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中國成功研發亞洲第一臺第三代基因測序儀

    據科技部消息,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亞洲第一臺第三代基因測序儀GenoCare并批量投產。GenoCare是當今世界上準確率最高(準確率達99.9985%)的第三代測序儀,并且率先在全世界取得政府醫療器械證備案、初步實現產業化并已應用于臨床檢測。該測序儀開發出基于全內反射先進光學的技術,可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微弱信號,讀取DNA序列編碼,為健康和疾病提供解讀和診斷信息,其技術水平在亞洲乃至世界都居于領先地位。

    2、美國研究人員實現以生物手段讓電腦感染病毒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運用生物學手段使計算機感染惡意代碼。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惡意軟件存入合成DNA中,并演示了植入的代碼如何損害連接著基因測序儀并對這段DNA進行分析的電腦。這項實驗是在2016年底和2017年進行的。研究團隊近日出席了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舉行的安全研討會,公布了研究成果。

    3、中國自主探索陸相頁巖氣高效開發取得重要突破

    據報道,武漢大學李曉紅院士課題組聯合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大學等多家單位開展了超臨界二氧化碳高效開發頁巖氣的基礎理論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經過多年的探索,課題組提出了優質頁巖氣儲層“無水甜點”探測方法,建立了二氧化碳—甲烷吸附解吸、置換驅替理論,形成了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壓裂工藝技術,研制了一批超臨界二氧化碳高效開采頁巖氣的實驗裝備。

    4、Facebook開源VoiceLoop,根據開放場景語音文字合成新語音

    Facebook研究員近日開源了他們在今年七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的語音合成方法。在論文中,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文字轉語音的神經網絡方法,可以將從開放場景下采樣到的聲音中提取的文字轉化為語音。不同于其他的文字轉語音系統,這種方法能夠處理從公開演講中提取出來的非約束性的樣本,而且網絡架構比現存的解決同樣問題的架構要簡單。它基于新的移位緩沖內存儲器區,這個緩沖區也可以用于評估注意力,計算輸出音頻,以及自身的更新。

    5、科學家模仿昆蟲復眼研制新太陽能電池

    美國科學家模仿昆蟲復眼的構造,設計出一種牢固耐用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克服了鈣鈦礦材料脆弱易損壞的缺點。實驗表明,新型電池能在溫度85攝氏度、相對濕度85%的環境里連續運作六個星期,仍保持著較高的發電效率。

    6、南洋理工大學回收利用粉煤灰,制造3D打印混凝土

    據悉,經過兩年的研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成功用飛灰——煤在燃燒過程中排出的微小灰粒,又叫粉煤灰——制造出一種可3D打印的地質聚合物砂漿。這種混合物還含有鋼渣和各種秘密化學品。這項研究最近已經發表在《Cleaner Production and Materials Letters》雜志上。通過混凝土3D打印設備,這種飛灰、鋼渣和各種化學品的混合物可被制造成大型、堅固的結構,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3D打印建筑的未來。

    7、麥格納推出自動駕駛平臺 無需車頂傳感器

    據外媒報道,麥格納將在即將到來的法蘭克福車展推出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平臺。這款平臺名為MAX4,能支持Level4級別(高度自動駕駛)技術。這個級別的車輛能夠在沒有人類操控的情況下自己做出核心駕駛判斷。不像其他大多數自動駕駛系統,MAX4在車身內集成了LiDAR(激光探測與測量)、攝像頭、超聲波傳感器和運算平臺。因此,車頂和車內無需放置傳感器。

    8、助推EV續航里程數 奧迪與阿爾塔研發太陽能天窗

    據外媒報道,阿爾塔設備公司(Alta Devices)與奧迪計劃共同投資,將太陽能電池整合到奧迪車型的全景玻璃天窗(panoramic glass roofs)內。根據協議,兩家公司欲借助太陽能提升奧迪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數,首款原型車將于今年末制造完成。

    9、iPhone 8全新數據線曝光:有望支持USB 3.0、快充

    最新爆料稱,供應鏈人士透露,iPhone 8有望支持USB 3.0標準,傳輸速率將大大提升。消息稱,iPhone 8將配備兩種數據線,標配的線沒有快充(USB-A to Lightning),單獨購買的才支持USB 3.0和快充(USB-C to Lightning)。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用戶想享受快充和USB 3.0,需要另外掏錢。

    10、2025年中國教育機器人市場預計將達3000億

    據報道,隨著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熱,智能教育也漸成風潮。有研究預計,到2025年中國教育機器人市場空間將達到3000億,并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王力德

    一、中西方計算工具在原始階段其實差不多

    算盤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光輝,也是現代計算機最原始的鼻祖,而且在算盤與計算機的速度對陣中,聰明的中國人多次在四則計算中把計算機打得落花流水。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驕傲。

    但現在我要說的是另一方面,正是因為算盤的存在,使中華注定不能成為現代計算機的發明國度,因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他們的根基不同,方向不同,最后算盤走入了進化的死胡同,而西方的計算機則獲得了無限生機。

    這有點兒像生物進化,本來兩個有血緣的物種,一個在某地發展得很好,進步神速,非常適應當地的環境,但它過于早熟,已經“特化”了,再不能適應其它新的環境,進入了進化的死胡同。比如熊貓,現在只能吃竹子,只能生活在特定的那個區域,屬于孓遺動物。而另一個物種,也許一開始發展得不大好,很笨,有很多不適應,它卻具有繼續改進的各種可能性,最后進化出更優秀,適應性更強,分類更多的的龐大的物種群落。

    算盤確實是早期人類的智慧產物,它的祖先是算籌,算籌靠人手一個個擺小棍。在差不多同時,西方也有類似的發明,也是用具體的物件來表示數字,擺擺弄弄,互相比量來計算。

    這個時候,中西方的計算工具好像并排跑著的兩輛火車,似乎在同一條路上。但跑著跑著兩條軌道就分岔了,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二,算盤的“特化”就在于“算盤珠撥了才能動”

    東漢時中國已經有了原始的算盤雛形,只能算算加減法。大致在元朝,偉大的發明——比較完整的算盤出現了。

    古人本來是在桌幾上移擺算籌,而現在先把移動不方便的算籌變成靈活的珠子,一個個套在光滑的竹棍上,上下滑動,比挪動算籌快多了。再把竹棍固定在木框里,保證滑不出去,而木框就相當于原來的那個桌幾。最后再巧妙的把木框分成上下兩區,上珠代表那橫置的一個頂五個的算籌,下珠則代表豎放的一個頂一個的算籌。只用手指把珠撥在不同位置就能代表不同的含義。

    這個發明確實太偉大了,把桌面上擺的算籌方陣巧妙地整體移到這個木框子里,能飛快滑動,且進位方便,你不得不對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

    它之所以能算得如此之快,除了算盤巧妙的結構本身,還要靠口訣和指法的巧妙配合,如此,則加減乘除,甚至開方,全都不在話下!

    然而,正是這個附加上去的口訣和指法,成了它致命的弱點。或者說,這就是那個導致算盤“特化”的關鍵所在。因為它把人的腦子和手指也當成了算盤的一部分,組合在一起。手和腦在機械中的參與程度太高。

    這里的關鍵是珠子自己不會動,必須靠手去撥,并由此生出許多有趣的熟語:“你是屬算盤珠兒的?不撥不動啊?”“蔣介石的算盤多少年來都是靠我們撥動的!”其實這是個致命缺陷,由此造成計算過程離不開手,下文跟西方一比就知道了。

    口訣要背得滾瓜爛熟,指法要練得如閃如飛,甚至能盲打,這對善于背誦和練功的中國人一點兒問題都沒有,連老夫自己年輕時都能把“打百子”之類練得飛也似的。

    算盤玩到精熟之后,口訣不用再想,已化為手指的條件反射,數字剛報出來,手指便自動射出,得數隨即出來,連腦子都用不大著了。有人甚至能雙手同時打兩部算盤,那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到后來,連算盤這個道具也可以不要,人只要在腦子里想象一個算盤,手指如此這般地在空氣中撥來撥去,照樣能飛快算出數來。這就是所謂“速算法”。再后來甚至連手指都不動,只在腦子里撥珠兒,嘴里吐答案,這種速算法能把外國人嚇一溜跟斗!

    這時,手和腦就從“參與”擴大到了“代替”,算盤沒用了。但這樣的神人一死,神功也隨之灰飛煙滅,神算盤也就死了。新起來的一代還得從頭練。

    這樣就“特化”了,把一個本來幫助人的機械發明,變成手腦自己忙活,不要機械。物質沒了,全剩了精神。

    三,“特化”還有一個原因在于漢語的特殊性

    中國人干什么都喜歡弄個口訣,比如武術口訣、健身口訣、防盜口訣,甚至炒菜口訣,這一點得力于中國的語言。漢語與世界絕大多數語言的結構都不同,它屬于“孤立語”,或者叫“詞根語”,它缺少形態變化,語法關系主要靠詞序和虛詞,而其它語言大多都是“粘著語”和“屈折語”。

    首先,漢語的“字”全是單音節發音,比如所有數字都是一個音節,一、二……十、百、千、萬,等等。所以很容易湊成類似“五言快板”“四言快板”這樣的句子,比如:“二八一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逢三進一,逢六進二,逢九進三……”,節奏整齊、朗朗上口,易學易記。

    珠算口訣經千百年來已經溶入中國人的思維和語言習慣中,形成了許多饒有趣味的諺語,比如:

    賊甲:“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偷了再說!”

    賊甲:“偷來的錢咱倆二一添作五分了吧!”

    賊乙:“分明是你的主意,到局子里你倒一推(退)六二五,把責任推了個干凈!”

    你看,連賊都有點兒“珠算文化”!

    其次,中國人說話可以省去必要的成份,也可以增加字詞,卻不改變原意,很神妙。本來是“二乘以八等于十六”,它可以省去“乘以”和“等于”,又可以把“十六”增擴為“一十六”,就變成了“二八一十六”,中國人照樣聽得懂,而且更簡明,也更好記。

    中國古詩詞曲也有類似特點,只用少數名詞就能表達詩意,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簡潔至此,反而意境更佳。

    如果把“二八一十六”直接按詞譯成英語,就成了這個樣子:two eight sixteen,西方人根本聽不懂,必須加上所有句子成份才能懂,這就復雜了,不可能成為簡明的口訣。

    而且這個句中每個詞的音節也長短多少不一,很多句子放在一起既不整齊,不便于排成快板式的節奏,不易上口。

    總之,西方語言要想編成中國這樣整齊易記的口訣非常困難,珠算口訣尤其如此。這也是算盤難以向世界推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雖然中華文化圈內,如日、韓、越等,算盤也有流行,但因語言不同,恐怕很難形成口訣,這就限制了推廣。

    四,西方的關鍵就在于“讓珠子自己動起來”

    表面看起來西方人比中國人笨拙得多,背功不行,手上的功夫更沒門兒。他們的腦子很機械,干什么都要整個機械,切菜,削皮,打蛋,全都發明出這機那機。

    稍后一些,大致在中國的明代,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這時計算工具開始有了新的發明,方向全是機械。

    先是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發明了“比例規”,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按比例關系設計的機械。

    然后英國人甘特發明了計算尺,也是簡單機械,因為用了對數原理,理論稍復雜一點兒。

    同時,英國人席卡德構思出機械式計算機,大致是齒輪撥動原理。

    再往后法國數學話帕斯卡把構思變成了現實,發明了能加減的計算機,后來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了能做四則的機械式計算機。

    其實它們跟算盤都屬于機械,差別在哪兒呢?就在腦手的參與程度上。西方這些機械,人只是把已知數“放上去”,而最關鍵的一步——計算,讓機器“自己干”。也就是說,把珠子擺好后,讓它自己動起來!

    就好像西方的切菜機,人只管把菜整理好,放進去,最關鍵的“切”的那一下子要靠機器“自己干”,切的好壞全看機器設計的如何。

    帕斯卡的“機械加法器”就體現了這個原理。它是一系列齒輪組成的裝置,用兒童玩具那種鑰匙旋緊發條做動力,用齒輪轉動來做加法,比如轉一齒算是加了一個數,遇到“逢十進一”,靠棘輪解決。一旦齒輪轉到0,棘爪就“咔嚓”一聲跌落下來,推動十位數的齒輪就前進一檔,非常巧妙。

    也就是說,它用發條和齒輪的自動運轉,代替了手指的撥動,實現了“讓珠子自己動起來”。其實原理跟鐘表很相似,也是一級級齒輪、棘輪。西方的鐘表非常精巧,到整點時,能出來小人敲鐘,彈琴,甚至寫中國字!所以機械計算機自動做加法也很好理解。

    它和鐘表的唯一區別就是,鐘表全是預定好的程序。而機械計算機多了個“輸入口”,就成了“活的”,你可以把不同的已知數擺上去,它就能算出不同的結果,如此而已。

    這時的所謂機械計算機,叫計算機有點兒勉強,實際上只是個“運算器”,加減乘除而已,跟算盤的功能基本一樣。比起真計算機差得太多,但“運算器”正是真計算機最基礎的東西。

    五,西方不成熟的機械反而利于一步步改進提高

    西方在有了上面那個發條齒輪的“加法器”之后,又有了新的需求。

    比如,我們不只算一道題,而是想完成一系列連續的計算,但加法器每算一次都要撥已知數,這很麻煩,也可以說“不成熟”,于是有了“程序”,即“自動連續計算”這個需求。

    一開始人們發明了“差分機”,后來是更先進的“解析機”,其實靈感正來自提花織布機,它是把一系列機械動作分析后,制成一種穿孔卡片,用縱橫交錯的小孔來控制動作的先后和位置。織布有什么花樣圖案,就按這圖案程序制作相應的穿孔卡片,放進機子里,機器就會按程序操作,織出圖案來。如果有了新圖案,只須更換新卡片就行,非常方便。

    在下以前搞圖書工作,也學習過穿孔卡片檢索。方法是用鐵棍兒從一疊卡片的孔里穿過去,需要的卡片就被檢出,道理不細說了。

    而這種“穿孔卡片”思想就是后來的電子計算機最初的那個原理,不同只是把穿孔的小鐵棍兒變成電子束。一直到我開始用電腦之前,輸出輸入和編程還是所謂“穿孔紙帶”,后來才能變成屏幕和鍵盤的。

    待日新月異的數學新發明不斷投入到計算機中,計算機就能一變再變,萬變乃至無窮!

    六,電子技術引發計算機革命,向人腦無限逼近,令算盤望塵莫及

    算盤在速度上勝過袖珍計算器,其實是個偽命題。算盤之快就快在連輸入帶計算一氣呵成,計算器則慢在輸入按鍵,真正的“計算”其實瞬間就完成了,算盤根本沒法比。

    當電子技術出現后,計算機發生了巨大的全新的革命,整個概念全變了。算盤連參賽資格都沒,因為計算機已不光是“計算”。

    計算機革命首先是速度極快,以往不過每秒幾次,比算盤慢。電子電路代替機械之后,則以雷火閃電的速度飛馳,每秒從千次、萬次,一直上升到百萬、千億!今天還看不出它的速度極限。因為快,就能干出驚天動地的奇跡,比如天氣預報,那是數萬階大氣動態方程的聯立,而且要立等可得,哪里是算盤能染指的?

    其次,極精確,計算位數極高,小數點后面多少多少位,這樣,以往不可能的超大工程計算就能實現了。而算盤在位數增多后,計算量將呈幾何級數增加,乃至天文量級,靠人力最終無法完成。

    第三,能按編程自動計算。雖然解析機也能按編程計算,但那是在外部用穿孔卡片來編程,電子計算機則在內部用電路編程,人在外面只須輸入不同指令,就能產生新的程序,方便極了。老夫干了十幾年電腦編程,深深驚嘆于電腦編程的神奇。而算盤對編程則完全無能為力。

    第四,有存儲數據和記憶的能力。這是一個巨大的革命,機械計算機時代完全沒這個概念。

    有了存儲,在內存中,復雜計算時產生的臨時和最終結果就有地方放,無須靠人用紙筆記錄。編好的程序也有地方放。再加上外存,即硬盤光盤等等,就有海量的資源使用。簡言之,存儲能力使計算機一下就變得像大腦了,這是個不得了的思想。

    算盤呢?太可憐了,沒法相比。

    第五,能進行邏輯推理和判斷,這又是一個巨大革命。

    以往機械機的編程都是直線的,只能一步步往下走,而現在有了邏輯電路則能分岔。到了一個岔路口,就能出現“如果……則……,否則……”,人在外部可以自由選擇走哪條路。步步判斷選擇,就會出現無數種可能性。比如現在的電腦醫學診斷專家系統,就是這樣一步步判斷選擇,最終診斷出你得了什么病!有時甚至比好大夫看得還準。

    如果說存儲空間是大腦的物質,邏輯推理判斷則賦大腦以靈魂,讓計算機真正“活了”!只有從這時起,計算機才能叫做“電腦”。

    我們的算盤在“邏輯判斷”面前,只好束手就擒。

    第六,多媒體技術,聰明的發明家把位置、速度、顏色、聲音之類信息全都變成數字,那就更神得不得了。能演電影,奏音樂,玩游戲,下棋。咱們的算盤只能望洋興嘆了。

    展望未來,電腦的發展道路簡直無邊無沿,任何人都想象不出來它的未來有多神奇,也許將來電腦能代替很大一部分人腦的功能,甚至把電腦芯片植入人腦,變成電腦活人!

    你看,中國和西方走的是兩個完全相反的路子,中國是人的腦和手一步步代替機器,最后不要物質,全成了精神,而西方則是電腦一步步代替人腦。人腦能力受生命的限制,而電腦能力則看不出有什么限制,怪不得中國算盤走入了死胡同。

    說算盤是計算機的鼻祖,雖然也不算錯。但差別之大有如人和變形蟲,也許變形蟲是人的鼻祖,但幾乎一點兒相似都看不出來了。算盤不過是個最初級的手動運算器,而電腦簡直就是一個活人。除了不能給你變出真的小籠包子和真美女之外,幾乎沒有它干不了的事!

    七,算盤“特化”之后再無法發展

    中國的算盤就這樣走進了死胡同,再想改進、提高,幾乎沒有多少余地。你說在算盤上也安上發條?讓齒輪去撥珠兒?那還不如發條帶動齒輪自己轉呢。本來珠子這種結構就是為了讓手撥的,所以沒法兒再自動化了。

    而且算盤技藝太高超,太神速,像熊貓似的發展得太成熟,比手搖計算機快得多,改自動化只能越改越慢,越復雜,劃不來,沒那動力。

    當然,從古至今,人們也不斷嘗試對算盤進行改進,實際上也不過是把外形變一變,比如變得特大特小,或者變成桶形、八卦形,或者換點兒材質,比如玉珠兒,瑪瑙珠兒,金的銀的,總之萬變仍不離宗,沒什么實質改變。

    古算盤中還有跟硯臺組合起來的,倒也方便。現代還有一種發明,在算盤上再組合一個袖珍計算器,功能肯定更強,但這都不能算是算盤的改進,算盤還是算盤,跟硯臺、計算器并未真正融合起來。

    還有一種算盤,把原來用得很少的“頂珠”和“底珠”給取消了,基本不影響使用,這倒是算結構上的一種改革,但意思不大,沒帶來什么實質性的進步。

    除了算盤結構自身的限制之外,外部需求也不強。中國上千年來數學發展極慢,需要解決的工程計算也很初級,無非什么“雞兔同籠”“韓信點兵”“勾股容圓”“有女善織”之類,只要四則運算最多加點兒開方就足夠了,算盤完全對付得了,所以沒有改革的動力。

    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正是美國為了造第一顆原子彈,所謂“曼哈頓工程”的需求。而后來中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時,因電子計算機太少,忙不過來,就補充大量算盤助陣,照樣把原子彈爆炸了,你看算盤神不神?但太神就不想改了。

    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也看出算盤的缺陷,完全靠口訣,太死。他的方法是不用口訣,只靠理解加減的基本原理來打算盤,倒是也能學會。但時間一長,理解的竅門就忘了,還不如那個死記硬背的口訣。他這個“改進”,不是去改進算盤,只是改進腦子記憶的過程,負擔還在腦子這邊,等于沒改進。

    算盤只適應勤勞手巧,喜愛練功的中國人,但要想推行于世界就遇到了困難。因為它必須要努力學習才能掌握!而鬼子多半是“懶蛋”,不愛動手,只愛動腦。

    最要命的是,時至今日,連國人也不玩了。過去會計都靠過硬的算盤功夫,現在的會計必須掌握電腦財會軟件,甚至一點兒不會算盤也照當會計。現在的中國孩子又懶又嬌又貪玩電腦,有幾個愿意練算盤功的?我看要不了很多年,算盤就得從現實需求中消滅!

    可以說,我們這一代人幾乎見證了算盤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文化蛻變非常殘酷呀!

    八,算盤和計算機的不同在文化淵源

    西方跟中國從幾千年前,剛開始有文明的時候,走的路子就已經不大一樣。

    西方人從阿基米德幾何原理時,從希臘哲學辯論時,就走上了以嚴密的演譯推理為主的邏輯思維的道路,而原始計算機正是一種嚴密的邏輯推理的機械。

    中國從《易經》時代,就走上了“比類取象”,即物和現象之間打比方的路子,是一種歸納思維,缺乏演譯邏輯。正如楊振寧教授所講,正是此點使現代科學無法產生于中國。

    西方人從一開始就把注意力放在對宇宙和物的探索上,機械就是對物探索的結果,其目的是替人干活。

    中國人則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人世和社會關系上,重視的是人而不是物。所以算盤這種物,一開始就注入了過多的人的因素,算盤不過是人腦思維的助手,后來人腦人手幾乎取代了算盤。

    使用中國算盤主要靠口訣,靠記憶力,而記憶力在智力結構中是屬于比較低層的東西。西方計算機不同,發明它需要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創造力,這都是智力結構中的高端,對使用者的要求則低得多,連記憶力要求也不高,這樣就方便推廣。

    等算盤技術發展到純粹的手指條件反射時,雖然更神,但層次卻更低了,因為肢體動作主要靠小腦,下意識動作。而西方計算機的發明卻一步步走向更復雜,更高深。

    中國算盤的發明人是誰?已查不出來,估計是些類似魯班這樣聰明的工匠。中國古代發明多由工匠所為,少有知識分子參與。雖然極盡巧妙,但缺少理論上的高度,提高受限。而知識分子都舞文弄墨,科舉考官去了。

    西方的計算機發明者則多是數學家,工程師,知識分子,所以他們能把高深的數學原理用進去,起點既高,發展更不可限量。

    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過類似西方那樣極巧妙的自動機械的發明,比如“指南車”“記里鼓車”“銅壺滴漏”等等,利用畜力、水力為動力,以齒輪等機械為結構,可以自動運行,無需人力撥動。然而不幸的是,這類自動原理并未用在計算工具上。大概“自動計算”所需要的邏輯分析更為高深復雜,不是聰明工匠能研究得出來的,必須要有極聰明的知識分子,數學家來搞才行,中國恰恰吃了“文人視科技為淫技奇巧”的虧!

    北宋數學家沈括也提出過圍棋棋局的計算原理,他甚至精確地算出了最多可能下出768位數的棋局來———比宇宙中所有粒子數總和還要多!這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奇跡。無奈,這個計算量遠非中國算盤能解決,連現代巨型電子計算機也難以勝任。

    還有,中國的易經理論中,包含一種極珍貴的二進位制思想,后來的計算機發明,正是萊布尼茨借鑒了易經的二進制原理才得以成功,這說明中國人的智力也非比尋常。可惜的是研究的路子和方向與西方不同,后來的易經研究對其中的二進制思想并未當回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哲學、玄學、算卦,以及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等方面去了,由此產生了中醫理論,及幾乎所有中華文化,正如楊振寧所指出的,正是易經思想使中國無法產生出現代科學。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淵源和走向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只有中國才能發明出算盤這類的巧器,只有西方才能發明出電子計算機這另一類的高科技。

    九,難道今后算盤會永遠消亡?

    連會計都不用算盤了,想到這兒就傷心,但我想未來不至于那么悲觀吧。

    西方科技雖然高妙,也不是沒有缺陷。他們太過于注重“物”而忽視“人”,忽視精神,算盤在這一點上恰恰彌補了西方文化的不足。

    可能因為中國人會用算盤,所以心算能力比西方人強得多。舉個例子,我們買51元的東西,一般習慣于遞過去101元,讓對方找50元。但西方人只會笨拙地做減法,找你49元零票。不理解中國人為什么要多給一塊錢?他轉不過這個彎兒來。

    西方人也發現,他們心算能力弱,恰在于機器把人腦代替得太多了,只會按計算器的鍵,心算很困難,不利于大腦平衡發育和手指的靈活運轉。所以有專家提出,應該在西方的小學里推廣中國算盤,讓孩子在打算盤過程中,復習算術原理,練練心算能力,尤其練練他們那笨拙的手指頭。

    其實這個建議同樣適于中國,算盤其實是人類童年的巧智玩具,讓孩子們把正在丟棄的古老算盤再檢回來,讓人類童年時代的發明回歸童年。

    初稿2012-02-26 2012-02-29修改

    想要的這里都有!

    來看看都有哪些新升級的功能~

    空中美育課堂

    新增的空中美育課堂板塊,包含藝趣學網絡智慧課堂、三個百年云探楊浦、美育課堂藝術鑒賞和民族聯盟云展演,大家可以在這里看到新鮮有趣的視頻,學習知識、感受藝術。

    爆料

    新增的爆料板塊,只要你發現身邊的新鮮事、感人事、突發事......請拿出手機分享給我們;有任何問題或建議,也可以提交分享。

    小鄰通

    首頁新增的小鄰通板塊,為市民群眾提供一站式多種生活便民服務。不論是家電維修還是清洗保潔,你需要的服務,這里都能幫您解決。

    精彩內容多多,

    便民服務實用,

    趕緊下載注冊吧~

    讓我們在互動中感受楊浦發展!

    你以為改版升級完就結束了嗎?

    NO!NO!NO!

    現在下載注冊“上海楊浦”APP

    即可抽幸運好禮哦~

    活動規則

    詳細規則:

    1、市民通過下載并注冊登錄“上海楊浦”手機客戶端,進入活動頁面參與抽獎。

    2、8月19日—8月25日活動期間,每天每位用戶只能參加一次抽獎,每位用戶僅有一次中獎名額。

    3、中獎后請于活動結束前在活動主頁“我的獎品”中填寫個人信息,逾期視為放棄。

    4、獎品設置:

    一等獎:1名,價值2500元的華為榮耀平板電腦1臺;

    二等獎:3名,價值1000元的小米掃地機器人1臺;

    三等獎:10名,價值200元的小鄰通吸油煙機上門清洗1次(服務僅限上海地區);

    四等獎:20名,價值100元的小鄰通空調掛機上門清洗1次(服務僅限上海地區);

    幸運獎:4000名,價值10元的話費1份。

    5、獎勵發放形式:

    活動結束后5個工作日內,工作人員會電話聯系一、二、三、四等獎的中獎用戶,請一、二等獎中獎用戶于9月4日之前,憑手機APP中獎信息前往濟寧路252號407室現場領取,領獎時間:工作日8:30-17:30,聯系電話:25033860。第三、四等獎中獎用戶工作人員會電話聯系并將服務券快遞至用戶中獎時填寫的地址。幸運獎的獎品于8月31日前將話費直接充值到中獎手機號上(請準確填寫中獎手機號)。

    6、本著公平原則,主辦方將通過技術篩查手段對參與抽獎用戶的真實性進行判斷,將對虛假用戶、違規用戶等進行取消中獎資格、清理賬號等處置。

    7、上海市楊浦區融媒體中心對本次活動擁有最終解釋權。

    一端在手,應有盡有

    心動不如行動

    趕緊下載注冊哦~

    來源:控江多代屋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