心情不能平復,心中似乎有許多話想說,卻發覺身邊并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

      在路上看到背負幼兒的女乞丐會想到我的兒子,會忍不住在她乞討的碗里輕輕地放上一點錢,雖然知道對她不會有什么幫助,但是起碼在面對兒子清澈的眼睛時心里會坦然許多。

      很多朋友都說我這么多年沒什么長進,不努力去鉆營,不費心自己的前程。在這個金錢與名利高于一切的社會,我也知道自己是多么落伍。

      并不是想去裝什么清高,只是實在不愿勉強自己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

      也不想去解釋什么,就寫在了這里,就當是給自己的心一點安慰吧。

    ?一一end

    文/梅寒心(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近,抖音開設了測試版的長視頻功能,據透露,抖音的長視頻即意味著Vlog。Vlog是什么?它是否將成為短視頻后的下一個風口?

    近段時間,玩抖音的朋友不難發現,在一些視頻里出現了類似“02:21完整版”的按鈕,點擊進入之后即可觀看完整版視頻。網上提及有MCN機構的負責人透露,抖音正在內測長達5分鐘的長視頻,并不只是2分鐘。

    有一位MCN創始人表示:

    “抖音的長視頻對我們來說就意味著Vlog。B站受眾太窄了,微博商業化太嚴重,yoo視頻在做Vlog,但聲量又不夠大。”

    對于此次抖音選擇延長視頻時長,側面反映了60秒以內的短視頻形式可能已接近天花板,抖音想進行新的流量分配,同時為了滿足部分達人和MCN機構更好的創作和發揮,支持類似Vlog和短劇等形式,豐富平臺內容,提高用戶留存時間。

    那么這個Vlog,到底是什么?它現在到底火了么?

    這一期為你全面解讀Vlog,它很可能成為短視頻后的下一個風口!

    一、什么是Vlog?

    Vlog: A video-blog. A casual, conversational video format or genre featuring a person talking directly to camera.

    以上是 YouTube 官方對 Vlog 的定義。Vlog全稱Video Blog,視頻博客,創作者稱為Vlogger,通過拍攝視頻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

    Vlog2012年首次出現在YouTube,深受年輕人的喜愛,Vlog已經從2013年Youtube每天200余條的上傳漲至2017年的每小時2000余條,如今在Youtube上可以檢索出一億條和Vlog相關的結果。

    作為舶來品,近年來,Vlog在國內借助移動社交平臺也迅速發展。根據百度指數,從2016年至今,“Vlog”在國內的搜索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增幅明顯。在B站上,Vlog能夠達到日更千條,單條視頻點擊量可達百萬。

    注意的是,Vlog強調“記錄”和“個人”,類似于記錄片,片中的主角是Vlogger本人,整個Vlog講述的是Vlogger的日常,故事是非虛構的,它不是短劇和表演,同時包含相對豐富的場景/轉場。

    二、目前有哪些有特色的Vlogger?

    Casey Neistat,作為Vlog的鼻祖級人物,“Vlog之父”。Casey曾經在YouTube上連續600多天堅持日更Vlog,一個愛玩會玩、個性鮮明的技術咖,曾經在紐約街道上滑雪、無人機扮圣誕老人飛行、電動滑板改裝阿拉丁飛毯等創意Vlog風靡YouTube。Casey目前在YouTube上已獲得了過千萬的粉絲和十幾億的播放量。

    Casey Neistat本人

    在國內,井越、冬瓜等先鋒Vlogger都是從模仿Casey的拍攝開始的。

    目前國內生活向的Vlogger代表,有愛好分享美食制作的王曉光;攝影博主竹子,則因為足夠真實有勇氣地反映自己生活態度,將職業和興趣做結合,深受粉絲歡迎;還有熱愛科技產品,為粉絲科普數碼知識和分享產品評測的科技Vlogger李大錘。

    國內的Vlogger基本在2016年開始創作,目前已經形成了一部分頭部優秀的Vlogger圈子。

    三、Vlog的營銷形式及發展?

    Vlog在2017年開始國內興起,從開始只有少數的受眾關注,部分品牌試水與頭部 Vlogger合作,經過1年多時間的沉淀,在平臺、Vlogger、品牌主、受眾這幾方面都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微博Vlog官方在2018年9月發出vlog正式召集令:過往30天里,發布過4條以上Vlog,就有資格申請成為微博認證的Vlogger,享受微博的扶持。

    同時發起了“明星制片人微計劃”,易烊千璽、楊紫、周筆暢等多明星參與拍攝自己的Vlog,微博不斷和各種流量明星、大V合作拍Vlog,擴大Vlog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B站也在12月開展了“30天vlog挑戰”活動,更有騰訊旗下推出的短視頻“Yoo視頻”,以“Vlog+Vstory”的內容革新,以及賽道玩法、特色發布器等功能創新和創作補貼等引導Vlogger入駐創作。

    以及一系列以Vlog為核心的視頻剪輯 App 以及社交平臺的興起也讓拍攝和剪輯Vlog的門檻大大降低,促使更多熱愛者加入Vlog。

    從左到右依次為:一閃、貓餅、小影、VUE、秒拍

    除了國內第一批走紅的Vlogger,明星的加入讓Vlog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歐陽娜娜、王源、李易峰等明星先后因為拍 Vlog 而登上微博熱搜。

    其中歐陽娜娜與合作Vlog達到了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歐陽娜娜在其平臺上發布vlog記錄自己的留學生活,一下子首集Vlog播放數破千萬。一向以“犀利毒舌”著稱的豆瓣鵝組(豆瓣的明星八卦專用組)網友發起話題討論歐陽娜娜Vlog,開樓50余棟,評價基本是正向好感,使她成為了新晉“組寵”。

    1. Vlog的營銷形式

    根據對這兩年多個品牌和Vlog合作的案例進行分析,可見目前Vlog營銷的形式,也就是品牌如何通過Vlog打造自己的影響力,有以下幾種主要形式:

    主題故事定制:

    Vlogger結合自身故事,將品牌倡導的精神在Vlog中體現出來。這種形式讓粉絲更易共情,將品牌精神理念在故事中通過軟性巧妙的方式得已呈現。

    如@你好-竹子 和PUMA在兩個月前的合作Vlog,主題為#你就這樣#,竹子與好友一起去三亞體驗海邊漁村真實生活,汲取尋找生活的靈感和感悟,最后傳達了PUMA「Do you 妳就這樣」的品牌精神主張。

    品牌發布會:

    Vlogger記錄發布會現場體驗、試用新產品以及對當地場所的場景捕捉,簡潔直接、同時又生活化地呈現品牌發布會信息。

    產品去年9月蘋果秋季發布會,時尚博主@原來是西門大嫂受邀到舊金山現場并拍攝了發布會體驗的Vlog。以及后來不斷有手機和汽車行業的發布會,品牌主也邀請了Vlogger進行體驗并發布Vlog。

    品牌展覽:

    品牌主題展覽邀請Vlogger以自己的風格呈現在場的觀感,包含一定產品的露出和展會流程的大致呈現,并不會顯得很硬廣,會以更生活化和趣味的形式體現。

    如此前LV在上海11月開展的《飛行 航行 旅行》展覽會,@大概是井越@flypig@KatAnd Sid等知名Vlogger被邀請到場,體現了LV產品展覽、發布會party以及品牌方贈與Vlogger的品牌禮物穿戴的體驗,Vlog的出品顯得十分真實趣味。

    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的體驗植入更適合酒旅品牌,Vlogger通過親身深度體驗記錄酒店/景點等的自然景色、品牌服務和生活狀態,更形象直觀和有感染力觸達受眾。

    西安君悅大酒店邀請Kat 和 Sid進行的酒店深度體驗,以及法國旅游發展署邀請時尚博主@SavisLook在巴黎體驗的7天旅游,并制作發布Vlog,這些都是屬于品牌Vlog營銷的沉浸式體驗。

    產品測評:

    Vlogger進行產品使用,多角度展現產品的性能和特征,為粉絲提供干貨類的產品指南。

    如歐陽娜娜在留學期間發布的Vlog中的一期,開箱了匡威品牌方寄來的產品并記錄了其到匡威線下門店定制鞋子的全過程,非常直觀地呈現了匡威的產品及服務。

    還有此前OPPO R17 Pro上線,主打推廣的是夜拍功能,OPPO邀請了三位Vlogger,在東京、紐約和香港三個城市,使用OPPO夜拍城市美景,體現主題“發現夜的美好”,三支Vlog的制作感和完成度都很高。

    四、Vlog VS 短視頻

    Vlog的表現形式雖然是視頻,但其與當下大熱的PGC/PUGC短視頻是存在著較大差異的。

    我總結了下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長度

    以抖音快手等平臺來說,短視頻的時長一般在60秒以內,短至15秒;

    而一支Vlog至少都有3-5分鐘,長的話10多分鐘。

    2. 內容特質

    短視頻的內容更多是經過專業策劃和精心包裝的PGC或PUGC內容,如抖音上較多的是獵奇類、段子類、知識類等的短視頻內容。

    Vlog則是Vlogger個人生活的記錄,更加生活化、真實性和個體性,沒有精心編排的劇本和緊湊的故事情節。

    3. 手法、創作難度

    短視頻更注重視頻情節和內容,拍攝和剪輯手法上難度不高,一臺手機一鏡到底基本可解決,現在已經是“國民級”的用戶參與度;

    而Vlog則強調“轉場”,講求自然切換到下一個場景,對拍攝的設備和技術都有很高的要求,主流的Vlog拍攝設備基本去到索尼A7 II、Go Pro級別的相機和配備的穩定器,還得考慮無人機等升級裝備,且Vlogger對鏡頭語言、時長、配樂、剪輯節奏都要把握得很好,每次剪輯耗費不少精力。

    Vlogger井越有提及過自己每期素材會有60G-70G,從中剪輯出5分鐘的Vlog需要花6到10個小時,而且會在電腦剪輯軟件中完成。

    4. 粉絲心理

    短視頻的受眾很大程度帶著娛樂和消磨時間的心理,在快速刷著一個個表演性的短視頻中獲得了及時的滿足感;

    Vlog反映的是Vlogger瑣碎但平凡真實的生活,受眾卻耐心花上10多分鐘看完,很大程度上出于對Vlogger的好奇心和窺視欲,渴望在Vlog中認識和熟悉ta。

    同時,在Vlogger的日常中觀看到與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以另一種視角獲得對自己生活的新鮮體驗,實現替代性的滿足。

    五、Vlog的本土化能否成功?

    1. 國內缺乏用Vlog記錄個人生活的文化土壤。

    中國市場沒有經歷過DV這代,少有家庭錄像的習慣,且國人甚少愿意將自己真實生活在公開平臺上分享表達,目前國內的Vlogger更多是將Vlog作為自我展示的載體,在社媒平臺上獲得志同道合用戶的肯定和贊美。

    與國外的YouTube相比,Vlog的本土化道路并不大順利,還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去培養用戶創作和分享意愿。

    2. Vlog在國內的盈利模式并未完全成型,仍在探索階段。

    目前微博和騰訊準備推出創作者補貼,如微博平臺承諾給出認證了“微博Vlog博主”的 Vlogger相應的傳播資源扶持,在商業變現方面,給予廣告合作和加入MCN機構的優先機會。

    騰訊Yoo視頻則采用分級制補貼,評級越高,創作者收益越多。據透露,Vlog通過平臺官方審核,按賬號評級定價,每條視頻最高可補貼30000元。

    相比之下國外Vlogger及YouTuber的誕生階段,創作者僅憑流量就能獲得可觀收入,當視頻取得較高且穩定的點擊率時,平臺又會為其添加貼片廣告,創作者的收入更加客觀。

    曾有媒體按照每播放1000次2.5美元的平均廣告分成來計算,Vlogger鼻祖Casey至少從Youtube獲得過250萬美元的分成。

    所以,國內平臺對Vlog的創作收益制度,影響著專職Vlogger的生存變現,但從騰訊Yoo視頻和新浪微博開始推出創作者收益機制來說,對于國內Vlogger持續創作的激勵還是較大的。

    3. 抖音此次開測5分鐘長視頻播放,對Vlog來說都是一個利好和機遇

    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短視頻平臺開始出現疲軟,各大平臺正在思考短視頻“下半場”的道路。

    然而,被培養起來只能接受短視頻時長的平臺用戶,會順利接受Vlog長視頻嗎?有待時間的考驗。

    總結

    最后,我對Vlog的發展進行猜想和小結:

    1. 短視頻開始進入下半場了,大平臺已經開始在培養和引導著Vlog的市場。Vlog在2019,可能迎來一個爆發和井噴,逐步走出小眾,催生出一大批優質的明星和人氣Vlogger。

    2.于短視頻而言,Vlog的用戶自身參與難度太大,上面分析到Vlog的拍攝設備、技術、表達能力和剪輯水平對Vlogger的要求很高,但很難像短視頻那樣人人皆可參與。

    3.Vlog是繼直播和短視頻后的有一個品牌營銷新玩法,上文提到的5種Vlog營銷方式:主題故事定制、品牌發布會、品牌展覽、沉浸式體驗、產品測評,這些將會是品牌主在2019可以選擇的營銷方向,預測將會有更多品牌更大膽地加入到Vlog的營銷中

    4.每逢硬件的發展都會帶動營銷形式的變革,在尚未出現智能手機的當年,線上傳播主要集中在電腦PC端,當時的廣告營銷形式基本是基于web端,彈窗、輪播、各種minisite網站;后來直到智能手機的出現,移動端的營銷開始爆發,誕生了基于移動端的多種形式:H5、短視頻、信息流廣告等。

    Vlog在國外誕生于2012年,進入國內是2017年,這五年里隨著手機攝像功能愈發強大,Vlog的拍攝硬件不再局限于單反等精深設備,現在的高清手機攝像搭配手持云臺也能獲得不錯的效果。手機攝像功能的進化必然對Vlog的普及有很大的正向作用。

    5.流量越來越便宜,免費化以及5G的發展會進一步對Vlog等長視頻的發展必然利好。

    個人認為微視在2013年就推出卻走了不少彎路,與當時流量極貴是有極大關系的。17年開始流量的便宜讓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快速爆發,那么接下來的2019,流量的進一步便宜,加上5G的面世和普及推進,非常有利于Vlog在國內的成長。

    這一期,為了研究透徹Vlog,看了很多資料和案例,也深入思考了許多,對于新事物,我一向保持著熱情和好奇,這可能是廣告人的原生DNA特征吧。無論怎樣,希望這期分享對你有用。新年快樂,2019更美好!

    作者:柯珂,公眾號:阿柯阿珂(ID:ake-0317)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新眸,作者|葉靜,編輯|桑明強

    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上,視頻號站到了C位。

    這并不是騰訊第一次重金押注短視頻。4年前,短視頻熱潮席卷互聯網,抖音、快手各自占山為王,騰訊重啟了微視并改裝上線,并一口氣推出了10幾個短視頻業務,包括速看視頻、MOKA魔咔、閃咖、MO聲、下飯視頻、貓餅、yoo視頻等,但后者個個像扶不起的阿斗,不久就在江湖上銷聲匿跡,至于活躍在一線娛綜的微視,也不溫不火。

    類似“騰訊做不好短視頻”聲音此起彼伏,當時騰訊的短視頻產品并沒有獲得大眾親睞。就在這個背景下,扎根微信的12億用戶,視頻號采取了冷啟動的方式,進行悄悄內測。

    和大眾認知有所偏離的是,微信推出視頻號的初衷,意在通過一個新的短內容媒體功能,補全微信生態中的短板。背靠微信本身的能量場,僅上線半年后,視頻號便有了突破,張小龍本人也在朋友圈Mark了一下。

    到了今年,視頻號的動作更加密集,陸續直播了西城男孩和五月天的演唱會,緊接著又上線首個付費觀看NBA的直播間,幾次在微信中刷屏。這讓在短視頻落跑多年的騰訊,隱約找到了解法。

    先發,受制于人

    短視頻市場初露風口,要追溯到2013年。

    心理學研究研究證明,“生動性偏見”會讓人對有視覺顯著性特征的信息,更加敏感。短視頻行業的陡然爆火,不外乎三個原因:生活節奏加快,孵化出碎片化時間的快餐效應;自媒體繁榮加劇了傳受雙方的互動需求;傳統圖文無法滿足移動互聯快速更迭的眼球經濟。

    4G的到來,智能手機得到普及,移動互聯網裹挾著流量紅利,催生出最早一批的短視頻APP。2013年1月,小影上線,提供濾鏡、BGM、海報等多種視頻剪輯素材;8月,新浪微博內置秒拍應用;剛轉型短視頻的快手也在夏天迎來了宿華;除此之外,微拍、微錄客、美拍等短視頻應用也開始了拉力角逐。

    在這個背景下,傳統的內容生產方式被顛覆,人們的觸媒習慣改變,自帶“短、平、快”特征的短視頻,逐漸成了多數玩家的香餑餑。

    這個機會,騰訊自然不會遲到。

    當年9月,騰訊發布了微視,考慮成本因素和標準化,微視主打8秒視頻,用戶可以用微信、QQ和QQ郵箱賬號登陸,同時支持分享短視頻到微信聊天和朋友圈等騰訊系社交平臺。

    在騰訊內部,微視很受偏愛,馬化騰曾以“Pony”的用戶名開號,先后上傳了4條短視頻,截至當年12月,就積累了12萬粉絲。背靠QQ、微信當時共近12億MAU的導流、邀請大批中外明星和KOL站臺,加上2014年春節期間的拜年視頻億次收看,微視一時風光無限。

    但是,成也流量,敗也流量。

    追溯微視的出身,由前騰訊微博CPO高自光立項,但后者離職后,微視就由騰訊微博團隊接手負責。彼時的騰訊微博已被戰略放棄,團隊內部正軍心渙散。在當時,“流量競爭轉向內容競爭”的說法成了業界共識,馬化騰在接受采訪時,也承認了把內容作為制高點的重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微視被匆忙擺到了戰略高地,團隊沿用了過去的騰訊微博打法,邀請大V明星們站臺、狂砸硬廣和PGC戰略,但流量帶來的高光時刻也暗埋危機:一旦流量紅利消退,沒有過硬的內容支撐和規模的粘性用戶,即便再多的投入,也相當于飲鴆止渴。

    2014年春節期間,微視熱度達到頂峰后,明星大V們更新頻次開始下跌,緊接著,新視頻和用戶的活躍程度隨之下滑,到了下半年,騰訊決定停止對微視的投入,負責人邢宏宇也選擇離開,微視無奈延續了騰訊微博的命運。

    耐人尋味的是,兩年后,短視頻市場卻迎來一波高峰,活躍用戶達到5000萬人。那一年,快手的鐵子已經遍布東北,技術流在抖音開始萌芽,火山、西瓜、梨視頻等也相繼上線,等到2018年騰訊回過頭來重啟微視4.0時,卻已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意外之喜

    在外界看來,視頻號更像是騰訊爭奪短視頻市場重要的一步棋。

    互聯網已經形成一種共識:一個產品的用戶越多,停留時間越長,商業空間也就越大。字節、騰訊、阿里、百度之間的紛爭,本質上是注意力之爭,對于用戶時間的攫取。

    抖、快的爆火,間接動搖了微信長期占據用戶最長時間的地位。根據QuestMobile調研數據,2017上半年,騰訊系APP時長總占比為54.3%,之后三年連續下滑,反觀字節,從2017-2019年的時長占比增長率超過220%,與此同時,以抖、快為首的頭部平臺基本完成了流量積累,正加速商業化進程。

    此消彼長間,騰訊錯過了黃金三年。雖然重啟了微視,但日前各大應用商店略顯尷尬的下載量,已經被抖、快遠遠甩在身后,之后朋友圈上線的視頻動態,也沒能翻起大的浪花。

    2019年“微信之夜”上,張小龍也多次提及短視頻,“當朋友圈的半小時刷完之后,用戶就會去找別的地方消遣,短視頻是其中最多的選擇。”去年的公開課上,他認為從消費和個人表達角度,下一個十年內容領域的主題是視頻化表達。

    視頻號的誕生,仿佛變成了一道必答題,社交與短視頻融合交互,以此彌補了微信生態里的另一個空缺。

    根據某第三方視頻號一周年熱門榜單的數據統計,排名前50的賬號中情感類占36%,音樂類、生活類、教育類和搞笑類各占10%左右,美食類和旅游攝影類占比較少。媒體資訊內容與娛樂生活民生等板塊共舉,可以看出,視頻號并不是一個受眾局限、針對特定群體和調性的短視頻平臺,而更傾向于一個普適性的內容廣場。

    接著回歸到視頻號的功能面來看。

    第一個版本的視頻號功能比較單一,僅搭建了一個類似公眾號的ID體系,內容表現也只是一個簡單的信息流,混合了關注、朋友匿名點贊,和系統推薦的內容,可以承載視頻內容、直播以及小程序等,推薦內容的質量也欠佳。

    所以,自2020年視頻號上線以來,視頻號就一直處于不斷迭新的狀態。

    相較于微信生態里的其它產品,視頻號覆蓋了微信生態眾多流量入口,如搜一搜、看一看、話題標簽、推薦等公域入口;朋友圈、個人名片頁、私聊群聊、微信狀態等私域入口。2021年,視頻號與公眾號主頁完成打通,視頻號PC端上線,也豐富了企業微信、微信紅包等展示場景。

    巧合的是,那一年正值直播帶貨元年,也是電商領域爭奪的風口。視頻號與有粉絲與流量基礎的公眾號進行互相引流,加上微信支付的便捷,微信利用自己的完整生態形成了商業閉環。在理想狀況下,微信中原有的私域流量KOC如微商群體等,可以把視頻號與朋友圈結合起來,把私域流量轉化為公域流量,基于視頻號的社交推薦算法,進行用戶的私域裂變。

    在這個邏輯下,視頻號內也涌入了大量創作者。

    后來者,能否居上?

    去年微信公開課上,“視頻”出現了143次,“視頻號“58次,“直播”40次,視頻號在微信的地位也越來越重。

    如果我們把視頻號看成是短視頻產品,就不可避免地要把它與抖、快對比。

    根據《視燈視頻號榜單》系列顯示,時事新聞、軍事類、育兒類、烹飪類視頻占據榜單前列大部分。這與微信原生用戶更為廣泛有較大關系。

    從“抖音,記錄美好生活”到“在快手,擁抱每一種生活”,視頻號一開始的slogan是“人人皆可創作的平臺”,當然,這并不是說視頻號沒有定位。如果說抖音是年輕人富有娛樂調性的歡樂場,快手偏向記錄低線城市的真實生活,那么視頻號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國民化創作平臺”。

    基于本身生態社交推薦機制的視頻號,對視頻內容的豐富度要求會更高,也正如張小龍所言,“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但通過田野調查多名短視頻年輕用戶發現,“視頻號上好多視頻我都在抖音刷過了”、“沒有新意”等反饋,反映了視頻號缺少“原生大V”,內容重復度高、高齡化的窘境,加上缺乏平臺流量支持,“工具化”的定義局限,草根視頻難以出圈。

    所以,無論從視頻號的主要用戶,還是之后的西域男孩、五月天、NBA等“回憶殺”操作來看,視頻號似乎已經意識到自己更受中老年歡迎,冥冥之中將主要陣地偏向了中年及以上層面。正如前言,它最初是被作為普適工具,而現在,與它的調性越走越遠。

    真正在視頻號受益的,反倒是那些利用公眾號、小程序等工具,或者在其它平臺已經積累一定粉絲量的博主們。因為視頻號直播有預約功能,正在進行的直播出現在關注欄,直播鏈接能夠轉發到朋友圈和微信群,視頻內容既呈現在“訂閱號”,也獨占“看一看”的一個完整版面。相比之前用第三方軟件進行直播需要提前多天宣傳,視頻號的觸達率更高。

    不同于抖音沒有粉絲也能通過購買機制,擴大曝光,視頻號的最大特點是“私域+公域“,這對于普通博主來說,依然是個痛點。一方面,這意味著視頻號能做到更加垂直地觸達,最終可能走向小眾的“圈層文化“;另一方面,在轉化形式上,視頻號直播中除了購買商品,也有可打賞主播的微信豆等常規策略,另外添加的公眾號鏈接也能作為知識付費的引流板塊。

    如何借助微信這艘巨輪,建立更具國民性的短內容平臺,成了視頻號被賦予的期望,未來視頻號會成為平臺還是工具,依然值得打上一個問號。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