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被稱為“野生鋼鐵俠”的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真名彭志輝)在其個人社交平臺上更新新作,這次是被他稱為“很實用的生產(chǎn)力工具”——智能鍵盤。他從頭開始設計鍵盤,并加入智能交互模塊,讓鍵盤不僅炫酷,還具備指紋識別等智能、實用的功能,他給這款產(chǎn)品命名為“翰文”。
稚暉君稱,很多“客制化”總是“以換殼為本”,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自己決定設計一款真正的、理想的科技化鍵盤。他認為,鍵盤是自用的東西,第一步應該是把鍵盤本身的性能做到極致,為了保證能夠有最大程度的開發(fā)度,他從頭開始設計電路硬件以及固件代碼。
什么才是智能鍵盤?稚暉君認為,參考智能手機,智能鍵盤應該有各種傳感器,能夠隨時安裝各種APP,不斷獲取新能力。基于“模塊化”的思路,他給鍵盤加上了不止一塊屏幕。鍵盤由三部分組成,除了本體之外,還有一個帶USB hub功能的底座,以及一個可以替換成各種場景的智能交互模塊。智能交互模塊可以安裝各種APP,首先模塊搭載了一塊電子墨水屏幕,可以自定義顯示有內(nèi)容,可以是喜歡的圖片、天氣預報、電腦狀態(tài),或者任何其它想要顯示的信息。
在電子墨水屏幕上還有第二個屏幕,一塊LED以及電機,他還加入了一個智能滾輪,結(jié)合LED屏幕,可以把它模擬成彈性開關(guān)來當做自定義的按鍵,向上推打開任務視圖,向下推顯示桌面,它還能成為一個動態(tài)儀表,實時顯示電腦的CPU占用的信息等。
稚暉君認為,理想中的鍵盤不應該只有炫酷的功能,還應該實際解決一些效率提升的問題,于是他給鍵盤添加了指紋識別模塊。還在空格鍵的下方添加了一個電容式的觸摸按鍵條,其功能可以自定義。
稚暉君將本次的作品命名為“翰文”,英文名是“hello word”。他稱,這個項目純粹是為了滿足個人對于理想鍵盤的幻想,接下來會把“翰文”作為之后的主力設備,本次項目的軟硬件都開源,歡迎在此基礎上繼續(xù)開發(fā)。他也構(gòu)思了一些用于翰文的其他場景模塊,比如用于直播場景、3D建模場景、視頻剪輯場景、音樂制作的模塊等。
稚暉君在社交平臺公布了視頻之后,網(wǎng)友評論“看不懂專業(yè)技術(shù),但大受震撼”,也有不少網(wǎng)友留言要華為終端進行量產(chǎn),加入鴻蒙互聯(lián)。有意思的是,華為B站的官方號也轉(zhuǎn)發(fā)了這段視頻,并評論稱“太厲害”。
公開資料顯示 ,稚暉君于199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2015年本科畢業(yè)于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2018年研究生畢業(yè)于電子科技大學信通學院;畢業(yè)后就職于OPPO研究院AI實驗室擔任算法工程師;2020年加入華為,從事昇騰AI芯片和AI算法相關(guān)研究工作。他過去幾次刷屏的作品分別是能給葡萄縫針的機械臂,會直行、拐彎、躲障的自動駕駛自行車。今年3月,他公布了一個名為“電子”的桌面小型機器人,它能控制電腦亮度、聲音,充當“擬人攝像頭”等。
審讀:喻方華
源:【深圳商報-讀創(chuàng)】
讀創(chuàng)/深圳商報記者 陳姝
7月24日,被稱為“野生鋼鐵俠”的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真名彭志輝)在其個人社交平臺上更新新作,這次是被他稱為“很實用的生產(chǎn)力工具”——智能鍵盤。他從頭開始設計鍵盤,并加入智能交互模塊,讓鍵盤不僅炫酷,還具備指紋識別等智能、實用的功能,他給這款產(chǎn)品命名為“翰文”。
圖:稚暉君新作是一個名為“翰文”的模塊化機械鍵盤。(來源:稚暉君視頻截圖,下同)
稚暉君稱,很多“客制化”總是“以換殼為本”,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自己決定設計一款真正的、理想的科技化鍵盤。他認為,鍵盤是自用的東西,第一步應該是把鍵盤本身的性能做到極致,為了保證能夠有最大程度的開發(fā)度,他從頭開始設計電路硬件以及固件代碼。
圖:稚暉君認為,鍵盤第一步是要做性能做到極致,于是從頭開始設計電路硬件以及固件代碼。
什么才是智能鍵盤?稚暉君認為,參考智能手機,智能鍵盤應該有各種傳感器,能夠隨時安裝各種APP,不斷獲取新能力。基于“模塊化”的思路,他給鍵盤加上了不止一塊屏幕。鍵盤由三部分組成,除了本體之外,還有一個帶USB hub功能的底座,以及一個可以替換成各種場景的智能交互模塊。智能交互模塊可以安裝各種APP,首先模塊搭載了一塊電子墨水屏幕,可以自定義顯示有內(nèi)容,可以是喜歡的圖片、天氣預報、電腦狀態(tài),或者任何其它想要顯示的信息。
圖:鍵盤智能交互模塊上有不止一塊屏幕。
在電子墨水屏幕上還有第二個屏幕,一塊LED以及電機,他還加入了一個智能滾輪,結(jié)合LED屏幕,可以把它模擬成彈性開關(guān)來當做自定義的按鍵,向上推打開任務視圖,向下推顯示桌面,它還能成為一個動態(tài)儀表,實時顯示電腦的CPU占用的信息等。
稚暉君認為,理想中的鍵盤不應該只有炫酷的功能,還應該實際解決一些效率提升的問題,于是他給鍵盤添加了指紋識別模塊。還在空格鍵的下方添加了一個電容式的觸摸按鍵條,其功能可以自定義。
圖:稚暉君構(gòu)思了一些用于翰文的其他場景模塊。
稚暉君將本次的作品命名為“翰文”,英文名是“hello word”。他稱,這個項目純粹是為了滿足個人對于理想鍵盤的幻想,接下來會把“翰文”作為之后的主力設備,本次項目的軟硬件都開源,歡迎在此基礎上繼續(xù)開發(fā)。他也構(gòu)思了一些用于翰文的其他場景模塊,比如用于直播場景、3D建模場景、視頻剪輯場景、音樂制作的模塊等。
稚暉君在社交平臺公布了視頻之后,網(wǎng)友評論“看不懂專業(yè)技術(shù),但大受震撼”,也有不少網(wǎng)友留言要華為終端進行量產(chǎn),加入鴻蒙互聯(lián)。有意思的是,華為B站的官方號也轉(zhuǎn)發(fā)了這段視頻,并評論稱“太厲害”。
公開資料顯示 ,稚暉君于199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2015年本科畢業(yè)于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2018年研究生畢業(yè)于電子科技大學信通學院;畢業(yè)后就職于OPPO研究院AI實驗室擔任算法工程師;2020年加入華為,從事昇騰AI芯片和AI算法相關(guān)研究工作。他過去幾次刷屏的作品分別是能給葡萄縫針的機械臂,會直行、拐彎、躲障的自動駕駛自行車。今年3月,他公布了一個名為“電子”的桌面小型機器人,它能控制電腦亮度、聲音,充當“擬人攝像頭”等。
審讀:喻方華
本文來自【深圳商報-讀創(chuàng)】,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傳播服務。
ID:jrtt
許多發(fā)明一樣,也有許多不同的發(fā)明,包括打字機、電傳打字機和打孔機,這些發(fā)明有助于我們今天使用的現(xiàn)代計算機鍵盤。最早的書寫設備是18世紀設計的,1714年英國倫敦的亨利·密爾發(fā)明了第一個專利。
1打字機的發(fā)明
在18世紀中后期和19世紀初,世界各地出現(xiàn)了幾種打字和書寫設備。然而,第一臺實用打字機和“打字機”一詞是由克里斯托弗·肖爾斯于1868年首次開發(fā)并獲得專利的。此外,打字機作者介紹了QWERTY布局,它仍然在幾乎所有的美國鍵盤今天使用。下面是一張由克里斯托弗·肖爾斯、卡洛斯·格里登和塞繆爾·W·蘇爾創(chuàng)作的打字機照片。
1878年,雷明頓2號打字機推出了第一個帶有Shift鍵的鍵盤,鍵盤左側(cè)有一個Shift鍵。
第一臺成功的現(xiàn)代打字機被認為是安德伍德打字機,到1939年售出了500萬臺打字機。第一臺安德伍德打字機是由弗朗茨·澤弗·瓦格納發(fā)明的,他于1893年4月27日為打字機申請專利,美國專利523698。這臺打字機最大的改進之一是它能看到打字時的文字。后來在約翰·安德伍德的幫助下,他們于1895年創(chuàng)立了安德伍德公司,并于1896年發(fā)行了第一臺打字機。照片是一個女人在安德伍德打字機旁邊。
安德伍德打字機
到了20世紀初,所有制造商的打字機都開始變得越來越相似,直到1961年7月27日IBM推出了IBM Selectric打字機。與其他打字機不同的是,它使用的是一個小球體,里面的字符會撞擊墨帶。字體球也是可移動的,允許用戶清理它們,甚至可以換成其他類型的球來替換或修改字體。到1986年,已售出1300多萬臺精選打字機。
2電報機、打孔機和電傳打字機的發(fā)明
18世紀末,約瑟夫·瑪麗·賈卡爾發(fā)明了提花織機,后來赫爾曼·霍勒瑞斯在19世紀末和19世紀初用他的鍵孔發(fā)明對其進行了擴展。
電報最早由帕維爾·席林于1832年發(fā)明,允許用一把鑰匙在一條線路上發(fā)送莫爾斯電碼信息。后來,皇家伯爵府于1846年申請了一種印刷電報機的專利,這種電報機使用了28把鋼琴式的鑰匙。鑰匙被用來代表字母表中的每個字母,使每個人都能更容易地發(fā)送信息。
1874年,埃米爾·波多特發(fā)明了波多特密碼,后來唐納德·默里對其進行了擴展,他發(fā)明了電報打字機,后來成為電傳打字機。查爾斯·克魯姆繼續(xù)弗蘭克·皮爾恩的工作,幫助發(fā)明了1902年至1918年的電傳打字機。在此期間,他于1907年8月申請美國專利862402,1908年5月申請888335專利,1910年5月申請1286351專利。
3第一臺電傳打字機計算設備
1946年完成的第一臺被稱為ENIAC的數(shù)字計算機使用電傳打字機向計算機輸入數(shù)據(jù)。盡管與今天的電腦鍵盤有很大的不同,電傳打字機在穿孔卡片上打孔,然后被送入讀卡器。
一個穿孔卡片示例
1948年晚些時候,BINAC計算機使電傳打字機實現(xiàn)電磁控制,使計算機能夠輸入數(shù)據(jù)和打印結(jié)果,從而使它向今天的計算機又邁進了一步。
4早期有鍵盤的電腦
幾年后,1964年Multics和VDTs(視頻顯示終端)問世,用戶可以在打字時看到自己在屏幕上輸入的內(nèi)容。
1969年,計算機終端公司開始運送DataPoint3300,這是第一個用來取代電傳打字機的計算機終端。該終端的其他版本也在市場上銷售,包括DEC VT06和HP 2600A。DataPoint 3300使用屏幕顯示來顯示鍵入的文本,并且能夠使用箭頭鍵移動光標。它還可以清除行末或屏幕末尾的所有文本。
整個20世紀70年代初,鍵盤開始像我們今天使用的一樣,是重型機械鍵盤或IBM等公司改裝的電動打字機。然而,早期的個人電腦,如牛郎星仍然依賴于電腦前面的開關(guān)來輸入數(shù)據(jù)。
在20世紀70年代末,蘋果公司、電臺Shack和Commodore都發(fā)布了帶有鍵盤的電腦版本。1981年8月,IBM發(fā)布了IBM個人電腦和F型鍵盤。
IBM M型鍵盤
1986年,IBM發(fā)布了M型鍵盤,它類似于今天大多數(shù)鍵盤的樣子,功能鍵位于鍵盤頂部。M型仍然是一個高度重視的鍵盤,即使在今天,它引進了101鍵標準的美國布局,今天使用的全尺寸鍵盤。它也被調(diào)整到104鍵布局的Windows鍵盤與Windows鍵和菜單鍵。
自從ibmmodelm鍵盤發(fā)布以來,我們今天使用的鍵盤有很多變化。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從機械開關(guān)轉(zhuǎn)向薄膜。薄膜使計算機鍵盤制造商更容易和更便宜。薄膜鍵盤也使鍵盤比第一代機械鍵盤更安靜、更輕、更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